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新材料> 2022抗疫感人事蹟

2022抗疫感人事蹟

2022抗疫感人事蹟500字(通用17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都寫過事蹟吧,根據事蹟的性質,可分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我們該怎麼擬定事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022抗疫感人事蹟500字(通用17篇),歡迎大家分享。

  2022抗疫感人事蹟1

  春節期間,拜年團聚、走親訪友是我們的傳統。然而,這種人群集聚正是傳染性病毒“喜歡”的,也是控制疫情的大敵。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是傳染病防控的三原則,為了更好地“切斷傳播途徑”,遏制住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勢頭,我們有必要在特殊時期暫時放下老傳統,形成一些“新年俗”。

  出門記得戴口罩。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最長潛伏期達14天。攜帶病毒的人臉上沒有寫字,在不得不與人接觸的場合,一個小口罩將起到阻擋病毒入侵的大作用。中科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高福在接受央視採訪時,10分鐘內至少8次提到“口罩”一詞,他強烈呼籲近期出門戴口罩,要形成“口罩文化”。為安全著想,不要怕麻煩和累贅,請把口罩戴起來,也請勸家人把口罩戴起來。

  見面不必行“握手禮”。“菌從手來,病從口入。”北京市衛生健康委主任建議大家見面拱手不握手,保持1。5米以上距離。也許有人覺得這麼做有點草木皆兵,但在病毒仍在“暗處”加快蔓延的非常時期,謹慎一些沒什麼壞處。另外,要做好消毒,特別是出門回家後要勤洗手。當然,我們在戰術上重視“敵人”,也要在戰略上藐視“敵人”,適當放鬆心態,不要過度焦慮、恐懼,保持好心情,有利於提高免疫力。

  2022抗疫感人事蹟2

  2020年悄悄的向我們走來了,但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也隨之而來。有一群白衣天使為了和這場病毒作鬥爭,正在接受著嚴峻的考驗。

  在這次疫情中有一些醫護人員臨危不懼,捨己為人,用她們的力量保護著我們。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鍾南山爺爺,他84歲的高領了,但是他依然奮戰在一線上,他曾經說過一句話:“大家千萬不能去武漢,那裡危險。”但一轉身他卻義無反顧的奔向了武漢。我在電視上看過他的照片,那是他在餐車上休息的時候,在餐桌上我還看見有一臺沒有關的電腦,但那時他已經睡著了,也許是太累了。他白天為我們解答問題,晚上做科研,真希望鍾南山爺爺身體能健健康康的,不要倒下。還有許許多多的醫護工作者,奮戰在一線上,她們的臉被防護服和口罩勒出傷痕,她們的手被消毒液侵泡,她們為了把防護服穿的嚴實,把頭髮剃光了。她們不敢多吃飯,因為每上一次廁所就要換一套防護服。還有很多很多是常人難以忍受的“痛”,但是她們都在忍受著。她們是我敬佩的人!

  看到這些可敬可愛的人,作為又長了一歲的我,覺得病毒並沒有那麼可怕。我的口號是“少出門,多喝水,勤洗手,多通風,在家好好學習,出門做好防護。”天氣越來越好了,又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希望我們這次戰爭也能馬上結束,一切好起來!

  等我長大了也要成為她們那樣的人,在祖國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做最美的逆行者!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2022抗疫感人事蹟3

  我們來認識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人民醫院的一位呼吸內科醫生——張恩莉,疫情暴發後,她第一時間跟隨貴州省援鄂醫療隊進駐鄂州開展救治。她說,疫情面前,每一位醫生都應該儘自己的一份力。

  在鄂州市中心醫院,四歲的小敏和媽媽已經在這裡住了一個多月。年前,她們一家六口從廣東回到鄂州老家過年,不幸全部感染新冠肺炎。剛來時,小敏病情較重而且不願吃藥,治療過程也不太配合。

  針對小敏的情況,張恩莉和醫療組商議,及時調整用藥劑量和品種,還給小敏買了小畫筆和紙張,讓孩子畫畫,幫助她放鬆心情。在她和隊友們的細心呵護下,小敏逐漸配合治療,現在她和媽媽都已痊癒,等待出院。

  作為第一批貴州省援鄂醫療隊的隊員,從2月1日進駐鄂州市中心醫院,張恩莉和戰友們已經奮戰了一個多月,作為呼吸內科的主治醫生,查房、診斷、調整治療方案,高峰期時,她每天要負責40多個病人。

  2017年,張恩莉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進修時,曾跟隨鍾南山院士學習。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看著自己昔日的老師、同事不斷衝上前線,張恩莉也早就做好了出征的準備。

  看到新冠肺炎中醫治療方案中提到了薏仁米,並不富裕的黔西南州特意捐贈了10噸薏仁米讓醫療隊員們帶去湖北。截至目前,貴州省支援鄂州醫療隊共治癒患者766例。

  2022抗疫感人事蹟4

  80後女民警曹怡坤,2004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涉外警務專業,能說一口流利英語,現為江岸區公安分局永清派出所武漢天地社群涉外警務室民警。

  1月29日,永清派出所組建“轉運突擊隊”,曹怡坤主動請纓。

  2月1日下午,派出所接到轄區社群求助,一名確診女患者的丈夫需要隔離。曹怡坤和同事敲開其家門,開門的六旬男子沒戴口罩。有些緊張的曹怡坤稍作調整,便宣講有關政策、詢問還有哪些困難,很快取得對方的理解配合。

  轉運車輛空間狹小密閉,民警轉運時風險高,能不能搞個“隔離倉”?曹怡坤找來塑膠桌布和透明膠帶,將車輛前後分隔封閉得嚴嚴實實。從此,所裡有了一輛簡易送治專用車。

  “曹警官,我們這有兩名密切接觸者,不肯去集中隔離點,還把社群幹部趕了出來,你快來看看吧。”2月4日下午4時許,曹怡坤接到轄區吉林社群求援電話,立刻和同事趕到該住戶家門口。

  社群工作人員說,這家男主人剛因新冠肺炎去世,女主人和兒子是密切接觸者。曹怡坤耐心勸說了半個多小時,母子倆最終同意隔離,隨民警和社群工作人員下樓。

  疫情發生以來,曹怡坤依法送治又溫情幫扶,是同事們眼中的“女漢子”,社群群乾親切地稱她為“曹姐”,她先後配合社群勸說、轉運“四類人員”十餘名,在“拉網大排查”中成功勸說轉運確診、疑似病例4人。

  2022抗疫感人事蹟5

  “不聚集、不聚餐、禁紅事、簡白事,不串門、不打牌、互提醒、共監督……”2月16日一早,潛江市高石碑鎮來麟村紀檢委員孔祥海拿著小喇叭,走村入戶宣傳疫情防控。連日來,孔祥海帶著2名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張貼疫情期間村規民約600餘份。

  孔祥海不僅是村紀檢委員、監察資訊員,還是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在潛江,像他這樣在一線戰“疫”的鄉村紀檢幹部有424名。

  疫情防控,鄉村是前沿陣地。去年來,該市紀委監委在高石碑、楊市等鎮(處)探索實行紀檢委員、監察資訊員和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三合一”。如今疫情當前,市紀委監委充分發揮村級“三合一”人員的作用,引導其當好疫情防控“宣傳員、監督員、勸導員、資訊員”,第一時間監督、發現、彙報基層落實疫情防控工作情況,成為鄉村抗疫一線的“哨兵”。

  2月12日,周磯辦事處荊橋村紀檢委員陳睿在巡邏中發現有村民聚集打牌,隨即上門耐心勸導,並及時疏散。陳睿說:“疫情期間,一些地方出現群眾聚集打牌現象,給疫情防控帶來極大的隱患,必須堅決制止。”

  與陳睿一樣,該辦事處21名村級“三合一”人員主動深入村組、壪臺、樓棟,對群眾扎堆聊天、打牌、舉辦紅白喜事等聚集性行為進行勸導。

  據統計,自全市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潛江424名村級“三合一”人員累計勸阻紅白喜事800餘起、串門人員5000餘人次,積極配合村“兩委”對返鄉人員進行體溫測量及登記3萬餘人次。

  2022抗疫感人事蹟6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疫情發生以來,山丹縣離退休幹部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助力疫情防控工作,周德善就是其中的一位。疫情當前,72歲的他不顧自身安危,心裡想的依然是人民群眾,想著再做點好事實事,做點一名共產黨員應該做的事。

  疫情發生後,他主動找到中牧山丹馬場丹馬社群負責人,要求參加小區的執勤值班工作。他說:“雖然我已經老了,但還可以再做點實事,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在執勤時,他時刻以一名老黨員、老幹部的身份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協助社群幹部認真開展資訊登記、體溫測量、勸導居民科學防控等工作,熱心向社群居民宣傳防控知識,工作總結提醒大家及時戴好口罩。

  他還主動發揮自身優勢作用,做好疫情防控宣傳引導工作。在帶頭遵守疫情防控有關要求的基礎上,他教育引導身邊親友科學認識疫情、有效預防疫情,正確辨別不實資訊,做到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同時他用稿紙工工整整撰寫了一封《致丹馬小區全體住戶的一封信》,並影印20餘份,張貼在小區內醒目的地方,引導居民提高自我防護意識,遵守疫情防控規定,配合小區防控工作,有效遏制疫情傳播。

  疫魔無情,人間有愛。熱門思想彙報周德善以一名普通黨員的身份默默參與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老黨員、老幹部對黨的無限忠誠,彰顯了一名老幹部的為民情懷和責任擔當。

  2022抗疫感人事蹟7

  在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治療當中,關口前移,及時進行氣管插管可以減少病人因缺氧造成的死亡。在武漢的重症醫院裡就有這樣的一支支插管小分隊,冒著風險與死神賽跑,一次次為患者爭取生的希望。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其中的一位麻醉醫生。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17支醫療隊整建制接管了17個重症病區。來自同濟醫院和各醫療隊的18名麻醉醫生混編成一支插管小分隊,兩人一組,24小時三班倒。

  病床上的新冠肺炎患者60歲,有心臟病,幾天來在高流量吸氧的條件下,氧飽和度還始終處於低位,如果短期內得不到改善,就會因為缺氧造成多器官損害。

  待麻藥起效後,王晶晶摘去患者的吸氧面罩,此刻,患者只能靠體內儲備的氧氣維持迴圈,她必須要在30秒內將一根導管從患者口腔插入氣道。

  平時這樣的插管動作王晶晶已做過幾千次,但此刻,防護服、手套減緩了她的動作,眼罩、頭罩模糊了視線。

  精準快速,幾乎在同一時間,護士在導管近端接上呼吸機,患者的氧飽和度迅速提升至100%。監測儀器上的資料變化和聲音提示,插管成功。這次操作她們用了不到20秒。

  王晶晶是個85後,她總說自己是個遲到的戰士。春節前因為曾在工作中接觸了一位新冠肺炎疑似患者,進行了14天的隔離。所幸,最終核酸檢測為陰性。還在隔離期時,王晶晶就發出了請戰書。

  隨著危重症患者治療關口的前移,這些天讓王晶晶高興的是,有更多的病人可以拔管,脫離呼吸機的輔助。

  2022抗疫感人事蹟8

  日前,總檯央視記者蹲守在國家醫療隊接管的重症監護病房,真實記錄他們和時間賽跑、攻堅克難的醫者仁心。

  周寧,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心血管內科醫生,他要在上午儘早完成一臺床邊手術,給一名危重症患者植入人工膜肺ECMO。

  ECMO危重病體外心肺支援,要將患者的血液從體內引流到體外,經過膜肺氧合,再透過血泵將血液迴圈回體內。

  即將被植入ECMO的患者是一位長期患有高血壓的58歲男性,發熱咳嗽已經11天,被送來ICU後,立即實施了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幾天過去,情況並沒有明顯改善,醫療隊專家們商討後決定要提前用ECMO干預,防止病人病情惡化。

  特殊時期條件有限,整個植入過程要萬分謹慎,這個精細的“生命”平均每分鐘要2000-3000的轉速,操作稍有不慎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致命的意外,大家緊緊地盯著指標資料的波動,不敢有絲毫鬆懈。

  手術完成、管路對接、血液引出……生命通道連線成功,患者的血氧飽和度在改善。

  針對新冠肺炎可能引發的多臟器功能損傷,戰鬥在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2300多名醫護人員在一個多月的並肩作戰與磨合中,已經達成基本共識,治療關口前移、提前干預刻不容緩。

  隨著目前確診新增人數的降低,新冠疫情的主戰場已經轉移到重症病房,多學科合作的精準施治給重生帶來更多的希望。

  2022抗疫感人事蹟9

  我們來認識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山東醫療隊的主治醫生郭海鵬,他出生於醫生世家,一家人五代從醫,他說,用仁心仁術救死扶傷是家訓,更是責任。

  正在用不太標準的.武漢話跟劉爺爺交流的是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重症醫學科醫生郭海鵬,劉爺爺今年86歲,在外院治療近一個月,因為病情加重被轉到這裡,醫療隊會診後,決定採用無創呼吸機治療,可被老人一口拒絕。

  對話中,郭海鵬得知,此前老人曾有使用無創呼吸機治療的經歷,但過程中感到不舒服,對此有了顧慮。但缺氧問題又急需解決,郭海鵬反覆勸說,劉爺爺終於放寬心同意試一試。3秒鐘,醫護人員快速置換鼻導管和加壓面罩。

  儘管郭海鵬的武漢話並不標準,但他溫暖的話語還是大大緩解了老人緊張的情緒,劉爺爺很快掌握了正確的呼吸方法,氧飽和度也從原來的80多提高到接近正常人的水平。

  齊魯醫院兩個病區,收治的是30多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大多數都是老年人,年齡的94歲。每天進入病區,問診、體檢、查血氣、心電圖檢查,他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做了十幾年的ICU醫生,他說,爭分奪秒搶救生命已成為一種本能。

  郭海鵬是土生土長的山東人,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期間,就讀於武漢大學,疫情發生後,郭海鵬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醫療隊。而其實他剛剛結束在美國哈佛大學三年的博士後培訓,回國還不到三個月。

  2022抗疫感人事蹟10

  今年42歲的張志田,是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放射科醫生,宣恩縣李家河鎮老司城村人。

  1月19日,他帶著10歲的兒子從杭州回到家鄉與親人團聚。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原本計劃1月27日返回杭州的張志田取消了行程。

  1月29日晚,張志田主動向宣恩縣衛生健康局“請戰”,願意參與李家河衛生院疫情防控救治工作。1月30日早上,張志田走進衛生院,成為該院一名“編外醫生”。

  張志田從醫20餘年,主要從事放射科臨床醫學研究,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張志田發揮自己優勢,參與衛生院影像學報告診斷。

  李家河衛生院進出口只有一個大門,醫護人員和患者通道通用,張志田與衛生院商量改造,按照傳染病樓兩通道、三分割槽的標準,隔離出醫護人員通道、患者通道,分開清潔區、汙染區和半汙染物區。同時,針對通道還改造兩個小門出入住院樓,該院在衛生院大門,也專門用隔離帶分開為進、出口。

  該衛生院醫用物資緊張,張志田便多渠道聯絡,為衛生院籌集捐助醫用防護物資。“又捐物資,又捐技術,真的很感動。”李家河衛生院院長段萬能表示。

  家住來鳳縣大河鎮大壩社群的楊錚,2020年從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畢業後在外地一企業上班。學習臨床醫學專業的楊錚看到監測點人手不夠,主動申請參加疫情防控工作志願者服務。他每天工作12個小時,排查過往車輛,為車上人員檢測體溫,同時利用在學校學到的專業知識,指導執勤人員規範防護措施……

  2022抗疫感人事蹟11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許多普通人不普通的靈魂。譬如奮戰在防疫一線的社群志願者們,他們勇擔責任、踐行使命,不斷創造“舍小愛 為大愛”的先進事蹟,充分展現“我為人人 人人為我”的奉獻精神。

  市人才服務中心支部委員方榮,今年47歲,家住劉口花園。疫情發生後,她主動請纓,每天在社群門口開展志願服務,參與蔬菜水果的分發工作。“作為一名黨員,我不能閒著,得出力啊!”這是她常掛嘴邊的口頭禪。此外,她常常在社群微信群轉發防護常識、傳遞抗疫正能量,鼓勵大家堅定信心、共度時艱。

  3月5日,如往常一樣,方榮一大早就全身心投入到社群值守工作中。可剛吃完晚飯,她突然被家人電話告知,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公公從黃荊小區的住所不慎走失,而家人因疫情無法外出找人。放下電話,方榮焦慮萬分,因為她有公務在身,不能擅自出小區大門。思忖片刻後,她馬上聯絡黃荊小區社群書記李同成請求幫助,當晚在李同成書記和社群志願者的幫助下,其公公被順利找回。

  “有國才有家”,為了心中的大愛,方榮暫時放下了自己的小家,選擇守護劉口花園小區的大家們。雖然在關鍵時刻她沒能親自守護自己的公公,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她的所作所為對得起黨和人民。這就是一種大愛!我們相信,當無數人的大愛匯聚在一起時,這場疫情就一定能早日結束!

  2022抗疫感人事蹟12

  2020年,一場疫情牽動著每個人的心,隨著疫情在全國各地快速擴散,市華豐家電有限公司黨員志願者張穎同志逆行而上,衝鋒在前,用無私奉獻的精神,彰顯了黨員本色,為抗疫防控阻擊戰貢獻著自已的一份力量。當得知社群防疫工作壓力較大,人員不足,正招募志願者的訊息時,她第一時間就報了名,並立即投入到五龍街道公園社群社群疫情防控執勤工作中。從2月8日起志願加入社群疫情防控工作,她每天都提前上崗,履職盡責。

  張穎總是和顏悅色、耐心勸導居民,連續幾天的工作,使她嘴唇乾裂,嗓子嘶啞。但她總是說:“我們應該站好自己的崗,擔好自己的責!”遇到一些居民拿的東西太多,她會主動上去幫助。對於年紀大、行動不方便的居民,她會幫助買菜,勸說居民少出門。當看到有居民口罩帶的不合格,總是不忘囑咐兩句。每天值班,她都堅守戶外,耐心引導居民,解答問題,並認真檢查出入證、查驗掃碼情況。

  她經常在值勤結束後,主動去查詢小區封閉口是否出現漏洞,當發現小區封口處的鐵絲網被人為破壞時,第一時間向上級彙報,減少隱患。

  她用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在關鍵時期的使命與擔當,堅信上下一心,眾志成城,一定能打贏這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張穎說:能在這樣關鍵的時刻,成為一名志願者,感到無比自豪!

  2022抗疫感人事蹟13

  她是一名黨員志願者,她是一名基層黨員幹部,她是新臨社群黨總支書記,她的名字叫葛巍,是一名85年的基層黨員幹部。值農曆新春佳節,席捲而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打破了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為了加強疫情的防控工作,保障轄區居民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從大年初一開始,葛巍書記就一直帶領社群人員在一線積極開展防控疫情工作。取消休假,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一忙就是一整天,沒時間吃飯是經常的事,實在餓了就是簡單的泡麵一泡。因疫情緊張,她每天在所管的轄區裡不知道要走上幾個來回,對居民一遍一遍的宣傳,一天下來腳腫嗓啞的。因一直處在一線,怕回家不安全,就把她的兒子送到奶奶家,兒子也才10歲,經常打電話問媽媽什麼時候回來,一向堅強的葛書記,紅了眼眶。此時的她也想回家陪陪兒子,但是心中的信念告訴她,此時社群的居民很需要她。掛了電話,葛書記又投入到了防疫工作當中。

  她不分晝夜堅守崗位,奔波在各小區的“戰場”上,接到上級有關部門給的武漢返新人員名單,她衝鋒陷陣,第一時間走進疑似人員的家中,事無鉅細的詢問情況,親自給他們量體溫,講述在家隔離重要注意事項,每天必進入疑似人員家中,仔細掌握情況。有些居家隔離人員急需新鮮蔬菜和生活必需品時,主動幫助購買,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在社群防疫工作站點上,她的身影從未消失過,主動發放宣傳單,主動送出愛心口罩,主動排查所有疑似人員資訊。

  2022抗疫感人事蹟14

  目前,新冠肺炎重症人數佔確診人數的比例不斷下降,治癒率也顯著提高。今天(3月14日),我們就來認識一位重症醫學專家。17年前他曾參與抗擊非典,17年後他再次站到抗疫一線。他說,我是一名老兵,一定會圓滿完成任務。

  作為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童朝暉每天要巡診兩到三家醫院的重症病房,除了武漢,還要奔赴孝感、黃岡、黃石、鄂州等地指導重症患者救治。每到一個床位,他都會向主管醫生和護士提出一連串的問題,督促醫護人員專注於每一個診療細節。

  17年前,童朝暉在北京臨危受命,擔任SARS病房主任,收治近百例非典患者,無一病亡。17年後的今天,他再次請纓來到疫情一線。

  剛到武漢時,童朝暉用了兩天時間,把當時定點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三家醫院的收治情況摸查了一遍,並做了詳細的查房筆記,總結新冠肺炎的發病特徵,為後續來到湖北的重症醫務人員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目前,湖北已彙集了1.9萬多名重症專業醫務人員。

  每天在不同醫院的重症病房之間奔走,分析病例、參與救治,忙碌之餘,童朝暉還會及時整理發現和思考,寫下診療日記。關口前移,就是他和專家們經過臨床觀察和研討之後,提出的重要診療建議,已經納入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經過他們的努力,很多重症患者都在逐步恢復中。

  白天忙完病房巡診,晚上回到駐地,童朝暉還會和國內外的同行們交流會診心得,探討和分享治療新冠肺炎的經驗。

  童朝暉是湖北黃岡人,父母就住在離武漢兩個小時路程的黃岡蘄春縣,而來武漢的這50多天,童朝暉卻沒進過一次家門。母親發來微信說:你聽從黨的召喚,從北京來到武漢。我們為你感到驕傲,我們二老在家不出門、不串門,你不必擔心,就是守望你早日歸來。

  2022抗疫感人事蹟15

  今年的春節,是一個特殊的春節,在這個最重要的日子裡遇上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一場抗戰肺炎的激烈“戰爭”由此開始了。

  我們身邊的每一人都為這次疫情擔心受怕,我從電視上看到那些白衣天使叔叔阿姨們24小時都在等待命令,只要上級一發話,您們就義不容辭的去醫院和病毒做鬥爭,在您們眼裡,沒有白天和黑夜,困了,您們就趴在桌子上或睡在地板上眯一小會。您們沒有好好的吃上一頓飽飯,餓了,您們就吃泡麵。由於醫療物資缺少,為了避免浪費,您們害怕耽誤太多的時間去救治病人,您們一天才上一次廁所,有的甚至還穿上了紙尿褲。這種純結、高尚的精神是值得敬佩的。

  解放軍叔叔的支援工作也很幸苦。為了不讓各災區的醫療物資和生活物資供應不足,您們成立了物資運輸隊,將這些物資送到了各個郊區,運輸物資有時候來回就要半天的時間,您們在車子上沒有食物,就隨便找點吃的填飽肚子,生怕錯過一分一秒。到達運送點後,您們還要將那些一堆堆的物資一箱一箱地搬下來,就算累得滿頭大汗,您們也不休息。

  在這場疫情戰鬥中,有許多報名參加的自願者們,冒著不怕被感染的風險也衝在了最前面。有的負責來回車輛的登記、有的負責各區域的消毒、還有的負責各醫院的後勤工作等等。您們的這種愛讓我覺得很溫?

  這場疫情中,我們的老師也非常擔心我們的安危。您每天不定時在群裡面發預防冠狀病毒的訊息,讓我們每天在班級群裡面報平安,您才放心。還有環衛工人,一大早就會看到您們忙碌的背影......

  感謝您們為這次抗戰疫情衝在了最前面,我希望您們保護我們的同時也要照顧好您們自已的身體,因為有您們,我相信這場疫情馬上就會結束,我們又可以像以前那樣快快樂樂地上學、放學。

  2022抗疫感人事蹟16

  春暖花開,萬物復甦,春天來了,在這個春天,出現了一個新型病毒“冠狀病”它給我們帶來了災難,把紅紅火火的新年弄的烏煙瘴氣。在這種危難關頭,大家攜起手來。團結一心、眾志成城,並向抗擊新型病毒。病毒消除時,舉國歡騰,春回大地時,英雄歸來。

  因為這個新的入侵者“新型冠狀病”的到來,人們心情漸漸沉了下去,熱熱鬧鬧的大街變的冷清,人們都呆在家裡,不敢出門,紛紛響應國家的號召。許多店鋪也關上了門,街上也偶爾有一個人路過。也只是行色匆匆。春天,一個踏青、戶外活動的好季節。如今,人們窩居家中,與大自然隔離,充滿恐懼與擔心。

  面對這些,有許多人退縮了,可有一些人仍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他們衝在第一線,他們不是戰士,卻有著比戰士更強大的心理。他們是病床前的戰士,他們就是白衣天使,我們的醫生。他們害怕過嗎?當然,他們看到病危的同胞,他們沒有因害怕而拒絕醫治病人,他們伸出援手,把病毒包圍中的武漢人當成自己的親人。不停工作,為了病人康復他們選擇犧牲自己的休息時節,臉上口罩的印痕、厚重的防護服,使他們每天飽受身心的考驗,那麼多的病人在他們的幫助下慢慢康復。

  正當第一線戰役在如火如荼的進行時,我們祖國各界的愛心人士捐款捐物,成為前方勇士們堅強的後盾,為他們撐起一片片藍天,讓他們知道他們不是孤軍奮戰,只要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手拉手,肩並肩,一定能戰勝役情。

  現在,役情已被控制,抗擊戰役及將勝利,祝我們的英雄早日歸來,祝我們的國家更加美好。

  花開時節是歸期。

  2022抗疫感人事蹟17

  伴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的來臨,千千萬萬的醫務工作者為了國家和人民舍小家顧大家,用執著守護著我們每個人。

  疫情發生後,作為武漢第一家收治患者的醫院,近千名醫護人員奮戰在戰線最前沿。他們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冒著被感染的危險,爭分奪秒地救治患者。

  已經84歲的鐘南山院士,本該退休在家養老,享受天龍之樂的時候,卻在國家、人民最需要他的時候,再次“掛帥出征”,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看著醫護人員們那疲勞的身影,心中除了感動還是感到,這將是庚子年的最美風景。

  在除夕之夜,本應是闔家團圓的歡喜日子,但他們依舊堅守在崗位上,維護人民的安全。

  這注定是一個不一樣的春節,雖然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但是想想那些奮筆寫下“請戰書”的醫護工作者,連夜趕到武漢去支援醫護人員。開始建火神山醫院的施工人員,日夜運送物資的駕駛員——用行動證明了什麼是大愛無疆。

  這些偉大的醫護人員們,穿著一層又一層的防護服,全副武裝,在充滿巨大生命危險的病區裡,用自己寶貴的生命,維護這成千上萬人的健康,前仆後繼。

  這兒有一個小小的故事,清晨,醫院的走廊上,兩旁的醫生都靠著牆睡著了,有一位醫生,叫楊文凱,由於他在手術檯連續工作了兩週,造成他過渡疲勞,下班時,他走進電梯,過渡疲勞的他竟靠著電梯的扶手睡著了,下電梯的時候一不留神跌倒了,撞掉了兩顆大門牙。這雖然不是新型冠狀病毒的事例,但我還是能感受到醫生的捨己為人的精神。

  所以,我們要致敬這些美麗的逆行者,同時敬畏自然,守護生命。讓我們眾志成城一起戰勝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期待他們早日歸來,闔家團圓,一起繁華與共。

【2022抗疫感人事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