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觀後感> 《茶館》閱讀有感

《茶館》閱讀有感

《茶館》閱讀有感2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茶館》閱讀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茶館》閱讀有感1

  《茶館》是我閱讀的第一篇老舍的作品,聽聞老舍的名字已經很久,耳熟能詳的老舍在我們筆下早已成為了舉足輕重的大作家,在平時幾篇閱讀理解中也或多或少能領略到幾分魅力,然而今日我把整本書看完後,我才能明白為何老師們把他倍加推崇,又為何給予了他太多太高的評價,一本小小的《茶館》就那麼薄薄的幾頁,卻是一位成熟的劇作家的成功之作,這一劇本的創作實踐足以說明他已經諳熟結構戲劇的各色法門,老舍的文學素養之高是我們所不能及的,他能將形形色色各種人物、三教九流會聚在一個小小的茶館,形成了一個小社會,並透過人的評議來反映人物性格特徵,情感流露、時代背景以及中國舊社會各階層幾種勢力的尖銳對立和衝突,這種藝術處置,不僅不失嚴謹,還體現出了老舍的大智若愚,舉重若輕。

  王利發,常用四爺,秦仲義,三位始終貫穿整個戲劇的人物,時間從二十多歲跨越到七十多歲,每個人都在按照著自己的為人處事,經歷了維新失敗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最後卻在歷史的命運中結束了酸苦的生活。王利發心地不壞,但卻有一點自私,比如在第一幕中,為了茶館內部的“乾淨將一對窮母女轟到外面吃麵,雖是好心,但總歸有點自私,還有王利發一生中一直保持著見風使舵的心態,“做了一輩子順民,見誰都請安、鞠躬、作揖。”不斷委屈著自己,希望得到家人的安全和家庭的幸福。可是就因為那些勢力小人的存在,最終還是落得一個上吊自殺的結局。常四爺為人正直,愛打抱不平,敢在大庭廣眾之下說“大清國要玩了”,在二德子與特務之間昂首挺胸,雖然對這個社會充滿不滿,但還是努力讓自己的生活變得美好,但他沒有王利發那樣學會變通,結果老年時落的賣花生米來生活。“看,遇見出殯的,我就撿幾張紙錢,沒有壽衣,沒有棺材,我只好給自己預備下點紙錢吧”這是最後三人相聚時常四爺的一句臺詞,也就是說生活困境已經壓迫得讓他苦不堪言,也諷刺了當時舊社會的腐敗。秦仲又,本是一個有錢的闊少,最初也是擁有著救國救民的理想,為了這理想,他衝動般的變賣了家產,開設工廠,走向了強國富民之路,把一切都壓在了工廠上,結果政府腐敗無能,勢力太小的他鬥不過那些人,資產全變成了“逆產”,沒有後路的他輸得一乾二淨。“我得罪了誰?誰?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單不許我吃窩窩頭,誰出的主意?”“盼哪,盼哪,只盼誰都講理,誰也不欺侮誰!”“讓咱們祭奠祭奠自己,把紙錢撒起來,算咱們三個老頭子的吧!”三個人最後互相訴說著,又用諷刺的出殯儀式向觀眾展示著一曲舊時代的葬歌。

  還有很多經典的角色,比如死皮賴臉的唐鐵嘴、勤懇忠厚的跑堂,李三、變賣子女的貧農康農、聰慧善良的康順子、強勢的龐太監、沈處長等人,這一個個人物代表著社會上每一類人,而茶館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不僅反映了當代人的精神創傷,還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精神。這是一部好書,我會盡量體會出更多精髓出來,用到學習中去。

《茶館》閱讀有感2

  茶館是愛茶者的樂園,也是人們體息、消遺和交際的場所。但是在老舍先生的筆下,《茶館》變成了中國話劇史上的經典。讀過這本話劇,我看到了中國那屈辱的歷史,我看到了中國那鬥爭的歷史。

  《茶館》是以北京一座茶館為舞臺,事實上,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展開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以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混戰時期統治崩潰前夕三個不同時代的生活場景和歷史動向。《茶館》是老舍最優秀的戲劇創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說,它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範例”。

  《茶館》講述了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會吞沒。經常出入條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掲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全劇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向人們展示了從清未到抗戰勝利後的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及各階層人物的不同命運 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提籠架鳥、算命ト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者無所不有。

  年輕精明的掌櫃王利發,各方照顧,左右逢源。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後隱藏著社會令人安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太監買老婆、愛國者遭逮捕。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裡的大茶館都關了門,唯有王掌櫃改良經營,把茶館後院變成租給大學生的公寓,正廳裡擺上了留聲機。儘管如此,社會上的動亂仍波及茶館:逃難的百姓堵在門口,大兵搶奪掌櫃的錢,偵緝隊員不時前來敲詐。

  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櫃,仍在拼命支撐著茶館。日本投降了,但黨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衝直撞,愛國人土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佔王掌櫃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臺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撤著撿來的紙錢,悽慘地叫著、笑著。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尋找安然了結一生的地方。

  看吶,這多麼讓我們思考的歷史,讓我們銘記的歷史!一百多年前的中國,被腐朽無知的清朝政府統治著。兇狠霸道的洋人侵略落後的中國,閉關鎖國、自滿輕狂、膽小懦弱的統治者壓迫人民。中國人民在這種壓迫下表現出不同的一面。

  王利發是茶館的掌櫃,他心地不壞,卻因為地位比赤貧階層高出一截,對世間的苦難早已熟視無睹。他是個本分買賣人,希望社會安定,自個兒的生意也順心點兒,可社會總跟他擰著勁兒來,他不敢跟社會較勁,只能俯首當“順民”。但是,社會的魔掌越來越緊地卡住了他的脖子,最後無奈吊死他的形象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來順受、沒有過高的要求,是當時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態,也表現出底層人民的憤怒。

  秦仲義是個民族資本家。他憑著一顆報國之心,變賣祖業建立工廠,想實業救國。他耗盡40年的心血辦起不小的企業,覺得這樣就足可以“富國裕民”。他錯了,抗戰剛結束,他的產業就被政府沒收了。秦二爺痛心疾首,怨氣沖天:“全,全世界找得到這樣的政府找不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國主義、封建寡頭和官僚買辦共同控制的國家經濟形勢,沒讓想實業救國的秦二爺實現願望。這又一次批判了黑暗的統治者。

  還有許許多多的人物,松二爺、常四爺、二德子、劉麻子.他們代表不同的人物,但他們都反映了人民的苦難、憤怒、鬥爭。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每個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當時社會不同職業、階級的不同群體。看似多達幾十位的出場人物,卻無一顯得重複。王掌櫃、常四爺、松二爺等等身世不同、個性顯著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就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深深刻在腦中。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壞。通覽全文,在我眼中他作為一個掌櫃,很圓滑又顯得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然而,在結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館被高官與小人奪取,默默地在後院自殺。這一情節,彷彿出乎了人們的意料,但仔細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讓人心酸不已。這麼一個走著中庸之道的掌櫃,卻選擇以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透過一個人物,以其行為與性格的強烈反差,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風氣的諷刺與不滿。

  在《茶館》裡,我們處處可以看到老舍其作為一個語言大師的風範。《茶館》中,十幾個人物依次登臺,卻個個形象立體,性格鮮明,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寫作語言的性格化,時代化,應人切景;老舍以笑寫悲,寓莊於諧,以幽默風趣的語言辛辣地諷刺了那些於三個時代中光怪陸離的醜類;北京化的口語也是本劇一大特色,給穿梭於茶館中的人物注入生命。

  老舍的《茶館》讓我看到了中國的屈辱鬥爭歷史。銘記住這段歷史,記住《茶館》,讓屈辱的歷史不再重演。

【《茶館》閱讀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