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文化> 《文化苦旅》讀後感

《文化苦旅》讀後感

《文化苦旅》讀後感(3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化苦旅》讀後感1

  匆匆地讀過一遍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前些時候輿論對該書及作者爭端頗多,如今看過並粗略地研究了一下,覺得議論是理所當然的。這書裡寫的,有歷的匆匆過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著古老文化遺產的範欽的後代們,有淳樸善良但又愚昧無知地剝奪美的人。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的側面,令人為之汗顏。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對於“廢墟文化”的描寫。餘先生似乎對此情有獨鍾。他好多次都寫到了墳,並在敘述中多次插入對墳的描寫。無論什麼墳,都標誌著一個人的死去,這個人的一生也許悽慘黯淡,也許風流千古為萬人景仰,抑或是揹負沉重的情愁在這個世上走上這麼一遭。即使沒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該有“一堆黃土掩風流”吧。

  或許他認為死亡比活著更美好些吧。有些東西留有回憶就夠了,至少蝴蝶來過這世界。他說:“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詳地交給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髮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這就是人類的大明智。”沒有周遭的閒言碎語,走向比現實更高的殿堂,繼續新的輪迴。而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地在前人的墓碑前佇立上幾分鐘,感嘆滄海桑田的變遷,悟一會兒人生之真諦,因為只有在現代的喧囂中,歷史的寧靜才有力度,只有在現代人的沉思中,過去才能上升為寓言。

  生死間的事,沒有人說得清。我知道生的途徑是可以改變的。死可以逆轉嗎?若有一智者活過百旬,他會做什麼?若一個庸人活過百旬,他又會做些什麼來?至於一個惡人就更不用說了。推而廣之,人口必會猛增,地球要超載了!若這個世界上,人口不增也不減,就太缺乏趣味了,沒有推陳出新的人,這個地球豈不停止轉動了。我想那些墳應該有其特殊含義。尤其在墳前一種靜穆的氣氛追憶或沉痛?一種欲哭無淚的感覺縈繞在心頭。古人的墳,秦王陵聞名世界,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也不失為風流,多少也給旅遊業帶來不少收益。而那些把古代婦女置於水深火熱的貞節牌坊,也不知走過它時應該嘆息還是讚歎?

  “白雲飄過來了,好像是碰了一下牌坊再飄走的。晚霞升起來了,紅得眼明,晚霞比牌坊低,牌坊比天還高,黑陰陰的,像要壓下來。閉一閉眼睛再看,天更暗了,牌坊的石柱變成長長的腳,有扁長的頭,有狹狹的嘴。一骨碌爬起身來,奔逃回家。”他在書中這樣寫道。從某種程度上,那時人們的封建思想愚昧、守舊,卻不知如今那些不知名的無坊只落得被人踐踏的地步,悲哀啊!好在那個時代已離我們遠去。儘管“生”不算很美,要考慮的事很多,挺辛苦的。而那些像屈原、杜甫、曹雪芹、魯迅的偉人們讓他們的人生終結在那一剎那,淨化了悲劇,同時給人以更深的思索,這樣的離別或許更深刻吧。關於墳的故事還沒有結束,就讓餘先生繼續寫吧。而我依然要愉快地體驗我遠遠還沒有體驗完的人生。

《文化苦旅》讀後感2

  餘秋雨在自己的經歷與感受而寫出一部給人心靈的洗禮,精神的洗禮。拼接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究中國文化的歷史使命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從文化勝地、名城到罕為人知的古人古蹟,到原始洞穴、鄉間小鎮、海外僑民居住地……他在中國華夏土地上經歷著感受著中國古老的文化,用獨具特色的眼光與心靈踏遍中華萬千土地。寫出了這趟苦旅的辛酸,不凡,也是給我們留下了一個豐富的作品。 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他就像生活的《廢墟》,對人生中面對磨礪時迎面對抗。人總要犯錯誤、受挫折、傷腦筋。社會之和的聖水就是因為被一股永不停止的激流推動向前才得以保持潔淨。這意味著河岸被沖垮受到損失。但是如果為了不使河岸被破壞而永遠堵住這股激流,那將會招致死亡,沒有了向上的活力。人生,也就是在悲劇中悲壯中磨練著自己的品格。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走出世間最美的絕唱。

  堂皇轉眼凋零,喧騰是短命的別名。生活就像喧騰的廢水當溫度下降一切就會慢慢閴寂。熱鬧堂皇的喧騰就像賈榮兩府的盛極必衰,當處於富貴中如果沒有堅定的內心,生命就容易腐爛,變得像妖怪只知道貪圖享樂害人害己,實如沒有了平凡人的理想善良。經歷苦旅還後生活變得豐富有趣是值得。

  我不敢對我們國語龐大的文化有神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回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最後一點少年英氣。回憶過去珍惜現在少一些自大自我,多顧別人的想法,該在什麼時候做什麼時候的事情。在小的個子,也能在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在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種.種的嘆息。永遠不要瞧不起任何人,即便這個人在別人嘴中一無是處,除非你自己感受到了。他們可能留下的比想象中多,多多看看身邊的人,多瞭解身邊的人,其實每個人都是有趣的。嚮往巔峰,嚮往高度,結果巔峰只是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不能橫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時俯視之樂,怎可長久駐足安坐?上已無路,下又艱難,我感到從未有過的孤獨和惶恐。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帖著大地,潛伏在深谷。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只構成自我嘲弄。從最低下窺見山的龐大驚歎於大山的雄偉,卻不知道山頂的心曠神怡的風景,這一定是遺憾。

  《文化苦旅》各篇雖風格不同,再深深思考細細品味後,其背後中圍繞的中心是一樣的:借山水古蹟探尋中國文人艱辛跋涉的腳步。追求一種自然與人情搭建得無與倫比的生活環境。“文人腳印”和“人生苦旅”交織在一起,給我們重疊出那些地方的魅力,值得我們去一探究竟。即使有些地方已經無從得知,但值得我們去領悟的是其中的古人的精神和我們自己的理解感觸。感受到餘秋雨的魅力,沉靜在他給我們塑造的歷史與現實的'思考感嘆的人生精神世界當中。

《文化苦旅》讀後感3

  《文化苦旅》介紹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但是,在那一處處古蹟的背後卻使我看到作者的文化底蘊,妙筆生花,給我心靈的“震撼”是巨大的。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便被封面上那一望無際的大沙漠所吸引。封面上的沙漠,沉靜而悠遠,夕陽的餘輝在這裡投下一片陰影,近在眼前的是一道道車輪碾過的痕跡。這些軌跡,是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文化的艱辛跋涉,或者是文化的苦苦追求與探索。

  《文化苦旅》,聽這個名字就不一般,即是講的文化又是講的苦旅。可以說這本書本身的內容並不甘甜,因為裡頭夾雜著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苦的味道為這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一道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

  餘秋雨的這本書除自序與後記還有39篇,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最讓我喜歡的還是他的《廢墟》這篇文章,它裡面的話深深地影響著我的思想,所謂廢墟,想必大家會認為是一堆破爛,一群沒用的垃圾,但在餘秋雨筆下則是不然。他認為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與明天。在極大數的人都認為完整才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一個可以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徵著希望,可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迴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可是它卻賦予著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千年的漂泊,苦難的中華何嘗不是那艘滔天巨浪中的航船。瘋狂的浪濤肆意撕扯著船身,怒吼的颱風蠻橫的搖晃著船體。當我們新奇地看著漫天的煙火,外國人的槍炮已經射向我們的胸膛;當文人志士竭力挽回王朝的衰落,昏庸的統治者卻在酒池肉林荒淫縱慾;當國將不國的危難時刻,還有那麼多麻木不仁的民眾甘願為奴。歷史的大船即將傾覆,千鈞一髮,勇敢的舵手毅然挺立,搏擊海浪。在站出來的一刻,壯士已經忘卻生死。“殺身成仁,捨生取義”殷殷熱血化作鮮豔的路標,得之,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倒。

  我們這些人,為什麼稍稍做點學問就變得如此單調窘迫呢?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為代價,那麼世間學問的最終目的又是為什麼呢?如果輝煌的知識文明總是給人們帶來如此沉重的身心負擔,那麼再過百年,人類不就要被自己創造的精神成果壓得喘不過氣?如果精神與體魄總是矛盾,深邃與青春總是無緣,學識與遊戲總是對立,那麼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建全?

  合上書卷,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動的車往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種文化,這裡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許咱們應該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後,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文化苦旅》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