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中秋節> 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

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

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

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1

  中秋月二首·其二

  唐代:李嶠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譯文及註釋

  圓魄(pò)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夜空中升起一輪明月,都說每個地方都是一樣的月色。

  圓魄:指中秋圓月。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哪裡知道遠在千里之外,就沒有急風暴雨呢?

  安知:哪裡知道。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夜空中升起一輪明月,都說每個地方都是一樣的月色。

  哪裡知道遠在千里之外,就沒有急風暴雨呢?

  註釋

  圓魄:指中秋圓月。

  安知:哪裡知道。

  賞析

  這首詩借詠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萬物不可能完全一樣,存在著千差萬別。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意思是此時此地“圓魄”(明月)當空,又怎見得此時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風”呢?千里指很遠的意思,風雨可借指人生的無常和艱辛。你怎麼會知道外邊千里之外的世界,沒有風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見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變化萬千,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是隨著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而不斷深化、發展的,一種認識的正確與否,並不取決於持這種認識的人數的多寡,即便對人人“皆言”為是的,也要敢於懷疑,不斷深入地探索。其二,認識問題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對區域性、片面的現象描述替代對整體或本質的探求。見到此時此地皓月當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這首五言絕句,寫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風雨,意在風雨,而非賞月。李嶠其人曾三度任職宰相,對政壇的風雲變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輪明月照射大地,眾人都說今夜各處的月光都一樣明亮;可是誰能曉得千里之外,無雨驟風狂?這首詩以詠月為題,揭示了一個真理:世上的事千差萬別,千變萬化,不可能全都一樣。正如中秋夜,此處皓月當空,他處卻風雨交加。

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2

  中秋對月

  唐代:曹松

  無雲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

  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

  譯文及註釋

  無雲世界秋三五,共看蟾(chán)盤上海涯。

  中秋節這天天空澄碧、萬里無雲,人們仰望著那剛剛浮出海面的明月。

  三五:十五天,中秋十五就是中秋節。蟾盤:指月亮。(蟾輪、冰輪、冰魄等都是古人對月亮的美稱)。

  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

  只見它銀輝四射,撒向天涯海角,從來不私照過一家半舍。

  天頭天盡: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圓再大也有邊緣,所以古人覺得天和地都是有盡頭的。

  譯文

  中秋節這天天空澄碧、萬里無雲,人們仰望著那剛剛浮出海面的明月。

  只見它銀輝四射,撒向天涯海角,從來不私照過一家半舍。

  註釋

  三五:十五天,中秋十五就是中秋節。

  蟾盤:指月亮。(蟾輪、冰輪、冰魄等都是古人對月亮的美稱)。

  天頭天盡: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圓再大也有邊緣,所以古人覺得天和地都是有盡頭的。

  賞析

  這首詩寫得非常明快,可能是受了當時晴空萬里、皓月當空的影響,詩的前兩句也只是描寫了中秋時的景色和人們爭相賞月,平淡無奇,但詩人筆鋒一轉,從月色皎皎轉到了月色無私上,一人家很明顯就是指帝王家,月亮對世上第一人家的帝王家也毫不偏袒,它的光明對帝王家和窮人都是一樣的,體現了詩人天下大同、萬物平等的博愛思想。

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3

  青煙冪處,碧海飛金鏡。永夜閒階臥桂影。露涼時、零亂多少寒螿,神京遠,惟有藍橋路近。

  水晶簾不下,雲母屏開,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將許多明,付與金尊,投曉共、流霞傾盡。更攜取、胡床上南樓,看玉做人間,素鞦韆頃。

  古詩簡介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是宋代文學家晁補之的詞作。這是一首賞月詞,上闋以雄厚的筆力勾勒出一個青煙繚繞、明鏡高懸的壯闊中秋月夜景緻;下闋採用由高到低、由遠及近的順序描繪屋舍的景象。全詞緊緊圍繞月色、月景,極盡鋪排能事,首尾圓合,結構嚴謹,境界闊大,詞氣雄放。

  翻譯/譯文

  青色的煙雲,遮住了月影,從碧海般的晴空裡飛出一輪金燦燦的明鏡。長夜的空階上臥著掛樹的斜影。夜露漸涼之時,多少秋蟬零亂地嗓鳴。思念京都路遠,論路近唯有月宮仙境。

  高卷水晶簾兒,展開雲母屏風,美人的淡淡脂粉浸潤了夜月的清冷。待我許多月色澄輝,傾入金樽,直到拂曉連同流霞全都傾盡。再攜帶一張胡床登上南樓,看白玉鋪成的人間,領略素白澄潔的千頃清秋。

  註釋

  ⑴洞仙歌:原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樂章集》兼入“中呂”“仙呂”“般涉”三調,句逗亦參差不一。晁補之此詞為變格,前片第二句作上二、下三句法,後片第四句加襯字。泗州:今安徽省泗縣。

  ⑵冪(mì):煙霧瀰漫貌。

  ⑶永:長,兼指時間或空間。

  ⑷寒螿(jiāng):即寒蟬,體小,秋出而鳴。

  ⑸神京:指北宋京城汴梁。

  ⑹藍橋:謂秀才裴航於藍橋會仙女雲英事。唐裴鉶《傳奇·裴航》雲:長慶中,有秀才裴航,行於湘漢。同行樊夫人,國色天姿,航欲求之,夫人與詩曰:“一飲瓊漿百感生,玄霜搗盡見雲英。藍橋便是神仙宮,何必崎嶇上玉清。”後經藍橋驛側近,因渴甚,遂下道求漿而飲,會雲英,以玉杵臼為禮,結為連理。方知雲英為仙女、樊夫人則雲英之姐也。藍橋,今陝西省藍田縣西南藍溪之上,故名。

  ⑺雲母屏:雲母為花崗岩主要成分,可作屏風,豔麗光澤。

  ⑻佳人:這裡指席間的女性。

  ⑼流霞:本天上雲霞,語意雙關,借指美酒。《太平廣記》引《抱朴子·須曼卿》曰:蒲坂有須曼卿者曰:“在山中三年精思,有仙人來迎我,乘龍昇天。龍行甚疾,頭昂尾低,令人在上危怖。及到天上,先過紫府,金床玉幾,晃晃昱昱,真貴處也。仙人以流霞一杯飲我,輒不飢渴。忽然思家,天帝前謁拜失儀,見斥來還。令更自修責,乃可更往。昔淮南王劉安,昇天見上帝,而箕坐大言,自稱寡人,遂見謫,守天廁三年。吾何人哉?”河東因號曼卿為“斥仙人”。

  ⑽胡床:古代一種輕便坐具,可以摺疊。

  創作背景

  晁補之久經貶黜之後於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被重新起用為泗州守,赴任不久便齎資志以沒。《洞仙歌·泗州中秋作》是中秋時節詞人在官舍中由眼前景緻聯想到自身際遇時感慨而作。此詞向來被認為是晁補之的絕筆。

  賞析/鑑賞

  此詞通篇都寫賞月。上片開頭寫詞人仰望浩月初升情景。首二句化用李白詩中“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句意,“青煙”指遮蔽月光的雲影。夜空像茫茫碧海,無邊無際;一輪明月穿過雲層,像一面金鏡飛上碧空,金色的光輝照亮了天上人間。“飛”字寫乍見月之突然升起,使人感到似是何處飛來,充滿驚異欣喜之情。“永夜”三句,透過永夜、閒階、涼露、寒蟬等物象,極寫月夜的靜寂清冷,描繪出一幅充滿涼意的,悠長寂寞的中秋月夜圖,烘托出詞人的孤寂心境和萬千感慨,流露出詞人對美好月色的珍惜眷戀。

  以下兩句,寫因望月而生的身世感慨。詞中引用,以藍橋神仙窟代指蟾宮月窟。這兩句意思是說,京城邈遠難至,倒是這一輪明月,與人為伴,對人更加親近。作者為蘇門四學士之一,曾三次任京官,後面兩次都是因牽連黨爭而去職,被貶外郡;作此詞前不久詞人雖得脫出黨籍,起任泗州知州,但朝中已無知音。“神京遠”的“遠”,主要是從政治的含意說的。

  上面這幾句讚美眷戀中透出了幾分悽清。這時作者已五十八歲,前次去官回家,就已修葺歸來園隱居,自號“歸來子”,忘情仕進,此詞對仕途坎坷,也僅微露悵恨而已,全詞的主調,仍然是曠達豪放的。兩句明白點出孤寂心情,意脈緊接上文,而揚景則由環境景物轉到望月抒懷。

  下片轉寫室內宴飲賞月。捲簾、開屏,都是為使月光遍滿,為下文“付與金尊”預作地步,表現了對明月的極端愛悅。“淡脂粉”的“淡”字也與月光極協調。水晶做成的簾子高高捲起,雲母屏風已經開啟,明月的冷光照入室內,宛如浸潤著佳人的淡淡脂粉。筵上的人頻頻舉懷,飲酒賞月,似乎要把明月的清輝全部納入金尊之中,待天曉時同著流霞,一道飲盡。

  這裡把月下筵面的高雅素美,賞月興致的無比濃厚,都寫到極致。月光本來無形。作者卻賦予它形體,要把它“付與金尊”,真奇思妙想也。天曉時分,月尚未落,朝霞已生;將二者同時傾盡,意思是說賞月飲酒,打算直到月落霞消方罷。

  結尾寫登樓賞月,由室內轉到室外。夜更深,月更明,雖然夜深露冷,作者賞月的興致不但沒有衰減,反而更加豪壯。這時他想起《世說新語·容止》記載的一個故事:晉庾亮武昌,嘗秋夜與諸佐吏殷浩之徒南樓賞月,據胡床詠謔。詞人覺得庭中賞月不能盡興,所以要像庾亮那樣登上南樓,去觀賞那月光下如白玉做成的人間世界,去領略那無邊無際素白澄澈的清秋氣象。古代五行說以秋配金,其色白,故稱秋天為素秋。用“玉做人間”比喻月光普照大地,可謂奇想自外飛來。它既寫月色,也暗含希望人間消除黑暗和汙濁,像如玉的明月一般美好之意。“看玉做人間,素鞦韆頃”作豪放之語,兩句包舉八荒,麗而且壯,使通篇為之增色。

  全詞從天上到人間,又從人間到天上,天上人間渾然一體,境界闊大,想象豐富,詞氣雄放,與東坡詞頗有相似之處。全詞以月起,以月結,首尾呼應,渾然天成。篇中明寫、暗寫相結合,將月之色、光、形、神,人對月之憐愛迷戀,寫得極為生動入微。晁補之很注意詞的造境,這首詞境界壯闊,鋪張揚厲,有一瀉千里的雄豪氣勢,展現了詞人的坦蕩之懷、磊落之氣。

  名家評價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九:苕溪漁隱曰:“凡作詩詞,要當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如晁無咎作中秋《洞仙歌》辭,其首雲‘青煙冪處,碧海飛金鏡,水夜閒階臥桂影。’固已佳矣。其後雲:‘待都將許多明,付與金樽,投曉共、流霞傾盡。更攜取胡床、上南樓,看玉做人間,素鞦韆頃。’若此,可謂善救首救尾者也。

  毛晉《晁氏琴趣外篇》跋:無咎雖遊戲小詞,不作綺豔語,殆因法秀禪師諄諄戒山谷老人,不敢以筆墨勸淫耶?大觀四年(1110)卒於泗州官舍。自畫山水留春堂大屏上,題雲:“胸中正可吞雲夢,盞底何妨對聖賢?有意清秋入衡霍,為君無盡寫江天。”又詠《洞仙歌》一闋,遂絕筆。

  李攀龍《草堂詩餘雋》:此詞前後照應,如織錦然,真天孫手也。

  黃蘇《蓼園詞選》:前闋從無月看到有月,次闋從有月看到月滿人間,層次井井。而詞致奇傑,各段俱有新警語,自覺冰魂玉魄,氣象萬千,興乃不淺。

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4

  陽關曲·中秋作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古詩簡介

  《陽關曲·中秋作》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記述的是作者與其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了聚後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

  翻譯/譯文

  晚間雲霧全都收盡,高空中溢位一片清寒。銀河悄然無聲,天上緩緩移動著白玉圓盤。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終這樣美好,明年的明月將在什麼地方賞觀?

  註釋

  ⑴陽關曲:本名《渭城曲》。單調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韻。宋秦觀雲:“《渭城曲》絕句,近世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陽關曲》。”

  ⑵溢:滿出。暗寓月色如水之意。清寒:清朗而有寒意。

  ⑶銀漢:銀河。轉:移動。玉盤:指月亮。

  賞析/鑑賞

  創作背景

  就在創作名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之後不久,蘇軾兄弟便得到了團聚的機會。熙寧九年(1076)冬蘇軾得到移知河中府的命令,離密州南下。次年春,蘇轍自京師往迎,兄弟同赴京師。抵陳橋驛,蘇軾奉命改知徐州。四月,蘇轍又隨兄來徐州任所,住到中秋以後方離去。七年來,兄弟第一次同賞月華,而不再是“千里共蟬娟”。蘇轍有《水調歌頭》(徐州中秋)記其事,蘇軾則寫下這首小詞,題為“中秋作”。

  文學賞析

  這首小詞,題為“中秋作”,自然是寫“人月圓”的喜悅;調寄《陽關曲》,則又涉及別情。記述的是作者與其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了聚後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並不直接從月光下筆,而從“暮雲”說起,用筆富於波折。明月先被雲遮,一旦“暮雲收盡”,轉覺清光更多。句中並無“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積水空明的感覺。

  月明星稀,銀河也顯得非常淡遠。“銀漢無聲”並不只是簡單的寫實,它似乎說銀河本來應該有聲的,但由於遙遠,也就“無聲”了,天宇空闊的感覺便由此傳出。此夜明月顯得格外圓,恰如一面“白玉盤”似的。語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此處用“玉盤”的比喻寫出月兒冰清玉潔的美感,而“轉”字不但賦予它神奇的動感,而且暗示它的圓。兩句並沒有寫賞月的人,但全是賞心悅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圓,更值兄弟團聚,難怪詞人要讚歎“此生此夜”之“好”了。從這層意思說,“此生此夜不長好”大有佳會難得,當盡情遊樂,不負今宵之意。不過,恰如明月是暫滿還虧一樣,人生也是會難別易的。兄弟分離即,又不能不令詞人慨嘆“此生此夜”之短。從這層意思說,“此生此夜不長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別情。說“明月明年何處看”,當然含有“未必明年此會同”的意思,是抒“離擾”。同時,“何處看”不僅就對方發問,也是對自己發問,實寓行蹤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銜接,對仗天成。“此生此夜”與“明月明年”作對,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與“明年”之“明”義異而字同,借來與二“此”字對仗,實是妙手偶得。疊字唱答,再加上“不長好”、“何處看”一否定一疑問作唱答,便產生出悠悠不盡的情韻。

  這首詞從月色的美好寫到“人月圓”的愉快,又從當年當夜推想次年中秋,歸結到別情。形象集中,境界高遠,語言清麗,意味深長。《陽關曲》原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為歌詞,蘇軾此詞與王維詩平仄四聲,大體切合,是詞家依譜填詞之作。

  名家評價

  宋·楊萬里《誠齋詩話》:五、七字絕句最少,而最難工,雖作者亦難得四句全好者······東坡雲:“暮雲收盡溢春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四句皆好矣。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古人賦中秋詩,例皆詠月而已,少有著題者,惟王元之雲:“莫辭終夕看,動是隔年期。”蘇子瞻雲:“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蓋庶幾焉。

  清·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唐七言絕歌法······至宋而譜之,存者獨《小秦王》耳,故東坡《陽關曲》借《小秦王》之聲歌之。

  清·鄭文焯《手批東坡東府》:“不”字律,妙句天成。

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5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宋代: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譯文及註釋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héng)娥:被(pī)白髮,欺人奈何?

  中秋皓月灑下萬里金波,好似那剛磨亮的銅鏡飛上了夜空。我舉起酒杯問那月中的嫦娥:怎麼辦呢?白髮漸漸增多,欺負我拿它沒有辦法。

  金波:形容月光浮動,因亦指月光。飛鏡:飛天之明鏡,指月亮。姮娥:即嫦娥,傳說中的月中仙女。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zhuó)去桂婆娑(suō),人道是,清光更多。

  我要乘風飛上萬里長空,俯視祖國的大好山河。還要砍去月中樹影搖曳的桂樹,因為人們都說,這將使月亮灑下人間的光輝更多。

  斫:砍。桂:桂樹。婆娑:樹影搖曳的樣子。

  譯文及註釋

  譯文

  中秋皓月灑下萬里金波,好似那剛磨亮的銅鏡飛上了夜空。我舉起酒杯問那月中的嫦娥:怎麼辦呢?白髮漸漸增多,欺負我拿它沒有辦法。

  我要乘風飛上萬里長空,俯視祖國的大好山河。還要砍去月中樹影搖曳的桂樹,因為人們都說,這將使月亮灑下人間的光輝更多。

  註釋

  太常引:詞牌名。

  呂叔潛:名大虯,生平事蹟不詳,似為作者聲氣相應的朋友。

  金波:形容月光浮動,因亦指月光。

  飛鏡:飛天之明鏡,指月亮。

  姮娥:即嫦娥,傳說中的月中仙女。

  被白髮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懷》“青春揹我堂堂去,白髮欺人故故生”詩意。

  斫:砍。

  桂:桂樹。

  婆娑:樹影搖曳的樣子。

  創作背景

  據詞題可知,此詞當作於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為贈友之作。當時辛棄疾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蘇省南京市。這時作者南歸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為了收復中原,作者曾多次上書,力主抗金。起初始終堅持投降路線的宋高宗趙構傳位於其族侄趙昚(孝宗),一時之間,南宋朝野瀰漫著準備抗戰的氣氛。但經“符離之敗”,“隆興和議”,事實證明趙昚也是畏敵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作者上趙昚《美芹十論》;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議》,七年之內,連同另兩篇,四次奏議,慷慨激昂,反覆陳說恢復之事,但始終冷落一旁,未被採納。在陰暗的政治環境中,作者只能以詩詞來抒發自己的心願。

  賞析

  此詞透過古代的神話傳說,強烈地表達了自己反對妥協投降、立志收復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詞想象豐富,把超現實的奇思妙想與現實中的思想矛盾結合起來,體現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這首詞的上片,詞人巧妙地運用神話傳說構成一種超現實的藝術境界,以寄託自己的理想與情懷。“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對月抒懷,很自然地想到與月有關的神話傳說:吃了不死之藥飛入月宮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樹。詞人運用這兩則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藉以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陰暗的政治現實的矛盾。辛棄疾一生以恢復中原為己任,但殘酷的現實使他的理想不能實現。想到功業無成、白髮已多,作者怎能不對著皎潔的月光,迸發出摧心裂肝的一問:“被白髮欺人奈何?”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懷才不遇的內心矛盾。

  下片抒寫作者的豪情壯志,他要趁著美好的月夜,乘風直上萬里長空,俯瞰祖國的山河。毫無疑義,這是他愛國思想的寫照。“直下”,這裡指目光一直地往下。最後又從天上寫到人間,傳說中月亮裡那棵高大的桂樹擋住了許多月光。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國大地,作者在最後兩句寫道,聽人說:砍去那些搖晃(婆娑)的桂樹枝葉,月亮便會更加光明。這是含蓄地說,剷除投降派的阻礙,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復中原事業的勝利。唐朝偉大的詩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對月》詩裡寫道:“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這裡辛棄疾用“人道是”三個字,表示前人曾說過這個意思。

  作者這裡所說的擋住月光的“桂婆娑”,實際是指帶給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僅包括南宋朝廷內外的投降勢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勢力。因為由被金人統治下的北方南歸的辛棄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懷想被金人統治、壓迫的家鄉人民。進一步說,這首詞還可以理想為一種更廣泛的象徵意義,即掃蕩黑暗,把光明帶給人間。這一巨大的意義,是詞人利用神話材料,藉助於想象和邏輯推斷所塑造的形象來實現的。

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6

  夜月樓臺,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來去。是誰秋到便淒涼?當年宋玉悲如許。

  隨分杯盤,等閒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

  譯文

  月夜下的樓閣,飄滿秋天香味的院落,歡笑快樂的人們來來去去。是哪個人秋天一到就悲傷淒涼?當年的宋玉就悲傷到這樣。

  吃飯喝酒要隨其自然,對歌舞享樂看得平常一般。問他有什麼可以悲傷之處?細細想想卻也有悲傷的時候:重陽節快到了,秋風秋雨使人感到格外淒涼。

  註釋

  踏莎行:詞牌名。節選自《淮海詞》。《踏莎行》又名《柳長春》《喜朝天》等。雙調五十八字,仄韻。又有《轉調踏莎行》,雙調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仄韻。

  篆(zhuàn)岡:地名,在帶湖旁。

  宋玉:戰國時楚國的著名詩人,屈原的學生,其代表作《九辯》有句雲:“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如許:如此。

  隨分:隨意,任意。

  等閒:平常,普通。

  甚堪:什麼可以。

  思量:細細想想。

  賞析

  此詞作於公元一一九〇年(紹熙元年庚戌)八月十七日夜。篆岡,是辛棄疾在上饒的帶湖別墅中的一個地名。小酌,便宴。此詞就是在這次吟賞秋月的便宴上即興寫成的。

  上片寫帶湖秋夜的幽美景色,見出秋色之可愛,說明古人悲愁沒有多少理由。“夜月樓臺,秋香院宇”二句對起,以工整清麗的句式描繪出迷人的夜景:在清涼幽靜的篆岡,秋月映照著樹木廕庇的樓臺,秋花在庭院裡散發著撲鼻的幽香。第三句“笑吟吟地人來去”,轉寫景中之人,十分渾然一體。這七字除了一個名詞“人”之外,全用動詞與副詞,襯以一個結構助詞“地”,使得人物動態活靈活現,歡樂之狀躍然紙上。秋景是如此令詞人和他的賓客們賞心悅目,他不禁要想,為什麼自古以來總有些人,一到秋天就悲悲慼慼呢?當年宋玉大發悲秋之情,究竟為了什麼?

  上片末二句:“是誰秋到便淒涼?當年宋玉悲如許”,用設問的方式否定了一般文人見秋即悲的孱弱之情。宋玉的名作《九辯》中頗多悲秋的句子,如“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等等。辛棄疾這兩句,對此加以否定。應該說,當年宋玉之悲秋,是有一定緣由的,辛棄疾這裡不過是聊將宋玉代指歷來悲秋的文人,以助自己抒情的筆勢,這是對古事的活用。由這兩句的語意看來,悲秋似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只有敞開胸懷,縱情吟賞秋色才是通達的囉!每個讀者初讀到此,情不自禁地產生這樣的聯想,而順著作者這個表面的語調和邏輯繼續閱讀下去,思考下去。

  其實,作者的本意並不在此!讀了詞的下片讀者才知辛棄疾最終是要肯定悲秋之有理。只不過,他之所謂悲“秋”,已不同於傳統文人的純粹感嘆時序之變遷與個人身世之沒落,而暗含了政治寄託的深意。

  上片那些欲擒故縱的抒寫,乃是一種高明的蓄勢反跌之法。換頭三句“隨分杯盤,等閒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仍故意延伸上片否定悲秋的意脈,把秋天寫得更使人留戀。秋夜不但有優美的自然景色,而且還有賞心悅目的好事,可以隨意小酌,可以隨便地欣賞歌舞,還有什麼值得悲傷的事呢?就這樣,在上片“是誰秋到便淒涼”一個問句之後,作者又在下片著力地加上了一個意思更明顯的反問,把自己本欲肯定的東西故意推到了否定的邊緣。末二句突然作了一個筆力千鈞的反跌:“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這一反跌,跌出了此詞悲秋的主題思想,把上面大部分篇幅所極力渲染的“不必悲”、“有甚悲”等意思全盤推翻了。到此人們方知,一代豪傑辛棄疾也是在暗中悲秋的。他悲秋的理由是,重陽節快來了,那淒冷的風風雨雨將會破壞人們的幸福和安寧。

  “重陽節近多風雨”一句,化用北宋詩人潘大臨詠重陽的名句“滿城風雨近重陽”,這正是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的“借古人之境界為我之境界”。辛棄疾之所謂“風雨”,一語雙關,既指自然氣候,也暗喻政治形勢之險惡。稼軒作此詞時,國勢極弱,國運日衰,而向來北兵也習慣於在秋高馬肥時對南朝用兵,遠的不說,公元一一六一年(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率三十二路軍攻宋之役,就是在九月份發動的。稼軒《水調歌頭》(落日塞塵起)一闋就有“胡騎獵清秋”的警句。鑑於歷史的教訓,閒居帶湖的辛棄疾在密切注視政壇情況變化時,不會不想到邊塞的情況。此詞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對當時政局的憂慮之情。這首詞透過時節變化的描寫來反映對現實生活的深沉感慨,氣度從容;欲擒欲縱,文法曲折多變;巧妙採用前人詩句,辭意含蓄;透過比興等手法,寄託政治感想。

  創作背景

  題目寫明,這首詞作於庚戌年,即南宋光宗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中秋後二夕,即中秋後二日之夜晚;帶湖篆岡,作者辛棄疾在上饒的帶湖別墅的一處地名;小酌,小宴。就是說,這個作品是在1190年8月17日之夜帶湖別墅篆岡的一次小宴上寫成的。當時南宋的國力很弱,隨時面臨著金兵南進的威脅,特別是在秋高馬肥的季節;作者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都沒有被採納;42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此時已年屆半百,憂國之心甚切,但在詞中卻表現得深沉含蓄,只是借寫節序來寄託自己對政局的憂慮,頗有一點“欲說還休”的味道;正因為如此,其情感更見沉鬱悲慨,以比興“風雨”一筆點出題旨,也格外撼人心絃。章法曲轉,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搖曳生姿,於短小的篇幅中迴環反覆,不斷蓄勢,鋪墊反襯,到點睛處給人以石破天驚之感。筆重千鈞而氣度從容,非詞家老手斷難做到這樣一點。

  作品先寫帶湖秋夜的景色:篆岡的樓臺為皎潔的明月所照亮,庭院裡散發出秋花秋果的清香,秋天的景色多麼美好啊。這就同歷來多愁善感地寫悲秋詞章的文人唱了反調,為下文鋪墊蓄勢。接著寫景中之人,“笑吟吟地人來去”,秋景是美好的,賞景的人來來往往,也都是“笑吟吟地”,縱情飲酒看月。情景歷歷,如在畫中。寫到這裡,自然要引出問題:“是誰秋到便淒涼?當年宋玉悲如許。”前二層正面寫了賞秋和樂秋,作了足夠的鋪墊,這一層自然要詰難和否定悲秋的人:是什麼人一到秋季就感嘆時序由盛變衰,聯想到個人的不得志,從而淒涼感傷,大寫“悲哉秋之為氣也”?回答是:當年宋玉悲秋之詞就有如許之多,影響又有如許之廣(參見宋玉《九辯》)。當然,宋玉只不過是一個典型,歷代文人寫悲秋文章的還有許許多多,他們大多隻從“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自然景觀和“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個人身世出發,這就大可不必了。

  換頭繼續反駁宋玉式的悲秋,說是秋天到來之後,照樣可以隨意飲酒,隨意吃菜,隨意欣賞歌舞,隨意觀看天上的秋月,欣享庭院中秋花秋果的清香,問他還有什麼值得悲傷的呢?到此鋪墊已經很多,蓄勢也已十分充足,該是開啟真情流瀉的閘門,讓思想的浪峰縱情奔流的時候了。於是,結末反跌下來:“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北宋詩人潘大臨就曾寫過“滿城風雨近重陽”的名句,稼軒詞暗中化用這個詩句,憂慮重陽節快到時,那多風多雨的天氣會給人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不方便,更不用說看月賞花了。這是雙關,也是比興,“風雨”不僅是自然的,更多的還是暗喻南宋的政治形勢,擔心金兵於秋高馬肥之時前來進攻,他多年之前的詞作《水調歌頭》就曾寫到“落日塞塵起,胡騎獵清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統治者常在秋高馬肥的時節犯擾中原,1161年秋季金主完顏亮率兵南侵一事,給稼軒留下極深的印象,他寫的“胡騎獵清秋”,即指此事而言。現在中秋又過,快近重陽,南宋朝廷風雨如磐,搖搖欲墜,如何能不憂慮悲愁呢?至此,我們知道詞人辛稼軒也是暗中悲秋的;不過,他一不是為節候的蕭疏而悲秋,二不是為個人身世的衰落而傷情,這二者都是他所反對的,他的悲秋有更深刻的政治原因,更廣泛的社會意義,他是為國家、民族的命運而悲秋,他所抒寫的是對當時整個政治軍事形勢的憂慮。這首詞用比興手法,明寫對節序的態度,暗寫對政局的關注。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7

  中秋登樓望月 宋朝 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中秋登樓望月》譯文

  目之所及的淮海海水就好似銀子般泛著白光,彩色的光芒下,蚌孕育著珍珠。

  天上的月如果沒有人為他修治,桂樹枝恐怕會撐破月亮。

  《中秋登樓望月》註釋

  萬道虹光:引用民間傳說。傳說月圓之時,蚌才育珠。

  修月戶:傳說月亮是由七寶合成的,人間常有八萬二千戶給它修治。

  《中秋登樓望月》簡析

  這首詩引用了兩個民間傳說,一是民間傳說珍珠的育成與月的盈虧有關,月圓之時蚌則孕珠;二是民間傳說月由七寶合成,人間常有八萬二千戶給它修治。這樣借傳說詠月,又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話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為迷人。

  鐵甕城高聳入雲,鄰近青天,白尺高的望海樓好像飛上了鐵甕城與青天相連。揮毫賦詩時江水攜帶著濤聲流到了筆下,不禁想起了三峽,舉杯豪飲時點點帆影映入了酒杯,令人思念六朝。一陣陣號角聲好像催促太陽落山,江面上無緣無故升騰起白色霧氣。坎坷的往事忽然湧上心頭,哪裡的景色能讓我賞心悅目呢?不論面對春風還是面對秋月,我的心頭卻感到茫然。

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8

  中秋對月

  無雲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

  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

  翻譯

  中秋節這天天空澄碧、萬里無雲,人們都在正看從海上冉冉升起的月亮。

  直到天邊外面再沒有天的地方,月亮都不曾只為一家人放光明。

  註釋

  三五:十五天,中秋十五就是中秋節。

  蟾盤:指月亮。(蟾輪、冰輪、冰魄等都是古人對月亮的美稱)。

  天頭天盡: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圓再大也有邊緣,所以古人覺得天和地都是有盡頭的。

  賞析

  這首詩寫得非常明快,可能是受了當時晴空萬里、皓月當空的影響,詩的前兩句也只是描寫了中秋時的景色和人們爭相賞月,平淡無奇,但詩人筆鋒一轉,從月色皎皎轉到了月色無私上,一人家很明顯就是指帝王家,月亮對世上第一人家的帝王家也毫不偏袒,它的光明對帝王家和窮人都是一樣的,體現了詩人天下大同、萬物平等的博愛思想。

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9

  原文:

  洞仙歌·中秋

  宋代:向子諲

  碧天如水,一洗秋容淨。何處飛來大明鏡。誰道斫卻桂,應更光輝,無遺照,瀉出山河倒影。

  人猶苦餘熱,肺腑生塵,移我超然到三境。問姮娥、緣底事,乃有盈虧,煩玉斧、運風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圓,待拚卻長年,醉了還醒。

  譯文:

  碧天如水,一洗秋容淨。何處飛來大明鏡。誰道斫卻桂,應更光輝,無遺照,瀉出山河倒影。

  澄碧的天空如綠水一般,將秋天的汙濁一洗而清。明月如飛鏡一般,彷彿突然飛到天邊。誰曾說把月中的桂樹砍倒,明鏡似的月亮會更加光輝流溢,便會無所遺漏地覆蓋大地山河,使它們的倒影完整地映照出來。

  人猶苦餘熱,肺腑生塵,移我超然到三境。問姮娥、緣底事,乃有盈虧,煩玉斧、運風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圓,待拚卻長年,醉了還醒。

  夏日的酷暑雖退,但餘熱還時而襲來,令人煩悶。只想移去仙山蓬萊、方丈、瀛州仙山躲避。問那月宮中的嫦娥:到底因為什麼事,竟然出現讓月亮時而圓時而缺的現象。麻煩吳剛揮動手中忽忽生風的玉斧,把缺月重新修整,教它夜夜年年光潔飽滿,普照大地,無遺露地映照出統一的山河和繁華的人間。甘願等待這麼多年,就算是借酒澆愁以後仍要醒來繼續殺敵。

  註釋:

  碧天如水,一洗秋容淨。何處飛來大明鏡。誰道斫(zhuó)卻桂,應更光輝,無遺照,瀉出山河倒影。

  斫:用刀斧砍。

  人猶苦餘熱,肺腑生塵,移我超然到三境。問姮(héng)娥、緣底事,乃有盈虧,煩玉斧、運風重整。教(jiào)夜夜、人世十分圓,待拚(pàn)卻長年,醉了還醒。

  姮娥:嫦娥。拚卻:甘願,寧願,願意。長年:很長時期。

  賞析:

  這是一首詠頌中秋明月的詞作,借“月有盈虧”的現象,抒發“煩玉斧、運風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圓”的豪情。詞語洗煉精熟,意境開闊,富有哲理,較之輕浮、側豔的`兒女情,以及粉飾太平的利祿語高出很多,是詞中上品。

  上闋開句是個比喻句,“碧天如水”將煙霏雲斂、一望千里的碧天比作清澈的綠水固是常見,但“一洗秋容淨”之句的出現,不僅使它頓失俗態,且顯示出一種闊大無比的氣勢,點睛之處便在一個“洗”字。下面是一個問句“何處飛來大明鏡?”看似平淡無奇但卻點出了要寫的主體物件——月亮,且出語自然輕鬆、比喻貼切。緊接著又使用了一個反詰句“誰道斫卻桂,應更光輝?”意思是:誰曾說起過這樣的話,把月中的桂樹砍倒,明鏡似的月亮會更加光輝流溢。

  這是在用典,《世說新語·言語》中記載一段趣話:“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月中之物,當指桂樹,因神話中謂月中有桂樹。詞人在這裡是反其意而用,態度明確地發出了“無遺照,瀉出山河倒影”的呼聲,意思是說:誠如所言,砍去月中之桂更如光輝的月亮,便會無所遺漏地覆蓋大地山河,使它們的倒影完整地映照出來。“無遺照”,“山河倒影”,表現了作者一心想收復中原、統一國土,但面對南宋王朝所轄的半壁山河,無計可施,只能寄情皓月,發出興嘆。詞人反用典故主張砍去月中之“桂”,與期盼能除去朝中的奸佞秦檜可能也是諧音巧合。因為“檜”本與“桂”同音,唐宋之後由於音變,而且是僅在秦檜這個專有人名中“檜”才發“會”音。即使不是偶然巧合,也加深了一層強烈的政治色彩。

  下闋承前,詞人也深知月中之桂不可斫,月光映照出的也只能是破碎了的山河,所以“人猶苦餘熱,肺腑生塵”之句表面寫的是:夏日的酷暑雖退,但餘熱還時而襲來,令人煩悶;實際抒發的卻是對以秦檜為首的投降派恃權猖獗、炙手可熱的憤怒,與朝中愛國之士受盡壓抑的不平之氣。“移我超然到三境”中的“三境”,指神話中的海上三仙山蓬萊、方丈、瀛州;這種想遁入仙山的想法,只是詞人在悲憤之極時尋求解脫的思想流露,但這只是剎那間的閃現,很快又對著明月再次點燃起希望:“問姮娥、緣底事,乃有盈虧?”又是一個問句。

  “姮娥”即指神話中主管月宮的仙女,本作“恆娥”(因避漢文帝劉恆諱,改稱“常娥”,通作“嫦娥”),這是借向嫦娥發問到底因為什麼事,竟然出現讓月亮時而圓時而缺的現象,以引出下面要說的正文:“煩玉斧、運風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圓。”一個“煩”字又引出了一則神話故事,據《酉陽雜俎·天咫》記“舊言中有桂,……高五百尺,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這幾句是說:麻煩吳剛揮動手中忽忽生風的玉斧,把缺月重新修整,教它夜夜年年光潔飽滿,普照大地,無遺露地映照出統一的山河和繁華的人間。

  這是詞人夢寐以盼的希望的火花又次迸發。然而,詞人深知自己並非生活在幻想裡,他曾親率部隊在潭州(今湖南長沙)抵抗過強大的金兵,慘痛的教訓告訴他要把希望變成現實,必定要不屈不撓直至付出生命的代價,這便是尾句“待拼卻長年,醉了還醒”所顯示的內容。“醉”應指受挫折、受貶謫後不得不以酒澆愁而醉;“醒”則是除奸、殺敵、收復國土之志不已。

  以中秋圓月為內容的詞篇,當首推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之作,其拳拳繾綣之情、豪爽浪漫之氣充溢流動,後人無有出其右者。然而向子湮此詞,追從蘇軾之後,就其包容之大涵蓋山河而言,基本上可與蘇軾的詞比肩。全詞氣勢磅礴,感人至深。

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10

  中秋月·中秋月 明朝 徐有貞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潔。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

  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

  《中秋月·中秋月》譯文

  月亮到中秋節的時候顯得比其他時候更加明亮。更加明亮又如何呢?月亮經歷的陰晴圓缺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算啦吧,不管什麼陰晴圓缺,還是珍惜人世間的好時光吧!好時光呀好時光,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如此美好的月亮。

  《中秋月·中秋月》註釋

  皎潔:形容月光明亮。

  《中秋月·中秋月》評解

  此詞之聲律,上片全同《憶秦娥》,下片只末句多一字。作者使下片首句與上片末句頂針,復以下片末句與上片首句銜接,往復迴環,有如迴文。雖少傷纖巧,但亦頗見匠心。

  《中秋月·中秋月》賞析

  古來關於月的詩詞很多,有關陰晴圓缺的感慨也很多。徐有貞在中秋月的“皎潔”中想到了“陰晴圓缺”,但沒有沉迷於感傷之中,一句“且喜”很是灑脫,末句的常見中秋月更是體現了對中秋佳節的喜愛,比起大多數詩人最後落點於來年的悲傷更顯精妙,而從該詞的結構讀來很有趣,上片和下片中“偏皎潔”、“好時節”均有上下句頂針,並且下片首句“陰晴圓缺”與上片末句頂針下片末句“中秋月”與上片首句銜接,往復迴環,朗朗上口,十分有趣。

  各位小夥伴們,中秋節是團圓之日,多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團圓的時光吧!希望以後的每個中秋節我們都是開開心心。畢竟“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

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念奴嬌·中秋對月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風泛鬚眉併骨寒,人在水晶宮裡。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霜華滿地,欲跨彩雲飛起。

  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雲來去。千里江山昨夢非,轉眼秋光如許。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沈醉。

  古詩簡介

  《念奴嬌·中秋對月》是明代詞人文徵明所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寫詞人飄飄欲仙,想像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的情景;下片寫詞人返回人間後追憶去年今日。全詞想像豐富奇特,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翻譯/譯文

  枝頭的桂花像垂著的塊塊白玉,圓月映照了整個蒼穹,夜空好似被洗淨了一般。風拂動著眉梢和身軀,人兒彷彿就在水晶宮殿裡一樣。遙看天際,龍翻偃舞,宮殿如畫,一派歌舞昇平而沸騰的氣氛。白霜月光鋪滿大地,我想乘著繽紛的雲朵騰空而起。

  仍記得舊年的今夜,於溪亭酌酒暢飲,望雲飄月移。過往的情境如剛消逝的夢,轉眼卻到了去年此時。自西而來的青雀與嫦娥都告知我中秋佳節到了。我寄託舊知好友捎信於你,萬萬別辜負了這月宮甘甜的香醪。

  註釋

  念奴嬌:詞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東去”、“湘月”等,雙調,正體為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韻。

  風泛:風吹。

  水晶官:龍王住處,這裡指神仙居所。

  偃蹇(yǎnjiǎn):高聳的樣子。

  嵯(cuó)峨:這裡指樓閣高峻的樣子。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或吹笙唱歌。

  霜華:皎潔的月光。

  釃(shī)酒:斟酒。

  青雀:指青鳥,神話傳說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鳥。

  儔(chóu)侶:伴侶,朋輩。

  賞析/鑑賞

  創作背景

  此詞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詞人從二十六歲至五十三歲共九次應試,但每次都榜上無名,此詞似是詞人為表達期盼榜上有名之意而創作的。

  文學賞析

  此詞上片寫詞人飄飄欲仙,似乎親歷月宮,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那裡桂花飄香,美好的月色將天街籠罩。一陣風吹來,渾身寒冷。“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三句描繪了月宮裡蛟龍盤旋、樓閣聳立和仙樂縈繞的景象。之後的“欲跨彩雲飛起”則表達了詞人遠離人世煩惱,追求美好自由境界的超俗之想,無奈懷中仍洗不盡塵世煩惱。下片寫詞人返回人間,追憶去年今日,與友人在溪亭斟酒賞月,如今秋光依舊,而佳期難再。好在嫦娥派青雀報信,告訴他美好的時光將要到來。最後的“莫負廣寒沉醉”一句透露出詞人的感傷情緒。

  全詞想像豐富奇特,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天上人間,渾然寫來;仙骨凡心,錯雜表述,將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心態淋漓吐出。

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12

  中秋對月有懷

  未卜三生願,頻添一段愁。

  悶來時斂額,行去幾回頭。

  自顧風前影,誰堪月下儔?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樓。

  古詩簡介

  《中秋對月有懷》是清代文學家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中窮儒賈雨村寫的。它準確地捕捉了一個窮讀書人愛慕女色的心理。古人有“書中自有顏如玉”和“紅袖添香夜讀書”的說法,賈雨村作為一介窮書生,窮酸一點自然合情合理。常言道,上哪山砍哪柴,人在什麼時候說什麼話。故以賈雨村當時的境遇而言,他對一個長得周正一點的丫鬟犯酸是他情感的自然流露。且該詩寫得極雅,用典妥當,完全符合人物的身份特點,足見曹氏把握人物個性的藝術功力。

  翻譯/譯文

  既然前生今世是不能預料的,又何必時常增添哀愁。

  註釋

  未卜:就是不能預測的意思。

  三生:一種迷信的輪迴觀念,即前生、今生和來生。

  頻:時時、屢屢之意。頻添指團圓的月亮常增添他自己的煩惱。

  斂額:皺眉蹙額,愁悶的樣子.

  行去:此句說甄家丫環看到了他,離去時“不免又回頭一兩次。

  風前:含有不穩定的意思。

  儔:賞識,欣賞。

  蟾光:月光,暗指“蟾宮折桂”。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紅樓夢》第一回中窮儒賈雨村寫的,他當時寄住在葫蘆廟內,生計窘迫。因與鄉宦甄士隱為鄰,偶至甄家,與甄家丫鬟嬌杏邂逅。只為嬌杏兩次回頭看他,他便酸性大發,以為嬌杏是“巨眼英雄”,有意於己,不免心中竊喜,念念在懷,時至中秋,寶鏡高懸,不禁對月有感,隨口吟成此詩。

  賞析/鑑賞

  首聯“未卜三生願,頻添一段愁”,此聯以“愁”字進入境界,表現了賈雨村的一種矛盾心理:他一方面盼望與嬌杏結尾夫婦,另一方面又懷疑自己是不是在單相思,白白支付感情、白愁。因為自己太窮,條件太差,成功的希望太小,但是,儘管如此——

  頷聯“悶來時斂額,行去幾回頭”,理智是擋不住感情的,像所有墜入情網的人一樣,賈雨村感到異常的煩悶、惆悵,腦海裡老是晃動著嬌杏那幾次回頭的倩影。

  首聯寫自己滿懷愁緒,頷聯寫愁悶的緣由。

  頸聯“自顧風前影,誰堪月下儔?”轉寫自己的處境,擔心對方不會與自己比翼雙飛。風前月下,瞧這身破衣服,如此寒酸!賈雨村此時只是在葫蘆廟中暫寄安身,無家無業,顧影自憐,未免自慚形穢,心想這樣的條件,還有誰來賞識我,願意做我的終身伴侶呢?

  此聯音調低沉,情緒進入低谷。但——

  尾聯”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樓“,如”銀瓶乍破“,音調陡轉高亢。賈雨村在經過一番沉吟思索之後,心下一亮,豁然開朗:——”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封建社會文人飛黃騰達的唯一出路。要想榮華富貴,封妻廕子,就必須透過”書“這一關,也就是科舉關。只要中了舉,便有了一切。為了得到沒人垂青,他首先必須”蟾宮折桂“(科舉及第)。

  從賈雨村在整個《紅樓夢》中所扮演的角色來看,他也並不是一個多情的人。為了求官,他攻的是“時尚之學”,也就是明清科舉制度用的八股文和“試帖詩”等;為了保官,他不惜出賣了自己的恩人之女甄英蓮;在賈府被查抄時,因為怕別人說他迴護,還狠狠地踢了曾經提拔過他的賈家兄弟一腳……——像這種人又有什麼真正的感情可言。

  這首詩在刻畫賈雨村的性格、描寫他的為人方面,給讀者勾畫了一個初步的形象,為塑造完整的藝術典型,塗上了一層和諧的底色。

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13

  中秋月二首·其二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翻譯/譯文

  天上升起一輪明月,

  都說每個地方都是一樣的月色。

  哪裡知道遠在千里之外,

  就沒有急風暴雨呢?

  註釋

  1.圓魄:指中秋圓月。

  2.安知:哪裡知道。

  賞析/鑑賞

  這首詩借詠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萬物不可能完全一樣,存在著千差萬別。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意思是此時此地“圓魄”(明月)當空,又怎見得此時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風”呢?千里指很遠的意思,風雨可借指人生的無常和艱辛。你怎麼會知道外邊千里之外的世界,沒有風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見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變化萬千,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是隨著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而不斷深化、發展的,一種認識的正確與否,並不取決於持這種認識的人數的多寡,即便對人人“皆言”為是的,也要敢於懷疑,不斷深入地探索。其二,認識問題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對區域性、片面的現象描述替代對整體或本質的探求。見到此時此地皓月當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這首五言絕句,寫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風雨,意在風雨,而非賞月。李嶠其人曾三度任職宰相,對政壇的風雲變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輪明月照射大地,眾人都說今夜各處的月光都一樣明亮;可是誰能曉得千里之外,無雨驟風狂?這首詩以詠月為題,揭示了一個真理:世上的事千差萬別,千變萬化,不可能全都一樣。正如中秋夜,此處皓月當空,他處卻風雨交加。

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原文:

  倪莊中秋

  金朝:元好問

  強飯日逾瘦,狹衣秋已寒。

  兒童漫相憶,行路豈知難。

  露氣入茅屋,溪聲喧石灘。

  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

  譯文:

  強飯日逾瘦,狹衣秋已寒。

  勉強進食,身體日漸消瘦,寒冷的秋日仍然穿著單薄不合身的衣服。

  兒童漫相憶,行路豈知難。

  不知不覺中慢慢的回想童年,那時候怎麼知道人生如此艱難。

  露氣入茅屋,溪聲喧石灘。

  早上的露氣侵入茅屋,在屋中就能聽見溪水撞擊石灘的喧鬧聲。

  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

  山中夜夜都會來到的月亮,到了黎明也從沒有看過一眼。

  註釋:

  強飯日逾(yú)瘦,狹(xiá)衣秋已寒。

  強飯:亦作“彊飯”。努力加餐;勉強進食。狹衣:不寬闊的衣服。

  兒童漫相憶,行路豈知難。

  露氣入茅屋,溪聲喧(xuān)石灘。

  溪聲:溪澗的流水聲。

  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

  賞析:

  《倪莊中秋》是元代詩人元好問的一首詩,這首詩是寫初秋時節,自己艱難的人生經歷,由景入情,反映了艱辛的社會生活。

  元好問的這首詩,內容實在,感情真摯,語言優美而不尚浮華。

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15

  青煙冪處,碧海飛金鏡。永夜閒階臥桂影。露涼時、零亂多少寒螿,神京遠,惟有藍橋路近。

  水晶簾不下,雲母屏開,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將許多明,付與金尊,投曉共、流霞傾盡。更攜取、胡床上南樓,看玉做人間,素鞦韆頃。

  譯文

  遮蔽了月光的青色雲影處,一輪明月穿過雲層,像一面金燦燦的明鏡飛上碧空。長夜的空階上臥著桂樹的斜影。夜露漸涼之時,多少秋蟬零亂地嘶鳴。京城邈遠難至,倒是這一輪明月,有人為伴,對人更加親近。

  水晶簾兒高高捲起,雲母屏風已經開啟,明月的冷光照入室內,宛如浸潤著佳人的淡淡脂粉。待我許多月色澄輝,傾入金樽,直到拂曉連同流霞全都傾盡。再攜帶一張胡床登上南樓,看鋪灑月光的人間,領略素白澄潔的千頃清秋。

  註釋

  泗州:今安徽省泗縣。

  冪(mì):煙霧瀰漫貌。

  永:長,兼指時間或空間。

  寒螿(jiāng):即寒蟬,體小,秋出而鳴。

  神京:指北宋京城汴梁。

  藍橋:謂秀才裴航於藍橋會仙女雲英事。唐裴鉶《傳奇·裴航》雲:長慶中,有秀才裴航,行於湘漢。同行樊夫人,國色天姿,航欲求之,夫人有詩曰:“一飲瓊漿百感生,玄霜搗盡見雲英。藍橋便是神仙宮,何必崎嶇上玉清。”後經藍橋驛側近,因渴甚,遂下道求漿而飲,會雲英,以玉杵臼為禮,結為連理。方知雲英為仙女、樊夫人則雲英之姐也。藍橋,今陝西省藍田縣西南藍溪之上,故名。

  雲母屏:雲母為花崗岩主要成分,可作屏風,豔麗光澤。

  佳人:這裡指席間的女性。

  流霞:本天上雲霞,語意雙關,借指美酒。《太平廣記》引《抱朴子·須曼卿》曰:蒲坂有須曼卿者曰:“在山中三年精思,有仙人來迎我,乘龍昇天。龍行甚疾,頭昂尾低,令人在上危怖。及到天上,先過紫府,金床玉幾,晃晃昱昱,真貴處也。仙人以流霞一杯飲我,輒不飢渴。忽然思家,天帝前謁拜失儀,見斥來還。令更自修責,乃可更往。昔淮南王劉安,昇天見上帝,而箕坐大言,自稱寡人,遂見謫,守天廁三年。吾何人哉?”河東因號曼卿為“斥仙人”。

  胡床:古代一種輕便坐具,可以摺疊。

  賞析

  此詞通篇都寫賞月。

  上片開頭寫詞人仰望浩月初升情景。

  首二句化用李白詩中“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句意,“青煙”指遮蔽月光的雲影。夜空像茫茫碧海,無邊無際;一輪明月穿過雲層,像一面金鏡飛上碧空,金色的光輝照亮了天上人間。“飛”字寫乍見月之突然升起,使人感到似是何處飛來,充滿驚異欣喜之情。

  “永夜閒階臥桂影。露涼時、零亂多少寒螿”三句,透過永夜、閒階、涼露、寒蟬等物象,極寫月夜的靜寂清冷,描繪出一幅充滿涼意的,悠長寂寞的中秋月夜圖,烘托出詞人的孤寂心境和萬千感慨,流露出詞人對美好月色的珍惜眷戀。

  “神京遠,惟有藍橋路近。”寫因望月而生的身世感慨。詞中引用,以藍橋神仙窟代指蟾宮月窟。這兩句意思是說,京城邈遠難至,倒是這一輪明月,有人為伴,對人更加親近。作者為蘇門四學士之一,曾三次任京官,後面兩次都是因牽連黨爭而去職,被貶外郡;作此詞前不久詞人雖得脫出黨籍,起任泗州知州,但朝中已無知音。“神京遠”的“遠”,主要是從政治的含意說的。

  上面這幾句讚美眷戀中透出了幾分悽清。這時作者已五十八歲,前次去官回家,就已修葺歸來園隱居,自號“歸來子”,忘情仕進,此詞對仕途坎坷,也僅微露悵恨而已,全詞的主調,仍然是曠達豪放的。兩句明白點出孤寂心情,意脈緊接上文,而揚景則由環境景物轉到望月抒懷。

  下片轉寫室內宴飲賞月。捲簾、開屏,都是為使月光遍滿,為下文“付有金尊”預作地步,表現了對明月的極端愛悅。“淡指粉”的“淡”字也有月光極協調。水晶做成的簾子高高捲起,雲母屏風已經開啟,明月的冷光照入室內,宛如浸潤著佳人的淡淡脂粉。筵上的人頻頻舉懷,飲酒賞月,似乎要把明月的清輝全部納入金尊之中,待天曉時同著流霞,一道飲盡。

  這裡把月下筵面的高雅素美,賞月興致的無比濃厚,都寫到極致。月光本來無形。作者卻賦予它形體,要把它“付有金尊”,真奇思妙想也。天曉時分,月尚未落,朝霞已生;將二者同時傾盡,意思是說賞月飲酒,打算直到月落霞消方罷。

  “更攜取、胡床上南樓,看玉做人間,素鞦韆頃。”寫登樓賞月,由室內轉到室外。夜更深,月更明,雖然夜深露冷,作者賞月的興致不但沒有衰減,反而更加豪壯。這時他想起《世說新語·容止》記載的一個故事:晉庾亮武昌,嘗秋夜有諸佐吏殷浩之徒南樓賞月,據胡床詠謔。作者覺得庭中賞月不能盡興,所以要象庾亮那樣登上南樓,去觀賞那月光下如白玉做成的人無際素白澄澈的清秋氣象。古代五行說以秋配金,其色白,故稱秋天為素秋。用“玉做人間”比喻月光普照大地,可謂奇想自外飛來。它既寫月色,也暗含希望人間消除黑暗和汙濁,像如玉的明月一般美好之意。“看玉做人間,素鞦韆頃”作豪放之語,兩句包舉八荒,麗而且壯,使通篇為之增色。

  全詞從天上到人間,又從人間到天上,天上人間渾然一體,境界闊大,想象豐富,詞氣雄放,有東坡詞頗有相似之處。全詞以月起,以月結,首尾呼應,渾然天成。篇中明寫、暗寫相結合,將月之色、光、形、神,人對月之憐愛迷戀,寫得極為生動入微。

【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