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華為的冬天》讀後感

《華為的冬天》讀後感

《華為的冬天》讀後感

《華為的冬天》讀後感

從 “有效管理者8大工具”培訓中,我對華為總裁任正非先生有了初步認識,之後又有幸讀了任正非先生的《華為的冬天》。也許是個人價值觀的原因吧,我對任正非先生在《華為的冬天》中的一段話感受特別深:“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也許正因為這樣才存活了十年。我們大家要一起來想,怎樣才能活下去,也許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敗這一天一定會到來,大家要準備迎接,這是我從不動搖的看法,這是歷史規律。” 這幾天我一直在反覆品味這篇文章,在細讀以後才理解任正非從平實的文字裡透露出的一種管理真諦。對此我也想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危機意識

“ 公司所有員工是否考慮過,如果有一天,公司銷售額下滑、利潤下滑甚至會破產,我們怎麼辦?我們公司的太平時間太長了,在和平時期升的官太多了,這也許就是我們的災難。泰坦尼克號也是在一片歡呼聲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面對這樣的未來,我們怎樣來處理,我們是不是思考過。我們好多員工盲目自豪,盲目樂觀,如果想過的人太少,災難也許就快來臨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聳聽。”這是任正非先生在《華為的冬天》的開篇之言。

對於企業危機意識,我贊同建立。但是,我以為危機意識建立的基礎應該是企業的領導核心,而不是每一個員工。即使向前面華為老總任正飛提到的“泰坦尼克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泰坦尼克號的責任在於指揮者,而不在於乘客。即使有危機感,也應該是駕駛巨輪的指揮者,而不能讓每個一個乘客的旅途在戰戰兢兢地度過的。

果你面對的是一家在幾年乃至十幾年的經營歷程中一直一帆風順、從來就沒有遇到過挫折和失敗的企業,那麼,要麼它是上帝格外垂青的異類,要麼它根本就是一個自欺欺人的泡沫!經濟學家魏傑曾經下過一個預言:“這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階段,非常痛苦,我估計再過十年,現在民營企業 200 箇中間有一個生存下來就不簡單,垮臺的垮臺,成長的成長。”海爾的領軍統帥張瑞敏對自已的形容是“如履薄冰”,由此可見,所有的專家都在擔憂著企業的發展。對於我們:市場原材料價格的上漲、管理成本的增加、企業中浪費等等,因此面臨的困難是巨大的,所以光靠一個創意或一個神話已不能取得成功,我們要有很清醒的頭腦。我們都是公司的一份子,無論是“和平”時期還是“戰爭”時期,我們都要時刻想著怎樣將公司的產品創造出最大的利潤,怎樣降低成本、怎樣加強公司管理,因為公司的成敗與我們息息相關。

二、短板思維、均衡發展

我們怎樣才能活下來?們,我們要想一想,如果每一年我們的人均產量增加15%,我們可能僅僅保持住工資不變或者還可能略略下降。電子產品價格下降幅度一年還不止15%吧。我們賣的越來越多,而利潤卻越來越少,如果我們不多幹一點,我們可能保不住今天,更別說漲工資。不能靠沒完沒了的加班,所以一定要改進我們的管理。”這是任正非先生提出“均衡發展,就是抓短的一塊木板”思想的前提。

其實水桶裝水的多少,不是取決於最高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一塊。反映到我們工作中,一個企業要想均衡發展,取得企業整體戰略目標的.實現,就應該解決阻礙企業發展的弱項,按企業系統管理理論,就是企業的發展遇到了成長上限,企業要想繼續發展就應將你最短的一塊木板加高。

對管理流程來說,不均衡的地方就是流程的瓶頸,我們在平時處理問題時,有不自覺的傾向以使強的部門更強,弱的部門更弱,最終形成瓶頸。由水桶原理可知,若要使整個企業管理水平提升,就要尋求均衡發展,只有各管理部門都在不斷進步,不斷創新,才能使整個企業的管理水平得以提高。

三、積極推進“擴張性”思維

任正非先生在《華為的冬天》提出“對事負責制與對人負責制是有本質區別的,一個是擴張體系,一個是收斂體系” 執行流程的人,是對事情負責,這就是對事負責制它是擴張的。事事請示,就是對人負責制,它是收斂的。我們要減化不必要確認的東西,要減少在管理中不必要、不重要的環節,否則公司怎麼能高效執行呢?

其實在我們日常管理工作中,形成一種對事負責的“擴張性”思維勢在必行。對人負責制是一個收斂的系統,到了你的上一級那裡就終止了;而對事負責制則是依據流程及授權,和有效的監控,使最明白的人具有處理問題的權力,它是一種擴張的管理體系。如果處處事事都請示上級,則管理思維就會收斂於上級管理者,員工也根本談不上什麼創新思維。因此,在一個組織的目標確定之後,員工和基層管理者都應該學會在自己的流程內思考。

用任正非先生的話說:“沒有預見,沒有預防,就會凍死。那時,誰有棉衣,誰就活下來了。”

崑山匯美 王士新



《華為的冬天》讀後感相關文章:

1.《華為的冬天》讀後感

2.華為的冬天讀後感


【《華為的冬天》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