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新材料> 防疫期間感人事蹟

防疫期間感人事蹟

防疫期間感人事蹟(精選10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事蹟吧,事蹟可以起到引導讀者認識先進,學習先進的作用。一般事蹟是怎麼起草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防疫期間感人事蹟(精選10篇),歡迎大家分享。

  防疫期間感人事蹟1

  不是從疫區回來,也沒有離開上海,可燒傷科醫師陳浩傑還是被保護性隔離了。他的隔離,與一名新冠肺炎疑似感染者有關。

  作為國家電網全國電燒傷治療中心、上海市衛生系統首批“重點特色專科”、長寧區首批“醫學名專科”,1月29日,醫院燒傷科接到上海市長寧區衛健委發來的會診通知。在長寧區武漢返滬人員醫學觀察定點賓館內,有一名燙傷病人需要醫院燒傷科專家到場參加會診。

  救病治人高於一切。上海電力醫院迅速響應,剛下夜班的燒傷科黨員醫師陳浩傑主動請纓,趕赴現場診治。經診斷,患者約有2.5%的胸腹部二度深燙傷,好在處理及時專業,患者傷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疼痛得以緩解。

  按照原定治療計劃,陳浩傑此後將定期為患者上門換藥。但幾天後,這名燙傷患者的配偶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感染病例,燙傷患者本人經醫學檢查也被列為疑似病例,並被就近送入同仁醫院發熱門診進行醫學隔離觀察。為確保患者燙傷創面不進一步惡化,陳浩傑在瞭解情況後仍於2月3日前往同仁醫院會診,瞭解患者傷情,指導其在隔離區的換藥注意事項,並表示將根據同仁醫院及患者傷情需要,隨時再來會診。

  雖然在前後的會診過程中都嚴格做好防護措施,但醫院慎重起見,還是要求陳浩傑居家醫學觀察兩週,並於2月10日致電關心其身體情況。可離崗位不離職任,居家隔離期間,他,仍多次透過電話聯絡同仁醫院瞭解患者傷口恢復情況,充分彰顯了醫者仁心,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擔當。

  防疫期間感人事蹟2

  20日,武漢市江夏區衛生健康局釋出公告,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協和江南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醫生彭銀華,在抗擊疫情一線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因病情惡化,經搶救無效,於2月20日21時50分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去世。

  “疫情不散,婚期延遲” 從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確診到隔離病區組建,作為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的一名呼吸內科醫生,彭銀華深知“有場硬仗要打”。

  他推遲了原定正月初八的婚期,主動請纓上一線。彭銀華做的每一個決定都得到了未過門妻子的理解和支援。堅守在隔離病區抗擊疫情的日子裡,“白班加夜班”輪班倒,工作強度很大。雖然陸續有更多醫生加入進來共同抗擊疫情,壓力得到緩解,但隨著疫情的發展,彭銀華再次選擇堅守。大年三十,同事們心疼他,讓他回家休息,多陪陪未過門的妻子。他卻說:“讓更多有家人的同事多休息,我年輕,我先頂上!”和未婚妻簡短通話後,彭銀華再次義無反顧穿上隔離衣,全身心投入到更需要他的戰場。但是不幸還是發生了,正月初一這一天,彭銀華倒下了。從1月25日(正月初一)到2月20日(正月二十七),彭銀華在醫院裡被救治了整整27天。一位微博網友曾在2月2日給彭銀華拍照,照片裡,他躺在病床上,一隻手擺出“勝利”的手勢,看著鏡頭,微微笑著。如今他辦公桌抽屜裡的結婚請柬還沒來得及發出去,推遲的婚禮也永遠無法舉行彭醫生,一路走好!

  防疫期間感人事蹟3

  我是護士長,是黨員,還是湖北人,於情於理,都該我去。”山西第二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唐珊說。

  唐珊是湖北天門人,大學畢業後在山西工作定居。這位37歲的女護士長,在看到醫療隊招募資訊後毅然報名,“這些年,兩年能回一趟家。到武漢,就當是回家了。”

  2月28日,是唐珊來到武漢抗疫一線的第二十六天。“時間過得很快,每天像打仗一樣。”唐珊清楚地記得,到武漢是大年初三晚上7點,培訓會一直持續到夜裡1點多,第二天一早7點多就到崗。唐珊和隊員們同中日友好醫院的戰友一起接管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這裡有50名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

  這是一位對工作嚴格到近乎苛刻的護士長。唐珊所在的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是山西省級重點科室,護士有90多名。同事郝彬笑稱,提起唐珊,年輕一點的護士都說“可怕她了”,因為出了錯會被她毫不留情地訓斥。她把這種工作作風帶去了武漢,在她看來,救治一線“本來就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工作絕不能出錯。”

  這是一位處事周到、愛摳細節的護士長。作為護士長,唐珊要對這支護理隊伍成員的年齡和工作年限摸底,“每個班儘量做到新老成員搭配,保證護理質量。”她還會根據自己的瞭解,考慮醫務人員的性格,“活潑的與相對沉穩的搭配,這樣配合能夠優勢互補。”護理時,她會說一口帶有湖北口音的普通話,讓病人們聽著鄉音,知道“湖北伢子”回來了。

  她同時又很“仗義”和大氣。護理工作本來就極耗體力,唐珊還主動把接物資、分物資的後勤活攬了過來。

  “來了就是一顆‘螺絲釘’,把自己放在最需要的地方。”剛到武漢那幾天,她的手對防護手套過敏,起了紅疹,她咬牙克服;忙起來午飯也顧不上吃,她笑笑說“也不覺得餓”。但她又能跳出眼前,不斷沉澱和思考。她向組織提出建議:“除了應收盡收,我們也要關注出院的病人,要考慮如何延伸護理工作。病人出院前,得透過規範化操作,讓他們學會自我管理,並帶動家人和周邊人做好防護。”

  唐珊說,她會戰鬥到獲得全勝的那天。衣服上的“天門姑娘,山西唐珊”,是她的力量源泉。她也深信,愛與無畏,無遠弗屆。

  防疫期間感人事蹟4

  蔣金波,江西省贛州市大餘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師。

  2020年1月28日23時50分,在疫情防控一線連續奮戰十幾天的蔣金波醫生,因勞累過度突發心梗,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時年58歲。

  據悉,在1月15日,在疾控中心工作了38年的蔣醫生就主動請纓上一線,成為了流行病學調查組的一員,因為單位只有一名專職司機,蔣醫生還自願擔任兼職司機,和同事深入火車站、汽車站、各高速路口設卡點、大型商場等進行防疫指導。從1月15日到28日,蔣醫生沒有申請過休息,在28日下鄉完成消殺工作後,倒在家中。

  朱海秀生於1997年,是河南省洛陽嵩縣紙房鎮朱王嶺村人。2019年7月畢業後就職於中山大學附屬醫院第三醫院內科ICU病房護理工作。22歲時已經是一名共產黨員。她堅韌、頑強、有責任、有擔當。2020年1月24日,報名參加該院馳援醫療隊,投身武漢抗疫工作中。

  她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去之前未和父母打招呼,她說:“救人嘛,本來我們醫護人員就有這樣的使命和責任。”在武漢工作期間,由於高強度的工作和長期間的熬夜加班,使她的眼圈周圍顯得烏青。由於長時間佩戴防護用品和接觸消毒用品,她的臉上長出了很多溼疹,並且往外滲血。從這些畫面不難看出在武漢的20多天裡,她的內心經歷了什麼樣的考驗的挑戰。

  疫情洶湧而來,每天都有一批疑似病例患者被確診,每天都有一批人死亡或治癒出院。這些數字變換的背後,是一個個家庭的悲喜劇。

  防疫期間感人事蹟5

  3月12日,武漢火神山醫院門口,因道路進行緊急施工,接運患者的車輛暫時過不去。隨著車輛增多,有的人從車上下來,開始圍觀。火神山醫院安保專班負責人孟祥德(見圖。資料照片)感覺到了風險:人員聚集,有可能帶來交叉感染。“你們退後一點!”他立刻挺身而上,開始指揮各方:“大家不要急,我們一定快速打通道路!”孟祥德一邊將患者引至安全地帶,一邊帶領民警搬走門口的石塊、路障,經過緊急疏通,成功打開了一條車輛通道。

  14年部隊生涯和17年警察生涯,鑄就了孟祥德頑強的硬漢性格。在火神山醫院建成之前,武漢市公安局特警六大隊大隊長孟祥德主動請戰,快速組建了火神山抗疫突擊隊,2月初率隊進駐火神山。“我們的字典裡沒有‘不’字,別人去不了,我們能去;別人幹不了,我們能行!”孟祥德說。

  2月2日晚8點起,為保障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順利入院,孟祥德帶隊連續奮戰兩天兩夜,交通指揮、人員排查、巡邏值守。2月4日早上7點,他就帶領隊員在現場開展交通管控和道路指揮,連續站崗17個小時,最終護送一臺臺載著患者的救護車順利駛入醫院。

  2月8日,面對300張即將進場的新增床位,在護欄數量不足的情況下,隨著他的一聲“跟我上”,40名民警在知音大道上每隔50米設一個崗,頂著寒風冷雨疏導車輛和穿越的.行人,開闢了一條兩公里的綠色通道,確保了大批緊急物資的快速送達。

  2月15日早上8點,孟祥德帶隊在醫院周邊開展巡控時,發現前夜的暴雪壓垮了一處醫院圍牆,他又第一個衝上去扶起近百斤的護牆板,和4名隊員一起將由近3米高的活動板組成的牆面重新拼接。醫院工作人員感謝道:“你們搶修的不僅僅是破損的圍牆,更是生命安全的屏障。”

  面對大量求助運送“救命資料”的家屬,孟祥德設定了“愛心傳遞箱”,將患者的病例、CT等透過傳遞箱進行收集和登記,集中轉交醫護人員。醫護人員稱讚他是一面“戰地旗幟”。“我只是這場武漢保衛戰中千千萬萬名戰士中的一員。守衛患者、守衛白衣天使是我的責任,也是我的榮幸。”孟祥德說。

  孟祥德請纓上了一線,妻兒都很理解。孩子在作文中寫道:“我的爸爸是警察,雖然很久沒見他了,但是我知道他就在我身邊,一直在守護著我們的安全!”

  防疫期間感人事蹟6

  在抗疫一線,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站在汙染區和清潔區的邊界,把醫務人員武裝得嚴嚴實實送進病房,而且還要負責把他們從汙染區安全地接回來。他們就是院感醫生,被醫務人員親切地稱作“安全守護神”。

  婁昊來自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科。2月4日隨隊到武漢後,就一直在承擔河南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一線醫生的感染防控工作。

  穿防護服難,脫防護服更難。因為從汙染區出來,所有的防護都已經被汙染,醫護人員需要在不接觸汙染面的情況下脫掉防護裝置。這也是他最緊張的時刻。

  醫護人員一天四個交接班——凌晨2點,早上8點,下午2點,晚上8點。每次交接班,婁昊都要跟著上班的人去方艙指導穿防護服,然後指導下班的人脫防護服,只有在交接班的間隙才能回到酒店休息一會。

  從第一天起,婁昊每天四次往返方艙,從未缺席。已是深夜,婁昊又要和幾名醫護人員前往方艙醫院交接班。出發前他透過我們的鏡頭,代表院感人向一線戰友們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防疫期間感人事蹟7

  他是武漢的守護者,常青街環境衛生管理所所長黃友軍,凌晨3點就起來掃大街,記者碰到他時,他已經連續工作了6個小時。如今站在危險第一線的除了醫生,就是他這樣的環衛工人。“垃圾裡滿是病菌,但垃圾箱是我們的主戰場,把垃圾處理妥當,才能真正為大家創造一個健康的環境。”

  特殊時期,不容退卻,從疫情開始後黃友軍和妻子,就再也沒回過家,“不敢回家,只能住酒店,把孩子一個人留在家裡。”“擔心孩子嗎?”“說不擔心是假的,但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儘快渡過難關,到那個時候,我們一家人,就可以熱熱乎乎地吃個團圓飯了。”說話間,照在黃友軍臉上的陽光,像極了春天。沒有人想做英雄,為的是問心無愧,我是武漢人,武漢我守護!

  防疫期間感人事蹟8

  疫情初期,武漢就診發熱病人突增,各大醫院不斷有醫務人員感染,急診科成為重災區。然而武漢第三醫院感染的醫務人員相對較少,至今只有一位男護士感染。董芳的職業敏感,保護了許多同事。

  1月初,董芳的丈夫陳偉工作的武漢市中心醫院發現幾例不明原因肺炎。他回家告訴了董芳。董芳同時參加了國家疾控中心專家的培訓,培訓時說不明原因肺炎是一個呼吸道的疾病,沒有確定人傳人。但董芳敏銳地感覺到,呼吸道疾病就很容易透過飛沫傳播,類似於肺結核。於是她馬上第一個向醫院申請給ICU配N95口罩、防護服和空氣消毒機。ICU病房原來是大通間,董芳又想辦法改造成隔離病房,安裝了56臺移動滅菌站。她在全院第1個培訓N95口罩和防護服的使用方法,全科找影片學習,嚴陣以待。

  “我感覺這就像打仗一樣,得先把戰壕挖好了,才能去打,不然的話就會暴露在流彈面前,如果自己倒了,就沒有辦法去戰鬥。”董芳常對科室的同事們說。

  董芳自己也幾次踏上了生死線。

  最危險的事發生在2月24日,天較悶熱,董芳正在ICU救治新冠肺炎病人,防護服穿了好幾層,滿頭大汗,汗水流到她的N95口罩裡。N95口罩防水效能好,把汗水兜住了,口罩內層全部打溼。她一吸氣,汗水汗就吸到鼻子和嘴裡,讓她快要窒息,腦袋一陣暈眩。董芳趕快讓其他醫生接手,而她必須馬上從10樓下到1樓清潔區才能脫防護服。她不敢跑快,因為呼吸一急促,吸的又是水。如果把口罩拉下來,便有被傳染的危險,因為10樓和電梯裡都是汙染區。等電梯時感覺很漫長,電梯上到3樓停一下,在8樓又停。飽受煎熬的她感覺沒法呼吸,終於等到電梯下去,短短的路程她走了15分鐘,但她還是堅持按順序脫防護服、鞋子、護目鏡、外層口罩,每一個步驟完了都進行手消,最後摘下N95口罩時,董芳長吁了一口氣,感覺自己像是起死回生。

  “新冠肺炎病人呼吸困難的時候,是不是也是這種可怕的感覺?”董芳又想到了病人。

  防疫期間感人事蹟9

  17年前,鍾南山教授領軍抗擊非典;17年後的這個冬季,84歲的他再次臨危受命,出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他建議公眾“沒什麼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自己卻做了“逆行者”,義無反顧趕往武漢防疫第一線,滿滿的行程安排,風塵僕僕。

  這位當年敢講真話、敢涉險灘、敢啃硬骨的老人,再次成為絕對的超級明星、全民偶像。他的言談舉止令全網瘋狂刷屏,令無數人為之振奮與動容,很多經常看偶像劇的女性朋友都說:沒想到被一個老爺爺圈粉,毫無抵抗。

  84歲,在這個絕對需要安享天年的年齡,支撐他出山,承擔如此大的身體與精神負荷的,絕對是醫者仁心和國士風範。84歲高齡的鐘南山,是一位長者,一位醫者,一位仁者,他有院士的專業,有戰士的勇猛,更有國士的擔當。

  一位老師這樣概括:知識淵博,專業過硬;懸壺濟世,心懷悲憫;勇於擔責,敢說真話;義無反顧,不怕犧牲;救民於水火,救國於危難……我們一直在尋找讀書之用,教育之本,或許這就是吧。

  防疫期間感人事蹟10

  作為江蘇醫療隊中繼續堅守疫情一線的人員,我們要為疫情‘兜底’。人民呼喚,就會堅持到底。”掛職黃石市中醫醫院副院長、黨委委員的姚欣說,他剛剛結束10個小時的工作。這幾天,該院歸攏收治黃石市內其他醫院轉來的18名新冠肺炎相關患者,包括兩名危重症患者。

  江蘇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姚欣,已在黃石這家傳染病醫院戰鬥了40余天。據瞭解,該院被稱為當地的“小湯山”,疫情期間收治了黃石市大部分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之前收治的234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絕大多數已康復出院。

  患者基數多、病情重,當地醫護構成多元、救治理念不同,醫院硬體設施與防護裝備較為欠缺……這是姚欣和隊員們最初面臨的難題。身為醫療和行政雙重“領隊”的姚欣,一直在思考:如何帶領92名江蘇醫療隊隊員高效介入疫情救治,把各方醫護力量擰成一股繩?

  姚欣回憶:剛來沒兩天,醫院就緊急轉進一名30多歲的危重症患者。這名患者不吸氧血氧飽和度只有82,呼吸嚴重衰竭,生命體徵極不穩定。經過對患者之前病情的研究,姚欣和團隊突破常規,對原有方案進行了重大調整……“很慶幸救回了這名患者,但結束後我反思很久……”姚欣告訴記者,實地救治經歷使他意識到,必須確立適合黃石市中醫醫院的統一規範的救治流程、合作模式。

  說幹就幹。參照江蘇省人民醫院的資料,結合所支援醫院的實際情況,姚欣用一週時間加班加點,親自擬定了一批方案:《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轉運流程》《新冠肺炎艙內值班制度》《疫情期間突發停止中心供氧應急預案》《疫情期間突發火災應急預案》《疫情期間使用呼吸機過程中突發斷電應急預案》……

  “為了最大程度地發揮診治的有生力量,我們將江蘇醫療隊與黃石當地醫護人員進行了混編。”姚欣介紹:每個病區都有江蘇醫療隊的相關專業精幹力量,方便兩地醫護及時溝通,制訂最優方案。此外,姚欣還積極與當地院方溝通協調,做好防護設施、儀器裝置等一線臨床支援,加強對隊員及當地醫護人員在關鍵救治技術方面的培訓。

  “防護安全有了底,醫療執行也流暢,我們的工作積極性就更高了。”有隊員說。

  “各項新制度實施後,醫療救治有條不紊地執行到現在。”姚欣說,很欣慰這些制度和方案在此次救治工作中起到了明顯作用,成為兩地雙方共同的醫療財富。

【防疫期間感人事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