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場> 職業規劃 專業和就業該不該對口?

職業規劃 專業和就業該不該對口?

職業規劃 專業和就業該不該對口?

  中國傳媒大學組織了一次“文科碩士研究生就業狀況問卷調查”。調查發現,在落實接收單位的被調查者中,46.3%的被訪者認為自己目前的工作和所學專業無關;有明確職業規劃的畢業生更受用人單位青睞,否則薪資水平較低。(《中國青年報》11月26日)

  “近半文科生所用非所學”,這一資訊極為公眾關注。很多人據此破口大罵,批評大學專業設定不合理。結論也許是對的,但是論據搞錯了。以所用非所學來論證專業設定不合理,既是對大學宗旨與精神的誤讀,也是對學以致用這一概念的誤讀,透露出一種強烈的功利氣息。專業與就業幹嗎非得“對口”?

  專欄作家薛湧講過一段親歷:一位亞裔女士在他家附近開了一家小熟食店,生意清淡。他原以為這個慘兮兮的小店不久會倒閉,但偶爾吃過那裡的東西,頓覺口味非常不錯,小店生意不久漸有起色。後來才知道,那位女店主竟是耶魯法學院出身。人稱進了耶魯法學院,一輩子不用為前途操心,而哈佛法學院的學生,只有三分之一能夠說這樣的話。耶魯法學院按媒體炒作出來的形象,應該是個培養總統的地方。但是,這裡沒有人就這件事情大驚小怪,小店依然那麼平平靜靜。

  耶魯法學院畢業生與熟食店乃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概念,在很多國人眼中這應該算大大的“所用非所學”,算典型的大材小用,浪費教育資源。然而美國人並不為此驚詫,這與美國教育哲學的渲染息息相關。美國教育從其產生的那一天起,人格教育就是其焦點之一。美國教育家杜威以及20世紀其他有影響的哲學家和教育家,都將人格教育當做學校“天職的`核心”。杜威認為人格並非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或工具,而是實現結果的能動力量。在這樣的語境中,專業不對口並不被美國人認為不妥。

  是的,大學所教給學生的最重要的素質,與其說是一門具體技能,不如說是一種精神氣質。有了這種精神氣質,幹什麼都會得心應手。魯迅先生是學醫的,但後來卻成為一代文豪,之所以如此,並非醫學院教給了他寫作技能,而是因為他有著救國救民的精神追求。

  事實上,也沒有哪一種工作只需要某一門專業的知識,也沒有哪一種專業註定只能從事某一特定的職業。在很多人眼中,學哲學的必須搞哲學,學歷史的必須搞歷史,如此才算學以致用。這實質上是對學以致用的偏激理解。只要大學生學到了“自由之意志,獨立之人格”,並將這種意志與人格用於工作中,那麼就算是學以致用了。


【職業規劃 專業和就業該不該對口?】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