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設計》讀後感

《設計》讀後感

《設計》讀後感通用15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設計》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設計》讀後感1

  雖然十多年前我就買了《設計元素》這本書,但真正開始閱讀卻是最近才開始。不愧是美國工業設計教母,我只是看了一些開頭還未進入正題,就已經被這位老太太的精神打動了。羅伊娜老師在工業設計教學領域工作了超過50年,80多歲才從大學退休,儘管退休了,還在週末給一些學生專門做輔導。

  投資大亨巴菲特告誡那些名校的學生,要選一個熱愛的事情然後做一輩子。羅伊娜確實如此,能一直專注於研究抽象的造型理論,精心設計各種適合訓練的課題,需要巨大的耐心和熱情。這種工作態度與現代社會的浮躁形成的巨大反差,使我不得不思考一件事,到底是學習設計的人本身對設計缺乏興趣,還是教育者把一件有趣的事情硬塞到學生嘴裡而給喂吐了。

  她不認為包豪斯的形式追隨功能是一個標準答案,因為她認為滿足產品的使用需求只是必要條件(最低標準),設計師必須賦予這個設計有意義的個性,產品其實是能體現精神和智力的形式表現,它不僅必須能夠與人的思想進行交流,而且必須打動人心,否則它將是一種沒有生命力的工具,而僅僅有益於達到一個用途,這樣的產品是枯燥無味的,對多姿多彩的生活沒有貢獻。

  我們的偉大祖國,每天生產出數以萬計的產品,正是她口中的缺乏生命力的工具。翻開淘寶看看那些千篇一律的藍芽耳機和移動電源,確實枯燥無味。設計師自己放棄創造,淪為如大芬油畫村那些畫匠工人的時候,下一個作品自然也就失去了靈魂。當上班如上墳的時候,設計就變得一文不值。

  熱情,或許並不是那麼遙不可及的東西。只不過如同掉入沙堆的米粒,如果一開始沒呵護好,可能就找不回來了。

《設計》讀後感2

  閱讀 《網頁設計———從入門到精通》書籍之後,我漸漸明白了網頁設計在企業宣傳產品中的重要性。

  什麼是網頁設計?網頁設計師是一項根據企業希望向大眾傳遞資訊,進行網站功能策劃,然後進行頁面設計美化的工作。在學習網頁設計中,我們需要對色彩的運用有一定的瞭解,明白什麼樣的色彩適合運用在什麼產品中,知道什麼是暖色系,什麼是冷色系,這些色彩代表著什麼意思。

  在學習網頁設計時,我知道了色彩作用有哪些,主要包括:

  ①識別判斷,就是指不同的色彩會給我們留下不一樣的印象;

  ②襯托對比,運用不同的顏色進行對比,更加的突出產品;

  ③渲染氣氛,就是不同顏色給我們感官帶來的體驗。除了認識色彩之外,我還知道色彩都帶有什麼屬性,這些屬性運用到頁面設計中會給我們帶來哪些視覺上的體驗。

  在學習《網頁設計》過程中,漸漸加深了我對網頁概念的瞭解,它是構成網站的基本元素,也是承載各種網站應用的平臺,它的構成一般包括標題、網站logo、頁首、頁尾、導航、主體內容等。不同的網站在設計網頁的過程中,使往往會使用不用的色彩,以此突出網頁的屬性,產品的屬性。色彩在我們的生活中通常有多重含義,例如紅色代表著熱情、活力、生命、喜慶等;橙色代表溫暖、興奮、收穫等;黃色代表透明、輝煌、權利等……在網頁設計運用色彩時,我們需要使用正確的顏色,給使用者帶來感官上的視覺享受,並以此突出產品特性,使我們的網頁和產品相適配。

  最後,在設計網頁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明確自己宣傳的產品的特性,這樣才可以更好的使用符合產品的色彩,提高使用者代產品的認識。

《設計》讀後感3

  這幾天看了《作業設計:基於學生心理機制的學習反饋》這本書,書中的許多觀點都讓我深受啟發。但是讓我感觸最深的觀點是作業的“主動投入”比作業的“完成”和“正確”更重要。

  作業是對課堂教學的鞏固和延伸,是提高成績的保證。從心理學角度看,作業是教師指派給學生,要求學生在上課以外的時間完成的任務。自我調節領域的研究專家齊默曼明確指出,成功的家庭作業完成需要自我調節學習,在成功完成家庭作業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透過自我調節設定作業目標、選擇恰當的學習策略、保持動機、監控過程並對作業結果進行反思。

  在科爾諾的意志理論中,家庭作業是學生的工作,它使學生學會如何忍受枯燥,鍛鍊其意志力,促進其責任感與紀律意識的形成。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獨立管理自己的作業,包括進行時間規劃、作業的環境管理、集中注意力、保持或提高做功課意圖的強度、面對困難的作業任務保有恆心、抑制外界干擾因素、對做功課時伴隨的不良情緒進行調節等。

  美國資深作業研究者庫柏認為,對於兒童而言,家庭作業可以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性格品質。在完成家庭作業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形成自律、遵循作業規範、敢於面對並克服困難、學會堅持、低於誘惑、強化對學習的責任感等積極心理品質。

  有效的作業應該是孩子們主動投入的作業,他們主動投入時間和精力;主動克服困難、排除干擾;主動挑戰自己、鍛鍊自己……在這樣一種積極的狀態下完成的作業,才是我們所期望的理想的作業行為。

《設計》讀後感4

  原研哉的《設計中的設計》,一直是我很想讀的一本書,但讀完這本書後,說實話,我不是很明白,也許是對裡面的內容理解得不夠透徹吧,因此這本書包含的內容都不是很明白,懵懵懂懂的。

  設計源於生活,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與設計有密切相關的聯絡,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

  原研哉回顧了現代設計的發展歷程,並且策劃了“二十一世紀的日常用品再設計”展覽,透過與許多設計師的互動,共同思考設計與日常生活的聯絡。然而,在設計實踐中,原研哉師試圖建立一種資訊建築的思維方式,讓平面設計不僅能作用於人的視覺,而且能夠觸動人的所有感官,設計其實是我們觀察和認知世界的一種方式,但如果設計師能夠以一個動態的眼光,去判斷所面臨的專案,或許會生出一些更具生命力,更具開創性的想法,去指導設計的行為,其結果會更好。而在這物慾橫流的社會上,很多人和書都在提醒著我們,人應當保持一種純潔的心境。設計其實也一樣,雖然常常不可避免地與商業相關,卻不能成為市場利潤的奴隸。因為只有這樣,設計才能積極地影響社會和人們的生活,設計中的設計才不會失去它原本的意義。

  因此,設計無處不在,時時刻刻地與我們的生活相互聯絡。

  成語必不可少:絕對需要,指不達到某種目的就不能做成某種事情。如: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的講話》:“判死刑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又如:食品是人人必不可少的。

  成語懵懵懂懂:糊里糊塗,什麼也不知道。如:明·吳承恩《西遊記》第28回:“呆子懵懵懂懂的,託著缽盂。”又如:那些李逵式的官長,看見弟兄們犯事,就懵懵懂懂地亂處置一頓。——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

《設計》讀後感5

  書中的文章都不長,大多數介紹設計作品的書或文字,都採取直線式的介紹方式。某位設計師,a,b,c,d一步步走下來,然後有了最後的設計作品。但凡寫過簡短的作品介紹的人都清楚,這種介紹方式,看似是條理清晰,符合邏輯的,當然這也是由於各種(潛在)甲方的限制,卻不一定能反映出設計過程中所受到的各種因素的影響,以及過程中的隨機性。不過,我以前所接觸的各種書、雜誌,大多是這樣了。也曾感嘆過,其實它們並沒有展示出,或教給我真實的思考和設計過程。因為我只看到那隻結成的蘋果,以及其所在的那枝枝幹,以及部分根莖等。但是看不清整棵供給養分的大樹,更不知土壤、大氣等環境。

  之前對田中先生的作品,也只是膚淺的知道那些特徵鮮明的幾何形。但這本書為我展示了其後的大樹。正所謂“未知的已知”。先生回想著他從小觀看歌舞伎的日子,借品茶、品嚐料理、介紹他認為是“日本設計之源”的琳派繪畫等娓娓道來令他醉心的日本美學和其與西方美學的異同。(這讓我非常希望能去京都做一次深度遊!)文中多次探討西學東漸對日本戰後社會發展的諸多影響,以及國際化背景下日本設計何以體現獨特的日本文化。這對國內當前的設計行業發展狀況也很有借鑑價值。其中很多問題和想法,也常浮現在自己頭腦裡。讀時覺得自己很被理解,時而又豁然開朗。先生生活體驗與設計思考的高度融合令人佩服和羨慕。“設計師工作的原點是觀察。”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讀完一段一抬頭,覺得眼睛似乎變亮了,耳朵也更靈了,感官放大,頭腦也自由起來,好像事物若隱若現的關聯馬上就可以一一呈現在面前。而一處意外的關聯往往會成就一個設計靈感。只是,這感覺轉眼即逝了。

《設計》讀後感6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可見,作為一名教師並不容易,而作為一名深受學生和家長親睞的教師更不容易,其肩負著是無數人的希望和重託。面臨二期課改的不斷深入實施,對新時代的教師也無疑是一次對知識、教養能力、綜合素養的考驗,其中教師對教學活動設計就是一個值得研討的問題。在實踐與反思中,我覺得幼兒園的活動設計,必須以促進幼兒發展為出發點。教育活動設計應適應幼兒水平,對所提出的教育目標,既不可任意拔高,也不能盲目滯後。內容應以幼兒身心發展的成熟程式為基礎,注重幼兒的學習準備。幼兒發展的動力是內部矛盾,活動設計應促進幼兒內部矛盾的產生並解決,促進幼兒儘早儘快地獲得發展。教師不應該把著眼點放在幼兒今天知道了什麼,明天將學會什麼,而應該著重考慮如何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如何使幼兒在活動中學會學習,以及該活動會對幼兒的發展起什麼作用等方面。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的生活化,就是要使幼兒園的教育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義。要求選擇符合學前兒童學習的生活經驗,把富有教育價值的內容納入教學之中,增加教育的人文精神。眾所周知,對幼兒來說,生長是重要的,他的發展是隨著生命運動而進行的。兒童在自己的親身生活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學習,由此獲得各種生活知識,習得人際交往的經驗,為以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幼兒園的活動設計,應緊密結合幼兒的生活,遵循生活化的原則。學前兒童的生活是活動,愛活動是學前兒童的天性。活動化原則是指教育活動的設計和組織應以活動為基本形式,其本質是透過調動幼兒積極進行外部活動而引發積極的內部活動。這種內部活動不僅僅是智力運演,也是情緒調節、態度形成、知識結構化過程。

《設計》讀後感7

  《寫給大家的設計書》反覆闡述了四大基本設計原則,對比、重複、對齊、親密性,英文簡稱CRAP,即contrast、repetition、alignment、proximity。

  對比。對比一定要鮮明。如果兩者相差不大,這樣的對比就不會達到奪人眼球的效果。我們在語言文學中學過對比的作用,對比是透過突出強調重點,並引起關注。而應用到設計上,對比可以讓需要表達的資訊脫穎而出,從而達到設計的最終目的。

  重複。在設計中,重複的元素可以適當變形變色,但在整體的設計版面上元素要重複到形成一定的規律,同時喚醒整個設計的統一性。

  對齊。對齊可以讓設計版面形成一種視覺聯絡,引導我們的視線觀察設計內容。人類天性更青睞整齊、有秩序的事物。設計中的對齊,往往能將一大堆雜亂無章的資訊,透過某種分類形式而排列在一起。

  親密性。設計中的親密性,指的是設計單元。就像我們的暫時性記憶只有六個點,這就是銀行卡密碼只設六位數的原因。我們更容易記住六點之內的資料量,一旦超出了這個量,我們往往混淆或是忘卻所記憶的資訊。所以,設計中將資訊分成每個小單元就顯得必要且重要了。大單元劃分為小單元,小單元就是根據資訊的相關性歸結起來的。

  大多人以為設計是高高在上的藝術,只有設計師才能懂得設計藝術。事實上,每個人都要理解設計,不是隻有設計師才需要懂得設計。生活處處是美學,而美學就蘊藏著設計的基本原則。

《設計》讀後感8

  完這篇《好運設計》,我不禁想提這樣一個問題:此作的基調究竟是歡樂還是憂傷?或許有人會說是歡樂,因為整篇散文文筆幽默,詳盡地描摹著一個美好的有關理想人生的白日夢;儘管其中不無調侃,但也絕談不上諷刺,反而能在一種逗樂中讓人若有所悟,會心一笑。或許也有人會說是憂傷,因為一個白日夢的背後往往隱含著人生的缺憾,這種缺憾越是以一種相反的形態表現出來,缺憾本身就越能讓人在驀然間體會到一種刻骨銘心的傷痛。儘管作者在文章的結尾於否定這個白日夢的同時,正面提出了另一個考察人生價值的指標——過程,但是這個“過程”,倒更像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自圓其說,猶如一塊刻意掩飾傷口的創可貼。

  以上兩種看法究竟何種準確呢?我以為都準確。也正因為如此,這篇散文的基調究竟是歡樂還是憂傷便成為一樁說不清的事情。“說不清”並非一件壞事,它是真實的人生。而所謂純文學和流行文學的主要不同也就在這裡顯現出來了。流行文學作為一種“樣式文學”,將人生的感受在強化中簡化,以滿足讀者對某種特定情緒的消費需要:悲情的文字就是為了賺人眼淚,喜劇的情節就是為了逗人一笑。而純文學又“純”在何處呢?純就純在它是對真實人生的純粹的自我呈現,它不是刻意的“秀”。

《設計》讀後感9

  《設計》這本書封面上耀眼的顏色吸引了我的眼球,翻開它,一幅幅色彩斑斕的圖片更促使忘我一頁頁的翻開它。

  我們過去太醉心於細節,得到的是那樣少。面對自然,藝術絕對不是對自然物質的再現或延續,而是透過它來體現那種真誠美,梵高的作品如同一團熾熱的烈火,永遠是在運動的旋律中,啟發人們從平凡中發現藝術的活力,獲得了令人眩目的藝術作品;畢加索拋棄了傳統的三度空間,創造由線、面造成的自然性空間蒙德里安致力於協調與強烈,精神與均衡的構成,如數學一樣嚴格地表達宇宙基本特徵,以垂直線與水平線為要素來處理畫面,尋求理性的合作。

  自然形態,無論具有多麼大的誘惑力,它始終與藝術有距離。藝術是精神意識、生活狀態的濃縮,它是人類自然情感表達方式的一種選擇,是將自然形態的原型轉化為一種新的形式結構,以實現感受和聯想的真實。

  遠古的祖先,在與自然抗爭過程中,本能地感受到美的存在,從欣賞到創造,我們努力追求自己喜愛的美,在創造中得到快樂。

  在《設計》一書中說到,服裝設計對人們的生活影響最大,之前,我國服裝設計不負存在,只由民間裁縫師傅自己剪裁自己縫製衣服,很少將設計和美術服裝聯絡起來。

  很多赫赫有名的服裝設計師本身就是畫家,而且一些藝術造詣很深的畫家,服裝設計要求創新和時尚,而藝術的內涵和實質就是創新。

  看過《設計》一書,更增強了我的信心,優秀的服裝設計出自精通的藝術,熟練的掌握造型裝飾技巧,並具備本行業的專業,擁有深厚文化功底的藝術家。

《設計》讀後感10

  設計心理學一套共有四本,這本設計心理學是日常的設計,還有另外三本書還沒有來得及讀,分別是:與複雜共處,情感化設計,未來設計。

  通讀全書,個人感覺作者並非在討論某一個問題和某一個設計的秘訣和方法,而是傳遞一種希望透過表象,直達使用者內在需求的關懷,那就是抓住本質,抓住使用者需求和事實發展的最本源。

  開篇道,如果在旅館裡弄不清怎麼開關水龍頭,或者面對不熟悉的爐灶或電燈開關時,即使再聰明的人也會手足無措。唐納德.A.諾曼大膽地指出,不是你太笨,而是物品的設計沒有考慮到使用者的需求和心理。對於我,讀了這本書,對我有很大的幫助,在平時的生活中,我都會留心觀察身邊的設計,發現好的設計,當然也會各種吐槽那些不好的設計。

  書中也講到了心理學的概念,也就是設計心理學是設計專業一門理論課,是設計師必須掌握的學科,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是把人們心理狀態,尤其是人們對於需求的心理透過意識作用於設計的一門學問,它同時研究人們在設計創造過程中的心態.以及設計對社會及對社會個體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反過來在作用於設計,起到使設計更能夠反映和滿足人們的心理作用。

  所以對於學設計來講,是很有必要去讀下有關心理學的書籍的,這樣的話有助於我們的專業的提升的因為設計是設想、運籌、計劃與預算,它是人類為實現某種特定目的而進創造性活動。

  像《設計心理學》這本書表述的那樣,設計師和客戶都不是終端使用者,我們不能瞭解每一個使用者的想法,每個事物的原理,然而我們可以學會抓住設計的本質、還事物以本源,這樣即使世界變幻莫測,時代腳步永不停息,設計卻也將會是永恆的。

《設計》讀後感11

  宜家(IKEA)前北美區總裁、全球首席人力資源官佩妮萊親筆自傳,溫暖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並解析職場女性困惑——“不要花費你的整個人生去尋找適合的工作,設計出自己最棒的人生才是你最為重要的工作”。

  宜家歷史上最成功的女性高管之一,分享她內心的真實成長曆程。

  切勿傾盡一生去尋找好工作,關鍵在於忠於內心,設計你的理想人生。

  作為宜家發展歷史上最成功的女性領導者之一,佩妮萊在《設計你的人生》中帶領我們一同跟隨踏上她的奮鬥和成功之旅,感受她走出自我否定、走出黑暗的心路歷程,目睹她重拾內心的專注和勇氣,雕琢、設計出全新的人生。

  女性的姿態

  我見過很多在自我否定和挫敗感中止步不前的人,其中以女性居多。我希望能啟發她們將思維方式從“我不喜歡這個”轉變為“我想做什麼”。

  做母親Vs.做事業

  不完美的母親並非不好的母親。不完美只能說明你也是普通人。事實上,接受“不完美”能讓你釋放自己難以想象的力量和潛能。

  忠於自己,設計你的人生

  當有人問“您覺得我有管理天賦嗎?”我總是以反問來回答,“你想要成為領導者嗎?”我認為這完全取決於個人的決定。

  與其逼迫自己去完成根本不可能的任務,就為了變成某個你認識或在什麼地方讀到的人,不如問問自己,“為何不能做自己呢?是什麼讓我不願做自己呢?”

  如果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花精力去認清你是誰,而不是時刻關心別人在做什麼,那麼你離找到真實的.自己就不遠了。

《設計》讀後感12

  珠寶,是奢飾品世界裡的象牙塔尖,在歷史的長河裡,它們比紅顏更長久,比權利更永恆。

  鑽石為何珍貴?因稀少、堅硬、璀璨奪目,它訴說著地球巖質先於人類億萬年變化的過程,沉積壓縮的歷史,是自然鬼斧神工的設計,碩果僅存的天地精華,短暫的人類歷史如何匹配這歲月煉成的自然精器呢,戴上鑽石並未真正擁有它,因為人註定先於鑽石而亡,而鑽石必然會易手,與其說人擁有鑽石,不如說鑽石選擇了某人為某個時期的使用者,僅此而已,鑽石堅硬乃因其分子排列規整,無坍塌之虞的縫隙,恰似壁立幹仞無欲則剛,無情無慾使之堅硬晶瑩,散發冷漠耀眼的光芒,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以鑽石來表達情比金堅,實則鑽石因其無情冷漠而長存,卻被用來形容熱切易變的感情,頗有黑色幽默之味,設計珠寶,乃從大自然這位設計師手中接過寶石,為之注入“人”的氣象,珠寶於是凝聚設計物件的精神情懷與設計者的傾慕神思,變成溝通人氣的有情之物,有情乃奢侈,無設計不有情,無有情不奢侈,奢侈,既是寶石的天生:時間沉煉的空明無瑕,也是寶石的設計:人間懷戀的執著深情,孰輕孰重,寶石自知,當今物我日新月異,競速前行,熙熙攘攘,蜂擁而過,天使面孔魔鬼身材為鑽石的配角,那不變的初心,與承容萬物的情懷,方與鑽石交相輝映

《設計》讀後感13

  看完這篇《好運設計》,我不禁想提這樣一個問題:此作的基調究竟是歡樂還是憂傷?或許有人會說是歡樂,因為整篇散文文筆幽默,詳盡地描摹著一個美好的有關理想人生的白日夢;儘管其中不無調侃,但也絕談不上諷刺,反而能在一種逗樂中讓人若有所悟,會心一笑。或許也有人會說是憂傷,因為一個白日夢的背後往往隱含著人生的缺憾,這種缺憾越是以一種相反的形態表現出來,缺憾本身就越能讓人在驀然間體會到一種刻骨銘心的傷痛。儘管作者在文章的結尾於否定這個白日夢的同時,正面提出了另一個考察人生價值的指標——過程,但是這個“過程”,倒更像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自圓其說,猶如一塊刻意掩飾傷口的創可貼。

  以上兩種看法究竟何種準確呢?我以為都準確。也正因為如此,這篇散文的基調究竟是歡樂還是憂傷便成為一樁說不清的事情。“說不清”並非一件壞事,它是真實的人生。而所謂純文學和流行文學的主要不同也就在這裡顯現出來了。流行文學作為一種“樣式文學”,將人生的感受在強化中簡化,以滿足讀者對某種特定情緒的消費需要:悲情的文字就是為了賺人眼淚,喜劇的情節就是為了逗人一笑。而純文學又“純”在何處呢?純就純在它是對真實人生的純粹的自我呈現,它不是刻意的“秀”,它最真實也最自然。

《設計》讀後感14

  書應該是好書,只是不適合我看,一個後臺開發工程師,一個只是想了解一下自己每天使用的手機應用,在哪方面故意做了什麼設計來引導我。沒看幾頁,就發現這本書給不了自己答案,由於篇幅不長,也就一口氣看完了。

  這本書將設計使用者體驗的流程分了5個流程:戰略層,範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戰略層明確使用者受眾,產品目標,商業目標;範圍層限定產品的功能邊界;結構層定義使用者使用產品的路徑;框架層佈局介面的整體導航;表現層展示產品的視覺效果。

  這本書擴寬了我對使用者體驗的理解,原來我對使用者體驗的理解僅僅侷限在,“反應這麼慢,體驗這麼差,垃圾。”卻不知道使用者體驗首先是從使用者分群開始的,就像書中舉的例子,針對炒股新手和老手設計的炒股軟體肯定是不一樣,對於新手,一步一步引導使用者下單,能多詳細就多詳細;而對於老手,恨不得一個介面上就能完成所有買賣操作。

  那麼,產品經理的工作也應該不是僅僅決定在哪放一個按鈕那麼簡單,設計一個操作或者業務流程,對於前端開發工程師來說,就是點這裡跳到那裡,點那裡出現這個圖片,而對於產品經理更關注的是這個流程的合理性和帶來的效率(比如轉化率)。

  之前看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真以為人人都可以做產品經理呢,顯然事實不是這樣的。對自己常常使用的手機應用,提出一兩個使用痛點,人人都可以做到。說,誰不會說呢,關鍵是有沒有能力從無到有,從上到下(戰略層到範圍層,一直到表現層),設計出一套系統,能極大提高使用者的使用效率。

  《使用者體驗要素》這本書對於產品經理,應該就像《程式碼大全》對於程式設計師,沒有幾年的功底,看完收穫應該不會很大。

《設計》讀後感15

  看完《情境中的的課程 課程與教學設計》後感受頗深。下面談一下閱讀完此書後的一些感想。

  《情境中的的課程 課程與教學設計》一書主要闡述了情境化教與學的基本概念,原理,介紹了情境化教學的客課程設計方法,並舉出了很多個例項提供參考。

  課程實踐並不是在真空中運作的,也不是可以強加於任何學習環境的抽象物。課程開發和課程運作是在特定的學習環境中進行的。同樣,情境化教學認為,教學和學習是受情境所驅動的,並認為學校場景的內外都存在學習環境。

  運用情景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更加積極的學習,能夠使學生有機會自主學習。

  課程與教學回到社會生活情境中對於教學的實踐性是有著重要的意義的。很多學科可以運用這一手段。

  在實際的基本教學工作中,情境中的課程與教學要強調實踐性與情境性,要滿足課程教學對真實性的需要。課程與教學活動都需要在真實的實踐中進行。能夠好的使得學生理解,感受,體會。便於更深刻,更直觀的學習。例如音樂中就有很多的情境方法。例如,上《閃爍的小星星》把教師佈置一翻多媒體中展現美麗的夜空,孩子們彷彿就置身在這迷人的夜晚中。學習興趣高漲。很好的實現情境中能有利的推進課堂的進行。

  情境化教學不光適用與音樂學科,我想也給我們的學校教育全面改革帶來了春風,使學校教育回到社會生活情境中來成為可能。然而,僅僅停留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上是不夠的,因為要進行情境中的課程與教學,必須在觀念上、體制上、學校條件上以及教師素質上全面跟上。這樣,我們的學校教育會真正回到社會生活情境中。

【《設計》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