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觀後感> 《瓦爾登湖》有感

《瓦爾登湖》有感

2022《瓦爾登湖》有感

2022《瓦爾登湖》有感1

  如果鳥兒的翅膀繫上了黃金,鳥兒就不能在空中自由地飛翔。如果我們的精神之翼繫上了黃金,我們就不可能有詩和遠方。——————————題記

  曾國藩曾說:"看書猶如攻城略地,開拓土宇。"我非常喜歡這句話,認為它非常形象。閱讀時獲取知識與攻城略地的成就感一樣"過癮",這種唯心的臆想與感受,在功利主義氾濫的時代,真是顯得天真又幼稚。但或許正是因為這份天真與幼稚,我們的精神羽翼才得以不斷豐滿,才能飛向有詩、有夢的遠方。

  閱讀是一種關乎心情,也關乎心靈的精神體驗。一卷唐詩,會讓你舒暢愉悅;一闋宋詞,會讓你豁達超然;一首元曲,會讓你痛快淋漓。你在孤寂時,可能去讀陶淵明抑或蘇東坡;你在憂傷時,可能去讀李清照抑或陸放翁;你在茫然時,可能去讀李太白抑或辛棄疾。當然,不同的文字也會帶給你不同的感受和體驗。其實,閱讀就是為了尋找一份精神的寄託與寧靜。

  人們時常會在成功與失敗,得意與失意,清醒與茫然,希望與絕望之間糾纏、矛盾、掙扎。不管你此時是怎樣的狀態,如果你選擇閱讀,我認為有一本書總能帶給你想要的心靈歸宿感,它就是美國作家梭羅的《瓦爾登湖》。

  9世紀的美國,經濟迅猛發展,拜金主義與享樂主義思潮氾濫,刺激著人們對財富進行瘋狂的追逐。工廠的濃煙取代了裊裊炊煙,高樓的聳立取代了鬱郁森林,機器的轟鳴取代了婉轉鳥鳴,汙濁的廢水取代了清澈河流。到處瀰漫著物質的銅臭,人們的精神空間被不斷侵襲,緊接著便是精神城池的座座淪陷。面對這些,梭羅毅然選擇"拒降"!他要徹底掙脫那無數的羈絆,他要"做一個幸福的人",要過一種"真正的生活"。1845年3月,梭羅借來一柄斧頭,走進瓦爾登湖邊的森林裡,開墾自己的田地,建造自己的房屋。這裡沒有工業社會的喧鬧,沒有現代社會的浮華,他與湖水、森林、飛鳥對話,他在船上釣魚、吹笛……他驕傲地宣稱:"每個人都是自己王國的國王,與這個王國相比,沙皇帝國也不過是一個卑微小國,猶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團。"

  梭羅用寧謐又溫暖的文字,記錄下他在瓦爾登湖長達兩年的時間裡的日常生活狀態、思想體悟與重塑自我的心路歷程。他說"從瓦爾登湖的水波中可以測出自己天性的深淺",湖水就像一面鏡子,太多的人從中看到自己被扭曲的本心,卻有太少的人能真正拂拭心鏡,放下束縛靈魂的東西。但是梭羅做到了,他在大自然中、在宇宙奇趣與命運交叉的城堡裡,真正明白了生命的博大、崇高與神聖。他用詩句熱情地歌頌著瓦爾登湖,他的女神,他的情人:

  這不是我的夢用於裝飾一行詩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於我之生活在瓦爾登我是它的圓石岸飄拂而過的風在我掌中的一握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它的最深邃僻隱處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

  我羨慕這樣的詩句,更羨慕陶醉在這詩境中的梭羅。

  真正好的作品,帶給人的不應當只是短暫的歡愉。閱讀也不應當被我們視作逃避現實的方式。正如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告訴我們的不是逃避"無往不在的枷鎖",而是教我們尋找一塊可以照視自己心靈的鏡子,放下靈魂所有沉重的東西,才能得到精神的昇華。

  回顧自己的人生經歷,我也有過很長一段時間沉浸在世俗的浮躁與喧囂的渦流中,追逐著財富與功名,束縛了靈魂的自由,迷失了精神的方向。幸運的是《瓦爾登湖》給了我啟示,因為我所在的學校裡也有一方湖,"湖是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卻需要人們睜開那雙發現她美麗姿容的眼睛。我時常漫步在這湖畔,併為她寫下這樣的詩句:三月之晨,細草微風,煙柳繞堤,疏影橫斜,林鳥爭鳴,魚躍有聲,意自悠然。六月夏夜,涼風習習,涳涳濛蒙,端坐待雨,荷塘蓮子,暗香襲人,最是愜意。秋月行空,星垂平野,一泓汪洋,明瑟可愛,桐葉漂逐,信步閒吟,胸中灑然。冬雪揚灑,水天一色,雲氣浮冉,如龍藏焉,踏雪尋梅,濯魄冰壺,莫不暢懷。我還為她取了名字——醒湖,喻示莫要隨波逐流,應保有皆醉獨醒之志。

  後來,我在學校組建了"醒湖詩社",編輯出版《醒湖詩刊》,創辦文學網站,開設文學講座,做著自己喜愛又有意義的事情,身邊聚攏了一大批熱愛文學的青年學子,他們作詩填詞賦文,盡情地展現青春的活力與風采。林間清風,湖上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都成為永久的精神財富,他們體會到了生命的幸福和意義。"醒湖"也成為我們共同的"忘形知己",就像那神聖的"瓦爾登湖"。其實,梭羅想教給人們的正是透過純潔透明的湖水看清自己靈魂的面貌,透過悠然空靈的天籟之響聽清自己精神自由的聲音。所以,我認為自己真正讀懂了《瓦爾登湖》。

  法國浪漫主義詩人雨果曾說:"我們不只需要一雙腳在地上走,我們還需要一雙翅膀在天上飛。"化用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句"如果鳥兒的翅膀繫上了黃金,鳥兒便不能自由地飛翔",我說我們的精神之翼也不能揹負黃金,因為,我們不能只有現實的苟且,我們還需要有詩和遠方。

  擁有純潔、豐滿的精神之翼吧,讓我們飛翔在自由的天空,體味生命的美好與神聖。

2022《瓦爾登湖》有感2

  這個暑假,在我第一次讀《瓦爾登湖》時,對它並不是很感興趣,那些晦澀難懂的言語,讓我只粗粗瀏覽了幾頁。然而當我第二次靜心地閱讀後,這本書讓我有了一種親近自然、迴歸自然的感覺。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亨利梭羅描寫他在瓦爾登湖畔的獨居生活,記述了梭羅兩年多里的見聞和思索。

  梭羅崇尚質樸的生活,崇尚自然,熱愛自然,與動植物們談天說地,似乎動植物才是他的摯友;冬天,站在冰凍的湖面上四處觀望,看著麝鼠在湖面上搭的窩穴,這樣的風景也別有一番風味;每天清晨,森鴞在遠處的樹林裡與梭羅打著親切的招呼:“你好。”梭羅從不斥責來偷吃玉米穗的紅松鼠,從不介意它每次臨走前搶走一個大玉米穗,也不抱怨它每天清晨來家裡上躥下跳、大鬧一番而把自己吵醒,也從不驅趕來啃食土豆皮的野兔。梭羅就是這樣一個與自然和平相處的人,在他的世界裡,自然界裡的一切事物都是他最親密的朋友。

  梭羅寫的這本書的主旨是:迴歸自然,追求精神生活、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是現在大多數人不辭勞苦換來的物質生活。在瓦爾登湖畔獨處的那段時光裡,梭羅在小木屋旁開墾荒地,春種秋收。自己種的糧食能供自己吃飽就行,衣服穿暖就行,不追求奢侈和舒適。正如書中所提到的那樣:“大部分的奢侈品以及很多所謂的舒適品,它們非但不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反而對人類的進步起到了極大的阻礙作用。所以那些最明智的人從不追求奢侈和舒適,他們生活得比窮人還要簡單清貧。”比如我們生活中穿的衣服,梭羅是這樣說的:“衣服,首先要起到維持我們身體熱量的作用,其次,在我們這個文明社會里,它是用來蓋裸遮羞的。所以,你們不需要無休止地往衣櫥裡添置新衣,很多重要的事情依然可以順利完成。”反觀我們的現實生活,很多人只是盲目地為自己披上華麗的新衣,以此贏得他人的尊重。還有些人,在寒冷的冬日仍不穿保暖的大衣,為了讓自己不顯得臃腫難看,穿著單薄的衣衫在外出行。可見這些人已忘記了衣服最本質的作用。

  大多數人追求物質生活,不乏被家庭責任,工作壓力,物質需求等枷鎖所禁錮,限制甚至扼殺了人們的精神追求,使人們只能看見自己眼前的那些蠅頭小利,卻忘記、忽略了自身利益之外的事情,而人們為追求物慾,就整日整夜地、不辭勞苦地工作,所以他們就根本沒有了休息和享受生活的時間,也沒有閒暇時光陪伴親友,聯絡感情。這樣的生活毫無意義,如梭羅所說:“這不是真正的生活。”

  親近自然,迴歸自然,追求精神生活,活出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都是自己王國的國王,與這個王國相比,沙皇帝國也不過是一個卑微小國,猶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團。”

2022《瓦爾登湖》有感3

  一邊讀《瓦爾登湖》,一邊在腦海裡刻畫稜羅的樣子:一雙深邃的眼眸、堅毅的面孔、滄桑的鬍子……心中不禁會好奇,什麼樣的生活才會打造出這樣深刻的一個人?

  稜羅的一生是寂寞的,而他似乎又樂在這寂寞當中。稜羅曾說:“我喜歡獨處,我從沒遇到過比孤獨更好的伴侶。”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頭,孤身一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自己砍樹,在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屋,並在小木屋裡居住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來到了瓦爾登湖畔後,他認為找到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生活。他筆下的《瓦爾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僅沒有引起大眾的注意,甚至連一些本來應該親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對之冷漠甚或譏評,它似乎永遠不會引起轟動和喧囂,它始終默默地等待了一個世紀,它孤獨依然不倦息不緊不慢地對每一個讀者說著一個男人在湖畔的光陰。

  稜羅的一生是恬靜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爾登湖春日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季湖畔蟲聲嚶嚶的小道上,記錄下秋日裡的落英繽紛,天高氣爽,描繪出冬季雪花墜地的軌跡和冰晶的形狀。《瓦爾登湖》記載著他在小屋中度過的每一個恬淡、安詳而簡單的日子,文字如美夢中的呼吸一般輕盈,淡淡的問候讓人心曠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於世俗的人們:我雖不富甲天下,卻擁有無數個豔陽天和夏日。

  對現代科技文明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享受,稜羅並不排斥,只是批判我們沒有更好的運用它。“弄巧成拙”,他這樣評價。“我們接通了越洋的電纜,卻用它來詢問阿德萊德王妃是否得了哮喘,並未用它來交流人類的思想。”但是,稜羅對社會的意義並非僅僅在於批評,更在於指導,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他會毫不猶豫地揭露,同時也負責任地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他說,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根本無法抵禦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的引誘,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簡樸。客觀世界和人類世界是複雜的,但我們的知識使我們能夠選擇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夠的勇氣將其它多餘的東西摒棄。

  細細讀過《瓦爾登湖》的人都深有體會,人們應該探求怎樣實實在在地生活,怎樣體驗與經驗有意義的人生。稜羅短暫的一生中,都試圖鼓勵人們簡單生活,將時間騰出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透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多焦慮來打擾內心的寧靜。時至今日,在物慾橫流的大千世界中,人們開始迷失和彷徨,稜羅精神變得更加珍貴和重要,一部《瓦爾登湖》凝結的感悟與體會,值得用一生去參悟和實踐。

2022《瓦爾登湖》有感4

  我的一位書友讀《瓦爾登湖》已經20年有餘。或許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在瓦爾登湖的故事裡,讀出不同的味道吧。

  算上最近這次,我是第四次閱讀它。前兩次讀來“艱難”,一知半解遂而放下它。雖然其自然之理,哲學之思,有獨到之處,但頗有難懂晦澀的地方,一如那失去了的獵犬、栗色馬和斑鳩的寓言。

  後來在我深愛的島城,在靜謐的鄉間,我倒是真正意義上讀完了它。那是黃昏之時,鄉村被黑夜籠罩,周遭悄無聲息,心也漸漸安靜,覽讀此書,頓覺有滋有味,在那個夜深人靜的時候,竟也生出清澄見底,為之神往之感。有時想,是否白天的繁忙浮躁讓我沉不下心投入這本寂寞卻也讓人平靜的書。凡用心者,皆能動心,梭羅用他的沉靜,在文字裡盡現清新與愜意。他的《瓦爾登湖》物我相觀,到達了述景文字的至高境界。

  1845年3月,梭羅借來一柄斧頭,走到瓦爾登湖畔的森林裡,開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聳入雲而還年幼的白松……那是愉快的春日,人們感到難過的冬天正跟凍土一樣地消溶,而蟄居的生命開始舒伸了。他的工具僅有一個斧頭,但他很快便造好了一座堅實得足以避風擋雨的小木屋。與湖為伴的日子裡,清晨與朝露為伴,白天與勞動相融,晚上與清澈的湖水交流。湖給了他水源,樹木給了他冬日生火的材料,土地給了他勞作的田園,魚蟲鳥獸賜予了他天下最原始的視聽體驗,他早已與這片湖泊這片天地融為一體,自然給了他最美的饋贈。“我生活在瓦爾登湖,再沒有比這裡更接近上帝和天堂,我是它的石岸,是他掠過湖心的一陣清風,在我的手心裡,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隱的泉眼,高懸在我的哲思之上。”他坐在湖畔,暢然呼吸,定神觀察,近身傾聽,安靜思考。透過瓦爾登澄澈的湖面,如鏡子般照見到內心深處的情愫,那片滋潤了他的湖水,也成就了他的精神高處。

2022《瓦爾登湖》有感5

  合上《瓦爾登湖》藍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像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靜靜地思考。我想,從這個書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大自然那純淨的心靈的。

  梭羅在一八四五年春天,放棄了繁華的城市生活,在一個人跡罕至的瓦爾登湖畔的叢林中建造木屋,自耕自食,一人過著寂寞的生活在湖邊,他完全憑著自己的雙手勞作,來自謀生路。他居住了兩年零兩個月,在那裡生活、閱讀、傾聽,種豆、生火、做飯,為自己營造了一個遠離城市喧囂的精神田園。這真是有一點像《魯臏遜漂流記》中的故事情節。梭羅想以他的漂流經歷來證明,人可以生活的更簡樸、更從容,不必為追求物質文明的發達而放棄人為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梭羅在湖邊完成了他對自身深度的“衡量”,《瓦爾登湖》這本書便是對自己閒雲野鶴般離群索居的生活的真實描寫。現如今,梭羅再次成為了文明生活的旅行人了。

  現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築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沒有一點塵土,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南極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生活和健康。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陷阱,造成惡性迴圈,因而只能用迴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為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奴役、稱霸自然。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分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其實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種豆、築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說,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嚮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讀完後,我對梭羅的行為感到不能理解,對他書裡的思想和行動更不能去認同。而在多年之後的一次初夏的夜裡,我在海灣沙灘上漫步的時候,我卻突然地體驗到了自然田園所具有的獨特的審美情趣,並讓我深深地認識到了梭羅以及他的《瓦爾登湖》所包容的的豐富而偉大的田園意蘊。

  最後,我明白了:不管你的生命多麼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對它生活;不用逃避。你縱然很貧窮,也要喜愛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濟貧院裡,你依然還擁有喜悅、開心、榮幸時光。

  梭羅親眼目睹,一個心靜知足的人,在那裡生活得宛若在皇宮裡一樣,生活得如此開心又如此心滿意足。

  《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它是簡單生活的權威生活,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

  感謝《瓦爾登湖》給我帶來的精神支援。

2022《瓦爾登湖》有感6

  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創作的一本散文集,寧靜而思,作者在這本書中詳細的敘述了自己的思想轉變過程,對與人相處,與環境融合,與人生的思考。感受自然,摒棄自己浮躁的內心,享受經歷人生過程的樂趣。

  前段時間工作事務較多讀了這本書,當時一讀就喜歡上了,書中開篇的寧靜生活吸引了自己。這本書在某些方面,帶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動,讓我明白原來孤獨不是貶義,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工作生活中只要能夠忍受住孤獨,可以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更多來自於大自然的感召,可以有更多的思考,這讓我想到了叔本華的一句話“享受孤獨”,兩者觀點可謂不謀而合。人生在世不過百年,如何生活是一個恆久的哲學命題,而作者梭羅在書中給了很好的詮釋。

  書中沒有華麗感人的詞語表達,但字裡行間充滿作者在處世之中的淡然、從容。悠然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包含了對生活的熱愛。經過了兩年的所謂逃離現世的生活,讓梭羅領悟到了生而為人的真諦,也深深的感染了我。

  我在讀完了這本書後,在很長的時間裡,我有了一種想法,也想要和梭羅一樣,搬到某個偏僻的地方去生活,或者找一個深山寺廟去修行,也想要讓自己徹底地孤獨起來,可是現實的生活還是不允許。無論生活變成什麼樣子都必須要勇敢面對、去接受;逃避是沒有用的,要積極面對,遵從自己的內心,享受美好的生活。

2022《瓦爾登湖》有感7

  陽光透過玻璃窗溜進房間,靜靜地坐在我的枕頭旁。我揉揉眼睛,走到窗前,把它推開。新鮮的空氣從視窗湧進來,我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我被放在一座小山下,周圍是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片雪松的倒影,湖邊有一個奇怪的身影,我一點一點地走近.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刺痛了我的眼睛,最後停留在我枕頭旁邊的這個《瓦爾登湖》上。白色的封面映出一線微光。

  現在回過頭來看整個夢,在夢的最後,我問了梭羅這樣一個問題:“你為什麼選擇走進瓦爾登湖,過著慾望很少的隱居生活?”他平靜地看著遠處湖水交匯處的藍天,那平靜而若有所思的眼神讓我至今記憶深刻。“我之所以住在林地,是為了平靜地生活,面對生活的本質。我要明白生活的教誨,免得在生命的盡頭突然醒悟:我從來沒有真正活過。”一點一點,他消失在叢林裡,留給我這樣一個答案。

  這個答案我思考了很久,開始問自己:“我真的活過來了嗎?”每天早上醒來,我從不吃不穿。相反,在接下來的一秒鐘裡,我會很快投入到一天忙碌的生活中。閒暇之餘,我也會思考如何放鬆自己:吃頓好吃的,買點等了好久的東西,或者去看電影。這一切讓我習慣了,覺得人生應該是這樣的。

  從前,我同意一個觀點。它告訴我,人在年輕的時候要努力,只有這樣,人在年老的時候才能享受生活。但是,書中的一句話給了我對這個觀點的新看法。作者在書中說:“他們用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去掙錢,只是為了在晚年享受這種值得懷疑的自由。”就好像生活中有兩個人想去旅行,一個決定租車到達目的地,另一個認為最快的旅行方式是步行。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前者運氣好的時候,需要工作一天賺夠車費,第二天就可以到達目的地。但後者可以立即開始,並在當天晚上到達。人總是這樣。失去青春活力後才發現錯過了旅行的年齡。

  其實我們可以過簡單的生活,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會浮在生活的表面。電影《阿甘正傳》裡有一句臺詞“我不認為人心智成熟就越來越寬容,什麼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覺得應該是一個逐漸淘汰的過程,知道什麼最重要,什麼不重要。然後,做一個單純的人。”正是守護著簡單,才能讓我們像梭羅一樣,在黑暗中伸出手去觸控最真實的自己。

  回顧我們現在的生活,每天都被鋼筋混凝土包裹著,活在冰冷的身體裡。霧霾經常“光顧”,已經成為我們戶外活動的“攔路虎”。記得前不久新聞還報道了中國人購買澳洲空氣瓶的事件,應該會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如果世界上最後一塊淨土變成汙穢;空氣中的雨滴落下時並不晶瑩剔透;空氣中瀰漫著這種化學工業的殘餘,讓人無法呼吸。這個時候,我們將何去何從?

  是什麼讓我們忘記了這片土地的原貌;忘了陸地上祖先的簡樸生活;忘記我們帶給它的沉重痛苦.

  我們享受的生活,不應該是鋼筋水泥的碰撞,而應該是人與自然無限聯絡的不斷演繹。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明白生活的真諦,才能繼續寫讀這片土地的故事。

  簡化生活,深化生活,品味生活.

2022《瓦爾登湖》有感8

  26個月的時間,不僅隔著文明與原始的距離,還橫亙了平靜與喧囂的對話。美國作家亨利·梭羅以沉思者的身份,隱居在他自己親手搭建的木屋中,在康橋德城的瓦爾登湖上,過著與世隔絕般的閒適生活——建房、開阡陌、種豆,“一蓑煙雨任平生”。

  他說:“來到這片樹林僅僅是因為自己想過一種靜靜省察的生活,有時間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瓦爾登湖很美,梭羅樂此不疲重複著單一的事情,釣魚、烘焙蛋糕、接受訪客;一天虔誠勞動休憩、閱讀。瓦爾登湖很美,晨昏下變幻的樹林,四季迥異的湖面,沼澤上低飛的鷹隼。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經過的伊甸園,即使經歷凜冽、炎熱,仍不變春天漫溯的蹁躚。“若至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在纖塵不染的美中,我們開始“省察”文明人需要鉛色冰冷的物質世界。

  “文明人走過的足跡,只留下一片荒涼。”原始與文明,隔了時間,隔了人本質的遷途。在那個茹毛飲血的年代,人們敬畏它,愛護它;但在這個日日笙歌的年代,人類挑釁它、剝削它!這是一張在私慾中暴露的人類猙獰的面孔!“你侮辱著大地,居然還敢議論天堂。”梭羅憤懣地說,但儘管如此,瓦爾登湖仍在生長著,如同大自然寬恕了我們無節制的打擊,以強者的姿態,漠視了我們可笑的癲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種本返璞歸真後的自由。李太白懂這個道理,仕途失意流連祖國山河,一壺酒飲盡蜀道廬山白帝城;陶潛懂這個道理,傲骨不為三鬥米折腰,隱居“中無雜樹,芳草鮮美”的桃花源;周莊懂這個道理,論魚夢蝶逍遙遊,不爭世俗與天共生與物為一。

  孟子曰:“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家中的長者說“靠山吃山,吃山養山。”自然的饋贈,是古人珍惜的,乃我們踐踏的,我們視如草芥的,將來人們視如珍寶。

  大自然是貧匱而風雅的智者,安之若素走過顛沛流離的歲月,被戰火、硝煙泯滅了模樣,卻依舊笑傲人間。而我們,要做仁者,仁慈寬厚對待環境,才能永存。

2022《瓦爾登湖》有感9

  很多的言情小說中,女主角談論過你,很多的作者評價過你,也從很多的文學愛好者那兒聽說過你。

  當我把你拿在手中,懷著無比膜拜的心情,激動地翻開你。徐徐讀來,平靜安寧便在心底氤氳開來。

  這是一本享譽世界的名著,是美國作家亨利、大衛、梭羅所著。書中涉及了經濟、農場、木屋、禽獸、動物、自然、聲音、孤獨等很多內容。像我這樣的淺薄之人來寫你,也只能寫出一丁點皮毛,一丁點碎玉。我看完之後,合上書卷,也像有本言情小說的女主所說的,沒覺得好,有點讀不懂。但有些句子卻讓我摘記下來。

  一個人的富裕程度如何,就看他能放得開多少東西。

  我們需要荒野的滋養……我們必須看到自己的限度被超越。

  每個早晨的降臨都是一次令人愉快的邀請,使我的生活變得和大自然本身同樣的樸素,也可以說,同樣純潔無暇。

  我們一定要學會覺醒,並保持清醒。

  人類毫無疑問有能力靠自覺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生活,我認為這是世間最鼓舞人心的事實。

  可是我們仍然生活得很卑微,像螞蟻一樣。

  時間無非就是供我們垂釣的河流。智力是利器,它能洞徹事物的奧秘。

  讓我們像大自然那樣從容不迫地度過每一天。

  晨風永遠吹拂,創造性的詩篇永不中斷,但能夠聽見這種樂音的耳朵卻不多。我發現孤獨在大部分時間裡都是有益於身心健康的。

  我們得益於太陽的光和熱,也該配以相應的信任於寬宏的胸懷。

  我喜歡回到自己的地方,不喜歡走到引人注目的地方炫耀。但如果可能,我要與宇宙的創造者攜手同行。

  我常常想,即使我富可敵國,我的目標任然是一樣的,手段也是一樣的。

  像這樣的既富哲思又不乏警示的佳句,書中還可信手採擷。

  葦岸評這部作品:是瑰偉的富於思想的散文著作。而我從這部作品的字字句句,卻讀出了清閒散淡之意。清淺而散淡,精微而幽眇。

  它的閒適散淡在於作者的性情,至情至善,在於作者所生活的所選取的環境——瓦爾登湖,在於文辭的平靜和不動聲色。

  在“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的”這章中作者是這樣描述的:我坐在一個小湖的岸邊,大約在康克德村南面約一英里半的地方,地勢比村子略高一點,就在市鎮與林肯之間的一大片森林中間,在我們唯一聞名於世的戰場“康克德戰場”南面約2英里處,但我所處的地方是在林中極低的地方,所以半里外那片和別處一樣林木蔥鬱的對岸,就成了我最遠的地平線,在頭一個星期不管什麼時候,我往湖上眺望,它就像是個高高懸掛在山邊的冰川湖地不比其他湖泊的睡眠高出很多,當太陽昇起時,我看見它脫下了夜晚的霧衣,湖上輕柔的漣漪或波平如鏡的湖面也逐漸地在各處顯露出來,武器就像幽靈一樣,神不知鬼不覺地從各個方向隱入森林,像一次夜間秘密集會散場那樣。正是這露水白天還披在樹上,像在山腰那樣,比通常停留的時間更長……以下還有細膩的描寫。

  梭羅畢業於哈弗大學,愛好測量,需求甚少,從未婚配,孤獨一生,淡泊寡慾,這就決定了他的性情,也決定了他得筆墨的基調,也決定了他超凡出塵的大家風範。

  時光清淺,靜水深流,像《瓦爾登湖》這樣的一書在手,便是現世無擾,歲月靜好。

2022《瓦爾登湖》有感10

  我想要問大家一個問題,此時此刻當你閉上雙眼,眼前浮現出了什麼樣的景象?是一片靜謐的花園?是熙熙攘攘的街道?還是一片空白?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你的內心。

  在這個快節奏的生活環境裡,我們努力奔忙著,卻又擔負著泰山般的壓力。如果說想要讓自己浮躁的內心平靜下來,不妨拿起《瓦爾登湖》,翻開它跟隨梭羅的腳步來一場心靈之旅,來一次靈魂的滌盪。

  徐遲先生在序言中說道:"《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著人類、侵蝕著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梭羅,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著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裡,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透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讀過《瓦爾登湖》,我更加明白了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質外,還有另外一種讓人無比快樂的簡樸生活,這就是內心的超越。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大自然帶給了我們無盡的純潔和恩惠,也給了我們熱愛自然、創造生活的勇氣與智慧。儘管生活得像螞蟻一樣簡單卑微,我們都必須勇於堅強地面對生活,不要逃避誰,不要謾罵誰,因為沒有貧富貴賤之分,陽光會同時落在大家的窗子上,同樣燦爛,所有人面前的積雪,也都一樣會在春天融化。

  或許《瓦爾登湖》才是我們反觀自身的鏡鑑。在盲目改造自然環境之前,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和欲求,少一些索取,又怎會遭受沙塵暴和禽流感們戲劇性的嘲弄與懲罰呢?在越來越考究的工業文明生活中,我們心靈的羅盤依然固執地指向了最初的簡單和質樸。可我們應該以何種路徑成為大自然中與生靈萬物和諧共生的一部分,究竟該怎樣面對這個不再簡單的世界,以及凌亂的生活和醜陋的習俗呢?如何讓我們在紛繁的世界不虛此行呢?經歷了一次次"內心的探險",我們就有了一種武裝精神的渴望——那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清澈的瓦爾登湖。

2022《瓦爾登湖》有感11

  沒有什麼比讀書更令人喜悅的事了,一個人的夜晚,點亮一盞檯燈,讓另一個時空的朋友為你講述來自於他的,或喜悅或憂傷的故事。有些故事只能聽一遍,聽過了會恍然大悟,然後離開。有些故事讓你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的聆聽。漸漸地,你發現你與講述者是如此的心靈契合,它讓你思索,讓你頓悟,給你啟迪。你們有如此多的共同語言,透過文字,你彷彿能觸碰到來自另一個時空的知己。顯然,亨利。戴維。梭羅之於我,就是後者。下面我想來談談他的作品《瓦爾登湖》。

  這部作品初稿創作於1845年梭羅在瓦爾登湖獨居時期,因為之前在康科德鎮過的並不舒心,梭羅逐漸萌發了搬離父母家的想法。正巧他的朋友愛默生以每英畝八美元八美分的價格買下了瓦爾登湖旁邊十一畝林地,於是梭羅便在此動手搭建了一座十英尺寬,十五英尺長的小木屋,開始了他兩年之久的湖邊生活。與之一同完成的還有《在康科德河與梅里麥克河上的一週》。不過這兩部作品在他生時都未十分暢銷,後者還被梭羅自己調侃"現在我擁有一座藏書近900冊的圖書館,其中700冊是我自己寫的。"直到百年後,《瓦爾登湖》才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慢慢被奉為經典。它的滯銷,一部分原因在於它思想的先進性。其中標榜的個人主義,時至今日已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於當時不得不說有些超前。"我寧願獨自走我的路,或者可以的話,和宇宙的建設者結伴同行,也不願混在這盛裝打扮的人群中招搖過市。我不願生活在這躁動不安的,神經兮兮的,熱鬧喧囂的,雞零狗碎的十九世紀,我寧願站著或者坐著思考,任由它悄然流逝。"

  他以犀利的筆鋒直接抒發自己的所感。他睿智,深沉。他是廢奴主義的堅定擁護者,他提倡人人平等。"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雖然是那麼卑賤與無知,卻可能是生具異稟的天才。他們總有獨到的見解,從未不懂裝懂,儘管他們的外表可能是骯髒邋遢的,他們的思想卻可能如瓦爾登湖般深不可測。"梭羅提倡的思想獨立,人人平等的個人主義觀念,對於今天的我們,無疑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如果思慮什麼是人生的主要目標,我們就會發現,大家都選擇了相同的生活模式,好像這種模式是我們清醒時做出的選擇。然而我們並沒有仔細思考是否有其他模式可選。

  我們為了工作而學習,為了生活而工作,為一棟房子,一份生計而勞碌奔波。也許你已經工作,過著朝九晚五的規律生活。在每天上下班時的地鐵口,隨著成千上萬的人進進出出。你多久沒有靜下心來好好讀一本書;你多久沒有離開這裡,去看看別處的風景;你會不會停下匆忙的腳步,看一看你頭頂的天空?或許你已足夠努力,但依然感覺不到足夠的幸福。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望。如果你喜歡一個人,你會想要一次又一次的看他而不知疲倦。如果你喜歡現在的生活,你會想就這樣不做任何改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那麼,現在,閉上眼睛,你一定有了心中的答案。如果是,那麼令人豔羨的,你已經過上了清醒而又詩意的生活。如果答案是否,現在放棄你的偏見還不算太晚,因為沒有那種思考或者做事的方式,無論它是多麼的古老,值得我們盲目的去跟從。你可以選擇做自己,過你想過的生活,體驗生活中的美好。美是被背棄的世界,當你將它遺忘在某個角落後,你還會與它相遇。

  你可以在《瓦爾登湖》裡找到被背棄的自然之美。與松蘿,圓柏,輪葉冬青,黑樺不期而遇;看野鴿疾飛而過;看魚鷹插進平靜的瓦爾登湖,叼起魚兒復返長空;看水貂鬼鬼祟祟的走過門前的沼澤;看飛來飛去的刺歌雀壓彎了莎草。梭羅所展現的自然如此詳實細膩,不是"樹木"或"飛鳥",而是真實鮮活的生靈。為了這一份難以忘懷的美,自然的巧合在最初的一刻便一起降臨,帶我們回到千年前人類的本源。

  社會的洪流太過迅猛,每個人都有迷失自我的風險,每個人都有淪為機器的可能。清醒得足以從事體力勞動的人數以百萬計,但清醒得足以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卻很少,清醒得足以過上詩意生活的人更少之又少。所以,正如梭羅所說,"讓我們如大自然般悠然自在的生活一天吧。別因為有堅果外殼或蚊子翅膀落在鐵軌上而翻了車。讓我們該起床時就起床,該休息時就安心休息。保持安寧而沒有煩惱的心態;身邊的人要來就讓他來,要去就讓他去。讓鐘聲迴盪,讓孩子哭喊,下定決心好好地過一天。

2022《瓦爾登湖》有感12

  很幸運,我買了這本書。

  很幸運,我從一堆書中唯讀獨挑了這一本帶到北京。

  很幸運,我在別人無聊只能發呆的時候,可以因為這本書而思考我的人生。

  關於這本書,我想每個人讀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要結合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我讀來,就像為我迷茫的人生亮了一盞指路燈,在它的指引下,我慢慢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在本書的序言中提及的:“他願意每一個人都能謹慎地找出並堅持他自己的合適方式,而不要簡單地因襲和模仿他父親的,或母親的,或鄰居的生活方式。”

  剛來大學的時候,我有許多幻想和目標,我想要參加很多社團,我想當班幹部,我想努力認真讀書,我想每年都拿獎學金,我想出國,我想讀研,我想自己可以獨立賺錢,我想大家都喜歡我……想要的太多,可現實並不同你所想。我因為自己的慾望而壓力倍增。所以開始的日子並不好過。可以說,是這本書打開了我的視野,讓我知道,日子可以慢慢的用心過。

  利用軍訓中的休息時間,我在腦海裡不停的思考著,我的人生應該怎麼過,我不斷的提出,也不斷的否定。最後我想,我應該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了。

  不是金錢上的需求,不是名譽上的虛榮,不是物質上的滿足,我想要的再簡單不過,就是自由,隨心,幸福,無悔的過一生。我不想穿上正裝,踩著高跟鞋,跟一群同樣的忙碌而又無為的人談話交易。我不想為了房子,車子,孩子而把自己捆綁在一個狹小的天地。或許我這麼說太避世了,現在的社會想要活下去怎麼能不違心呢?但是,我卻偏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我要我的人生因為賦有意義而精彩。

  可是,問題又來了,我需要生存,我不能像梭羅一樣找到屬於我的瓦爾登湖,至少法律上不能。而且我也並不想脫離社會獨自生存。所以我不得不思考,到底該如何在這樣的世界上活下去。

  後來我找到了答案,其實很簡單。在我畢業之後,即在我收穫了足以養活我自己的本領之後,我會回到我的家鄉,我要陪伴那陪伴了我到目前為止一生的親人,在那裡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閒暇時幫家裡做做家務,看看書,親手打製一些工藝品,在種一點小花小草,還有易活的蔬菜,最好再養一隻小狗。

  當我設想好屬於我自己的家園時,我會找一塊地,偏遠也無所謂,畢竟我想我應該不會有太多儲蓄,然後開始慢慢的親手搭建它。就像理想與現實的對接,只有自己去完成才不會遺憾。我不清楚我的房子可以在什麼時候能搭建好,或許30歲,或許40歲,或許50歲,或許老到需要路上的好心人幫我運木頭,但我不著急,我並不真的缺它。

  當我的周圍再無牽掛我和我牽掛的人時,我可以輕鬆愉悅的背上我的旅行包在還未清醒的早晨中出發,我沒有目的地,也沒有方向,就那樣一直走下去,我不用擔心所謂的壞人的覬覦,也不用擔心發生什麼令人痛苦的意外。因為我沒有擁有什麼,自然也不必擔心會失去什麼。我只想好好看看世界,看看這個我所生活過的世界。

  當我僥倖的活著轉回到我的起點時,我想我可以好好的坐在我的小屋裡看看書,品品茶,曬曬太陽。或許一直自我感覺文筆水平停留在小學的我會恬不知恥的記錄下我的一生,縱然也許沒有人知道那個並不怎麼漂亮的小屋裡住的老太婆是什麼人物。

  最後的最後,我必須提到的是,還有一個夢想,它會貫穿我的一生,那就是烘焙,我喜歡烘焙,不是一般的喜歡,我可以不停的揉上好幾個小時的麵糰,我可以等它發酵到凌晨到天亮。所以我的大學裡又有了一個目標——轉到食院。所以我的人生也因此又豐富多彩了一點。

  不管未來如何,我都會保持本心,縱使我明白這樣的一生未免自私了些,然而誰又不是自私的呢?所以請原諒我沒有那麼慈悲的情懷去拯救世上存在的一群可憐的人,原諒我沒有去滿足一些人對我寄予的希望,原諒我,原諒我選擇這樣孤獨的幸福。

2022《瓦爾登湖》有感13

  在目前這個社會讀《瓦爾登湖》很容易中毒,書中的作者梭羅的生活態度、看法對我感觸很大,幾個小時就能完成拆卸組裝的樺皮屋、一個木工箱就可以滿足作者對房子的需求對我影響很大,現在的人所不停追求的像房子、工作、生活條件等等這些物質東西,在作者看來是這樣的簡單,而我們為了這些東西卻耗去了大部分的精力甚至是所有的精力,最終我們當中的大部分人對生活仍然是不滿和抱怨,我們沒有幾個人能真正過上或是接近作者所過的那種淡然、充實的生活。

  要燒成一盤好菜確實需要好的'調料,但一個好的廚師是不會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尋找或製作好的調料當中,因為這個廚師最終需要的是一盤好菜而不是最好的調料,好的調料絕不等於一盤好菜,現在的生存環境雖然和梭羅當時所處的環境很不一樣,但是這本書裡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的地方的,比如從整體上看。

  這是一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其中分析生活,批判習俗處,語語驚人,字字閃光,見解獨特,耐人尋味,許多篇頁都是形象描繪,優美細緻,像湖水的結潔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綠;也有一些篇頁說理透徹,十分精闢,令人深思。

  這是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對於春天、對於黎明,都是動人的描寫,這裡有大自然給人的澄淨的空氣,而無工業社會帶來的環境汙染。

  從深處看,《瓦爾登湖》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梭羅能夠透過藝術來實現自己決意要做的事業,如果梭羅僅僅給我們留下一部一個男人在林中生活的記載,或者說他僅僅退隱到森林之中,在那兒記錄著他對社會的抱怨,甚至說,如果他想把這兩者都合到一本書裡,那麼《瓦爾登湖》就不會有這一百年的生命。

  哈丁曾經這樣評價過這本書:內容豐厚,意義深遠,它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本聖書。沒錯,這是對一本書很高的評價。當我閱讀之後,我覺得在目前這個燈紅酒綠,權錢交易的社會,保持一顆簡單、美好的心甚是重要,因為我們最終需要的是一盤好菜。

2022《瓦爾登湖》有感14

  說起名著《瓦爾登湖》,它是熱鬧的。因為它曾被許多名人“推薦”過:海子死的時候,所攜帶的書中就有它;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在給同學們的錄取通知書中附帶了此書,他說可以讓同學們獲得心靈的寧靜,在喧器的塵世中尋找心中的瓦爾登湖;再有就是各類媒體,推薦聲此起破狀。本期書友會必讀推薦之,恰逢赴金陵學習之際,便買一本翻閱,讀完,遺憾,未能真正走進那面湖,去感知其中的寂寞,去享受其中的寧靜。

  要走進他,就要認識他。梭羅是一個特別熱愛家鄉、熱愛自然的人。他可以記住家鄉每一條小路的名字。每一陣風、每一朵雲的味道。他的天空可以裝下整個家鄉。他曾在美國最好的大學受過教育,卻不可思議地來到一個荒蕪的湖邊隱居。他想像一個原始人那樣簡單地生活;他想試試一個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能夠簡單到什麼程度;想試試用自己的手能做些什麼,他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去搭一個能遮風蔽雨的小木屋,他想試一試在面對著一灣寧靜的湖,他的內心會不會起波瀾?他想知道,面對孤單和自由,他會去忍受,還是去享受?在《瓦爾登湖》中,有答案,他把內心的思考,透過那一面湖,透過充滿詩性的散文,奉獻給了世人。

  梭羅說:“我覺得一個人若生活得誠實,他一定是生活在一個遙遠的地方了。”那是一個拋棄了塵世繁雜的地方,一個能讓你面對自我的地方,只有真正孤獨和寂寞,才能讓人看見真實,看見真實的自我。

  所以,一直都有人在追問,梭羅的的瓦爾登湖意味著什麼?我覺得,那面湖,就是一面鏡子。是梭羅來到一個遙遠的地方,去看看自己的真實面目,去尋找他自己真正意義上的生活。他曾說,一個人要在世間謀生,如果生活得比較單純而且聰明,那並不是苦事,而且還是一種消遣……我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但是我願意每一個人都能謹慎地找並堅持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要採用他父親的,或母親的,或鄰居的方式。梭羅的離開是一種追尋,對自我的追尋。他也在向這面湖,這個世界要一個答案,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他要過怎樣的生活。

  當一個人把寂寞的生活過成了享受,那是他找到了自我,他不會沒有朋友的。

  在《寂寞》一篇中,他曾寫到“牛蛙鳴叫,邀來黑夜,夜鶯的樂音乘著吹起漣漪的風從湖上傳來。搖曳的赤楊和松柏,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幾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如鏡的湖面一樣,晚風吹起來的微波是談不上什麼風景的”。雖然寂寞使作者“幾乎不能呼吸”,但他認為這並不是生活中最可怕的,因為“寧靜不可能是絕對的”。他在寂寞中煎熬著,戰鬥著,也在一步步蛻變,看見了真實的自己。

  另外,那面湖,也是一個角鬥場。他的心靈在煎熬,在戰鬥。他在不斷的追問,也在不斷的矛盾中尋找真理。工業革命給社會帶來的物質財富是否就是人類存在的必需,人們對財富的追求是不是就是生命的意義,在野蠻中的那一抹簡單,那“極簡主義”下的生活,是否一樣可以讓人們感受到幸福和滿足,抑或是更加幸福和滿足。在這個角鬥場,他有答案。

  有人說,是瓦爾登湖給了梭羅寧靜,我並不這麼認為。寧靜的湖下滿是波瀾,它仍是一個角鬥場。梭羅在這片寧靜中產生的躁動足可以吞噬每一個人。那是一種近似瘋狂的的寂寞。今天人們所看到的寧靜,並非來自於湖面,而來自於心靈。

  每個人,都應該成為自己精神世界的國王,成為一個寧靜的精神富有者,成為一個梭羅所言的“非常清醒之人”。人不該成為工具的工具。人創造了機器,然後機器製造了慾望,人又被慾望所奴役,於是人漸漸被機器所掌控,人世漸濁。

  所以,當梭羅回到了原始的自然中去,回到真正的“生活”中時,他找到了熟悉的感覺。那是一種自然的狀態。可是又有幾人能在人的慾望中掙脫出來呢?梭羅說:“我們必須學會甦醒,更需學會保持清醒而不再昏睡。”這是對現世人的忠告,從喧囂的虛妄中甦醒,在永世的寧靜中不厭倦不背棄。

  飛速發展的科技帶給了人類更多的自由與便捷。比如大資料突破了空間、時間的束縛;網際網路讓人們的溝通變得毫無障礙。這是自由,這當然是自由。但是,當你有了一個放不下的手機時,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束縛呢?人類苦苦追尋的自由,卻反過來束縛了人類。社會的高速發展,讓人們的慾望也隨著爆棚。在各種慾望的交織中,人們找不到了自己。梭羅害怕了,他要找到自己。

  瓦爾登湖成了梭羅的方向。在那裡,他放飛了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在一片赤誠之中,他看到了自由。一種因為放下而隨風飄揚的自由,一種無所憑依的逍遙。

  海子有詩:“梭羅這人有腦子;像魚有水、鳥有翅;雲彩有天空......”時空在詩的意境中交錯,海子戴上一定草帽,看著夕陽映照彩雲,看著寧靜從梭羅的筆觸裡溢滿出來,塗抹在海子安靜從容的臉上,留下一副田野地中最靜謐的畫卷。

  梭羅其人,帶著極度的樂觀與自信,他熱愛自然,他相信自然。所以他的精神非常富有,他從不擔心孤獨,因為從不嫉妒他人,從不被慾望矇蔽,所以他的心靈能容下這寧靜,容得下這篇瓦爾登湖,或者說,他才能化生瓦爾登湖,化生瓦爾登湖的寧靜。梭羅說,他無論坐在哪裡,都能夠生活的,哪裡的風景都能相應的為他而發光,他勘察一切,像一個皇帝,誰也不能否認他的權利。正如他所言,或許是內心的寧靜,才成就了瓦爾登湖的聞名於世。瓦爾登湖,只是梭羅內心情緒的對映。

  在《瓦爾登湖》的譯者徐遲看來,梭羅不僅僅是一個作家,更是一個思想家。他說梭羅“之要孤獨,是因為他要思想。他愛思想。”還說梭羅“嚮往於那些更高的原則和卓越的人”,“嚮往於哲學家和哲學。”他是有目的地探索人生,批判人生,振奮人生,闡述人生的更高規律。

  人們一方面在追尋物質,一方面在不斷感嘆,“我為了什麼活著”。其實這讓我想到後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高更的《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與生與死、時間與空間的永恆中人的價值何在?人生的意義何在?單純樸素的原始生活果真能給人帶來無憂無慮的精神愉悅嗎?這些問題,哲學家從沒有想明白過,答案只有靠自己。

  有人說,梭羅的行為是超驗主義的最好體現,他過著哲學家的生活。我想,這樣的概括違背了梭羅的初衷。梭羅所作的種種,只為兩字,那就是追尋。他在用他的生活去驗證生活,去找尋自我。也許,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哲學家,每一種生活都可以找到哲學的真諦。不在於你怎樣生活,而在於你找到了怎樣的自己。

  草讀完,雜亂寫,用梭羅的一句話結束吧,“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

2022《瓦爾登湖》有感15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裡的所見、所聞和所思。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變化,小到兩隻螞蟻的爭鬥,無不栩栩如生地再現於梭羅的生花妙筆之下,而且描寫也不流於表淺,而是有著博物學家的精確。下面是分享的瓦爾登湖讀後感,希望你喜歡。

  梭羅的《瓦爾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為線,串聯起他在瓦爾登湖畔進行經濟實驗的始末,留給我無盡的想象與羨慕。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領悟“人可以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為了那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爾登湖》中以瓦爾登湖為中心,輻射到周圍眾多地方,描寫了他“以禽獸為鄰”,在“豆田”耕作,與“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諸多生活細節。最後作者又以“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並且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說:“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脫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麼令人羨慕。

  梭羅生活的地方是瓦爾登湖及其周圍地區,但他細膩精緻的筆調,卻把我們帶到了更為廣闊的天地。他談“瓦爾登湖周圍的鳥、樹、草、蟲子”,更談“更高的規律”。他認為,從一種特殊的意義上說,漁夫、獵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從個人的勞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類法則,令我們視野開闊、高屋建瓴。在《瓦爾登湖》中,許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讓人陶醉。他在描寫“倍克田莊”時,這樣寫到:便是德羅依德也要放棄他的橡樹林而跑到它們下面來頂禮膜拜了。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地方,多麼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爾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為席,以蒼穹為蓋。梭羅在廣闊的天地中像農夫一樣耕種、收穫,他很高興,他說:古老的詩歌和神話至少表明,農事是一門神聖的藝術。在從事農耕的過程中,他也不忘“閱讀”。即使在19世紀梭羅也感慨道:他們深信一本《聖經》的智慧就足夠了,餘生便在簡易讀物裡荒廢天賦單調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洶湧翻滾下,現代人的心靈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質的豐裕,精神的貧窮。我們的身體一再擴充,而精神的領地卻時時荒蕪著。聽聽梭羅的忠告:多餘的財富只能買到多餘的東西。靈魂的必需品,金錢一樣也買不到。這樣的忠告如梵音,對於我們無異於醍醐灌頂。

  徐遲說:“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對於春天,對於黎明,都有極其動人的描寫。”讓我們追隨著梭羅的足跡,拋棄那物質所帶來的煩悶苦惱,感受那恬靜美,聆聽大師的哲音。

【《瓦爾登湖》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