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4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1

  在閱讀教育類書籍時,經常看到一個響亮的名字——蘇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經典名句。可從未真正靜下心來閱讀過他的任何作品。近期剛好遇得一本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它真是一本好書!

  其中一篇文章《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提到,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後,我真的觸動很大。我也常抱怨沒有時間,忙啊。每天早早到校,很晚才離開學校,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處理學生之間的問題,已有點應接不暇,還要忙著生活中瑣碎的事情。正當我看不清方向時,蘇霍姆林斯基告訴了我答案——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為什麼那麼多優秀教師,課堂上總是那麼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管學生出現什麼突發事件,他們都能巧妙引導,讓課堂因生成煥發精彩。想想自己的課堂,也做了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環環相扣,但課堂上卻總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費力。這才恍然大悟,優秀教師是平時的點點積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練,借鑑其他教師的先進經驗,用一輩子來備課,而我只用課前的幾個小時來備課,“書到用時方恨少”,效果當然不同。

  一位優秀的高階教師曾說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為優秀教師的”。讀書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的愛心和社會的良心。這是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說‘沒時間讀書’,關鍵還是他不想讀書……”這樣的讀書箴言,我完全贊成,並深有同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那就是喜歡讀書的精神。”

  讀書吧,讀蘇霍姆林斯基,你會感到教育可以一生追求。老師們,你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你不讀書,怎能讓你的學生與書為友?讀書吧!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2

  1977年,前蘇聯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寫成《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裡所傳達的真知灼見,到今天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每部分都有許多的精華,給我很大的振動,在這裡,我想摘出幾句來,讓我們一起細細地品讀。

  一、教師要做自己的主人

  教師首先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空間,他們也要享受生活……這樣的觀點就把教師從“聖人”的位置上拉了下來。教師不可能人人成為“聖人”,也沒有那個必要。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必須首先學會做一個成功的普通人。做自己的主人絕不僅限於做自己肉身的主人,而是指以下一個完整的過程:一是認識自己,對自己的專長和優缺點要心知肚明,那有做自己主人卻不認識自己的?特別是我們這些年輕教師,更應該明白自己的優缺點。二是要自己選擇,如果教師這個行當是你自己選擇的,就要無怨無悔的做下去,而且要儘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三是按自己的方式教書,本來就“教無定法”的,只要你守著教學的基本規範,剩下的空間都是你的,在完成教學目標任務的前提下,你可以這樣教也可以那樣教,教出你“自己”來。四是自己評價自己,自己教的好不好自己要總結,只有善於總結才會去學習提高。

  二、教師要繼續學習

  以前總是說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可按現在的局面來看,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用的。一個教師如果不繼續學習,他將不能勝任教師這個工作。對於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以前很少有專業知識方面的學習,近來常有緊迫感,總覺得知識欠缺,“書到用時方恨少”。近一年來,在學習這一塊有了大進步,便覺得自己充實了許多,自信也增強了許多。教育改革的發展指出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學校的發展也體現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隨家庭擇校就讀也同樣指出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現代教育提出了“終身學習”的觀念,教師要求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觀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則。所謂: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教師必須要養成繼續學習的好習慣,給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3

  城市的喧囂、娛樂的浮華、旅遊的休閒、電話的紛擾,我們如何能建造一座屬於我們自己的心靈牧場,讀書吧!靜下心來讀經典著作吧!隨著“營造書香校園”讀書熱的掀起,捧起蘇霍姆林斯基的《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它深深地吸引著我,一種心靈的靜寂,一種久違的感動充盈著我的心靈。我急切地把我的些許感悟記下來,與同仁們共勉!

  感悟一:讀學術著作,走出死摳教科書的浮躁現象

  是啊!一個人的成長多麼需要有一個“專業引領”的氛圍,讀書便引領你進入書中與大師對話,領教大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而我平時只關注數學學科雜誌的教學論文,品味名師的精彩案例,往往斷章取義、人云亦云。因此教學實踐和理論之間存在一個很大的斷裂層,看問題不尖銳,都停留在表面上做文章,所寫教學論文在邏輯上缺少嚴密性和深刻性,從來沒有靜下心來真正地研究教學。我們每天捧著一本教科書,找些相關參考資料,每天重複著往日的教學行經,跳不出現有的教學方法。讀了蘇文以後,我找到了答案:要善於琢磨一些學術著作,不斷地補充教學技巧。

  感悟二:讀心理學教育學等書,擺脫情感教育的浮躁現象

  我們每天忙碌著備課、上課、批改等事情,似乎這就是所謂的教學。在兒童心理特點、情感方面研究甚少。當學生犯錯誤了,我們很少蹲下身來聽聽學生真實的聲音,往往不分青紅皂白,來個氣勢洶洶的批評。當學生的作業做得一塌糊塗時,我們畫上一個大大的叉,再來個重做,方能解決心頭之氣。不管好學生、差學生,我們都一樣的教法,雖然有人提出分層教學,可實際上又有多少人在實施著呢?而蘇教育家卻編制了一套專門供學習困難學生做的習題集。

  蘇霍姆林斯基把學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學生的智力比作種子,他說:“只關心種子而忘了耕地,等於撒下種子喂麻雀。”“學校裡的學習不是毫無表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裡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地進行心靈的接觸。”這說明了老師和學生之間在心靈、情感上的交流是極其重要的,每一次心靈的碰撞都有利於建立和諧、輕鬆、愉快的師生關係;有助於老師和學生之間產生情感共鳴;有助於創設情意融融的情感氛圍;使學生自覺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那麼,如何深刻了解學生的心靈、促進師生之間情感上的交流呢?那還是多讀書、多思考。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4

  有經驗的教師,在開始教學工作以前,就把本門學科整個教學階段(在小學,則是把整個小學階段)中讓學生從事的積極活動的內容做好安排。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培養學生生活和勞動中必需的實際技能,而且是在一門學科的教學體系中,透過學生的積極活動,首先為了進行智育,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言語。我們已經說過,學生的讀寫水平和詞在他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的積極活動的性質。

  怎樣組織學生的積極活動,才能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促進他的思維和言語發展,提高他的讀寫水平呢?

  積極活動好比是一座把言語和思維連線起來的橋樑。我在準備小學的教學工作時,就預先規劃好全體學生所要參加的積極活動,這些活動要能鮮明的反映出並且讓學生深刻地思考各種事實、事物、現象、勞動過程之間的關係和相互聯絡。換句話說,我要達到的目標是要求在勞動中產生思想,而不僅是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在學習一門學科時學生從事的活動,不僅應當是對知識的說明(這一點也是必要的),而且應當是新的真理、發現和規律性的源泉。例如,每個學生在幾年學習期間栽培一棵果樹。在這個栽培過程中他不斷地做出新的“發現”,一些新的思想激動著他,他把這些思想說出來;詞成為他把自己在勞動中發覺的各種關係和相互聯絡的思想表達出來的手段和工具,詞進入他的積極詞彙的儲備,使他的情感和思維得到磨練。

  我通過幾百個事例而深信,凡是著迷於一件有趣的勞動,在勞動中不斷地揭示出各種關係和相互聯絡的學生,他的思想就不可能是混亂的,言語也不可能是遲鈍的,因為學生不僅在勞動,而且在思考,在推斷各種因果關係,在規劃未來的工作。每過一年,我都更加堅定地深信,有著鮮明的思想表現的積極活動,能夠發展學生的言語,提高學生的一般素養。應當指出,勞動只有從學生入手後的最初幾天就開始,並且經過周密思考的組織,它才能在學生的智力發展中起到應有的作用。

  我們學校的中年級和高年級的每一位教師,在準備一門學科的教學時,都把學生應當參加的積極活動加以規劃,並使這種活動能給學生以智力的訓練,使學生掌握更豐富的概念和規律性。我毫不動搖地深信:沒有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人的智力發展就是不可思議的,猶如沒有旋律就沒有音樂、沒有詞就沒有言語、沒有書就沒有科學一樣。在像生物學、物理、化學、數學這些學科的教學體系中,勞動與思考的統一、活動與詞的統一,這是學校作為思想的策源地而建築於其上的基石之一。有經驗的教師們在準備這些學科的教學時,都要周密地考慮:以什麼方式,透過何種勞動,才能揭示出本門學科中學生的思維建築在上面的那些關係和相互聯絡。例如,物理教學體系中的基本關係和相互聯絡,大多包含在這樣的一些現象的概念中,如:物質、能、運動、能的轉化、狀態的變化、現象的相互作用等。物理教師尋找各種可能性來組織學生的勞動,以便所有這些概念都能在具體的關係中體現出來。例如,佈置一個學生做一件儀器原理的模型,透過它可以演示機械能轉變為電能,而電能又轉變為熱能。另一個學生則製作一種模型,演示機械作用怎樣引起物質狀態的變化。這種勞動不單純是為了說明知識,而且可以說是知識的活用。

  我向教師們建議:如果你們想使自己的學生成為善於思考的人,想使嚴整的、明確的、合乎邏輯順序的思維透過清楚的說明和解釋表達出來,那麼你就應當吸引他們參加富有思想內容的勞動,把知識體系的關係和相互聯絡在勞動中體現出來。請你記住:勞動不僅是一些實際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種智力發展,是一種思維和言語的素養。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5

  本學期,我們的王校長給大家推薦了好幾本著名的教育專著,建議我們要抽空學習學習。《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就是其中的一本,端午節放假期間,我認真讀了這本書。在閱讀過程中,我從蘇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筆調中讀到了很多的東西,他沒有空洞的理論訓導,而是以提“建議”的形式,將他對教育的認識和體驗與你娓娓道來。他不喜歡大而空的說教,而是深入你的內心,聯絡教育生活的實際,用了很多生動的事例和實際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給我們提出許多飽含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建議。整本書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

  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它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都認為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上課、寫反思、批改學生的作業,參加教研活動等,忙忙碌碌的一天時間就過去了,可收穫卻不大。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讀書。他認為: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在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應該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書中所舉的那個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用了終生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教育技巧。我們只有主動地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

  其次,“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這條建議也對我幫助很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師感到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在上課或進行學習活動時,有些學生特別愛開小差,於是在老師他們的評語中都有這樣一句:“希望你上課專心聽講,不做小動作。”應該說,注意力不集中與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有很大的關係,他們特別容易被一些奇異的、刺激的事物所影響,他們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長時間,這是他們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們放任自流,不去培養他們的注意力問題,那樣的話對他們的學習是一個極大的影響。但如果你去強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著他坐得端端正正,說不定這時候正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他究竟給我們提出了怎樣好的建議呢?在這裡,他說“要能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積極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自豪感。”

  這樣的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是有一定的困難。我對這段話的理解是:如果上課時老師單靠知識的本身去吸引兒童,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很多時候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艱苦的勞動。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設法讓學生的思維與我們所講的知識發生聯絡,使他不感到特別的陌生,使他有一種想要了解更多的慾望。我們要想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比較長的注意力,你就要將學的內容與他所掌握的與這一部分有關的知識讓他們發生聯絡,他就會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後果,注意力也就會越集中。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教育的真諦,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仍有著重要的意義。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書中的許多經驗都值得我學習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一本好書,好書的特點之一就是常讀常新。我想,當我在教育上遇到困惑時,我還可以再讀一讀這本書,一定會有新的收穫。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6

  我們現在正值期末複習,每回到辦公室,老師們可謂感慨良多。上課時講得很細緻,當時學生們看起來掌握的也很不錯,可如今複習了,仍有不少的同學對曾經學過的東西顯得很陌生,一番探討後,老師們得出結論:忘得這麼快,是因為當時西紅柿沒有理解而死背出來的。

  蘇氏第九條建議中,就提到了這一點,學生為什麼會死記硬背呢?應當採取怎樣的措施才能防止這種現象呢?蘇氏認為,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知識點,必須用越來越多的新事實讓學生多次思考這個知識點,這樣經過多次的思考之後,他會真正理解這個知識點。

  教學多年的我們,不該讓學生花專門的功夫去記結論,而是讓他學會把熟記和思考統一起來,如此以來他就會養成思考的習慣,那麼他把知識運用到實踐的能力就越強,學以致用才是我們學習的目的啊!

  這習慣的養成就要從小做起,如果學生在小學時就能在思考事實、在現象的過程中抽象出真理,他就獲得了腦力勞動的一種重要品質——學會了思考各種因果的機能的、時間的聯絡。我們教師有責任和義務,讓學生做到在第一次學教材時就不犯錯誤,並且使他熟記規則並能準確的表述出來。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7

  本學期學校為每位老師發了一本——《給教師的建議》,以前常聽說這本書,但一直沒有看過,這學期能好好讀這本書,確實收穫很大。

  蘇霍林姆斯基在書中根據自己的切身經歷和經驗,為教師提出了100條建議,課上的、課下的、數學的、語文的等等,包含了教學中的各個方面,其中不論針對學困生還是程度號的學生,他都在多處提到了閱讀對於孩子的重要性,但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對學生不能“一視同仁”的問題。

  在第89條建議中,提到:教師應當怎樣佈置家庭作業的問題。課外作業應當是知識的發展和深化,是學習能力的改善,是掌握課堂知識的準備,應當讓學生在課外去觀察自然界的智力需要,不要把課外作業當成課內作業的量的追加,對家庭作業的個別化應當予以特別的重視。如果教師不給某些佈置一些個別性的作業,那就說明他沒有研究過每一個學生的力量、可能性和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佈置作業時,我們佈置的作業,絕大部分都是針對全體學生,並沒有差異化的佈置,其實,因各種因素的影響,每個孩子在學習上並不是一樣,有時甚至會相差甚遠,越是到了高年級,這樣的情況就越發的明顯,也就是我們說的兩極分化的現象。在作業的佈置中,佈置的內容大部分都是針對中等左右的學生,並沒有對於兩頭的學生進行個性化或差異化佈置作業,導致“吃不飽”、“吃不了”的兩極現象,很多老都應該會在教學中遇到這樣的問題,這就需要在佈置作業的時候不能“一視同仁”,那又如何差異化對待呢?

  1、 簡單化

  基本佈置作業方法不變,只針對“吃不了”的個別學生差異化佈置作業,降低作業難度,鞏固基礎知識,慢慢提高。

  這種方法實行起來容易,老師任務量相對較小一些,只需要針對個別學生布置作業就好,缺點是差異化還不夠精準。

  2、 複雜化

  根據學生程度分三類作業:“吃不飽”“剛剛好”“吃不了”,再根據著三類差異化佈置作業,達到每一類都“吃的飽”“吃的好”。

  這種方法實行起來複雜的多,老師的任務量也大的多,首先要先根據孩子程度分類,再佈置差異化的作業,批改也會更費時。不過差異化的作業對於不同程度的學生的提高會更有效。

  不論採用什麼方法,對於孩子的作業,不能“一視同仁”,應該注意個性化、差異化的對待。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8

  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蘇聯傑出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他出生於烏克蘭一個貧苦家庭,兄弟四人都是教師。1935年,年僅17歲的他踏上了光榮的教育之路。衛國戰爭期間,他的妻子和剛出生的孩子被法西斯匪徒殘暴的殺害,他也在浴血奮戰中負了重傷,傷愈後,仍從事教育工作。1947年,他當上烏克蘭巴普雷什中學的校長,這一當就是二十多年,直到他逝世。蘇霍姆林斯基在其短暫的一生中,把自己無私地奉獻給了教育事業。

  一、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知識

  他把他的一生都獻給了教育事業,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但是更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他的教育方法,他的《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其中給我感觸最深的一條就是“要天天看書,終生與書籍為友。”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書籍可以開拓我們的視野,帶領我們走出平庸、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每天讀書,那些知識就會像潺潺小溪般流入我們思想的江河,讀經典的書就如同是在與大師面對面地交流一般,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的困難。

  二、教會學生學習

  我們所帶的班級中往往有很多後進生,應該採取什麼措施幫助他們也能取得學業上的進步呢?“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範圍”,老師可以針對性地挑選一些內容豐富而有生動活潑的書籍,讓這些後進生得到思維上的鍛鍊。但是,閱讀不是死記硬背,應該是有理解的閱讀,有理解的閱讀可以激發學生對閱讀書刊的興趣。

  但是,現在的學生學習負擔越來越重,閱讀似乎越來越成了一種奢望。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想克服負擔過重現象,就得使學生有自由支配的時間”。有了自由支配的時間,學生才有工夫去閱讀書籍,才有工夫在閱讀的過程中解決一些課堂上來不及思考的問題。相反“學生的學習日被各種學校功課塞得越滿,給他留下的供他思考與學習直接有關的東西的時間越少,那麼他負擔過重、學業落後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閱讀不僅不會干擾正常的教學,而且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學生知道的越多,他學習起來就越輕鬆”。表面看起來晦澀難懂的知識,往往在經過大量主動閱讀後“死的知識”也會變活,然後再透過教師的教導,同學之間的交流,所有的困難都會變得簡單。

  讀完《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講述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們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時時不忘己任,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的人才。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9

  書中例舉了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教師們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裡,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課後,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說:“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這段答話開啟了一個視窗,使人看到了教育的一些奧秘,那就是多讀書。“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流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當你需要將一種東西表達出來時,你就會發現,你的心裡好象裝了好多的東西,這就是知識的儲備。我們常常感嘆,“書到用時方恨少”,可見讀書與學習、工作、和生活是多麼的密切相關。

  一、讀書與教育

  在全面實施教育現代化、日新月異的今天,教師如果“兩耳不聞窗外事”,那麼他的“聖賢書”也是教不好的。讀書,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這樣會使我們所從事的這項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識成為我們所具備的知識海洋中的滄海一粟,在教學生活中,也能應付一切,可遊刃有餘,而不會將工作當做一種負擔,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才能讓知識成為“源頭活水”,才能從根本上豐富知識的儲備,才能隨時刺激學生的“求知慾望”。讀書的過程,也是填充教師的職業底氣、練就育人的職業本領的過程。作為教師,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讀書、讀書、再讀書。只有做到了堅持讀書,做到了以書為友,讓讀書真正成為習慣,才能用一生來備課。

  二、讀書與文化修養

  人深厚的文化底蘊、人文素養來自哪裡?——來自讀書,來自不斷地學習。讀書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人的言談舉止反映著一個人的文化,而文化更反映一個人的修養,更反映一個人的內涵,更標誌著一個人的品位。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黃庭堅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宋代歐陽修讀書講究“三上”——馬上、枕上、廁上。魯迅把讀書比作海綿裡擠出來的水。如果我們不讀書則如無本之腐木,無源之死水,教學生命不會長久。只有不斷地讀書,才不至於言語乾癟,言之無物,才不至於產生力不從心,捉襟見肘的尷尬。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我們要利用一切閒餘去廣泛涉獵。要在繁重的工作壓力之下,擠出時間,見縫插針,捧書靜讀。倘能如此讀書,我們的知識何愁不淵博深廣,資源何愁不源源而來,教學何愁不富有新意、出神入化?功到自然成,談吐之間定會口吐珠玉,妙趣橫生,教學定會心應手,揮灑自如。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能讓教師都成為翩翩學者,謙謙君子,讓校園溢滿書香。欲求教書好,先做讀書人。我們要讀盡天下好書,養足人間正氣,讓我們盡情地讀吧,讓生命因讀書而精彩,讓課堂因讀書而彰顯華彩。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10

  偶然從書店的角落中看到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B·A·蘇霍姆林斯基著的《給教師的建議》.扉頁上寫著: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利用這2個星期的假期細細的閱讀一番,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透過假期中對這本書的閱讀與學習,它讓我明白了許多鮮明的教育觀點,也有許多心靈感觸,在此談談我的體會.

  它是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書籍之一,雖成舊,卻給了我深刻的回憶.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一共談了一百條建議,涉及到教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並給出例項來加深真實感,更能引起我的共鳴.書中的理論為我指點迷津,對可能遇到的困難提出建議和措施,讀了以後增加了信心.

  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秘.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

  "學習的願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說,它是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朵細小的根鬚在潮溼的土壤裡不知疲倦地工作著,給它提供滋養.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鬚,但是我們悉心地保護它們,因為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凋謝."書中提到這個問題就是興趣的培養,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點燃智慧的火花.因為興趣是學習成功的秘訣,是獲取知識的開端,是求知慾望的基礎.

  聯絡教學中,一再地強調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是關鍵;再聯絡生活中的自己,何嘗不是興趣產生動力.

  透過對《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的學習,確實獲益良多.我準備把在書中學到的理論運用到新學期的教學中去,在工作和學習中爭取不斷的進步.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11

  時光流轉,歲月變遷,教書生涯一晃10年。翻開10年前買的《給教師的建議》再次細細品讀,它彷彿是一面鏡子,映照著我的教學成長之路。“究竟在教育工作中什麼事最重要、最主要的?”書中第86條建議中提到這樣一個問題,也正是當時剛上講臺的我的困惑。現在的我想這樣回答:我們教育的根本是教書育人,教育應該是一種引人向上(善)的力量。儘管教師與學生都被考試壓得喘不過氣,仍然不能忽視教育的本質,培養一個健康的人的本質。

  再讀這本書,它仍幫助我解決困惑,給我很多指引,帶領我進步。

  對於“後進生”的工作,蘇老列舉自己成功教育學困生費佳的事例,讓我們明白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因為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這是使人智慧遲鈍的大敵)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

  讀了蘇老的第六條建議,我明白了,對“後進生”的教育,教師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簡單地認為轉變“後進生”就是為其補課,提高成績,我們應該知道,每位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我們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對於閱讀,蘇老很多的建議裡都會提到,他認為讀書應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x像呼吸那樣自然。

  從現實庸庸碌碌的生活中超脫出來。讀書的好處不可言喻,可是我們都知道自己的工作有多麼繁重,我們何來閱讀的時間?正因為我們課餘時間被繁重工作佔據,我們才更應該大量閱讀。只有透過閱讀,我們才能最終減輕自己的負擔,才能把自己從教材和教參中解放出來,才能幫助學生減輕腦力勞動的負擔。就像那些名師自己有很豐富的教學底蘊,用一輩子去備課的,但開一堂公開課卻只用幾十分鐘。

  的確沒有閱讀,我們的腦子開始枯竭,我們將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繁重勞動中耗盡自己,卻感受不到教育教學的幸福,感受不到創造性勞動所帶來的快樂。讀書不只是為了提升自己,更為了能減輕自己的工作與幫助學生,不是來得更有意義嗎?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12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雖然時常翻閱,卻很少悉心思考。寒假裡,再次走進它,放慢閱讀的節奏,細細品味每個建議,感悟頗多。第一條建議《什麼是從事教師工作的才能》,讀完我就陷入沉思。當教師30餘年,我算是合格的教師嗎?

  從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中我瞭解到,一個合格的教師至少具備以下才能:

  第一,要擁有足夠的智慧。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我們是和生活中最複雜、最珍貴的無價之寶、也就是人在打交道。他的生活、健康、智慧、性格、意志、公民表現和精神面貌、他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的幸福都決定於我們,決定於我們的能力、水平、工作藝術和智慧。

  第二,要有遠見卓識。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工作的最後結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見分曉的。我們所做的、所說的和使兒童接受的一切,有時要過五年、十年才能顯示出來。所以,我們所做的一切,是為學生的終生幸福奠基。

  第三,要堪為楷模。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影響兒童成長的因素很多,有母親、父親、同學、讀過的書和看過的電影等,但對兒童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而作為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們克服消極的影響,使積極的影響發揮作用。為此,必須做到使我們的個性對學生的個性施加最鮮明、有效和有益的影響。這時,只有當兒童有一個聰明、能幹、有智慧的教育者,人的本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顯示。

  第四,要有創新精神。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教師工作的物件——兒童,是經常在變化,永遠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樣。我們的工作是培養人,這就使我們擔負著一種無可比擬的特殊責任——創造性。

  第五,對孩子有信心。偉大的思想家阿拜·庫南巴耶夫說過:“如果我手中有權,誰要說人是改不了的,我就割下他的舌頭。”這句話深深印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心裡。我覺得我們也應該深深印在心裡。如果我們想把自己的一生貢獻給崇高的教師工作,那麼,我們心中就應該對發育成長著的兒童充滿信心。教育才能的基礎在於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個兒童。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我們面前的這個人才剛剛開始生活在世界上,我們可以做到使這個幼小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東西不受到壓制、傷害和扼殺。因此,每一個決心獻身於教育的人,應當容忍兒童的弱點。如果對這些弱點仔細地觀察和思索,不僅用腦子,而且用心靈去認識它們,那就會發現這些弱點是無關重要的,不應當對它們生氣、憤怒和加以懲罰。不要對他提出那些對成人提的要求。

  第六,善於把熱忱和智慧結合起來。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每當我們有必要和學生談反映他複雜矛盾的內心活動的行為時,我們可以把這種談話推遲幾天。這樣做就會使你語言的情感、你對待學生的理智的心靈的情感更加充沛,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感情似乎由於你的英明見解而高尚起來。而你的見解、你的話也就進入了學生的心靈深處,因為它們熱情洋溢,似乎是充滿了你內心的焦急不安。善於激起自己和學生、特別是和少年進行知心交談的情緒,這是每個教師都應當為自己建立的教育方法寶庫中特別重要的一種能力。要在自己身上培養、形成這種能力,使它完善、“精煉”,變得更加敏銳、有效。要培養這種能力,必須深入兒童的心靈,仔細研究他的心思集中在什麼上,他是怎樣看世界的,他周圍的人對他有什麼影響。

  讀著作為一個教師應該具備的才能,我在思考:我距離一個合格的教師還有多遠?

  有時,自己處理問題還不夠智慧與藝術,總是憑一時情緒,而往往忽略孩子的內心感受;有時,我們的教育教學行為只顧眼前利益,而孩子的“百年大計”考慮甚少;有時我們面對暫時的落後生缺乏足夠的耐心,甚至缺乏信心;有時我們總是固守已有經驗,缺乏創新意識……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20xx告訴自己,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需要永遠走在學習、創新的路上……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13

  記得在我小時候,人們把叫幼兒教師為孩子王、擦屁股老師,幼兒教師在教師這個群體中的地位是很低的。而今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騰飛,在獨生子女成為家庭中的小公主、小皇帝的時代裡,幼兒教師開始慢慢的被人關注,慢慢的被人重視。“人生百年立於幼學”,年青一代的家長對幼兒教育的價值、幼教與人生髮展的關係、幼教與社會發展的關係開始有清醒的認識,形成如此廣泛的重視。也因此,幼兒教師的隊伍競爭日益激烈,幼兒教師面臨著生活、工作上的壓力,如何給自己減壓,做個幸福的幼兒教師呢?讀了《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中的做個美麗的幼兒教師一文,我深感一個美麗的幼兒教師應該既有語言、行為、儀表等外在美,更應該具備有涵養的內在美。

  1.幼兒教師的外在美

  語言美,幼兒教師的語言要童趣,迎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教師的行為要為人師表,以身作則,給幼兒樹立榜樣; 幼兒教師的儀表,主要指一個人的容貌、姿態和衣著服飾。幼兒教師的服飾端正、健康而不嬌豔,樸素大方而不奢侈小氣,整潔高雅而不拖拉。教師不是服裝模特兒切忌過分時髦;教師不是舞臺演員切忌化濃妝……總之,幼兒教師外在美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自我形象,時時處處都要考慮自己給孩子們的影響。自覺的以自己的言行使孩子們具體感受到美的存在。

  2.幼兒教師的內在美

  羅丹說:“我們在人體中敬仰的不僅僅是美麗的外表形象,更是那種能使人透明發亮的內在的光芒。”作為一個幼兒園的教師,作為一個黨員老師我覺得內在美就是應該熱愛幼教事業,一顆愛孩子的心,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技能,提高文化水平,為人師表,終於職責。幼兒教師的工作不同於其他教師,它繁瑣而細小,不僅需要保證教育還要關注幼兒的保育;不僅需要搞好班級常規工作還要進行環境的創設……如何從這些瑣碎的事情中解脫出來,帶著輕鬆心情去開始每天的工作。正因為幼兒教師的工作不同於其他教師,她才可以在聆聽孩子的童言無忌中開懷大笑,在欣賞孩子的稚嫩舞蹈中放鬆釋懷……這就是幼兒教師特有的優待,是其他教師群體所享受不到的。真因為有了這樣的優待所以我們更應該愛每一個孩子,愛他們成長過程中每一個微小的閃光點。就像有人說:愛是江河,澆灌著今天,滋潤著未來!每一個孩子都是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關愛的。在平時的工作中用平等的眼光去對待每一給孩子,使孩子們能夠真心的喜歡我。願意和我玩。或許有時,他們需要我們適時的提醒或批評,讓他們浮躁的心沉澱下來;而有時侯他們也需要我們的表揚肯定,讓他們失落的心變得自信起來。孩子們都是天真無邪的,只要我們用心關愛他們,他們一定可以感受得到,也一定會透過不同的方式來回報你。

  不記得哪位詩人曾這樣評價過女人,他說:“女人如花,美麗嬌豔;女人似水,悠遠綿長;女人如鋼,堅韌挺拔;女人如針,縫進去的是點點細心,縫出來的是悄無聲息……”是啊,美麗的女人,堅毅的女人,體貼的女人,寬厚的女人,該是怎樣的讓人欣賞至極,嚮往至極的美麗風景啊?我喜歡這樣的女人,並努力做這樣的女人。這並不代表我只關注漂亮的外表,我更期望自己在大家心目中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孩子工作認真負責的好老師!雖然,我已經三十多歲了。不再年輕不在貌美,但歲月的沉澱又給了我另一種美:走過十年幼教生涯的我對工作充滿自信,這個時期的我也更加成熟穩重了。不是嗎,今天我還能站在幼教這條戰壕裡,和許多比我年輕許多的同事們共同競爭,你能說我不美嗎?哈哈!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14

  有幸拜讀閆學老師的《給教師的閱讀建議》一書,讀完大半以後真的覺得這是一本值得我們一讀的好書,它循循善誘,娓娓道來,從閱讀的重要性到教師為什麼要閱讀,如何閱讀,到最後如何寫讀書隨筆等都有詳細的介紹。書中的鮮明深刻觀點,深入淺出的解說讓讀者驚歎閆學老師解決問題的能力,博學之外,收穫良多!感謝閆學老師給我們及時化愚!

  在書中,閆學老師以“閱讀”為主題,探討了閱讀的意義,作用及教師為什麼要閱讀,指出優秀教師是讀出來的,還指出教師是一門職業,教書之外,還應有詩和遠方來滋養靈魂,遠離現世,讓自己在另一個世界裡體會生命,感悟生活!說的多麼好!作為教書育人者應有高尚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廣博的知識,對事物科學、理性的認識,而這些除了生活中經驗的積累,讀書便是實現以上要求的一個主要途徑。讀書化愚,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各方面知識,才能創造性地使用知識,贏得自身的發展。只有不斷地學習、更新觀念和知識,不斷地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吸取他人之長來補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競爭力和教育教學的能力。所以教師應該讀書。很多時候,我們總藉口沒時間而不能夠靜下心來學習。閆學老師指出越忙越要讀書,並指出真正的問題是,你是否選擇閱讀,是否願意過一種閱讀的生活,留出時間給閱讀。一旦這種習慣成為一種自然,你不優秀也難。

  雖然,一個教師是否能成為一個優秀教師,這其中的因素很多,比如:一個教師所受的專業教育,所處的教育環境,所擁有的生活經歷,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所具有的職業天賦,等等。但我們都無法否認這樣一個真理:如果一個教師不讀書,他就不能在教育教學這條路上走得很遠。

  閆學老師在《給教師的閱讀建議》一書中說到寫閱讀隨筆的重要性及意義也讓我感觸頗深。她說當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那些在閱讀時引發的思考會更加深入、全面、透徹,閱讀就獲得了另外的獎勵和收穫。我也要試著把我看過的書所產生的感想一一寫下來,讀書筆記摘抄,做好讀書筆記。讀書筆記不能全盤照搬,在記錄最重要的核心觀點之後,就可以進行概括提煉,對作者的觀點作進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得出自己的見解,從而提高自己的能力。我想這就是閱讀真正的意義所在,即閱讀還要有思考。否則,閱讀就像走馬觀花,不得其要領。大家認為了?

  閆學老師說,當你把閱讀當成一種生活方式,當成一種像呼吸一樣自然的生命狀態時,閱讀就融入了你的生命,成為生命本身的一部分,而不是遊離於生命外部的特別新增,不是生活本身的額外負擔。“讀書像呼吸一樣自然”,讀書就是生活,讀書就是一種最自然的生命狀態,是一種須臾不可缺的存在方式,也是高貴至美的人生境界。在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希望自己能從一而終,把閱讀當成一種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讓閱讀陪伴左右!作者:張市中學高麗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