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醫生事蹟1500字(精選7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事蹟吧,事蹟可以起到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引導讀者認識先進,學習先進的作用。擬起事蹟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鄉村醫生事蹟1500字(精選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鄉村醫生事蹟1
地處怒山深處的隆陽區瓦房鄉是典型的山區少數民族鄉鎮,鄉名以鄉政府所在地——“瓦房街”而得名,是古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又有搬不完的北衝壩“米糧倉”之稱,是隆陽西山片區開發較早的集鎮。
1998年,20歲的胡玉軍從保山衛校中西醫專業畢業後就回到家鄉瓦房鄉瓦河村做了一名村醫。當時沒有專門的衛生室,大家給村裡人看病都是在自家家裡。那些年在村衛生室主要的工作就是打疫苗。
據胡玉軍回憶,剛開始打疫苗時,老百姓不配合,不願意到集中地點來打,他就和村裡1位老醫生挨家挨戶挎著診包入戶打疫苗,當時打的是乙肝、百白破、乙腦。即使是上門服務,多數人還是不願意打疫苗。有時候剛進到村民的家裡就被質問:如果出了問題,你能負責麼?有的村民甚至遠遠地看見他來了就把自己的門關上。為了完成疫苗接種任務,胡玉軍耐心地和村民們講解接種疫苗後得病和不得病的治療區別。
入戶兩三個月後,村民們慢慢有了一定的意識,後來也被他的誠心打動,慢慢地就自願上門接種了。
最初的時候,胡玉軍的工資是18元一個月。這要養活一個家庭是不容易的。後來結了婚,有了孩子,承擔的責任就越發多了起來。那些年來,大家基本都是一邊做村醫,一邊幹農活。雖然待遇不高,但要承擔的崗位責任可一點兒都不能少。
胡玉軍原本學歷就不高,再加上後天的培訓也都只是些基礎的醫療知識,要想當一名業務技能過硬的好村醫,還得“忙裡偷閒”不斷提升自己。他除了參加鄉衛生院組織的集中培訓學習,自己還買了書回來認真鑽研。這些年有了網際網路,有了微信,各種學習的平臺也就多了起來。胡玉軍對筆者說,實踐出真知。看的病多了,自然就總結出一套自己的治療方案。
2004年1月1日,《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正式施行,鄉村醫生經過相應的註冊及培訓考試後,以正式的名義執照開業。《條例》對鄉村醫生的准入、培訓、考核等有了明確的規定。“我們都喜歡培訓,每次接到培訓通知都會克服困難,這是能提高我們能力技術水平的最好的途徑。”胡玉軍說道。
2006年8月,國家釋出《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指出,社會和個人舉辦的其他醫療衛生機構是農村衛生服務網路的組成部分,除提供醫療服務外,也可以承擔預防保健任務。
胡玉軍告訴筆者,在村裡當村醫,工作中的艱辛和委屈是別人不能體會的。就說這些年,在鄉村開展的家庭醫生簽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簽約物件的慢性病管理。
這個工作是必須要做好但又是困難最多的,管理就會困難重重。往往村醫入戶時,村民早早地就出去幹農活了,中午時分村民又覺得測量結果不準確不願意測血壓。在瓦河村,村裡有156位高血壓患者,胡玉軍就採用上門的方式為村民服務。這些年,村醫們按片區上門服務,不在家的就打電話預約,往往十多天才能轉完一圈。
在瓦房,大多數的村莊多數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幾乎都是老人和孩子。“一老一小”問題是最大的民生,如何做好“嬰有照護,老有所養”?關心關愛老年人晚年的健康生活,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是擺在村醫面前的一大難題。“老人生病不上診室,看病輸液都要讓他們去家裡。我們不去不合情,去又不合法。但服務到萬家就是我們村醫的使命和擔當。”胡玉軍自信地說。
鄉村醫生事蹟2
馬志芳同志工作認真、嚴謹。在平時工作中,她堅持做到病史書寫規範,仔細檢查,診斷明確,合理用藥,合理治療,合理收費,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技術常規,杜絕差錯事故發生。為了減輕老百姓的醫療負擔,從不開大處方,甚至免費為一些經濟困難的群眾自掏腰包解決醫藥費,還提供一些諸如拔罐、針灸等中醫服務。當地農戶有在家裡辦酒席的習俗,於是她經常深入百姓家中,及時瞭解辦酒戶的資訊。對每家辦酒戶都進行上門指導,避免家庭辦酒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
小區裡,當出現突發事件時,她總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為家屬排憂解難,做好醫療保障工作。2013年5月,小區內發生一年輕居民突發心梗死亡後,家屬情緒激動,難以接受,她得知訊息後,半夜及時趕到,給家屬做好安撫工作,順利地處理好後事,家屬沒有發生過激行為。像這種情況,小區內時有發生,她總是主動出現在第一現場,做好配合工作。無論嚴寒酷暑,都矢志不渝,急病人所急,遇到病人要求出診時,不管白天黑夜,颳風下雨、田埂村頭,她都做到隨叫隨到毫無怨言。
馬志芳同志服務熱情、貼心。合眾村有幾位行動不便的晚期腫瘤患者,她定期去看望他們,風雨無阻,給他們送醫送藥、和他們談心,開導他們,使他們得到臨終的安慰和關懷,受到了病人和家屬的一致的好評。隨著社會的發展,村裡許多年輕人到市區去工作生活了,村裡有許多留守老人,對於這些老人,她始終把他們作為自己的親人,對他們免費上門服務,為本村的弱勢群體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做到了更人性化的服務。隨著合眾村部分小隊的拆遷,留守老人逐漸搬遷到了其他邊遠村莊,老人們換了新環境,子女又不在身邊,當地村衛生室對他們的病情也不瞭解。
得知這個情況,馬志芳同志利用休息時間仍定期給他們提供上門服務,給他們聯絡電話,方便他們能及時聯絡到她。當得知區裡有免費為困難老人做白內障手術時,她挨家挨戶地為老人們檢查視力,到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市三醫院等四處奔走,為他們聯絡手術,用雙手托起了希望的曙光,搭起了健康的橋樑。隨著小區進滬人員的增加,外來孕婦也多了起來,作為過來人,她深知一名健康新生兒對一個家庭的重要性,於是主動帶領團隊對這些本不屬於工作範疇的孕婦進行特殊照顧,上門指導,當遇到需要保胎患者時,更是風雨無阻,及時進行一日二次上門注射黃體酮服務,得到了這些新上海人的一致肯定與好評。
馬志芳同志工作二十三年中,見證並參與了農村社群衛生的改革。2005年羅涇鎮率先開始了鎮村醫療機構一體化建設,村衛生室也從以前的醫療和防保為主轉向了“六位一體”的全方位衛生服務,承擔的任務更多更重了,馬志芳同志深刻理解功能定位的變化對自己的要求更高了,為了給群眾更好地服務,她深知要有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思想、必須要有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本領,堅持邊理論學習,邊臨床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與技術水平。
面對外來人口不斷增多的壓力,外來流動兒童的免疫預防查漏工作的重要性凸現出來,每月走訪各個村落進行排摸,起初許多外來人員不理解預防接種的重要性,耐心解釋說服,連續5年她所在衛生室的轄區內沒有漏掉一個該接種的孩子。在衛生室的管理和服務內容上她也傾注了所有的'心血,組織全村高血壓患者開展自我健康管理,以一種全新的、互動的、自助的健康教育方式提高了村民的防病意識和本領。連續多年她負責的合眾村衛生室在鎮衛生室評比中名列前茅。
2010年4月,經中心院部領導決定,馬志芳同志被安排到寶悅衛生服務站工作,這是一個服務於寶悅家苑、寶通家園、寶平苑的站點,面對一個嶄新的環境,陌生的人群,她勇敢面對,克服重重困難,利用休息時間,走家串戶,深入瞭解三個小區居民的健康狀況,為更好的開展工作打下紮實的基礎。
在馬志芳同志的行醫生涯中,她親歷了許多大事件。在2003年非典流行期間,她深主動請纓,參加抗非工作。到上海市羅涇鎮洋橋檢查站路口參加體檢、消毒輪流值班工作,在值班之餘還要到其衛生室所屬的幾個生產隊做抗非宣傳、防疫工作。2009年甲型H1N1流行期間,她在不影響本職工作的情況下,利用休息時間投身於中心預防傳染病的防治工作,炎炎的夏日,穿著層層的隔離衣,在發熱門診中揮灑汗水,但她仍無怨無悔。
2010年世博會,為了讓這個世界盛會順利進行,社會更加穩定,馬志芳同志天天走訪村裡的幾名精神病患者,同監護人密切聯絡溝通,在做好患者情況調查的同時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緩解他們的煩躁情緒,認真做好精神病患者的監護工作。
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鄉村醫生,馬志芳同志始終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執著追求、刻苦鑽研、開拓進取,以良好的醫德醫風,紮根農村,服務群眾,用無悔的汗水灌溉了百姓的健康之樹!
鄉村醫生事蹟3
深秋的早上,寒風凜冽,48歲的李生貴帶上藥箱,騎上摩托又開始了他一天的行程。窯洞村,是青海省湟源縣的一個偏僻山村,李生貴是這個村的人,也是這個村的支部書記。但他又是新勝村和巴漢村的村醫。從窯洞村到新勝村,再到巴漢村,來去十幾公里的山路,在21年的從醫生涯中,李生貴每天都是這樣騎著摩托奔波。
1992年,高中畢業的李生貴遠赴甘肅,在甘肅中醫學院學習中醫,並取得大專文憑,回來後,在窯洞村當了一名村醫。窯洞村、新勝村、巴漢村都是湟源縣的偏遠山村,離西寧市區較遠,交通不便,經濟發展落後,醫療條件惡劣,缺醫少藥,面對疾病,村民束手無策,飽受疾病困擾。而大多有文化的年輕人不是永久離開這裡,就是外出打工,誰也不願意在這又窮又偏僻的山村留下來,方圓幾個村都難以找到一個村醫,於是,李生貴毅然承擔起其他兩個村的村醫,為村民排憂解難。處理完本村的事務,李生貴騎著摩托馬不停蹄地趕往新勝村,在那裡,已經有等候在村衛生室門口要看病的村民們。
“王家嬸,你的血壓這兩天又有點高,你藥要按時吃,口味清淡一些啊!”
“李家爸爸,你氣管又發炎了,煙再不要抽了。”
一對一的進行健康教育,不厭其煩地叮囑注意事項。整整一上午,李生貴就接診了二、三十位前來諮詢、看病的鄉親們。來看病的大多是留在村裡的老人,大多患有地方常見病、慢性病,李生貴很熟悉他們的病情,誰是高血壓、誰是類風溼關節炎、誰是慢性支氣管炎,誰吃什麼藥過敏,他心裡一清二楚。每到一個村,有病沒病的都要到他這兒來,讓他把把脈、量量血壓,聽聽他講解健康保健知識,問詢一些保健健康常識,李大夫總會耐心細緻地、用最通俗的話、用身邊的例項和他們聊一陣,他們聽著心裡很踏實。
新勝村的事忙完了,李生貴又趕往巴漢村。初冬的太陽很暖和,村口已經聚集了許多村民,等著李大夫。顧不上休息一會,趁著大家聚集在一起曬太陽的功夫,李生貴向大家講起健康素養知識。
“我們這裡地處高原,氣候乾燥,平時要多喝點白開水,熬茶裡多放鹽的習慣要改一改。少抽點菸,煙抽多了,影響血壓升高,氣管炎發作,對胃也不好······”
由於地處高原,氣候寒冷,高血壓、類風溼關節炎、慢性支氣管炎是這裡的常見病、多發病。所以,每到一處,李生貴總要不失時機地宣傳健康保健知識,以他的努力換來村民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樹立科學、健康的生活觀念。
從一個村到另一個村,十幾公里的山路,無論嚴冬酷暑,李生貴幾乎每天都揹著藥箱,穿梭在鄉間小路上。在這條坎坷不平的鄉間道路上,李生貴迎著風,冒著雨,不知摔倒過多少次,騎壞了四輛摩托車。2011年,李生貴騎著摩托去往巴漢村隨訪患者,途中不慎摔倒,導致肩胛骨骨折合併鎖骨骨折,在縣醫院躺了十幾天,出院後的第二天,他又開始了鼠防登記工作,由於傷還沒有完全好,他步行到巴漢村,開展外出人員摸底調查工作,當天,走訪了67戶。
有一年的夏天,半夜12點,外面下著傾盆大雨,巴漢村一位村民來找李生貴,說兒媳婦肚子疼的不行,讓他去看看。冒著大雨,李生貴來到他家,經過初步診斷,是急性闌尾炎。他陪著患者一同去縣醫院,醫院檢查後,提出必須立即手術,可家人帶的錢不夠,李生貴又去找縣城的同學借了500元給他交了押金。直到凌晨3點,聽到手術成功,一直守在外面的李生貴自己悄悄地僱了輛計程車回到家。
生於斯,長於斯,回報於斯。從小在鄉村長大的李生貴,養成了吃苦耐勞的樸實性格,也秉持著知恩圖報的原則,希望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幫助到更多鄉親。21年裡,無論工作多麼艱難。無論自己受多大的苦和委屈,李生貴默默付出,毫無怨言。他常說:“我是一名黨員,既然選擇了村醫這份工作,我就必須幹好,一生無悔。”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村民,李生貴刻苦學習鑽研業務知識,他讀了大量的醫學書籍,通讀了《傷寒論》等有關中醫書籍,白天沒時間,他就利用晚上的時間學習,常常一學就到深夜。他還經常去鄉衛生院,和醫生們一同探討中醫論治。黃茂村有一位年輕人,叫王成海,有心學醫,李生貴鼓勵他考村醫,在李生貴的鼓勵和幫助下,王成海考上了助理醫師資格,成了一名村醫。2015年,李生貴參加國家級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取得國家級執業醫師資格,是全縣村醫中唯一考取國家級的。從2014年至2016年,在全省鄉村兩級衛生技術競賽中,李生貴連續三年獲得一等獎。
由於身兼數職,李生貴常常忙得根本顧不上家裡的事情,家裡的十多畝地,全靠妻子一人在忙活。這幾年,村裡許多像他這樣有知識、正年富力強的人們多外出打工掙了錢,有的在縣城買了房,有的人家蓋了新房,可李生貴仍然住著破舊的幾間土房,妻子勸他說:你別再這裡做村醫了,看看別人家都掙了錢,蓋起了新房,憑你這點收入,我們啥時才能蓋起新房啊。每當這時,李生貴心裡總是充滿了對妻子的愧疚,他說,我欠妻子的真是太多了,他多麼想滿足妻子的願望,蓋起新房。但這個心願的實現,對李生貴來說,總是遙遙無期。
從當年的20幾歲堅守到如今的48歲,這21年是人生的寶貴青春年華,是成年後最重要的歲月。他選擇了鄉村醫生,並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從未退縮,從未動搖,從未厭煩,甚至從未抱怨。他體現出來的正能量化作鄉村一股暖心的春風,輕輕吹佛著村民的心田。
鄉村醫生事蹟4
提起鄉村醫生,生活在城市的人也許並沒有什麼概念,但是對於農村的百姓來說,他們卻是生命健康的守護者,有著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我們就帶大家一起走進四家子鎮小古立吐鄉村醫生孟召虎的工作生活,領略鄉村醫生平凡中的別樣風采。
這位正在看病的大夫就是四家子鎮小古立吐村鄉村醫生孟召虎,清晨,走進村衛生室記者看到,衛生室內已經有幾位前來看病的村民和家屬。因為醫術值得信賴,許多外村人也來他這看病,甚至還有外地的人慕名而來。孟大夫雖然剛過不惑之年,卻已經從醫近20年了,接診的病人不計其數。
從醫多年來,孟召虎一直堅守醫者初心,盡職盡責做好本職工作,努力做好群眾的健康“守護者”。他是全村600多戶村民的家庭醫生,很多時候可以說是隨叫隨到,不僅為行動不便的村民免費出診治療,而且到身體情況特殊的村民家做定期上門服務。他跑遍了全村的每一個角落,熟悉瞭解每一戶村民的身體健康狀況,誰患過哪些慢性病,誰對哪些藥物過敏,他都一清二楚,深受當地老百姓信賴。
生活在遙遠的鄉村,駐守在平凡的崗位,甘於將青春奉獻在這片廣袤的土地。沒有城市的喧囂,沒有良好工作環境,只有走不完的村路和許多需要幫助的病人。而即便這樣,他仍在堅守,當年那個帥氣的小夥子而今已成大叔模樣,而當初選擇鄉村醫生的初心,始終沒有改變。
疫情無情、醫者仁心。小古立吐村地處寶老線公路沿線,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防疫任務重,孟如虎作為村醫和“五戶聯保、十戶聯防”網格組成員。每天都要第一時間參與到排摸統計、醫學檢測、居家隔離、跟蹤觀察等重點工作當中。“今天身體有沒有不適?”“體溫測量都正常!”“居家要勤洗手、勤通風!”“有問題要隨時跟我聯絡。”“要保持樂觀的心態。”這是每天常規的入戶問候和叮囑。在疫情防控一線,他沒有顧慮太多,肩負著繁重的醫學觀察統計工作,普及防控知識、疫情監測點執勤、排查返鄉人員、量體溫、填表格、上報資料、走村入戶,全面排查,只為村不漏戶,戶不漏人,真正摸清底數。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孟召虎相應上級主管部門和鎮黨委政府的號召,主動請纓到省道210卡口、老虎山檢查站等地從事醫務執勤,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夜以繼日,爭分奪秒,阻擊疫情,以精良的技術和優良的作風,贏得了同事們的好評,他和廣大戰友們為全鎮百姓構築起一道堅固的防禦長城。
孟召虎十分熱心從事公益事業,積極參加鎮村組織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定期到重病重殘戶、孤寡老人戶、五保戶中進行一對一的健康體檢和健康知識宣傳。在鎮、村組織開展的志願服務現場,總有他為人們體檢和講解醫學知識的身影。孟召虎認為,作為一名村醫,不僅要為鄉親們治好病,還要給鄉親們宣傳講解健康知識,提升大家預防疾病的能力。疫情期間,孟召虎為共為村委會和老虎山檢測點捐贈2000餘元物資。
一件白大褂、一個口罩、一個出診箱是孟召虎出門的標配,他常年穿梭在鄉間的條條小道上,用自己的無私付出,默默守護著群眾的健康。他,是鄉村路上最美的身影;他,是村民健康的“守門人”。
鄉村醫生事蹟5
程耀文,1959年出生,河北省臨漳縣臨漳鎮崗陵城村人。1976年成為一名赤腳醫生,1979年8月順利透過市衛生主管部門考核,取得了赤腳醫生證。1986年1月取得了邯鄲地區鄉村醫生證。因在農村衛生工作中表現突出,1997年4月被評為先進鄉醫,並由臨漳縣衛生局頒發榮譽證書。程醫生近40年來用真情服務百姓,用行動報答村民,始終履行救死扶傷的神聖職責而無怨無悔。因醫德高尚、醫術精湛深得鎮衛生院領導的肯定和群眾的一致認可。
積極防治寄生蟲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農村衛生醫療條件差,蛔蟲、蟯蟲普遍。程耀文醫生在時任臨漳縣防疫站站長郭育祥的幫助下借到一部顯微鏡,免費為村民檢驗大便,查詢蟲卵。經檢查蛔蟲、蟯蟲患病率達到35%,並查出四例絛蟲病例。為村民免費投放驅蟲藥,尤其四例絛蟲病人,透過土方南瓜子、檳榔水等使四例病人的絛蟲全部驅除,絛蟲最長兩米六。蟲體標本完整交給防疫站。動員村民進行改水改廁。郭育祥站長將此事蹟進行了報道和表彰。
有力推進農村防疫工作
除了診治農村多發病、常見病,程耀文醫生還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做好預防保健工作,應對各類突發事件,並取得了顯著成效。前些年,由於農村居民的文化水平相對落後,預防意識淡薄,計劃免疫工作在農村開展難度較大,程耀文醫生知難而進,逐門逐戶核實做好登記和宣傳教育,改變家長們的淡薄觀念,動員他們及時帶孩子參加計劃免疫接種。對於困難戶,他總是慷慨解囊。經過幾年的努力,該村計劃免疫工作有了明顯的提高,各種疫苗接種率都達到了100%。另外,程醫生還不斷開拓創新,率先在社群衛生服務站建立了新生兒預防接種登記,兒童出生登記,流動兒童管理登記本,使計劃免疫工作有了新的起色。
沉著應對突發事件
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把鄉村醫生推到了“保障群眾健康安全,眾志成城抗擊非典”的第一線。在防治非典的工作中,程耀文醫生負責疫情排查和宣傳工作,配合村幹部走村入戶,跟群眾溝通了解,宣傳非典防治知識,在防治非典的數十個日日夜夜,沒睡過安穩覺,不知疲憊地奮鬥在第一線。
醫治病人心理疾病
2018年,河北省成安縣鄭家莊的吳陳懷身體不適在多家醫院反覆檢查治療效果不佳,懷疑自己身患重病、無法治癒,整日愁眉苦臉,並在治病過程中與家人發生爭執,產生自殺念頭。程耀文醫生根據與病人的交流,結合查體確診為焦慮症伴抑鬱,程醫生給病人進行心理疏導、配合中西醫藥物治療,使病人病情減輕直至痊癒。病人萬分感激,並贈予錦旗。
行醫路上品行兼備
程耀文醫生說,做人要講人品,行醫要重醫德。從醫三十餘年來,他一貫自覺遵紀守法,從不違紀違規行事,決不多收一分錢。為了杜絕偽劣藥品,他堅持購進的藥品必須要是通過了藥檢部門檢驗的藥品。由於他嚴守規章,嚴格把關,幾十年中,他在使用和銷售藥品的過程中,從未出現過質量安全事故,在歷次地、市級衛生部門的檢查中,均未出現過問題。
社會的發展進步,給鄉村醫生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程耀文醫生雖年近花甲,但仍然在自己的崗位上奮鬥不止。他的長遠打算是,跟上時代的步伐,滿足群眾的需求,更新醫療裝置,創造更優良的醫療環境,並著手培養新人,為崗陵城村醫衛事業的興旺注入新的活力,為迎接農村合作醫療事業新一輪挑戰作好充分準備。
鄉村醫生事蹟6
今年29歲的張冰是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縣底鎮龐杜村的一名90後鄉村醫生,家住堯都區縣底鎮許村,家庭以務農為主,出生於農村,成長於農村,對農村有著特殊的感情,小時候家裡窮,農村裡缺醫少藥,父親在他9歲那年偏癱臥床,那時候他還不太懂事,只想著有一個醫術高超的醫生能把父親的病治好,多好啊!當年農村交通不便,父親硬是在村裡醫生的精心治療下,完全康復,恢復了生活勞作能力。從此,在幼小心靈深處,他暗下決心,要好好學習,長大後爭做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
2008年高考時,他就直接填報山西省晉中衛生學校衛生保健專業。2010年,他大學畢業後,面臨實習的時候,很多其他非醫學專業的同學已經參加工作賺錢了,但是他知道醫學是一門神聖的學科,培養一名合格的醫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當下要苦學本領。經過一年的努力學習,順利考取了醫師資格證(助理),求職於縣底鎮衛生院,在臨床中實踐,在臨床中學習,再投身於臨床,服務於臨床,不斷培養自己的臨床科學思維、觀點與方法,醫療技術水平也大大提高。
2013年,在縣底鎮衛生院推薦下,他毅然決然放棄鎮衛生院優越待遇和醫療環境,選擇到離家較遠的龐杜村衛生室,為全村近300戶1000多人的健康服務。
他深知,村衛生室是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的最基層組織,是公益性的醫療衛生機構,是農村疾病預防的第一道防線和基本醫療的首診場所,承擔著為農村群眾提供疾病預防、婦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衛生服務和多發病、一般常見病初級診治的職責,在農村衛生工作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基礎和支撐作用。他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可以勝任村衛生室的各項工作。
他知道,要紮根基層,幹好工作,光有一腔熱血是遠遠不夠的,而是靠高水平的醫療技術,高質量的服務和高尚的醫德。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衛生室僅有空空的房間和交接下來的觀察床,診斷床,無菌櫃,輸液架等,診療用的聽診器,血壓表已經損壞,這才體會到做好村衛生室工作是多麼困難。他毫不退縮,克服重重困難,暗下決心:我一定行,一定要把衛生室工作幹好。為此,他自籌資金購置配備了診療中常用的器械裝置,還有藥品,同時開通網線,方便群眾就醫報銷。
從走上工作崗位,他就入門串戶瞭解每家每戶每個人的基本狀況,誰家的人有什麼病,誰家媳婦什麼時候到預產期,誰家孩子該接種何種疫苗,他都記在筆記本里。近10年來,他的足跡遍及龐杜村的每一個角落、每條街道。10年來,無論春夏秋冬,無論白天黑夜,時時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對待每一位病人,視如親人,服務熱情,認真細緻,謹慎用藥,嚴格執行操作常規,他最掛心的就是村民的病痛,默默地無私地奉獻著。只要患者來不了衛生室,他就拿上藥物,立即上門診治,如遇到危重病人,他也會幫忙患者轉到鎮衛生院。就這樣十年來,上門出診服務,從未收取出診費用,而且還用便宜的藥物為村民治病,減輕了村民的負擔,贏得了極好的口碑,受到了村民的廣泛好評。曾有人問他,你這麼幹,圖啥呢?既沒高收入,也沒地位,他回答道,憑一個人的良心一個醫生的道德。就這樣,靠著精湛的醫術,高尚的情操,解除村民的痛苦,以一位鄉村醫生的實際行動實踐著自我的信念與人生價值,在平凡的崗位上譜寫著一首新時代的奏章。
除了診治村民的多發病、常見病,他還要完成村衛生室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各項工作。剛來龐杜村,由於村民的文化水平相對落後,健康意識淡薄,公共衛生服務工作開展難度較大,但他知難而進,逐門逐戶調研,搞宣傳工作,改變他們的淡薄觀念,功夫不負有心人,得到了廣大村民的理解、信任和支援。村民也願積極配合他搞好工作,他為全村建立了990人的個人電子健康檔案,開展婦幼保健、老年病、慢性病管理和健康教育等服務。開展孕產婦登記,服用葉酸,並對0-7歲兒童摸底,造冊。每年為65歲老年人進行免費健康體檢。每年對23名糖尿病人、94名高血壓患者、7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都進行至少4次的隨訪,35歲以上人口實現首診測量血壓,全面掌握農民健康基本情況。發放預防接種通知單、衛生知識宣傳單1000餘份。對本村的傳染病進行了及時的上報,登記,進行了有效的管理。這些做法也促進了村民自我保健意識的提高,群眾感到滿意。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有了明顯的提高,在全鎮村衛生室工作排名中,名列前茅。
2020年春節,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他放棄全家人的團聚,迅速返回工作崗位,同龐杜村村委會成員一道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封村設卡,每天逐戶逐人排查監測體溫,負責全村的消殺工作,登記管理好外省返鄉人員,同時又要做好宣傳,就這樣一連20多天,他都沒回過家,吃住在簡陋的衛生室裡,人也消瘦了,但他無怨無悔。他吃苦耐勞,甘於奉獻的精神受到村領導和村民的高度讚揚,村黨支部書記說:“他在疫情防控期間盡職盡責,測體溫、消毒、宣傳、重點人員監測等等,全部都是他管,這娃表現得很好。”
時至今日,他為了做好村衛生室工作,為了解除村民的疾病痛苦,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也耽誤了他的婚姻大事,村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多次為他介紹女朋友,都被他婉言謝絕,他父母也多次勸他,推掉這份工作,還不如到城裡打工呢。他卻說,等我把咋村衛生室工作搞好,步入正軌,再談也不遲。
這就是他努力踐行著一個醫生的職責,在這個再也不能平凡的崗位上,他嚴守職業道德,默默奉獻、任勞任怨、辛勤耕耘、艱苦創業,全身心投入到基層衛生事業中。雖然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但是,正是他十年來紮根基層,立足農村,心繫村民,踏實苦幹,用愛心傳遞著真情,用關愛奉獻著青春,用自己的行動,保障著一方群眾的健康,書寫著醫者仁心的夢想。
鄉村醫生事蹟7
我叫趙亮,男,1951年4月出生,漢族,常住焦作市孟州市會昌辦事處中曹村,中專文化,於1973年3月從事鄉村醫療衛生工作,是一名在農村醫療,防保戰線上工作43年的鄉村醫生,現任孟州市會昌辦中曹村衛生所鄉醫,40年如一日,走鄉串戶,默默奉獻,及時解除患者病痛,受到了村民的好評。1996年11月16日孟州報報道了《一個鄉村醫生的無悔追求》,講訴了我在農村為村民服務的工作事蹟。
從上個世紀 70年代至今,40幾年來,自己憑藉著為村民服務的一腔濃濃熱情,頑強而又執著地踐行當初的諾言——作一名好村醫,為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奉獻自己的心血。一路風雨,一路坎坷,儘管如今的我已是滿鬢白髮,年已花甲,但是,唯一不變的是年輕時無悔的選擇。
1972年,我高中畢業,帶著美好的夢想回到家鄉,在農村生活一段時間,體會到了家鄉人民的生活情況,看到了許多百姓生活困難,就醫不便,本來想和同學們一道參加高考去追逐大都市的繁華和幸福,可是,在農村生活的一年裡,讓我徹底改變了嚮往置身大都市的念頭,放棄了夢幻般的憧憬和渴望。面對農村醫療衛生條件簡陋,父老鄉親看病難,就醫難,鄉村醫生極度短缺的狀況和那一雙雙孤苦無助的眼神,我的心被深深的刺痛了。“不行,我要紮根農村,苦學醫療知識,做一名家鄉百姓信得過的好鄉醫,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為鄉親減輕疼痛。”雲飛月走天不動,浪打船搖道不移,我毅然作出了令同學們和家裡人甚為不解的選擇,正是這個選擇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1973年,如願以償的參加了農村醫療衛生事業,成為一名年輕有為的鄉醫。
轉眼間,幾年時間一晃而過,在擔任中曹村鄉醫的幾年裡,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虛心向經驗豐富的老醫生請教,白天在診所裡忙裡忙外,夜間回去後加班鑽研醫學書籍,學習為村民防病治病的醫學知識。
為了積極響應上級“除四害”的號召,搞好全村的衛生環境,我和同事一起走門串戶,翻盆倒罐,阻止蚊蠅滋生,不論風雨,道路泥濘,每天不間斷的給外來人員送預防瘧疾藥,從源頭上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最大限度的降低傳染病的流行,保障村民的身體健康。在我們鄉醫和村民的努力下,全村傳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特別是瘧疾,已多年未發生。河南省、焦作市及孟州市防疫站聯合蒞臨中曹村走門串戶調查,訪問落實情況,未發現一例瘧疾病人,並授予孟州市“無瘧疾縣”光榮稱號,中曹衛生所受到了孟州市衛生局的表彰,並授予“先進單位”及“先進衛生工作者”。
“作為一名鄉醫,就該在農村這片天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奉獻自己的畢生精力”我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這句話成了我幾十年來不變的追求和座右銘。
1976年3月,我被選派到孟州衛生學校學習,白天在課堂認真聽老師講課,晚上再把學到的醫療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多少個夜深人靜時,同學們都已睡下,可是自己捨不得休息,如飢似渴的咀嚼著知識的食量。
2003年春天,就在人們正要盡情的享受春暖花開的愜意是,一場突如其來的變化打亂了人們寧靜的生活——“非典”如同白色瘟疫一般給人們帶來了恐懼。“非典”肆虐全球,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打響,作為村裡唯一的鄉醫,經過上級衛生部門防非典培訓學習,迎著 可怕的病魔衝鋒陷陣,不計報酬,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積極工作,既要抓空宣傳教育,又要將外地歸來人員測量體溫,隔離觀察,還要對疫情地點每天2次消毒,一天十幾個小時下來,腿跑脹了,人瘦了好幾斤,不顧自己的一切,直到把“非典”消滅。
那是1984年冬天的一個晚上,由於連夜的勞累,自己患了感冒,高燒39.0℃,服了藥已經休息,深夜2點多被“啪、啪、啪”的敲門聲驚醒,不顧自己的病情,穿好衣服出診,屋外寒風刺骨,大雪紛飛到病人家給病人看病,經診斷後,患兒得了感冒,給予肌注退熱藥後,等患兒體溫漸漸消退後,才離開病人家中。獨自走到空曠的雪地,一絲寒意襲來,凍得直打哆嗦,感覺頭暈暈的,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一直在雪地裡徘徊,幾十分鐘後,家人才把自己領回家中。為了病患,不顧自己患病的身體。
關於自己左手無名指的肌腱斷裂,至今還是輕微彎曲,凡是見過的人都會注意這個細節,但卻很少人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一件往事使自己刻骨銘心,至今恍若眼前。那是2005年2月的事了,康某的75歲老岳父下肢癱瘓,被女兒接到自己養豬場生活,不幸被輪椅凸露出的螺絲釘劃破了手指,傷口有六七公分長,鮮血直流,康某速叫去診治,聽說病情後,立即帶上縫合器械,到他住處清創、縫合。看到老人家行動不便,家人又忙於工作,就“毛遂自薦”每天來為老人家換藥。接下來的十多天裡,無論颳風下雪,天天如此,準時給老人更換藥布。一次在給老人換藥的路途中,由於前天剛下雪,路面結冰,一不留神連人帶車滾下了大坡底下,褲子破了,腿蹭爛了,左手無名指被車把手砸斷了肌腱,造成了永久性損傷。
在日常工作中,為病人所想,為病人所痛,一心一意為病人,對特殊人群,特別是老、弱、殘疾,無論是嚴寒、酷暑,一如既往上門為病人醫療服務。我們村的一位李大娘,行走不便,雙眼失明,只要家屬來叫,立即上門診治,定期為老人測量血壓,觀察病情,多次為老人做隨訪服務。
每年在各項衛生工作中,總是積極帶頭,名列前茅,被上級衛生部門評選為先進單位、先進工作者。
聞訊善醫行是培養基層醫生的好團隊,2013年就加入了這個團隊,並在善醫行網站上交流經驗,學到了許多醫療知識。2014年我參加善醫行在上海,北京,舉辦的易像針灸培訓班、鄭衛東教授面對面的為我們傳授針灸技術,學到了真實的醫療技術,為村民解除了病痛。
感恩善醫行,感謝梅姐,感謝鄭教授及各位老師。感謝各位與善醫行共同成長的同學們。
【鄉村醫生事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