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元宵節> 元宵節哪天放假

元宵節哪天放假

元宵節哪天放假

2015春節就快到了,春節過後就是元宵節了,我們的印象中,新年的結束就是在元宵節的鞭炮聲中進行的。那麼,元宵節放不放假?哪天放假?下面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

2015年3月5日 農曆 正月十五 星期四 元宵節

國家法定假日2015放假時間安排表:

元旦:1月1日至3日放假調休,共3天,1月4日(星期日)上班。

春節:2月18日至24日放假調休,共7天。2月15日(星期日)、2月28日(星期六)上班。

清明節:4月5日放假,4月6日(星期一)補休。

勞動節:5月1日放假,與週末連休。

端午節:6月20日放假,6月22日(星期一)補休

中秋節:9月27日放假

國慶節:10月1日至7日放假調休,共7天。10月10日(星期六)上班。

元宵節雖然是個重要的節日,而且流傳自古,可是卻並不作為法定節假日,所以不放假。

元宵節拓展閱讀:

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燈節,時間是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是祭月、賞月的日子,也象徵著春天的到來,這是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後一天。佛教有在正月十五點燈供佛的習俗。而道教中,上元節視為天官大帝(堯)誕辰,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分別屬天、地、水這三官大帝主管。上元節乃天官華誕,故燃燈以慶。終唐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

元宵節簡介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元宵節

迎來的就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的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被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一起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

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看花燈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獅舞、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花燈寄寓

民間在除夕供奉老天爺時要設立“天地堂”。人們在院子裡扎一小棚,棚裡面小桌上立著“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擺著香爐、供品,還掛著一盞燈籠,燈籠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據說姜太公當年封神時,別人都封了,就是忘記了封自己,自己沒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爺坐在一起。

燈籠與神有關,所以也賦予很多象徵意義。

古時候,人們為了驅逐黑暗的恐懼感,於是燈籠衍元宵節 燈詩

元宵節 燈詩

生為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

在閩南語中“燈”與“丁”發音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有一種“光明燈”,在歲末年初時,把燈籠放在寺廟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順利。

也有農家在田間立長竹竿掛上一盞燈 “照田蠶”,觀察火色以預測一年的水旱情況,以期豐年。

“放天燈”,來由是過去人們在躲避盜匪侵襲而四散逃逸之後,以燃放天燈為互報平安的訊號。由於避難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節,從此以後,每年這一天,人們便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所以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其後逐漸演變為向上天祈福許願的民俗活動。天燈上寫滿了心裡的各種祈願,希望天燈能上達天庭,帶給人無限的希望和光明。

傳說唐太宗李世民鼓勵讀書,民間都把小孩送上學。入學的第一個節目叫“開燈”,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燈帶到學校去,請一位博學的老先生點起來,象徵前途光明。從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後開學,因此開學的花燈,也成了“上元節”的點綴。

元宵節花燈種類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編制的形象燈,如龍燈、虎燈、兔燈等等,或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而成的活動燈,如牛郎織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精神。各種花燈製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隨著時代的發展,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盛大,民族特色越來越濃,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為五天;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因為燈期不同,所以最初張燈的那天叫“試燈”,十五這天叫“正燈”,最末一天叫“殘燈”、“闌燈”。也有叫“神燈”、“人燈”、“鬼燈”之說。十四日夜為“神燈”,放於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日夜叫“人燈”,放在門窗、床笫、几案等處,用來避除蠍蟲;十六日夜為“鬼燈”,放在丘墓、原野,為了遊魂得到可以脫離鬼域。

上祈天意,下護蒼生,神人鬼畜,無所遺漏

元宵賞燈詩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讚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

唐代時,元宵放燈已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為花樹”。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云牶“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描繪了燈月交輝,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唐代詩人張悅也曾用詩讚道牶“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把元宵節賞燈的情景描述得淋漓盡致。李商隱則用“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的詩句,描繪了當時觀燈規模之宏大。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這裡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盛況,卻蘊含著十分歡樂愉悅熱烈熙攘的場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況空前,燈市更為壯觀。蘇東坡有詩云牶“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范成大也有詩寫道“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詩中的“影燈”即是“走馬燈”。大詞人辛棄疾曾有一闕千古傳誦的頌元宵盛況之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花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明代更加鋪張,將元宵放燈從三夜改為十夜。唐伯虎曾賦詩盛讚元宵節,把人們帶進迷人的元宵之夜。詩曰“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似銀。滿街珠翠遊春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熱鬧的場面除各種花燈外,還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龍’火獅等。阮元有羊城燈市詩云:“海螯雲鳳巧玲瓏,歸德門明列彩屏,市火蠻賓餘物力,長年羊德復仙靈。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清代詩人姚元之寫的《詠元宵節》詩“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動、精彩別緻。

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抒寫了對情人的思念之苦。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

【元宵節哪天放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