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教育的國際視野》讀後感

《教育的國際視野》讀後感

《教育的國際視野》讀後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的國際視野》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的國際視野》讀後感1

  假期裡,讀了朱家雄教授主編的《國際視野下的學前教育》,這本書彙集了當今國際上居於與學前教育有關領域最前沿的專家學者的論述,這些專家學者來自美國、歐洲、澳洲、日韓等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所發出的聲音雖然不盡相同,卻能讓我聆聽到精彩的、高質量的、大師級的對話,在一口氣讀完這些文章以後,給我帶來的有思考、有聯想,有享受,《國際視野下的學前教育》讀後感。其中,感觸最深的就是關於課堂教學的問題。

  在實際工作中,我覺得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聚焦課堂教學,在問題、情景、合作中最佳化教育行為:

  1、圍繞集體教學活動的質效,開展課堂教學實踐研究。在實踐研究的基礎上,繼續找尋課堂教學實踐中的重點與難點問題,如“讓幼兒有效地學習”等,使幼兒在集體教學活動中能獲得多種經驗的提升;使教師們在實踐、研究、反思中做到集體活動的價值更本質、互動更靈活、細節更精心。

  2、以教研組為載體,積極開展教學研討。營造開放互動的教研氛圍,讓每位教師成為教研的主人,促教師在課改的“問題情景”中,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反思與調整的能力得到不斷提高。繼續開展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以“案例分析、錄影觀摩、骨幹教師專題引領、網上教研、教師自主式輪流組織教研、實踐反思式教研”等形式,積極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研究;以“好課共享”、“一課多研”、等教學研討活動,從活動的設計、組織等方面拓展教師使用新教材的思路,改變教師傳統的思維方式,形成團結合作的研究氛圍,使課堂教學呈現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新局面。

《教育的國際視野》讀後感2

  最近,拜讀了上官子木博士撰寫的《教育的國際視野》一書,感受頗深。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在比,拿中國的教育與國外比,從幼兒園比到小學,再比到中學。

  從比較中我看到:國外基礎教育的課程是重應用、重實踐、重創新、重生活知識、重職業技能;我國的課程是重書本、重理論、重積累、重抽象知識、重應試技能。國外的教育注重使學生了解自己、瞭解社會、瞭解職業、瞭解人生;我國的教育使學生了解應試、瞭解書本、瞭解社會等級、瞭解生存競爭。其中一篇講到<東西方考試的標準>從考試來看,東西方一樣有評分標準,區別在於,中國的評分標準非常細節化,答題注重綜合,答的越全面越好,強調的是橫向展開;西方人注重分析,邏輯性強、觀點鮮明、文字簡明扼要,強調縱向深入。

  西方國家的評分標準一般是:掌握了老師教的、書本上有的基本知識,表明用功了,可以給及格,但要得及格以上的成績則必須有創見—提出新觀點並透過邏輯推理加以證明。相比中國考試,考試的目的不是考察學生的創造能力,而是考察學生掌握書本現成知識的能力。中國的教育目的很明確,就是積累、模仿、學習已成定論的東西,學生只要能夠完整地複述出老師在課堂上所教的內容就能夠得滿分,得高分並不是取決於自我發揮得如何,而是仿效別人的結論是否不差分毫。在國外,考試只是一個學習效果的檢測工具。然而在國內,考試主要是作為篩選工具,分數不上錄取線,就意味著被現行教育體制所淘汰。

  鑑於東西方文化傳統上的差異以及社會背景上的差異,我們很難說東西方人在考試評價標準上孰優孰劣,我們需要做的是如何將國外教育的長處學到手,同時改進我們自己教育的缺陷。

【《教育的國際視野》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