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教育的十字路口》讀後感

《教育的十字路口》讀後感

《教育的十字路口》讀後感(4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育的十字路口》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教育的十字路口》讀後感1

  最近,我認真閱讀了《教育的十字路口》一書。因為張先生這本書裡的文章是細細碎碎的,所以讀這本書與讀其它的書感覺有很大的不同。它記錄的或是一個場景,或是某人的一句話,或是聽課後的幾句感悟。有時駐足,有時行走,都圍浸於教育深長的思緒……在這些“細細碎碎”中,我讀到了耐心、傷感、渴望、期盼……我特別喜歡這種形式,它讓我拿得起放得下,隨時隨地拿起書來讀,不必回顧上文,隨時隨地放下書思考,不必冥想下文。對於時間零碎的我來說,課間也可以讀上一條兩條。它讓我感覺到,原來細細碎碎也是一種寫作方式。

  人文精神是當代基礎教育變革的價值背景和追求目標。書中最讓我欣賞的是作者提出了基礎教育中的10個人文要害詞:自主、互動、開放、質疑、活力、寬容、同情、愛、覺悟、生命。這些名詞在教育改革實踐中被賦予了堅實、豐富、深刻的精神內涵。尊重生命,愛每一個學生,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為學生創設一個開放、互動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質疑跑力、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佈滿活力。

  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話就是:“教育就是反思與行動,愛撫與照料,對話與合作,引導與建構,促進與成長,教育就是互動與彼此成全。以追求完整人性為目標的教育,以人性的不完整作為關注的起點,在這裡,每一個人都以自己的獨個性而賦予了主體的價值,並因此成為責任的主體,主體意識的萌發恰似教育促進人的發展的基本熾。”這兩段話揭示了教育的本質,那麼誰來進行教育呢?自然是教師。教師的責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教書育人。教書育人,必先修身。因此我們每一個做教師的先要加強自身涵養,提高自身素質。加強業務學習,多學習理論知識,記好筆記,認真寫心得體會,要認真備課、上課,同時要反思自己的教學,對照新課改精神,明確不足,找準差距,爭取提高。要學會“關注、尊重每一個學生,相信、善待每一個學生,用心聆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開啟每一個學生的聰明之門”。

  《教育的十字路口》,呼喚著教育的愛,教育的自由!十字路口,意味著多元,多樣好自由,如果這個世界上有真正的愛,必然會有自由。十字路口,實際上是我們期待中的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十字路口,意味著對價值的重新發現重新認定,在彷徨中孕育著獨具的慧眼。新的教育,創生於十字路口,如果沒有彷徨,就無需選擇,無需擇斷,也無需有隨時承擔責任的勇氣真正的教育,在出發時是未知的,只有在相遇時,在共同的參與中,在對話的過程中,意義才日漸清晰起來。

  儘管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學數學教師,但也要加強自身涵養,提高自身素質,加強專業學習,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來武裝自己,尊重愛護學生,公平的對待每一位學生,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兢兢業業地幹好本職工作。我會在學生的成長中、進步中自然而然地體會到教師工作的樂趣!

《教育的十字路口》讀後感2

  在閱讀張文質《教育的十字路口》這本書時,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書中所描述的正是現在教育中應要重視得問題,作者語重心長地娓娓道來每一個教育故事,令人無法不為之思考,從而反思自己,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去走好自己的教育之路,站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茫時,應該選擇怎麼去做。教育這條路自古以來都是任重而道遠。

  十字路口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意味著迷茫彷徨,不知何去何從,也不知道自己要踏進哪條路,這往往會帶給人痛苦,我也如此,從事教育多年,在被種種教育問題充斥之後,消耗掉不僅是耐心,更是不知該如何抉擇。然而在張文質先生在書中描述道:“新的教育創生於十字路口。沒有傍徨,就無須選擇,無須抉斷,甚至不需要有隨時承擔責任的勇氣。十字路口意味著多元、多樣,意味著選擇的自由。如果這個世界上存在著真的愛,那麼必然就會有自由,因為愛意味著自由,一定也會帶來自由。”

  書中也寫到“我怎麼會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對教育耐心而又細緻的觀察者呢?然而,一旦進入其中,我卻因為生命,因為愛而得到了真正的力量。”這是作者心靈的獨白,也是本書的意味。

  作為一名年輕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我不止一次的失去耐心,重複式地要求成績,從而忽略學生被愛的需要。我們日常總在書本與教室中忙碌,總是盯著孩子的未來而諄諄教導,忽視每日的當下生活,而使教育漸漸遠離人的生命所需,便有了“我們很多行為都可能意味著責任的缺席”。教育確實是“不要宏大的敘事,甚至也不要微言大義,只要細緻的體會,只要用心地注視”。

  所以,只有當學生在被愛關懷之後,他們的內心才能健康地成長,我們要用心的去觀察,用心去彌補他們內心的缺失。就如同我班很多離異家庭以及單親家庭的孩子,走近之後,才發現他們有多渴望被呵護,孩子不應該被當成附屬品,家長跟老師更不能站在自身的角度,對他們進行思想控制,他們是應要有理想抱負去實現,前提是他們要有一顆完整而不缺失的心靈,然而這是需要用愛去堆砌的。正如書中所說“教育就是反思與行動,愛撫與照料,對話與合作,引導與建構,促進與生長,教育就是互動與相互成全。以追求完整人性為目標的教育,以人性的不完整作為關注的起點,在這裡,每一個人都以自己的獨特性而予了主體的價值,並因此成為責任的主體,主體意識的萌發恰似教育促進人的發展的基本點。”

  就如同作者在書中提出的基礎教育中10個人文關鍵詞:自主、互動、開放、質疑、活力、寬容、同情、愛、覺悟、生命。人文精神是當代基礎教育革的價值背景和追求目標,在如今的教育環境中,我們要選擇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關注、尊重每一個學生,相信、善待每一個學生,用心聆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這關乎著學生能夠走多遠,學生從來都是是一個擁有獨立靈魂的個體,我們的教育應該要有愛。

《教育的十字路口》讀後感3

  在細節中體驗教育

  開啟《教育的十字路口》,就是開啟一扇教育之門,看到的是另一個視角的教育,看到的是一個獨特的心靈對教育的操守恆心。傾心的眷注中有哀傷、追逐、憤悶,而又充滿期待。峻緩而又別有機趣的文字中,娓娓道出一個個的教育故事,一絲絲的教育愁慮,一汩汩生命至愛的情流。清新透明,不假雕琢,內功深厚而張力宛然。無不令人為之動容、隨想,細細反芻而直抵心靈深處。

  “我怎麼會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對教育耐心而又細緻的觀察者呢?然而,一旦進入其中,我卻因為生命,因為愛而得到了真正的力量。”這是作者心靈的獨白,也是本書的意味。《教育的十字路口》為我們開啟的正是作者細膩的教育觀察視野——他從生命的高度、從人文精神的視點,細緻品評著教育的細節,耐心反芻品出人性的力度,教育原始的淳樸,教育的本質就是生命的自由以及教育現狀的沉重。透過自己對教育愛的深深情懷,進行著百折不回的追索,而直截了當地噴發生命的強度,厚重的思想卻以輕盈的姿態站立在我們的視野裡,讓人精神衝動而情感隨之潛流,在喜憂相伴中看教育、看學校、看師生;在流水落花中看制度、看資金、看環境;在文字靈性與生命強度中看內心、視經驗、審靈魂。汩汩滔滔而出的心靈絮語,真摯、親切、深邃、深情,如同醇酒,稍一品咂便會讓人酣酣迷醉,與他同愁、同憂、同喜、同思教育的人性、人文。

  在人們的貫性思維中,當一個事物處在十字路口時,便是一種艱難、一種痛苦,是一次需要小心翼翼的關鍵的抉擇。然而有著獨特思維的張文質先生卻對十字路口有著獨特的情懷,渴望教育十字路口的到來,他生動地描述道:“新的教育創生於十字路口。沒有傍徨,就無須選擇,無須抉斷,甚至不需要有隨時承擔責任的勇氣。十字路口意味著多元、多樣,意味著選擇的自由。如果這個世界上存在著真的愛,那麼必然就會有自由,因為愛意味著自由,一定也會帶來自由。”與其說這是對教育的思考,不如說這是對教育長期眷注後的祈盼,是對十字路口教育充滿愛與自由的熱忱渴望。這也是他作為一位人文學者的精神闡釋。“十字路口證明了一種屬於每一個人的夢想,有差異、有機理和值得信賴與忠誠的對未來的肯定。”他就是這樣一個懷著這種教育夢想的人文學者,並且將這一夢想化為現實行動:以拍翅追逐於陽光下活躍的生命而踐履著、思考著、拍擊著,為之勞心勞力。

  我們日常總在書本與教室中忙碌,總是盯著孩子的未來而諄諄教導,忽視每日的當下生活,而使教育漸漸遠離人的生命所需,便有了“我們很多行為都可能意味著責任的缺席”。教育確實是“不要宏大的敘事,甚至也不要微言大義,只要細緻的體會,只要用心地注視”。書中用心注視的大量細節,總能讓我們的眼球為之吸引,可又時常汗?難堪,甚至牽心扯肺。

《教育的.十字路口》讀後感4

  近段時間,我閱讀了張先生的《教育的十字路口》一書,讀這本書與讀其它的書感覺有很大不同,因為張先生這本書裡的文章是細細碎碎的。記錄的或是一個場景,或是某人的一句話,或是聽課後的幾句感悟。有時駐足,有時行走,都圍浸於教育深長的思緒……在這些“細細碎碎”中,我讀到了耐心、傷感、渴望、期盼……我特別喜歡這種形式,它讓我拿得起放得下,隨時隨地拿起書來讀,不必回顧上文,隨時隨地放下書思考,不必冥想下文。對於時間零碎的我來說,課間也可以讀上一條兩條。它讓我感覺到,原來細細碎碎也是一種寫作方式。

  “教育就是反思與行動,愛撫與照料,對話與合作,引導與建構,促進與成長,教育就是互動與彼此成全。以追求完整人性為目標的教育,以人性的不完整作為關注的起點,在這裡,每一個人都以自己的獨個性而賦予了主體的價值,並因此成為責任的主體,主體意識的萌發恰似教育促進人的發展的基本熾。”書中的這兩段話揭示了教育的本質,那麼誰來進行教育呢?自然是教師。教師的責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教書育人。教書育人,必先修身。因此我們每一個做教師的要加強自身涵養,提高自身素質。加強業務學習,多學習理論知識,記好筆記,認真寫心得體會。要認真備課、上課,同時要反思自己的教學,對照新課改精神,明確不足,找準差距,爭取提高。要學會“關注、尊重每一個學生,相信、善待每一個學生,用心聆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開啟每一個學生的聰明之門”。

  書中最讓我欣賞的,是作者提出了基礎教育中的10個人文要害詞:自主、互動、開放、質疑、活力、寬容、同情、愛、覺悟、生命。人文精神是當代基礎教育變革的價值背景和追求目標,這些名詞在教育改革實踐中被賦予了堅實、豐富、深刻的精神內涵。尊重生命,愛每一個學生,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為學生創設一個開放、互動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質疑跑力、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佈滿活力。

  我儘管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學語文教師,但也要加強自身涵養,提高自身素質,加強專業學習,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來武裝自己,尊重愛護學生,公平的對待每一位學生,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兢兢業業地幹好本職工作。我會在學生的成長中、進步中自然而然地體會到教師工作的樂趣!

  這本書友一個震撼的名字,更有著震撼人心的教育的思考。新的教育,創生於十字路口,如果沒有彷徨,就無需選擇,無需擇斷,也無需有隨時承擔責任的勇氣。十字路口,意味著多元,多樣好自由,如果這個世界上有真正的愛,必然會有自由。十字路口,實際上是我們期待中的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十字路口,意味著對價值的重新發現重新認定,在彷徨中孕育著獨具的慧眼。真正的教育,在出發時是未知的,只有在相遇時,在共同的參與中,在對話的過程中,意義才日漸清晰起來。

  《教育的十字路口》,呼喚著教育的愛,教育的自由!

【《教育的十字路口》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