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三字經》讀後感

《三字經》讀後感

《三字經》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字經》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字經》讀後感1

  中國古代的歷史傳承歷史悠久。這個文明古國有著許多充滿著歷史傳承的詩文,就像《三字經》、《論語》等。歷史像一條韌帶一樣,穿著一顆顆歷史傳承的珍珠。讓歷史的文明古國璀璨奪目。這幾天,學校讓我們接近祖國悠久的歷史傳承歷史,讓大家背誦《三字經》。這是我們班級的第一次接觸。同學們興致大發,我們在文學的海洋中遨遊著。看完了《三字經》,我有許多的感觸,我的感觸是:《三字經》似兒歌又似歌謠,讀起來琅琅上口。它是每三字一句,每四句一組而且每句表達的意思都不同。這些簡潔明瞭的詞語竟儲存著中國千古年來璀璨的歷史歷史傳承,含意深刻,引人入勝、回味無窮。

  細看《三字經》的時候,我被《三字經》那種博大精深的文字深深地吸引住了,《三字經》啟迪了我們的心智,使我們輕鬆的進入了《三字經》的深刻含義。《三字經》的知識也是多方面的,歷史故事、古今賢文、人生哲理等等,《三字經》還可以勸學、提高品德方面、教做人的方面等等。一句話就被分成了幾組,簡潔明瞭,我們一讀就懂,而且含義十分深刻,使我們受益匪淺。它讓我們懂得了人生哲理,講文明,懂禮貌。讓我們少年時代走上正確的成長道路。還使我們的知識面又擴大了。《三字經》的句子裡包含著深刻的的意義,讓我們受益匪淺。文中還有許多經典故事,如孔融讓梨等。我來講講古人好學的故事吧: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免。意思是路漫把文字抄在蒲草上,公孫弘將春秋刻在竹片上。他們買不起書,還勤奮的學習。想想我們在明亮的教室裡讀書,還有老師來領進人生的道路,古代沒有錢上學,他們還擠時間看書,想法抄書。我們的條件優越,為什麼不好好學習呢?《三字經》還教我們一些典故。我還知道了,一個人在少年時代要奮發圖強才能長大成才,報效國家。

  《三字經》是我們中華悠久的歷史歷史傳承,是中華的瑰寶。現在也是一本啟迪我們的好書。是我們學到了許多做人之道,這將是陪伴我們一生的好書。

《三字經》讀後感2

  《三字經》,它短小的人篇幅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一直毅力於燦爛之巔,多少年來一直伴隨中華兒童的人成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放在《三字經》的開頭,講出了人的本性是天生善良的,但由於後天的教育和自己的勤奮程度而差距越來越大。“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講述瞭如果學習時不專一,那麼善良的'人本性就會受到變遷,最後與人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現在的我們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上網、逃學在中學生中都時有發生,我們要學會專一,“一心不可二用”,才可有所成就。

  在《三字經》中,有一段是“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彼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勉。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這段話告訴我們:聖人孔子曾拜7歲的小孩項橐為師,古代聖賢且能如此勤奮學習,跟何況是我們;宋朝中書令趙晉讀了一輩子《論語》,做宰相之後,仍勤奮讀書;公孫弘為了學習削竹片抄書,他沒錢買書卻如此勤奮;孫晉怕晚上讀書打瞌睡,把頭髮系在樑上,蘇秦學習疲倦時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晉朝車贏晚上用捉來的螢火蟲當做燈來看書,孫康依靠雪的反光來看書,他們雖然貧窮,卻沒有因點不起燈不學習;漢朝朱買臣邊砍柴邊看書,隋朝李密邊放牛邊讀書,他們儘管勞累,卻不放棄學習。我們現在可以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學習,又有老師的悉心呵護,我們太幸福了。

  《三字經》概況了中國上下五千的歷史知識豐碩,它獨特的語言表達能力讓人耳目一新;《三字經》雖然重在傳道,可生動有趣,記載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和故事,這讓人在學習中增加了不少樂趣,也讓讀者對為人處事、求學交友等方面有了更為直觀的認知;《三字經》通俗易懂,還可也陶冶情操,提高人民的涵養。

《三字經》讀後感3

  記得有一次,一向成績不錯的我早中段考只考了七十多分,媽媽很生氣,把我大罵了一頓,我當時感到很委屈,對媽媽大叫到:是。

  朗朗乾坤,得萬古之靈氣,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曠世之奇書,《三字經》橫空出世!小子對此奇書甚有感觸,即書一文,此亦個人之意,又亦兒戲之言,不可當真也!

  何謂此書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韻句成句,自成一體,易讀易記,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華文化之精髓,這部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書,竟融“歷史、地理、人物、天文氣象、詩書禮樂、教育和歷史教育的重視。《三字經》還將整個中國歷史濃縮在一起,易學易記,並且專門談到學習歷史的方法。

  總之,這一切都表現了古代中華兒女的傳統美德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兒女的驕傲。

  但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於當時的歷史與政治原因,造成了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使《三字經》多了幾分糟粕:三綱五常。所謂“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這說明當時的人們愚昧地認為有了“三綱”,就會形成君順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婦順的社會安定局面;所謂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這是人人都必須遵守這些基本道德底線,不容打破。只是可憐當時的人啊!一心認為三綱五常可以維護家族、國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綱五常並親身踐行,實際上這不過是富有的統治者對被統治者在倫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緊箍咒而已。

  總而言之,《三字經》這本奇書,其精華就在於對親情、孝順的張揚,對後天教育的重視。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道德,兩千年來一直是束縛中國人思想和行為的繩索。

  我們一定要記住,《三字經》所體現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去汲取精華,剔其糟粕,最後發揚光大至世界。

《三字經》讀後感4

  《三字經》,它是一部廣泛流傳,家喻戶曉的啟蒙讀物;它也是記載歷代發生大事小情的歷史結晶;它還是一部具有高度概括的健康讀物。

  它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個字,但卻蘊含著極為深奧的哲理。這本書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立志勤學和尊敬師長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不僅給你的一生指出一盞明燈,它還講述了天時、地利、人和相生相息的關係。除此之外,還介紹了古代歷代君王的豐功偉績和,以及歷代名人平民的大事小情。

  《三字經》一開始提到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種簡練精湛的語言,想一想,還真蘊藏著深刻的哲理。人剛出生的時候,本性天真無邪、善良。由於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雖然哲理很深,但是讀一遍也便知一二了。只要像品茶一樣地細細品味,這哲理就是顯得輕而易懂了。

  當讀到“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就被孟子母親的用心良苦,三次搬家的毅力所感動。她前兩次搬家,孟子在墓地附近住,模仿喪人的哭泣;孟子在鬧市區住,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做生意;直到第三次搬到學堂附近住,孟子才懂得學習禮儀和文化知識。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其實人一生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是他有豐富的知識。要想有知識,首先就要努力學習,如果不用功的話,反而會使你不能掌握知識,懂得真理。正如玉石不經過玉匠的細細琢磨,也就不可以成為精美的玉器。

  黃香九歲為父母溫席,孔融四歲把大梨讓給哥哥。他們這種“首孝悌”的精神令我由衷的佩服和感動。

  “周武王,始誅紂”。周武王推翻商紂王的殘暴統治後,建立了周朝,贏得了老百姓的信任,使其延續了八百五十五年,是歷史上最長久的一個朝代。

  《三字經》是值得讓每一個人去品讀。不論是作為兒童的啟蒙讀物,還是成為指引你在人生路上不偏離航向的明燈。我相信《三字經》會改變你的一生。

《三字經》讀後感5

  《三字經》裡,還有許多我不知道的知識呢!我知道了五嶽,有岱山,華山,嵩山,恆山,衡山。啊,我還知道我的老家湖南的衡山居然還是五嶽之一呢。

  我知道了十個天干,十二個地支。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記得以前我才知道四個天干呢,現在,我哪個都知道了。

  我還知道了唐代有個神童,叫劉晏。他才七歲呢,是一個聰明絕頂的兒童。相對起來,我比他笨多了。《三字經》裡面是這麼說的:“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後幾句的意思是“要想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只要勤奮好學,也可以和劉晏一樣名揚後世。”我一定會把這句話牢記在心。

  我還知道了人平時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辯出來的,有酸、甜、苦、辣和鹹,這五種味道。我們的鼻子可以聞出東西的氣味,氣味主要有五種,即羊羶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朽味。我以前還不知道有腐朽味哩!

  我還知道了人類生活中的主食有的來自植物,像稻子、小麥、豆類、玉米和高梁,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在動物中有馬、牛、羊、雞、狗和豬,這叫六畜。這些動物和六穀一樣本來都是野生的。後來被人們漸漸馴化後,才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我還知道了我國古代傳統的五種顏色。它們分別是:“青色、黃色、赤色、黑色和白色”。原來如此啊。

  我知道了我國古代人把製造樂器的材料,分為八種,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塊、石頭、金屬、絲線與竹子,稱為“八音”。我們的祖先把說話聲音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種。四聲的運用必須和諧,聽起來才能使人舒暢。

  從今天開始,我要把《三字經》看完。我喜歡《三字經》,因為它好有趣,因為它裡面有太多知識了。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裡面的知識應有盡有。如果你有空的話,請你也來看看吧!

《三字經》讀後感6

  嗯,沒啥吃驚的,沒上小學的時候就讀了唐詩,百家姓也看了,12歲之前也開始接觸諸子了,歷史書也沒少看,恰恰就是沒有看三字經。這次為了自己的外甥讀書,買了本三字經,不是啥圖文的,就是地道的中華書局出的,一點都不fancy。看了之後還是挺有感觸的: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四書通,孝經熟。如六經,始可讀...經既明,方讀子....經子通,讀諸史.....這個說明了讀書的順序,三字經作為啟蒙讀物,四書學習做人的基礎,六經則是進一步闡述儒家的思想,只有等建立了明確的人身觀世界觀(說難聽了就是所謂的對錯的判斷之後)才進一步的去讀諸子,等這些都明白了才開始去接觸歷史。這個順序說明了一個基本的道理,書不是亂讀的,一切都要循序漸進,所謂的少不讀三國,老不讀水滸也是這個道理,小時候不能上來就接觸所謂的諸子百家,更不能直接的去開始讀歷史。經史,經史,只有明白了經才能去理解史,只有明白了自己才能去看這個世界。我爸很多年前就說我不是不讀書,而是讀書讀多了還沒人教,最開始沒什麼理解,以後逐步發現了讀書卻是要有這個步驟,我小時候讀的第一本字書應該是孫子兵法,然後透過這個開始研究兵家,透過兵家而去了解歷史,通過歷史去學習法家,透過法家來去了解自己還有這個世界。

  結果雖然不能算是差,但是我沒辦法接受所謂的對錯善惡,歷史上的對錯又是什麼呢:因為勝者為王敗者賊,所以成功者不會被指責,那麼為了成功不擇手段也是合理的。雖然我覺得現實就是如此,但是這也是種悲劇吧,果然人才人才,成才之前應該學會怎麼做人。

《三字經》讀後感7

  我讀過很多書,有天文書,有歷史書,有漫畫書,有漫畫書等等,這些書是我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得到了很多啟示,懂得了很多道理,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經》這本書,它是中國文化的經典作品,每一次讀它都能引起我的很多思考,讓我受益匪淺。

  “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第一句,雖然很簡短,卻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生下來都是善良的,是不好的習慣讓人誤入歧途,“子不學非所宜”更是教育我們: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一無所知,能有什麼用呢?“如付心如掛角深邃老,猶苦卓’說的是古人在艱苦的環境下仍堅持讀書,為我們梳理下了良好的榜樣,。

  “香九齡,能溫席。孝與親,所當執”是最令我感動的一句話,他講的是東漢時期,一個叫黃想的人,九歲的時候就非常懂得孝順,每當夏天,總是先把枕蓆善良了,蚊子趕跑了才讓父母休息。而冬天則自己先躺下,把被窩焐熱了。這是多麼董事的一個孩子啊!爸爸告訴我這個故事講得不僅僅是孝順,更是愛!而這個愛就是關心就是體貼!

  每次讀到這裡,我的眼眶都是溼潤的,因為我也想到了我的爸爸媽媽對我的愛,也想到了爸爸媽媽和我的一點一滴。一次下大雪,我因為值日走出校門時天都要黑了,但是媽媽一直在校門口等著我,看著像雪人一樣的媽媽,捂著媽媽凍得哆哆嗦嗦得手,我忍不住眼淚啪啪只掉!爸爸媽媽就是這樣很愛很愛我,而我卻不知道去關心爸爸媽媽,我覺得好慚愧!者的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去思考,去學習

  讀三字經讓我懂得了什麼是自然,什麼是善惡,什麼是學習,什麼是愛!我愛這本書,愛這本書裡的智慧和精神。我更會在享受愛的時候像黃香那樣,真正對愛老師,愛父母,愛同學,愛每一個人!讓三字經伴我成長,讓愛伴我的同行!

【《三字經》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