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心得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書心得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1

  我最近閱讀了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十七建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喜歡做的事》,深切感受到在當前課改的大環境下,教師應該在教師職業道德、教師教學行為、教師教育教學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認識,提高了自己的業務水平。就此我談談自己的體會。

  作為老師,我們應該給以學生適當的引導,畢竟他們的思維還不夠深刻,思想還不夠成熟。那麼應該培養學生喜歡做哪些事呢?這裡我有幾點體會。

  一、 如何建立師生友誼

  蘇霍姆林斯基寫道:“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是要付出巨大的勞動,花費很多精力的。

  有些人認為,要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只要帶領他們去參觀旅行,跟他們一起分享歡樂就行了,我認為這些看法是錯誤的。建立跟學生的友誼,必須具有巨大的豐富的精神財富。缺乏這種精神豐富性,友誼就會變成一種庸俗的親暱關係,而這對教育是一種危險的現象。”因此,要有良好和諧的師生關係,就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和情感交流。

  二、 平等、民主地與學生相處

  記得自己上學時,對老師必恭必敬,對老師說的話也是惟命是從,不敢有半點不敬和懷疑。可現在的學生卻不同,他們和老師有說有笑,有時,老師不對的地方他們敢當面挑刺,和老師說話也總以一種同輩人的語氣,似乎老師在他們眼裡算不了什麼。一開始有點接受不了學生的這種態度,但讀了此書,受到啟發:雖然學生是未成年人,認識問題有不可克服的侷限,但發揚民主卻是對學生權利的尊重。民主就是凡事多商量,在商量中體現對學生主體的尊重,在商量中實現學生的主體價值。教師在建立民主的氛圍中,需要特別注意對話的平等,這是所謂商量的意義所在。民主作為現代社會的基本共識和基本追求,也是社會理性的重要標誌。

  三、 閱讀

  我們可以看出,在書中眾多的建議裡,不止一次提到閱讀,將閱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

  位上。作者提到:“閱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他還說:“你應當記住,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因此,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保持下去。他的這一番話,可以看出他對學生喜歡上閱讀是何等的重要。

  四、應當引導每個學生去接近的學好的發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別喜歡一門學科,然後由這門學科引申開去,去參加與此學科有關的各種活動,思考與此有關的各種問題。從而確立起自己的愛好,在這一方面,我們教師還是大有可為的。反問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讓你的學生喜歡你教的這門學科了嗎?

  我們每一位教師,能夠對待差生像蘇霍姆林斯基這樣有耐心,像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善於思考,相信學生在你的手下會越來越進步。 孫 豔 紅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深切感受到如今教師與學生應該建立一種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使自己在教師職業道德、教師教學行為、教師教育教學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認識,提高了自己的業務水平。最近閱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受益匪淺,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幾點建議談談自己的體會。

  在他的第二十八條建議裡,他強調了“勞動”的重要性,這種勞動主要是指動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隨便什麼樣的勞動,而是指複雜的,創造性的勞動,這種勞動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讓他將各種事實聯絡起來去考慮。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就出自這一條建議。在這條建議中,他不僅強調閱讀,而且將學生的動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說,我看到,那些雙手靈巧的兒童,熱愛勞動的兒童,能夠形成聰敏的、好鑽研的智慧。確實包含思想的手工勞動對於鍛鍊學生的智慧,促進他思維的發展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這條建議裡蘇霍姆林斯基還列舉了四種應當使學生選擇的勞動方式,在我看來,在四五十年前蘇聯能夠進行的這些勞動,在我們中國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條件達不到,而是我們根本就沒有考慮這樣去做。像他說的那些設計製作各種裝置、機械、儀器的活動室,那些家業實驗活動基地,有幾所學校願意去做呢?特別是農業勞動,他說,我深信,農業勞動——這是最能啟迪智慧的勞動活動的種類之一。可是,在我們的城市學校,幾乎已經絕跡了。

  這不知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即使是實驗室,有多少學校能真正重視它的建設呢?

  建議第三十五條和第三十六條都是說培養學生記憶力的。

  記憶力,不管對於學生的學習或者是成人的工作都是至關重要的。大凡在學習上取得優秀成績的學生,無一不是具有比較強的記憶力,那是如何培養學生的記憶力呢?靠死記硬背能鍛煉出好的記憶力嗎?蘇氏在這兩條建議中做出也比較詳細的說明。在他的文章裡,他特別反對“死記硬背”,他會這種記憶方法“甚至會造成幼稚病,簡直會把人變成傻瓜”。

  那麼他強調的是怎樣的一種記憶方法呢?他說,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頑強的意志而獲取的知識越多,邏輯的認識對學生的情緒領域觸動得越深,那麼記憶就越牢固,新的知識在意識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嚴整。在這裡,他特別強調了有理解的記憶。也就是說,在記憶的過程中,不隨意記憶佔得成分越大,他可能記憶的東西就越牢固。

  怎樣才算是有理解的記憶,如何將記憶長久的保持下來呢?在這裡,蘇霍姆林斯基向老師們提出了一個建議,也就是要確定隨意識記和不隨意識記之間的合理比例。他說,假如我們把六年級學生需要記住的教材量用x表示,那麼學生就應當同時思考和理解多出好幾倍的教材:3x。同時,這些不隨意識記的東西要和隨意識記的東西之間有一定的聯絡,雖然不一定是最為直接的聯絡,但也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可以由不隨意識記隨時能勾起隨意識記的內容。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不隨意識記(比如閱讀的書籍)有助於使人的思想活躍起來。人的思想活動越積極,他的隨意記憶就越發達,他保持和再現大量材料的能力就越強。如果一個人思考過的材料比教科書要記熟的材料多好幾倍,那麼再照教科書去識記(熟記)就會是死記硬背。

  在這裡,蘇氏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一個學生知道得越多,他不理解的地方也就越多,而不理解的地方越多,他學習教科書的正課也就越容易。這種現象,想想也不難理解,一個學生學會了各個知識間的聯絡,他就會舉一反三,從而在他自己的頭腦中建立起一棵自己的“知識樹”,裡面即使有一部分知識有了遺忘,他也會很快地從某一根枝條出發,循著枝枝蔓蔓找到那一個所需要的部分知識。

  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幫助學生在自己的頭腦中建立起知識的整體概念,讓他所掌握的知識如中藥鋪中那一個個排放整齊而有序的藥匣子,如何需要哪種“藥材”,就會很快地抽取出來。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對每一種知識所伸展的觸角都要有所瞭解,只有他的觸角伸得越長,他才會很快地找到。“學前期和小學學習期,是為牢固的記憶力打下基礎的最佳時期。應當注意的是,那些關於周圍世界的現象和規律的重要原理,不要讓兒童透過專門的背誦去掌握,而應當讓他們在直接觀察的過程中去掌握。”

  品讀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我深深地感到:面對知識更新週期日益縮短的時代,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老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為“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素養。有句話說得好:“一個教師,不在於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複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

  教書和讀書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師的人生,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而我們的學生亦是如此,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的目的是為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的、活潑的、健康的發展。在組織教學中把整體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學生們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兒,但每一顆都有與眾不同的可人之處。因此便更需要我們用不同的方法去澆灌、呵護,才得以使他們健康成長。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2

  在看過《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後,帶給我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即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裡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的確是這樣,“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下面就書中第二十二條“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談談一些感想。

  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可以從生活中的種種事實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是啊,作為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能學的好!

  拜讀了這篇文章,我檢討了自己的教學方法。因為學生完成不了任務而感到揪心,有時候就不喜歡這位學生。讀了這本書後讓我體會到學習上的成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就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而我卻要求學生一個標準,一個模式,這不但違背了教育教學規律,還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害無益。我的這種做法,就象強迫一群六、七歲的孩子每人提夠20桶水,結果可想而知,這是對兒童的催殘,對孩子的嚴重傷害,更挫傷了孩子本身對本門學科的熱愛。試想孩子對此學科沒有了興趣,那隻能形成惡性迴圈,差的只能是越來越差。

  看過這本書後,我對我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上課時不同層次的學生分配不同的任務。這樣既穩定了課堂紀律又扶植了學生的自信。這個學期的期末考試我也採取分層方法。我出了難度不一的10個題目,根據平時學生的水平分給不同的試題。其效果正在觀察中。我想應該是比較可行的。

  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烏及屋,從而喜歡了你教的這門學科。在這裡,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在我們的教學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的圍繞著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著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著有關課堂上的問題。當然,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有些學生對你這門學科特別感興趣,以至於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己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學生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無衷的精神狀態。

  那麼如何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呢?教師一方面要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不斷學習,提高課堂效率,是學生真正成為“自己的學生”,使課堂成為學習知識的樂園。

  另外蘇霍姆林斯基也給了我們建議:“接近那種無動於衷的頭腦的最可行的途徑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來喚醒思考。”教師都要思考,是什麼促使某些學生變成了這個樣子。有什麼方法才能改變呢?在這裡,蘇霍姆林斯基讓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樹立一個觀念,那就是,要使一個人終於有一天發現自己是知識的主宰者,使他體驗到一種駕馭和規律性的心情。用認識來鼓舞起人的精神——這就是說,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來。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3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本好書,如一盞明燈,啟迪人的智慧,如一縷清風,滌盪人的靈魂。《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它猶如一泓清泉,清新甘甜,沁人心脾;與它相伴,猶如良師益友時時在側。這是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為了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專門為中小學教師寫的教育著作。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與蘇霍姆林斯基寫書的年代相比,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但書中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書中生動的事例、鮮明的觀點、樸素的語言、熾熱的情感,讓每一位教師讀來都能感同身受,產生強烈的心理共鳴,而後縈繞於心、深思反省。

  我初為人師時,這本書就是學校全體教師共讀的一本書。好書不厭百回讀,如今再讀時,感觸頗深,收穫頗豐,反思良多,受益匪淺。

  一、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

  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蘇聯青年的道德理想》,這節課精彩到讓聽課的領導、老師都忘了做記錄,大家像學生一樣屏息靜氣地聽講。課後,鄰校教師問這位歷史教師:“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這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得。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地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式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

  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備、講、改、輔幾乎佔用了我在校的很多時間,總感覺時間不夠用,經常要加班。最怕上公開課,花了很長時間備課、磨課、研討,公開課上得還是感覺不太理想。書中提到的歷史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是終生備課,終生備好每一節課。於漪老師說:“我上了一輩子深感遺憾的課。”我想作為一名青年教師,要有終生備好每一節課,每一節都是終生備課的堅持。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那就要不斷補充自己的知識大海。讀書,常常抱怨工作事情太多,沒時間讀書。反思己過,我想我們不是沒有時間讀書,而是讀書的慾望不強,讀書的習慣不好,讀書的堅持不夠。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輕車熟路、遊刃有餘,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不盡、用之不竭。

  二、教師要寫哪些計劃

  有時候教師被一些沒有必要的文牘壓得透不過氣來。但是也有另一種情形,就是在批評“官僚主義的文牘作風”的熱潮找那個,某些教師得出結論說:任何計劃都沒有必要去寫。這兩種說法都不正確,有助於工作的計劃還是應當寫的。對小學各年級的教師來說,制訂一份管用好幾年的遠景計劃是很重要的。遠景計劃是一個重要的努力目標,教師可以每年翻閱和思考這個綱領,來檢查自己的工作:什麼已經做到,什麼還有待去做。根據遠景計劃完成的情況,可以判斷學生的知識質量。每一個教師還應當寫課題計劃和課時計劃。課題計劃是根據教學大綱分配給課題的時數,包括好幾節課的一種計劃。課題計劃只適用於不大的課題。課題計劃裡,寫明每節課上講授什麼和怎樣講授,應當避免把演講、講述得內容做長篇大論的書面抄錄。教師要講給學生的知識應當裝在教師的頭腦裡,不需要做詳盡的筆錄。課題計劃是一種教學論上的預見和根據,而不是詳盡的講稿。計劃裡只應當寫上對教材進行創造性加工的東西,在寫課題計劃的筆記本里,有必要在頁邊上留些空白的地方,以便在遇到未能預見到的偏離計劃的情況時,對原計劃做必要的修改。擔任班主任的教師,還要寫一份教育工作計劃。

  反思自己日常教學,課題計劃和課時計劃都是參照中心學校下發的教學進度表,沒有設定自己的課題計劃和課時計劃。更不用說遠景計劃了,當班主任時也沒有撰寫教育工作計劃。透過這次再次學習,我想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要制定符合實際校情、學情的課時計劃、課題計劃,還有班主任教育工作計劃。更重要的是制訂遠景計劃,並及時跟進、調整。

  三、教師要寫教師日記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師日記。”蘇霍姆林斯基寫書時,他記日記已經記了32年。當他作為一個小學教師剛剛踏進校門,開始自己的教育生涯的第一天,就有一件事引起他的深思。他的村子裡有一位醫生,大家都說這個醫生是個性情古怪的人。他發現這位性情古怪的醫生給剛入一年級的孩子們量身高和體重的時候,會把所有的資料詳細地抄錄下來。蘇霍姆林斯基跟醫生交談起來,翻閱了醫生的記錄。他驚奇地發現這位醫生寫這種記錄已經寫了27年。蘇霍姆林斯基問醫生說:“這些記錄對您有什麼用處呢?”醫生回答道:“啊,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請看,27年來,孩子們的身高平均增長4.5釐米。”在當時,還沒有任何人想到過兒童身體加速成長的問題。這位醫生得了重病,便把記錄交給了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蘇霍姆林斯基從學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開始記錄關於兒童身高、體重和他們的智力發展情況的資料。

  教師記日記有助於集中思想,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教師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那種連續記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師日記,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師,都有他自己的體系、自己的教育學修養。如果有高超技巧的、有創造性的教師,在結束他的一生時,把自己在常年勞動和探索中所體會到的一切都帶進了墳墓,那會損失多少珍貴的財富啊!

  蘇霍姆林斯基從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剛剛踏進校門,開始自己的教育生涯的第一天就寫教師日記,一記就記了32年。如果不來北京學習,如果沒有任務驅動式學習,如果不是每一天都要寫教育反思日記,我想我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寫教師日記。這將會是教師生涯中多大的缺憾,我不敢想象。

  讀一本好書,如與偉人面對面對話;讀一本好書,是對自我的一場反思;讀一本好書,是自我的一次再出發。蘇霍姆林斯基說:“對一個教師來說,最大的危險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虛,沒有精神財富的儲備。”《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好書,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細細思考。我覺得它對於提高我自身的素質和教育藝術都有很大的幫助。最後,我用於漪老師的話說:“一輩子學做教師。”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4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為了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專門為中小學教師寫的教育經典叢書。拿起這樣一本厚厚的書,讀了前面的10個建議,其實讓我感受最深的還是第一條建議“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可能有先入為主的原因吧。

  作為年輕教師的我,總是希望自己能把學生教好,在期末的時候獲得喜人的成績,可是往往總有一些讓我頭疼的學生,同時教授,有的學生可以很容易的掌握,而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有的孩子甚至連最基礎的知識都掌握不了,就這樣使得學生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第一條建議“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告訴我們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不同的個體,在學校裡,教師不應該“一視同仁”,尤其是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要個別對待。

  看書時不由得想起我們班的小南同學,她是一個讓我很是頭疼的孩子,因為她的成績讓我很為她著急,我在教室只要有時間都會幫她補習,講了一遍不明白又講一遍,兩遍不行就三遍,但是就算這次會了,等到下次又不會了,我每次都會很生氣,我也很煩惱,總覺得是不是自己在教授時講的不夠清楚呢?看到作者的建議,其實我是自己對學生的要求高了,把對他們的要求統一了。“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們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這也就告訴我們學生要“個別對待”。我們要按學生的分層,分別要求學生,分別對待學生,教師要有針對性的對待他們。“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就是說,在學習中,無論就腦力勞動的內容(作業的性質),還是就所需的時間來說,都應當採取個別對待的態度。”這就是讓我們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我們要做到不同對待,像小南這樣的學生,不能把對她的要求和別人統一起來,要為她另外選擇不同基礎的知識,首先要為她樹立起學習的信心,讓她能在學習上取得進步,經常鼓勵和表揚她的進步,相信她們的能力一定會發展的。

  個別對待學生,還要在備課中注重,在備課中先考慮到孩子們的差異性,考慮到每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要個別對待,為她們挑選適合她們的學習內容,讓他們在成績上能取得小小的進步。讓我們一起設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在進行腦力勞動,那麼兒童在上課時就不會再調皮,做小動作……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5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我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首先,我要樹立一個信念——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為什麼呢?當我自己是一個學生的時候,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我總是不願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為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討厭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為我討厭這個老師。為什麼會討厭呢?——上課枯燥呆板,佈置大量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範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徵。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為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

  首先,我要學會研究教學——怎樣讓自己在課堂三十五分鐘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願望。

  課堂的三十五分鐘之前,我應該怎樣做呢?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難教的是什麼?學生最易接受的是什麼?最難接受的是什麼?我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教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為什麼好呢?好在哪裡?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的三十五分鐘之間,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課堂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鬆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應該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鬆、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

  我要愛我的同事們,我要虛心地向他們學習,我要主動地與他們交流探討合作,我要始終有團隊精神。集體的力量與智慧是偉大的。課堂的三十五分鐘之後,我還要適時的從學生那裡得到反饋,而且,我自己還要不斷地反省思索課堂上遇到的問題。教學當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為常發事件和偶發事件,常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依靠一種經驗積累;偶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取決於我的智慧、機智、應變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斷總結經驗之後,還要進行教學的研究。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斷的問題解決中提高。圍繞問題的解決而進行研究,,把普遍的問題、個別的問題進行分類總結,並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上升為課題,把問題做大、做細、做真,眼光高遠、與時俱進地看待問題。在一邊教學的同時,一邊搞教研,不斷的學習,堅持不懈地鑽研。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6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對於我們教師有很好的指導意義,書中作者把理論分析與實際事例相結合,用通順流暢的文字告訴我們如何做,如何做好教師。我來談談讀本書第六章“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的一點感想。

  每個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後進生”,這是我們無法忽視的問題。一個班級的.學生們,他們的知識基礎,學習的能力,家庭環境各不相同,使得班裡都會存在少數的後進生,所以如何對待“後進生”的工作作者在書中給了很好的詮釋。在這裡我結合作者的做法和自己的一些想法做幾點總結 :

  一、對“後進生”付出更多的感情

  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班主任,不能因為他們的學習成績差,就對他們不理不管,使得這些孩子不知不覺的成為班裡的特殊人,從而,要讓他們在充滿愛心和信任的環境下成長,對這些孩子要更多的付出一份感情,給他們更多的溫暖,讓他們感到老師對他們發自內心的愛,要讓他們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懷。從而提高他們的上進心,在人生的軌道上正確的發展行駛。

  二、激發“後進生”的學習興趣

  對於他們,我們要建立他們的自信心,激發刺激他們學習的興趣,在這裡我們可以專門給他們設計一些針對性的練習,要用良好的教學設計來激發後進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我們也要做好思想準備,這個過程會很漫長很艱辛,不要想著能一下讓文中“費加”這樣的孩子能背誦一篇文章,解決一道難題,我們要下功夫去幫助他們,在他們取得成績的時候要給予及時的肯定,要對後進生以讚許為主,抓住他們的閃光點,他們有了信心,自然也就有了學習的興趣。

  三、讓“後進生”多讀書多思考

  作者在文章中專門指出,“對後進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範圍。我們在實際的教學生活中要學會有針對性的指導孩子讀書,幫助他們尋找適合他們的閱讀書目,讓他們多讀書,讓他們多遇到一些不懂的問題,激發他們的大腦去思考,去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

  教育轉化”後進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以更飽暖的感情去對待他們;更要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積極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他們樹立自信心,激發學習的興趣;同時還讓他們多閱讀,多思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從而讓”後進生”不再後進,給他們一個美好的明天。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7

  近日,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因為沒有比較充足的時間,隨意性很強,已歷時半月餘,仍未通覽一遍。邊讀邊思考,邊讀邊聯絡教育教學實際,寫點感想的文字。其實,寫作讀後感必須領會作品的精髓,斷章取義是大忌。但為了不讓瞬時的體會消逝,就暫且記錄下來,以備後用。

  《給教師的建議 11》的主旨是“怎樣使檢查家庭作業成為學生有效的腦力勞動”,在談及怎樣有效完成課堂作業的檢查時,大師向我們介紹了經驗,推薦了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用草稿本。這種方法可以“把檢查知識變成知識的積極運用”,教師可以“密切注視學習困難學生的學習情況,考慮到他們的個人能力和特點”。

  課堂作業可以這樣檢查,那麼課外作業又該如何處理呢?聯絡實際,課外作業的檢查大抵有這麼幾種方式:

  一是班主任“大包大攬型”。每天,班主任老師都會採取抽查或者普查的方式,把全班學生的作業檢查一遍。這些班主任的敬業精神著實讓人佩服,實際的管理效果和社會效應也非常好。以作業檢查為抓手,學生每天疲於應對班主任的檢查,減少了違紀事件的發生;作業不敢馬虎,學習成績自然就好;班主任管得嚴,家長放心,三全其美。

  二是科任教師“親力親為型”。負責任的科任教師知道課外作業的重要性,即使耽擱一些正常的課堂教學時間,也要把學生作業認真檢查,以查缺補漏、督促後進。這種方式也值得推崇,不過耗時耗力,效率存在問題。

  三是班幹部“分工協作型”。在教師的指導下,構築作業檢查網路:班長—學習委員--科代表--學習小組組長--組員,分工協作,無縫對接。各科作業情況經班幹部彙總,反饋於科任教師,對作業檢查中的棘手問題,則反映到班主任處。這種方法現在應該是學生課外作業檢查的主流。

  四是“捆綁家長型”。也有不少教師採取此方法,家庭作業的檢查有家長負責。孩子作業經家長檢查後,簽字確認。此種方法對教師而言,高效、便捷,且有理論依據。這樣有利於家校聯合,有利於家長對孩子在校學習情況的瞭解。

  當然,以上四種方法,均有利有弊。究竟在教育教學中,採取哪種方法最有效,這還要根據校情、學情而定。筆者認為,以上方法都存在一種通病,那就是沒能充分尊重課外作業的主體——學生,沒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能充分信任每個孩子。

  這個問題,深究起來,還是有些說頭的。這就涉及到教師佈置作業的目的何在?課外作業實際上既是對學習目標達成度的檢測,也是對學習結果的鞏固;既是對學生能力的訓練,更是一種深化、一種提高;既是對情感的薰陶、態度的端正,又是對價值觀的重塑。而這些都離不開完成作業者的積極參與,否則,就會事倍功半。

  基於此,何不充分尊重教育的主體呢?那就把作業檢查權還給孩子吧。督促、指導孩子檢查好自己的作業,長期堅持下去,讓檢查作業成為孩子的自覺行為,成為一種習慣,應該大有裨益。

  當然,這種理念的科學性毋庸置疑。實際操作,還需要我們教育人不斷探索。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8

  有句名言說得好:“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錯,的確是這樣。在看過《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後,帶給我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即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以下就幾條給我印象最深的建議發表一下我的觀點。

  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裡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書中第二十二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可以從圖書、報紙的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是啊,作為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

  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烏及屋,從而喜歡了你教的這門學科。在這裡,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在我們的教學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的圍繞著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著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著有關課堂上的問題。當然,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學生”,這些學生都是對你這門學科特別感興趣的學生,以至於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己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學生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無衷的精神狀態。

  那麼如何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呢?教師一方面要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不斷學習,提高課堂效率,是學生真正成為”自己的學生”,使課堂成為學習知識的樂園。

  另外蘇霍姆林斯基也給了我們建議: “接近那種無動於衷的頭腦的最可行的途徑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來喚醒思考。”教師都要思考,是什麼促使某些學生變成了這個樣子。有什麼方法才能改變呢?在這裡,蘇霍姆林斯基讓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樹立一個觀念,那就是,要使一個人終於有一天發現自己是知識的主宰者,使他體驗到一種駕馭和規律性的心情。用認識來鼓舞起人的精神——這就是說,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來,這是給我們提出的第二十三條建議。

  在老蘇的第27條建議中又強調了閱讀的重要性。可談到閱讀通常大家會想到語文中的閱讀。在我們學校每天中午都安排專門的時間閱讀課外書。而每逢星期一、三、五是由我負責上閱讀課。雖然我是教數學的,但我從學生的閱讀中感到它的重要性,喜歡閱讀的學生每次那到書,就迫不及待地看起來,很專心投入。這些學生往往平時上課理解能力強、思維清晰,而那些不愛閱讀的學生總是心不在焉的隨手翻了幾頁眼睛就東張西望,尋找著什麼新鮮的事兒,一本再好看的書拿在他們手中2——3分鐘就解決了。這類學生很明顯對閱讀不感興趣,沒有養成靜心看書的習慣,這樣的學習對數學上的理解能力必然會造成影響,但或許有人會想:數學不就是數字之類的,那就錯了。這在數學解決問題中尤其重要。如:課中有這樣一題,小明說:“我已經看了43頁,還有37頁沒有看。小紅說:“我已經看了28頁,還有52頁沒有看。問這本書一共有多少頁?小明比小紅多看了幾頁?第一個問題學生可能難度不大,把43+37、28+52就能求出總和。而第二個問題求小明比小紅多看了幾頁,個別學生思想上產生混淆思路。思路不清楚於是就產生了43—37、37+28等等不合理的算式,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呢?這就產生與學生對題目閱讀上沒有理解透,應該把兩人已看的頁數43、28進行比較。再如:書上經常出題給我們3或4個條件,根據條件自由提問並解答。學生做此類題時,會出現把兩個未知的專案進行比較,提出無法解決的問題。由此可見閱讀不只是語文的事,對數學同樣重要。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閱讀不但在於能挽救某些學生考試不及格,而在於藉助閱讀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學習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就越活躍。因此,不管語數老師都要紮紮實實的做好學生的閱讀工作,引導學生學看書,愛看書,看好書。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9

  這篇短文是針對學生差異的問題,也正是我們現在新課程理念提倡的: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P1:“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即是了不起的成就。”

  P2:“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大綱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範圍的真實,而沒有包含活生生的兒童。”

  我們思想品德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兒童的道德水平,他們不僅要知道更高的道德表現是什麼,知道為什麼應該那樣做,更應該知道他自身怎樣才能達到那個水平。他目前在哪個水平上,要發展到更高的一個水平,它需要轉換怎樣的觀念和行為方式?也就是教師要教會學生進行自我診斷,並且自我提高、自我發展。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為我們教師對學生道德發展階段的診斷提供了一個理論依據。

  每個學生髮展是需要不同地生活來促發的,那麼,我們對學生的要求是什麼?我們進行的教學設計主要是為哪些學生的?在我們教師的腦海裡,有沒有哪些學生在生活中的具體的行為表現作為我們教學設計的支撐點?需要我們教師用什麼樣的方法、態度來對待他們?這一切都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細緻地、具體地瞭解和調研。沒有對於學生的充分地瞭解和調研,很難做到對學生進行有差異的教學。

  整篇文章使我最難忘的是這樣一句話:“如果學生沒有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前進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麼這堂課對他來說就是白費了。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是啊,想想自己平時的課堂,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了嗎?自己總是在用一個標準來要求無論從認知還是心理上都不一樣的孩子。甚至,當一個認知能力稍差的孩子沒有達到自己所謂的標準的時候,有時候自己會像民工工頭一樣,以冷冰冰的白眼相待。自己雖然從某種程度上得到了發洩,可是,我們可憐的孩子呢?

  又想到了平時的公開課,為了課堂結構的緊湊和學習的深度,在制定學習目標的時候,我們眼裡總盯著那一部分好學生,對於學困生來說,這不是一架可望而不可及的天梯嗎?那些被我們遺忘的孩子們啊,你們站在底下是怎樣無奈的抬頭望啊……

  美國的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強調:“老師規定給學生的學習任務,應該是他們易於達到的,不應該是高不可攀的,是呈階梯狀的。要讓兒童一步一步去實現,並能從中得到收穫與樂趣。”

  是的,以後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都不應再指定統一的目標讓不同的孩子去達到。我們應該動腦思考,怎樣設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在進行腦力勞動!讓孩子切身感受到進步的樂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哪怕他們的進步是微小的。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10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命題,作為一名中學政治教師,樹立科學的學習觀是必然要求,做一名學習型的人民教師是其應有之義。暑期再次手捧被教育界奉為經典的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在很多方面我深有感觸。其中,受益最大的無疑是教師要不斷的加強學習,不斷的獲取知識,不斷的提高自身。書中主要有三條建議涉及到:第七條知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第八條關於獲取知識;第十八條怎樣靠閱讀擴充知識。這些建議就象一盞盞指路明燈,給我們指明瞭學習的方向。

  “書到用時方恨少”,想想真有道理。體現在做事上,經常是臨時“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著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有人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新增,也有用盡的時候。“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讀書就是源頭,讀書是活水。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讀書不是為了應付,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才能無愧於人民教師這個光榮的稱號。

  結合閱讀體會,我認為,新時期教師應樹立以下三種學習觀:

  一是樹立終身學習的學習觀。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多忙,無論多累,每天都擠出一點時間來學習,這就是《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是的,教師只有樹立終身學習的學習觀,才能適應這個日新月異的知識社會,才能滿足學科教學的需求,適應新課改的需要。

  二是樹立實踐的學習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俗話也說:實踐出真知。在《知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提到要使學生的知識不要成為最終目的,而要成為手段;不要讓知識變成不動的、死的“行裝”,而要使它們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在集體的精神生活中、在學生的相互關係中、在精神財富交流的生動的、不斷的過程中活起來。在我看來,教師要做到不再讓學生死記硬背記住知識,使學生的知識活起來,就應該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運用所會的知識來探究新的知識,讓學生享受到創造的樂趣,運用知識的樂趣,學生的學習會更好,能力也會大大增強,還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不厭學。所以,樹立實踐的學習觀對教師的教育教學過程至關重要。

  三是樹立創新的學習觀。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對於教師來說,同樣如此。為了讓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學習享受的過程,教師就需要對教學方式方法進行相應的創新,才能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關於獲取知識》建議中講的“獲取知識——這就意味著發現真理、解答疑問。你要儘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控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但要做到這一點並不那麼簡單。教師需要在備課的時候,除了對教材進行深思熟慮外,還要創設問點,把握分寸:哪些東西要講,而哪些東西則留著不要講完,從而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而教學過程中方式方法的創新和大膽嘗試是教師需要學會的。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11

  教學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惑:為什麼有些學生對我精心背出來的課無動於衷?為什麼有些學生不能專心致志地學習40分鐘?為什麼有些學生對我的苦口婆心轉眼就忘的一乾二淨?為什麼有些學生連起碼的認真規範書寫都做不到?

  翻看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讀來感受書中涉及到的教育學與心理學的許多道理,使我有瞬間解決心結的感覺。如在開篇第一章‘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時,他談到: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其實就是提醒我們老師要相信每一位學生,要盡其所能挖掘學生的潛能,並變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是一種快樂的過程。

  我們總喜歡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孩子,對他們的要求也總是一樣,所以每次都會在某些學生犯錯誤,某些學生學不會知識時,生氣鬱悶,甚至在耐心再教育之後依然沒有進步時忍不住咆哮,抱怨怎麼會有這麼笨的學生,讀過第一篇之後忽然就不再糾結,“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個相對的東西:對於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於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而作為教師的我們,一定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才是教育技巧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再如書中還談到了思考的重要性: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閱讀的學生,就不會在學業上落後。同樣,在第48條建議‘要思考,不要死記!’中也提級了引導學生思考的重要性。是的,教師的任務是要培養學生學會思考,善於思考,自己主動探究知識的能力啊,這一點是我平日裡試圖努力嘗試的,可操作起來需要花費心思,由於受一定惰性思想的影響,自己在平日裡所下的工夫還是不夠的,以後會加大這方面思考的力度。

  每天讀一點,進步多一點!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12

  蘇霍姆林斯具有執著的教育信念和頑強的工作作風。自從1948年被任命為帕夫雷什中學校長後,他的教育才華就愈益明顯地展示出來。到50年代中期以後,他已成為一名成熟的教育家,活躍在原蘇聯教育界。他的工作富有鮮明的獨創性和革新精神,從不拘泥於傳統的陋習,緊緊把握時代的發展脈博。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經驗與理論著作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在他一生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既當校長、又當普通教師;既教課,又當班主任;既做具體工作,又搞科學研究。他是一位勤奮務實,筆耕不輟的傑出人物。這就使得他能從學校工作的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觀察、瞭解、分研究有關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的各種現象和問題,避免理論與實踐中的片面性,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將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成自己較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

  蘇霍姆林斯基從多角度論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養共產主義建設者”,“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聰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個觀點是要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關於智育。他認為智育就其本質與任務來說,包括給學生以系統的科學知識、形成科學世界、發展智力等方面。他提出了學生的知識要建立在廣闊的“智力背景”上,創造了許多新鮮經驗,其中包括:給兒童上思維課;開展課外讀書;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參加課外小組活動等。關於體育。他說:“對健康的關注,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關於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建全的有力源泉”。 關於勞動教育。他明確指:“勞動以外的教育和沒有勞動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

  蘇霍姆林斯基偉大、光輝的一生給我的最大啟示是,教育工作者應深入教育教學第一線,做深入細緻研究工作際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時刻不應忘記肩負的理研究的使命。

  總之,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的論述,既提出了明確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體的教育任務。在論述教育時,既強調了教育的“相對獨立職能”,又證明了在實施過程中必須相互聯絡,相互滲透、相輔相成。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13

  《給教師的建議》是前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專著,這本書帶給我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捧讀此書,不由自主有一種感覺:一位慈祥、睿智的長者,坐在你的對面與你聊天,他的豐厚學養、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慢慢地滋養著你的心靈,提升著你的智慧。這時候,大師的形象依然模糊,但大師的指引卻是那麼具體。

  這裡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著我,作者蘇霍姆林斯基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話是那麼實在又那麼在理,列舉的每個事例是那麼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經碰到過的許許多多的問題,他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態度不得不讓人欽佩。

  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因為這是我迫切希望解決的幾個問題,看了後真的對我幫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觀念上有了轉變,我也經常抱怨沒有時間,忙;對後進生我更是一直認為這是智力問題和一個人的質地問題,無論是誰,無論用什麼方法教育都是無濟於事的,很多道理只能從理論上行得通,而實踐中要想讓一個智力有問題的人有進步有發展是不可能的,要讓一個品質不好的人真正棄惡從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謂的“秉性難移”,對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嗤之以鼻。但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話後,觀念轉變了,從心底裡認可了這個道理,只是認為操作起來還是會很困難很困難。

  那個“費加”是蘇霍姆林斯基難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別深刻的。蘇霍姆林斯基是這樣描述費加的,她“簡直是來不及記住應用題的條件,在她的意識裡,來不及形成關於作為條件的依據的那些事物和現象的表象:當她的思想曲折要轉向另一件事物的時候,去又忘記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認定的笨的學生非常相似,那我們平時對這樣的學生往往採用補課的方式,使他們掌握該掌握的知識,傍晚留下來反覆地給他講解、背誦直到他“懂了、會背”為止。而蘇霍姆林斯基卻不這樣做,他給她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蒐集了一套供她閱讀的書籍,都是關於智力訓練的。蘇霍姆林斯基也從來沒有給她補過課。就這樣,費加到了五年級,學業成績趕上來了,七年級畢業後,費加進了中午技術學校,後來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床調整技師。真的是不可思議啊,費加碰到了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老師真是她的幸運,這樣的教育為她今後的一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我想,我們雖然不能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地去對侍一個後進生,但至少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發,不要讓像費加這樣的孩子在短時間裡一下子記住要背的課文,一下子理解這道應用題,不要把他們看得和優秀學生一樣的能幹,這樣只會越學越死,越學越笨。而要更注重鍛鍊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為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不斷髮展打磨“腦機器”。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14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推薦》,我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首先,我要樹立一個信念――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完美的、善良的。

  我要發自內心地熱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每一個學生都不願意自我被老師忽視、遺忘,期望自我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我,證明給大家看,自我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為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厭惡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為我厭惡這個老師。為什麼會厭惡呢?――上課枯燥呆板,佈置超多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範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用心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徵。

  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為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

  首先,我要學會研究教學――怎樣讓自我在課堂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僅是知識的理解,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潛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願望。

  課堂之前,我就應怎樣做呢?我需要認真思考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難教的是什麼?學生最易理解的是什麼?最難理解的是什?”“我就應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用心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數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為什麼好呢?好在哪裡?”“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用心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我都就應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超多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

  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時間內,是我開始展示自我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此刻學生面前,不僅僅給自我帶來信心,也能夠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主角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務必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

  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決定自我的講課狀況和學生的理解潛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

  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就應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善;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就應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簡單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就應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

  總之,我的課堂就應有一種協調、融洽、簡單、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我、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到達一種共同的進步。

  我要愛我的同事們,我要虛心地向他們學習,我要主動地與他們交流探討合作,我要始終有團隊精神。群眾的力量與智慧是偉大的。課堂之後,我還要適時的從學生那裡得到反饋,而且,我自我還要不斷地反省思索課堂上遇到的問題。

  教學當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能夠分為常發事件和偶發事件,常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依靠一種經驗積累;偶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取決於我的智慧、機智、應變潛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斷總結經驗之後,還要進行教學的研究。

  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斷的問題解決中提高。圍繞問題的解決而進行研究,,把普遍的問題、個別的問題進行分類總結,並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上升為課題,把問題做大、做細、做真,眼光高遠、與時俱進地看待問題。

  在一邊教學的同時,一邊搞教研,不斷的學習,堅持不懈地鑽研。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15

  透過讀書,使我深刻體會到,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要做好本職工作、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從“我”做起,從“心”做起!

  一、一切始於責任

  責任心比知識能力更重要。樹立責任心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更是我們作為教師的基本要求。教師是培養人的工作,小學教育是啟蒙階段,小學生善於模仿,而不善於辨別是非,他們心靈純潔,可塑性很大,對於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他們都會去效仿,如果他們遇到的是一位負責任的好老師,無疑是打下了良好的奠基石;而相反呢?我們姑且保守地計算,一個不負責任的教師三年教出一批(五十名)學生,那麼工作三十年就會有五百名學生受到大小程度不同的影響。有人說:責任,人人具備了它,一個民族將振興;一個民族具備了它,一個國家將走向繁榮。而作為教師,有了責任心,你將影響的也許會是一個人的一輩子!一旦我們有了較強的責任心,那我們就擁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它就會如花朵綻放,清香四溢,它就能使我們的教學過程中的不利因素化為有利因素,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一種積極向上、敞開心扉的教育氛圍,促進學生孜孜以求,刻苦鑽研。

  我認為,我們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那我們就應該把它看做一份光榮的事業,必須樹立起應有的責任心,擔負起這份責任,為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不計報酬地工作著,享受著這份責任所賦予的快樂。

  二、嚴於律已,為人師表

  如今的我,走進教師行列已十幾年,也當了十幾年的班主任,每一次的家訪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每一位家長對子女殷殷期望,也越來越感到自己身上的責任的重大。我努力加強師德修養,爭取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因此,我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我要學生每天早讀午寫不能遲到,自己就堅持每天提前十分鐘到教室門口,不管風吹雨打或身體不適都從沒更改過。開始還有個同學遲到,但當他們來到教室,看到老師已在教室等他,心裡很不是滋味,慢慢地也就能準時到校了。我要求學生書寫工整,消滅錯別字,我就利用課餘時間練寫粉筆字,做到板書秀麗簡潔,作業認真批改,及時圈出錯別字,並示範一個正確的字讓學生對照改正;在寫《學生手冊》中的評語時,我先打草稿,反覆修改,注意用詞準確,書寫端正。我要求學生禮貌待人,五講四美,我自己就先以和藹可親的姿態出現在家長、學生面前,主動和家長交流教育學生的經驗,及時瞭解情況,從不擺架子。批評學生注意方法方式,以理服人,使用文明用語。這樣,學生就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記得那時當一年級學生的班主任,學生特別愛模仿,許多家長都對我說:“老師,您真是教育有方,我的孩子回到家,總是模仿您的樣子當小老師,連說話的語氣、走路的樣子也在學呢!”聽到這些話,我的心情無比舒暢,也真正體會到:“嚴於律已,為人師表”的重要性。

  三、堅持學習是切實提高質量的保證

  都說教學相長,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也必須學習,才能跟得上世界前進的腳步。我們要引導我們的學生面向未來,走向世界,我們自己就要先一步地探好路子,才有可能扮好領路人的角色。把握每個時機給自己充電加油,做到每時每刻都是最佳狀態,才能迎接挑戰,上好每一節課,完成每一個教學任務。若是連我們自己都無法走出這一步,我們的學生又怎能跟得上世界前進的步伐?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未來與希望,教育好下一代的責任落在我們的肩上,任重而道遠,我們更應該責無旁貸地讀書,教學相長,充實自己。

  自古以來,人們把教師稱為“園丁”、“蠟燭”、“人梯”……把教師說成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這一個個光榮的稱號不正是人們對我們滿懷的期望嗎?我們只有把“提高質量”始終放在心上,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才能不辜負人們託付於我們的重任啊!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