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新材料> 老師個人事蹟

老師個人事蹟

老師個人事蹟1500字(通用5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總少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蹟吧,事蹟具有概括標明先進事蹟的主要內容或材料的用途。什麼樣的事蹟才是規範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老師個人事蹟1500字(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老師個人事蹟1

  石秋傑,女,教授,博士生導師,生前系南昌大學理學院化學系教師。多年來,她堅持黨的教育方針,愛崗敬業,潛心科研,愛生如子,行為世範,堅持不懈地教育學生追求真知、樹立人生理想,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師、高尚人格的楷模,先後被授予“南昌大學師德師風標兵”、“南昌大學巾幗十佳”、“南昌大學優秀班主任”、“南昌大學優秀研究生班主任”和“我心目中的好老師”等稱號。這樣一位平凡的大學女教師,卻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讚譽,學生將她看作“好老師”、“好母親”,網友稱她是“博導媽媽”、“大學最美老師”。

  得知石秋傑老師去世還是在今年的夏天。她走過了異常艱辛的一生,用一個女性的堅強、執著和愛,詮釋了生命的價值。在石老師去世半年之際,發自內心談談自己的感悟。師者,德為先“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師說》中這句千古名言,是為人師者的釋義。石老師短暫的一生,始終把“傳道”作為第一準則、第一信條、第一追求。“做人總是要有交待的。”這樸實無華的話語是石老師的人生格言,也是她的道德標準。石老師用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完美詮釋了這句話,既便是身患重病,臨終之際卻依然堅守,臨終前48小時,她還在修改研究生的論文;生命彌留之際,給學生髮出了“近半年來給你們的關心和指導太少了,深感抱歉”的簡訊……

  石老師以高尚的師德和人格,給學生指出了一條“道”,一條為人之道、處世之道。這種精神必將深深影響著她的學生、她的同事、她的孩子,成為一筆無價的遺產。石老師用生命為我們樹立了一名教師應有的職業操守榜樣。她時刻提醒我們,人的一生非常短暫,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份職業,就應該始終把做人、樹德放在第一位。學者,恆為要?“人貴有志,學貴有恆。”中華上下五千年,早已得出了這樣的經驗。石老師從教13年,與病魔鬥爭14年,擔任研究生班主任13年,無論是面對三次大手術、幾十次的放療、化療,病魔摧毀的是身軀,壓不跨的是意志,她以超人的毅力,潛心科研、專心執教。她一直在與死神賽跑,拖著羸弱的身軀,每天都熬夜做科研、寫論文,努力把每一滴心血、每一刻時光,都化成有價值的成果。

  石老師用四十八年的短暫人生,生動地告訴我們:珍惜生命,孜孜以求是多麼重要。石老師走了,但她卻為我們樹立了一面鏡子,經常照一照,可以讓我們知進退、明得失。“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石老師一生雖然短暫,但留給人們的財富卻彌足珍貴。

  我不認識這位老師,更不曾有幸成為她的學子。只是在她被病魔折磨的離開人世後,我才知道我的大學裡竟然有這樣一位剛毅,無私,善良的好老師。以前我總是不屑去理會總是帶有政治色彩的虛假宣傳,或是某某某如何拋棄妻子為某項事業貢獻生命。用自古忠孝兩難全來搪塞還生存在世上的苦難的家人,我不覺的這是多麼值得去宣揚學習的好事蹟。

  可是今天關於石秋傑老師的事蹟卻異常打動我的心,當“學生永別了”的簡訊傳到她的學子手機上時,我不知道他們是怎樣的心情,反正此刻我的淚水已經不由自主的一半注入了我的內心,一半淌過了我的臉頰。大學有多少老師能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惦念自己的學生!大學有多少老師把育人當做以己的責任!師生之情淡如水,出了教室誰也不認識誰的情況比比皆是。渾濁的河水中總有一股清泉化作支流義無反顧的湧入,而石秋傑老師就是我心目中的這股清泉,縱然知道你的匯入無法改變教育這譚渾濁的死水,但是我相信透過你這面鏡子可以讓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看到自己真實的嘴臉,是善美的抑或是扭曲的。

  石老師,你的大愛,讓我意識到師生關係任然是世界上最純真的關係;師生之情任然是世界上最純潔而神聖的感情。師者父母,當很多人只當它是承諾而吹噓時,你卻用你的生命在踐行。我不排除有人在宣揚你事蹟的時候有誇大的成分,可是讓所有學子和親人都因她的離開而悲痛萬分的人一定是在她生前博愛了她身邊的所有人。我們都有自己的一顆心,在物慾橫流,一切為己的社會中,我們依然能感受到真情。你的好讓所有你的學子都銘記在心。

  感謝你有來過,不是作為我生命的過客,在南航,我記住了你,付出真情的石老師!願你在天堂開開心心!

  老師個人事蹟2

  在華坪,張桂梅的“摳門”是出了名的。她吃得異常簡單,很多時候一杯水就著一個餅就是一餐;用的、穿的也極為簡樸,衣服常年就那幾件;辦學也精打細算,教學樓的水閘只在學生用水的課間才開,沒人使用的教室、辦公室一定關著燈。

  張桂梅的慷慨更出名。2003年,昆明市總工會捐給她兩萬元用於治病,這筆錢她用到了學生身上;2006年,張桂梅獲得雲南省首屆“興滇人才”獎,剛剛從昆明領獎回來,她就把30萬元獎金一次性全部捐給了華坪縣丁王民族小學建教學樓;2007年,張桂梅當選黨的十七大代表,華坪縣委給了7000元制裝費讓她買一套“像樣”的西服上會,她卻用這筆錢給學校買了一臺電腦。工作數十年,張桂梅的名下幾乎沒有任何財產,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萬元都投入了教育事業。

  一個人真的可以做到“無私無我”嗎?

  要知道,張桂梅忘我工作的同時,還在忍受著常人無法承受的病痛:骨瘤、肺纖維化、小腦萎縮……23種疾病纏身,數次病危入院搶救。2019年初,張桂梅就被下過一次病危通知書,華坪縣縣長龐新秀趕來醫院看她。醒來後,張桂梅拉著縣長的手問:“我情況不太好,能不能讓民政部門把喪葬費提前給我,我想看著這筆錢用在孩子們身上。”

  華坪女高的免費,只是讓這些山區的女孩“進得來”,如何“留得住”是張桂梅面臨的一大難題。她提出用“家訪”代替家長會,既可減輕貧困家庭和家長從山區往來學校的負擔,又可以深入學生家庭瞭解問題,解決實際困難。

  如果能夠深深地、細細地瞭解下去就會發現,華坪女高一些表面上很難理解的教育細節其實背後自有深意--扶貧的路只有真正走下去,才知道什麼是張桂梅所說的教育的“因地制宜”。

  有一個學生的家在山頂上,僅有一條半米寬不到的山路相通,路的一邊就是萬丈懸崖,可這卻是學生每個週末、每次放假都要往返的路。張桂梅又心疼又生氣地問學生:“這麼危險,你回來幹什麼?”女孩低著頭淡淡地說:“張老師,放假了我不回家上哪兒去啊?”

  這句話讓張桂梅難過了一個星期,她決定:把兩天週末假期改為每週日下午放半天假。外面的人都不理解,批評張桂梅“搞應試教育”,就連學校教師也不理解。張桂梅悄悄地做工作:“我們的學生大都是山裡的孩子,放了假學校不讓待,回家又會增加路途中的危險。如果只放半天假,孩子們出去逛一逛還可以回來,既省錢又確保了安全。”

  家訪路上,張桂梅給學生家裡捐過錢、送過衣,幫忙修路、建水窖、調解糾紛、發展產業;她迷過路、發過高燒、摔斷過肋骨、舊病復發暈倒在路上,幾乎每次家訪完都要大病一場。說到底,這一切是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教育。

  自2008年華坪女高成立以來,這條家訪路張桂梅一走就是12年,幾乎覆蓋全體學生,足跡遍佈麗江市的一區四縣,行程近11萬公里--這更是一個個教育扶貧的“最後一公里”。

  “扶貧要扶志,要讓貧困家庭的精神起來才行,有一種追求、一種希望。孩子能夠真正喚起他們積極生活的希望。”張桂梅說。

  華坪女高結對扶貧的家庭有六家。張桂梅去送扶貧款,有一家怎麼都叫不開門。她看見旁邊一個戴著紅領巾的小男孩,是這家的孩子,就讓他把附近同齡的孩子都叫過來。張桂梅領著幾個孩子一起唱《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在那大山裡,歌聲飄出很遠很遠”。張桂梅對孩子的父母說:“你們的兒子這麼優秀,不但會唱歌,還會學習,你們怎麼能整天躲在家裡?快把錢拿著,好好地供兒子讀書。”後來,這家人真的開始做事了,給他們的扶貧芒果苗栽上了,一年下來家裡掙了4萬多塊錢,因為他們“看見希望了”。

  孩子是山裡人的希望,教育也是一種希望。張桂梅說,這種希望讓“教育扶貧比經濟扶貧更徹底”。

  “讓山裡的女孩能夠透過讀書走出大山,是擺脫貧困、改變命運最好的途徑。女孩子受教育可以改變三代人,解決低素質母親與低素質孩子之間的惡性迴圈。”張桂梅說,“實際上不只是三代人,而是直接阻斷了貧困代際傳遞,讓山裡人的命運從根本上得到改變。”

  老師個人事蹟3

  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王紅旭、吳蓉瑾同志的先進事蹟,授予王紅旭、吳蓉瑾“時代楷模”稱號。9月16日21:00央視綜合頻道《時代楷模釋出廳》節目釋出王紅旭、吳蓉瑾的先進事蹟。

  本次《時代楷模釋出廳》節目的主人公是兩位老師,他們一個在生死危急關頭,撇下自己3歲的兒子,縱身入水,用盡全身力氣救下身處旋渦之中的兩個孩子,捨己救人、感動山城;一個在小學教育最平凡的崗位上,播種紅色初心、踐行教育均衡、探索智慧課堂,銘刻滬上師者楷模的座標。

  他們所在的崗位不同、事蹟不同,但他們都是為學、為事、為人的示範,是有大德、大智、大愛的大先生。

  他用最後的衝刺留下一堂最深刻的生命教育課……

  今年6月1日,重慶大渡口區萬發碼頭長江段有兩名兒童意外落水,大渡口區育才小學的體育老師王紅旭跳入江水奮力施救,在現場群眾幫助下成功將兩名兒童救起,而他卻因為體力不支被江水沖走,將生命定格在了35歲。

  他那次奮不顧身的百米衝刺,成為他留給孩子們最後的背影……

  王紅旭出身教師家庭,一輩子紮根農村教育事業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教育他“教良心書,不誤人子弟”“好老師不能只做老師還要當好父母”。

  在王紅旭任教的十二年裡,他對待田徑隊裡的每一個同學都像操心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呵護他們的一切。

  孩子們都說:他就像朋友一樣關心我們,心裡藏著的小委屈、小秘密,不跟父母說但會跟他講。

  而這不是他第一次見義勇為。早在20xx年就讀大學時,王紅旭就考取了救生員資格證。“他說,有了這個證就有了一種責任,在需要的時候就得站出來。”

  大三暑假那年,在游泳池當救生員時他就救過人;20xx年,在嘉陵江邊,他救過一個落水的小男孩……

  父親多次跟他說,要注意自己的安全,他卻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危急關頭哪有時間想這些,如果是自己的孩子遇到了危險,你會走著去還是跑著去?你跑著去的時候會不會擔心自己摔倒?”

  兒子的一番話,讓從教40多年的父親頗為感動和欣慰。

  成為老師之後,王紅旭內心還有一個一直想要實現的願望,那就是跟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妻子一樣,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今年5月6日,王紅旭被吸納為入黨積極分子。誰也沒想到,僅僅20多天後,他就用震撼整座城市的英勇壯舉,兌現了對黨的鏗鏘誓言!

  6月24日,中共重慶市委批覆同意追認王紅旭同志為中共黨員,妻子陳璐希哭著對他說:“旭哥,你的心願,終於實現了。”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什麼?她27年的實踐給出標準答案

  還記得上學時,老師為你寫過的評語嗎?看完這位上海小學老師寫給孩子的評語不禁感嘆,這一段段帶著愛的評語背後藏著教育最本質、最深刻的意義……

  在一位病假孩子的作業本上這位老師留下了這麼一段話:寶寶病好些了嗎?你幾天沒來,看著你空空的座位老師真有點想你了……

  第二天,小朋友又只寫了一句話:今天可以折手工紙,真高興。

  老師回覆道:今天為什麼可以折手工紙呀?是不是該交代一下呢?這樣句子就長了一點點……

  還有一個小朋友寫了跟媽媽去大劇院看芭蕾舞劇,老師不僅逐字逐句點評,還寫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最後,她甚至還用有些自責語氣寫到:也許老師給小良寫的話太深了,小良能看懂嗎?

  相信大家看完這一段段飽含著無限深情,像是與孩子們交心、聊天一樣有來有回的親切評語,內心都會油然而生起感動和敬佩:這位老師的內心深處對孩子飽含著多少愛與尊重,才能化成這樣字字深情的話語?

  寫下這些評語的老師名叫吳蓉瑾,是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

  整整27年,她把愛與尊重灌溉在孩子們的心尖,她更用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影響了一批又一批的老師們,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的本質就是一個字——愛!

  老師個人事蹟4

  學習江蘇省南通師範學校第二附屬小學李吉林老師的先進事蹟,筆者發自肺腑的感動,她讓一個已顯職業倦怠的中年教育者內心再次燃起為教育奮鬥的理想火花,也找到了事業成功的法寶--心中有愛,與愛同行。

  說起“愛”、“師愛”,許多教師或許已經疏遠、陌生,甚至麻木,因為這個字眼我們喊的太多太多,而當今喧囂的世界、紛擾的社會使我們的心態變得浮躁起來,讓我們又離之甚遠甚遠。在今天泥沙俱下、逐功近利的市場經濟大潮中,還有如此執著追求理想和信念的人,她那愛孩子、愛職業、愛教育的博大情懷令平庸者汗顏,令倦怠者慚愧。這高尚人格奠基於一個樸實的信念:一切為了孩子,為了祖國的明天。

  在李吉林看來,對孩子的愛要簡單,簡單中蘊含著深刻,質樸中閃現著大愛。在詩中,她真切的學到:“兒童的眼睛,兒童的智慧,兒童的情感,讓我激動不已。此情此境,如詩如畫,我彷彿也是詩人,包含著深情,在兒童的心田上,寫著明天的詩句。”這是一種毫無修飾的母愛的真情流露,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從教的56年中,她始終如一的將學生看成自己的子女。56年中,為了“讓每一個孩子享受幸福的童年”,她不知閱讀了多少書籍、做了多少筆記;不知因為家長忽視孩子教育方式和教育細節,她又多少次約談學生家長;也不知她多少個日夜伏案鑽研孩子的教育方法……以至於,全校、全市的家長們無不被李吉林和她的同事們的真誠奉獻而深深震撼,以自己的孩子能在第二附屬小學成長而欣慰。“兒童學習就像一個黑箱,我們老師有責任和義務去研究它,開啟它,揭示真正能給兒童帶來全面健康發展的科學規律。”她那為了孩子的成長,義不容辭承擔起教育責任的職業品德為我們的同仁樹立了標杆。

  在李吉林看來,對職業的愛要無私,在無私中塑造美麗的形象。李吉林因為喜歡孩子而選擇了教師職業,她始終立足於教學第一線,遵循教育規律和孩子身心發展規律,樹立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教師觀,對孩子一視同仁,無私奉獻,努力讓每位孩子都健康成長。她把同事看做姐妹,時時處處事事關心、愛護、培養,無私得幫助她們快速成長,少走彎路。她把學校看作自己的家,工作中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從不叫苦叫累,從不因為私人事情而影響工作。“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對青年教師悉心指導,發揮好一名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在李吉林帶過的13個徒弟中,有4人當了學校的校長,3人成為全國特級教師。她還將自己的教科研成果毫不保留的在全市,甚至全國推廣。這種對職業無私的愛塑造了一位良師、賢長、能吏、使者的美麗形象。這種對職業無私的愛成就了一位好的老師,造就了一所好的學校,帶出一批又一批好的教師,也必將培養出一代又一代好的兒童。

  在李吉林看來,對教育的愛要真誠,真誠中透露著執著,執著中彰顯著人格的高尚。她的同事評價:李老師“更為重要的是她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我們,儘管那時李老師早已功成名就,但她還在不知疲倦地學習、研究,不斷有新的成果湧現,這怎能不讓我們由衷敬佩呢?”她那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幹得更出色的職業理念,彰顯教師職業的特點與風範,為社會樹立了可供效仿的典型。她親自主持研究多項省級和國家級課題,從不掛虛名,沽名釣譽;她多次不知辛勞,不遠千里,慕名向專家請教;身患疾病,仍堅持不懈的學習;自費近萬元的學費,只為提高育人本領,服務學生……這一切使得當今那些只為評上高一級職稱而花錢買論文,剽竊他人研究成果而不惜斯文掃地的“死靈魂”無地自容,自慚形穢。正是這份對教育的愛和真誠促使李老師平時刻苦鑽研、嚴謹篤學,也是這份對教育的愛和真誠成為她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更是這份對教育的愛和真誠使得平凡的教書職業昇華為崇高的教育事業。

  李老師獲得過數不清的榮譽,頭頂環繞著諸多光環。誠然,這與她個人的天賦和出眾的個人能力分不開,但從她的先進事蹟中不難看出,最大原因還是因為心中有愛。這份愛伴她同行,成為她職業生涯發展的永動機。她的事蹟使我堅定了職業信心――心中有愛,與愛同行。相信,只要保持這份對孩子、對職業、對教育的愛,我們美好的人生必將在教育事業這面火紅的旗幟下熠熠生輝。

  老師個人事蹟5

  張桂梅在華坪的這些年,在黨組織的培養教育下,自己從一個普通老師成長為聞名全國的人,先後獲得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十大女傑、全國十佳精神文明人物、全國十大師德標兵、全國十佳知識女性、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黨的十七大代表、雲南省勞動模範、雲南省優秀共產黨員,雲嶺先鋒獎章等榮譽。作為一個充滿了正能量的模範和榜樣,社會各界千千萬萬的人們,都從她身上受到了精神激勵。多年來,一批又一批人來到華坪縣女子高中學習張桂梅,體驗華坪縣女子高中的精神風貌。她也一次次走出校,走出縣門,走出省門,透過受邀外出演講、出席報告會、參加各級黨委會議、領取各種獎項,把張桂梅式的人間大愛灑向五湖四海,影響著全社會……

  在華坪縣女子高中,在張桂梅的影響下,經過十年磨礪,形成了跟張桂梅一樣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的一個教師團隊。教師緊緊團結在張桂梅的身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及各項教育方針,自覺堅定理想信念,埋頭苦幹、無私奉獻,教師每天工作16小時以上,日夜陪護著這群特殊的學生,立志要用實際行動把一屆屆貧困山區女孩送上好的大學,將這些貧困女生真正培養成為以繼承革命傳統文化,發揚延安精神,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做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這些老師當中,有的去昆明做手術出院回來,才請了兩天半的假就走了了講臺開始上課。有的懷孕七個月了還堅持講課、守早晚自習。有的摔斷了腿骨,上醫院做完接骨手術後,讓丈夫揹著到教室繼續上課。各種讓人感動不已的事蹟,在華坪縣女子高中層出不窮。正是因為這樣的一個團隊,在張桂梅老師的帶動下,形成了女子高中如今的朝氣蓬勃與奮勇直前的局面。

  華坪縣女子高中自建立十年來,已經有一千多人先後進入學校就讀,六百多人考上大學,走向社會,這些孩子已經圓了上大學的夢,在各自的大學裡堅守共產黨人的信仰,以能吃虧、能吃氣、能艱苦樸素、能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被大學的同學親切的稱為“女漢子”。一名考上重慶大學的孩子,每週都到敬老院照顧老人,一次在給老人表演節目時她演唱了《紅梅贊》和《繡紅旗》博得了敬老院老人高度讚揚,回校後同學纏著她教這兩首歌曲。目前有兩名女高畢業的孩子進入大學後,由於品學兼優被部隊直接招錄,一名在武警廣東某部服役,另一名在陸軍某部野戰部隊服役。在入伍時部隊領導問她們部隊的苦你們能吃嗎?她們堅定的回答說:能,從女高畢業的孩子有什麼苦都能吃。這樣的例子在畢業的女高孩子中枚不勝舉,她們的舉止言行釋意了百折不撓、頑強拼搏的女高精神也使得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四處傳承。

  隨著張桂梅老師的“名氣”越來越大,全省各地的學校、機關、企業、街道、社群經常邀請她出去做報告。面對鮮花和掌聲,張桂梅老師依舊保持著她作為一個老師的本色、一個女性的本色、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本色,把她幾十年來從教、辦學、扶助孩子的感人事蹟,一件件、一樁樁如數家珍地講給千千萬萬的人聽。掌聲伴著感動的淚水,鮮花化為前行的力量,天南海北的人們被張桂梅老師的事蹟所打動,華坪縣女子高中成為了改革開放程序中的新時代號角,吸引著人們去學習,去奮鬥。雲南省委、麗江市委、華坪縣委先後發出了向張桂梅老師學習的號召,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雲南日報等權威新聞媒體也對張桂梅老師的事蹟展開了深入報道。張桂梅,一個人民老師的楷模的形象,一個新時代平民的人生航標的嶄新形象,正在全國人民的視野中,越來越鮮活,越來越生動。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張桂梅和她的華坪縣女子高中,在改革開放的新徵程中,伴隨著時代的腳步一路前行,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在與時俱進的變化中,只有全身心投入基層教育事業的初心沒變,為了孩子們爭取一個美好未來的執著沒變,為了黨和人民的重託奉獻一切的宗旨沒變。如今的華坪縣女子高中,每天清晨五點鐘,張桂梅總是會按時起床,孩子們一路小跑的腳步聲總是會在女子高中的校園裡響起,這樣一群人,在每一次朝陽升起之前,爭分奪秒地跑過昨天,跑過今天,奔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老師個人事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