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文化> 文化苦旅讀後感

文化苦旅讀後感

文化苦旅讀後感4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化苦旅讀後感1

  夜幕降臨,一切的喧鬧歸於平靜。

  在無數個如此寂靜的夜裡,細細體會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

  一盞清燈的餘光裡品一杯淡淡的綠茶,古人說,定中求靜是喝茶的最高境界,而我卻彷彿在飄散的茶香裡看到了餘秋雨,他就坐在我面前和我品茗論文,於是我不由自主地加入了他遠行的隊伍,天高地闊之間,走上這一趟漂泊於華夏蒼茫大地上的苦諦之旅。朦朧中走入敦煌,走入那被破落的悲涼籠罩的道士塔,看到的是一方慘白的石屋,一個漠然的表情,一具無知的軀體,一抹西天淒涼的晚霞,一支載著一個文明古國文化的車隊……一個愚昧無知的王道士,一筆壓在炎黃子孫肩上的文化重債,如果有一種心情可以描繪這一種痛,那一定叫做――“恨”!

  《易經》裡一句“天一生水”造就了一代藏書樓――天一閣。站在偌大的天井裡,順著那搖搖晃晃的木梯向上望,似乎看到了那無數泛黃的書頁裡記載的滄桑變化,看到了一代代範氏子孫堅守而執著的身影,看到了那個為了進藏書閣而嫁進范家卻終不得願的女子幽怨的神情……蒼老的屋宇和庭院,百年的期許和守侯――風雨天一閣,一座由信念、責任支撐起來的文化樓閣。

  還有那個南荒之地的柳侯祠,一代文豪的淒涼註腳。當滿腹經綸被車輪馬蹄搗碎,脆亮的吆喝填滿了疏朗的胸襟,惟有這寂寞的柳侯祠固執地肅立著,徹底洗去人世的喧鬧……在無法對話的地方尋找對話,於是對話也一定變得異乎尋常。餘先生說“朝廷萬萬未想到,正是發配南荒的御批,點化了民族的精靈。”是這樣吧,柳宗元,他用終年養育他的荒蕪鑄就了晝夜不眠的文化之林。

  手捧著《文化苦旅》,隨著作者的筆觸在字裡行間遊歷了大半個中國。旅行結束,本應陶醉於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我心頭卻莫名地湧出一種苦澀的感覺。

  初看《文化苦旅》,書名中的“苦”字一度讓我疑惑,是指漫長旅程中經歷的勞苦嗎?!然而,當隨著餘先生的指引,完整地走過這一段旅程,才恍然大悟,其實――苦於身無所謂苦,苦於心才實為苦。

  餘秋雨先生說:“如果說人生是一條一劃而成的線,那麼具有留存價值的只能是一些點。”然而,即使只是一個個的“點”,人們也還得孜孜不倦地追求那歷史長河中的“線”。無數人的足跡串聯成歲月的年輪,一如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是一種參合著太多悲傷、惋惜、屈辱的輝煌。探尋這樣的歷史,無疑是沉重而傷痛的,是一段“行者無疆,思者無涯”的心路歷程,正如餘先生自己所說“文人似乎註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不過我以為,這是文人最大的痛苦,卻也是最大的幸福,因為苦澀後的回味會讓我們瞭解,正是有著無數人艱難而執著的追尋,才能在歷史的天空中留下這麼多偉大的“點”,那是――對人生的認知,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思考!

  歷史的魅力往往在於它的足跡總是隱藏在山水之中,難於尋覓。所以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深厚的文化內涵的人是永遠不可能找到這些無價之寶的。無疑,餘秋雨是“探寶”的勝利者,他的收穫便是這本《文化苦旅》――他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探尋文化的足跡;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尋求人生的真諦。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出人生淪桑感。”這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在感悟歷史的同時感悟人生,何嘗不是一種收穫?

  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生命之路總是曲折坎坷,回望曾經留下的足跡,就會明白,苦難是人生路上的泥土,只有深切體會苦諦苦境的人,才能把泥土握成黃金,才能造就人生的厚重感,因為在深沉的痛苦裡,庸人選擇逃避和遺忘,而智者卻更深刻地體會了存在。

  走這一趟苦諦之旅,尋覓的是綿長曆史的足跡;震撼的是璀璨文化的魅力;豐富的是多味人生的閱歷;留下的是苦澀回味的收穫。

文化苦旅讀後感2

  暑假走了一些路,寫了一些遊記。當時寫遊記,文筆上、內容上,結構上都會參考這本書,術語上則會參考《中國建築史》。可以說這本書對我影響很大。暑假的時候,去新疆前讀的這本書,裡面有很多寫新疆的文章,這樣構成了我對新疆的第一印象,這幾篇寫新疆的文章中,論文筆我最喜歡《沙原隱泉》,論內容更喜歡《西域喀什》。

  文化苦旅,之所以稱作文化苦旅,是因為每一篇文章將景色與文化結合,以《西域喀什》為例,一共五章的篇幅,前四章均已文化開頭,先是從各個文化的比較,包括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古巴比倫文化來引出喀什這是“文化匯聚的福地”這個觀點,又以張騫的出使西域,包括印度佛教東傳作證。對於文化的凸顯可見一斑。

  再說說剛才提到的《沙原隱泉》,文辭華麗卻不顯露於外,不張揚,文章質樸富有哲理又不失文采,只有大師級的作家才能忘懷文筆,到這麼一種大師級的境界。看他的文章,心胸闊達,別人的遊記都是融情於景,身系景中。他呢,則是站在上帝的視角,俯瞰大地。《沙原隱泉》給人一種旅程的慢動作回放的感覺。他最令我佩服的是能用很美的語言把大道理講出來。

  孔子曾說過: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其實不僅做人要這樣,文章也是如此,我認為沈從文先生的《文化苦旅》就做到了。

  在他所描述的秀麗絕美風光之後,對民族,對歷史,對生命的探討,對不羈的中國文化孜孜不倦的求索,都撼動著人心。明明有時候描寫的是美景,卻在看完文章之後引人沉思,看完一篇文辭優美的文章後仍能令人沉思,單是這一點就足夠稱為一個好的散文家了。

  但不單是這樣,它會讓讀者體會”怦然心跳“的共鳴,有一種“莫名感動”;《文化苦旅》讓讀者讓我進行自我審視,也曾感嘆人生百態。他會讓你與作家產生共鳴。哇,我怎麼沒想到;誒,好像還真是這樣;是呀是呀,常常會讓你發出這樣的感嘆。從字裡行間,我能夠看到一個哲人瘦瘦的影子,揹著手,低著頭,縱情山水,一會兒靜靜沉思,一會兒喃喃自語,欲步卻又停留。他驚歎、震憾,他婉惜、嘆息,他傷感、高興。皺著眉在慢慢地踱著,讀者也與這位哲人一齊品味歷史,體驗文化。每讀到一個地方,都會身歷其境,都會有志趣高雅的文人為伴,面對都江堰,我如蒼茫計程車卒;面對江南的小鎮,我心曠神怡,面對西域古城,我如千年前行走在大沙漠的商人。這種共鳴令我敬佩不已。

  當茶餘飯後咀嚼著其中優美的文字,欣賞古代歷史人物的零碎故事,能讓人有所感、有所動。無需華麗的辭藻來凸顯出文章的深度,聽他娓娓道來,感受到那深邃的歷史命運和對中華大地深深的依戀。餘秋雨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冥思後的放鬆。

  餘秋雨先生有著極高的探索精神,他翻山越嶺,用其獨特的視角引領廣大讀者對中國的深層文化進行深思,掀開了歷史沉重的面紗喚醒了國人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別人寫景無非寫這個景多麼多麼美,但寫到頭,無非還是這美景罷了,但餘秋雨先生就從文化層面切入,這樣才讓人津津樂道,也可以說是這種獨特的眼光成就了這本書。

  《文化苦旅》光說文化文化了,再解釋解釋苦旅,我認為一個是旅行苦,一個是內容本身的苦澀。前者作者浪跡天涯,風塵僕僕,不說別的,單說作者在《沙原隱泉》那一章裡爬沙漠,就夠辛苦的了,也可稱得上是“苦旅”了。後者是文化的苦行,這本書本身的資料並不甘甜,正因裡頭夾雜著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澀的味道,為這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味道。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

  可能有的人即使讀完了這本書,對文化的瞭解也只是一點點的表面,但我分明聽到了那樣深沉的敲門聲,咚咚咚,在叩響中國文化的大門。《文化苦旅》就如一艘導航船,她將帶領我去深思更多中國文化。《文化苦旅》也可以說做是一場心靈的盛宴,背上旅行的包裹,為文化的傳承而吶喊,為中國文化找一個確切的目標,我們責無旁貸。

文化苦旅讀後感3

  中國燦爛的文明正在被時光磨滅,不知在角落裡邊回味心酸史邊唾罵歷史罪人的人們是否真曾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我一直以來欣賞懂史且敢於評論批判歷史的學者,而也同時認為現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的餘秋雨先生是無數學者中的豪傑,他的《文化苦旅》是萬千部文史學散文著作中最為出色的上品。

  本書是餘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奪得首獎。全書的主調是憑藉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餘秋雨先生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餘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著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他也曾在本書中像許多知青學者樣深情感嘆,但同樣的感嘆,出現在不同的地方,韻味也相差甚遠。正如他所說的一樣"我也可以年輕",他的人生是富有彈性的,他總是秉持著少年的激情,享受著老年的清閒度過他充實的中年時光,所以,餘秋雨先生無論何時都是個混合體。因此,他的文章,也永遠夾雜著不同感覺的口氣。如他對中國文化日益淪陷喪失的悲傷感慨,就飽含了年輕人對不滿的辱罵,中年人對世事的無奈和老年人滄桑的惋惜。

  也許有些的觀覽完全無心,但撰成此書的靈感源頭絕對是有意的。很明顯,他發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塵封點。在如今這個弘揚我國絢爛文明的蓬勃時代提出這樣的悖論觀點,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國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創造過盛世,人們為了保留住曾經繁華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築,就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但人們的理想總是好的,而歲月卻是逆人而行,變故也是層出不窮的,人們再想儲存下來的東西到了一定的極限還是會被時間沖走,雖然也有些是出於人為,但歸根結底,還是源於歷史的輪盤上的空白。有些歷史塵埃的東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學者在哀傷的挽回,總痛心的活在不屬於他們的曾經,便永遠無法活著走出來。因此,"正視過往與當下",便是我從此書中悟出的一個當前重要的課題,我也同時認為這是餘秋雨先生的研究與警世主題。因為,只有能真正認清歷史風雲的人才能在順應歷史車輪的基礎上印出自己的車轍印。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髮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在心靈與心靈的撞擊中,發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

  在這兒,已超過了時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艱難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歷史的漫遊,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對那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的預設。讀它,讓我受到了靈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禮,心靈的昇華。

  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薰染,精神的洗禮,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或許,我還未完全領悟作者的深意。或許,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愴奏響了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抽一枝柳條,折一隻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書。

  走進餘秋雨,走進《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讀後感4

  恍惚記得很久之前,有個朋友告訴我西泠印社的旁邊有個古董店。

  那個時候我還把“西泠”讀作“西冷”,自然對一家小小的古董店沒什麼興趣。但是時間一點一點延長,那時的我大概也不會想到,在幾年後一個“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的日子裡,我還是去找了這家不明存在的古董店。

  這幾年裡我對於古董店總是有莫名的執念。大概是對那些歷史沉澱的東西有莫名的好感。博物館裡的只能稱物,它們被安靜整齊地擺放在一個地方,每天面對幾盞燈,面對幾撥人。古董店裡的呢,應該算古董,不論真假,它們的陳列,都是故事。

  可能這就是古董吸引我的原因,也是那家神秘古董店吸引我的原因。

  當我終於乘上去往西泠印社的公交車,在西湖邊某條道路上穿行的時候,我突然萬分慶幸這次心血來潮。

  作為一個杭州人,我對西湖卻並沒有特別熟識的感覺。只是知道有這麼一個湖,它有著名十景,是世界文化遺產,是杭州的驕傲。小時候來過幾次,觀賞遊玩,大概只記得當時的豆腐乾挺好吃。

  所以,當我獨自來到湖邊,難得清冷的公車載著我東奔西走的時候,也給了我更多的時間看看這個熟悉又陌生的西湖。

  杭州這座城應該最愛梧桐。

  特別要是法國梧桐,高大魁梧,所以願意將梧桐成片的栽在西湖邊。其間還夾雜了些柳樹的影子,初春的柳枝剛發新芽,弱柳扶風大概就是這種姿態。這就顯得梧桐更偉岸了些,扭曲的樹幹,偌大的廕庇。儘管市樹是香樟,但杭州愛梧桐不無道理,因為這也是生命,自然的生命,梧桐比香樟更隨意,更鋪張。

  西泠印社確實沒有公車上冷清,反而很熱鬧。大多數人應該就是因為“天下第一名社”這個稱號慕名而來。進門就是一棵巨大的香樟。根鬚蜿蜒地猙獰,樹幹爬滿了青苔,鋪天蓋地的綠蔭毫不掩飾枝葉的放肆。遊人只能驚歎了。

  西泠印社的大名用冷綠色刻在一石碑上,旁邊是一簇春天的紅花,開得正好。身後就是一座丘陵。上山的石階沒有刻意修平整,反倒是像亂石堆成的臺階。昨夜下的雨溼冷著,更顯得小路溼滑難走。我只得小心翼翼地走,小心翼翼看著路,小心翼翼地發現了山路上各種植物,被雨珠打得蒼翠蒼翠,傲然立著。我還期望著山上是不是有一個很隱秘的地方藏著傳說中的古董店。可惜只有幾個亭子,幾個石凳,一個滿是錦鯉的水塘,和一座意味深遠的塔。

  我坐在西湖的長椅上,喝著水,看著面前的湖與樹。

  西泠印社同西湖一樣。目光所到之處,除了遊人,要麼是樹,要麼是水。它們比我們更清楚自然的意義。連神話傳說裡亦仙亦妖的白蛇,都是生於水,隱於山水環繞的雷峰塔。

  放下水瓶,翻開手上的《文化苦旅》。餘秋雨先生說:“這一來,杭州就呈現出了一個貫通千年的人文宣言。”孤山這個地方,像西湖中的一個小島,西泠挑了一個很好的地方建立社址。亦山亦水,亦孤亦環。

  馬可·波羅如此大力讚揚一個城市,當然有他自己的道理。現在我們回想起他至高的評價,仍會覺得名副其實。

  杭州的美,大多是集中在了西湖。而西湖的美,全然是這些山山水水,樹樹花花。蘇軾與白居易比我們更早懂得了西湖的美在何處,於是他們竭盡全力浚河道,清藻荇,治湖水。這才有了後來的南宋都城臨安。杭州比其它地方更明白自然對於我們的意義。

  這是一個只屬於杭州的宣言。

  “宣言的內容,很複雜,又很簡單:關於自然,關於生態,關於美麗,關於人間。”春天的西湖水盪漾著,湖旁低垂的迎春花黃豔豔的,映著水中的倒影。法國梧桐還是那麼魁偉,密密的青苔攀附著粗糙的樹幹,出奇的安靜。這就是春水道梧桐。我們需知,在自然面前的我們,何其渺小。而自然的美麗,又何其偉大。

  我捧著書突然笑了。我想我已經找到了我心心念唸的古董店。

  西湖之美就是杭州的古董,自然之美就是西湖的古董。

  這就是一個關於杭州的宣言,關於西湖古董的故事。

【文化苦旅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