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合集10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1

  作為一名教師,多讀些教育著作,多瞭解些教育理論是不可獲缺的。假期之中,我閱讀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體系的主旨。我們可以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中汲取豐富的養料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

  一、實施愛的教育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畢生從事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愛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對後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裡,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後一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在愛的教育中,培養學生愛的情感,用愛的情感幫助學生塑造人格。如開展“我與父母通訊”活動,使學生們感受父母的愛,從而培養學生愛父母、愛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礎,善良的心和愛他人、愛祖國的情操也是創新智慧的心理基礎。

  二、實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內涵十分深廣,而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他的生活教育從內容上看是動態的,隨環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變化而變化。在生活裡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麼做.就怎麼學,就怎麼教”,而教學的中心是“做”即實際生活。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學都要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書本知識要聯絡社會實際,引導學生關心家鄉的建設、國家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成就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這樣,不僅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書本上的知識活了起來,而且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課外,指導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如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文藝節目,歌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學生們自編小報,自己寫稿,自己設計版面,幼稚的作品中體現著學生們豐富的想象和創造。每組織一次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具體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儘可能好的實效。

  三、實踐創新教育

  創新教育是教育觀念,又是具體的教學思想,它只有化作具體的教育教學的操作方法才能夠實現。但教育教學無定法,因此它又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為此,今後我更要認真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牢固樹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基礎教育主流價值體系觀念,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以陶行知先生為楷模,學習他高尚的人格品質,求真求實求創造的教育理念,成為敬業愛崗、師德高尚、業務精良、創新務實的教師,為培養學生成為“真人”,並具有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認真學習了陶行知先生的“五大解放”的思想,可以採用的做法是:

  1、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從書本和試卷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去看社會、看自然、看生活;

  2、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閒置的雙手動起來,去做事情,做到“學做合一”;

  3、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從“只聽不思”中解放出來,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學會思維;

  4、解放學生的嘴——給他們說的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

  5、解放學生的空間——除了課堂學習,還引導他們走向課外,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給他們廣闊的天地。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寶貴的經驗和財富,是我們學習、研究、繼承和發展的永恆的課題,是創造型教師及專業發展義不容辭的責任。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2

  在當今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聯絡教學實踐活動,讀《陶行知教育名篇》頗有收穫,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即教育”這一篇。

  第一、生活教育理論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在生活裡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他的“社會即學校”學說,更是告訴我們“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增加”。這與我們解決當前教育中教育內容的過時陳舊、不符合學生生活實際、不切合學生思想認識、不能很好地為學生的將來生活服務的現象是很有啟發的。《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教師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數學的信心對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教師就應該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數學貼近生活,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測的,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是實實在在的,從而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為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實踐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讓課堂所學真正融入社會生活。學了“米、釐米”後,讓學生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長和寬;黑板、書桌、課本、文具盒的長與寬;量爸爸、媽媽的身高等。學了“10的認識”後,可讓學生用第幾排、第幾個來描述自己坐的位置;讓他們說說家裡的電話號碼;讓他們記錄一星期的氣溫等。學了“小數的初步認識”後,可組織學生到超市調查商品價格。學習“面積單位”後,讓學生測算書本、課桌、黑板的面積;親自設計桌套的大小等。利用“比例知識”,幫李阿姨算一算她家和三位房客的水電費情況(按人口比例)。學了“平均數問題”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選專題,展開活動,比如測量計算班級同學的平均身高、平均體重、平均年齡,菜場某一蔬菜的平均價格等。這樣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讓學生從中嚐到學以致用的樂趣。

  第二、教學做合一我們應如何去實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內容論呢?我們認為,我們的教育內容必須儘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鮮血液、新鮮內涵。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了,事怎麼做,就怎麼學,就怎麼教,”:而教學的中心是“做”,即實際生活。我們必須瞭解生活,瞭解學生生活現狀、瞭解生活發展的趨勢、生活對人的要求的變化。現實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發展、品學兼優、視野開闊、生理心理健康的人。《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要重視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透過數學的學習活動,情感與態度方面有新的發展的理論,其實與陶先生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建構主義學者也認為,“學習數學”應是一個“做數學”的過程。因此,在數學課堂中要讓學生有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機會。現實、有趣、開放和具有探索性的數學教材和學習內容才是學生“做數學”的前提。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時,根據這種情況,我們將本課設計成“招考營業員”、“我是小顧客”、“物物交換”、“用物兌幣”等幾項活動,在招考營業員”的活動中,學生進一步認識了人民幣,在“我是小顧客”活動中,透過付幣、找幣鞏固了不同單位的人民幣之間的互化。更重要的是在活動中學生學會了怎樣與人交流,與人合作。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在教育實踐中邊學邊做,細細體會,定然會有新的發現,新的啟示。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3

  陶行知先生再三強調:教學做合一。“做”是教學之中心,是在勞力上勞心,具有“行動、思想、新價值之產生”三個特徵。一面行,一面想,必然產生新價值。

  蘇霍姆林斯基也說:“兒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頭上。”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安排一些實踐活動來發展學生的智力。事實證明,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不但不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而且還能讓學生透過參與活動而獲得更多的知識,在親身體驗中去觀察、思考、發現、創造、感悟,將學習與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

  在語文教學中,這一點尤為重要。三年級學生寫作文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很多學生總覺得無話可說,不知道寫什麼。我常常會帶他們進行觀察,引導他們留意身邊的小事,從生活中積累素材。有一次,學校組織植樹節活動,學生們都從家裡帶來了鐵鍬,準備大幹一場。我把這個活動當做一個契機,注意在每一個階段觀察和提醒學生。勞動沒開始前,學生們已經興奮不已,在教室裡坐不下去,不停地問我:“老師,怎麼還不開始?”我笑著反問他們:“你們現在這個樣子可以用什麼詞語或句子來形容?”學生們思索了一會兒,開始回答:“迫不及待。”“躍躍欲試。”“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詞語一旦與學生的感受契合,似乎就變得富有生命力了。

  我交代好安全事項,植樹活動開始了,學生們爭先恐後,挖坑,移苗入坑,培土,澆水,每一個環節都讓他們親自嘗試,親自感受,我給他們拍了不少照片。植樹的過程中,天空中飛來了北歸的一群大雁,我趕緊喊學生們抬頭看,只見藍藍的天空中一群大雁排著長長的隊伍飛行,學生們不由得發出“哇!真美!”的感嘆。平時我們在詩歌中、課文中經常讀到“一群大雁一會兒排成人字,一會兒排成一字。”這樣的句子,可是學生只是讀這些句子,沒有直觀的感受,他們根本體會不出句子中的那種韻味,再美的語言都不如讓學生們自己親眼看到來得震撼。當天晚上,我佈置了一篇習作,以我們的植樹節活動為主題來寫。第二天我收作文時,全班大部分學生都認真完成了這篇作文,好幾個孩子都說:“老師,這篇作文太簡單了,我們就把自己經歷的事情寫了下來。我不在覺得沒話可寫了。”是的,在勞力上勞心,由實踐行動形成思想,產生新價值,教學做合一,使學生的學習變得簡單又有趣。

  我們教師教學時,也要一面教,一面思考,還要透過不斷的學習來補充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逐漸形成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

  有一年我教一屆高年級學生,班裡學生較多,性格各異,學生們情緒變化快,今天這幾個同學關係不錯,明天就可能鬧崩,其中有幾個女孩子還非常敏感,老師同學無意中的一句話,甚至一個眼神就可能使她們難過很久。這樣的班級情況讓我有些頭疼,我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方法對待他們。一開始為了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我讓學生每天寫日記,徵求過他們的意見,每天交給我批改。我發現,許多孩子常在日記中向我傾訴自己的心事,我突然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於是,我每天對學生們的日記批改得格外認真,每個孩子的日記下面我都會回覆一段長長的文字,有時是解答他們學習中的困惑,有時是他們難過時的安慰,有時是他們迷茫時的指點。每天日記一發下來,學生們都迫不及待地翻來,看我的回覆,這樣的溝通讓我們的心離得很近,學生覺得老師能理解他們,願意耐心傾聽他們,所以班級非常和諧。每天學生們主動把我的講桌擦乾淨,辦公用品擺放得整整齊齊,圖書角都是他們自己來打理。班級管理得非常輕鬆,這是因為我在學和做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班級的管理方法。

  讀書為我們開啟了一扇智慧之窗,但能否真正領略教育的風景,還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一種教學方法不可能適用於所有孩子,生命的成長需要我們既遵循規律,又尊重差異,在讀書學習的同時,惟有不斷地在教學中去探索、實踐、研究,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學生的教育教學方法。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4

  施一公先生髮表競聘演講時,曾動情說過:“人生為一件大事而來。”人大附中的劉彭芝女士在20xx年出版了一本書《人生為一大事來》。每次看到這句話,心潮澎湃之餘又會夾雜著焦慮、迷惘、不自信和不知所措,因為我實在不知道我人生的“大事”是什麼。無意間在網上搜索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介紹才知道,這都是出自於他的一首詩“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而他們口中的大事,不約而同的都是——教育。帶著對陶行知先生的崇敬,帶著對學校為我們準備共讀書目的感謝,也帶著我自己的困惑,認真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

  “大概天才有十分之八九之勢力,教育的勢力只佔十分之一二。教育萬能之說是教育界自欺欺人的話。”讀到此處,我實在佩服陶行知先生,敬重他在教育的熱浪洪流中所保持的清醒,佩服他敢說真話的膽識。緊接著他又寫到“但是天才有時很不容易看出來。時機未到,天才隱在裡面,專靠主觀、武斷,以致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是常有的事。”我想,這裡提醒了我們有兩點需要注意:一、班裡那麼多學生平時最吸引老師的有兩種,愛調皮搗蛋的和非常優秀的,但是我們一定不要忘了多關注各方面表現平平性格內向的孩子。二、要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孩子的特長。

  “但是總覺得肯在近處著手的人還是太少”,“看準一件具體的事,聚精會神地來幹他一下”。這些觀點出自先生《社會改造之出發點》一篇,當時陶行知先生提出透過解決羊市大街121號門牌裡的讀書問題來做改造社會的出發點。我不禁感慨,一個已經站在理論最高處的教育家,一個偉大到影響了整個中國現代教育的教育家,做事情時沒有轟轟烈烈的口號,沒有大刀闊斧的架勢,竟是從近處著手,想著透過解決一個衚衕的人民不能讀書識字的問題來改造社會,這在當時給人的震撼是不是不亞於“愚公移山”?當我再看到“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八個字時,我告誡自己要把“腳踏實地”記在心裡,凡事從最近處著手,人生若有幸能體會一把“愚公”的幸福,那或許是一場苦與樂交織的酣暢淋漓。

  先生提出過著名的教育思想“教學做合一”,“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種田這件事是要在田裡做的,便需在田裡學,在田裡教。游泳是在水裡做的事,便需在水裡學,在水裡教。”作為一名化學教師,對此深有體會,我多麼希望在講某些實驗時,能把學生帶到實驗室裡我一邊講學生一邊做;瞭解某些物質的工業製取方法時,帶學生參觀相應的生產車間;講物質構成的奧秘時,真的有臺掃描隧道顯微鏡,讓學生親眼看看那些微小的原子和分子……可是實施起來要面對的種種困難,單是安全保證、時間保證、硬體設施都是難以邁過的大坎兒,尤其是安全保證,膽小如我,是萬萬不敢負責任的。所以我總覺得,這輩子教的課是無論如何不能讓自己滿意了,但還是希望自己能堅守住底線,讓化學真的像化學。

  在《如何引導學生努力求學》一篇中,先生寫到“大凡生而好學為上,薰染而學次之,督促而學又次之,最下者雖督促不學。”“現今青年人所以不肯努力求學的緣故,實由於學校裡缺少學問上薰染和督促的力量。”“就地位論,好學的教師最為重要。想有好學的學生,須有好學的先生。換句話說,要想學生學好,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讀到此,內心惶惶然,感覺是在耷拉著腦袋聽一位長者鏗鏘有力的訓斥,不敢看眼前是不是唾沫橫飛,只知道句句話像針一樣紮在了心上。從現在開始,希望自己多讀書、勤思考,從專業書籍、小說向各類書籍擴充套件,在讀書和思考中踏實幸福地成長。

  每一本好書都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整本書讀下來受益匪淺,讓我在羞憤中熱血沸騰,在懷疑自我時又堅定信念。未來的每一步都不及當下的這一步,不敢期許日日鮮花相隨,但願天天有好書作伴。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5

  關於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氣,是杜威的弟子,關於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過什麼“生活即教育”這麼一個標題,除此以外,我對其就渾渾然了。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中“序二”所寫:“大面積的中小學教師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說,更別說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諸教育實踐了,繼而有所發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個沒有讀過陶行知的人,怎麼可以在中國做教師呢?”讀到此,雖然我不同意他的說法,但足以可見陶公在中國教育界的影響之深遠。於是在閒暇空餘之時,我拜讀了陶公的教育名篇,現把所讀、所想、所悟零碎記錄下來。

  1、“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說法,“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透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2、"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裡,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穴,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裡做的,便須在田裡學,在田裡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做’字在曉莊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幹,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先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穫"。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6

  寒假裡,拜讀《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選》,可以說是對自己思想的一次洗禮,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每一篇文章雖然都不長,卻給了我很多的啟示。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陶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一個人的道德、品行好了,做人做事才會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才會成為有用之才。作為一個教師,要想教學生求真,做真人,那麼自己先要求真,學做真人,求真的知識,求真的本領,有真的道德。做教師,必須有強烈的責任感,要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理念,不斷進取,發展自己,完善自己。正如陶先生說的那樣:“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得專,也要學得博。”我們講育人第一,就是要讓學生首先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一個真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合一”,他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學生學什麼意思呢?就是要把教和學聯絡起來:一方面要先生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一個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他認為傳統的傳授方法有問題,要進行改革。他認為,教師的責任在教學生學,教師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教師必須一面教一面學。這正是我們現在教育所倡導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學會主動去探究,有學習的主動性,自己去發現問題,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而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要給學生以恰到好處的點撥和指導,讓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的終身性的學習。

  在“創造的教育”中,他說:教員們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學生們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這是死的教育,只有思想,沒有行動的教育。教育要“知行合一”,他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所以要有知識,是要從行動中去求來,不行動而求到的知識,是靠不住的。因此,我們現在提倡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創造的教育。學生要創造,就要學會在用腦的同時,懂得用手去實驗,到活動中去體驗,在活動中去尋找知識,手腦並用才能學會創造。教師的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手腦並用,把知識轉化為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對學生進行生活教育,他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社會即學校,就像是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裡去。”這種教育的理念是讓學生把學校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社會責任感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接受有計劃的、健康的、勞動的、科學的、藝術的、改造社會的教育。今後的工作中,我們要用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理念,指導我們的教學工作,讓學生走到社群去,參加社群活動,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體驗生活,開展感恩教育,讓學生學會感恩,懂得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社會,感恩幫助過他的每一個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品行教育、愛心教育等系列教育,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運用知識,昇華知識。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裡,把你和你學生的生命放在大眾的生命裡,這才算是盡了教師的天職。”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陶行知先生平易近人、熱愛學生、求真務實,他的教育思想,育人故事,樸實無華,卻處處彰顯著育人的真諦。不僅為我們指出了教師教的方法,還為我們指出了學生該如何去學,同時也告知我們學生到底要學什麼。作為一名教師,我將牢記陶行知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的學習,充實自己,努力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努力。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7

  終身學習是新時期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理念之一,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如果僅靠自己在學校所學的知識是無法滿足教育教學實踐的需要,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因此,在教學中,只有不斷的讀書學習,才能具備新時期的教師素質。書本是無言的老師,在我認真閱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之後,結合所教學科的特點,有了以會和收穫。

  一、有愛才會有教育

  陶行知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使我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不僅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而且感覺到愛學生就應讓學生健康成長,免受傷害,為此每節課之前我都認真檢查場地和器材,消除安全隱患;教學中對某些有危險的動作做好保護與幫助工作;每節課都安排適宜的運動負荷。我認為熱愛學生,就應該以飽滿的熱情、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愛,而且透過這種愛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稱學生為“愛人”,說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

  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的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還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確實做到了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這三個角色。

  愛的教育確是一門深而活的學問,愛的教育將是一本大書,讓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陶行知,用愛的實踐寫下自己珍貴而值得回味的一頁吧!

  二、學會欣賞學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對教師說過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聲中有愛迪生”。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能把有的學生看死了,把他們看成壞孩子,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也會發展、變化,即使他不會成為瓦特、牛頓、愛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塑造成一個有用的人材。欣賞是有效實施教育的態度,是實施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我認為作為一名體育教師,在欣賞優秀學生的同時應對差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和鼓勵。在教學過程中,例如:有些較胖的學生也許跑的不快但他可能力量很大;有些體弱的學生體育成績不好但是他鍛鍊的態度端正;還有些同學打籃球不行,他可能乒乓球、羽毛球打的好;特別是一些學習差的調皮學生,因平常受的批評多、表揚少,作為體育教師則更應善於發現他們閃光的地方。他們好動,課堂上思想放得快,在體育專案的學習過程中,技術動作掌握較快、較好。應抓住機遇給他們創造表現自已聰明才智的機會。培養他們為集體多流一滴汗、多獻一份力量而頑強拼搏的榮譽感,培養他們成為體育尖子和對本班集體榮譽的責任感,再把這種逐步培養而形成的榮譽感和責任感轉移到學習上去,使他們各個方面不斷進步。為了讓每一位學生都保持濃厚的體育學習興趣,就需要教師去發現,去欣賞。只有欣賞你的學生才能樹立他們自信,才能挖掘他們的潛力,使他們喜學、樂學於你的課程。

  讀完這本書我不斷地提醒自己學會愛;學會把每個學生放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學會尊重學生的人格;學會欣賞學生,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學會向學生表達自己的愛;學會把學生看作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只有這樣,才能以更好的心態投入工作,才不會抱怨自己付出得太多,因為你會發現:在付出愛的同時,我們也在收穫著愛!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8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

  在我認真的閱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這本書後,書中的許多文章都給了我一些啟示,但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生活即教育》這一篇。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他說:“教育可以是書本的,是與生活隔絕的,其力量極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物件,然後教育的力量才能偉大,方不至於偏狹”。以社會做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是教育的場所。生活教育教學生做人。“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是啊,教育最最重要的是教學生做人。教學生做一個身強體健、品行端正、學識豐富、能力高強、興趣高雅的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身教為主,言教為輔。還可以學習名人偉人,教育學生做人。讓他們從榜樣的感人事蹟和優秀品質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反思自己的教學,我們又有幾時做到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了呢?

  教學中,我們忽略了教學相互的快樂,我們忙於完成教學任務,害怕學生不能將知識裝進腦子裡。於是,課堂上滿堂灌,頻繁的一問一答,流於形式的小組學習,蜻蜓點水式的提問,我們穿著“新課程改革的新鞋”,確走著“應試教育的老路”,還美其名曰“教無定法”。我們從這樣的教學中不能找到一絲快樂,整日被教學勞累,且被人認為是累贅。

  其實,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就是讓我們擺脫教學的苦惱,我們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讓教育與生活相聯絡,學生不僅有理論的引導,還有實踐進行指引,學生快樂,老師也快樂。我們要教會學生從“玩中學,玩中解”,而老師更側重於“玩中教”,把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

  生活是廣大的,生活的內容無處不在,這也就意味著老師應在教學中多學習,陶先生說“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並不是販買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俗話說“你要想給學生一碗水,你就得有一桶水”對於現今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一桶水還不夠,作為老師應該要有源源不斷的水。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內涵,才能有一眼永遠不幹涸的水井。一個有著廣博知識的老師,可以讓教材上的內容變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個故步自封,不思進取的教師,他的課堂會日漸單調、陳舊,這樣的教師又如何能讓學生獲得快樂與幫助呢?

  讀著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我一次又一次的被震撼。教育這門學問太淵博,太高深,它值得我們把時間都投入進去,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盞明燈,指引我們在這條學習之路走得更遠,讓我們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導下,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吧。作文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9

  這段時間以來,我最大的收穫是閱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每當讀到一段精彩之處,總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講述自己一生對教育的感悟。或者娓娓道來,或一臉嚴肅。先生說“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這樣的方法來對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論對我們這些教書匠來說,無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燈。

  陶行知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

  陶行知先生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老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學生獨立思考。老師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因為老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著學生,熱心的先生固然想將他的所有傳給學生,然而世界上新理無窮,先生安能把天地間的奧妙為學生一齊發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在學校裡獲得一種學習能力比學習知識本身更重要。有了這種能力,即使離開了老師,離開了課堂,他們照樣能獲取知識

  “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一語道出我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老師。世界上有兩種不合實際的教學方式:

  1、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學生讀它、記它。

  2、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注意的中心點是從書本上移到學生身上來。這兩種教學方法學生都是處在被動的地位,知識是無限的,老師能教給學生的卻是有限。想想自己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識教給學生,或者說把學生看成一隻鴨子,把知識當作糧食,只知道把鴨子餵飽,今天看來這就是典型的填鴨式教學,只注重了老師的教,沒有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

  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寬容對待學生。課堂上雖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師”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與學生共同探討知識、共同進步;但面對調皮的“小搗蛋們”,往往還是缺少耐心,當他們太調皮時想以教師的權威壓制學生,讓學生乖乖地聽從不再惹事生非,但總是事與願違。特別是望著個別學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顧的神情,真讓我一籌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裡要求教師“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師要有豁達的心胸,真誠的態度,熾熱的情感;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因學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這些難管的小孩,他談到了解決的辦法:

  (一)難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壞蛋,這個態度要立定,否則你主觀上咬定他是劣童則一切措施都錯,便越管越難管了。

  (二)仔細考慮他所以難管的原因,在源頭上予以解決。

  (三)體力充沛,無法發洩的,有時搗亂,可以多給他一些機會勞動或幹體育遊戲。

  (四)先生也得檢討自己的功課教法是否合乎學生的需要程度。這些耳熟能詳的語句讓我對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繼續研讀,用他的教育思想來指導我們的工作。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總結,不斷改進,才能有所進步,有所創新。我願做一名民主型教師,創設融融的師愛氛圍,靠著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去解讀陶行知先生的偉大教育思想。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應當繼承和發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不斷豐富陶行知教育理論,在教育實踐中靈活運用陶行知理論,使行知理論不斷髮揚光大。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10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

  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選》,可以說是對自己思想的一次洗禮,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每一篇文章都能給我帶來很多的啟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合一”,陶行知先生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的責任不在於教,也不在於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教師如果只教,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教師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能主觀地拿學生來湊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應該主動地去了解學生,瞭解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改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因為學生的稟賦不同,接受能力各異,教學方法也不能強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同時教師要一面教,一面學,不斷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學生。這是他主張教學合一的理由。

  世界上新知無窮,學生不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沒有探索新知的本領,也不能適應未來的生活。教學生學,就是教學生自己會學。換句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我們現在提倡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創造的教育。學生要創造,就要學會在用腦的同時,懂得用手去實驗,到活動中去體驗,在活動中去尋找知識,手腦並用才能學會創造。教師的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手腦並用,把知識轉化為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先生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這一點對於我們現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同樣是具有指導意義的!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如果不能做到樂學,學生對上課缺乏興趣,學習就會變得很被動,教師固然能用強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鴨式的方法逼學生學,但這樣只會造成學生厭學,對掌握知識,提高成績沒有任何幫助。同時教師自己也會不快樂,整天為了學生而苦惱,臉上總是緊繃的,沒有了親切的笑容,或許回到家,還會將這種不愉快轉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是稍微改變教學的方法,能夠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法,聯絡生活實際,而不是單純地使用枯燥的文字來教學,這樣就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另外,尊重每一個學生,教學分層次,便適應了班級不同學生的需求,不至於顧此失彼,有利於全班學生的發展。學生學得快樂,教學教得也輕鬆,教學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和師生互動的活動,其樂無窮。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牢記陶行知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的學習,充實自己,努力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努力。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