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小蝌蚪的媽媽》教案設計

《小蝌蚪的媽媽》教案設計

《小蝌蚪的媽媽》教案設計(合集1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透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程序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蝌蚪的媽媽》教案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蝌蚪的媽媽》教案設計1

  【說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一課《小蝌蚪找媽媽》。

  【說教材】

  這篇看圖學文以淺顯的文字生動地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向學生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這篇課文是本冊書看圖學文的起始課,是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和朗讀能力基礎上的強化訓練,同時也是對以後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從教材編排看,課文中人物角色較多,語言生動趣味性強,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典型教材:從教材結構看,課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進行學法指導的最佳範例。同時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尤其低年級更應該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本課分三課時完成,下面我重點闡述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思想,根據教材的編排體系,學生的學習實際,確定教學目標如下:⑴ 讀準9個生字的讀音,隨文理解字義。⑵ 理解青蛙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⑶ 學會分角色朗讀課文。教學重點是:在理解課文嫩容的基礎上,學會分角色朗讀對話的方法。教學難點是:體會人物心情,讀準相應語氣。

  【說教法學法】

  閱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因此,我充分發揮了教材的示範作用,構建了“導撥讀訓式”教學模式,堅持以讀為基礎,讀訓相結合的方法,側重培養學生分角色朗讀對話的能力。

  【說教學過程】

  本課時我分五個環節來進行:

  一、巧設導言,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最大限度挖掘學生前在的內動力,消除大部分城市兒童因地域差異和生活經驗貧乏的障礙,我首先播放錄象,這段有聲有色的錄象使學生的無意注意很快地被活潑可愛的小蝌蚪所吸引。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巧妙匯入新課:青蛙媽媽生下小蝌蚪就離開了,所以它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媽媽是誰,於是它們就到處去找媽媽,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新課《小蝌蚪找媽媽》(板書),這樣精心設計導言,調動學生視覺聽覺交叉參與活動,有效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使學生能夠主動、充滿激情地參與學習活動。

  二、整體感知,明瞭大意

  三、這一環節我堅持從整體入手,圖文結合的方法

  1、投影演示。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畫面,想:每幅圖畫的是什麼?再把這四幅圖連起來觀察思考: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這樣就使觀察更完整、更系統,在直觀上使學生對小蝌蚪的生長過程有了鮮明的感性認識。

  2、從圖入文。根據低年級兒童愛看動畫片的特點,我請學生邊看動畫錄象邊聽課文範讀錄音,一方面使學生直觀上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規範的語音、語調等朗讀技巧。看完後讓學生自己讀課文,藉助拼音讀準字音,教師重點檢查以下幾個生字的讀音。

  三、精讀品味,參悟學法

  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依據教材的結構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精心滲透了學法指導,側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1、略講第一自然段,讓學生了解小蝌蚪的樣子。

  2、精講第二自然段,層層深入,滲透學法。

  3、首先投影演示,使學生了解小蝌蚪此時長出了兩條後腿。

  然後從圖學文,重點抓住“迎上去”一詞體會小蝌蚪的心情。這一詞語的理解對於低年級兒童有一定困難。為了化靜為動,化難為易,我藉助活動投影片直觀啟發,引導學生動眼看,動腦想,動口說,多種感官積極參與。這樣學生就不難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從鯉魚阿姨對面游過去。同時在“體會人物心情”時,由於學生生活經驗所限,理性思維尚處在萌芽階段,於是我充分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對比理解(“游過去”和“迎上去”換位比較),加上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情感體驗,緊緊圍繞“迎上去”一詞及時追問:小蝌蚪為什麼從鯉魚阿姨對面游過去?聯絡你的日常生活體會一下它此時的心情?這樣層層深入,步步緊逼,無疑降低了教學難點的坡度,使低年級的朗讀指導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教師小結,回顧學法:

  ⑴ 抓住“迎上去”體會小蝌蚪的急切心情。

  ⑵ 分清小蝌蚪和鯉魚阿姨說話聲音和速度的特點。

  這樣的小結使學生對朗讀對話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在潛意識中領悟到了朗讀的一些技巧。(只求領悟,不求硬記)

  四、自學點撥,靈活運用

  有了前面學法指導的基礎,此時我適當放手,適時點撥,引導學生運用學法,逐步形成能力。

  1、圖文對照,讓學生了解小蝌蚪又長出了兩條前腿。烏龜媽媽告訴小蝌蚪他們的媽媽有兩隻大眼睛,披著綠衣裳。

  2、組織學生自學討論,教師點撥,投影出示思考題。

  ⑴ 透過哪些詞能體會小蝌蚪的心情,你是怎樣體會的?

  ⑵ 與小蝌蚪相比,烏龜說話的聲音和速度有什麼特點?

  學生自學時採取自己想、同座說、組內交流、全班交流多種形式,教師巡視,適時點撥。如果學生體會心情時有困難,教師可以追問小蝌蚪為什麼要連忙追上去呢?這樣削減了教學難點的坡度,分清人物後採取多種形式朗讀。

  另外,在回讀前三自然段時我還充分發揮學生表演才能,讓他們帶著頭飾進行配樂表演讀,充分增強了分角色朗讀的效果。

  五、鞏固練習,強化訓練

  語文教學要堅持不動筆墨不讀書,因此我在進行聽說讀寫能力訓練的同時,還加強了寫的訓練,為此設計了兩道思考題。

  1、填空。

  ( )裡有( )小蝌蚪,大( ),( )的身子,( )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此題設計意在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滲透了一些仿寫的方法。

  2、按照上面的寫法仿寫兩種小動物的樣子。

  地點 數量 樣子 幹什麼

  ⑴ ( )有( ),大象( )( )

  ⑵ ( )( )( )( )

  此題設計體現了兩個層次,意在由淺入深,拓展學生思維,強化語言文字訓練。

  總之,這節課我充分發揮教材的示範作用,時時刻刻堅持以讀為基礎,讀訓結合,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切切實實地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小蝌蚪的媽媽》教案設計2

  一、教學目的要求:

  1、學會本課9個生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及由熟字組成的新詞。

  2、使學生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學會生字、生詞。

  2、觀察圖畫,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三、教具準備:

  生字詞小黑板、教學插圖、教學錄影帶

  四、教學地點:

  多媒體綜合電教室

  五、教學課時:

  三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引入課題。

  同學們,你們認識青蛙嗎?(生:認識!)那大家也都知道我們的朋友如按好壞來分可分為好朋友和壞朋友。蚜蟲是莊稼的壞朋友,那青蛙就是莊稼的好朋友。你們喜歡青蛙嗎?那又有誰知道青蛙小時候是長什麼樣兒的?它又是怎樣長大的呢?(幻燈片出示小蝌蚪插圖,然後指出這就是青蛙小時候的樣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麼,小蝌蚪又是怎樣變成青蛙的呢?學了今天這一篇課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書課題)

  二、初識圖意。

  1、提出看圖要求:圖上畫了些什麼?它們都在幹些什麼?(幻燈出示第一幅插圖)(生答)

  2、逐圖出示另三幅圖,引導學生觀察小蝌蚪在身體上有什麼變化?再連續播放四幅圖,讓學生說說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分別遇到了誰,揭示這也就是小青蛙成長的過程。

  3、提問:大家看到最後兩幅圖了嗎?小蝌蚪最後變成了什麼?它們找到媽媽了嗎?它們的媽媽是誰?(生述)

  4、小結: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四幅圖,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媽媽時身體都出現了哪些變化?開頭怎樣?過了幾天怎樣?後來又怎麼樣?最後變成什麼了?(生述)

  三、藉助拼音,初讀課文。

  1、自輕聲朗讀課文。

  思考:小蝌蚪找媽媽找了幾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誰?

  2、糾正讀音(群、捕、迎、裳等)

  3、回答思考問題,師生初步分角色朗讀課文。(師:敘述部分;小蝌蚪、鯉魚、烏龜及青蛙媽媽由四組學生分別扮演。)

  四、講讀第一自然段。

  1、講讀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圖。

  提問:課文中是怎樣寫小蝌蚪的樣子的?找出相關詞句,說一說,並用筆劃出來。

  提問:我們池塘裡的小蝌蚪有幾隻?(生:有一群。)師講解一群的意思,然後再指導生給群組詞。

  指導學生看圖,體會小蝌蚪心情如何?問:從圖上小蝌蚪的什麼動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詞語描寫了小蝌蚪很快活呢?(師指導生聯絡小蝌蚪甩尾巴的情景回答。)

  2、指導學生看圖,師複述小蝌蚪外表。

  3、指導朗讀第一自然段,讀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五、課堂作業:

  完成課後作業第二題(1)小題

  第二課時

  一、圖文對照,講讀第二段。

  1、看第二幅圖,提問:現在我們的小蝌蚪跟第一幅圖模樣有什麼不同?

  2、讀第二自然段,說說蝌蚪有什麼變化。

  3、再讀(指名個別讀)

  4、看圖,講述小蝌蚪是為什麼會遊向鯉魚媽媽?理解迎上去意思。

  述:因為小蝌蚪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於是想到自己也該有媽媽,但又不知媽媽長得怎麼樣,所以就游過去問。

  述:正面向前叫迎。在這裡既表示禮貌,也為了讓鯉魚媽媽能發現自己小蝌蚪。

  5、根據講讀內容,提問:鯉魚媽媽告訴小蝌蚪,它的媽媽有什麼特點呢?

  6、指導朗讀第二自然段。(我們的哪兒要讀重音;鯉魚媽媽的回答要用長輩式親切的語氣讀出來。)

  二、看圖,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

  1、看圖,提問:小蝌蚪過了幾天身體上又起了什麼變化?

  生讀第三自然段。

  2、學生回答,師板書。

  3、小蝌蚪為什麼會把烏龜錯認為是自己的媽媽呢?課文中為什麼要用追上去,而不用迎上去呢?(師引導學生回答:一是,一前一後要用追;二是,體現出了它們以為找到了媽媽時的高興、迫切的心情。)

  4、烏龜媽媽告訴小蝌蚪,它們媽媽的特點是什麼?(讓學生劃出文中語句並讀一讀)

  5、指導朗讀第三段。小蝌蚪連忙追上去叫這一句,要讀出急於找到媽媽的迫切心情。

  6、輕聲朗讀第四、五兩段,指導生邊讀邊看圖,思考:

  1)小蝌蚪過了幾天,身體上又起了什麼變化?(板書)

  2)小蝌蚪到底有沒有找到媽媽呢?他們的媽媽究竟是誰呢?它們是怎麼認出來的?

  (生聯絡圖及有關句子回答:回顧烏龜介紹的青蛙媽媽的特徵,還有前面鯉魚媽媽講的四條腿,寬嘴巴,小蝌蚪瞭解媽媽的特徵全面了,也就可以找到媽媽了。)

  7、第四段主要講了什麼?先讀再說。(自由讀後再指導學生說出段意)

  小蝌蚪已經是青蛙了,為什麼加上個已經?小蝌蚪是怎樣跳到荷葉上去的呢?(蹬、蹦、跳)

  8、小青蛙跟著媽媽幹什麼?這說明了什麼?(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應該怎樣對等青蛙呢?(生:我們要保護好我們的好朋友青蛙)

  三、鞏固練習。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全文。

  2、完成課後第一道題。

  3、完成課後第三道題。

  第三課時

  一、複習:

  1、分角色看圖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按順序說說小蝌蚪是怎樣長大的。

  (大腦袋、長尾巴長出兩條後腿長出兩條前腿脫掉尾巴、換上綠衣裳)

  3、指導完成課後第二題。

  二、指導有感情地分組朗讀課文。

  三、識記生字,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觀看生字表教學錄影帶,激發學生興趣。

  2、指導學習生字。

  3、難寫、易錯字形分析:

  塘:共13畫,第八畫右邊要出頭,第10筆一豎上下都要出頭,左邊是。

  迎:半包圍結構,裡面的不要多寫一撇。書空。

  龜:共7筆,上邊是,下邊是不是電。書空。

  裳:共14畫,下邊是衣。

  鼓:右邊是支不是也不是,本課是凸起的意思。

  4、運用測試及書寫。(師巡視指導並及時對學生進行表揚)

  四、總結課堂。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於《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五,小蝌蚪找媽媽,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蝌蚪的媽媽》教案設計3

  活動目標:

  1、根據《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內容,按故事情節,並參照有關的繪畫資料,合作畫三、四張連環畫。

  2、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學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作業。培養幼兒的集體觀念。

  活動準備:

  1、幼兒熟悉故事情節。

  2、教師的範畫。

  3、幼兒在課外練習畫過魚、鴨子、鵝、烏龜等,有一定的基礎。

  活動過程:

  1、請幼兒複述故事中的對話,幫助幼兒分析出故事中的主要情節。

  2、請幼兒討論一下,這個故事可分成幾個畫面?每個畫面應該有什麼角色?

  3、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範畫。

  4、理解詞:連環畫。(我把這些畫按次序裝訂起來,就成了一本書,這種以圖畫為主的書叫連環畫。)

  5、提出要求:

  我們每一組小朋友一起來完成一本連環畫。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自己畫哪一幅,要求每人都不一樣。並請個別幼兒說說:你選的是哪一幅?這幅畫需要畫哪些東西?

  6、幼兒作業。

  幼兒根據自己的選擇畫畫,教師巡迴指導,特別指出鴨子和鵝的區別。

  7、講評。

  請畫同一幅畫的幼兒把畫放在一起,選出畫得較好的裝訂冊,加上封面成小型連環畫,放在圖書角上。

《小蝌蚪的媽媽》教案設計4

  設計意圖:春天來了,池塘裡遊淶游去的小蝌蚪成了幼兒的最愛,他們關注著小蝌蚪的變化,伴隨著小蝌蚪的變化我給孩子們講述了故事《小蝌蚪找媽媽》,故事中小蝌蚪們一會兒游到東一會兒游到西的動態變化使我想到,在體育活動《小蝌蚪找媽媽》中有聽訊號向指定方向走的教學目標,原來的活動方法是先念一段兒歌然後向指定方向跑,教學中幼兒常出現機械應付的現象,易失去活動的耐心和興趣,我想如果我能用這個故事情節貫穿活動的始終,把故事作為一種隱蔽性的環境,掩蓋教學目標,那麼將會增加活動的樂趣,調動幼兒的活動的興趣,使孩子們積極的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這樣既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又滿足了一定的活動量。

  教學目標:1、教幼兒練習聽訊號向指定方向跑,鍛鍊幼兒腿部肌肉力量。

  2、培養幼兒愛媽媽的情感。

  教學準備:1、知識準備:熟悉《小蝌蚪找媽媽》,教師和幼兒扮小蝌蚪。

  2、配班老師在場不同方位扮演(鴨、魚、龜、鵝、青蛙)媽媽。

  3、幼兒胸飾(可正反翻轉)一面為小蝌蚪,一面為小青蛙。

  4、音樂帶。教學過程:一、開始部分(教師和幼兒在場地中間蹲下作睡覺狀)(音樂聲中)春天來了,暖和的春風輕輕地吹著,陽光照著池塘裡的水,青蛙媽媽生的卵慢慢活動起來,變成了大腦袋,長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們在水中游淶游去,十分快活。教師和小朋友在描述中慢慢甦醒,隨音樂在水中自由自在遊淶游去,

  活動身體。〔評:教師以角色身份帶領著幼兒不受限制的自由活動,做遊戲前的準備活動〕

  中間部分

  1、老師:聽,什麼聲音?咦,小夥伴們,我們的媽媽在哪兒呢?讓我們一起去問鴨媽媽吧!

  2、小蝌蚪們游到鴨媽媽那兒小蝌蚪問:鴨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鴨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有兩隻大眼睛,嘴巴又寬又大。好孩子,去問魚媽媽吧!

  3、蝌蚪們游到魚媽媽那兒小蝌蚪問:魚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魚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好孩子,你們到前面去問一下烏龜媽媽吧!小蝌蚪:謝謝您,魚媽媽,再見!

  4、蝌蚪們游到烏龜媽媽那兒小蝌蚪問:烏龜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烏龜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肚皮是白的。好孩子,你們到前面去問一下鵝媽媽吧!小蝌蚪:謝謝您,烏龜媽媽,再見!

  5、蝌蚪們游到鵝媽媽那兒小蝌蚪問:鵝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鵝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穿著綠衣裳,唱起歌來“呱、呱、呱”,走起路來一蹦一跳,好孩子,你們快去找她吧!

  6、小蝌蚪繼續遊,青蛙媽媽來了。小蝌蚪:啊!我們找到媽媽啦!

  結束部分(小蝌蚪們翻出小青蛙胸飾)

  1、(音樂歌曲小青蛙)小青蛙們高興地圍著媽媽跳舞,做各種親熱的動作,跟著媽媽一邊呱呱叫,跟著媽媽一邊學蛙跳。

  2、青蛙媽媽:孩子們,田裡的害蟲可多了,練好本領跟媽媽一起去捉害蟲吧!

  3、青蛙們捉到害蟲後,高興地和媽媽一起聽著音樂自由舞蹈。自我評析:小班幼兒的模仿性強,喜歡別人做什麼自己也跟著做什麼,適合開展集體性的遊戲,根據幼兒的這個特點教師也和幼兒一起扮演著同樣的角色,以角色的身份帶領幼兒活動,以角色的情緒影響著幼兒情緒,使幼兒自然而然的跟著活動,活動的情節性既主動的迎合幼兒又不失教學目標,活動中有一定的運動量,強度適合小班,整個活動中幼兒一直保持著良好的情緒參與遊戲,遊戲中的音樂使得孩子們更加投入,也使遊戲增添了一份吸引力。遊戲中的對話既鍛鍊了幼兒的語言又培養了幼兒自覺使用禮貌語言的良好習慣。

《小蝌蚪的媽媽》教案設計5

  教學要求:

  1.認識蝌、蚪、迎等13個生字,指導寫甩字,初步理解甩、迎、追、蹲、蹬、跳、蹦表達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小蝌蚪的成長過程,知道青蛙是有益的動物。

  3.分角色朗讀課文,試背自己喜歡的段落。

  4.滲透遇事主動探索思想。

  教學重點:

  1.瞭解小蝌蚪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

  2.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1.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

  2.品悟小蝌蚪身上體現出來的人性優點。

  教具準備:CAI課件(小蝌蚪各個時期形態動畫,小蝌蚪與鯉魚、烏龜、青蛙對話的動畫)

  教學時間:兩課時,本教學設計為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謎語匯入,揭示課題。

  (一)情境設定:有一天,池塘裡來了一群可愛的小黑魚,它們滑溜溜的身子,圓圓的腦袋,長長的尾巴,池塘裡面遊啊遊。匯出小蝌蚪。

  (二)揭示課題:17 小蝌蚪找媽媽

  (三)指導讀課題。

  ⒈誰找媽媽?小蝌蚪找媽媽(小蝌蚪重讀)。

  ⒉小蝌蚪幹什麼?小蝌蚪找媽媽(找重讀)。

  ⒊小蝌蚪找誰?小蝌蚪找媽媽(媽媽重讀)。

  二、瞭解小蝌蚪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

  (一)質疑,激發讀書興趣。

  ⒈指出小蝌蚪與媽媽區差別。

  ⒉小蝌蚪是怎樣一步一步變成青蛙的。把描寫小蝌蚪每個時期外形的句子劃上橫線。

  ⒊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二)瞭解小蝌蚪各個時期外形特點,指導學生朗讀。

  ⒈課文寫了小蝌蚪有哪些樣子?

  ⒉課件展示學生所描述的小蝌蚪動畫。

  ⒊引導說出小蝌蚪有的特點。

  ⒋指導朗讀,注意引導學生要讀出小蝌蚪天真活潑、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情態。

  ⒌按照這種方法,學生分別說出小蝌蚪另外幾種形態和特點,引導學生讀時一要讀出小蝌蚪身體的變化,二要讀出小蝌蚪的快活、樂觀。

  (學生在找小蝌蚪外形變化的詞句時,可能不是按生長過程順序進行的,不必強求。)

  (三)理順小蝌蚪生長過程,分角色演讀各個時期的小蝌蚪。

  ⒈按小蝌蚪的生長順序排列小蝌蚪的照片。

  ⒉學生與老師配合讀小蝌蚪四個時期形態的句子。

  三、瞭解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

  (一)生自由朗讀課文,體會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的。

  ⒈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想:小蝌蚪找媽媽時都遇到哪些困難?他們找誰打聽媽媽了,怎麼打聽的?用波浪線作記號。

  ⒉學生邊讀邊作記號,教師巡視指導。

  (二)生彙報自學情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重點詞句的在文章中的意思,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⒈遇到鯉魚部分

  ⑴ 小蝌蚪是怎樣向鯉魚阿姨打聽媽媽的。

  ⑵ 分角色朗讀,師生配合讀小蝌蚪向鯉魚阿姨打聽媽媽的情景。

  ⑶ 學生表演小蝌蚪向鯉魚阿姨打聽媽媽的情景,注意體會迎的意思。

  ⒉遇到烏龜部分

  ⑴ 小蝌蚪是怎樣向烏龜打聽媽媽的。

  ⑵ 分角色朗讀,師生配合讀小蝌蚪向烏龜打聽媽媽的情景。

  ⑶ 學生表演小蝌蚪向烏龜打聽媽媽的情景,注意體會追的意思。

  ⑷ 學生討論:怎樣理解鯉魚阿姨和烏龜的話。

  ⑸ 照樣子,說一說。

  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

  小蝌蚪看見一隻烏龜擺動著四條腿在水裡遊。

  看見 在 。

  ⒊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

  ⑴ 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用感嘆號說一句能表達小蝌蚪心情句子。

  ⑵ 分角色朗讀。

  ⑶ 分組討論: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蝌蚪長大了。

  ⑷ 理解小青蛙外形特點。

  四、課文延展,深化語文與生活的聯絡。

  (一)小組討論:你從小蝌蚪身上學到什麼?

  講禮貌,任何時候都要有信心,遇事要積極想辦法解決,多動腦,善於觀察

  (二)課外思考:要是自己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與父母走失了,你會怎麼辦?

  (三)課外調查:一隻青蛙一年要吃掉多少隻害蟲,我們小朋友就怎樣保護青蛙。

  板書設計:

《小蝌蚪的媽媽》教案設計6

  一、教學目標:

  1、瞭解青蛙生長過程中幾個不同階段的形體變化,知道它是捉蟲能手,懂得應該保護青蛙。

  2、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認識“矢”字旁,理解“蝌蚪、腦袋、快活、鯉魚、捉食、烏龜、碧綠、肚皮、低頭”等詞語的意思。

  3、能按問題的提示擴寫句子,把句子寫具體,透過選詞填空、連句,瞭解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4、會分角色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學習生字新詞,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懂得青蛙是捉害蟲的能手,懂得保護青蛙人人有責。

  2、教學難點:認識蝌蚪和青蛙,瞭解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

  三、教學時間:3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讀通課文,學習本課的14個生字,認識“矢”字旁,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大概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

  (一)直接揭題、讀題。

  學習生字“蝌蚪”。

  (二)初讀課文。

  1、要求:邊讀邊把生字劃出來,多讀幾遍,把它讀正確。

  這是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有趣在哪呢?自己到課文中去找一找。

  2、檢查初讀情況。

  生字詞出示:蝌蚪池塘腦袋甩著鯉魚烏龜披著短了蹲著碧綠肚皮鼓著

  (1)按照課文讀一讀,即帶拼音。

  (2)看著黑板讀一讀,不帶拼音。

  (3)字形的教學:你記住了哪些字,是用什麼方法記住的?或是你認為哪些字比較難寫,需要大家幫忙的?

  (4)我說你做:師說腦袋生指著腦袋師說甩著生做動作(可以用手錶示)蹲著、肚皮、鼓著、短了

  (5)送生字回家。

  過渡:大家已經能夠把生字很正確地念下來了,那能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嗎?全體起立,如果有錯了,你就坐下來讀。

  (6)反饋讀錯的情況,集體糾正。

  (7)你能把這些生字按照課文內容組成一段簡單的文字嗎?

  生說,也就是故事的大概內容。

  (三)完成課後作業:

  第1題,寫出同偏旁的字。師按照學情做進一步的指導。

  第二課時

  要點:認識蝌蚪和青蛙,瞭解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

  (一)小蝌蚪的樣子。

  1、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邊讀邊劃。

  找出:大大的腦袋,青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

  2、讀一讀句子。

  3、畫一畫小蝌蚪的樣子(為了畫面的美觀你可以加進一些事物)。

  4、說一說你自己所畫的圖。

  5、練一練。

  小蝌蚪游來游去。

  (1)小蝌蚪在哪裡游來游去?

  (2)小蝌蚪在哪裡怎樣地游來游去?

  (二)小蝌蚪的形態變化。

  1、過渡。

  師:小蝌蚪遊啊遊,身體發生了變化。請你在課文中找出來,用上自己喜歡的記號。

  (1)小蝌蚪遊啊遊,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後腿。

  (2)小蝌蚪遊啊遊,過了幾天,又長出兩條前腿。

  (3)小蝌蚪遊啊遊,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隨機認識“短”

  (4)不知什麼時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

  2、仿造春蠶的不同時期圖畫一畫青蛙的生長過程。

  3、交流,既評一評。

  4、改一改。

  5、說一說。

  參照課後五:

  選詞填空,說說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又先最後接著

  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後腿,()長出了兩條前腿,()尾巴變短了,()尾巴不見了,變成了一隻小青蛙。

  6、讀一讀。

  (三)青蛙的樣子。

  1、讀一讀,找一找。

  師:小蝌蚪變成了青蛙,青蛙長什麼樣,你能在課文中找出來嗎?用不同於小蝌蚪的記號標出。

  生:四條腿,寬嘴巴。

  生:披著碧綠的衣服,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生: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披著綠衣服。

  2、說一說。

  師:能把青蛙的特徵連起來說一說嗎?

  生:青蛙有四條腿,嘴巴是寬寬的,披著碧綠的衣服,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3、背一背青蛙的形態句。

  (四)作業佈置:課堂作業本2、5、6

  第三課時

  要點:指導分角色朗讀全問,再次瞭解青蛙的生長過程。完成課堂作業本。

  (一)鞏固練習:

  1、複習新詞,聽寫詞語。

  2、排列順序:

  (

  )小蝌蚪的尾巴變短了。

  (

  )小蝌蚪又長出了兩條前腿。

  (

  )小蝌蚪甩著長長的尾巴游來游去。

  (

  )小蝌蚪的尾巴不見了。

  (

  )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後腿。

  3、填空完成。

  青蛙四條腿、()嘴巴、披著(),露著(),鼓著()。

  (二)分角色朗讀全文。

  1、分組讀。

  2、抽組讀,評議。

  3、選擇喜歡的角色讀。

  (三)讀了課文,你來猜一猜這個故事為什麼要到我們的課文裡來?

  教育意義:要保護青蛙,知道青蛙是捉害蟲的能手;看待事物要正確,不要聽到一點就判斷事物。

  (四)隨堂練習。

  完成課堂作業本作業。

  反思:

  在教學中之所以確立這個為難點,因為文章的絕大多數篇幅都是寫的這個內容,而且同學們對動物的瞭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識性的內容。在以前教學中只是抓住一些文中的句子進行讀、說,覺得學生的掌握情況很好。在這一次,無意間讓學生畫一畫,沒想到一畫問題就畫出來了,在畫中檢查出學生在青蛙的生長過程中只注意到四肢的變化,沒有注意到顏色、花紋的變化,而這就不能正確地反應出生長過程以及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經過這樣的教學相信學生對這一認識會由不正確到正確。在整堂課的教學中一條線貫穿到底,從檢查環節來看,效果是明顯的,即使是最差的學生也能準確無誤地說出青蛙的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

《小蝌蚪的媽媽》教案設計7

  設計意圖:

  這個月來,我們班開展的是主題活動《春天來了》。春天到了,到處是春意濃濃。一天,我發現我們班的幾個孩子圍在一起嘰嘰喳喳的說的可熱鬧了,我悄悄的走過去想偷聽她們在說什麼。原來,李樂涵昨天和她的爸爸散步時,在田埂邊發現了青蛙的卵,幾個孩子正熱鬧的討論小蝌蚪呢。於是我決定選取童話故事《小蝌蚪找媽媽》開展一次活動。這篇童話故事以淺顯的文字生動地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配有圖文形式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找媽媽以及最後變成青蛙的有趣過程。從教材編排看,童話中動物角色較多,語言生動、趣味性強,是幼兒進行表演的典型教材。從教材結構看童話中對話較多、重複式結構較多,幼兒很感興趣,也是最容易掌握的最佳範例。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理解,熟悉故事內容,並能看圖複述故事。

  2、感受媽媽們的熱情和關懷。

  2、透過故事,讓幼兒瞭解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活動準備:

  1、頭飾:青蛙小蝌蚪鴨魚烏龜的頭飾。

  2、池塘。(提供綠色彩帶)

  3、幼兒操作用圖片2幅。

  4、在班級的自然角里飼養小蝌蚪。

  活動過程:

  一、出示自然角里飼養的小蝌蚪,組織幼兒觀察並談論小蝌蚪。

  二、 引導語:小朋友們都有自己的媽媽,那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小蝌蚪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媽媽的。

  二、 教師展示掛圖,引導幼兒談談小蝌蚪遇到誰?他們會說些什麼?

  三、 提供材料,讓幼兒看圖編故事

  1按照圖書順序編故事

  2 提供圖片,讓幼兒在操作板上進行排圖講述

  四、 集中幼兒,請1~2名幼兒介紹自己編的故事。

  五、 組織幼兒看VCD,與一起傾聽故事。

  六、 聽完故事後教師提問:

  1、蝌蚪為了找媽媽,向誰去打聽?

  2、小蝌蚪看到鴨媽媽,是怎麼詢問?故事中的小蝌蚪和媽媽們的對話時都使用了哪些禮貌用語?這有什麼好處?

  3、動物媽媽們的外型特徵有哪些不同?

  4、鴨媽媽是怎麼描述青蛙的樣子的?她說的完整嗎?

  5、最後小蝌蚪在哪兒找到了媽媽?你能說說它們的媽媽是什麼樣兒的?有什麼本領?

  七、集體邊看VCD邊學習複述故事,重點讓幼兒掌握故事中人物的對話,幼兒複述時要啟發幼兒透過不同語調速度音色和節奏來表現媽媽們的不同形象。(如烏龜媽媽比較憨厚;大白鵝速度較快,嗓門大,表現出熱情)

  八、小蝌蚪找不到媽媽心情是:怎麼樣的?你如果找不到媽媽會怎麼做?

  九、小蝌蚪怎麼找媽媽的,我們知道了,在找媽媽的一個多月時間裡,小蝌蚪是怎麼長成青蛙的呢?小蝌蚪是怎麼長成青蛙的呢?——組織幼兒看蝌蚪變成青蛙的掛圖。

《小蝌蚪的媽媽》教案設計8

  教學目標

  一、基礎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能正確讀寫生字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透過學習瞭解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的變化。

  3、增強學生對科學童話的學習興趣。

  二、發展目標:

  1、透過學習使學生明白從小就要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2、體驗語言文字的生動形象和準確性,培養語感。

  3、樹立環保意識,教育學生要保護有益的動物。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詞

  2、瞭解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的變化。

  3、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區別迎上去、追上去和游過去的不同,體會語言文字的生動形象和準確性,培養語感。

  教學準備

  CAI課件、帖圖、青蛙及蝌蚪頭飾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1、猜謎語

  ①小黑魚,滑溜溜,圓圓腦袋長尾巴,池塘裡面遊啊遊。(小蝌蚪)

  ②綠衣小英雄,田裡捉害蟲,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蟲。(青蛙)

  2、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們覺得他們是一家人嗎?為什麼長相相差這麼大呢?難怪小蝌蚪連自己的媽媽都不認識。今天我們就一起隨著小蝌蚪去找媽媽吧!

  3、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師講故事,生看課件演示。

  2、孩子們,小蝌蚪找著媽媽了嗎?原來他們真的長得很不同。

  三、學習課文

  1、瞭解小蝌蚪的外形特點

  看課件,提問:小蝌蚪是什麼樣的?他們遊的怎麼樣?

  朗讀第一自然段。(指導讀出快活的語氣)

  過渡:小蝌蚪雖然生活的很快活,但是沒有媽媽,總覺得生活中缺少了什麼。它們多麼希望也能和自己的媽媽生活在一起呀!瞧,它們正商量著一起去找媽媽呢。它們找啊找,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原來就是一隻可愛的大青蛙。

  2、瞭解青蛙的外形特點

  看課件,提問:青蛙媽媽是什麼樣的?

  引導學生歸納青蛙的外形特點。

  師:假如你現在是青蛙媽媽,你想來介紹一下自己嗎?(生帶頭飾上臺彙報)

  3、瞭解小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

  ①師: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了幾次變化,是怎樣變的呢?

  請孩子們自由地小聲朗讀課文2~5自然段。讀完後,找出小蝌蚪身體發生變化的句子,用~~~~勾劃出來,並標上序號。

  ②小組交流

  ③集體彙報,師相機貼出圖片

  ④演一演:請生扮演小蝌蚪,講講自己是怎麼樣長大的(帶頭飾上臺彙報)

  4、學習課文2~5段

  過渡:小蝌蚪歷盡艱辛找到了媽媽,其中多虧了誰的幫助?(鯉魚和烏龜)師貼圖

  ①學習第2段

  引讀:小蝌蚪遊哇遊,正好看見這時,他們會有什麼想法?

  於是,就迎上去,問

  為什麼要迎上去?看課件理解,再說一說。請生上臺表演。

  指導朗讀,讀出小蝌蚪主動熱情、有禮貌的語氣。(同桌互問互答,師生讀等)

  小蝌蚪從鯉魚媽媽那打聽到自己的媽媽長得有什麼特點?

  過渡:於是,小蝌蚪告別了鯉魚媽媽和小鯉魚,繼續尋找自己的餓媽媽。

  ②學習第3段

  引讀:它們遊哇遊,看見了一隻連忙叫

  為什麼小蝌蚪會把烏龜誤認成他們的媽媽?表現出怎樣的餓心情?(急切)

  你從哪些詞看出很急切?(連忙、追上去)

  為什麼不用迎上去而用追上去了?生自由說。

  看課件理解,再說一說。請生上臺表演。

  指導朗讀,讀出急切的語氣。(分組輪讀,師生接讀等)

  這一次,小蝌蚪可認錯了。不過他們不灰心,因為他們又從烏龜那知道了媽媽樣子的更多特點,除了四條腿,寬嘴巴,還有

  過渡:於是,他們充滿了信心,繼續找媽媽,他們相信這一次一定能找著自己的媽媽。

  ③學習第4段

  引讀:小蝌蚪遊啊遊,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著一隻

  嘿,這一次可要仔細看看,是不是像鯉魚媽媽和烏龜說的那樣,可別再認錯了。

  他們仔細一看,那隻大青蛙披著

  一定是自己的媽媽,於是就不慌不忙地游過去,十分肯定地叫道

  這時,小蝌蚪的心情怎樣?再有感情地讀一讀。

  這一次,不用迎上去、追上去,而用游過去呢?生自由說。

  請生上臺表演這三種情況。

  師小結:可見,作者用詞準確,我們在寫作的時候也要向他學習,這樣才能把句子寫得準確形象又生動。我們也要向小蝌蚪學習,只有不斷去發現,不斷去探究,堅持到底,終會有成功的一天。

  引讀:青蛙媽媽見到了自己的小寶寶也非常高興,笑著說

  小青蛙聽到媽媽的召喚是怎樣做的?齊讀第4段最後一句話(指導讀好蹬、跳、蹦,突出青蛙動作的敏捷),做動作讀一讀。

  ④小青蛙都在幹什麼呢?從文中找出來讀一讀。

  師:它們可真是人類的好朋友,是莊稼的保護神,讓我們帶著讚賞的語氣再去讀一讀吧。

  5、為了讓我們的青蛙朋友生活地更舒適安全,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

  四、總結全文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什麼?

  2、分角色朗讀全文。

  五、演一演這個故事

《小蝌蚪的媽媽》教案設計9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3個生字和由這些字組成的新詞。

  2.使學生從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瞭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3.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重點

  瞭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從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教學難點

  學習小蝌蚪怎樣變成青蛙的。

  教學準備

  1.掛圖

  2.幻燈片

  教學過程

  第一節

  一、揭示課題

  池塘裡有一群小蝌蚪,它們想找自己的媽媽,但又不知道媽媽是誰?它在哪?我們跟他們一起去找好嗎?

  (板書:小蝌蚪找媽媽)

  二、從圖入手指導總觀全圖

  問:小蝌蚪長什麼樣?我們看書上是怎麼說的?

  三、讀全文,理解一、二自然段

  (1)讀準字音。

  (2)標出自然段。

  ①問:哪一自然段寫小蝌蚪的樣子?

  ②學生再讀第一自然段。

  問:小蝌蚪什麼樣?(大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尾巴。)

  ③自由讀第二自然段。

  問:第二自然段有幾句話?(三句話)說說每句話什麼意思?重點指導三個問題,要求先談問題a.過了幾天,小蝌蚪有什麼變化?看圖觀察小蝌蚪長後腿的位置?b.它見到了什麼,問了什麼話?(見到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裡。)c.它是怎樣得到回答的?(板書:四條腿寬嘴巴)

  師小結:學習這段我們分三步①讀全文看有幾句話?②想每句話什麼意思?③讀問題看圖回答問題。

  四、再讀第二自然段,體會小蝌蚪找媽媽的心情

  佈置作業:讀第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節

  一、讀第二自然段,想想第二自然段講的是什麼?

  二、三個學生分別讀三、四、五自然段

  (1)問:三、四、五自然段哪兩自然段與第二自然段敘述方法基本相同?(三、四自然段)

  (2)師扶著學習第三自然段。指導學生分步驟學習。

  ①讀全文,看有幾句話?②想想每句話是什麼意思?③讀問題,看圖回答問題。④再讀全段。

  (3)放手讓學生自學第四自然段。把第二個問題改為②它們來到了哪裡?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③小蝌蚪和青蛙媽媽是怎麼說的,怎麼做的?

  (4)問:小蝌蚪在看見鯉魚、烏龜、青蛙媽媽時怎麼做的?(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它們在意思上有什麼不同?迎上去:有禮貌,也為了讓鯉魚發現自己。這與我們問路一樣。追上去:小蝌蚪和烏龜前進方向相同,表現它們找媽媽的心情。這也是急中出錯的原因。游過去:真實地表達出小蝌蚪找媽媽的心情,因為這次肯定不會錯了,於是就高高興興地游過去。

  三、講讀第五自然段

  問:第五自然段有幾句話?

  1

  第一句話什麼意思?出示幻燈,顯示小蝌蚪整個的變化過程。

  2

  第二句什麼意思?從青蛙天天捉害蟲你想到了什麼?

  四、小結:同學們看圖,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隨著不斷了解媽媽的特徵,自己的身體也在變化,最後終於找到了媽媽,它多高興呀!

  佈置作業:課後練習2

  板書設計

  第三節

  一、在生字表中標出字的偏旁部首

  二、出示生

  1.易寫錯的字:群(第二筆要出頭)寬(注意不要加點)甩(第五筆是)裳(下部是衣,不要少寫亠)鼓(右邊是支,不是攵)龜(下邊不出頭)

  2.正音:捕(bu)裳(shang)

  3.組詞

  腦(大腦)甩(甩開)捕(捕魚)龜(烏龜)

  惱(惱怒)用(使用)撲(撲來)魚(金魚)

  4.筆畫筆順提示:腦:第八筆是。迎:第二筆是

  三、結合課文說說詞語的意思

  池塘:蓄水的'坑,一般不太大,比較淺。

  甩:揮動,課文中是擺動的意思。

  碧綠:青綠色。

  捕食:捉取食物。

  鼓:本課是凸起的意思。

  四、佈置作業:

  1.寫生字

  2.寫詞

  3.課後練習

《小蝌蚪的媽媽》教案設計10

  備課構想:

  本課選自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小蝌蚪的媽媽這是一篇童話,全文共六個自然段,六幅圖分別與第16幅圖對應(六幅圖用投影)。為了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產生興趣,提高學生素質,我注意了下面幾點:1.針對一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在語文課中培養他們動腦、動手的素質。在學完每幅圖之後,讓學生自己動手用貼上紙粘貼出與這幅圖有關的小動物貼上畫,這樣便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2.在課堂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3.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對他們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發展他們的基本素質。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小蝌蚪的媽媽》。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

  2.在理解課文基礎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結合插圖和課文,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和動手能力,講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蝌蚪到青蛙的生長過程。

  2.哪幾個自然段講小蝌蚪在找媽媽。

  教具準備:

  貼上紙、幻燈片、頭飾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

  師:上節課我們初讀了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學習了課文中的生字、生詞,請同學們想一想: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學生回答)

  二、用謎語匯入新課,提示課題。

  1.師:圓圓的腦袋黑黝黝,長長的尾巴水中游,長大是莊稼的好朋友。(啟發法)

  2.引出課題:小蝌蚪找媽媽1/2 1 2下一頁尾頁

  (1)小蝌蚪是什麼樣的?青蛙是什麼樣的?

  (2)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3)這篇課文共六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各寫了什麼?

  師:帶著這三個問題,我們來學習課文。

  三、結合學習課文。

  1.找一名學生讀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幅圖的投影)

  (1)師:這群小蝌蚪在班幹什麼?(在池塘裡快活地游來游去)(提問法)

  (2)師:小蝌蚪的腦袋什麼樣?身子什麼樣?尾巴什麼樣?(大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提問法)

  (3)師:透過回答以上問題,揭示了第一自然段內容。

  (4)師:指導學生用貼上紙粘貼出遊動的小蝌蚪的貼上畫,並讓仔細觀察。(指導觀察法)

  2.操作投影出現第二幅圖。

  (1)分角色朗讀課文,男生讀小蝌蚪,女生讀鯉魚媽媽,教師讀旁白。

  (2)師:第二自然段小蝌蚪有什麼變化?他們遇到了誰?(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後腿,他們遇到了鯉魚媽媽)(啟發法)

  (3)師:小蝌蚪問了什麼?鯉魚媽媽說了什麼?(學生自己讀)

  (4)透過第二自然段的學習引出板書:變→長出兩條後腳。

  找→鯉魚

  (5)師:看投影,小蝌蚪見到鯉魚的時候心情怎樣?(學生髮揮回答)

  (6)指導學生用貼上紙長出後退的小蝌蚪和鯉魚的貼上畫。

  (7)師:小蝌蚪照著鯉魚媽媽的話,繼續找媽媽。(激趣法)

  3.投影打出第三副圖。

  (1)分角色朗讀第三自然段,找一名男生讀烏龜,找一名女生讀小蝌蚪,教師讀旁白。

  (2)師:過了幾年,小蝌蚪又有了什麼變化?他們又看見了誰?(小蝌蚪又長出了兩條前腿,他們看見了一隻烏龜)(啟發法)

  (3)師:小蝌蚪叫了什麼?烏龜說了什麼?(學生自讀)

  (4)透過第三自然段的學習,引出板書:(長出兩條前腿,烏龜)

  (5)根據第三自然段的學習內容,粘貼出長著四條腿,小尾巴的小蝌蚪和烏龜貼上畫。

  (6)師: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了媽媽,他們又照著烏龜的話去找媽媽(激趣法)

  4.操作投影,出現第四副圖。

  (1)教師範讀第四、五自然段。

  (2)師:過了幾天,小蝌蚪變成了什麼樣?他們又遇到了誰?(根據投影回答)(小蝌蚪尾巴變短了,他們遇到了一隻青蛙)(提問法)

  (3)師:小蝌蚪叫了什麼?青蛙媽媽說了什麼?(學生自讀)

  (4)透過讀第四、五自然段,從而引出板書:(尾巴變短了,青蛙)

  (5)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學生粘貼出青蛙的貼上畫。

  5.齊讀最後一自然段,要求邊讀邊思考。

  (1)師:這一自然段主要寫了什麼?(小蝌蚪的尾巴不見了,天天跟著媽媽去捉害蟲)

  (2)透過讀最後一自然段引出板書:(尾巴不見了)

  四、鞏固知識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知道了小蝌蚪長出兩條後退,再長出兩條前腿,最後尾巴不見了,變成了青蛙的過程。

  (1)找同學,根據自己的貼上畫講一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比一比看誰講的有趣(激趣法)

  (2)帶上頭飾,將這個童話演出來(表演法)

  五、總結全文

  學生總結(自由發揮)

  師: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知道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全過程,還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我們要保護它。

《小蝌蚪的媽媽》教案設計11

  教學目標:

  1、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2、透過朗讀表演,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在感悟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3、透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探索自然科學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透過朗讀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教 具:多媒體課件,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同學們,老師昨天看到一張“尋人啟示”,你們願意幫忙找一找嗎?

  出示啟示內容,揭示課題:《小蝌蚪找媽媽》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以讀漢字為主。

  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默讀,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

  3、學生彙報,從哪幾個自然段中可以幫助小蝌蚪找到媽媽。

  三、細讀課文,理解感悟文章內容。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

  1、指名讀第二自然段,從哪句話可以幫助小蝌蚪找到媽媽?

  2、質疑,提出本段中不明白的詞語和句子。

  3、理解“迎上去”指名錶演。

  4、分角色朗讀。

  (二)、學習第三、四自然段。

  1、自由朗讀第三、四自然段。用筆標出能幫助小蝌蚪找到媽媽的有關句子。

  2、指名說說青蛙的外部特徵。

  3、請學生為青蛙畫一張像。並將自己的作品貼到黑板上。

  4、分角色表演。

  四、再讀全文,思考:學完本篇課文你還了解了哪些知識?

  1、課件演示: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2、指名將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幾幅圖片按順序貼到黑板上。

  3、指名說說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五、課外延伸,培養探索精神。

  1、學生彙報課外蒐集的資料:其它小動物的成長過程。

  2、結束語:大千世界,充滿著無數的奧秘,希望同學們能積極探索鑽研,像幫助小蝌蚪那樣解決更多的難題。◆

《小蝌蚪的媽媽》教案設計12

  教學目標

  1.會認“灰”,“迎”,“阿”“姨”“追”“頂”“披”“鼓”等8個生字,會寫“有”“在”“什”“麼”“變”“條”等6個字,會用“已經”練習說話。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

  3.瞭解青蛙一生的變化,培養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懂得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識字、寫字。

  2.瞭解青蛙的生長過程以及它在不同階段的體型變化。

  3.會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瞭解青蛙的生長過程以及它在不同階段的體型變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匯入課題。

  1.昨天,老師撿到了一張“尋人啟事”,你們想看看嗎?

  2.(出示尋人啟示)讀: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是誰?它在哪?聽說一年級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你們願意幫這個忙嗎?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小蝌蚪找媽媽》。(板書:小蝌蚪找媽媽)

  二、引導看圖

  1.圖片中,哪些是小蝌蚪?小蝌蚪在什麼地方?(指名看圖)說說小蝌蚪的樣子。

  (學生試說: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黑的,長著長尾巴。)

  2.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誰?(鯉魚烏龜)教師相機板書:鯉魚烏龜

  三、自學課文

  老師提出要求,對生字新詞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瞭解字義,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讀懂。讀後想一想:課文是怎樣寫小蝌蚪找媽媽的?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它有什麼變化?

  四、檢查、交流自學情況

  1.學習生字新詞。

  (1)在課文裡找出生字,畫下來,讀一讀,相互正音。

  (2)同桌相互說說生字的結構特點,然後寫一寫。

  (3)教師重點指導:

  2.檢察自學情況,教學生字新詞【多媒體出示生字】

  huī灰:指認什麼是灰色,再讓學生髮散說說還知道什麼顏色

  yíng 迎:先讓學生理解走之底的意思是需要用到腳的,理解什麼是迎,讓學生表演

  zhuí追:讓學生表演

  ā yí 阿姨:連詞教學

  dǐng 頂:丁+頁=頂,組詞(如:頭頂,頂著)

  gǔ鼓:讓學生說說自己認識鼓嗎,讓學生看插圖瞭解鼓的特徵。

  什麼:連詞,組句(如:我什麼也沒有看到)

  變:組詞(如:變化,變亮,變臉)

  條:初步讓學生認識條為量詞,說魚時可以用“一條魚”來說

  鯉(lǐ)魚:讓學生看插圖,認識鯉魚的模樣。

  guī 烏龜:提示學生注意“龜”的下半部是“”不是“電”,“L”一筆上面不出頭。

  dūn 蹲:可指名一學生做“蹲”的姿勢;發音強調韻母是un;教學字形時,提示學生注意“蹲”的右上部“酋”裡面的一短橫不能丟。

  pī 披:讓學生聯詞。(例:披上大衣、大地披上綠色的新裝。)

  bì 碧綠:讓學生組詞造句。(例:春天,樹子披上了碧綠的衣裳。)

  shāng衣裳:“裳”指導學生髮輕聲,後鼻音。

  學得真好!那我們把上面的生字齊聲讀一遍。(生讀)

  我們讀生字讀得不錯,大家看看老師手中的生字卡,現在老師讓大家開小火車念,大家可要集中注意力了,其他同學要負責監督看誰讀錯了,你們願意試試嗎?(生:願意。。。。。。)

  五、齊讀課文,整體感知

  你們掌握的可真不錯,那同學們齊聲朗讀我們的課文,看看這篇課文寫了幾個自然段,標出這些自然段。並思考問題:

  1.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誰,而它自己又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2.最後小蝌蚪在哪裡找到了它的媽媽?他的媽媽是什麼樣的?

  六、理清層次,分段朗讀。

  1.你們課文讀完了,你們找出答案了嗎?這篇課文有幾個自然段?(生:6個)

  2.那看看大螢幕,老師剛剛提出的問題你們解決了嗎,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誰呀?(生:鯉魚媽媽、烏龜)

  3.那它又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生:他先是長出了兩條後腿,再長出了兩條前腿,然後尾巴變短了,最後變成了一隻青蛙)

  同學們,你們讀了課文,也回答了老師出的問題,那你們可以回答老師這篇課文每個自然段分別講了什麼?( 學生歸納)

  4.其實大家看我們的課文,第一段寫的是什麼?( 生:池塘有一群小蝌蚪、介紹小蝌蚪、小蝌蚪的樣子)

  對。第一段我們講了小蝌蚪樣子,這是在講小蝌蚪找媽媽之前的事,對不對?(生:對)

  那我們課文的第二段與第三段講的是什麼呢?(生: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鯉魚媽媽和烏龜)

  那最後幾段呢?(生:小蝌蚪找到了它們的媽媽。並和它們一起去捉害蟲)

  5.同學們說的真好,下面認真聽老師範讀課文。

  要求:請小朋友們把書翻到前面看《小蝌蚪找媽媽》的插圖。看好後聽老師讀課文。老師讀到哪兒,小朋友的手就指到圖上有關的地方。(老師範讀全文。學生邊聽邊觀察插圖)

  6.學習第一部分(池塘裡有一群小蝌蚪)

  (1)同學們我們開始學習第一自然段,大家先齊讀第一自然段。

  師:讀得真不錯。你們誰來告訴我,小蝌蚪是怎麼樣的?你來說,我來畫好嗎?

  生: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

  師:是這樣嗎? 生:不對,尾巴太短了。

  師:噢,那就這樣吧,可以了嗎? 生:可以了。

  師:奇怪了,書上為什麼不說“長尾巴”,而要多加一個“長”字,變成“長長的尾巴”?

  生:因為長長的尾巴比長尾巴感覺還要長一點,更加生動一些。

  師:對,這樣寫會使原來的句子顯得更加生動,那你們能舉一反三嗎?

  師:大腦袋 生:大大的腦袋

  師:寬嘴巴 生:寬寬的嘴巴

  師:黑身子 生:黑黑的身子

  師:小蝌蚪甩著長長的尾巴,怎麼樣是“甩著”,你們來做做看。(讓學生做手勢)

  生:做動作

  師:你們看這個生字(教師在黑板上板書:甩)

  你們做的動作和字很像的,瞧,這豎彎鉤多像一條尾巴!我 們的中國字多有趣。寫一遍好嗎? 生:寫甩

  師:恩!你們學得可真好!你們看,(多媒體)池塘裡有多少蝌蚪? 生:一隻 師:現在呢? 生:十二隻!

  對,這裡有好多好多小蝌蚪,數也數不清,我們可以用個什麼詞呢? 生:一群!

  真能幹!課文上說小蝌蚪快活地游來游去,告訴我們小蝌蚪很開心,自由自在的,小朋友想想,我們還可以說什麼快活地做什麼,誰能說一句?(引導學生運用“快活地”一詞,出示:“快活地”的句式)

  大家再齊讀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談話匯入

  師:同學們,在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的生字與第一自然段,並認識了我們的新朋友:小蝌蚪。我們知道,我們都有自己的媽媽,小蝌蚪也不例外,可是,我們這篇課文裡的小蝌蚪找不到他們的媽媽了,這是怎麼回事呢?小朋友們,結合你們昨天學到的知識,可以告訴我我們的小蝌蚪長什麼樣子嗎?

  生: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

  師:同學們你們能告訴我它的媽媽是誰嗎? 生:青蛙。

  師:對,看來你們的課外知識積累的很好,小蝌蚪的媽媽是青蛙。同學們請仔細觀察小蝌蚪與青蛙,青蛙長著大大的腦袋嗎?

  生:沒有。

  師:青蛙長著黑灰色的身子嗎? 生:沒有。

  師:青蛙甩著長長的尾巴嗎? 生:沒有。

  師:他們倆長得可真不像,難怪小蝌蚪不認識他的媽媽,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小蝌蚪找媽媽》,看看小蝌蚪是怎麼找到他的媽媽的。

  二、學習第二部分

  1、學習第二自然段

  同學們讓我們大聲的朗讀第二三自然段。(生讀)

  同學們,你們讀了這篇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你們看,小蝌蚪在池塘裡遊哇遊,過了幾天,這時候的小蝌蚪和原來的樣子有什麼變化?(生:長出了兩條後腿)。

  師:對,長出了兩條後腿(多媒體出示)

  1.那同學們你們仔細看看第二自然段,想想,小蝌蚪找誰打聽媽媽了? (生:鯉魚媽媽)

  2.對,小蝌蚪遊呀遊呀,它們遇見了鯉魚媽媽。它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自己的孩子捉食,這時候,小蝌蚪會想起誰呢?(生:想起自己的媽媽。)

  3.對,他們想到自己的媽媽,小朋友們,你們能體會這時小蝌蚪會有什麼樣的心情嗎?(生:思念、難過)

  4.那,哪個小朋友能說一句話,後面用上疑問號,把小蝌蚪想媽媽的那種思念難過的心情表達出來?(例句:誰是我的媽媽呢?我的媽媽是什麼樣兒的呢?我們的媽媽在哪兒呢?…… )

  5.說的真好,那你們結合小蝌蚪現在的心情,我們再來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生讀)

  6.現在我來當鯉魚媽媽,再請兩個小朋友做小蝌蚪,你們來向我打聽你們的媽媽。哪位小朋友願意來試一試?表演的時注意小蝌蚪在看見鯉魚媽媽時用了個什麼動詞?(迎)

  7.同學們覺得他們表演得好嗎?(同學們,你們剛剛看了兩位同學的表演,再看看我們課文的插圖,你覺得“迎”是什麼意思?(引出“迎”的意思:面對面的走到一起)

  師:我們一起再來把這一段讀一遍。(生齊讀)

  師:同學們,我們從鯉魚阿姨那裡知道了青蛙長什麼樣(生:四條腿,寬嘴巴)(板書:四條腿。寬嘴巴)

  2.學習第三自然段

  (1)哦,小蝌蚪聽了鯉魚媽媽的話,知道了它媽媽原來有四條腿,寬嘴巴,於是繼續遊啊遊,過了幾天——(生:又長出了兩條前腿。)

  師:哦,又長出了兩條前腿。(多媒體出示)

  (2)小蝌蚪先長出的是後腿,後長出的是前腿。小蝌蚪遊哇遊,他們遇見了誰呀?(生:烏龜)

  (3)這時小蝌蚪與烏龜發生了什麼事啊?用課本上的語言告訴我。(生:他們看見一隻烏龜擺動著四條腿在水裡遊,連忙追上去,叫著:“媽媽,媽媽!”)

  (4)指導朗讀。

  (5)這一段了的“追”是什麼意思啊?同學們結合我們課文裡的插圖理解。“追”和“迎”有什麼區別?

  (6)你們想,小蝌蚪怎麼會把烏龜當著媽媽的?

  (7)那烏龜是他們的媽媽嗎?為什麼呢?

  (8)師總結:小蝌蚪的媽媽是四條腿、闊嘴巴,但不等於四條腿闊嘴巴的就是青蛙。所以烏龜並不是小蝌蚪的媽媽。

  (9)那烏龜說小蝌蚪的媽媽是什麼樣的?

  (10)那同學們再把這兩段齊讀一遍。

  2.學習第三部分。

  (1) 同學們,我們繼續學習本篇課文的第三部分,他們對應的是課文的第幾自然段啊?

  (2) 那同學們大聲的自由朗讀這三個自然段。

  小蝌蚪聽了烏龜的話,又去找媽媽,它遊哇遊,過了幾天,小蝌蚪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多媒體出示)

  (3)小蝌蚪遇見了一隻大青蛙,小蝌蚪這次怎麼把青蛙認定是自己的媽媽的?(生:因為它有四條腿,寬嘴巴,長著大眼睛,披著綠衣服)

  (4)同學們,你們想想,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該多高興啊!你們想,小蝌蚪會對青蛙媽媽說些什麼?誰能說一句話,後面用感嘆號,把小蝌蚪找到媽媽的喜悅心情表達出來?

  (例句:媽媽,我們好不容易找到你啊!

  媽媽,原來你在這兒啊!

  媽媽,我們終於找到你了!)

  (5)你們說得都很好,小蝌蚪和媽媽見面了,大家都非常高興,它們的話該怎麼讀呢?請一個小朋友讀小蝌蚪的話,一個小朋友讀青蛙的話。誰來試一試?(生:分角色朗讀。)

  同學們你們看課文,你們可以用課文中的語句告訴我青蛙的樣子嗎?

  (生:荷葉上蹲著一隻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雙大眼睛。)(板書)

  (6)這個句子可真美啊!如果我們換一個說法:荷葉上有一隻大青蛙,背上顏色是綠的,肚皮上的顏色是白的,眼睛是凸出來的。這兩段話意思差不多,你們說,哪一段寫得好?(生:課文上寫得好,覺得青蛙很美很可愛。)

  (7)這些是寫青蛙身上顏色的詞,你們再看,寫青蛙的動作也是很有講究的,同學們找找用了哪些詞?(生:蹲 披 露 鼓)

  (板書:蹲 披 露 鼓 )

  (8)這些表示青蛙動作的詞,都用得很好。但如果把“鼓著一對大眼睛”換成“瞪著一對大眼睛”,怎麼樣?(生:意思就不一樣了)

  師:對,意思就和之前的句子不一樣了。我們課文可把青蛙寫得真美真可愛啊,你們喜歡這樣的青蛙嗎?(生:喜歡)

  (9)那你們帶著對青蛙喜歡的心情再齊讀這一段話。(指導朗讀)

  (10)現在小蝌蚪已經長成了青蛙,它發生了什怎麼的變化呢?(多媒體)

  (11)你們可以把小蝌蚪尾巴不見了的這一段讀一遍嗎?

  (12)已經是什麼意思?自己結合課文想一想。

  (13)小蝌蚪和媽媽一起捉蟲了,同學們看看圖,再自己讀讀課文

  三、收尾,總結

  1.同學們我們這篇課文可算是學完了。你們再一起朗讀一下全文。

  2.同學們看看我們黑板上描寫青蛙的語句,把我們的青蛙寫得可真美!青蛙是我們人類的朋友,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多媒體)

  3.小蝌蚪怎麼找媽媽的,在找媽媽的一個多月時間裡,小蝌蚪又是怎麼長成青蛙的呢?誰能簡單地說說?

《小蝌蚪的媽媽》教案設計13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能正確讀寫生字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透過學習瞭解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的變化。

  3、透過學習使學生明白從小就要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教學重點:

  1、瞭解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的變化。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區別“迎上去”、“追上去”和“游過去”的不同,體會語言文字的生動形象和準確性,培養語感。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瞭解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的變化,培養 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3、透過學習使學生明白從小就要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教學過程 :

  老師講清傾聽的要求:

  (1)認真聽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發言,要仔細地從頭到尾聽完整。

  (2)傾聽時,不要隨便打斷別人的話或插嘴。

  (3)邊聽還要邊思考。

  一、創設情境,匯入課題

  1。老師這裡有一張“尋人啟示”,你們想看看嗎?

  2。(出示尋人啟示)師讀:我們是小蝌蚪,當我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們多羨慕呀!可我們不知道我們的媽媽是誰?它在哪?聽說一(3)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們找找媽媽吧!你們願意幫這個忙嗎?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小蝌蚪找媽媽》。(板書:小蝌蚪找媽媽)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開啟書自由讀課文,要求把字音讀準確,句子讀通順,讀流利。讀後要說一說:小蝌蚪在媽媽時都遇到了誰?

  2、指名回答,教師隨機板書。

  三、深入研究,讀中悟情

  1、默讀課文,邊讀邊想:

  (1)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鯉魚、烏龜是怎樣幫助小蝌蚪的呢?

  (2)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小蝌蚪的樣子有什麼變化呢?用曲線畫出小蝌蚪樣子的變化。

  2、彙報交流。

  師: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鯉魚、烏龜是怎樣幫助小蝌蚪的呢?在找媽媽的過程中,他們的樣子有什麼變化呢?下面我們就來彙報交流。師提出要求:認真聽別人的發言。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寫板書。

  (1)出示第二自然段的課件:同桌互讀後指名讀這一段。其他學生要認真傾聽。教師引導其他同學作出點評,如誰把小蝌蚪找媽媽的急切心情表達得更形象,誰把鯉魚阿姨的關切表現出來了?

  (2)聽錄音讀。

  (3)師生分角色朗讀。

  (4)看課件,指名說一說小蝌蚪的身體發生了什麼變化?

  師:同學們讀得都不錯,下面誰能到前面,把小蝌蚪遇到鯉魚阿姨的情景表演給大家看?

  (選出角色演員,配戴好頭飾,提醒演員“迎上去”的蝌蚪和鯉魚阿姨各自該站在什麼位置,該向什麼方向遊)

  情景表演結束,教師點評。

  師:小蝌蚪的身體在漸漸長大,它又去找媽媽,我們來看一看,烏龜是怎樣說的?

  (指名讀第三自然段,過程同上,情景表演時提示演員“追上去”的蝌蚪和烏龜該站在什麼位置,各自向什麼方向遊。)

  師:在鯉魚阿姨和烏龜的幫助下,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下面來看第四自然段,聽老師讀課文。

  (教師範讀)

  師:小蝌蚪這次遇到了誰?(青蛙媽媽)

  師:(出示青蛙圖片)誰能說一說,青蛙有什麼特徵?

  師:小蝌蚪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媽媽,該多高興啊!如果你是小蝌蚪,你會對媽媽說些什麼?把它找到媽媽後高興的心情表達出來。

  指名說一說。

  老師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小蝌蚪和媽媽的對話。

  3、學習第五自然段

  齊讀第五自然段,老師有一個問題,誰知道一隻青蛙每天大約能捕捉多少隻害蟲呢?生議論。

  師:一隻青蛙大約每天能捕捉700只害蟲,多不多呀?青蛙可是田裡捕捉害蟲的能手,那以後我們要怎樣對待它呢?(保護青蛙、不傷害它們)

  四、拓展延伸,深入引導

  1、思考小蝌蚪是怎樣變成大青蛙的?

  師:我們剛才學習了課文,同學們表現的都非常好,為了獎勵大家,老師給你們看一些圖片。觀察小蝌蚪的身體有了什麼變化?

  (課件 逐一出示小蝌蚪長出兩條後腿、長出兩條前腿、尾巴不見了的圖片。)

  生完成練習 。出示課件:小蝌蚪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後腿),又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沒過多久,(尾巴)不見了,變成了一隻只能捉害蟲的(青蛙)。”

  2、激發學生情感,學習故事中人物的精神

  師:我們在故事中認識了很多朋友,誰能說一說,你最喜歡故事裡的誰,為什麼?

  生個別發言,陳述喜歡的理由

  師相機點評指導

  (蝌蚪:不畏艱險,面對挫折不氣餒,終於克服了各種困難找到了媽媽;青蛙:捕捉害蟲,是田裡的衛士;烏龜、鯉魚:關心別人,助人為樂。)

  3、齊讀課文。

  5、師做總結。

  師:青蛙可真是人類的好朋友,是莊稼的保護神,為了讓我們的青蛙朋友生活得更舒適安全,我們應該去保護它們。

  板書設計:

  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 →變 → 青蛙

  大腦袋 → 長了兩 → 長了兩 → 尾巴 →不見

  黑灰的身子 條後腿 條前腿 變短 尾巴

  長尾巴 ↓ ↓ ↓

  找媽媽 →鯉魚 →烏龜 →大青蛙→捉害蟲

《小蝌蚪的媽媽》教案設計14

  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語文》下冊第34課)一課時,我們在引導學生了解青蛙生長的自然科學知識後,還要引導學生進一步的學習掌握小蝌蚪身上所表現出來人文知識。

  一、學習小蝌蚪正確地對待困難和失敗

  1.在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困難時,就主動的而且很有禮貌的去尋求別人的幫助。

  小蝌蚪們不知道媽媽在哪裡,它們想找到媽媽,它們就主動而且很有禮貌地去問鯉魚阿姨,希望得到鯉魚阿姨的幫助。

  2.在失敗面前不氣餒。

  為了尋找到媽媽,小蝌蚪經歷了失敗,但它們沒有因為失敗而放棄自己尋找媽媽的信念,繼續為尋找媽媽想方設法,最後終於戰勝了困難和失敗,找到了自己的媽媽。

  二、學習小蝌蚪團結協作的良好作風

  為了找到自己的媽媽,小蝌蚪們從開始到結尾都是團結在一起的(從插圖中可以看出,五隻小蝌蚪從蝌蚪長成青蛙始終都是在一塊的)。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即使在沒找到媽媽時,也沒有一個退卻,它們一起生活一起想方設法尋找媽媽,直到找到了媽媽,它們都是高高興興的在一起。

  三、學習小蝌蚪勤於觀察、思考、在實踐中不斷總結自己的經驗教訓

  小蝌蚪在找到媽媽失敗後,不斷調整自己的思維策略,把鯉魚阿姨和烏龜說的媽媽的特徵進行了綜合比較,再結合了自己現在的體態特徵,終於找到了媽媽。

  第一次找媽媽:小蝌蚪邏輯思維發生錯誤,沒能找著媽媽。

  鯉魚媽媽說:“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因為:烏龜有四條腿,所以:烏龜就是我們的媽媽。

  結果:判斷錯誤,烏龜不是我們的媽媽。

  原因:青蛙媽媽不光有四條腿、寬嘴巴,還有碧綠的衣裳、頭頂上還有一對大眼睛、第二次找媽媽:小蝌蚪在找到媽媽失敗後,不斷調整自己的思維策略,把鯉魚阿姨和烏龜說的媽媽的特徵進行了綜合比較,再結合了自己現在的體態特徵,終於找到了媽媽。

  “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鯉魚阿姨說的,“你們的媽媽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披著綠衣裳”──烏龜說的,荷葉上蹲著的那隻大青蛙就和鯉魚阿姨、烏龜說的差不多,只不過它還有雪白的肚皮呢──小蝌蚪觀察到的。

  不過,我們現在也是四條腿、寬嘴巴、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披著綠衣裳,也有白白的肚皮,我們和荷葉上的那隻青蛙簡直就是一模一樣──小蝌蚪們自己觀察到的。

  荷葉上蹲著的那隻大青蛙就是我們的媽媽!──小蝌蚪的判斷。

  結果:判斷正確──大青蛙就是我們的媽媽。

  四、學習小蝌蚪善於發現生活中存在的哲理:不光是愛媽媽才去找媽媽,更重要的是要向媽媽學會生活的本領

  你看:小鯉魚有媽媽,真幸福!鯉魚媽媽還在教小鯉魚捕食,讓小鯉魚學會生活的本領呢!那我們的媽媽呢?我們不應該自個兒在這裡游來游去,儘管我們十分自由和快活。我們也應該找媽媽去,讓我們的媽媽也教我們捕食,我們也要學會生活的本領,否則,我們長大以後就無法生存。於是,小蝌蚪們費盡了千心萬苦,終於找到了媽媽,並跟著媽媽開始了學習捕食(最後一幅插圖上,三隻小青蛙在看著媽媽捕食──在領會捕食要領;另外兩隻小青蛙,一隻也學到了捕食本領──正捕到一隻小昆蟲,而另一隻小青蛙則正準備試用自己學到的本領──試著捕捉一條飛著的小昆蟲。)。

《小蝌蚪的媽媽》教案設計15

  教學目標:

  1、認識“灰、迎、追”三個字,會寫“麼、變”。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透過學習瞭解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的變化。

  3、樹立環保意識,教育學生要保護有益的動物。

  4、體驗語言文字的生動形象和準確性,培養語感。

  教學重點:

  1、瞭解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的變化。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區別“迎上去”、“追上去”和“游過去”的不同,體會語言文字的生動形象和準確性,培養語感。

  教學過程:

  一、直接匯入

  昨天,我們學習了《小蝌蚪找媽媽》,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讓我們隨著小蝌蚪一起去找媽媽吧!

  二、圖文結合,瞭解小蝌蚪的外形特點

  1、讀一讀,用筆畫出寫小蝌蚪樣子的句子。

  2、引讀。

  3、是啊,小蝌蚪遊得多快活啊,你能不能快活地讀一讀這段。指導朗讀。

  三、讀文感悟,瞭解小蝌蚪的生長變化

  過渡:小蝌蚪雖然生活得很快活,但是沒有媽媽,總覺得生活中缺少了什麼。它們多麼希望也能和自己的媽媽生活在一起呀!於是,它們決定去找自己的媽媽。小蝌蚪是怎麼找的?它遇到了誰?請小朋友快速地朗讀第二至六自然段,找一找。

  1、學生自讀、彙報。

  2、品讀第二段

  多媒體出示課文圖片,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小蝌蚪的外形變化。

  教學“迎”字,看多媒體動畫,理解“迎上去”

  同桌兩人分角色朗讀課文;指名讀。

  表演課文。

  3、小組合作學習第三段。

  4、自讀第四、五段。說說小蝌蚪的身體發生了什麼變化?小蝌蚪的媽媽長得什麼樣子?

  5、出示青蛙的話,用“已經”說話。

  四、總結全文

  1、多媒體展示小蝌蚪長成青蛙的變化過程。

  2、分角色朗讀全文。

  五、指導寫字

  六、拓展

  續編課文:小青蛙捉害蟲

【《小蝌蚪的媽媽》教案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