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清明節> 清明節的故事

清明節的故事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合集15篇)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1

  楊子榮(1917.1.28-1947.2.23),原名楊宗貴,山東牟平縣嵎岬河村人。1945年參加八路軍,歷任戰士、班長、團偵察排長等職。參軍只有一年多時間。從1946年2月進駐海林剿匪,他參加大小戰鬥上百次,多次立功受獎,並被評為“偵察英雄”、“戰鬥模範”。1947 年,一舉將“座山雕”及其聯絡部長劉兆成、秘書官李義堂等25個土匪全部活捉,創造了深入匪巢以少勝多的戰鬥範例。在繼續追剿丁煥章、鄭三炮等匪首的戰鬥中英勇犧牲,時年僅30歲。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2

  今天我們放假了,放了三天的假。現在很多人只知道清明節要放假,卻不知道清明節是怎麼來的,要幹什麼。其實,清明節最初的含義是祭祖,掃墓。

  清明節還是一個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的說法。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還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要說起清明節的來歷,據說起源於古代帝王的“墓祭”之禮,後來民間效仿,就成了清明節。不過,要廣為流傳的一種說法是清明節起源於介子推。

  清明節掃墓祭祖,也可以踏青去。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3

  徐向前率部歷盡千辛萬苦,行程三千餘里,戰鬥數百次。到1933年初,在川陝邊界找到了立足之地。徐向前在這裡抓了三個月的大練兵,然後,發動了儀隴南部戰役、營渠戰役和宣達戰役,殲敵二萬,繳槍一萬二千件,還繳獲了敵人的兵工廠,造市廠,被服廠等全套裝置。他利用這些繳獲的武器,投入到反對蔣先生髮動的六路圍攻之中,蔣軍出動二十多萬兵力,而徐部僅有近8萬人。經過十個月的戰鬥,殲敵八萬多,僅最後二個月,就繳獲槍具二萬多支,火炮一百多門。這是紅軍時期繳獲武器最多的戰役之一。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4

  清明節的故事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綿山景區景點之一:母子石像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所在地原叫“定陽”,被晉文公更名為“介休”,意為介子推休息之地。現綿山已由當地人民開發為著名旅遊景區,其中一重要景點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為當地人民效忠兩全的人物的代表。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關於清明節。

  清明節的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5

  清明也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明清以來,有“吃清明團”、“送百蟲”、“水嬉”等風俗。由於清明和“聰明”諧音,故又稱“聰明節”,江南民間有此日生子最佳的說法。現今,清明有祭祖、掃墓、祭掃烈士墓、植樹、踏青以及吃青糰子等風俗。

  清明節的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幼兒教育《給孩子講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節詩句

  NO1.滿城風絮一層紗,寂寂青山不見家。料得百年身作土,人間孤月映梨花。《清明》

  NO2.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途中寒食》

  NO3.撩亂春風惹杏花,斷送清芬到天涯。《清明祭詩》

  NO4.清明節氣杏花天,詩酒清吟祭華年。折盡長條倚春雨,為君垂淚小窗邊。《清明祭詩》

  NO5.輕紅沾雨不勝衣,才回倦眼又迷離。《清明祭詩》

  NO6.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清明》

  NO7.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長安清明》

  NO8.漫見新柳嬌眼垂,疑君逸影踏風歸。《清明祭詩》

  NO9.欲清明把酒釋別愁,欲賞春花且忘憂。《清明祭詩》

  NO10.一沾春雨一斷腸,飄零無計覓君鄉。《清明祭詩》

  NO11.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

  NO12.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絃管暗看花。《清明夜》

  NO13.新鶯嘹亂柳煙低,斷魂春雨斷腸期。《清明祭詩》

  NO14.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清明》

  NO15.晚霽龍門雨,春生汝穴風。《清明日自西午橋至瓜》

  NO16.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閭門即事》

  NO17.賞芳時節清明日,清明把酒釋別愁。《清明祭詩》

  NO18.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

  NO19.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送陳秀才》

  NO20.粉杏輕柔岸柳新,清明春雨兩相侵。《清明祭詩》

  NO21.春雨杏花滿清明,追思猶怨水煙輕。《清明祭詩》

  NO22.春雨清明溼杏花,小山明滅柳煙斜。《清明祭詩》

  NO23.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寒食》

  NO24.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清明日》

  NO25.朝聽細雨潤門扉,年年一度送春回。《清明祭詩》

  NO26.半園新杏連綿雨,送盡清明百姓家。《清明祭詩》

  NO27.清明暮春裡,悵望北山陲。燧火開新焰,桐花發故枝。《清明》

  NO28.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蘇堤清明》

  NO29.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郊行即事》

  NO30.江南煙雨畫屏中,半鏡斜窗弄小紅。燕子不來樓閣回,柳絲今日向東風。《清明》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6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綿山景區景點之一:母子石像寒食節,宋後移到了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所在地原叫“定陽”,被晉文公更名為“介休”,意為介子推休息之地。現綿山已由當地人民開發為著名旅遊景區,其中一重要景點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為當地人民效忠兩全的人物的代表。

  相傳大禹治水之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經開始了,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候掃墓,孩子們還是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7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8

  清明節的得名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曆書》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它也就是我國節日中唯一一個既就是節氣又就是節日的日子。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就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20xx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在公曆中的日期比較固定,大多數都在4月5日,但如果遇到閏年就會在4月4日,今年就就是這個情況。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9

  傳統節日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掃墓、吃青團外,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傳統節日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1、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2、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3、植樹

  清明植樹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文獻中早有記載。清明本是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早在周代就出現了“清明”這個詞。到了漢代,《歲時百問》曰:“萬物生長此時,皆清靜而明潔,故謂之清明。”清明形成節日與寒食節有很大的關係,漢代規定清明在寒食節後兩天,具體日子在冬至後一百零七日,唐宋時改為寒食節後一天。傳統節日清明節因寒食節演變成二十四節氣中唯一的節日,其由來則與綿山介子推與晉文公重耳的故事有關。

  4、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5、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傳統節日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了。

  6、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傳統節日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7、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10

  在我的家鄉對清明節有這樣的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有一位太子為了躲避禍害,在流亡期間,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都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跟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太子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太子,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他吃了。十九年後,太子回國做了君主。就就是後來傳說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向想起了舊事,心中有愧,晉文公親自去請。可就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揹著老母躲進了山裡。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山搜尋,沒有找到。於就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想讓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

  第二年清明節這天,晉文公率眾臣到山下的介廟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燒林山坡上的被燒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以為柳樹就是介子推轉化,他便賜柳樹為清明柳。要求晉國百姓家家門上掛柳枝,掃墓栽柳,上山踏青。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就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就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優習網,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11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在很久很久以前,農民為了方便安排自己的農事活動,將一年分為24個節氣,而清明是24個節氣之一。在這24個節氣中,每個節氣的氣溫、降雨等各方面都不一樣的。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其實,清明在很早前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

  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

  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李,悄悄地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

  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

  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重耳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重耳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1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年這個節氣,我們都會在心裡靜靜地吟誦這首詩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今天我們來到墓前,按照俗例,我們擺上鮮花和各色祭品,我們進行了特定的拜祭儀式,對先人表示了哀思緬懷之情。掃墓後,讓我們明白了“做人不忘本、不忘根,飲水要思源”的道理。

  眾所周知,清明節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節氣是按照陰曆制定的,陰曆沒有閏年。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的故事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綿山景區景點之一:母子石像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被晉文公更名為“介休”清明節流行掃墓,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

  風俗最重清明節,踏青之風也極盛關於清明節。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13

  相傳,古時候,嶺南梅山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裡有位劉奶奶,她和孫兒慶明以染布為生。十五歲的慶明有些痴呆,常被人捉弄。

  這天,慶明和劉奶奶上山採做染料的草。採完後下山時,在半山腰差點和一箇中年男人撞個滿懷。那人行色匆匆,滿身塵土,卻臉色紅潤,步履輕盈。那人一抬頭,看見慶明,驚呼起來:“哎呀呀,原來你在這裡啊!”慶明傻傻地看著他,半晌才叫了聲:“大哥哥……”劉奶奶趕緊對那人說:“先生認錯人了吧?我看你面生,不象咱村的人……”那人笑了笑說:“對不起,大娘。我叫姚望,在山裡住。”說著指了指遠處。

  順著他手指的方向,只見山邊不知何時搭起了一座木房子,周圍還滿是稀奇古怪的花草。

  “我知道你們祖孫生活困難,想幫你們一下。”姚望說著,拿出一塊灰白的石頭遞給劉奶奶,“你回去把這石頭磨成粉,加到染料裡,染出來的布顏色會更加鮮豔漂亮。”劉奶奶雖然半信半疑,但還是接過石頭揣進懷裡,拉上慶明就走。慶明幾步一回頭,有些依依不捨。

  還別說,姚望給的石頭還真管用,染出來的布藍汪汪的,人見人愛,姑娘小夥都喜歡得不行,連外鄉的人也特意趕來買布,小染坊的生意一日天好起來。為感謝姚望,劉奶奶經常拿些吃的用的上山,姚望每次都含笑收下。慶明對姚望特別親,沒事總是向他問這問那,姚望也不嫌麻煩,有問必答。

  這天,慶明又去找姚望,姚望問:“慶明,你的後腦勺是不是有個拳頭大的疤?”慶明茫然地點點頭,道:“你咋知道的?”姚望擺擺手,低聲道:“因緣已至,時機未到。”慶明不知道他在說什麼,自己玩去了。

  轉眼到了春天,一連半月的陰雨天氣,村裡有人開始莫名其妙地發燒、咳嗽。大夫們開的藥無濟於事,服用後病情反而更加嚴重,已經有人咳血而亡了。外面風傳這個村子染了瘟疫,紛紛避開他們。劉奶奶和慶明不幸也染了病,慶明還好點,只是發低燒,劉奶奶則咳得沒了人形。慶明都快急瘋了,整天守著劉奶奶,直到姚望找上門來。

  一見姚望,慶明撲到他懷裡大哭起來,求他想辦法救救村裡人。姚望問明情況後,不慌不忙地說:“慶明,你們兩個到我那裡住一段時間,我保證你倆沒事。”慶明呆了半晌,蹦出一句:“那其他人呢?”姚望面無表情地說:“那不關我的事。”慶明的倔勁上來了,咬著牙說:“那不行,要死一起死,要活一塊活,我不走!”

  姚望沉吟道:“辦法也不是沒有,除非……”

  慶明焦急地問:“除非什麼?”

  “除非你喝光染缸裡的水!”

  慶明一聽,二話沒說,“蹬蹬蹬”跑到染缸前,舀起水就喝。

  水裡浸滿了染料,墨藍一片。劉奶奶沙啞著嗓子叫道:“別喝染料啊,會死人的……”慶明犟勁一上來,哪裡顧得上聽劉奶奶的話。只見他如頭水牛,一頓海喝。可他畢竟是個孩子,怎麼能喝光一缸水?果然,慶明打了幾個飽嗝,突然吐出一口水,兩眼一閉,身體一挺倒在地上。

  劉奶奶見狀,傷心地哭起來。姚望走過來,彎下身問道:“慶明是不是你正月初八從山腳撿回來的?當時他通體棕紅,臉有鬍鬚,後腦勺還有個拳頭大的疤……”

  劉奶奶止住哭聲,吃驚地看著姚望。十五年前,孤身一人的劉奶奶在山腳看見一個長相怪異的嬰兒在啼哭,猜是遭父母嫌惡遺棄的,不由得心生惻隱,便抱了回來。這件事劉奶奶從未向外人吐露半句,如今姚望突然提起,難道慶明是他家裡人,他要帶走不成?慶明可是劉奶奶的心頭肉啊。

  姚望看出劉奶奶的心思,大笑起來。霎時間彩霞繚繞,金光四射,只見一位菩薩端坐在祥雲中,哪裡還有姚望的影子?劉奶奶連忙跪地參拜。菩薩微笑著說:“我是藥王菩薩,以施藥救人為天職。十五年前,我帶了塊千年首烏去給觀音祝壽。行至梅山時,首烏掉落摔到岩石上,擦破了點皮,我就把它埋起來,想過幾日長好再挖不遲。豈料,幾日後,我卻再也尋它不著,原來它已遁走化為人形。”

  劉奶奶聽得目瞪口呆。

  藥王菩薩接著說:“慶明人雖痴,但心地仁厚,人品世間罕見。我非常喜歡他,本想把他帶走,但見他俗緣未了,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待他醒來,讓他從醫吧。”

  話音剛落,祥雲、菩薩倏地不見了。再看地上,有幾筒竹簡,上面密密麻麻寫著字。

  劉奶奶急忙去看慶明,死勁拍打他的臉,好半天,他才醒來。似乎剛剛美美睡了一覺,慶明睜開眼睛,伸了個懶腰,一骨碌爬起來。醒來的慶明就象脫胎換骨般,沒有了絲毫的傻勁。

  劉奶奶摸摸他的額頭,燒竟然退了,不禁喜極而泣。慶明雙目炯炯有神地說:“我明白了,咱們用來做染料的草可以治大家的病,我現在就去煮!”說罷,當即用那種草燒了一鍋水,讓劉奶奶服用。劉奶奶閉著眼睛連喝三碗,當晚已經不咳了,第二天天未明就痊癒了。

  訊息傳開,村裡人爭相來討水喝。慶明每日都去山上摘草,煮水,樂此不疲。喝了慶明煮的水,村民們的病很快都好了。那以後,大家都非常尊敬慶明。

  從此,慶明整天埋頭研究醫書,後來才知道,那種能做染料的草名叫板藍根,有清熱解毒、涼血、殺菌的作用。慶明聽從藥王菩薩的囑咐,果真成為一位遠近聞名的良醫。

  又是一年春天,梅山地區爆發了一場罕見的鼠疫。慶明帶著幾名徒弟每日馬不停蹄地為村民施診,終於累病了,久臥不起。有個晚上,他叫徒弟們將他抬到山腳一僻靜處,並趕走了所有的人。第二天,當人們放心不下去看望時,發現床和人都消失得無影無蹤。天上下起了傾盆大雨,一連下了七天七夜,等到雨停時,人們發現,漫山遍野長滿了板藍根,根莖還比平常的粗壯。大家都說,是藥王菩薩帶走了慶明。慶明本來就是首烏託世,首烏的靈魂在根部,是他讓板藍根的根變得粗壯起來,這是他留給人間最後的禮物啊。

  從那以後,人們就有了嚼板藍根的風俗。每當嚼著甘甜的板藍根,人們就會想起慶明。後來,為了紀念這位德高望重的名醫,人們把慶明走的那天定為一個節日,叫慶明節,板藍根叫慶明根。再後來,人們覺得板藍根有清熱解毒的療效,就改為清明根,這個節日也就變成清明節並沿襲至今。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14

  今天吃飯時,媽媽說怎麼又下雨了?爸爸用一首詩回答了媽媽: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媽媽直點頭表示贊同。可我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啊,於是爸爸就詳細解釋了這首詩。意思是清明節的時候天氣就會像今天一樣,小雨紛紛的下,因為人們要趁著清明節去給已故的親人去掃墓,就想起了逝去的親人。所以走在路上都非常傷心。又讓雨淋溼了衣服,就想借酒消愁,於是就問哪裡有酒賣?放牛的娃娃指著遠處的杏花村。

  喔,原來如此,我又掌握了關於清明節的一些知識。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15

  林先生來蟠龍村不到一年,就對四周的大山爛熟於心了,連人跡罕至、野獸出沒的黑森林他也能進出自如。村人經常看到他揹著藥簍,拿著藥鋤,朝出暮歸。採來的草藥有的免費給村民治病,有的拿到城裡換些錢來維持生計。

  這天,小野找到林先生,說聽人說他對黑森林很熟悉,想讓他帶他們進去找到那口銅礦井。林先生當即拒絕。小野是板田師團的特別行動大隊的隊長,這個特別大隊執行的都是特別任務,一百多號人都是從師團數萬人裡精挑細選出來的,個個都是精英。小野能出任隊長,顯然不是浪得虛名。這樣的人從來都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

  第二天一早,小野又來找林先生,這次他早有準備,拿林先生妻子、孩子以及全村人的性命來威脅他。林先生憤怒地指著小野說不出話來。這正是小野想看到的結果。他知道,只有這樣,林先生才有屈服的可能。

  接著,林先生不再看小野,而是抬頭看天空。天邊,一輪紅日冉冉升起,遠方天際處,大片大片紅色的雲朵彷彿火焚燒著一般,不停地翻騰舒捲。一群群各種各樣的鳥從山那邊飛過來,奇怪的是,它們都不鳴不叫,只是無聲無息地飛著。林先生看了好一會,終於開口對小野說:“好吧,你贏了。”

  小野的隊伍是早晨出發的。那天早晨,太陽還沒有出來,天氣就格外地熱了起來。待太陽從東邊的山岡躍出,天氣就更熱了,彷彿置身在炎熱的夏天裡。

  林先生一襲青衣,揹著藥簍,手執長嘴藥鋤推開門走了出來。他並沒有看站在院子的小野,而是又自顧自欣賞天上變幻萬千的美麗雲彩了。天上再也沒有鳥兒飛過了,那昨天還流連在天際的紅色雲朵此刻已無端地碎成了無數塊。

  小野用手擦著額頭上的汗說,林先生,我們可以出發了吧?林先生點點頭,然後回過頭朝屋裡大聲說:“放心吧,這麼好的天氣,我一定可以成功的。”說完,他就邁步向院子外面走去。他走得很堅決,目光一直看著前方,跨出了第一步後再也沒有回頭。小野冷笑一聲,緊緊地跟在他的後面。他想,小不忍則亂大謀。待找到那口銅礦井,再找林先生算總賬也不遲。

  雪是快到傍晚時分才下起來的。一開始是颳風,風很大,頃刻之間就吹走了滿天紅色的雲朵,厚厚的陰雲眨眼就佈滿了天空;接著,天氣一下子就冷了起來,似乎從夏天一下子走進了三九寒冬。還沒有等人反應過來,鵝毛般的大雪就鋪天蓋地下了起來……

  到了第十天,山上的積雪多少化了一些,村裡人壯著膽子進山找人,費盡了周折足足用了三天時間才在黑森林的附近找到林先生。

  他已經成了冰雕,但他並不是凍死的。在他身邊,有七個鬼子被長嘴藥鋤一鋤斃命。他也身中十彈五刀,最致命的一刀是小野的那柄東洋刀,那刀穿胸而過。他中刀之際全力鎖喉一掌,與小野同歸於盡。那場大雪,讓上山的一百多人沒有一個能活著走出大山。除了林先生殺死的那八個鬼子,剩下的鬼子不是凍死就是摔死……

【清明節的故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