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書筆記> 雙城記讀書筆記

雙城記讀書筆記

雙城記讀書筆記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雙城記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雙城記讀書筆記1

  “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

  ——題記

  那是小說作品中最著名的開頭之一:“那是最昌明的時世,那是最衰微的時世……”無數人套用過此橋段;那是我們最無法想象的愛,“沿著巴黎的街道,送死囚的大車轟隆而過……”——卡屯先生把自己送上了斷頭臺。

  “那天晚上全城各處都在談論他,說在所有那些上吉洛汀的人當中,他最為鎮定自若,面不更色。許多人還說:他顯得莊嚴崇高,有如先知。”

  連那位一起受死的最柔弱的小裁縫,在最後時刻,“那張逆來順受的臉上只有甜美、堅定的靈光。”

  還有達奈,兩次被判死刑,臨行前對露西說:“我要給我的愛人作訣別的祝福。我們會在睏乏人得安息的地方重又相聚的!”

  他們不怕死嗎?不!他們多希望能平平安安地度過每一天。那是誰給了他們這樣的勇氣和信心?

  這要從馬奈特大夫說起。小說的開篇就是這位法國名醫,因偶然目睹了貴族埃弗瑞蒙德兄弟草菅人命的暴行,被投入巴士底獄“活埋”了18年。出獄後,他變成了一個沒有思想、沒有感情只會做鞋的機器人。在女兒露西、好友勞瑞的悉心照料下,逐步“起死回生”。經歷了這樣的磨難後,他並沒有想去報復,而是選擇了寬恕,一走了之;當發現即將成為自己女婿的達奈就是自己的家仇,也能剋制住病理性的精神痛苦,化仇為愛,給了女兒最美好的祝福。

  達奈,本可以與露茜和孩子一直過著幸福的生活,只是為了解救因服務他們家而遭到逼迫的管家,而被投入死地。

  馬奈特、露西知道情況後,連同他們的僕人普若斯小姐和勞瑞先生,毫不猶豫跟到危險重重的法國,與達內共患難。緊要關頭,為阻止德發日太太對露茜母女的追殺,普若斯與她進行了殊死搏鬥,此處,作者只說了一句話:“愛總是比恨有力得多”。

  卡屯因為露西的緣故也來到巴黎。為了保全所愛人的丈夫及家庭,他精心策劃了一個調包計,替達奈去死。

  作者說:無論是卡屯的愛情,還是普若斯的友情,兩者同樣純潔無私,其最高表現形式就是犧牲自我。

  當整個國家都變成了一個殺人機器的時候,這些手無寸鐵的人,用什麼來以抗拒風浪呢?我的腦海中蹦出四個字:向死而生。

  海德格爾認為,死即“向死亡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也就是“向死而生”。這個說法在現代思想中經常引用、卻又難於理解。海德格爾稱生理上的死亡為“亡故”,而在哲學上,死則作為此在藉以向其死亡存在的存在方式的名稱。死比亡故更基本、更原始,因為此在只有死著,才能夠亡故。而人們一般認為死即亡故,其實兩者在概念上有所差別,如死可指一個過程,亡故則指此過程的結果。然而,這個差別正是海德格爾死亡本體論的關鍵。海德格爾的觀點是,人只要還沒有亡故,就以向死存在的方式活著。

  只是馬奈特大夫、達奈、卡屯,包括那個小裁縫,他們的“向死而生”是有一塊基石的,那是他們的勇氣之源、信心之所在,那塊基石就是:愛。愛可以戰勝恨,愛可以救贖罪,愛可以為人與人、城市與城市、國家與國家之間帶來和諧。這樣的愛,又來自哪兒?

  “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在父親的墓前、準備替達奈赴死時、站在斷頭臺上,卡屯反覆唸的就是這樣一句話。

  還有小裁縫對卡屯說的一番話:“親愛的陌生人,要是沒有你,我一定不會這麼鎮靜,因為我生來就是個可憐的小人物,膽小得很。……想到那位被人處死的主,使我們今天在這兒還能懷著希望,感到安慰。”

  是的,就是這位被人處死的主,即耶穌,從未與罪孽有染,不曾虧負誰。為了證明愛是不計算人的惡,並且生命勝過死亡——他不惜受窮,受辱,受屈,受死,毫無怨言地被掛在十字架上,如果他要討債,所有站在十字架下的人都不能倖免,然而臨死前他卻只說了一句:“父啊原諒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知道。”就是他,用十字架抗衡了斷頭臺。

  20xx多年前,耶穌就是以這樣的愛,勝過了仇敵、勝過了世界。他以他無瑕的身軀替人死了,並且復活了,這就成為無數必將要死的人心中的安慰和盼望。狄更斯在他所有小說裡堅持這個信念,並用它奮力打破這鐵桶似密不透風的世界。

  沒有人願意死,然而,實在要死的話,他們也不害怕,就像達奈說的,他們會在得安息的地方重聚。因為他們相信痛苦和死亡不是全部,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美好國度在世界盡頭等待著,那才是永恆的家鄉,“在那兒沒有時間,也沒有煩惱。”他們不用靠搶奪和把什麼人從自己前方掃掉才能到達那裡,只要彼此相愛,他們都能憑著信心說:“我現在所做的是一樁大好事情,遠遠勝過我一向所作所為。我現在去的是一處大好歸宿,遠遠勝過我一向所知所解。”

  當我們理解了耶穌的愛和救贖,我們就能有這樣的信心,因為神就是愛。

雙城記讀書筆記2

  好詞:一無所有、悲悲切切、虛度光陰、容顏姣美、大霧瀰漫、安然無事、慈悲淚雨、睛空萬里、陽光燦爛、和煦美麗。

  好句:對於世界而言,你是一個人;但是對於某個人,你是他的整個世界。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這是一個信仰的時期,這是一個懷疑的時期;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這是一個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踏上天堂之路,人們正走向地獄之門。縱然傷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為你不知是誰會愛上你的笑容。沒有人值得你流淚,值得讓你這麼做的人不會讓你哭泣。

  不要著急,最好的總會在最不經意的時候出現。我現在已做的遠比我所做過的一切都美好;我將獲得的休息遠比我所知道的一切都甜蜜。不要為那些不願在你身上花費時間的人而浪費你的時間。

  愛你的人如果沒有按你所希望的方式來愛你,那並不代表他們沒有全心全意地愛你。在遇到夢中人之前,上天也許會安排我們先遇到別的人;在我們終於遇見心儀的人時,便應當心存感激。

  不要因為結束而哭泣,微笑吧,為你的曾經擁有。我的感想:最好與最壞、智慧與無知、信仰與懷疑、光明與黑暗、希望與失望、應有盡有與一無所有……存在於那個時代,也存在於歷史的每個時刻。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矛盾才是世界的本真”。

  在一個最壞的時代,暴力蔓延無邊;在一個最好的時代,愛無處不在。“復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

雙城記讀書筆記3

  《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描繪了十八世紀的一位醫生梅尼特從監獄中重獲自由,和女兒一起到倫敦生活,五年後,他們在法庭上為名叫代爾納的法國青年作證,露西和代爾納因相愛而結婚。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代爾納因身為貴族後裔而遭逮捕並判死刑。在千鈞一髮的時刻,一直愛戀露西的英國青年卡爾登代替代爾納上了斷頭臺。

  首先,對於人物,稍微做一點個人見解。

  就按人物的出場順序,第一個就是賈維斯·洛瑞。從後面的描寫來看,他是一位兢兢業業的為銀行工作的職員,極度忠實於銀行以及後文中遇到的朋友亞歷山大·馬奈特。他起碼在銀行裡待了幾十年吧,從作者風趣的描寫“在臺爾森銀行各式各樣的幽暗大櫥小櫃之間,一些年邁老頭鄭重其事地在辦公。每當僱用一個年輕人進倫敦臺爾森銀行,他們總是把他藏起來一直放到老,像塊乾酪似的把他藏在一個陰暗的角落裡,直到他渾身有了十足的臺爾森味,長滿斑斑青黴。”中就可以看出。而對於他極其重要的工作都可以置之不理的就是對老朋友的關心與幫助。我記得在文中確實寫過一處,為了老友他可以連工作都放在一旁。還有在露西結婚後她父親的發病,也使洛瑞先生很不安:“洛瑞先生度日如年,希望越來越渺茫,心情也越來越差”、“洛瑞先生由於焦急不安地日夜守護,弄得精疲力竭,竟在值班時睡著了”、“不過這時他突然犯起疑來,懷疑自己是不是仍在夢中。”都到了這種身心疲憊的程度了,可以看出他對朋友一家子的友誼有多深。還有,最後要不是有洛瑞為他們準備行程,較坦然地透過各個驗收,光憑後面一個驚恐的女人,一個昏厥的男人,一個弱小的小孩,一個神志不清的老人,再怎麼逃也逃不出所謂“人民”的魔爪的。

  再一個人物就是露西了。她本人的出場就已經敲定了她是一個富有同情心的弱小而又堅強的女子。對於被囚禁了十八年的老父,她用自己的愛幫助他走過一個個難關。她先找回了自己的父親,幫他脫離肉體上的束縛,而對於父親那腦海中的不定期的苦難的回憶,只有她才能最快、最輕柔地安慰住父親那不定的心,這一點是連老友洛瑞都束手無策的。還有的就是在法庭上的作證,她相當地用情,“面對著這樣的同情,這樣動人的青春和美貌,被告此時的心情,比面對所有看熱鬧的人群要難受多了。”等等描寫的句子都顯得露西極有同情心。最終吻別丈夫的時候,她還是堅持下來了,和所有面對悲劇的人一樣,堅強地面對。雖然後來還是有些力不從心,但她還是愛的化身。

  說道女兒不免要提到她的父親。亞歷山大·馬奈特的身世很值得人去琢磨,到底受到多大的冤屈,多大的經歷,多大的思想創傷,都值得我們去思考。他受到女兒的關心後,同樣地力所能及地回報他的女兒。他最終展現的,是一位作為父親,用愛關心自己的女兒的情節。同樣的,本人認為他也有他的極大的不幸。這號人物的身世十分坎坷,而最終並實實在在地為女兒帶來幸福,舊病復發,滿屋子尋他的活計,就是這時,他才顯得蒼老又無依無靠。一個悲劇導致另一個悲劇的發生。

  對於達內,這個人一般般,追尋著母親的理念而“引發一系列的事端”。他其實也是內心善良的人,由於這個使他因小小的求救就回去致使自己與一家人都陷入了困境。這也是一系列錯綜複雜的原因導致的結果。

  其中最富有傳奇色彩、最令人落淚的要數西得尼·卡頓了。出場時的情況“一直看著天花板”顯出他的放蕩不羈,而後來我們發現他實在是一個被湮沒的才子,有才而無法融入當時的社會。內在的情感也很高尚,最終是成全了別人。在幫助達內越獄的時候,他還是那麼一幅什麼都不在乎的樣子,但只有他在那時心裡是最清楚的,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昏死的達內和他的妻子,紀念他的死是天經地義的事!最後他和他的妹妹的相遇,上刑場,安慰、鼓勵他妹妹,真是一種看盡人生的超脫,小說也寫了“那天晚上,巴黎城裡人談起他,說是歷年上吉蘿亭最平靜的一個。不少人還說他表情神聖,像是先知的預言家。”這個人物的設定還是很扣人心絃的,比如在要去監獄幫達內越獄之前和洛瑞先生交代之後,“卡頓走進院子,在那兒獨自呆了一會兒,仰望著她屋裡的燈光。他輕聲地向它祝福,道一聲‘永別了’,邊消失在茫茫的黑夜裡。”我在看這句的時候,心裡隱隱地覺得有些不對,但是又因為前文交代了卡頓要洛瑞等他,也想不出有什麼會變動的。這句就有些淡淡的傷感,想讓人哭但又不讓人哭出來的味道。這個就是卡頓內心的描寫,輕浮浪蕩的表面下藏著一顆對他人的愛而不顧獻身的心。

  反派人物特別是德發日太太,可以說是以人民的利益為幌子而復仇的一個深謀老算的人物。她最平常的動作就是編織,一句話都不說,但是樣樣事都記在心裡,記在她的毛線上。像這種人都會使人對她有一種懼怕的感覺,冰冷、毫無人情的化身。他們身邊的雅克三號,復仇女等等都屬於一種瞎起鬨的,只覺得能從砍別人的頭中得到一種快感。他們根本沒有像德發日太太的那種覺悟,只是對生命的褻瀆,從他們凌亂的外貌和敗壞的禮儀就可以看出。對於德發日,他雖然想推翻國王,但是對於自己以前服侍過的老主人,還是有一定的隱惻之心的。他妻子也說了,要她自己動手,他丈夫“想救那醫生一家”,可見德發日還可以算得上中立派,但現實強迫他對主人一家動手,他就是活在矛盾之中的,可能受他復仇心強烈的妻子的影響。

  這本小說懸念很多,鋪墊很充實,是那種越看越明白的,就像一條條小溪逐一地匯聚,最後成了奔騰的大江,使人越看越激動,越想看下去。舉例,最突出的就是第二部第六章《成百的人》和第七章《侯爵老爺在城裡》毫無關係,如果把第七章單獨拉出來,也可以成為一本小說。直到後面才看出他是關係到達內的身世,再後來看出了關係到露西,再後來看出了他關係到老醫生,最後伴隨著醫生的信件,複雜的人物關係一覽無餘,對闡述人物關係,有很好的輔助作用。無疑,最後兩章是高潮,最令人激動的部分。最後兄妹的相認是超乎我想象的,作者這樣安排無疑突出了卡頓,他是一種正義的象徵。現在冷靜下來,覺得要思考一下為何兄妹會全部關在裡面的。我覺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場大革命在作者眼力本身就是混亂的,無人權可言,瘋狂的民眾只按自己的意願辦事,終究導致悲劇。

  這部作品終究還是善與惡的對抗,善的勝利,令人激動地收場了。讓我們深思的,復仇到底是否值得人們去做,但是德發日太太的復仇之心不是那麼一日造就的,是對死去的哥哥,姐姐,父親的回應;是階級鬥爭的烙印,無可避免地形成復仇的觀念,造就她冷冰冰的性格。說到底造成這種結果,各方面都要負一定的責任,社會環境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因素。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很不錯的小說。

雙城記讀書筆記4

  《雙城記》是英國十九世紀著名現實主義作家狄更斯的作品,被稱其遲暮之年的巔峰之作。

  法國大革命期間,青年醫生馬奈特偶然目睹了封建貴族埃弗瑞蒙德兄弟草人命的暴行,因為打抱不平,反被投入巴士底獄,監禁了十八年。出獄後,馬奈特之女露茜與仇家兒子達奈相愛。於是,在法國革命的旋渦中,一幕幕家庭的恩怨情仇上演。達奈主動放棄貴族一切,獨自到英國做法語教師自食其力,馬奈特心懷寬厚,不計前嫌,同意了他們的婚事。婚後的幾年生活得比較平靜,可是一封來自法國巴黎的信卻打破了平靜。那是原來的僕人寫的,訴說了自己的不幸。而達奈為去營救僕人,身陷巴黎,被不公正地投入監獄。此刻,馬奈特和女兒以及老朋友臺魯森銀行老業務員勞瑞先生也趕到。所有人都為營救達奈而奔波著,然而“雅克”的代表人德日發夫婦以及復仇女卻喪失理智,揮動著復仇的旗幟,一心將達奈置於死地。就在千鈞一髮之際,露茜的昔日暗戀者卡屯出現了,他們策劃了整個營救計劃,因為相貌相似,他甘願替達奈一死,並且識破了德日發太太想斬草除根的想法。及早讓他們撤離,逃過一劫。

  故事背景進行了大面積的渲染,讓人感受到當時英國和法國不同的社會氛圍,尤其是陰森恐怖的法國新政權的描寫。法國在推翻了封建貴族等級制度後,很快就陷入了復仇的狂熱,極端分子無理由地殺害無辜平民,那私設的法庭上毫無公正可言,一批批的平民走上斷頭臺。而只是那些極為可笑的罪名。在殺戳結束後,人們又開始狂歡,人們毫無是否判斷能力,以法庭的裁定作為他們自己的標準。多麼恐怖啊!難道這真得是法國大革命嗎?

雙城記讀書筆記5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階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階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階的。

  這是整本書的開頭第一章,將全書的基調定上了悲劇色彩,然而就在這矛盾的時代中,也確實存在過光明。

  這本書敘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圍繞在醫生馬奈特一家周圍的事,這本書顛覆了我對自由,權利以及善惡的看法——法國人民不堪重負,推翻了波旁王朝,然而新政權建立之後朝他們走來的難道是他們心馳神往的自由嗎?不,仍然是以往的提心吊膽,稍不留神明天就會被送上斷頭臺。得勢之後的德發日太太濫用職權,將死敵們個個置於死地,最後卻落得個慘死的下場。正如那句話所說的:“自由啊,有多少罪惡是假借你的名義幹出來的。”大革命並不如想象中的那麼美好,而是以暴易暴。它沒有拯救人民,而是將人民推入了另一個火坑。

  再來看看另外一位大革命的犧牲品——達內,革命前,他放棄了國內的家業,隻身來到英國謀生,在他看來,壓迫人民是一件極不人道的事,然而,革命爆發後,他反而無辜地成為人民的敵人,人們不分青紅皂白地要將他領上斷頭臺。不過相信在九死一生之後,他依然是原先那個善良的達內。

  而卡頓——一個才華橫溢卻自甘墮落的律師,他與達內有著相同的長相,卻有著不同的命運,在面對活著還是讓自己心愛的人得到幸福的抉擇時,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後者,在他看來,生命在愛的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即使在斷頭臺上,他也表現出了令人難以想象的沉著冷靜。因為在他的心底,一直有一個信念在支援他:“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他用死完成了自我救贖,他用死來反抗虛偽的.革命者,他用死來詮釋對露絲的愛。生命,成了他最後的武器,愛,成了他唯一的支柱。

  法國大革命是人類史上一個血的印記。在那個混亂的時代,充滿不確定;在這種無秩序的狀態下,人性的一切表露無疑。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透過為族與平民之間的仇恨衝突,作者狄更斯只想傳達出---鮮血無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愛---貴族的暴虐對平民造成的傷痛不會因為鮮血而癒合,平民對貴族的仇恨也無法替代對已逝親人的愛。

  故事中,梅尼特醫生從監獄中重獲自由和女兒一起到倫敦生活。五年後,他們在法庭上為名叫查爾斯?代爾那的法國青年做證,露西和代爾那因相愛而結婚。1792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故事場景轉至法國。代爾那因身為貴族後裔而遭逮捕並判死刑,在千鈞一髮的時刻,一直愛戀露西的英國青年西得尼?卡登替他上了斷頭臺。

  卡登是書中最富魅力亦最複雜的角色之一。頹廢、消極,求學時,他只替同學寫作業;出社會後,即使擁有一身才華,它仍然選擇為另一名律師工作。但是,在他冷漠的外表下,有著深深的溫柔。憑這一斛溫柔和對露西的愛,卡登做了一個意義重大的決定---代替代爾那上斷頭臺---用自己的生命換回另一個人的性命,換回一個家庭的幸福和笑顏。這是卡登守護露西的表現,為愛而犧牲,這在那個大時代、甚至現代,是多麼高貴的舉動!

  相較於代表的溫柔和愛,多法石太太則是殺戮和血腥的象徵。由於親人慘死在代爾那的父親和叔叔的魔掌下,她終其一生為仇恨而活;為置代爾那一家於死地,無所不用其極,最後終於讓自己死於擦槍走火的意外。多法石太太的嗜血固然使人不寒而慄,但也叫人不禁感嘆恨的力量,將本該快樂幸福的女人塑造成復仇女神。十八世紀末的法國,被這種執拗復仇的火焰燃燒成阿修羅地獄。

  教訓和意義不能因為歲月而被遺忘。如果我們無法從其中獲得一些什麼,相同的悲劇依舊會重演。兩百年後的今天,希望活在這個世代的我們能創造出真正平等、自由、博愛的新世紀。

  卡登的死,就像一支羽毛輕柔的飄落水面,沒有水花,卻有一個個漣漪,提醒人們:真正的自由平等無法用斷頭臺建立。有一天,世界會變得更好,就像卡登臨死前看見的世界,那不是天堂的幻影;有一天,那會是我們的世界。

雙城記讀書筆記6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個睿智的年月,那是個矇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時期,那是疑慮重重的時期;那是陽光普照的季節,那是黑暗籠罩的季節;那是充滿希望的春天,那是讓人絕望的冬天;我們面前無所不有,我們面前一無所有;我們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們大家都在直下地獄……這是我見過最精彩的開頭,利用工整的對仗、強烈的對比,闡述了那個矛盾交織、愛恨交加、善惡交鋒的時代,既光明又黑暗、既有希望又讓人絕望,既是天堂又是地獄。

  這是一個暗黑的年代,一個盜竊和搶劫頻發的年代,這是一個令人沒有安全感的年代。這是貴族隻手遮天的年代,一個農家孩子偷了六便士就會被處決;而貴族軋死平民猶如輾死一隻螞蟻般平淡;一張蓋了印章的空白逮捕令,讓貴族們可以逮捕任何人,不經審訊,不費任何手續。

  當時作者所處的英國,社會矛盾日趨尖銳,令作者非常擔憂,小說開頭:“簡而言之,那個時代和當今這個時代是如此相似…”作者旨在透過法國大革命警醒英國政府,避免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悲劇在英國重演。

  本書批判了被迫害人民因恨而不分青紅皂白,無法制、無節制地瘋狂復仇,殺人不眨眼,以暴制暴,造成社會更大的混亂。也謳歌了那些善良、正直、正義、忠誠、為愛獻身的人。

  和那個時代相比,我為能生活在這個和平的時代、強盛的時代、繁榮的時代而深感幸福。

雙城記讀書筆記7

  機緣巧合參加了一個促進我多看書的活動,可以說是三生有幸了。

  第一本書是想看很久都耽誤下來的《雙城記》,狄更斯的書一開始並不是我熱衷的型別,總感覺故事鋪墊太長,一本書說的故事其實寥寥落落。雙城記看完雖然沒有完全改觀,但也喜歡上了裡面塑造的一些人。

  比如卡屯,他英俊,長得像男主,也因此送掉自己的姓名。他偏執而頑固,把一個人放進心裡就再也不會動搖。雖然我也喜歡著女主角,她光芒萬丈,慈愛堅韌。我喜歡她,所以喜歡這樣的結局,一個人永遠虧欠著另一個人,這份感情為他人所知,無法彌補一一隻能這樣深深地、深深地永遠遺憾下去。我並沒有關注到書中有關歷史的巴黎部分,我簡單的同情了那十八年的牢獄生活,或許是我還太淺薄,有機會再看一遍。

雙城記讀書筆記8

  《雙城記》文中人性的思想最令我受觸動,比如說狄更斯寫的查爾斯吧,他為了他那“神聖的目標”而放棄了地位與財產,這與《復活》中的夏赫留朵夫沒什麼兩樣,都一樣崇高;為了救人他進入明知有著異常危險的牢獄,他這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崇高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不畏艱苦,不屈服惡勢力,為了真理,竟不顧生命危險去救人,我實在佩服他。

  在這本普普通通的小說裡,我彷彿看見了許多不同的人,正直善良的馬泰特醫生、美麗大方的露西、優雅高尚的查爾斯、忠厚老實的洛瑞、扭曲了人生的德發奇太太、外表冷漠,內心熱情的西德尼、豪爽的普洛士小姐、殘忍的陰險的埃瑞豪兄弟。

  作者在本書歪曲了歷史,醜化了封建貴族,事實並不盡然。許多情景,如使馬奈特醫生含冤入獄的空白逮捕令,都是查爾斯冒著生命危險去救馬奈特醫生,英國人的首領為了怕別的國家說:“法國貴族欺壓老百姓”。想要收買查爾特,用很高的地位與財產來收買,查爾特並沒有收錢財的迷惑,查爾特改善欺壓百姓的不懈努力的故事。

  主要表現了關愛與行善、反映善惡博鬥,愛恨交鋒,最後作者所說:“愛總能戰勝恨”。惡往往都是曇花一現,都要與作惡者一同死亡,而善則永世長存。”

  全面地揭示了英國的社會面貌;議會政治的黑暗,統治機構的昏聵、金錢社會的罪惡、人民大眾的貧窮。

  用一個故事來對付自己同時代的的當權者與公眾呼籲,暴政會引起暴力,危機近在旦夕,有錢人都應該已慈悲為懷,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出更多的鮮血。

雙城記讀書筆記9

  文/伊人

  最近在看狄更斯的《雙城記》,關於“雙城”則指的是——巴黎和倫敦。本書以馬奈特醫生一家與德發日夫婦之間的糾葛為主,描寫了導致法國大革命爆發的誘因,那就是貴族對於農民的迫害自己殘酷對待,並在死亡抉擇中凸顯人性的華美。

  而小說結尾則是卡頓代替好友查爾斯行刑結束,而這裡有著一種神話似的回望,卡頓彷彿看到露西夫婦很幸福的生活著而他們的孩子則以他(卡頓)的名字命名。而他的這次替死,也讓我精神一震。原來世間本就存在真正的情義。

  這不禁讓我想起一個曾經聽過的故事,有個犯人將要行刑,因為母親病逝,於是向國王申請由他的好友代替他坐牢,而他必須約訂在真正行刑時一定要趕回來。國王答應他,只是因為他想要看看他們的友誼可以維持多久的時間。

  可是結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當所有人都以為犯人趕不回來時,因為下雨,他很是痛苦,於是狂奔,終於趕在行刑時趕到,而國王也在看到犯人如約而來時。被感動於是成全了一段友誼,同樣也被這樣的友誼喚起了對於友誼的回憶。

  而狄更斯的《雙城記》第一句第一段是這樣的: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

  最初喜歡這本書的緣由也是因為喜歡這一句句排比句。每一句都有可對應的展現。人,生於世,你難免不會被世俗所累。

  像最近在看的《遙遠的救世主》,耳邊迴圈的是那首《天國的女兒》空靈的女聲,靈魂的每個毛孔都在張開,而書中的每個字,我都不想錯過,今天看到芮小丹與黑惡人員王明陽關於“文化屬性”“神”“道”以及關於《聖經》中的很多對話,我彷彿看到了現場他們的對話。而與此對應的,是我從心底升騰的對於他們高度的敬意與佩服。

  而《遙遠的救世主》中丁元英,芮小丹這樣的人,他們生活的階層,經歷的事,我們很難理解。只是因為一首音響播放了《天國的女兒》,就足以讓芮小丹這個足夠優秀的人。可以跑遍北京古城,只為了找到一個能一樣的聲音,我想那是一種靈魂的皈依。

  而在芮小丹差點被黑惡人員王明陽打死時,我得心驚了,幸虧是顆臭蛋。而芮小丹與丁元英在雨中的擁抱,也讓人心底擁有的不是對於男女戀愛的好奇,而是兩個擁有同樣靈魂的人終於惺惺相惜,彼此依靠。

  正是這本書擁有這樣的高度,擁有靈魂孤獨的人,看了它,才會觸碰心底最脆弱的神經,所以它被禁,而這大概也是被中國所謂的文化屬性所束縛。

  我曾經給愛人說過一句話。“我不要你的依靠。我希望我們彼此依靠。”而我這種太過獨立的價值觀,也讓我面臨過很多的選擇。在我可以選擇依靠時,是我自己硬撐了下來。後來回想,我為自己的勇氣驚歎。偶爾,我很懷念那個那麼有勇氣面對挑戰的自己。

  那麼,迴歸正題,情義?什麼是情義,是替朋友行刑,還是芮小丹他們那樣的靈魂超脫?我想,情義,就像那句中國流傳的話語“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投桃報李”,如此,才會“無心插柳柳成蔭”。

  而透過閱讀《雙城記》,也讓我對當時法國大革命有了更深的意義。這就是書的魅力,我看不到更遠的世界,但我依然透過閱讀,充盈著我的靈魂。

  願每個靈魂找不到皈依的人,都可以被伯樂發現,並彼此依靠,以此,來排解這千篇一律的瑣碎日子。

雙城記讀書筆記10

  《雙城記》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這部歷史《雙城記》的創作動機在於借古諷今,以法國大革命的歷史經驗為借鑑,給英國統治階級敲響警鐘;同時,透過對革命恐怖的極端描寫,也對心懷憤懣、希圖以暴力對抗暴政的人民群眾提出警告,幻想為社會矛盾日益加深的英國現狀尋找一條出路。

  從這個目的出發,《雙城記》深刻地揭露了法國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會矛盾,強烈地抨擊貴族階級的荒淫殘暴,並深切地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作品尖銳地指出,人民群眾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貴族階級的殘暴統治下,人民群眾迫於生計,必然奮起反抗。這種反抗是正義的。《雙城記》還描繪了起義人民攻擊巴士底獄等壯觀場景,表現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然而,作者站在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立場上,即反對殘酷壓迫人民的暴政,也反對革命人民反抗暴政的暴力。在狄更斯筆下,整個革命被描寫成一場毀滅一切的巨大災難,它無情地懲罰罪惡的貴族階級,也盲目地殺害無辜的人們。

  這部《雙城記》塑造了三類人物。一類是以厄弗裡蒙地侯爵兄弟為代表的封建貴族,他們“唯一不可動搖的哲學就是壓迫人”,是作者痛加鞭撻的物件。另一類是得伐石夫婦等革命群眾。必須指出的是,他們的形象是被扭曲的。第三類是理想化人物,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義解決社會矛盾、以博愛戰勝仇恨的榜樣,包括梅尼特父女、代爾納、勞雷和卡爾登等。

雙城記讀書筆記11

  前些日子借了一本超厚的世界名著《雙城記》,看了幾章後,我決定還了它,這實在沒意思,而且又看不懂,今天我借了它的減肥版,總算看完它了。書中人物其實很多,但人物的各種關係又是那麼的令我意想不到,而主人公是一個曾在巴士底獄當了18年的囚徒馬內特醫生,她的女兒露茜,他的女婿查爾斯…

  英國和法國就是所謂的雙城,小說的背景也就是法國大革命,我是學歷史的,關於法國大革命我是清楚的,聯絡到小說中,我真想問一下,是真的嗎?小說嘛,多半是虛構的,看完之後,給我的印象是:狠毒的得法熱夫人,無辜的查爾斯,好得無話可說的西得尼`卡登先生,忠心的女僕人普羅斯,熱心腸的賈維斯·勞裡先生…

  我對好人總有一種好感,對壞人總有一種厭惡感,不奇怪啊,每個人都這樣,除非他是超級好人,對壞人存有仁慈的心,或者他是超級大壞蛋,對好人總有一種感覺,“他們好虛偽啊!”其實這也不奇怪的,事實就是如此嘛!一群虛偽的傢伙。得法熱夫婦去找露茜,原以為要幫她的丈夫查爾斯,其實是害了她的丈夫再次入獄,並且最終導致卡登先生的死。我本人覺得卡登先生很講義氣,重感情,他第一次見露茜就愛上她,這雖然表白遭到拒絕,但對她的愛仍不改變,最後為了露茜能和她丈夫團聚,為了露茜不再傷心流淚,他去監獄和查爾斯調包了,用自己的命換了露茜的幸福,不能不說他是令我最受感動的一個人物。

  所以說《雙城記》不愧被譽為描寫法國大革命的最傑出的代表作,確實與其他小說有很大的不同,讓我從中明白很多在學校學習不到的知識。

雙城記讀書筆記12

  1.我愛你,不是因為你是一個怎樣的人,而是因為我喜歡與你在一起時的感覺。

  2.沒有人值得你流淚,值得讓你這麼做的人不會讓你哭泣。

  3.失去某人,最糟糕的莫過於,他近在身旁,卻猶如遠在天邊。

  4.縱然傷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為你不知是誰會愛上你的笑容。

  愛你的人如果沒有按你所希望的方式來愛你,那並不代表他們沒有全心全意地愛你。

  5.不要著急,最好的總會在最不經意的時候出現。

  6.在遇到夢中人之前,上天也許會安排我們先遇到別的人;在我們終於遇見心儀的人時,便應當心存感激。

  7.不要因為結束而哭泣,微笑吧,為你的曾經擁有。

  8.如果你愛一個人,隨遇而安,讓他/她自由的飛,如果最後他/她還是回到你身邊,那就是命中註定的。

雙城記讀書筆記13

  有人說《雙城記》是一部偉大的愛情小說,著眼於卡頓對露西的博大的單戀,為了後者的幸福,前者不惜犧牲自己去搭救後者的丈夫。不過如果從情節和人物關往中,比較難以感受到卡頓怎麼會深深愛上露西,在單戀的前提和基礎似並不牢靠的情況下。

  我想《雙城記》並不重在寫情,露西與達奈的相愛結婚,卡頓對露西的單戀其實比較概念化,個人認為《雙城記》是狄更斯對革命和人性痛苦深思所交的答卷。

  革命是社會階級的矛盾的產物,當體制失去了自我調節的能力後,下層積累的仇恨最終會大爆發,沖垮舊的體制。由於下層的仇恨缺乏構築合理的新體制的能力,革命往往會演變成單純的毀滅性的暴力,而最終建立的體制可能與舊體制相距並不遙遠,但這個宣洩仇恨的過程付出的社會成本是相當慘重的。在這個過程中,維繫過程中維護人的起碼生命、尊嚴、道德、法律,都被當成舊體制的一部分被否定了,因此種種人間悲劇也就不可避免了。革命政權的官方意識形態傾向於認同為革命的理想可以不擇手段也並非全部,也有相當的一部分人只不過將革命作為改變個人命運的機會,也不排除有些人,包括革命領導在內將革命作為宣洩個人仇恨或是爭權奪利的工具,而革命這種形式制度上的缺陷,更是使一部分人大有可為。可以說包括法國革命在內的一切革命概莫能外。所以人道主義作家對革命無不抱著矛盾的態度,它們一方面贊同改善民眾處境的革命理想,另一方面又痛苦於血腥而非理性的革命現實,如果它們非要堅持個人觀點,那麼在

  不寬容,不允許中間路線的革命時代,它們個人命運往往是悽憐的。

  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即從人生角度對以上的部分觀點作了生動的闡述。《雙城記》的兩個主角應該是厄尼斯和卡頓。酒館老闆娘厄尼斯是受壓迫的勞苦人民的代表,她的弟弟和妹妹都被貴族艾弗蒙害死,她因此形成了瘋狂的仇恨,表現為要利用革命的混亂殺掉每一個和艾弗蒙家族有關的人,包括其有人道主義思想的管家,其外甥達奈,以及達奈的妻兒。革命就是報仇雪恨,而且是不受限制的濫殺,這是相當一部分受殘害的普通民眾的態度。甚至有些人道知識分子在深受迫害的時候,也會喪失理智,產生這一想法。莫奈特醫生被艾弗蒙陷害,在巴士底獄關了18年,在獄中身心具殘,變成了精神病人,獄中他即寫到要向艾弗蒙討回血債,直至他這個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當然當他出獄神志清醒時,其人道思想佔了上風,他能夠分清敵我,可以接受敵人的親戚作為女婿。而正是瘋狂的仇恨使他付出了代價,他在獄中偏激言論最終使女婿上了斷頭臺,差點斷了他女兒的幸福。仇恨使人瘋狂,瘋狂的仇恨造成瘋狂的革命,瘋狂的革命最傷害瘋狂的革命者,作者透過這兩個人的命運豐滿的闡述了這一觀點。

  而卡頓則寄託了狄更斯關於人性的理想,書中無卡頓自暴自棄的原因,我想這是人道主義者反對現實人性的種種醜陋而造成了理想的失落,卡頓從事法律工作,他才華橫溢,但看到了太多的爾虞我詐,民眾墮落,他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出路,又不想同流合汙,爭取那些易如反掌的利益,於是不如自暴自棄,甘於被庸才利用。狄更斯透過對這個人物的歌頌告訴我們仇恨對抗仇恨只會使人瘋狂,而自己犧牲

  利益,它才會帶來福音。當然這也是理想主義的想法,絕大多數人都會達到這種境界。所以這種理想主義,也只能是寒夜中的星光。

  狄更斯在全書最後回到了基督教,“主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仰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著;凡活著信仰我的人,必永遠不死”。這句話在托爾斯泰的《復活》中也被引用,看來基督教的道德思想一直被這些人道主義作家奉為圭臬。

雙城記讀書筆記14

  《雙城記》的故事發生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狄更斯在作品開頭寫道:“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這是一個信仰的時期,這是一個懷疑的時期;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這是一個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狄更斯透過這部小說宣揚了自己的人道主義理想——暴政引起暴力,而以暴制暴只能帶來更多的流血,唯有仁愛,才能挽救這一切浩劫。

  埃弗瑞蒙德侯爵兄弟為了霸佔一位女孩,殺死了她的父親和丈夫,把女孩和她的弟弟打成重傷。懷有正義之心的馬奈特大夫,因為揭露埃弗瑞蒙德侯爵兄弟的罪行,被他們投入了巴士底獄整整十八年。侯爵老爺的行為讓人憤慨,他們的生活荒淫無度。每天早上需要四個壯漢來伺候他喝巧克力飲料,在侯爵的眼裡,只有四個人伺候,才能體現他的地位,才是符合體統。侯爵老爺不光是浪費和荒唐,在這樣一位侯爵老爺眼裡,人的性命還比不上他的馬。他的馬車攆死了一個小男孩,他扔下錢就走,嘴裡還不停地罵著,責怪小孩驚了他的馬。小孩的父親忍無可忍,殺死了侯爵。貴族們的暴行引起下層人民的不滿,法國大革命爆發了。

  巴士底獄被攻下後,馬奈特大夫得救了。他的女兒露西由好朋友洛瑞在倫敦撫養長大,在得知自己的父親還活著時,和洛瑞一起從倫敦來到巴黎。把父親接回倫敦後,露西用溫暖和愛幫助父親恢復了記憶。親人們才知道這十八年在馬奈特身上發生了什麼。露西愛上了查爾斯。達奈。而達奈正是埃弗瑞蒙德侯爵的侄子。馬奈特大夫為了女兒的幸福,心裡鬥爭了好久,克服了內心的傷痛,接受了這個優秀,溫和又善良的青年。

  德發日太太是攻佔巴士底獄時婦女中的領袖。她就是被侯爵搶去的那個女孩的妹妹。她一家人讓侯爵害得家破人亡。她活著就是為了復仇。攻佔監獄後,她就割下了獄長的k頭。據馬奈特回憶,獄長其實並不壞。德日發太太被仇恨矇蔽了雙眼,她以同樣的暴行報復施暴者,濫殺許多無辜。她決心要把侯爵家斬草除根。她發現了達奈。不顧丈夫的哀求,(德發日和馬奈特醫生是老朋友),把無辜的查爾斯。達奈送上了法庭,法庭判達奈死刑。

  卡頓是追求露西的另一個青年。他有很多缺點,自知配不上露西,仍然勇敢地向露西表白了對她的愛慕。他說雖然露西拒絕了他,這是他一段美好的回憶。露西選擇和達奈結了婚,卡頓真心地祝福她,並且說,願意為露西犧牲自己的一切。看到露西心愛的丈夫要被送上斷頭臺,他利用自己和達奈相貌相似,買通獄卒,用自己替換了達奈。卡頓從容赴死,為了心愛的女人幸福,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愛終究會抵擋暴力,因為愛是永恆的。但恨不會,充滿仇恨的人終究在毀滅別人的同時,也毀滅自己。被仇恨籠罩的德日發太太便是如此。

  德日發太太殺紅了眼,殺了達奈還不罷休。她又要去殺露西和她的孩子。露西帶著孩子提前逃走了。從小伺候露西的僕人普洛斯小姐和德日發太太發生爭執,她奪過對方的武器殺死了殘酷的德日發太太。

  《雙城記》中,作者用筆刻畫了上層貴族無恥的嘴臉和德日發太太報復的醜態,也刻畫出了一個個善良仁愛的人。不惜自己的生命,不顧自己的安危來保護露西逃走,這是普洛斯小姐的愛。願意為了自己所愛女人一家的幸福,不惜獻出自己來救出她的丈夫,這是卡頓的愛。能冰釋前嫌,不將恩怨牽扯到下一代,這是馬奈特的愛。

  十八年前,貴族侯爵因為私憤將馬奈特投入巴士底獄,讓法律成為了一紙空文,甚至成了為自己服務的工具。十八年後,德日發太太為了報仇,將無辜的查爾斯·達奈送上了法庭,讓他被判死刑。昔日貴族太太們圍觀殺戮,今日德日發太太們也以圍觀殺戮為樂趣。

雙城記讀書筆記15

  戲劇影視文學是人類感情生活的一種昇華,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反映,來源於現實生活又高於現實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對人們起引導作用。經典真的很耐看,震撼人心,即便它粗糙的畫技,不那麼精美的妝容以及製作,但帶給我們的影響甚至是一生的!目睹了現在電視劇電影裡心狠手辣的女二,腹黑男二以及各式各樣的為了一己私慾而不惜毀滅自己以及他人幸福的人,還有那些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看的觀眾是欲罷不能,但人們都有些忘了那最原始、最純真的感情了,看了《雙城記》以後我真的感嘆偉大的愛情以及友情,其實愛情和友情有時並沒有那麼明顯的界限劃分,有時友達以上、戀人未滿,有時甚至會寬容到愛屋及烏。男主為了成全所愛之人的幸福,義無反顧地去解救她的丈夫代替他去上斷頭臺,他愛的偉大,愛的光榮。

  愛情帶給人的究竟是什麼這是一個千古難題,大概從人類產生起就伴隨著愛情的誕生吧,古往今來美好的愛情總是被人們所歌頌,有人說愛情是新鮮刺激的熱戀生活,是一種對於美好生活的渴望期盼,是想執子之手、與之偕老的美好願望,有人說愛情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平淡溫暖,是舉案齊眉、相夫教子的恬靜安然。

  以前上歷史課時看到法國暴虐的國王路易十四、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作為看官的我們應該拍手叫好,因為廣大人民終於從水深火熱中解放出來了,但是革命往往是一種人民情感積壓的大爆發,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狂熱的革命者甚至可以稱之為“復仇者”,這些人在進行了革命之後便坐在先前暴君的位置上進行施暴,其中不乏有無辜的受害者,像路西一家就是這樣,他們心狠到連小孩子也不放過,這與之前的暴君有什麼兩樣?

【雙城記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