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繪畫/書法> 書法家趙孟?的故事

書法家趙孟?的故事

書法家趙孟?的故事

書法家趙孟?的故事1

  一日,趙孟忙中偷閒和夫人管道昇登上院中假山,在涼亭內欣賞秋日美景,突然管家送來一封書信,夫人接過信札一看,原來是孃家來的,她看完後對夫君笑道:“久未回鄉,家人甚為惦念,嬸嬸盼我們能回鄉一見呢!”趙孟不禁無奈地搖搖頭:“我何嘗不想回鄉共享天倫之樂,只是如今身在官場,俗務纏身,身不由已啊!”他的夫人當然深知夫君的志向與心思,而趙孟也甚為體諒夫人思親之苦。於是二人商量著給家人送去果脯蜜餞點心等當地特產,而趙孟知道夫人全家篤信佛教,於是他還為夫人的嬸嬸專門準備了一百條香燭作為禮物,東西準備妥當後,夫妻二人興致很高,命人展紙研墨,回覆一封家書。

  雖然只是一封給嬸嬸問安、饋贈的家信,但我們可以看到,這封家書一氣呵成,氣韻流動。這就是流傳至今、我們現在看到的著名國寶書帖《秋深帖》。《秋深帖》縱26。9釐米、橫53。3釐米,字共計十八行,全帖為行書,其筆力紮實、體態修長,秀媚圓潤,暢朗勁健。

  這封家書以趙孟的妻子管道昇的口吻寫道:“道升跪復嬸嬸夫人妝前,道升久不奉字,不勝馳想,秋深漸寒,計惟淑履請安。”當時季節漸入深秋,書信表達了他們對長輩的思念。信中還向嬸嬸講述了家裡的親戚往來,“近尊堂太夫人與令侄吉師父,皆在此一再相會,想嬸嬸亦已知之”。

  只是在這帖頁末尾的落款,字跡模糊,雖然署了夫人管道昇的名字,卻一眼看得出是經過塗改的。

  趙孟與管夫人感情至深,所以大部分專家認為,《秋深帖》應該是趙孟代替夫人管道昇所寫。從字跡上看,《秋深帖》筆體溫和、典雅,正與趙孟的行書特點相契合。專家推測,可能是趙孟代夫人回覆家信,而他信筆寫來一時忘情,末款署了自己的名字,發覺之後,深愛妻子的趙孟覺得屬自己的名字不妥,所以連忙又改了過來。

  這封家書究竟是誰寫的呢是趙孟的夫人管道昇還是趙孟信筆寫來在署了自己的名字之後,又塗改了呢當年的趙孟夫婦不曾想到,這一團塗改的痕跡竟為後人留下了無盡的`猜想和疑惑……

書法家趙孟?的故事2

  看多了元代書法家趙孟的介紹,差不多千篇一律的說他為湖州(今浙江吳興)人,精音樂,冠文章,熟詩歌,開畫風,工書法,嗜篆刻,通佛志,可謂集藝術、學術才華於一身,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後裔。對此我是不懷疑的,同樣還不懷疑他自幼聰敏,讀書過目成誦,為文操筆立就。南宋小朝廷風雨飄搖了一個半世紀,偏安於江南一隅,終於不能支援,傾大廈於元人鐵騎之下,他這個宋室親貴,奉了元世祖的詔命,從閒居的故鄉登舟北上,入京為官,卻也一路風順水順,拜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生前即已享盡尊榮,死後又封魏國公,諡文敏。

  這可太有趣了,一個前朝宋室中人,怎麼就能保住項上人頭,而且還又混得這麼體面,讓我在時過700年後的今天,都甚覺匪夷所思,難解內情。

  這是否可說得益於他的藝術修養我在想,大概不好這麼下結論,但也絕對是有關係的。這裡先按下其他藝術門類不表,只說他的書法成就,便代有推崇者。譬如元虞集在《道園學古錄》中明確指出,松雪(趙孟號)“楷法深得《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詣《聖教序》而入其室;至於草書,飽《十七帖》而變其形。”虞集的總結是有道理的,有元一代,趙孟獨樹一幟,是可以稱之為書法家的,創立的遒勁姿媚的書法風氣,不僅在當時,就是對後世的書法傳統,也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書體亦被後人冠以“趙體”的盛譽。又譬如元人鮮于樞《困學齋集》稱,“子昂(趙孟字)篆、隸、真、草、行、顛草為當代第一,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便是近人馬宗霍,也在他的《書林記事》中謂“元趙子昂以書法稱雄一世,落筆如風雨,一日能書一萬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數萬裡來,求其書,歸國中寶之。”

【書法家趙孟?的故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