閱讀屋>讀後感>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篇一:

前言

我想,如果一切都不得選擇,我們還會不會這樣的快樂,曾經,每個人都有記憶中斑斕、苦痛的青春,如果那是一段埋葬的回憶,是否也還會常常被拾起?在這個被狂風吹打的季節,我讀完了小四的《悲傷逆流成河》,看陽光大片大片從雲層中噴湧而出,覆蓋了城市所有的蒼穹,看憂傷的靈魂撕裂過心間,獨自跳著凌亂的舞步,那時候,太多的空白添滿了悲傷,“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般靜美”,泰戈爾曾經這樣說過,生命到底是怎樣的名詞,該如何詮釋,這也許是年輕的生命給我華美的囑託。

關於易遙

讀小四的文字,因為很乾淨,每一個人物都存在另一個遙遠的世界,過著他們的生活,易遙是本書中我最喜歡的角色,我以一種把易遙當做我的心態,去讀完這本書,幻想如果當時的場境是我,會怎麼樣,最終的回答是易遙很堅強,渴望得到一點點愛,對她來說,是莫大的力量,卻因為害怕,因為太想一個人獨自承受,卻因為周圍的骯髒拒絕,當一個人在弄堂門口哭的遍體鱗傷,她多麼需要一個懷抱,滿足,哪怕一點點的渴望,這樣的女孩也許我們身邊都會有,但她們永遠很落寞,永遠一個人,像易遙一樣,她也許在家長,在很多人眼中的壞孩子,所承受的是孤單,寂寞,是沒人懂的哀傷,沒有愛,越是渴望欲是得不到,那份模糊的母愛,太朦朧,看不到,感受不到,父愛卻將她拒之門外,無法靠近,愛是一種奢侈,華麗的奢侈,卻有一種持續不斷澆在她身上的東西,溼淋淋的仇恨,她曾經吶喊過,可是沒有人聽見。

內心撕裂的吶喊無人懂。

那些被喚醒的記憶沿著照片上發黃的每一張臉。

重新附上魂魄。

易遙是個孩子,哀傷的孩子,命運給予她的一直是她不能改變,也無法改變,她僅僅用她自己的單純的方式,想法,一個人單槍匹馬的面對,對她來說已經蒼皇的世界,無論多麼苦痛,她始終堅信,為了生存下去,也挺的過來,易遙在狹長的弄堂裡接過一袋熱牛奶,天天如此,那是她心裡的寄託。

每個女生生命裡,都有這樣一個男孩子,他不屬於愛情,可是,在離自己最近的距離,一定有他的位置,儘管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離開自己,成為另一個女孩子的王子。

這樣的感情超越愛情,齊銘對於易遙來說,是超越愛情的存在,很偉大,很偉大……

易遙想過自生自滅,對於她,世界安靜的一片絃音。

為了保護自己長出尖銳的刺,可是還是不能讓自已幸福。一遍遍受傷,一遍遍失望,還繼續渴望,不斷的迴圈,又因為太倔強。悲劇會發生,這也是因為她的性格,不懂得怎麼去保護自己。

最終,她選擇了離開,因為所有人的不相信,因為齊銘和顧森西的不相信,打破了她內心最大的承受,寄託,沒有寄託,也許沒有了活下去的希望,曾經在一起守護秘密的人,就這麼朝著世界的另一個方向,走遠了,輕易的丟下一句:“我不想再見到你”,曾經守護過她的人,也冷冷的丟下一句:“我就是恨不得你替我姐姐去死”,巨大的悲傷洶湧的佔據了她的全部。

當她張開口躺在血泊中的,所有的一切都破碎了,那些曾經用巨大勇氣築成的薄紗,那些含著愛,含著恨,含著悲傷的城牆,轟然倒塌,閉上眼的一瞬間,是放逐還解脫,這個黑暗的世界再也看不到,不用再用力的去承受一切,不用在用力的忍住眼淚。

到底是這個世界對不起她,還她對不起這個世界,我迷惑了,或許這兩者之間,根本就沒有界限。

遠方的風景,那些記憶的破碎一片片湧上心頭。

也許,對於易遙來說。

一切都只像是夢,醒了,一切灰飛煙滅。

關於齊銘

一個乖孩子,有著愛他的家庭,他愛的生活,和易遙相比,齊銘的幸福太遠也太多。

卻也因為有齊銘,易遙的黑暗有人分擔,因為有齊銘,易遙不會孤單的哭,不會一個人承受太多,有了齊銘,易遙還會笑,儘管機率很小。

在你的身邊,總有一個這樣守衛你的人,你們不是太親近,你們可以沉默不語,但他始終守衛著你,從未離開,他會默默的關心你。

這就是齊銘。

為了易遙,義無反顧的齊銘。

這遠是超越愛情的存在。

齊銘說:“甚至有一天,她已經完全被旋渦吞噬”。連同她自己本身,也已經變成了那個巨大的黑色旋渦。

齊銘這樣存在著,就又莫然的離開。

關於顧森西

一直,一直,陪在易遙身邊的顧森西,他也同樣給了易遙最安全的保護,在易遙難過的時候。

倘若你的身邊有個一直不知疲倦陪著你的人時,那時個是很幸福的。

他在乎易遙,想著易遙,這是一種本能,也許吧。

他最愛姐姐,因為姐姐是對他最好的人。對易遙,因為他勇敢,敢於把易遙拉出來,去面對一切,顧森西在現實面前,你是最真實的。

這就是顧森西,他懂情,懂責任。

他是故事中最堅強的人,一直存在,從未離開。

關於唐小米

從頭到尾,唐小米一直是專害易遙的,易遙是她的眼中釘,肉中刺。

唐小米本身沒有錯,只要她愛的方式錯了,愛要為愛付出代價,就是這樣。

有一種東西,你願意為了它捨棄一切,你願意為它揹負世人的罵名,甚至願用生命去交換,它就是“情”。

唐小米可以為了“情”不擇手段,可以為了“情”喪失善良的本性,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人性的泯滅?

但我清楚,她敢愛敢恨,這是好的性格。

那麼如果換作其他人,是不是也就不會不擇手段得到“情”?

原來人性,在內心深處,在你的生活……

關於結局

易遙死了,齊銘死了,顧森西也死了,如花般的生命卻最終選擇了離開,在黑暗的夜裡陌然走遠,來不及挽留,也來不及嘆息,這也終是結局。

生命也許本就該如此,如此脆弱,不過是世俗與性格為他塑了虛無的外殼,終究無法承受,還是逃不過破裂,本該如此。

因為他們是青春,還太小,卻承載了世界上太多他們這個年齡不該承載的東西,最終單薄的力量還是抗不下來,所以選擇逃避,便成了永遠離開,用單純的眼光去看這個世俗的世界會是怎樣?

用小四的話來說:“本該是以一個端點放出的射線,卻因方向不同,最終,形同陌路,漸行漸遠……”

常常夢見在一條獨長錯昏暗,雨水的弄堂裡,易遙與齊銘推著單車,齊銘把熱牛奶遞給易遙,這是對易遙來說最美好的時光,對我們來說,最純真的曾經。

篇二:

看完這本書給我最多的感覺是現實赤裸裸、殘忍而又過分的現實,這本書中的社會過分的殘酷。人物的刻畫很鮮明的讓人心疼,讓人能充分體驗到什麼是世態炎涼,什麼是人情冷暖。而在這本書中寒冷是遠遠大於溫暖的,而殘餘的溫暖也會在最後變成寒冷。

易遙是最讓人同情而又心疼的。在作者塑造的四個主角中,我最喜歡的也是易遙。她雖墮落也因環境而起,這樣的性格能充分展現環境的殘酷。她的墮落也許是對冰冷家庭和周圍環境的絕望,從而想徹底的埋入黑暗,也許是由青春期女孩情竇初開的好奇引起的.,這都是一種矛盾卻又真實存在的現象。易遙一開始也許只認為自己是依賴齊銘的,把他當成了生命中僅存的溫暖。當齊銘走向顧森湘的時候,易遙的世界徹底沉在了黑暗中,她既無助也為齊銘的新生而祝福。她和齊銘就是兩條從一個端點射出,卻走向不同方向的射線,不可能有結果。

齊銘是既讓人愛又讓人恨的。易遙愛他,她也愛易遙,可誰都沒有說出。齊銘對易遙的關心、心疼都讓人感動,但他卻逃脫不了母親的桎梏。在林華鳳暈倒時,母親的威脅中,易遙的無助時,他選擇了他的母親。他放棄了易遙,走向顧森湘,留下易遙一人面對黑暗。但是不得不說他是迷茫的,到最後他都不知道自己愛的是誰。但我更願意相信他愛的是易遙,易遙的世界真的不能沒有他。

顧森湘,我對她並沒有太多的感情。我不知道她骨子裡究竟是好還是壞。她是一個好姐姐。正如顧森西所說,顧森湘純潔的猶如百合,可是在這樣的社會里過多的純潔註定了悲劇。她不是白蓮,因為她沒有白蓮出淤泥而不染的氣質,一點點的骯髒足以顛覆她的整個世界。她沒有易遙的堅強。易遙可以在黑暗中苟延殘喘的活著,而她不能。她和齊銘都是優秀的極端,但是他們並不一定適合。

顧森西,他和易遙一樣是“惡劣”的極端。他對易遙的好感也許只是同病相憐的感覺,這種好感並不是愛。他和易遙也不適合,兩個墮落的人在一起只能更加墮落,他們在一起也只能互相慰藉。

林華鳳和李宛心都是這個殘酷社會中典型的市儈之人。她們都是尖酸刻薄的。林華鳳將對易遙父親的恨都轉嫁在了易遙的身上,卻無法否認她是自己女兒的事實,所以他對易遙始終是有愛的。她出賣身體為易遙賺取學費,她死後那信封上對女兒的愛稱“遙遙”足以表達心中對易遙的愛。她騙易遙說學費是她父親出的也是想在這黑暗中苦苦掙扎,抓住那唯一的一點點陽光罷了。李宛心和顧森湘的母親都是喜歡優秀的孩子,也勉強可以定義為“趨炎附勢”,這樣的母親並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她們在對待他人的態度上也是可惡的,並沒有真正掌握母愛的定義

易遙,顧森湘,齊銘,他們最終的結局都以悲劇收場。自殺對於他們三人來說都是一種對生活的絕望。顧森湘的單純性格決定了她不能被一點點的骯髒沾染,甚至可以說她是怯懦的,面對骯髒的世界不夠堅強。而易遙她在面對惡劣環境時並不害怕,她只是不能容忍朋友和所愛之人對她的不信任,或許應該說她不能容忍黑暗中沒有溫暖,沒有愛。而齊銘他應該是對自己的世界感到迷茫,也為事態炎涼而感到無奈。也許他至死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愛的是誰,究竟為誰而死。

看完這本書是讓人在悲哀之餘禁不住的感慨。不由得對這幾條年輕的生命而感到惋惜和心疼,卻也無能無力。情不自禁的重新展望我們的世界,是否也有如此淒涼的一面…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