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3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愛心與教育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

  “關注後進學生,轉化後進學生”是個永久的話題。

  對於後進生們,不少的教師都有自己的見解與處理方法。我們總是期望透過一次談心、家訪、班會等,便使“後進學生”改變,這無疑是想得太簡單了。李鎮西老師說的好:“‘犯錯—認錯—改錯—又犯錯—又認錯……’這是‘後進學生’普遍存在的迴圈。教育者應該容忍‘後進學生’的一次次‘舊病復發……’”,而不是斥責學生“屢教不改”、“光說不做”、“本性難移”等等。

  是啊,難就難在我們是否能夠容忍,是否能夠繼續充滿熱情和信心地鼓勵學生一次次戰勝自己,並引導學生從自己“犯錯週期”的逐步延長或者錯誤程度的逐漸減輕過程中,看到自己點點滴滴的進步,體驗進步的快樂,進而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

  我們應該知道我們眼裡的“後進學生”其實是很痛苦的,上課無法聽懂卻又不得不日復一日地坐在教室裡,作業往往不會做便只好胡亂應付,明明心裡很自卑卻表現地滿不在乎……

  所以“後進學生”教育要個性:不以分數論英雄。其中,我最喜歡這段話:如果一個人只是在分數上表現自己,那麼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等於根本沒有表現自己,而我們的教育者,在人的這種片面情況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們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沒有看到整個花朵。李鎮西老師和萬同的故事中,我看到的是李老師追求給予孩子“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才有後來的《烈火金剛》手抄本的誕生。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2

  寒假裡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著我,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真是讓人感動。

  李老師對愛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記得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說:“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讓我們對孩子多一份愛吧。

  跟李老師比起來我感到卑微和慚愧,回想以前,面對個別孩子的頑劣和鬆散,尤其是反覆不定時,我總是忍不住會煩躁,會發怒。可每當發過脾氣,總會有一點自責:他們畢竟還只是孩子!於是,每次我又都會找藉口親切地同他們聊聊天,似乎這樣心裡才有一點平衡。現在想起來,孩子們曾經給過我多少尊嚴和寬容啊!和他們的愛比起來,我們這些老師甚至是大人的愛附加了太多的東西,顯得那麼單薄!試問自己;對於一個責備或是訓斥過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長,你能這樣去寬容和包容嗎?可這些孩子們能做到。他們眼中沒有絲毫的雜質,透出的都是單純、坦誠。跟李老師相比,我的學生年紀更年輕、心靈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護、去關心、去琢磨、去引導他們。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

  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3

  逛書店偶得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斷斷續續的讀完,有很多感觸,其中,漫溢書中的是濃濃的“愛心”,讓我回味和反思。

  他認為有兩類人是不能辦教育的,一是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一是商人。急功近利者勢必追求短期效果,無視教育規律;商人重利輕義,把教育作為賺錢工具。我想,如果每個人都能象李鎮西那樣愛學生,或者學到他一半,那我們的教育或許會發達得多。

  我也很愛學生,尤其愛那些眼睛清純透亮的學生,那些心地善良、積極向上、有獨立思考能力、善於溝通合作的學生。可我對學生的愛還沒有達到他那樣的境界,還沒有達到向學生“還債”的程度。李鎮西在書中,反覆強調他的學生請他吃什麼東西,或在畢業多年後給他寫信、寄賀卡、打電話,等等等等。所有這些對一個老師來說,都是極大的安慰,也是教師價值的體現,更是教師非常在乎的東西。由此我想到一個問題:“愛,真的不求回報嗎?”很多人,包括父母、老師、戀人們在發表愛的宣言時,都會強調:“我愛你,我不期望從你那得到什麼!”事實上,當子女忤逆,當學生忘本,當情人反目時,凡正常人都會有悔不當初的感覺,對對方都有許多怨恨,對人生也會生出許多悲觀、痛楚的幽怨。因此成功的愛的教育,不僅是老師愛學生,更應是“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養成一種愛的素養,將“小愛”發展成“大愛”,將“獨愛”發展成“眾愛”,在這些愛中,當然也包括“愛的回報”!

  很明顯,在教育這條路上,我還需要不斷的探索,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思索……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