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環境教育隨筆

環境教育隨筆

環境教育隨筆15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聽說過隨筆吧?有的可能還經常寫隨筆?隨筆最重要的是是表達出作者的意圖,傳達心情、感悟、觀點...就像與鄰家談心般輕鬆。為了讓大家在寫隨筆的時候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環境教育隨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環境教育隨筆1

  在很多幼兒園,隨處可見丟棄的小小垃圾、老師煞費苦心收集來的半成品

  無用武之地,市直幾所幼兒園的精闢做法給了我極大的啟發和思考:小小垃圾經過變身也可以有巨大作用,半成品材料稍作修飾也可以那樣美觀。酒瓶、泥巴、瓶蓋、紙盤、紙箱以及小小的碎紙片搖身一變,看到的是極富美感、極有文化的藝術品,擺放在幼兒園的角角落落,映射出的是幼兒園的一種文化、一種修養,一種境界。在實地觀摩了市直一幼的環境之後,最大的感觸就是:一幼的孩子真幸福。生活在一幼這樣豐富、充實、文化、美的幼兒園真的是極大的幸福!從幼兒園的大環境,到走廊、班級環境,再到主題牆、區角環境,老師的用心盡顯其中,最最觸動我的還是孩子們的區域活動:規劃不一的各式區角、琳琅滿目的各式材料,孩子與區角、材料的最大限度互動,我相信:孩子們會快樂、會收穫、會成長、會進步!

  交流會的時間雖不長,帶給我的啟迪和思考是長長的、遠遠的:幼兒園的環境為什麼是這樣的?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對孩子有何發展?我們應該怎樣去做?孫秀紅主任提出的幾個“為什麼”確實值得思考,值得研究,市直幾所幼兒園在經過多年實踐,也給我們做出了領袖般的榜樣示範作用,在他們的引領下,相信我們會有所收穫、有所啟發、有所創新、有所進步。

  幼兒教師肩上的責任很重,我們需要賦予孩子怎樣的成長環境,是值得我們用接下來的時間好好去研討實踐的。努力思考,認真實踐,做新時代的幼兒教師!

環境教育隨筆2

  幼兒園是孩子開始集體生活的第一步,幼兒園教育是孩子成長中關鍵的起點。那麼,幼兒園應給予孩子什麼?我覺得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能讓我們的孩子把快樂、健康、自信帶回家。

  要使孩子健康。孩子的健康是每位家長的追求,選擇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幼兒園應是家長首先關注的重點。在幼兒園,其園舍環境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優美寬敞的戶外空間、光線充足的活動室、安全衛生的生活設施都是孩子健康的保證。所以,作為家長,要把對孩子的愛放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從一切有利於孩子健康出發,選擇一所適合自己孩子成長的幼兒園。

  要讓孩子快樂。在我們的童年時代,什麼事情讓我們最難忘、最快樂?是遊戲!如今的孩子也一樣,最快樂的也是遊戲。可是,現在有的家長卻在有意或無意間剝奪了孩子太多的樂趣。別以為玩遊戲就是淘氣、調皮,就是不愛學習、不夠用功,其實,遊戲的過程就是孩子的學習過程。孩子滿臉泥巴蹲在牆角在幹什麼嗎?他在捉螞蟻。他在想:螞蟻有幾隻腳?它喜歡住在哪裡?會玩的孩子總是聰明能幹的。有句話說得好:整天用功不玩耍,聰明孩子也變傻。家長要用自己童年時那顆同樣純真、愛玩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認同孩子。

  在幼兒園,學習還不是孩子的主要任務,家長不要去要求也不要去期待孩子在幼兒園一定要有多麼驚人的進步:今天認識了三角形,明天學會了做算術,後天會寫拼音加字……其實,孩子今天學會扣紐扣,明天學會繫鞋帶;今天上幼兒園沒有哭,今天在幼兒園做了什麼手工/明天在幼兒園學會了走獨木橋……這些,雖然看起來很細小,很微不足道,但對孩子來說,這些能力的獲得更重要。所以,家長一定要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你的教養方式、教育行為直接影響孩子的發展。希望小神童幼兒園的所有家長遠離家教誤區!

環境教育隨筆3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環境意識越來越強烈,標誌著人們文明程度在普遍提高。培養孩子從小愛護環境、美化環境是建設兩個文明的需要。環境包括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那麼,怎樣培養孩子愛護環境的意識呢?

  家庭環境的美化和保持能給人以幽雅、寧靜和美的感受,應給孩子一個美的家庭環境,使其接受美的啟蒙教育。孩子稍大一些時,家長可以讓其參與家庭環境的美化工作,並要求孩子愛護和保持家庭的環境美。

  培養孩子積極參與社會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建設,注意公共衛生,愛護公共建築,愛護學校,參加城市美化活動。

  家長可以經常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引導孩子欣賞四季景色的變化,講解變化的規律,使孩子在欣賞大自然之美的同時,接受最強有力的美學教育。家長可以隨時教育孩子愛護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愛護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對攀折花草、向水中拋雜物的行為要及時進行批評教育,明令禁止。

環境教育隨筆4

  陳鶴琴先生很早就提出了“大自然是活教材”的教育觀念,陶行知先生也說:“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不用死的書本”。當今社會正越來越向著社會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這也給我們教育內容的整合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幼兒園的教育決不僅僅在幼兒園裡,怎樣充分利用周圍的環境,一直是我們周鐵幼兒園深思的問題。

  首先,我們在主題活動中根據主題內容的需要,不斷變換學習場所,充分利用大自然和幼兒園周邊特定的社會資源,將幼兒帶出空間有限的教室,走進空間無限的課堂,讓幼兒親眼看,親耳聽,親手做獲得直接經驗,建構知識體系。

  我們幼兒園主題建築的後面是一塊大草坪和一塊種植地,這裡不僅是孩子們嬉戲玩,他們每天按時來澆水,並作好記錄,從中瞭解植物生長的過程,體驗勞動的艱辛和收穫的喜悅。他們還在這裡懇土將種子育苗。中班的孩子在草叢中捉蝸牛,引發一系列找蝸牛,養蝸牛的生成活動。這裡更是小班孩子游戲小天地。春天老師和孩子們一起放風箏,秋天在這裡撿落葉,有時老師們將孩子們帶到草地上,在這裡席地而坐,從而將這裡作為生動的課堂。

  每當春天來了,孩子們一手挎著小籃,一手拿著小刀,在田埂上挖野菜,在尋找中識別馬蘭和薺菜。回到幼兒園親手摘掉爛葉和黃葉,浸泡洗淨,和上肉、剁成餡,自己動手包成糰子和餃子,並且涼拌了來吃,那味道才叫鮮美,雖然外形不如媽媽包的好,但親手勞動的果實使一些平時連嘗都不肯嘗的孩子都忍不住吃了一個又一個。從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幼兒的學習和生活就是這樣水乳交融,自然天成地聯絡在一起。

  一直以來,我們還充分挖掘社群資源。經常帶孩子們走出幼兒園。學期初,我們將參觀、訪問、遠足等活動制定在教學活動計劃中,並定期進行活動。本學期,我們開展了大帶小遠足活動,參觀了宏夏門窗場,大班的孩子以小記者的身份採訪並同時參觀瞭如意人服裝廠,參觀了醫院、菜場、小區、超市,最近又參觀了消防隊,觀看了消防隊叔叔的精彩表演。透過這些活動讓孩子們接觸社會,積累生活經驗

環境教育隨筆5

  幼兒園的環境分室內環境和室外環境,這些室內外環境佈置都是根據教學活動或者幼兒園的特色而作,對幼兒的認知發展有其獨特的意義,但是生活中幼兒園環境被破壞的現象卻時有發生,為此教師們非常頭痛。常常看到剛畫好的圖畫被抹得亂七八糟,剛貼上的作品被撕得七零八落,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兩點:一是因為孩子不明白環境的作用,有時在上面塗塗畫畫也是出於好奇。二是因為幼兒園沒有給孩子提供足夠的任他們自由發揮想象的空間,孩子沒有親自參加美化環境的勞動,所以不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針對以上原因,我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去改變孩子對環境的意識,從而改變它們破壞環境的行為。

  環境可以讓我們在輕鬆的氣氛中感受美,欣賞美,陶冶我們的情操,可以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增強記憶,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做得很多卻說得很少,我們只是美化了環境卻沒有細細去訴說環境的特殊作用,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採取多種形式來說環境,例如講環境裡描述的故事,唱環境裡描繪的歌曲,認識環境裡包含的知識,讓他們感受環境創設的美的氛圍,發掘環境向人們表達的靈魂。從而讓幼兒知道環境美給我們帶來的益處。

  能與幼兒互動的,能發揮幼兒主動性的環境才是優秀的環境,往往幼兒園的環境只是用來欣賞,無有多大的利用價值,所以孩子在看的過程中就心不在焉,就亂塗亂粘,所以我們在佈置環境是要選擇孩子能參加的能表現他們自己的內容,例如有個幼兒園把柱子裝飾成有樹洞的大樹,我覺得就很有創意,因為在這個不算很美的大樹裡,孩子們可以表演故事,可以捉迷藏,可以摘樹上的果子。當然這只是個例子,有趣的與幼兒能互動的環境設想還有很多。

  往往幼兒園的環境創設是老師們自己的事,孩子們接受的往往是現成的已經佈置好的環境,孩子們不瞭解老師工作的辛苦,不能體會佈置環境老師所花費的心血,所以破壞起來也便毫不留情,所以我們要讓他們參與進來,給他們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孩子們給我們一起去

  設想,去合作,去佈置。在勞動中他們能感受勞動的快樂,品嚐勞動的成果,同時也能體會勞動的辛苦,是想,每天看著凝聚著自己汗水的美麗環境,任誰也不忍去破壞。

  環境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手段,我們要根據幼兒的特點,引導他們發揮想象去創作,去佈置,真正發揮環境與人的互動作用,讓他們感受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從而讓破壞環境的現象不再或較少發生

環境教育隨筆6

  為讓孩子的手更靈巧,手肌肉更強健,在角落學習時,我讓孩子學習手編。學習步驟從十字編開始,然後是編竹籃,最後嘗試織布。其中材料是彩色竹籃和簡易織布機。

  第一天,張易拿起那塊長方形的底版,看了看,放回。拿起竹籃,做了起來。她毫不猶豫地用綵帶將籃子纏起來。結果,一個籃子並不是編出來的,同伴都反對。

  第二天,剪了很多彩色的紙條的超超拿起了長方形的底版,看著看著,正想放棄。我指指範例,她拿起一根紙條,剛穿完就放下,拿起籃子就編,但編得有些粗,並不是一格一格地編,所以,結果,籃子的編法依然被同伴否定。

  。我感到,孩子對十字編材料不喜歡。於是,我又用橡塑板製作了一些動物,如虎、熊的臉,魚、螃蟹等色澤鮮豔的底版,替換了原來的正方形底版。

  又一次活動開始了。還是張易,她拿起十字編的底版,選了一隻深藍老虎的臉,又用橙色的紙條,編了起來。一邊編一邊看著圖示,活動結束,張易拿著色彩鮮豔的老虎,作頭飾嚇唬同伴玩。孩子們以羨慕的口吻對張易說:“給我玩玩吧。"文文說:“我明天也去做一個玩。"這時,我鬆了口氣。

  原以為,大班的孩子可以理性一些,可以感受到學習成功所帶來的快樂,而可以稍稍地忽略材料形式,我錯了。孩子在操作時,總是先拿起竹籃、織布機琢磨。而這項學習需要有十字編的經驗做基礎,但孩子對十字編的材料不感興趣。原因是十字編的材料太死板,沒有生氣,不能引發孩子的想象,不能給予孩子玩的樂趣,也就不能吸引孩子主動地來學習。

  其實,孩子畢竟還小,充滿趣味材料的樣式,如材料的形象、色澤、遊戲性(為玩耍而操作)等都可以使孩子在沒有老師引導的情況下,激起主體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的願望,引領孩子滿懷興趣地去學習。所以,情景化環境可以促進孩子的自主學習的開展。

  但是,情景化的環境到底蘊涵哪些材料元素和人文因素呢?我會窮追不捨。

環境教育隨筆7

  當今世界,環境保護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環保教育作為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必須從幼兒園的孩子抓起。所以,在幼兒園進行環保教育是必然的,當然教育的方法非常重要,因為方法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到孩子接受教育效果的好壞,所以,考慮到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幼兒園的實際情況,我是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對幼兒加強環保教育的。

  說起環境教育,比較符合我們幼兒園的教育方法就是將環保教育知識滲透到幼兒的一日生活及各種教學活動中,這樣的方式才能被孩子們所接受。而我們可以把環保教育作為一個教育主題,再向各個領域進行滲透,透過活動的引導,我們就會將豐富多彩的環保教育內容滲透到各種教學和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去。如:我們在大班開展了“我們是環保小衛士”的主題活動,透過為幼兒園製作各種環保標記,如:禁止吸菸標記、垃圾入箱標記、不摘採花草樹葉等等。以提醒其他人來注意自己的行為,爭做環保人。我們還在幼兒園門口放置了一個分類垃圾箱,讓幼兒在平時投放垃圾的時候進行識別垃圾的種類,如: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等。透過利用廢舊材料等讓幼兒進行美工製作活動,使幼兒學會變廢為寶的經驗,也能廢物有新的認識。

環境教育隨筆8

  下午放學後,望著滿地的紙屑,我不禁皺起了眉頭。自從接任中班以來,班裡的衛生總是…。也曾不止一次的說過要保持好班裡的衛生,但效果總是不盡人意。一天,無意中我發現我們班劉宇軒小朋友總是無意中從抽屜裡冒出一張廢紙,我隨即走過去一看,好好的一本圖畫本被他那麼一“加工”全沒了,這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平時總是丟三落四的,經常喊到老師身邊進行談話,卻不見效,找他的家長也談過此事,也不見效。有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又一次次提起了愛護環境這一話題。希望能夠讓每個小朋友都愛“班級”這個家,不亂扔果皮紙屑,維護班裡的衛生。並以此來作為評選優秀小組的標準之一。

  當天下午放學前,我檢查了一下教室的衛生,發現地上乾乾淨淨的。我很開心,隨即就為每個小組獎勵了一朵小紅花。從那以後,每個小組的幼兒都相互監督,爭創班裡最優秀的小隊。劉宇軒小朋友在此次活動中表現積極,老師還給了他特殊的榮譽,家長看到孩子的變化很受感動,現在,班裡的環境好了,小朋友也不再亂扔果皮紙屑了,小組間的相處也和諧了。

環境教育隨筆9

  《綱要》指出“兒童是在適宜的環境中,以主動、積極、內涵豐富的活動為基礎,獲得全面和諧發展。”兒童是獨立的,發展著的個體,如何活動室——幼兒在園一日活動的主要場所,對幼兒的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何使幼兒成為環境的主人,體現幼兒為主的思想,我在活動室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讓幼兒成為環境創設的主人

  傳統觀念在環境創設方面,往往是教師精心設計打造環境,雖然教師絞盡腦汁、費盡心機,把活動室打扮得形式多樣、十分精美,但還是不能引起孩子的興趣,是什麼原因阻礙孩子的興趣呢?因為在環境裡有著太多的成人味,根本沒有孩子的自主,更沒有孩子創造的空間。

  新的學期裡,我改變了以往的方法,在開學初不象往常那樣急於佈置新的牆面,而是考慮幼兒興趣和關注點,並將這份“差使”拋給孩子,先讓他們觀察說說我們現在教室裡的環境怎樣?你看了有什麼感覺?你有沒有什麼想法?怎樣使我們活動室的牆面漂亮?等一列問題。頓時活動室裡沸騰了,孩子們都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說:“畫獅子、老虎、長頸鹿……”讓活動室變成動物園;有的說:“畫一個‘海底世界’吧。”;還有的說:“元宵節到了,我們都要去賞燈,還有許多民間藝人在挑花擔、舞龍、打腰鼓……我們把他們請到活動室來吧!”孩子們都覺得這個注意好,也符合主題活動內容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然後,孩子們分工合作,自由選擇,有的畫賞燈;有的畫舞龍;有的做彩鏈;有的利用廢舊材料製作燈籠;還有的從家裡帶來了各式各樣的花燈都佈置在活動室……在孩子們的策劃下,把具有濃濃民俗風味的節日請到了我們活動室,孩子們互相欣賞著自己設計的作品,享受著成功的喜悅。雖然畫面的內容並不漂亮,但在這過程中我們把佈置環境的主動權還給了孩子,使孩子成為了環境創設的主人。

  二、環境與幼兒互動

  1、充分利用每一幅牆飾

  牆面的設計佈置除了要根據幼兒的興趣、年齡特點,我們還根據主題活動的實施過程,不斷地更新,引導幼兒根據主題設計每一幅牆面,體現主題活動內容,如:在“美麗的春天”的主題活動中,教師先帶領孩子去尋找春天,去踏青,讓孩子感受到春天萬物甦醒;樹兒都長出了嫩芽;尖尖的筍兒又從泥土裡鑽了出來;桃花、梨花、迎春花都開了。接著,帶孩子去摘馬蘭頭、放風箏、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春遊等,並伴隨主題活動的發展,逐步豐富起來,到處都是孩子們留下的足跡,有孩子根據主題創作的作品,有活動精彩瞬間的照片,有和爸爸、媽媽一起製作的親子作品,有隨主題活動的不斷深入而產生的精彩對話,生成的活動等等。

  由於活動室裡經常有新的內容展現出來,家長們的注意力也被這一幅幅會說話的牆面深深地吸引了,對主題活動的關注程度明顯增加了,原先請家長配合收集的材料參與率不高,如今都能積極參與收集各種與主題相關的資料,加入到幼兒的討論並幫助幼兒豐富經驗。

  2、提供豐富多樣的操作材料

  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展總是在周圍環境的互動中產生,若在活動室中創設一個有益於幼兒探索和學習的環境,不僅能提高孩子動手操作的能力,想象力、創造力、求知慾也會得到發展,在主題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根據主題的發展及幼兒興趣的需求,在各活動區投放相應的材料,隨主題的發展不斷地調整,讓幼兒在操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取豐富的知識、經驗。如在“可愛的動物”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對老師用編的辮子貼上的動物圖案很感興趣,我就及時捕捉孩子這一興趣點,在活動區投放各種動物的圖案,還提供不同材料的繩線,供幼兒操作。有了教師的支援和豐富的材料,孩子們的興趣就更加高漲,在編辮子的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合作、分享、謙讓,更學會了互相幫助。有的`孩子對長線編辮子感到困難,我就及時為他們提供短線,使他們同樣體驗到成功,在操作活動中,孩子們的動手、合作、交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3、豐富的自然角

  自然角不是單一的擺設,而是室內環境的一部分,其中也隱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原先自然角以擺放為主,故顯得下擠上空,我就利用雪碧瓶、動物籠等懸掛,特別是懸掛裝有水的透明器,其中動、植物的成長變化可一目瞭然,孩子們為此而感到興奮,他們會為大螃蟹、大龍蝦生了許多小螃蟹、小龍蝦而拍手祝賀,互相告知;也會為大蒜生了許多鬍鬚而感到奇怪、驚訝。同時我也十分注重自然角內容的豐富,如把青菜同時種在水裡、沙裡、土裡,讓孩子觀察它的生長;把兩顆種子同時種在兩個盆裡,一盆自然環境中生長,另一盆在紙盒上挖個洞,並用紙盒套在花盆上,讓孩子觀察、發現、討論,最後得出結論等,激起幼兒觀察探索的興趣,豐富幼兒的感性認識。為了充分發揮自然角的功能,我還利用自然角上動、植物標記進行講解,把種子、蠶寶寶等的生長過程用圖畫的形式記錄下來,幼兒透過每天比較、講述、記錄,既增長了知識,又發展了語言表達力,繪畫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自然角是屬於孩子們的,因此,由孩子們擔負為這些植物澆水、施肥捉蟲、餵食、換水、清理等護理、飼養工作,這樣不僅培養了孩子熱愛勞動的優秀品質,也激發了孩子熱愛動、植物,關愛生命的良好情感,從而也體現了孩子是自然角真正的主人。

  4、適時提供物質材料,根據課程內容調整相適應的環境設定

  幼兒很喜歡擺弄和操作物體,幼兒的認識能力正是在其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發展的。幼兒的年齡特徵決定了他們對世界的認識是感性的、具體的、形象的,常常需要實物和動作的幫助,環境的創設要服從教育目標,因為牆飾佈置和區角中都集中體現本主題的課程內容。比如在《春天》的主題活動中,透過觀察花草樹木的變化,表現春天的美。中班下學期的幼兒已有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他們能看出物體的特徵和變化,但觀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比較弱。因此設計透過找春天的活動讓幼兒自己發現春天花草樹木的變化,變被動觀察為主動探索。活動中要求幼兒向教師講述自己的發現,是為了提高幼兒觀察的興趣和的意性,而且觀察活動與語言表達相結合可以促進幼兒的思維能力,提供一些廢舊材料讓孩子們自己去製作、發現,是為了讓幼兒持久探索、關注春天自然的變化,同時也可以使幼兒逐步積累有關春天特徵的經驗,提高幼兒對環境變化的敏感性。幼兒在製作活動中表現出超常的合作與互動,彼此幫助,全神地投入主題活動中,(牆面環境的創設幼兒真正參與到環境的創設中去,教師的角色就會從原先創設手段,更多的是適時介入)所以,我們要努力將教育目標和內容物化,將期望幼兒獲得的知識經驗蘊含在物質環境之中,可透過觀察、詢問、提供情境或材料等手段來了解幼兒的興趣和需要。

  5、利用區角活動,使環境活起來、動起來。

  為了使每一位幼兒都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活動的內容,我班開設了區角活動,充分利用教師及走廊等空間,依據幼兒全面素質的發展需要,開設了各個區角。作為一種開放性的幼兒主動學習的教育活動,區角活動一直受到班內小朋友的歡迎,它為幼兒的感知、操作、學習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而且幼兒輪流到各個角,這樣每次的環境創設都有不同幼兒的作品,環境相對來說也有變化,可以使環境動起來、活起來,達到人人參與的效果。

  三、環境創設的互動性,給予幼兒敢說、敢動手的氛圍。

  教師動手動腦多,幼兒參與機會少的現象。而這些環境的創設只考慮了教師的設想及願望,而忽視幼兒的興趣和現階段的發展需求。因此,環境也失去了它應有的教育價值。只有教師轉變觀念,多關注孩子,觀察孩子的興趣點及需求,然後多傾聽孩子對於環境的所思、所想,給孩子提供適度的支援,激發他們與環境互動起來,使他們成為環境的主人,才能真正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有些老師利用教師牆面的空間創設了光榮榜、繪畫展等園地或讓孩子參與創設,為的是展示幼兒的學習結果或讓他們能大膽的自我表達。如在講述活動的版面“我愛吃的水果”,及研究性遊戲版面“好吃的蛋糕”等,幼兒可以和教師一起準備材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他們所想的、所要做的儘量去滿足。透過收集各類圖片、雜誌、照片、繪畫、手工等多種手段來佈置環境,這樣幼兒在盡情的說說、剪剪、畫畫、貼貼中積極大膽、自主的去表述去展現。所以,教師不僅要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環境的同時,也要為他們提供多與環境互動的學習機會。

  陳鶴琴先生說過:“怎樣的環境,就得到怎樣的刺激,得到怎樣的發展。”環境是幼兒成長的需要,是兒童的益友,是孩子們感興趣的事,作為教師應積極創設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活動情景,充分挖掘和利用環境中的教育因素,最大限度地發揮環境的教育功能,從而讓幼兒的發展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促進。

  使每個獨立體能發揮最大限度的潛能,就需要老師的支援、引導。

環境教育隨筆10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透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要使區角遊戲能深入、高質量的開展起來,使幼兒的創造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合作能力等在區角遊戲中得到全面的鍛鍊和提高,必須為幼兒創造適宜他們自主活動和自我表現的遊戲和區角環境,充分體現“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

  那麼,區角環境是否影響了幼兒選擇遊戲呢?先讓我們來看看孩子是怎麼遊戲的吧。

  實錄一:

  新學期的第一次區角活動開始了,孩子們紛紛找到自己喜歡的區角。美工區、益智區和生活區都是一些新鮮的材料,有幾個孩子一進去就感到很驚喜。語言區空空無人,因為新學期開始,老師還沒安排小朋友帶一些自己的書來。娃娃家,小吃店,家樂福超市和小醫院都是新的裝飾,幾個孩子進去玩得也都很開心。特別是小舞臺被老師裝修了一番,特別美,幾個孩子都驚呆了,一直在“啊啊啊”地叫著。

  從上面一個實錄我們可以得出:第一、幼兒在選擇區角是最先考慮的並不是環境,而是區角內的遊戲材料;第二、幼兒對於區角的新裝飾(即環境)是感興趣的,他們甚至是感到了驚喜。

  於是,我們嘗試著對每一個區角都做一些“小裝修”,比如:閱讀區新增加了書櫃,並且加入了紗布做裝飾和隔斷;小吃店、超市、醫院的橫幅做了修改,裡面的材料做了些調整。

  這一次我們主要觀察幼兒在新的區角環境會發生些什麼。

  實錄二:

  閱讀區裡開始活動啦,孩子們一進去就感到了閱讀區有了變化,他們都高興地圍在一起商討論起來。過了兩三分鐘,有的孩子拿起架子上的書看起來,還有的還在繼續討論。小小的閱讀區裡偶爾有一點小聲音,但是不一會兒就都是嘩嘩地翻書聲了。

  實錄三:

  銘銘是個稱職的小醫生。小醫院剛開門,她就準備好了,拿起聽診器,先給另外一個醫生李張豪看看病吧!過了一會又給昨天看病的娃娃家裡打電話:“喂?你好,我是陳醫生,你們娃娃的身體怎麼樣了?”當得知娃娃身體還有點不舒服時,陳醫生主動提出來要來看望。

  咚咚咚,“你好!我是陳醫生,我來看看娃娃!”“你好!陳醫生!”爸爸蔣佳成熱情地歡迎陳醫生。於是陳醫生又給娃娃檢查了一下身體,配了一點藥,囑咐爸爸要好好照顧娃娃,然後就回到了自己的醫院裡,繼續給別的病人看病。

  透過這兩次的觀察我們不難發現:一、新的環境給了幼兒新的刺激,他們在環境中很明顯地更投入。對於自身所處的新環境,他們能很快適應並融於遊戲中。二、有了新的環境還不夠,也要有新的材料投入進去,幼兒與材料相互互動,才能更好地開展區角遊戲。

  幼兒是區角遊戲的主人,我們除了要為幼兒創設一個寬鬆、和諧、豐富多彩的遊戲環境,更要讓幼兒真正成為遊戲的主人。為此,我們嘗試讓幼兒參與環境設創,透過“你想佈置什麼”、“怎麼佈置”、“需要哪些材料”等問題,讓幼兒展開討論。

  實錄四:

  陳雅妍說:“我們可以給區角活動設計一點標記放在筐的外面,這樣子很好看。”朱致威說:“小吃店我們可以多做一點新的好吃的。”楊子賢表示可以再開一個理髮店,就可以給女小朋友設計髮型了。楊添宇和殷子燏表示可以把幾個區角換一換位置。

  我們都知道,幼兒參與環境創設遠比教師獨立完成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因為這需要教師與幼兒共同商量、共同製作、共同擺放,有時甚至要反覆進行多次調整,才能達到滿意的結果。大班幼兒的遊戲經驗豐富,反饋出的結果也較多樣化,讓他們來參與到環境創設中,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區角遊戲活動是幼兒園一日活動的重要環節,是幼兒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活動。安定、適宜的環境對幼兒進行區角遊戲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教師要努力為不同層次的孩子提供參與創設環境,體驗成功的機會,讓孩子在合作學習中學會明確地分工,學會有效的溝通,在探究性學習中,學會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透過觀察、比較、交流等活動,促進孩子個性和社會性和諧發展。

環境教育隨筆11

  孟母教子三次搬遷的典故眾所周知,良好的環境成就了一代偉大的思想家。長期以來環境對人的影響有目共睹,對人的影響甚遠,特別是對天真無邪的孩子們來說,更為至關重要。這個學期,我們大一班的老師為孩子創設良好的環境,營造了濃郁的學習氣氛,對本班的室內環境進行全方位的改觀。

  我們班主牆的內容:“保護環境從我做起”。這是一幅優美的風景畫,是用收集的報紙、光碟等廢舊材料製作而成。這其中有兩層意義,其一,是讓孩子們瞭解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知道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自己的家園。其二,教育孩子例行節約不能浪費。

  室內最高的牆壁上端,有一藤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南瓜,它如此的默默無聞,它那由低向高攀爬的樣子,好像是在對孩子們說話:“孩子們做一件事情一定要堅持,不畏艱難,勇往直前,就一定會成功”幼兒園的保安員,還為它送上了一首打油詩:“南瓜爬滿房,綠葉根系壯;瓜果長滿藤,從綠變到黃。”

  教室牆壁上的掛飾,天花板的吊墜,都是孩子們平時親手製作的作品,有京劇臉譜、青花瓷主題的盤子,還有孩子們給父母洗腳的照片,老師們加以裝點,就成了教室裡濃墨重彩的風景。“他們”時刻告訴著孩子們,中華民族有豐富多彩的文化,需要我們去傳承去發揚。

  所有的裝飾品,都是來源於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每當孩子們來到活動室,就能看到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那裡,他們會高興的說:“看到了嗎這個是我畫的.....”“快看快看那個是我自己剪的呦......”,這種喜悅的心情無法用言語表達,這樣的形式給了孩子極大的肯定和鼓勵。

  不同的環境,帶著不同的風景,不同的風景給予了我們不一樣的人生啟迪,我相信在我們的努力下,這些聰明可愛的寶貝們,定會健康快樂的成長。

環境教育隨筆12

  愛迪生在學校,不是個好學生,總是愛提怪問題;莫言在學校中也不是個好學生,僅僅五年的小學生活,他也不樂意,只有在語文課上,他才能找到點感覺;但愛迪生是大家公認的大發明家,莫言也成功了,某年的星光大道年度總冠軍的農民劉大成……與他們有相仿經歷的人也有許多,只不過有的人的成功是舉世罕見,有的人的成功是也許對別人是微不足道的,種種事例表明,他們的成功是由於他們找到了適宜的環境,他們的個性才得以更好的發展,才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功。

  教育教學中,我們無時不在加班加點中,“點亮了自己,照亮了別人”苦苦地追尋著教人成功的秘訣,但以上的事例卻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我們究竟應當給學生什麼?

  自由,儘可能地給孩子以自由,讓他們在興趣的陪伴下,快樂成長。也許這也是優秀人才成功的環境因素。正如某人所說的,莫言的成功是高密的文化促成的,想想也不無道理。

  一個教師,如果給予學生的不能太多,但起碼的自由總是可以的吧,我們不應當要求學生千人一面,而應當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充當應當“扶上馬,送一程”的角色,使得學生在個性自由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環境教育隨筆13

  近期,我閱讀了《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一書,這是一本很厚的書,但是卻並不讓人枯燥,因為書中列舉了大量與兒童遊戲環境創設的相關例項,透過觀看這些例項,頓時讓人茅塞頓開,許多區域創設中的疑惑,也得到了一定的解決。《指南》中指出要“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使幼兒感受和發現美以及表現和創造美。要尊周幼兒的興趣和獨特感受,理解他們欣賞時的行為、要讓每個幼兒在其藝術天性的引領下,按他們自己的能力水平,在藝術活動中大膽、自由地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她們對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受,體驗自由表達與創造的樂趣。

  本學期我帶的是小班,小班的孩子由於年齡小,能力有限,許多題材或者有趣的製作中大班孩子可以很好地去嘗試,那麼小班的孩子可以玩些什麼,探索些什麼。在為孩子創設美工區時,我常常不知道該為孩子提供哪些材料或者是提供哪些主題,讓小班的孩子不因為能力的限制能夠玩轉美工區。而《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一書中講述的如何創設藝術區就給了我一些啟發。

  一、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讓幼兒有東西可玩:

  幼兒的有益經驗是在操作與探索中透過自身的活動獲得的,我們要選擇適合他們發展水平的實踐活動及材料,為幼兒提供充分活動和表現的機會。因此我們可以在美術區投放各種豐富的材料例如:油畫棒、水粉、橡皮泥、彩色紙、綵帶、瓦片、石頭、毛線、樹枝等大量的操作材料;同時,對於這些材料我們應該進行分類擺放,做好標記,便於幼兒的自由取放。我們要給幼兒充分的自由度,為他們創設一種寬鬆、自由民主的藝術氛圍。這樣當幼兒在操作時,他們就能運用各種感官探索材料的性質,選擇不同的方法來表現,促進了幼兒創造性的發展。活動中,我們不應該因為小班的幼兒容易弄髒衣服或者亂貼亂畫亂玩而收起一些相關的材料,相反,我們可以為區域內的幼兒準備一件工作衣,讓幼兒能夠不受限制地來操作。這樣孩子們就能在美工區內如魚得水,大顯身手,積極大膽地表現美、創造美,流露出他們美術活動的迷戀。例如:我在班級中的美工區提供了大量調製好的顏料,並提供了各種幼兒感興趣的拓印工具(積木、勺子、毛球、瓶蓋等)以及紙張,讓幼兒能夠自由拓印各種物品,玩轉各種顏色。而這些材料不僅簡單,還是幼兒平時生活中能夠經常接觸到的,我們還鼓勵幼兒去尋找一些其他自己感興趣的物品來進行拓印。儘管拓印出來的內容雜亂無章,但充滿色彩與童趣,幼兒非常的喜歡。

  二、有機融合主題內容,讓幼兒有內容可玩:

  主題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創作平臺,因此,我們在開展主題活動時要注意根據主題目標和幼兒的需要,開展相應的美工區活動,挖掘其潛在的教育功能。如:在主題活動《我喜歡》中,我們引入了秋天的相關內容,引導幼兒感受自己所喜歡的秋天是什麼樣的。在美工區中我們引導幼兒一起去收集了各種樹葉和樹枝,還提供了顏料、拓印工具、噴壺、紙團、彩紙等各種材料。孩子們將撿來的樹枝和樹葉進行裝飾和塗色,還利用樹葉進行拓印,在紙上印下樹葉的輪廓,感受樹葉的各種不同形態。有的班級還將樹葉做成了書籤,有的班級提供了一面空牆,讓幼兒利用紙團印畫來繪畫和表現秋天的樹林。有的班級在還提供了秋天的水果和南瓜,讓孩子們在水果和南瓜上貼上五官,裝上蝴蝶結來製作水果娃娃和南瓜娃娃。正是有了秋天的這個主題,才讓孩子們的美工區活動如此的豐富。

  三、展示幼兒作品,讓幼兒有滿足感:

  美工區中,幼兒的作品要儘量以多種形式、多種角度展示,不僅給幼兒帶來成功後的喜悅和自信,也能給大家帶來積極向上的學習興趣,也為幼兒作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展示平臺。例如:結合“我喜歡的秋天”的主題,佈置“秋天”的環境,我們將幼兒在美工區繪畫的秋天的樹林、裝飾的秋天的樹葉、拓印的樹葉輪廓、利用橡皮泥製作的秋天的水果等,或張貼在牆上、或懸掛做成吊飾、或做成隔斷、或展示在牆上的作品盒中……這樣不同的展示方式不僅增加了幼兒的自豪感,作品的呈現讓幼兒覺得環境是他們自己的 ,激發了他們更加濃郁的創作慾望。

  《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一書不僅讓我對美工區的創設有所啟發,對於其他區域的創設它也有詳細的介紹。我會繼續閱讀這本書籍,將書中的內容運用於實際的教學之中,為幼兒創設更適應他們的遊戲區。

環境教育隨筆14

  幾年前,園領導讓我與一位年輕的老師搭班,我們滿腔熱情地投入到了新的班級工作中,但由於我們都沒有帶小班孩子的經驗,在工作中遇到了一系列的問題:孩子的一日常規比較差,對於我們的諄諄教誨,他們置之不理。然而,孩子們越這樣,我們就越嚴厲地要求孩子,漸漸形成了惡性迴圈:我們越嚴格,孩子就越不買賬。一次園長檢查班級常規後,對我們提出了批評,讓我們儘快使孩子建立一定的常規。於是,我們把“常規訓練”變成了一日活動的主題,時刻盯著孩子們的一言一行,生怕他們又添什麼亂子。可也奇怪,我們前一分鐘說過的話,孩子後一分鐘就忘記了,不許他們乾的事,他們偏要幹。在接下來的早操學習中,孩子們更自由散漫,我們用盡了力氣,可孩子“毫無長進”,好像還變本加厲了。看到孩子們的表現,我們失望透頂,無計可施。

  由於急和累,我終於病倒了。可我想到還有那麼多事情要做,就仍堅持帶病上班。那天我根本沒有力氣去管孩子們,大半時間讓他們自主學習和遊戲。奇怪的是,活動室裡沒有了吵鬧聲,孩子們講話的聲音比平時小了很多;戶外活動時也沒有出現以往互相推搡、擁擠的現象;吃午飯時大家也特別安靜。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找了一個孩子詢問道:“今天你覺得怎麼樣?”“我覺得很輕鬆。”一聽此話,我更加詫異:“為什麼你會覺得輕鬆?”“因為您今天沒有對我們提出很多的要求,我們做錯了事您也沒有怪我們。而且,您生病了,我們不能惹您生氣。"孩子的話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靈。他們不但對我以往的“嚴厲”毫無責怪之意,而且以實際行動表達了對我的關心和愛護。孩子的言行讓我感動,更促使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太多的要求、指責反而會讓孩子無所適從,產生恐懼、逆反心理。若是一味苛求,讓孩子在指責聲中不安地度日,其結果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自卑。如果我們給孩子創設一個寬鬆的心理環境,讓他們在親身體驗和感悟中逐漸習得常規,效果會更好。

  從那以後,我努力地改變自己急功近利的心態,等待適宜的教育契機,尋找有效的教育策略,相信孩子,善待孩子,讓孩子擁有一個寬鬆的心理環境。果然,孩子的常規慢慢好起來了,學習、遊戲時也更加積極主動了,我們的工作也輕鬆愉快了很多。

環境教育隨筆15

  為誰創設環境?創設什麼樣的環境?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園組織教師再次學習《綱要》及07年11期《幼兒教育》。《綱要》中指出:“應透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提供健康、豐富的活動環境,滿足幼兒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幼兒園的環境是符合幼兒各方面的發展需要的,既能與幼兒對話又能激發幼兒探索興趣。

  有了理論上的指導,透過參觀姐妹園的環境,我們發現了我園環境佈置上的誤區:

  1.牆飾的佈置幼兒參與不夠。

  各班牆面雖然陳列了幼兒的作品,但在主題實施過程中,幼兒僅僅參與了完成作品的環節,其他都由教師包辦了了。

  2.區域的設定雖然顯示了地方特色,但材料挖掘不夠,操作性不強。

  列入大(2)班“製茶坊”與季節相被,天氣轉冷在室外不易操作,教師沒有及時與幼兒討論重氫更換或添置可操作的新材料。

  3.各班自然角會出現這種情況,幼兒在澆水過程中沒把握好水量,時而會有植物死去。且在澆水過後,幼兒很少會去關注植物的生長情況。

  認識了自己的不足,在理論與實踐的指導下,我園環境佈置在以下幾方面作了改進,並獲得了初步的成效。

  1.讓幼兒成為環境創設的主人。

  主題開展前,引導幼兒一起討論主題名稱,內容及主題牆佈置的內容,發放調查表,由孩子和家長一起完成,不僅豐富幼兒前知識經驗,也讓家長了解主題實施的內容並參與到環境佈置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充當了引導者,支持者。這樣的環境不再只是受到孩子們短暫的關注,因為孩子們成了環境的主人,所以他們樂於相互討論交流。例如大(2)班“我喜歡動物”主題中,主牆由幼兒討論佈置了十二生肖車,車箱內張貼了幼兒“我們的生肖”調查表,孩子們不僅樂意交流自己與家人的生肖,還喜歡在課餘自發的玩開火車的遊戲,人人都認識是十二生肖,並從他們在火車車廂的序號知道十二生肖的順序。

  同時,我們把幼兒一日活動行為規則繪畫成圖片佈置在活動室每處牆面。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小班教師與幼兒共同討論制定規則,教師繪畫紀錄。中大班引導幼兒自己討論設計圖示,師幼合作以圖夾文的形式呈現。幼兒自己制定的規則他們會自覺遵守。現在,各班到處都有規則圖示,生動形象,對幼兒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充分挖掘地方資源與幼兒興趣,豐富幼兒遊戲內容。

  隨著我園“生活美術”課題的深入研究,我們根據幼兒需要及農村特點研討後,大班制茶坊替換成了編織坊,師幼一起收集了各種毛線、鉤針、鋼針、竹針等,幼兒玩起了編織,針織遊戲。一段時間下來,發現編織遊戲不僅促進了幼兒動手能力的發展,更培養了幼兒細心,耐心的品質。中班醫院成了幼兒喜愛的小舞臺;其次“農家樂”、“茶座”中都根據幼兒需要添加了新材料,各個區域經過調整後,孩子們玩的不亦樂乎。

  3.讓自然角“活”了起來。

  首先各班整頓自然角,清理死掉的植物,給植物增加了適當的肥料,給缺少名稱的植物貼上名稱,讓幼兒重新認識每種植物,並按植物需要水量的多少重新調整擺放位置便於幼兒澆水管理。植物分配到每一位幼兒,比一比誰管理得最好。另外,增添可讓幼兒觀察、探索的植物。例如冬季讓幼兒觀察比較室內外植物發芽,教師引導幼兒天天記錄,在感知比較中發現植物需要的生長環境。

  經過理論的學習與指導,實踐的探索與嘗試,我園的環境創設已初具特色。進一步發揮環境的教育價值,還需要教師牢固樹立“尊重幼兒”的觀念,時刻觀察發現幼兒的興趣與需要,也就是教師要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善於發現,使環境真正促進幼兒與教師的共同成長。

【環境教育隨筆】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