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臘八節> 農曆臘八節是什麼意思

農曆臘八節是什麼意思

農曆臘八節是什麼意思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是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

  臘八節的意義介紹

  一、臘八節社會文化意義的歷史曲解

  在漫長的發展程序中,由於受到歷史條件的侷限,臘八節的社會文化意義往往被蒙上一層歷史的雲霧,得不到準確的認知和理解。從前人對臘八節的的起源,特別是臘八粥的起源的說法,可以明顯看到這一點。

  (一)臘八節起源於“臘祭”

  關於臘八節的起源,源於“臘祭”的說法比較流行。據百度百科“臘祭”條目:臘八節起源於古代的“臘祭”,到南北朝時期才成為固定的節日。“臘”是古代的一種祭祀儀式,“臘祭”早在先秦以前便已存在,那時的人們在一年的最後一個月去野外獵取各種野獸,用於祭祀百神。

  據《風俗通》記載:“臘者,獵也。因獵取獸祭先祖或者臘接也,新故交接,腳獵大祭以報功也。”由此可以看出,“臘”與“獵”相通,“臘祭”就是用打來的野獸進行祭祀,祭祖先,祭百神。直到現在人們還習慣把臘月醃製的豬肉稱為“臘肉”。

  從以上文字可知,臘八節起源於“臘祭”,與獵取野獸密切相關。這種看法有失偏頗。有學者以為,這是把“臘月”的起源誤當成了“臘八節”的起源,產生了時間上的錯位。

  因為從時間上看“臘祭”的年代更為久遠。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從技術社會形態來看,人類社會經歷了從漁獵社會到農業社會,再到工業社會和資訊社會的發展序列。也就是說漁獵社會早於農業社會。

  “臘祭”應該存在於漁獵社會,《周易·繫辭下》中有伏羲氏“作結繩而為網署,以佃以漁”的說法,說明從伏羲氏時代開始,早期原始人類的經濟活動以漁獵經濟為主。後來到了農業社會形態,還要祭祀神靈,但不再使用獵取的野獸,而使用富有農業特色的“七寶五味粥”。

  再從文字學的角度來講,“臘”字的“月”字旁是形旁,表示“肉”,“臘祭”實際上是用打獵得來的野獸的“肉”來祭祀神靈。可見,“臘月”是漁獵社會的產物,而“臘八節”絕對應該是農業社會的產物。

  (二)臘八節起源於“佛成道日”

  慄治國先生在《“臘八”新解》中這樣描述臘八節的由來:“佛祖釋迎牟尼在修道時因飢餓、困頓而昏厥在了哈比爾邦尼連任附近的菩堤樹下,巧逢一位牧羊女打此往過,遂以糧、豆、乾果熬粥救活了佛祖,終使其得道成佛,而這一天正好是漢歷的臘月初八,佛教界稱之為‘成道日’。佛祖‘成道日’煮粥祭祀的活動傳入我國後,逐漸形成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節俗。”慄先生隨後評價說:臘八節因佛而起的說法只是佛教徒的一種附會而已。”這一評價十分中肯。

  首先,在時間上,十二月稱“臘”,始於我國秦代。而釋迎牟尼成道是在公元前550餘年的春秋之時其時十二月並未稱“臘”。古印度使用的是印度歷而不是夏曆。印度歷的釋迎牟尼成道日在夏曆中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日子,不可能將釋迎牟尼的成道日固定在夏曆的十二月初八日。

  其次,在行為上,佛教寺院僧眾取香谷及果蔬等物煮粥供佛。臘月初八日寺院僧眾可以用臘八粥供佛,但不等於說臘八粥起源於臘月初八日的釋迎牟尼成道。換句話說,是先有臘八粥後有以粥供佛的行為。

  第三,在廣泛性上臘八節喝臘八粥幾乎是全民一致的行為。佛祖的“成道日”只可能在寺廟僧侶和善男信女之中傳揚,不可能成為全國百姓統一的祭祀日。

  (三)臘八節起源於朱元璋

  據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年少時家中十分貧窮,常常吃不飽肚子。一年冬天的臘月初八,又冷又餓的放牛娃朱元璋挖到了一個老鼠洞,從裡面竟然挖出一些大米、紅豆、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就把這些東西熬成了一鍋粥美餐一頓。

  誰知這粥奇香無比,令他終生難忘。後來朱元璋統一天下,當上皇帝,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在每年臘月初八都讓御膳房進獻此粥,成為宮中定製。後來這一宮中節俗逐漸演化為民間節俗。

  學界認為,這也是附會之說。因為皇家、官家的認可和支援只能促使喝臘八粥這一節俗發揚光大,但用皇權強制將其推行到民間恐怕沒有那麼容易。再者,有史書記載,喝臘八粥的風俗在宋代就已有,並非起源於明代的朱元璋。南宋人吳自牧的《夢梁錄》說:“十二月初八日,大剎寺院謂之臘八,僧眾設五味粥供佛名曰臘八粥。”

  從起源上看,臘八節被披上了迷信外衣,賦予了宗教色彩,施加了皇權影響,其社會文化意義沒有得到真正的彰顯。臘八節的文化意義之根就在於農耕文化。

  二、臘八節農耕文化意義的現代探究

  臘八節植根於中國古老的農業文明,經過數千年的歷史積澱,蘊含著豐富的農耕文化意義。

  (一)表達祈求豐收吉祥的美好願望

  臘八節借“臘祭”之名,表達的卻是農事勞作一年的人們對來年的一種美好祝願。從表面來看,人們是用收穫的各種農作物禮敬百神,祭祀祖先,感謝神靈賜給他們的農業果實,感謝祖先對他們生產生活的保佑,同時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事業發達,具有深重的迷信色彩。

  但仔細考察,這種信仰崇拜活動在迷信外衣下有其實用的目的,虛幻的`功利性背後都有其直接的物質功利性。在生產力低下的年代,迷信的方式具有精神安慰和心靈淨化作用,用這種方式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之情,是無可厚非的,要從迷信的外衣下看到那顆赤誠的心。

  (二)展示慶祝農業豐收的喜悅心情

  臘八節的標誌性習俗臘八粥,其實是農業豐收成果的一次大展示。正如老舍在《北京的春節》一文中所說:“在臘八那天,人家裡,寺觀裡,都熬臘八粥。這種特製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它倒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這種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乾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乾、菱角米……)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這種集中反映農家糧食豐盛、應有盡有的臘八粥,確實能體現出農業大豐收的喜人景象,能體現出人們創造美好生活的滿懷喜悅,能表現出人們享受幸福生活的特殊情趣。

  (三)營造和諧人際關係的有效手段

  中國的傳統節日總是內斂而含蓄的,圈子一般侷限在家人之間的其樂融融,但是,臘八節似乎走出了家人的小圈子,人們透過臘八粥的饋贈與接受,建立了更廣泛的情感聯絡。

  宋代時,每到臘八這一天,無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庶民百姓家都要熬製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加盛行。在宮廷,天子、皇后、皇子等都要向宮女侍從、文武大臣賞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糧、乾果等供僧侶食用。

  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用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並且饋贈親朋好友。臘八節藉助土地出產的農業成果有力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人際關係的和諧。

  (四)蘊含追求身體健康的養生之道

  農事勞作需要健碩的身體,而臘八粥正具有保健的諸多作用。清代營養學家曹燕山撰《粥譜》,對臘八粥的健身營養功能講得詳盡、清楚。調理營養,易於吸收,是“食療”佳品,有和胃、補脾、養心、清肺、益腎、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這些已被現代醫學所證實。

  其實,臘八喝粥,只是一種象徵,起的是提倡作用,平素喝粥同樣有益健康。正如春天適宜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臘八節時舉國鍾情臘八粥,喝粥有益健康可以說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五)開啟新一年農忙的時間視窗

  斗轉星移,歲月不居,“立冬”過後,農村就轉入了“冬閒”時期。從立冬到大寒之間的兩個多月時間裡是農民養精蓄銳的好時段。因為小寒一過,家家戶戶就要開始為“過年”做準備,同時也開始為新的一年做準備。

  除磨面碾米、殺豬宰羊、磨豆腐、蒸饅頭等年事活動之外,還要提早進行漚制肥料、清點種子等活計。“載臘八冰便是漚水漚肥的一個訊號”,還有“誰家早載冰柱早吃飯來年的莊稼早熟早收”的諺語為戒。

  俗話說:“注戶靠早起。”人們“半夜起來吃飯就是新一輪早起晚睡的總動員,而吃臘八粥就是借展示糧、豆、果、蔬豐富多彩生活的動員令的實質內容”。可以說脂臘八節既是由“冬閒”轉入“冬忙”的關節點,更是從上一年農忙轉入下一年農忙的動員令。

  我國漁、獵業的發展歷史雖然十分久遠,但農業自遠古時代起就長期居於百業之冠。臘八節被我們祖先賦予了豐富多樣的農耕文化意義,充分體現了我們祖先的生活智慧與生活情趣。

  農曆臘八節吃什麼東西

  臘八粥

  臘八節最為風靡的習慣是喝臘八粥。臘八粥顧名思義是用8種材料熬製的粥,不過根據地域不同,原料上差異很大。一般來說,大米、糯米、花生、紅棗和蓮子是必不可少的。

  臘八面

  北方很多地區有吃臘八面的習俗。臘八面的做法和臊子面沒有什麼大的不同,只是因為在臘八節這一天做和吃因而得名。

  臘八蒜

  臘八節還有壓制臘八蒜的習俗。在臘八節這一天,選用紫皮蒜和米醋,將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裝入容器密封。醃製好的臘八蒜酸香辣結合,風味獨特。

  臘八豆腐

  安徽省黟縣地區在臘八節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臘八豆腐色澤黃潤如玉,入口鬆軟,味鹹帶甜,又香又鮮。

  煮“五豆”

  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

  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

【農曆臘八節是什麼意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