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捨生取義的歷史典故

捨生取義的歷史典故

捨生取義的歷史典故彙編2篇

捨生取義的歷史典故1

  【注音】shě shēng qǔ yì

  【典故】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戰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上》

  【釋義】舍:捨棄;身:生命;取:求取;義;正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近義詞】以身報國、捨身求法。

  【相反詞】苟且偷生、貪生怕死。

  【成語示列】我們為了革命事業要捨生取義。

  【成語故事】

  春秋時,晉國有個勇士名叫豫讓,投靠在智伯門下,很受重用。後來,智伯被趙襄子殺害。豫讓躲了起來,下決心要為智伯報仇。過了幾個月,豫讓裝扮成僕役混進趙府,伺機刺殺趙襄子。結果在茅廁裡被發現,趙襄子見豫讓為主人報仇就放了他。豫讓說:“你雖然放了我,但我還會刺殺你的!”

  豫讓回去後,剃去眉毛和鬍子,又吞食熱炭,把聲音弄嘶啞,以便從形象到聲音都不讓人認出來。朋友們對他說:“你如投靠趙襄子,得到他的信任後,再行刺他,不是更方便嗎?”豫讓回答說:“作為一個勇士,怎麼可以做這樣不仁不義的事呢!”

  這一天,豫讓得知趙襄子外出辦事,他就預先埋伏在橋下,趙襄子來到橋邊,馬匹突然驚叫起來。趙襄子命人到處搜查,在橋下把豫讓抓了出來。趙襄子說:“你捨生取義,確實令人尊敬。但這次我不能饒恕你了!”豫讓說:“多謝趙公厚義,但我臨死前請求你能把外袍脫下來,讓我刺三劍,償我為主復仇的意願。我死而無怨了。”趙襄子見他這樣忠誠,大為感動,便脫下外袍。豫讓刺了外袍之後,自刎而亡。豫讓甘願捨棄生命,也要完成道義的行為,便成了“捨生取義”的成語。

捨生取義的歷史典故2

  [拼音]shě shēng qǔ yì

  [釋義]舍:捨棄;生:生命;取:求取;義:正義。捨棄生命以正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出處]《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原文】

  魚我所欲也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通"避",下同)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通“德”感激)我與(通"歟"語氣助詞)?鄉(xiàng通:向"過去,從前。下同)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荀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並獲全。

  【翻譯】

  魚我所欲也

  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麼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採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幹呢?採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採用;採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採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可是輕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著給別人吃,乞丐因輕視而不願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鍾”的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先前有人為了“禮義”寧肯死也不願接受施捨,現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有人為了“禮義”寧肯死也不願接受施捨,現在有人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先前有人為了“禮義”寧肯死也不願接受施捨,現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到遠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匈奴人來攻城。友人對巨伯說:“我是快死的人了,你趕快走吧!”荀巨伯說:“我遠道而來探望你,你卻要我離開;敗壞道義來乞求活命,難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來的嗎?”等到賊兵到了,問荀巨伯:“大軍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麼人,竟敢獨自留在這裡?”荀巨伯回答說:“友人生了重病,我不忍心拋下他,寧願用我的性命來換取他的生命!”匈奴人聽了相互說:“我們這些不講道義的人,竟攻入了一個講道義的國家!”於是調整個軍隊回去了,全城因已得到保全。

【捨生取義的歷史典故】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