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致教師》讀後感

《致教師》讀後感

《致教師》讀後感合集1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致教師》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致教師》讀後感1

  在寒假裡,我拜讀了吳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師》,全書共分六輯“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裡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總共計85篇文章。讀完這些讓人倍感薰陶的文字,彷彿和智者進行了促膝長談,也讓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個境界。

  對於剛入職半年的我來說,吳非先生《致青年教師》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也使我在教育教學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彎路。在《致青年教師》“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中的一篇文章令我感觸頗深,那就是“教師的心中要有陽光”這一篇,在文章中寫道“有節課,說到巴爾蒙特的詩句‘為了看看陽光,我來到世上’,看到有幾位學生眼睛發亮,有一位激動的淚光閃閃。我喜愛這句詩,為之而感奮,我也為學生的感奮而激動。我覺得,青年的心中裝著這樣的詩句,他的人生就會一直被光明照亮。”只有教師的心中擁有陽光,學生才能被陽光所照耀;也只有陽光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陽光的學生。在我們決定成為教師的那一刻,那我們就要從教師這一神聖的職業中尋找和感受快樂,然後用陽光的心態去溫暖學生,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與成長的快樂。在教育教學的道路上,每位教師都應該思考如何成為給予學生陽光的老師,又如何讓學生將他們感受到的那束陽光再去給予別人,溫暖別人。

  在“不放棄理想”這一篇中也引起了我的共鳴,理想和夢想是人生中一直在追逐的那束光,是指引我們勇向前方的精神動力。理想是一個人最為寶貴的東西,追逐理想的人光彩熠熠。而對於教師來說,理想也是不可或缺的。吳菲先生認為“教育是為明天的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所以教師必須要有理想。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未來的社會超越今天的文明,這就是理想。教育本身就是美麗的事業,她呼喚人的理性追求,她呼喚建立美麗的人格,她當然需要理想。”教育是理想者的事業,教育要培養理想。理想也是指教師心中的那一份信念感,正是教師所擁有的信念感才賦予了教師職業的神聖感。若有一天教師的理想信念不再,那她的課堂就會失去活力和激情,就會像“機器人”一樣,過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機械的枯燥的生活。吳非老師在這一篇提到“青少年需要有夢想的教師”只有教師心中擁有理想和夢想,那她的課堂才會富有生趣,她的言語才會感染到學生,這樣才能為社會培養出合格的人。

  吳非老師《致青年教師》中的文字,讓我在平實的語調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教育教學的道路,並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正視教育。在教育教學的道路上,我要做的還有很多,我也會更努力地做到最好!

《致教師》讀後感2

  從成為一名教師開始,“教師是辛勤的園丁,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些話語已經伴隨我走過很多個春秋。翻開朱永新老師的《致教師》,前言中朱老師這樣告訴我們“教師不是園丁,教師本身應該是一朵花兒;教育是師生互相作用的過程”。其實,教師和孩子一樣,是需要注入新鮮生命活水的花兒,是花兒與花兒相互吸引、相互映襯、相互推動的過程。同時,閱讀前言,也讓我感受到教師職業不再過於神聖化。教師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不再是蠟燭,以燃燒自己化為灰燼、照亮別人作為代價。同時教師也能從這份職業這個使命中,讓生命幸福完整。看完整篇前言,感覺顛覆了以前所有對教師的形象比喻,但卻更具人性,充滿了被人理解的美好,讓我有了閱讀全書的衝動。

  我們小學老師儘管工作的瑣碎繁重和各種壓力,有時讓我覺得很累,但是隻要看到一張張天真可愛的笑臉,依然會從心底感覺快樂和幸福。朱永新老師在書中談到了教師的幸福大概有三個重要的來源:一是來自物質生活的滿足,二是來自人際關係的滿足,三是與自己的關係。作為一個小學教師,幸福感莫過於孩子從心裡喜歡你。每天孩子親熱的擠在跟前跟我說這說那;每次雙休日後來學校,孩子們踏進教室就撲過來抱住我的時候;每天回家前,孩子一定要聽到我跟他說再見,祝他快樂的時候;每次我身體不好,孩子主動過來關心,給我捶捶背的時候;偶爾請個假回來,那麼多孩子圍著我問去哪裡了,為什麼不來的時候……心裡總是很溫暖。看著孩子們遊戲活動時的專注勁兒;看著他們飯吃得香香的;看著他們一天天長大,越來越能幹……特別開心和滿足。教師這個職業,既平凡又聖神,平凡中彰顯偉大,普通中蘊藏幸福。

  書中提到,教室就是幸福的源泉。關注每一個孩子,幫助落後的孩子得到最大的發展,讓教育和孩子們的生活緊緊相連,給予他們最需要的東西,讓他們成為主人。在一個班級裡,孩子千差萬別,當面對他們的時候,教師的職責就是讓他們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到在班級裡的快樂。特別是對待一些落後和有問題的孩子,我們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愛,相信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天使。

  教師這份職業,讓我們收穫著快樂與幸福,但同時“教師”也是一個個鮮活的“人”,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在《致教師》中,提出教師也要正確的關愛自己。像廢寢忘食之類,一味地奉獻和犧牲,可以作為拼搏的狀態,卻絕對不能成為常態,要學會科學、合理、從容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因為教師不是神仙,教師生活在真實的土地上而不是虛無縹緲的精神領域,有著尋找幸福的權利。相信,讓生命幸福完整,是每一個教師的心聲

《致教師》讀後感3

  最近的空餘時間,都是在讀《致教師》這本書,書名很吸引人,內容都是解答一線教師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透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針對性的加以剖析、深究。書中教師的問題、疑惑、故事等都是我們教師身邊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發生的,讀了之後,收穫很大。

  很喜歡書中的這一句話:“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與學生,相信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書寫自己的精彩;就是要發現孩子與學生,發現他們的潛能與個性,讓他們真正的成為自己。”“如果不能對學生一視同仁,那麼教師最需要關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關注、不惹人憐愛的孩子。”

  作為老師的我們,遇見的孩子實在是太多了。聰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們最喜歡的;成績不好或紀律不好、特別是品行不好的那些問題學生,往往是讓人喜歡不起來。其實,這些孩子的背後有著無數的潛能和優點,如果我們整天看到的全是他們的缺點,永遠是無休止的批評,只會讓他們變得越來越糟糕;如果換個角度,細細觀察,卻能發現再後進的學生也有他自身的優點,假如能夠把優點加以放大,給予他們自信,給予他們希望,定能讓他們收穫一個更美麗的童年。

  班裡的小銘,紀律不好,讓人頭疼,卻發現他熱愛勞動,每次有值日生生病,他總是第一個舉手說“我來幫他掃。”於是,順理成章的,他成了班裡的生活小老師,負責發放筷子等,當上班幹部的他,果然不一樣了,還經常提醒別人要遵守紀律。另一個小承,成績不好,紀律不好,但他生活自理能力強,還非常懂禮貌,每天都是自己上學和回家,每次看到他脖子裡掛著的鑰匙,批評的話會變成關心的話,慢慢的,學生和我關係好了,就不會在課堂上搗亂了。班裡還有一個小景,一年級時成績很差,作業不寫、上課講話,每節課都攪壞我的好心情,然而有天數學課上,黑板擦不見了,全班孩子都幫著尋找,突然,這個學生衝上講臺,趴在地上,全然不顧滿地灰塵,從角櫥底下取出黑板擦交給我,短短几秒時間,孩子善良質樸的天性打動了我,從那以後,我讓他每天數學課前幫我開投影機,他對這個從未有過的“待遇”也很吃驚,很高興地接受了任務。之後的數學課上,各方面的表現開始一點點進步,每一個進步都會給他鼓勵,現在看看,似乎這孩子還挺可愛。學生沒有貧富貴賤之分,他們需要老師平等的對待。尤其是缺乏自信和關愛的孩子,老師的鼓勵,能讓他感受不一樣的溫暖。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班裡的每個學生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你給他一個舞臺,他就能還你一個精彩;你給他一點空間,他就能為你創造無數輝煌。作為教師,就是要善於發現學生的特別之處,一旦孩子發現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會爆發出我們難以想象的能量。“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會一路學習下去。

《致教師》讀後感4

  談到教師,人們會說教師這個工作好,輕鬆、待遇也高;朋友們會說:教師是個光輝的職業……很多時候,大家對教師職業的評價都是過於神聖化。

  暑假裡讀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師》。書中第一輯中這樣寫到:"教師歸結為神聖,會過於強調教師的奉獻與犧牲,容易導致神化和苛求,動搖了紮根於現實的堅實基礎。"讀完這句話,我的心裡充滿了被人理解的美好,老師也是人,是人就會有七情六慾。

  記得自己剛走上教育崗位的時侯,我們有同學做了銷售行業,在商城與人侃侃而談、唯利必爭,我是自卑的;有同學在服務行業混的風聲水起,職位攀升,我是自卑的。但在我的陣地上,在那三尺講臺上,我是自信的。面對臺下三四十個孩子,我侃侃而談,娓娓道、輕鬆自如的把知識傳授給孩子們,我很驕傲,我是開心的。迄今為止,我在教育這個崗位上工作了1年了,但我仍然保有當初教學的熱情。朱永新先生在書中談到了教師的幸福從哪裡,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個重要的:一是人與外部物質世界的關係。二是人與人的關係。三是與自己的關係。我的幸福感大多是自教育,於我的學生。當一個學習不積極的孩子,在我的教育下,在堂上能認真聽講,積極參與堂活動時,我的內心是幸福的,當一個調皮不聽話的孩子,在我的關心、教導下能懂禮、感恩時那種成就感和滿足感無法用言語表達的。

  滿庫同學是我們班較靦腆的一個孩子,爸媽在北京做生意,平時和爺爺在家,由於父母不在身邊,我對他會格外關注一些,這個孩子的脾胃不是太好,有時常會胃疼。記的有一次他胃疼,在徵求了他家長的意見下,我帶他去醫院看了看,開了藥吃了之後,還用熱毛巾給他敷敷了肚子,直到他睡著,我才離開宿舍。在以後的日子裡我就注意在平時吃飯時會經常提醒他,先喝湯,要細嚼慢嚥,平時注意不吃生冷的食物。這孩子胃疼的毛病很少出現,人也胖了些。每次給家長溝通都是滿滿的感激。靦腆的小男孩也開始主動和我說話,我打掃衛時會主動幫我,我改作業時會湊到跟前和我聊天,甚會至心疼我不願給我添麻煩。被學生信任,被學生親近,被學生感恩。作為老師這是我的幸福。

  還有一個已經畢業六年的學生,每年的教師節他都會記得給我打電話或發簡訊,祝我節日快樂。我是感動的,幸福的。我的幸福自於孩子們健康的成長,自於孩子們優異的成績,自於孩子們純真的笑臉、自於孩子們偶爾給我帶的小驚喜,記的我生日那一天,同學們秘密佈置黑板,每人一句祝福的話,同學們的賀卡,同學們的畫,使我感動滿滿,我想我感受到了作為教師的幸福感了。

  教師這個職業,既平凡又聖神。我們的幸福很簡單——也許是今天哪個學生堂上表現出色;也許是哪個學生有了進步,也許是哪個學生改正了錯誤,也許是自己取得了進步,也許是她們離夢想更近了一步。做一名教師不易,做一名優秀教師更不易,也許前路上仍然有很多困難和磨練,但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堅持,會讓我收穫很多。

《致教師》讀後感5

  最近讀了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師》,其中有一篇《每個孩子都是天使————如何對學生一視同仁》,讀後我掩卷細思,對自己以前的行為深感慚愧,這篇文章也讓我茅塞頓開,如夢初醒。

  “一位老師所要面對的孩子是差異巨大的生命,難以做到一視同仁同仁,可以說十分正常。但是作為一個老師,正是得知這一點,我們才更應該記住:孩子的不同,不能夠成為我們厚此薄彼的理由……作為教師,就是要發現學生的特別之處,一旦孩子發現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會爆發出我們難以想象的能量,其實,最好的教育是不教之教,是幫助每一個人認識他自己,成為他自己。”

  這些語句直擊心靈,讓我讀後念念不忘。我反思了一下自己,覺得我太愛給學生貼標籤,每天只關心他們的表現,極少關注他們本身,我是一個不合格的教師,再這樣下去,我也許就要毀掉他們的童年,毀掉他們可能的成熟豐滿的明天。於是我決定改變自己,首先我要改變對一些孩子的態度。

  張思是我們班有名的調皮鬼,他經常讓我感到頭疼和不耐煩,這不今天上課時,他居然半扭著身子,歪著脖子,跟後邊的同學竊竊私語。我氣得七竅生煙,滿腔怒火快要從眼睛裡噴射出來,他無視我的憤怒,繼續我行我素。下課後,我把他約出來,按捺住自己的強烈不滿,像對待我喜歡的孩子一樣,柔聲細氣地說:“看你文質彬彬,我一直以為你是個知上進的好孩子,不應該給我一個調皮的印象呀。”原本有些吊兒郎當的張思,聽完這句話,慚愧地耷拉著腦袋,像個雕塑,一動不動。從那以後,他低調了許多,上課也能做到安分守己,不再調皮搗蛋。某次作文課,張思跟同桌李霞拉扯起來,我走過去,示意他們安靜,李霞一把扯過張思的作文字,塞到我懷裡,嘴裡直嚷:“老師你快看他的作文。”

  張思的臉刷地一下就白了,像只等待圍捕的小獸,驚恐萬分。我有些疑惑,拿著本子認真看了起來,只見上面寫著:“王老師像只兇惡的大老虎,眼睛瞪得銅鈴一樣,我哆嗦哆嗦地站了起來,腳下像絆了兩個大米袋,費力地向前挪……”我忍俊不禁,拍拍他的肩膀:“寫得不錯,比喻很貼切,形象生動。”張思滿臉吃驚:“老師,我真的寫得很好嗎?”“嗯,真的寫得很好。”我直視他的眼睛,鄭重地點點頭。他顯得很興奮,臉蛋而紅撲撲的,像朵快要綻放的映山紅。晚上,我注意到他更新了說說,他拍了那篇作文,旁邊備註:我不知不覺愛上了學習。看到這些,我恍然大悟,他之所以自省轉變,就是那些我不經意間的讚賞。這真應了朱教授說的,愛是教育的底色。

  雖然,我現在只改變了一名學生,但是那種幸福的滋味是別人難以體會的,我想我被《致教師》喚醒了,我願意創造更多這樣的幸福。借用朱教授的話,那就讓我挖掘自身的無限潛力,激發不可限量的能量,讓明天遠遠超出想象,為孩子的童年抹上亮麗的一筆。

《致教師》讀後感6

  英國哲學家邊泌說:“我們在分給他人幸福的同時,也能正比例地增加自己的幸福。”而教師的故事,必然與學生在一起,當我們的故事和學生相互編織,當我們的生命和學生共同綻放,我們書寫的就是一曲生命的宏大交響曲。

  朱永新先生在《致教師》的前言中這樣告訴我們“教師不是園丁,不是蠟燭,不是春蠶,不是人類靈魂工程師。教師就是教師,與學生是互相依賴的生命;教師就是教師,每天都在神聖與平凡中穿行;……”朱永新先生在書中還提到了教師職業的四種境界:第一,是讓學生瞧得起的老師;第二,是讓自己心安的老師;第三,是讓學校驕傲的老師;第四,是讓歷史銘記的老師。教師在這樣的描述下,不再過於神聖化,而也是一個發展中的人,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頓時,有了從教師這份職業,這個使命中,讓生命更幸福完整的渴望。教師本身應該是一朵花兒,需要成長的養料,而不需要外界過於來強調教師的奉獻與犧牲。作為教師,只要每天進入校園,看到孩子們一張張天真可愛的笑臉,就會從心底感覺快樂和幸福。教師的幸福莫過於每天孩子親熱的擠在跟前跟我說這說那;每天回家前,聽到孩子的一聲聲再見。

  迄今為止,我在教育這個崗位上奮鬥5年了,但我仍然保有當初教學的熱情。在師生共同成長的道路上,如何和孩子們一起創造幸福。朱老師提到的幾個問題,我們會不會也自覺得問問自己:我的使命是什麼?我的天職是什麼?我既然來到這個教室,能帶給孩子什麼?我怎樣為孩子創造出最大的發展空間?我怎樣讓班級中的每一個孩子得到最大的發展?朱永新先生在書中談到了教師的幸福從哪裡來,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個重要的來源:一是人與外部物質世界的關係;二是人與人的關係;三是與自己的關係。書中提到,教室就是幸福的源泉。關注每一個孩子,幫助落後的孩子得到最大的發展,讓教育和孩子們的生活緊緊相連,給予他們最需要的東西,讓他們成為主人。在一個班級裡,孩子千差萬別,當面對他們的時候,教師的職責就是讓他們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到在班級裡的快樂。特別是對待一些落後和有問題的孩子,我們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愛,相信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天使。

  在《致教師》中,提出教師也要正確的關愛自己。像廢寢忘食之類,一味地奉獻和犧牲,可以作為拼搏的狀態,卻絕對不能成為常態,要學會科學、合理、從容的安排自己的生活。認識一個人要靠緣分,瞭解一本書要靠耐心,征服學生要靠智慧,與人相處要靠包容。人,相互幫扶才感到溫暖;事,共同努力才知道簡單!

《致教師》讀後感7

  翻開《致青年教師》這本書,我不禁被他的目錄吸引了,“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不要因為這樣的話而自得”、“我是來欣賞同行的”“愚蠢者的“苦幹””。一個個獨特的標題就這樣把我帶進了這本書裡。書中平實的語言,真實典型的案例,非常貼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讀後感覺受益匪淺。

  讀完後,就如同說的是自己的事一樣。同時也為我們指出了許多誤區和錯誤。讀完這本書後,讓我明白了教師的胸襟能夠影響學生的氣度,也讓我明白了我們現在從事的是教育,它的特徵是慢。同時我也知道了如何讓學生喜歡我的課,課前緊張是正常。許多往日困在我心裡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讀著這本書我也時常反思我過去的教學生活,現在想想當時的我除了缺教學經驗外我還真的做著愚蠢者的“苦幹”。再想想我現在的教學我更重視學生了,教學過程也流暢了。這些經過挫折而得到的經驗跟書中所說的不謀而合。

  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當我們碰到難教的學生時會急,當孩子聽寫詞語老是錯誤時,我們也會急,甚至有時會責罵他們。在《不要急》中,吳非老師告訴我們: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慢”,教育教學是“慢”的教育。對學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

  我們經常說:“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有什麼樣的學生。”教師的習性會不自覺的影響學生,更重要的,是教師的行為直接對學生起了一個示範。就像吳非老師在《不能忽視的教育細節》中指所說:因為工作繁重,事務龐雜,許多教師的案頭總是堆滿了各種東西。如果擺放有序,關係不大;如果既雜且亂,學生看到了,他對自己的雜亂無章也會變得無所謂。在行為習慣的養成上,教師常常是榜樣。看到一些青年教師注意辦公桌的整潔,書本擺放整齊,私人物品和辦公用品位置安排恰當,學生對他們的教學自然會多一份責任感。所以 作為一名教師,決不能在教學的同時忽略了一般的細節,特別是作為一名特教教師更是如此,因為聾啞學生的模仿能力更強,我們特師的教養對聾生的影響力會更大。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碰到難教的學生時會急,在我們面對聾生聽不懂、學不會的時候更容易急。在《不要急》中,吳非老師告訴我們: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慢”,教育教學是“慢”的教育。對學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是呀,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一群殘疾的孩子,我們不能看到他們未來的樣子,但是我們可以想象,我們能給他們的只有愛心,耐心,對我們的孩子實施持之以恆的教育。

  “教育無小事”,“生活及教育”,一位優秀的教師站在學生面前,不需講話,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他能教給學生比知識重要得多的,是思想,是氣質,還有未來。讀了這本書,我深深理解了,我現在需要修煉的是比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東西。

《致教師》讀後感8

  吳非老師在《致青年教師》中寫到:“我半生做教師,越來越感到,我們日常工作所做的一切,不過是遵守常識。”“常識”就是“基本知識”,我們日常工作就是教育教學,那教育教學的常識是什麼?

  新教育提出的“讓人成為他自己,一個完整的自己”是常識;李鎮西老師說的“用兒童視角做教育”是常識;“最起碼的尊重,最樸實的教學”是常識;“教育的重要特徵是慢,必須遵守,不能繞過去”是常識;愛孩子是常識;相信孩子也是常識······

  原來這些都是常識,可我們每天是否在遵守常識呢?

  在學校現場,很多老師為了考個好成績,拿個好名次,一味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學生考得不好,就用罰抄十幾乃至幾十遍的方法來補自己的教學之不足,全然不顧學生的感受,這樣的現實還時有發生。

  課堂上,教師不厭其煩地分析著、講解著,學生成了裝知識的容器,給一點就裝一點,不給就等著,學生沒了問題意識,沒了自主思維,甚至沒了自我,這樣的課堂也存在著。

  有些老師對學生說話淺薄粗俗,更有甚者惡語相向,他們或許不知道自己在學生心中是什麼形象,更沒有想到自己的教育語言會對學生產生什麼樣的壞影響。

  大家都知道教育憑藉的是人的愛心與智慧,“教”和“學”的關係就是人與人的關係。可當我們高高舉起所謂“教師的尊嚴”旗幟,俯視學生時,又怎能奢望學生的親近呢?由於我很少批評學生,學生和我走得比較近,和學生談話時也多是溫和的語言,曾有同事見了說:“你班學生怎麼不怕你呀!”呵,為什麼非要讓他們“怕”我呢?難道不怕就不是老師了嗎?“親其師,信其道”是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這句話不也是常識嗎?很多老師嘴裡唸叨著這句話,手裡卻拿著懲罰的“鞭子”,沒有“親”,何來的“信”?

  如果能把名利看得淡泊些,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考慮,把學生的成長放在第一位,就不會採用無用的罰抄形式和無休止的繁瑣講解了;如果能時時想到自己的每一句話,都關係到學生的人格養成,關係到學生的思維品質,或許會重視話語方式,不敢有粗俗的行為;如果懂得好的關係就是好的教育,就不會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把學生當成朋友或孩子。

  再次回味吳非老師的那句話:“我們日常工作所做的一切,不過是遵守常識。”可即使是常識,也需要學習,也需要發現,也需要維護。不是每一個人都會發現這些教育常識,或許一個教師,要透過十幾年或更長的時間才能找到,而這也都是在不斷學習中總結髮現的,同時又需要眾多發現者在以後的實踐中去努力維護,做一個不違背常識的教育者。

  老師們,教育常識就在那裡,你可看得到?又能否做得到?

《致教師》讀後感9

  開啟書,前言處的《我是教師》這首小詩,如同一杯espresso,香氣撲鼻、口感醇厚,讓人回味不止。細細品讀《致教師》一書時,發現其更像一杯latte,沒有過多的華麗外表,沒有過多的酸澀鹹苦,卻多了一份真誠與感動。朱永新老師把自己對教師、對教育的理解和感悟與每一位教師分享,把自己對教師、對教育的熱誠與摯愛向每一位讀者傳達。於我而言,除了收穫滿滿之外,更多了一份思考與堅定。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作為教師,就一定要相信每個生命都有著與生俱來的力量。”“如果我們發現孩子還沒有‘開竅’,一定是時機還沒有成熟,或者是你還沒有找到開啟他心扉之門的鑰匙。”孩子天生性格迥異,擁有著無限潛力,誰也無法預料明天的他會帶給你怎樣的驚喜。有時不妨退出教師職業的框架,靜靜地呆在一個角落觀察,你會發現每一個孩子身上都有太多的閃光點,是你從未知曉、未曾想過的。

  有的孩子善於表達,總是迫不及待地告訴你有關他的一切,讓你對他印象深刻;有的孩子善於表現,總是按照你的意思做好一切事務,讓你肯定他的能力,然後委以重任;有的孩子善於溝通,總能與班上每一個孩子愉快地相處,讓你放心地把班級管理的事情交給他。每每談到這些孩子,總讓你讚不絕口,引以為傲。但也有這樣一些孩子,不愛圍在你身邊,問你這樣、那樣;不願有事沒事地湊在你身邊,說要幫你幹這幹那;也不喜歡和大家聚在一塊打打鬧鬧、說說笑笑,總是那麼不起眼,不能引起你太多的關注。可當你靜下心來,細細觀察時,你會發現那些善於表現的孩子,總會要求去承擔太多事情,從未考慮到自己的能力與特點,往往許多事情表面看起來不錯,其實內裡卻一團糟,甚至毫無意義。而那些安靜內斂的孩子,雖不會太多言語,卻會細細思考,用心去做每一件他覺得有意義且是他能力範圍內所能承受的事情。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天使,他們帶著純真與真誠來到你的身邊,把世間最好的愛給了你,千萬不要因為學習成績不夠優異,而去否定他的一切;千萬不要因為同一個問題講了多遍,他還不理解,而去質疑他會故意和你作對;千萬不要因為他偶爾犯得一個錯誤而對他失去信心,不再信任……多給他些自由、時間、空間,他會爆發出我們難以想象的能量,他會創造出令你驚訝的輝煌。

  朱永新老師在書中提到“其實,最好的教育是不教之教,是幫助每一個人認識他自己,成為他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最後成就人生的人只能是自己,因為只有自己才是命運主人。”我想我能做的,無非就是盡我所能陪伴孩子,靜待種子發芽、花朵盛開、果實成熟,堅守這片未被汙染過的聖潔之地,做孩子童年世界的守望者。作文

《致教師》讀後感10

  這本書吳非老師透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裡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幾方面結合自己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闡述了青年教師應具有的理想和素養。

  書中講述了青年教師的很多困惑,並從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議,以及對教育的深層闡述。讀完這本書後,我感觸最深的有以下幾方面。

  如在《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一文中,吳非老師指出: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師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師之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原。教師心胸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為樂園;他的學生才會開墾自己的心靈,建造精神家園。人生中能遇上胸襟遼闊的老師,學生自然“大氣”自然能頂天立地。這是吳非老師教育我們不僅要做好學生的老師,更重要的是要做一個胸襟遼闊的良師。

  我們經常說:“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有什麼樣的學生。”教師的習性會不自覺的影響學生,更重要的,是教師的行為直接對學生起了一個示範。就像吳非老師在《不能忽視的教育細節》中指所說:因為工作繁重,事務龐雜,許多教師的案頭總是堆滿了各種東西。如果擺放有序,關係不大;如果既雜且亂,學生看到了,他對自己的雜亂無章也會變得無所謂。在行為習慣的養成上,教師常常是榜樣。看到一些青年教師注意辦公桌的整潔,書本擺放整齊,私人物品和辦公用品位置安排恰當,學生對他們的教學自然會多一份責任感。所以 作為一名教師,決不能在教學的同時忽略了一般的細節,特別是作為一名特教教師更是如此,因為聾啞學生的模仿能力更強,我們特師的教養對聾生的影響力會更大。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碰到難教的學生時會急,在我們面對聾生聽不懂、學不會的時候更容易急。在《不要急》中,吳非老師告訴我們: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慢”,教育教學是“慢”的教育。對學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是呀,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一群殘疾的孩子,我們不能看到他們未來的樣子,但是我們可以想象,我們能給他們的只有愛心,耐心,對我們的孩子實施持之以恆的教育。

  “教育無小事”,“生活及教育”,一位優秀的教師站在學生面前,不需講話,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他能教給學生比知識重要得多的,是思想,是氣質,還有未來。讀了這本書,我深深理解了,我現在需要修煉的是比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東西。

《致教師》讀後感11

  暑假,有幸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感觸觸頗深。

  吳非老師以平易的語言,將自己教書生活中那些生動典型的案例,一個一個展現在我們面前,書中很多寶貴的意見能讓我們在教育教學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彎路。閱讀這本用心靈澆灌的文字,就如同與一位智者在徹夜長談,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個境界。

  在人生必經的歲月裡,青春的印記彌足珍貴。在燦若繁星的時光中,流逝的是青春的光陰,記錄的是思想的沉澱,而正是信仰支撐著青春的腳步。信仰是呼吸的空氣,信仰是沙漠中旅人的飲水,信仰是我們心中的太陽。正值青春的我,懷揣激情和夢想,走上了教學的工作崗位,工作七年有餘,心中一直堅守者那最初的信仰——示人以美好,授人以希望。

  在第一輯中有一篇名為《做個有胸襟的教師》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吳非老師寫道:“教師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一位優秀教師的心境,就如同大海一樣遼闊,如同長空一樣高遠。只有教師的心胸博大,那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為學生的樂園;他所教的學生,才會愉悅的開墾自己的心靈。”

  教師在教學中不光是扮演傳授知識的角色,還要擔負起培養學生身心健康的重任。面對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所出現的問題,教師要擁有愛心、耐心,寬容對待。如有學生遲到了,別為難他,讓他進教室。因為學生遲到了,內心一定很不安,能站在教室門口,那也得需要很大的勇氣啊!教師用寬廣的胸襟對待學生以及身邊的人,無形中透露著教師不凡的氣度以及獨特的人格魅力,這些將春風化雨般滋潤著、影響著學生,學生也將心胸開闊起來,不自私,不與別人斤斤計較。

  同時,吳非老師還指出有的教師心胸狹隘,總會把同行貶得一文不值:同行愛好讀書,他馬上就批評“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書”;同行發表了幾篇學科論文,他就說“評價教師還是要看課堂教學”;看到同行上課受到好評,他又會說“只能上課不搞科研是不行的”;而如果自己樣樣不如人,什麼都比不了,他甚至又會說“沒有生活情調又有什麼意思“。這些事情似乎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讓我們舉步維艱。這就讓我想到了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我剛看這本書時,還不以為然。現在走上社會,到處都能看到不如意的事,有時不敢“冒尖”,有時不得不藏拙;工作上取得一點成績,免不了要看小肚雞腸們的臉色……然而,自己對別人,則儘可能地做到一片坦白。我的人生個樣就是:簡單做人,真摯待人,平凡人生。我對學生說過,我要說到做到,一視同仁,做到公正、公平、公開。為了我們的學生,讓我們的心胸開闊起來吧。

  追尋著吳非老師那束光,品讀著《致青年教師》這本書,讓我如沐春風,使我對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心懷理想,不懈追求,追尋心中的那片光,朝著教育的理想不斷前行!

《致教師》讀後感12

  這個暑期過的不平凡,去阿城學習期間,每人發了一本吳非著的《致青年教師》,在書的自序中看到“對教師職業生命負責”的話時,有點受驚。因為我從開始教學至今還沒想過如此深層次的問題,只是因為喜歡教書,喜歡面對一張張孩子們純真的面孔,而走上教學的工作崗位。而在一個學期的實際教學中,我也認識到只有熱情的教學是不完美的,對我的職業生命負責,我必須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們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團結、正氣、奮進的集體,才能鞭策我們的進步;優秀集體的全面塑造,良好集體形象的建立,需要以下幾點:

  一、要樹立服務意識因為真正良好的教育一定是具有服務精神的教育。服務不僅僅是一句問候,一個微笑,一種獎品和一句讚揚,真正的服務應該在課堂。比如:你是否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了;課堂上是否關注每一位學生了;你為學生提供學習方式了沒有?學生這節課有發展嗎?這種隱性的服務理念應該是我們真正意義上的服務。

  二、要學會感恩只有具有感恩意識的人,才具有奉獻愛心的精神。作為一名教師,首先,應感謝社會給予我的.這個崇高而又偉大、穩定而又令人羨慕的職業。教師令所有人敬佩二,要感謝在各個崗位上做奉獻的納稅人,無論是工人還是個體勞動者。既使他們起早貪黑,生活無著落,也在為我們提供著經濟保障,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教育他們的子女。第三,要感謝我們的學生及其家長,因為教育的產品是服務而不是學生,而購買這個服務的是家長,家長是學校的上帝。而消費者才是推動產品不斷更新和質量提高的最強大的動力。第四,要感謝我們的同事及生活在你周邊的每一個人。

  三、關注細節“以身立教,為人師表”是我們行為永遠的準則,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都要考慮孩子們投在我們身上的目光,應該考慮我們該給孩子們展現些什麼。我們應該關注我們言行中的細節:表現出我們的激情,因為激情不僅會被感染,而且是一位優秀教師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展現一種好的態度,表現出你的喜愛、關心和尊重,因為態度是會影響的。我們的事情別總讓學生做,因為孩子們是有思考的:自己的事情不是自己做嗎?隨手關燈、隨手關緊水籠頭是不難的,節約紙張、愛護教學工具是自願的,我們節約的習慣是帶給孩子們最樸素和最美好的禮物。遵守時間,遵守諾言。我們對規定和允諾的實現,帶給孩子們的將是一生接人待物最厚重的體驗。

  青年教師楊恆奇說過:“學習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保鮮劑’”,由人及已會很有收穫。我們會關注孩子們的每一本作業,因為他是孩子們學習收穫的晴雨表。我們會嘗試著改變,讓我們的教學方式逐漸讓孩子們喜歡,讓我們的教學成果更加豐碩。

《致教師》讀後感13

  最近,有幸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以往,總是覺得這種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太深奧,看得很累但收穫甚少。可是,翻開《致青年教師》一書,會發現它的目錄很新穎,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話,不禁讓我有興趣繼續深入閱讀。於是,一個個真實的案例浮現在眼前,這些案例都是曾經或者現在正發生在我身邊的。

  捧著這本書,就好似在與一位資深的老教師促膝而談,讓我一下子就把整本書看完了,吳非老師主要透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裡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六個方面,結合自己的切身經歷,闡述了青年教師應該具備的理想和素養。我邊讀邊對照自己的教育過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發現和吳老師還是有很大的距離。吳老師提出的觀點,展示的事例,讓我牢牢記住在心間。

  讀了《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時候的語文老師。他是一名大學剛剛畢業、長相陽光、性格溫柔的男老師,他從不向同學們發脾氣,即便大家認為他“好欺負”,在他課上行為放肆:有人吃東西,有人睡覺,有人換座位,有人坐地上聽課……老師也從來不發脾氣,只是默默嘆氣。直到有一天,老師終於爆發了,他居然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流淚了,我們都震驚了,一位男老師居然會對著學生流淚。老師說,他把對我們的放縱當成了放鬆,對我們很無奈。那天老師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後來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然一新,再也不是從前的雜亂無章。這件事至今讓我記憶猶新,這不正是吳老師所說的:不要在學生面前掩飾自己的情感,不要擔心在學生面前流淚,如果這一切有利於他們人性的甦醒。倘若你竭力掩飾,有可能會被學生誤認作是冷漠,也有可能會讓敏感的學生也去學習剋制和忍耐。把你的愛,你的悲傷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實地袒露在學生面前吧!

  作為老師,我們還應該珍視自己的專業。在我的身邊,很多老師都很珍視自己的專業,他們從自己的學科中獲得教學的樂趣,也獲得生活的樂趣。因為教師這份職業可以讓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滿足。一個連自己的專業都不愛的教師是不可能成為優秀的教師。優秀的教師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裡。他的“亮度”在於他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髮光,一直照耀學生前面的道路。我們想要當這盞不滅的燈,就要不斷學習,不斷充電。

  過去,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教師就要有一桶水。如果這是一桶幾十年不變的水,那必將是一桶死水。要讓學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須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致教師》讀後感14

  翻開《致教師》一書,淡淡的書香中,”我是教師“這首小詩赫然映現,”教師,不是園丁,不是蠟燭不是春蠶……”感慨,的確,教師就是教師,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個故事,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現場直播。而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和學生的故事互相編織,我們的直播中有他們的身影,我們的最美時光中離不開我們的學生。

  細讀《每天都是最美時光——如何做晨誦午讀暮省》一章,更多地感受到我們的最美時光中少不了書香縈繞。

  朱永新教授提出,“晨誦、午讀、暮省”是新教育實驗倡導的一種迴歸樸素的生活方式,它是新教育實驗所倡導的‘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完整體現。”

  朱教授希望孩子們在每天的黎明時分與經典詩歌共舞,讓他們的生命在每天的第一時間得以舒展,心靈得到喚醒,以飽滿的的精神,開啟一天的學習。想到我們學校每日的經典誦讀就是開啟學生新的一天的“必修課”,這種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領略了優美的母語,感受了詩歌所傳達的情境、思想及音樂感。

  朱永新教授曾說:一個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個民族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民族的整體閱讀水平。新教育實驗首先要做的就是拯救民族的閱讀,尤其是兒童的閱讀。

  猶記得上學時和好友一起讀《紅樓夢》,大家會反覆讀,把書中的所有詩句都摘抄下來,還按照格式韻味寫一些酸文酸語;讀《簡愛》時會徹夜不眠,各自寫下十幾頁的感悟交流,視旁人訝異眼光於不顧;讀《文化苦旅》的時候,特別崇拜餘秋雨,雖然感覺那時候有點裝文青,但確實學到了很多知識……至今懷念,覺得那是最美的時光,最幸福的時刻。

  再看我們的學生,再也沒有了我們兒時得一本書的歡欣,似乎也找不到在書中徜徉的快樂了。電視、網路、應試等等童年的殺手,肆意吞噬孩子們的閒暇、良知和身心健康,閱讀的世界蒙上了灰色陰影。作為教師,很希望閱讀能如一條潺潺的溪流,流進孩子們那金色的童心天地,讓他們從容地應對一切生活的誘惑與壓力。

  現在,孩子們面臨的首要問題是讀什麼樣的書。個人認為,老師和家長只需作適當引導,不可過分限制孩子們讀什麼樣的書,採得百花方能成蜜,讀書也一樣。其次,是什麼時候讀。朱教授提出,午讀只是一個象徵意義的時間表述,不一定就是午間閱讀。

  再次,怎麼讀?朱教授倡導班級共讀,親子共讀,師生共讀。另外,一定的儀式感也是十分必要的,擇一段時光,亮一盞燈火,捧一本好書,拈一枚書籤,以此富於儀式感的方式,去另一個世界裡走一走。當這種儀式感成了一種習慣,那就習慣成自然了。

  “行動就有收穫,堅持才有奇蹟”,如此堅持閱讀,那暮省就也是意料之中了。

  這個世界有走不完的路,看不盡的風景,讀不完的書,但願作為一名語文老師,能盡我們所能,引領學生用最美的時光去讀書,去感悟,能帶給學生“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心靈旅行,沉醉於“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中,去體味書裡的精彩與睿智,讓學生收穫成長,收穫幸福!

《致教師》讀後感15

  《致教師》的每一篇文章,均由一個一個具體的問題開啟,傳遞著普通基層教師的境遇與困惑,苦惱與疼痛。

  與其說那是某一個教師的問題,不如說是某一類教師的問題,甚至是所有教師的問題。我特別注意到《致教師》裡那些提問者。他們中有的是剛剛走上講臺的新教師,有的是遭遇職業倦怠的老教師;有的奔波於城市,有的堅守於鄉村;有的教語文,有的教數學……每一個提問者,都意味著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生命敘事。因為他們的存在,《致教師》中的“教師”不再是空泛的職業人群,而是一個一個鮮活的“人”。

  我也特別注意到所提的問題。有的叩問價值,關於信念、關於理想、關於幸福;有的探討幸福,關於讀書、關於研究,關於備課、關於班級建設;有的問道人生,關於職業境界,關於生活情趣,關於處事為人;有的討論教育生活,關於儀式與細節,關於讀書與寫作,關於教室締造與期末慶典……

  朱老師對於每一個“問題”的回應,不是簡單的方法破解,而是思維方式的照亮。我們把朱老師的這種精神帶到我們的班級,耐心的回應每一位提出問題的幼兒。

  我覺得,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學習。任何一個教育家都不可能離開前代人的教育財富。事實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過是把別人的財富應用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中,提出很多理論上的共鳴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論上的支柱和共鳴,現在不少教師找不到感覺,找不著“北”。作為一個教師,你跟其他專家不一樣,需要各方面的知識,一個知識面不廣的教師,很難真正給學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齡越小,他對教師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師當作百科全書。在他們眼裡,教師是無所不知的,如果教師是一問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師應該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其次,理想教師還應該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樣的,孩子們的世界有獨特的色彩、旋律和內涵。教師要和他們一起喜怒哀樂,要和他們共同成長,要成為他們中的一分子。教師需要有一顆非常年輕的心,才能與他們溝通,才能理解他們,才能夠得到他們的愛。可是我們一直主張師道尊嚴,鼓勵師生之間有距離感。中國教育傳統有很多好東西,也有很多不好的東西,過於強調師道尊嚴就不好。

  教師還應該有三歷:學歷、經歷和閱歷。這三歷是一個有機的聯絡,不一定將名山大川都走遍,行萬里路和讀萬本書,其價值是一樣的。我們要鼓勵教師成為一個探索自然、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人類的人,要培養這樣一種心境,才能教育好孩子們。

  總之,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師》一書中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去追求的理想,我們一定要努力把這些理想化為前進的動力,才能使教育步入科學的軌道,才能使教育在中華大地上結出更加文明燦爛的碩果。它也將時刻警醒著我們去做一個新時代的“理想教師”,培育一群新時代的“理想學生”,教育的未來充滿陽光。

【《致教師》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