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生物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說明腎單位的組成及作用,概述尿液形成的過程。

  2、透過動手探索的形式,提高綜合運用知識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初步形成人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腎單位,尿的形成過程。

  難點:尿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生活例項:病人看病,醫生有時會要求病人做尿常規化驗。提問:這項檢査反映人體什麼系統的健康狀況?

  (泌尿系統)

  追問:泌尿系統中腎臟是最重要的器官,尿液在腎臟中是怎麼形成的呢?進而匯入新課——尿的形成。

  (二)新課教學

  1、腎的微觀結構——腎單位

  (1)觀察腎臟的模型,結合教材相關內容。感知腎的顏色、性狀、大小,腎臟中的什麼結構起重要作用?

  (腎外形如蠶豆,紫紅色,腎單位是腎的結構和功能基本單位。每個腎臟包括大約100萬個腎單位。)

  (2)觀察腎單位結構圖,小組討論思考如下問題:

  腎單位由什麼構成?各部分分別有什麼樣的特點?

  學生觀察、討論,教師巡視點撥,在黑板前板畫並標註出各部位結構的名稱。

  學生回答問題,教師總結

  (每個腎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等部分組成。腎小球是血管球,由入球小動脈分出的許多毛細血管相互纏繞而成。腎小囊套在腎小球的外面,下接腎小管。腎小囊壁和腎小管壁為單層細胞。)

  2、尿的形成

  過渡:血液在流經一個腎單位的過程中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1)組織模擬活動:篩糧食

  出示一包帶雜質的糧食(有花生米、大豆、黑米,也有石子、沙粒),啟發學生:怎麼有效去除雜質呢?

  (用篩子篩去雜質。)

  請兩名學生到講臺參與實踐活動,動手將含有雜質的糧食篩乾淨。

  教師引導:篩出去的雜質能否直接丟掉呢?

  (不能,因為雜質中還有一些小粒的糧食)

  教師繼續引導:應該把漏掉的小粒的糧食從雜質中重新撿回來。那麼我們回顧下,剛才“篩糧食”的情境中,都包含了哪些過程?

  (篩出去和撿回來。)

  (2)課件展示尿的形成動畫。提問:篩糧食與尿的形成有什麼關係?

  師生共同總結:“篩出去”的過程發生在腎小球,即將血液中的某些成分篩出去;“撿回來”的過程發生在腎小管,即把篩出去的某些小分子物質重新撿回來。

  (三)鞏固提高

  嘗試尿的形成的示意圖並標出腎單位各部分名稱。

  (四)小結作業

  1、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2、作業:血液流經腎小球時哪些物質被過濾出去了?原尿流經腎小管又有哪些物質被重吸收回來了呢?

  四、板書設計

初中生物教案2

  1、教學目標

  透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學生自主學習、親自實踐,從而使書本知識遷移深化為一定的能力、素養,同時引導學生形成一定的情感價值觀。

  ①知識目標:正確說明顯微鏡的結構與功能

  ②能力目標:能獨立、規範地使用顯微鏡,能觀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認識、使用顯微鏡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

  ③情感目標:認同顯微鏡的規範操作方法,養成愛護顯微鏡的習慣,初步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的分析:

  ①教學重點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②教學難點規範使用顯微鏡,並觀察到物象。

  2、教學策略

  作為本冊教材中第一個技能性的操作實驗,該課內容寓理論與實際於一體,是非常基礎和重要的一節內容。但由於顯微鏡較昂貴,學生之前又沒接觸過顯微鏡。過去教師在教學微鏡使用時總是把顯微鏡的結構、功能、使用方法、步驟、注意事項講的十分詳細,然後才讓學生動手,這樣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也不符合新課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結合本校學生生源較好和好奇心強的特點,我試著把本節課設計成自學+講授+探究課,給學生創設情境,將學生的親自動手操作為中心,整個學習過程以此為出發點,及時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因難在課堂中解決。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自學和部分探究,讓學生掌握顯微鏡的結構、功能及使用方法。學生透過手腦並用的探究與合作在教師引導下,獲得新知與能力的提高,同時體驗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3、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顯微鏡,並逐個檢查(準備兩個不同倍數的目鏡);三種標本(寫有“上”字的玻片;寫有數字的透明紙;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擦鏡紙,紗布,顯微鏡的使用錄影帶或課件;課前每班培訓幾名學生,以便課上幫助教師輔導其他學生。

  學生:對照課本彩圖,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並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閱讀課後的顯微鏡發展史。

  4、教學程式

  4、1走進新單元指導學生閱讀二單元開語,觀察書上細胞彩圖,明確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奧妙,就必須要了解細胞。

  4、2匯入新課(展示圖片)讓學生了解細胞非常小(提示圖中物象之所以看的很清楚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而且形狀各異。提問,引出觀察細胞的工具──顯微鏡。

  鞏固練習

  1.寫有“上”字的玻片標本,視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字。

  2.顯微鏡的目鏡5×,物鏡10×,放大倍數是( );目鏡10×,物鏡10×,放大倍數是();目鏡10×,物鏡40×,放大倍數是()。

  3.如果物像偏左,你應將標本向()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課後反思

  上好本節課的關鍵是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和操作,教師最好課前培訓幾位學生作助手,這樣看似麻煩,實際在上課時解決了不少問題,以後的學習中還會用到顯微鏡,所以在開始就要強調規範操作,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初中生物教案3

  1、知識方面

  (1)全面理解健康的定義。

  (2)嘗試綜合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3)說出保持好身體、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2、能力方面

  (1)透過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合作能力,聯絡生活解決問題的能力。(2)學會保持身體健康的基本方法

  (3)學會調控情緒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3、思想情感方面

  (1)關注健康問題。

  (2)培養關愛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認識到體育鍛煉、做好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維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會關係對增進健康的重要意義。

  重點難點

  重點:嘗試綜合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難點:學會調節情緒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準備合適的教學多媒體材料。

  (2)、準備學生活動的活動資料卡。

初中生物教案4

  興趣是開啟智慧的大門,那麼如何開啟這個大門呢?下面為你介紹幾點:

  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我認為有幾點

  (1)巧設疑問,激起興趣。

  (2)感情投資,關愛每個學生,激發興趣。

  (3)巧用詩詞,成語,提高興趣。

  (4)介紹趣聞,趣事,增強興趣。

  (5)聯絡實際,激發興趣。

  (6)利用多媒體等直觀手段,激發興趣。

  (7)課堂競賽,提高興趣。

  如果我們能做到這幾點,那麼學習生物的效率就會事半功倍。

初中生物教案5

  1.掌握花的基本結構及其主要功能,明確花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2.瞭解花的種類及雌雄同株植物、雌雄異株植物的概念。瞭解花序的概念及種類。

  3.透過解剖桃花和觀察各種植物的花,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

  4.透過識別不同種植物花的特點,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5.透過學習“花的結構及其主要功能”,使學生樹立“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

  6.透過學習“花的種類”,繼續樹立“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重點、難點分析

  1.“花的結構”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因為:

  (1)前面幾章的教學講的是植物的營養器官。植物生長到一定時間就要進行繁殖。花、果實、種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只有把花的結構弄清楚,才能更好地理解植物開花後才能結果,種子才能形成。

  (2)花實際上是變態的枝條。花的各部分與枝條的組成從來源上講是一致的。透過“花的結構”的教學,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前後聯絡及進一步探討事物從一般到特殊的辯證關係,都是有幫助的。

  2.觀察實驗材料的準備,是本節教學的難點。因為:講“桃花的結構”時,新鮮的桃花已經過季,這就需要教師在春天的時候,準備好秋季用的桃花,並把它們浸泡在酒精溶液裡備用。也可以事先培養白菜花或油菜花進行教學,北方的冬天吃完的白菜留下的“白菜疙瘩”種在花盆裡或浸泡在水中,一個月左右就能抽出花莛、開花。還可以選擇一些秋季盛開的花卉備用。

  3.解剖花並做成貼上花標本,也是本節教學的難點。因為:

  (1)桃花也好、白菜花也好,對於學生來說,操作起來都顯得小了。學生進行解剖時,往往顯得“笨手笨腳”,容易弄丟一個部分或弄斷一個結構,所以要注意提醒學生,認真謹慎地從外至內地一層層把花的各部分用鑷子鑷取下來,放在一個固定的位置,然後再貼上在臺紙上。

  (2)做貼上花標本的過程,學生也往往容易把臺紙弄得很髒,而且粘出的花擺放不夠科學和美觀。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提醒學生正確的操作過程,要設法引導學生粘貼出來的標本,既科學又美觀。

  4.單性花、兩性花、雌雄同株、雌雄異株及花序的概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從上節的教學內容知道:花蕊是花的最主要的結構。花若無花蕊就不能稱其為花。因此,根據花中花蕊的種類而定名的單性花和兩性花是最基本的兩類花。只有理解了這兩類花的區別,才能明白雌雄同株和雌雄異株的概念。

  花序的概念是對單生花而言的,理解了花序的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總狀花序、頭狀花序等各種植物的花序。

  5.單生花與單性花概念的區別是本節教學的難點。因為:

  ①從字面上看,二者只有一字之差,而且“生”與“性”,字形也很相似。學生很容易把兩者弄混。

  ②從概念上講,“單生”與“單性”學生也容易混淆,特別是對“單性”的理解。所以教師在處理這兩個概念時,要強調“生”與“性”的區別。“單生”就是單獨著生;“單性”是對“兩性”而言的,指的是:只有一種花蕊的花,即雌花和雄花。

  3.讓學生明啟頭狀花序不是一朵花,也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難點。因為:

  ①頭狀花序從外形上看,往往使人認為它是一朵花。

  ②組成頭狀花序的小花有兩種,舌狀花很像一朵花的花瓣;管狀花又很像一朵花的花蕊。這樣就造成了認識它的難度。所以教師在講解頭狀花序時,要引導學生分析頭狀花序的組成,要使學生認識,組成頭狀花序的舌狀花和管狀花。最後要緊扣在“花序”的概念上。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的參考課時為二課時。

  二、教學過程:

  1.關於引言:由於前幾章己系統地向學生介紹了根、葉、莖的結構和功能,所以在本章教學前,可以這樣引入:大家知道,根、莖、葉是綠色開花植物的營養器官,植物靠著這些器官逐漸地生長起來,當植物體生長到一定的時期就要開花、結果和產生種子。植物為什麼要開花,為什麼開花後才能結果和產生種子呢?這些是我們這一章所要研究和學習的內容。

  2.關於“花的基本結構”的教學,應採取實驗(實驗十二)與教學同步的教學方法。

  ①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先放一段錄影,沒有條件的學校可用花卉的圖片或擺放幾盆已開花的植物,向學生展示或描述自然界中各種植物的花千姿百態、萬紫千紅、爭先鬥妍的美麗景色。然後話題一轉:各種植物的花,雖然它們的形態、大小、顏色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結構卻是基本一致的。花的結構怎樣?下面我們來觀察一下植物的花(課前把準備好的花放在學生面前)。

  ②觀察和解剖桃花的過程可以在教師的提示下,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利用解剖工具,參照教材上的圖注,把桃花的各個部分的結構和功能弄清楚。事後,教師可以請學生說明桃花的結構或教師指著圖讓學生說出名稱和功能。在學生回答問題和說明的過程中,教師可做補充。〕

  在學生觀察桃花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促使學生動腦去觀察。如①桃花是由幾部分構成的?②哪個部分是最主要的?為什麼?在學生解剖花之前,教師要告訴學生正確的解剖方法和步驟,避免造成花損壞了,而花的結構又沒有看清楚的現象。在學生製作貼上花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提醒學生:不要丟失花的結構;臺紙要乾淨。至於怎麼貼,貼成什麼樣的都不要管,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最後可以讓大家評判。教師也可做為學生中的一員提出自己的意見,使學生明白怎樣貼更科學、更美觀。

  當學生解剖完桃花後,教師可以請一名學生到前面向大家講明桃花的結構。教師可以把桃花的結構圖製作成剪貼圖,讓學生一部分一部分地把所觀察到的結構貼在黑板上,並說出它們的名稱和功能。如果這名學生沒有說全,可請其他學生補充。透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檢查學生是否把桃花的結構弄清楚了,而且能充分調動學生自己的主動性,如果有遺漏的地方教師再做補充說明。

  最後,可讓學生用鑷子夾開一個花葯,用放大鏡觀察內部有什麼結構;再用鑷子從花的中央將子房取出,用刀片將它縱向剖開,用放大鏡觀察子房裡面有什麼結構,當學生說出:花葯裡有花粉、子房裡有胚珠後,教師可以馬上追問:花粉和胚珠各有什麼用呢?這個問題學生不會說得很清楚,需要教師告訴學生:只有當花開後,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後,經過一系列複雜的變化,子房裡的胚珠才能發育成種子了,而整個子房就發育成果實,子房壁就發育成果皮了。講到這裡如果再問:花的哪個部分最重要?學生一定會說是“花蕊”或“雌蕊和雄蕊”,而且也不難回答出其中的原因了。

  3.關於“花的其他結構”的教學,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花粉可以透過什麼樣的方式落到雌蕊的柱頭上呢?”學生一般能夠回答出:靠風、靠昆蟲傳粉。教師可接著問:“昆蟲是怎樣幫助花傳粉的呢?”有些學生會提到昆蟲採蜜的問題,教師可以就勢引出花的其他結構。

  昆蟲採花蜜無意中給花傳粉,學生是能夠理解的,但需要告訴學生:不同的植物吸引昆蟲前來“傳粉”的方式是不同的,如棗花,它的花冠並不好看,但是它的花蜜很香甜,這樣也會招引昆蟲。總之,花瓣的美麗顏色和香氣,蜜腺產生的花蜜,都能招引昆蟲前來幫助傳送花粉,這是植物長期進化的結果。

  4。就花的結構,引出新課:桃花的各部分結構較完整,是典型的完全花。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花都像桃花這樣完整的。它們有的缺少花萼、有的缺少花冠、有的缺少雄蕊、有的缺少雌蕊,凡是結構不完整的花就叫做不完全花。

  教師可以發給學生一些黃瓜花或柳樹花或其它易觀察的單性花(浸製過的),組織學生觀察這些植物的花與桃花有什麼不同,引導學生從外及內地逐層觀察,使學生認識到:這些花是缺少一種花蕊的。教師可以說:花有許多種類,如果從花蕊的情況看,花可以分為兩大類,即單性花和兩性花。

  5.關於“單性花”和“兩性花”的教學,可以緊接引言,問學生:什麼樣的花叫單性花?什麼樣的花叫兩性花?由於剛剛觀察了黃瓜花,所以學生是會說出單性花的概念的。在學生說出單性花的概念後,接著啟發:單性花中如果只有雄蕊,這種花就叫做——雄花;如果只有雌蕊,這種花就叫做——雌花。然後再請學生觀察發給自己的花,分別是雌花還是雄花,為什麼?教師還可以說明:有些黃瓜花、絲瓜花、西瓜花等開花後結不了瓜,而有些花能結瓜,能結瓜的花是雌花。平時我們所說的“謊花”,實際上指的就是雄花。

  講完了單性花,教師可以再問:像桃花那樣,雌蕊、雄蕊都有的花應該叫什麼花呢?學生會很自然他說出:兩性花。教師還應補充說明:大多數植物的花是兩性花。

  講完了兩性花,教師可以試著問學生:如果一棵植物體上所開的花都是雄花,另一棵植物體上(同種)所開的花都是雌花,這種現象應該叫什麼?有些學生能夠答出:雌雄異株。只要有學生能回答對,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思維的準確性,並重新說明雌雄異株的定義,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給出雌株和雄株的概念,並舉例說明,像楊樹、柳樹、銀杏樹都屬於雌雄異株的植物。最後,教師間:黃瓜的雌花、雄花是生長在同一棵植物體上呢?還是分別生長著?這個問題,對於有生活經驗的學生來說不難回答,是同在一棵植物體上的。教師應很自然地問:這種現象稱為——雌雄同株。除了黃瓜花是屬於雌雄同株的,還有哪些植物的花屬於雌雄同株?有些學生會很快地想起:玉米、高梁、蓖麻等。一些城市的學生,沒有接觸過這些植物,需要教師用圖片、實物等來啟發學生理解雌雄同株和雌雄異株的概念。

  6.關於“單生花”和“花序”的教學,教師可以在講完雌雄同株和雌雄異株的概念後,就問學生:黃瓜的花是一朵一朵地單獨著生在莖上呢?還是許多黃瓜花排在一起?在提問的同時,教師可以出示黃瓜植物體的掛圖,提示學生能正確地回答出教師的問題。當學生回答出黃瓜花是單獨生在莖上時,教師要馬上給出“單生花”的概念。特別強調是單獨著生在莖上。然後,教師可以出示白菜或蘿蔔花序、串紅花序(或掛圖)問學生,這些植物的花是怎樣著生的呢?學生會說出:花都長在一個軸上了。教師在學生的回答後,給出花序的概念。隨後可組織學生討論,為什麼有的花單獨生在莖上,而一些植物的花排成花序集中著生在莖上呢?或者說:花序對植物體的生長、發育有什麼益處?

  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展示一些具花序的植物的圖片、標本或實物,同時也出示一些單生花的圖片。幫助學生分析得出:單生花一般有:花朵較大,顏色鮮豔,很容易招引昆蟲的特點;具花序的植物,它的每朵小花都很小,顏色很不明顯,若許多這樣的小花聚集起來成為一體,是便於招引昆蟲傳粉的,這些特點是植物體長期進化的結果。

  應該告訴學生,花序有許多種型別,根據花序的不同型別,可作為鑑定植物的一種依據。如蘿蔔、白菜、油菜的花序叫總狀花序。總狀花序的特點是:每朵小花都有一個花柄與花軸有規律地相連,在整個花軸上可以看到不同發育程度的花朵,著生在花軸下面的花朵發育較早,而接近花軸頂部的花發育較遲。再如:向日葵、蒲公英的花序叫頭狀花序。它的特點是:花軸縮短而膨大,上有許多小花。從外形上看,好像是一朵花。它的外圍有些綠色的小片,這是花序的總苞。向日葵花序外圈黃色的瓣狀物,是舌狀花冠,這種小花叫舌狀花,其內無雌雄蕊,是退化的無性花。花序中央的小花,花冠呈筒狀,叫管狀花,它是兩性花,在小花裡可以找到雌、雄蕊(可以結合掛圖或實物進行說明)。

  在教師說明頭狀花序的特點後,可以問學生:菊花是一朵花呢?還是一個花序?為什麼?最後可以告訴學生,“菊花”實際上是一個頭狀花序,由於它的舌狀花很鮮豔,經過人工培育,使其中的管狀花減少,舌狀花增多,“花冠”變得更加絢麗多姿,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

  最後,教師可以稍加說明:我們常見的花序還有傘形花序,如洋蔥、韭菜、胡蘿蔔的花序。還有穗狀花序,如大麥、水稻、車前草的花序。

  各種植物的花,不論形態、大小、顏色,不論結構缺少哪部分,其中花蕊是最重要的結構,是絕對不能缺少的,為什麼呢?這就是下節課所要討論的問題。

  小資料

  無花果真的不開花嗎?

  從無花果的名字看起來,無花果好像沒有花的。事實究竟怎樣呢?,

  典型的花,由花托、花萼、花冠、花蕊四部分組成。這四部分完全具備的叫完全花,如桃花;這四部分不完全具備的叫不完全花,如桑樹花。

  一般植物,是花托把花被和花蕊抬得高高的,因此鮮豔奪目,引誘人們欣賞,蜂來蝶往。無花果的花卻靜靜悄悄地隱居在新枝葉腋間,它的雌花、雄花躲藏在囊狀肥大的總花托裡面。總花托頂端深凹進去,造成一問寬大的房子。由於總花托把雌花、雄花從頭到腳包裹起來了,人們看不見,因此,認為無花果是不開花的。

  說起來你或許不信,無花果還會一年開兩次花,結兩次果呢!當大地回春,草木欣欣向榮的時候,它就朝氣蓬勃地抽枝發芽。葉腋間生出花來;在秋高氣爽,雨水充足的時候,它的枝條又向上延伸,葉腋間又生出花來。第一次花結的果在當年秋季成熟;第二次花結的果要等到第二年春暖花開才能成熟。

  無花果的老家在亞洲西部。新鮮的無花果,果實肉質柔軟,味甜,是良好的水果;還可以製成果乾、果醬和蜜餞。

初中生物教案6

  探究問題:人體呼吸時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有變化嗎?

  探究假設:人體呼吸時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有變化(撥出氣體比吸入氣體中的二氧化碳體積分數多)

  實驗步驟:1)將澄清的石灰水倒入兩個燒杯,標號1、2。

  2)用塑膠管向1號燒杯的石灰水裡吹氣。

  3)將塑膠管插入2號燒杯的石灰水中,再將洗耳球的吹嘴對準塑膠管的管口,然後用手擠壓洗耳球,將空氣吹入石灰水中。(1號比2號渾濁)

  探究結論:撥出氣體比吸入氣體中的二氧化碳體積分數多

  以上對探究呼吸時二氧化碳體積分數的變化知識的內容講解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學們會從中學習的更好。

初中生物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透過資料分析,瞭解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2.嘗試瞭解身邊的空氣質量及空氣質量的相關知識。

  3.透過學習討論,瞭解造成空氣汙染的主要因素及防治知識,進而樹立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透過收集資料和分析資料,瞭解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影響。

  2.瞭解當地的空氣質量,並明確空氣汙染的主要因素及防治。

  三、教學設計目標和思路

   本課目的在於讓學生明確空氣質量與人體健

  康的密切關係,讓學生關注空氣質量。為此在教學過程中,透過設計“資料”及利用課本資料來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從中體會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的關係,特別是使學生明確空氣汙染對人體健康的嚴重危害,進而樹立環保意識。而對“當地空氣質量”的教學,一方面組織學生課前進行調查,利用課上時間進行交流討論來學習,另一方面則透過“空氣質量日報”、補充資料來加以拓展,使學生增加對空氣質量知識的認識。教學中設計“汙染空氣的主要因素”的討論,旨在讓學生了解空氣汙染的多樣性、嚴重性,進而為空氣汙染防

  治的學習埋下伏筆;而讓學生完成“倡議書”,主要是加深對所學知識的體會,確立環保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並透過評比展出來宣傳環保意識,服務社會,使全社會關注人類的生活環境,共同參與環境的保護。最後以詩的形式結束新課,可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便於掌握所學知識,同時也為學生指明瞭今後努力的方向。

  四、教學過程

  師:前面學習了人體的呼吸,我們知道了人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呼吸,使外界氣體不斷進入肺部,又使體內氣體不斷排到體外。那麼,你知道人每天呼吸多少次?又呼進撥出多少空氣?(生感興趣但又困惑。)

  師:回憶上課內容,我們每分鐘呼吸多少次?

  生:16次。

  師:對,那麼16乘上每天的分數就可以計算了吧!同學們算一下。生;(計算)23040次

  師:很好,如果每次呼吸500毫升,那麼一天呼吸多少氣體呢?生:(計算)11520000毫升(即11520升)。

  師:人一天呼吸一萬多升氣體,可見空氣跟我們的關係十分密切。下面請同學們閱讀資料並思考。

  投影:你知道嗎?

  (1)小明同學家在20xx年3月建了新房,於去年9月對新房進行了裝修和油漆,可新房裡住了沒幾天小明和爺爺就覺得身體不適,不久他倆就生病住院了。你能說出其中的理由嗎?

  (2)清晨,當你行走在一片樹林中,你會覺得空氣特別新鮮,心情格外地舒暢,精神也為之振奮,你能說出其中的理由嗎?

  (生閱讀思考並小組討論,代表發言。)

  生:油漆中的有害物質揮發到空氣中,人把它吸入體內後而引起的。師:好。

  生:小孩與老人的抵抗力較差,所以小明和爺爺生病了。

  師:對!生病與抵抗力也有關。

  生:裝飾材料中也會揮發出有害物質,影響身體健康,從而致使他倆生病。

  師:很好!有沒有其他的看法呢?

  生:是房間裡沒有通風透氣,使有害物質不能及時擴散而造成的。如果讓有害物質全部擴散後,再住到新房裡就不會得病了。

  師:有道理。那麼第二題呢?

  生:是因為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併產生了大量的氧氣。

  師:對!

  生:樹林的空氣裡沒有灰塵等顆粒,也沒有有害氣體。

  師:很好。

  生:植物能釋放出一些物質,有的可以殺菌,有的可以使空氣新鮮。師:對!同學們都回答得很好,從上面的討論學習中我們可以發現空氣質量的好壞與人的身體健康關係很大。請同學們閱讀課本“資料分析”

  (1)(2)(3)並談談從中你知道了什麼?獲得了哪些資訊?說出你的理由?

  (學生閱讀思考、小組討論並回答,代表發言。)

  生:我知道了城市街道的空氣汙染較公園等園林處嚴重,所以交通警察的發病率比園林工人高。城市工業區的汙染比非工業區嚴重,因而工業區的發病率就高。吸菸對人的身體健康危害十分嚴重,但吸菸的人數在增多。

  師:你講得很好。

  生:我知道了呼吸系統的發病率越來越高,那是因為空氣被不斷汙染,質量越來越差而造成的。

  生:呼吸系統的發病率升高是因為空氣的汙染越來越嚴重。

  師:對!由以上事實我們不難發現空氣汙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人吸菸呢?同學們能否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呢?

  生:可能他們不知道吸菸的危害,或吸菸已經習慣了。

  生:他們已經吸菸上癮了,無法戒掉。

  生:可能吸菸時有一種快樂的感覺吧。

  生:吸菸是為了一些工作的需要,人際的交往或出於被迫無奈。師:你們分析得都很有道理,但必須明確吸菸是危害健康的。那麼,有沒有哪位同學因好奇也吸過煙呢?請舉手。

  (有好幾個學生舉起了手,師甚感驚訝但又很沉著。)

  師:噢!我班有好幾位學生也吸過煙呢!那麼,請你們談談吸菸的感受與體會。

  生:我吸了一口就吐掉了,吸菸很嗆。

  生:吸菸喉部難受,不舒服。

  生:我吸了半口就咳嗽起來,嗆人。

  生:吸菸不僅嗆人,而且燻得我流淚。

  師:以上同學們講出了自己的體會,謝謝你們能坦誠地告訴老師。吸菸不僅危害自己,同時也會影響他人的健康,所以同學們不能再吸菸。“

初中生物教案8

  教學目標

  1.說出種子的主要結構,描述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識別當地常見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

  重點和難點

  1.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

  2.識別當地常見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課前準備

  教師:觀察種子的結構所需的各種材料用具:菜豆種子結構掛圖、玉米種子結構剪貼圖(自制);常見的-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圖片;

  學生:不同植物的種子和果實,如花生、蘋果、桃、梨的果實,松的球果、種子等。

  教學過程

  一、觀察種子

  ①菜豆種子的結構;

  ③玉米種子的結構;

  ③菜豆、玉米種子結構的異同。

  方案一、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法,4人小組合作實驗,透過觀察和討論,說出菜豆種子、王米種子的結構。

  方案二:對照老師出示的菜豆種子結構掛圖、玉米種子結構剪貼圖(自制)看書,同學間討論交流知道兩種.種子結構。

  二、產生種子的主要意義

  方案一:觀察課前收集的種子、果實,感受種子植物能夠產生種子。然後在看書自學的基礎上就討論提綱,實驗小組討論、比較得出結論。

  方案二:觀察藻類、苔蘚、蕨類三類植物(突出放大孢子)以及種子植物(突出放大果實、種子)的CAI課件,實驗小組就討論提綱討論、比較得、出結論。

  出示討論提綱如下:

  1.孢子和種子哪一個生命力更強?為什麼?

  2.種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環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什麼?

  三、-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二者異同

  方案一:將蘋果、桃等果實切開,觀察其種子的著生位置。再觀察松的種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老師啟發下思考討論得出答案。

  方案二:觀察“桃的果實、種子”、“松的球果和種子”掛圖,在老師啟發下思考討論,得出答案。

  1以-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共同點是“-”“被”為啟發點,啟發學生思考,討論得出答案。出示補充的圖片。

  2.識別常見的-子植物、被子植物

  一:觀察書上的圖以及老師補充的圖片,認識常見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方案二:觀察CAI課件,識別常見的-子植物、被子植物。

  3.種子的傳播方式和途徑

  方案一:在看書自學基礎上,與實際相聯絡,結合常見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蒼耳、柳、榆等,小組討論,得出答案。

  方案二:觀察“當地幾種被子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和途徑”的CAI課件,小組討論,得出答案。

  出示討論提綱:

  1.在種子發育過程中和種子成熟後,果皮各起什麼作用?

  2.種子的傳播與環境相適應,如借動物、風力、水力傳播等,請聯絡實際舉例說明。

初中生物教案9

  “生態系統”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說出生態系統的組成。(2)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3)認同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

  2.過程與方法:(1)透過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2)透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3)透過連食物鏈培養學生的合作動手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2)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教育。

  二、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的組成、食物鏈及食物網、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

  [教學指導思想]

  從生活經驗出發,力求在觀察、探究分析、操作嘗試、交流合作等的活動中,促使每一個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從中學到一些思考問題的方法。

  [教學策略]

  一、教學方法

  探究式教學為主,輔以導學、討論等以體現研究性學習。

  二、學法指導

  本節課給學生提供以下四個機會:觀察、思考的機會,交流表達的機會,操作嘗試的機會,體驗成功的機會。促使每個學生在自學、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討論、操作嘗試等的過程中尋找新知在已形成知識框架上的“生長點”,完善生物體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開場以優美的音樂,帶領學生進入綠色的世界,讓學生聆聽優美的旋律,並把自己比做一隻正穿梭於森林中的小鳥,以此展開無限的遐想: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同學之間進行交流。

  這時一張蜘蛛網擋住了去路——你是否想過,在這一望無盡的森林中,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非生物之間,就像這一張無形的大網,“牽一髮而動全身”,這就是“生命之網”,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教師抒情地說)。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詩情畫意中匯入新課。

  二、自學提出問題

  以4人為一小組進行合作,自 學本節內容,提出1~2個問題,實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同學之間自行解答。對不同的認識和看法,讓學生相互討論,教師進行點撥和引導。

  三、實施探究

  1.首先觀察描述。透過CAI,展示各種生態系統的逼真畫面,讓學生透過觀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生態系統的概念,並列舉身邊的例項,教師進行強調和鼓勵性點評。然後進行環節過渡:這些生態系統有哪些成員組成呢?

  2.觀察探究生態系統的組成。

  (1)透過CAI,供學生觀察,教師層層設問:①看到了什麼?②想到了什麼?③昆蟲、樹、啄木鳥之間是什麼關係?④腐爛的樹樁會消失嗎?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併為進一步探究埋下伏筆。由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分析討論,歸納出其組成及它們各自所起的作用。教師進一步設問:人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如果沒有分解者,自然界會出現什麼局面?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合作學習。

  (2)觀察探究生物部分三者之間的關係圖,教師設問:①哪些是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②生產者與分解者之間是什麼關係?消費者與分解者之間是什麼關係?③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是什麼關係?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出食物鏈的概念,並舉出身邊的例項。

  (3)小組合作連食物鏈。出示草原上部分生物圖,要求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利用各種生物圖片用箭頭連出它們之間的吃與被吃的關係,並提醒學生注意:①食物鏈從生產者開始,連到最後。②箭頭指向取食者。③時間1分鐘。各小組交流展示合作的結果,小組之間先進行互評,教師再進行鼓勵性評價。

  (4)展示上述生物之間的食物鏈,教師提出探究的問題:①有多少條食物鏈?它們之間互不相關嗎?②如果蛇的數量大大減少,其他生物的數量有變化嗎?學生數食物鏈,小組討論這些生物之間數量的變化關係,以引出食物網的概念。教師在此基礎上使學生明確:在這張生命大網中“牽一髮而動全身”,一種生物數量的變化會影響其他生物的數量。

  (5)進一步探究。在一般的情況下,生物數量的變化有什麼規律?以食物鏈:草→兔→貓頭鷹為例,4人小組合作從不同角度展開討論。教師出示這三種生物的圖片道具。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各小組用道具交流合作的結果,同學之間互相提出問題並進行解答。

  師生一起歸納出:生物的數量處在動態變化之中,但在一般情況下,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比例總是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3.展開討論。人類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員,如果不按生態規律辦事,就會破壞生態平衡。讓學生聯絡生活中環境破壞的典型事例和有關圖片進行自我教育,有利於培養他們良好的環保意識。

  4.情感教育。有人說:“破壞環境是眨眼之間的事情,而恢復生態環境則要付出艱辛的努力,一個伐木工人砍伐一棵大樹僅需要幾分鐘,而我們栽種一棵小樹直至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則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因此,我們再也不能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了。現在世界各國都在採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實際情況如何呢?我們來看下面的例項:

  在美國的阿拉斯加有這樣一個自然保護區,人們為了保護一種珍稀的鹿種,就把它的天敵統統殺掉了,實際情況如何呢(教師出示兩種選擇)?4人小組展開討論,自由想像,多角度思維。在此基礎上明確:我們在保護環境的時候,必須尊重生態規律,人與自然界應和諧發展。

  5.環節過渡。本節課的知識內容就到這,下面我們一起來回顧所學的內容,請開啟課本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四、歸納總結

  根據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學生小結為主,讓他們提綱挈領,理清思路,培養他們的歸納能力,之後,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這既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基礎,又為下節課所學埋下伏筆。

  五、達標自測

  1.學生用滑鼠連出食物鏈,既強化了知識又鍛鍊了動手操作的能力。

  2.透過各種型別的填空和判斷題,激勵每個學生主動參與,既達到了鞏固新知的目的又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所提高。

  六、課後調查

  以小組為單位調查周圍的生態環境,寫出調查報告。本學期末,在班級內評出“最佳環保小衛士”。

初中生物教案10

  探究問題:手皮膚各個部位的觸壓覺相同嗎?

  探究假設:手皮膚各個部位的觸壓覺不相同

  實驗步驟:用筆的尖端刺激手的各個部位,看看各個部位的反應快慢情況

  探究結論:手皮膚各個部位的觸壓覺不相同

  上面對生物實驗中手皮膚的觸壓覺知識的內容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學們在考試中取得很好的'成績哦。

初中生物教案11

  學習目標:

  1、歸納光合作用的概念,舉例說明光合作用在農業生產上的作用。

  2、認識綠色植物在維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3、運用實驗法獨立設計並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動。

  4、培養不斷探究新知識的精神及同學間的合作精神,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學習重點:

  1、進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實質。

  2、綠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學習難點:

  設計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實驗。

  學習方法:

  觀察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學習過程:

  一、情景質疑:

  1、提問:光合作用的概念、產物、條件?

  2、引入:生物呼吸,燃料燃燒都要消耗大量的氧氣,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為什麼我們沒感到缺氧呢?光合作用的產物是不是隻有有機物?

  二、問題探究與合作交流

  學習任務一: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嗎?閱讀教材,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實驗。

  畫面(1)中蠟燭為什麼會熄滅?小白鼠為什麼會死去?畫面(2)中蠟燭為什麼不熄滅?其燃燒時所需的氧氣從哪裡來?植物為什麼也能很好地生長?畫面(3)中為什麼二者放在一起時,卻都能正常地活著,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普利斯特利的實驗是否總能成功?此實驗成功的條件是什麼?師生共同歸納,透過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實驗能得出什麼結論?探究實驗: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嗎?學生先討論實驗材料,實驗步驟,然後參考教材,小組試做並進行交流對比。

  學習任務二:探究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1)實驗裝置裡的金魚藻在陽光下是否放出了氣泡?

  (2)將快要熄滅的衛生香伸進管口,看到有何現象發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小組討論,得出結論)嘗試應用: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對自然界有什麼好處?

  嘗試應用:為保護環境,我們應怎麼做?學習任務三:說明光合作用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自主學習教材,回答下列問題:

  1、總結光合作用的概念。

  2、試寫出光合作用公式:

  3、光合作用的實質是。

  4、分組討論:在光照下,種植過密、適中、過稀的植物的結果怎樣,並分析原因。

  5、嘗試應用:如何科學種田才能獲得高產?(學生寫一份調查報告)

  三、診斷評價:

  1、進行光合作用時,植物不需要的外界條件是()

  A.二氧化碳B.水C.高溫D.光

  2、要保證城市居民每天都能得到新鮮氧氣,可以採取的措施是()

  A.多蓋高樓,居住在高層B.擴大居住面積C.美化環境D.多植草坪多種樹

  3、二氧化碳引起的溫室效應可能造成全球氣候變暖和海平面上升,從而給人類帶來災難。下列辦法中與減輕或消滅溫室效應無關的是()

  A.保護好現有森林,大力植樹造林B.積極治理大氣汙染,研究把二氧化碳轉化為其它物質的措施C.減少礦物能源消耗,儘量使用風能、太陽能、水能等D.禁止使用氟利昂

  4、合理密植能夠提高“農作物單位面積的產量”,主要是因為這一措施能夠讓農作物()

  A.充分利用化肥B.充分利用空氣中的氧氣C.充分利用太陽光能D.充分利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5、光合作用的實質是()

  A.製造有機物,釋放氧氣B.製造有機物,釋放能量C.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D.分解有機物,吸收氧氣

  6、大面積綠化有利於改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這是因為()

  A.可穩定大氣中氧的含量B.可穩定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C.可穩定大氣中氮的含量D.可穩定大氣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7、我國北方有一種生態農業模式,是在溫室裡把種植農作物和養殖動物結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下列關於這種生態模式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養殖為種植提供二氧化碳和水B.冬季養殖可以提高室溫,有利於植物生長C.種植可以為養殖提供豐富的氧氣D.養殖可以為種植提供有機肥料和二氧化碳

初中生物教案12

  一、教學目標

  1.概述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過程。

  2.透過小組討論,提高動手能力及合作能力。

  3.體驗發現的樂趣,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過程。

  【難點】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過程。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讓學生將手放在胸前,深深的吸氣和呼氣,感受胸部的運動。提問:呼氣和吸氣時胸部是怎樣運動的?(吸氣胸部向外擴;呼氣胸部向裡縮。)

  提問:我們能夠感受到呼吸時胸部的變化,那麼呼吸到底是怎樣的過程呢?匯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多媒體展示肺部圖片,提問:肺的位置、形態特點及生理功能?

  (它位於胸腔內,左右各一個,左肺有兩葉,右肺有三葉。在你不知不覺中,你的肺在有節奏地呼氣和吸氣,一分鐘大約呼吸16次。)明確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

  2.播放呼吸時胸廓和肋骨變化的Flash動畫,組織學生觀察肋骨和胸廓的變化。提問:在吸氣和呼氣時肋骨是怎樣運動的呢?胸廓是如何變化的呢?

  (吸氣時,肋骨向上向外運動,胸廓增大;呼氣時肋骨向下向內運動,胸廓縮小。)

  3.提問:是什麼導致胸廓容積的擴張和收縮呢?學生無法解釋,教師講解原因:胸廓的擴張和收縮,是肋骨間的肌肉收縮和舒張的結果,還與膈的運動有關。順勢介紹膈的位置及組成。

  4.再次播放影片,提問:呼氣和吸氣時,膈肌怎麼運動的,胸廓容積又有怎樣變化的?同時組織學生填寫表格。

  (在吸氣時,膈肌收縮,膈頂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徑增大;呼氣時正好相反,膈肌舒張,膈頂部回升,胸廓的上下徑縮小。)

  5.過渡:胸廓的變化與呼吸有什麼關係呢?是由於胸廓擴大導致吸氣,還是因為吸氣後使胸廓擴大?(學生疑惑。)

  6.教師進行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並討論:氣球在什麼情況下脹大?在什麼情況下回縮?分別模擬胸腔內部的哪些變化?如果氣球破損漏氣,或者罩口密封不嚴,結果會怎樣?

  (放鬆橡皮膜時,氣球脹大;橡皮膜向上運動時,氣球回縮;放鬆橡皮膜模擬的是膈肌舒張,胸廓變小,胸腔內氣壓變大,肺變小,呼氣。橡皮膜向上運動時,模擬的是膈肌收縮,胸廓變大,胸腔內氣壓變小,肺變大,吸氣;氣球沒有變化。)

  7.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肺與外界如何進行氣體交換的呢?

  (肺富有彈性,當肋骨間的肌肉和隔肌收縮使得胸腔容積擴大時。肺便擴張,肺內的氣體壓力相應降低,於是外界氣體就被吸入。當肋骨間的肌肉和膈肌舒張使得胸腔容積縮小時,肺便收縮,肺內的氣體壓力相應増大,於是氣體就被撥出。這就是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三)鞏固提升

  出示放鬆橡皮膜、氣球脹大狀況示意圖,學生判斷是吸氣還是呼氣。

  (四)課堂小結

  學生分享本節課的收穫。

  (五)佈置作業

  查資料瞭解呼氣、吸氣成分的變化。

初中生物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細胞透過分裂而增殖》選自《生物學》(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章第三節。本節內容講述細胞增殖是一種生命現象,體現了微觀生物學知識。在學生掌握了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上,本節課主要圍繞“細胞體積為什麼這麼小?”這個問題展開教學,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理解細胞不能無限增大的原因,併為第二課時的教學提供平臺,埋下伏筆。

  (二)教學目標

  根據初中生物課程的指導思想和新課程標準的的四項要求:①提高生物科學素養;②面向全體學生;③倡導探究性學習;④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制定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1)解釋細胞保持較小體積的主要原因;

  (2)透過模型方法進行生物學的研究。

  2.能力目標:(1)嘗試利用數學方法探究細胞生長極限的問題;

  (2)運用數學方法分析、歸納、推理、處理實驗資料,得出細胞表面積與體積關係的規律。

  3.情感與價值目標:(1)讓學生體驗模型實驗法對獲得知識和理解知識的重要作用; (2)讓學生認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學會用批判性思維方法解決問題。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透過兩個活動來研究“細胞的體積為什麼這麼小?”的問題。

  難點:活動“研究細胞體積與細胞表面積的關係”中學生提出預測、處理資料、得出結論。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步入中學,思維活躍,敢於質疑和討論,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還不能完全離開實物的支援,且以往學習中較少涉及到細胞知識,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於觀察、操作和分析能力的差異會產生不同層次的學習效果。而且七年級學生對“細胞大小與外界物質擴散的關係”的理解有一定難度,因此本節課設想透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活動,來提高課堂效率。

  三、教學策略

  (一)教學用具

  教具形式:製作教學課件;準備實驗材料:酚酞瓊脂塊、氫氧化鈉溶液、毫米尺。

  使用方式:教師展示課件,指導學生用實驗材料按活動二的目的要求探究細胞大小與物質擴散的關係。

  效果預測:引起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使他們由生動形象的感性知識逐步過渡到對抽象知識的理解。

  (二)教法

  依據:建構主義教學理論 (做中求學,引導探究型學習)

  (直觀教學法、比較歸納法、反饋法等)

  ①直觀教學法:透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②實驗探究法:指導學生主動參與兩項探究活動,鍛鍊學生的實驗探究技能。

  ③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對所獲得資料和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交流、處理,共同得出結論。

  ④課堂習題檢測使教師發現問題,及時補充,進行教學反饋。

  (三)學法

  (觀察法、討論法、歸納分析法等)

  本節內容理論性強、抽象複雜,所以課前要指導學生做好預習,課堂上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中解決問題。

  ①指導學生以“細胞體積為什麼這麼小?”這一問題為主線,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②指導學生運用邏輯思維的方法處理分析實驗資料,理解細胞體積與細胞表面積的關係。

  ③指導學生採用發散性思維的方法,聯想的方法將模擬實驗結果遷移到真實細胞,從而得出結論。

  (四)重難點突破策略

  重點的落實方案:教學中透過設定情景,引出問題“細胞的體積為什麼這麼小”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展示課件進行直觀教學,組織學生參與探究活動,在實際操作中理解較小的細胞與其物質代謝的關係。

  難點突破策略:教師逐步質疑和引導,透過學生動手實驗,動腦思考,參與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得出結論。

初中生物教案14

  教學目標:

  1、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徵以及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2、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說出魚類適於水中生活的特點。

  3、關注魚類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說出魚類適於水中生活的特點。

  難點: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說出魚類適於水中生活的特點。

  教材分析:

  有無脊柱是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最根本的區別,但學生在生活經驗中根本沒有這種概念,只有首先透過直觀圖片瞭解脊椎動物的骨骼,再進一步歸納脊椎動物概念,這樣才能讓學生形成清晰的概念。再透過例項列舉,讓學生掌握脊椎動物概念。

  魚類是學生常見的生物,但從未仔細觀察。學生利用探究實驗瞭解魚類運動和呼吸,其中重要的方法是觀察法。首先學生透過看一看、摸一摸的環節,瞭解魚類的外形和外部結構。再透過觀察,瞭解魚類的運動和呼吸,但是單一的觀察,無法瞭解具體的運動過程和呼吸過程,因此需要輔助實驗來證明魚類的運動和呼吸過程。魚類的運動需要利用模擬魚鰭的運動來證明魚尾部擺動的作用,魚的呼吸需要墨汁來指示水流的運動。魚類的呼吸中鰓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知識點至關重要,利用合作討論來理解其結構適於氣體交換,再進一步歸納總結根毛、小腸絨毛、肺泡等結構的相似點。在呼吸過程中,血液和水的成分改變也十分重要,透過探究實驗的演示來了解其成分變化。

  魚類的利用和保護是重要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直接以情境問題的形式可以讓學生最直接的瞭解魚類的生存環境及保護措施,再透過自主閱讀了解多姿多彩的魚類及其利用保護。

  後反思:

  本次公開課的本意是探討將實驗教學與知識教學相結合的課堂實驗教學的基本模式。我們探討的內容主要是如何確保實驗教學的有序有效進行,如何將實驗動手與知識學習緊密結合,成為掌握知識重點難點中的有利幫手,並提升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探究能力,最終做到寓教於樂。

  一、教學反思

  1、匯入環節簡單明瞭,滲透知識與情感態度教育。首先利用魚類作用的知識匯入新課,節約大量時間。學生對魚刺卡人致死的新聞感興趣,且緊扣教學知識。

  2、本堂課教學環節流暢,學生活動和教學內容相輔相成,學生透過實驗能直觀瞭解魚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3、實驗前的約定,讓課堂實驗有序進行,避免了實驗過程中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維持課堂秩序。本堂課有三次實驗活動與知識講解的交替,這三次交替都能迅速有效的完成。

  4、魚的運動觀察不能明確各部位的作用,當使用魚模型的遊動時,學生很快就理解了尾部擺動能產生前進的動力,因此在這個教學內容方面,魚的模型必不可少。

  5、實驗準備不充足。本實驗中,墨汁指示水流方向的實驗基本沒有成功,原因在於魚過於活躍,會躲避墨汁甚至向墨汁吐水。如果能夠對實驗裝置進行進一步創新,應該效果更好。

  6、由於學生活動比較多,內容比較緊湊,因此缺乏深層次思維的問題。可以將魚呼吸後,水分成分的改變和血液成分的改變交與學生討論回答會更好。

  7、小組合作還需強化訓練。真正的小組合作應該是分工合作,人人平等,資訊交流有效,但課堂中大多存在的只是表面的交流。

  二、課例研修反思

  (一)個人反思

  1、維持良好的課堂秩序是保證課堂實驗教學的有效性的前提。正是由於本堂課預先進行了實驗行為約定,從而確保實驗教學有序有效進行。

  2、實驗教學應該先從預實驗開始進行備課,只有充分了解實驗材料、實驗處理過程、實驗結果預測等環節,才能在課堂上有效調控。本堂課中,正是由於對墨汁指示水流方向的預實驗沒有取得良好效果,導致在課堂實驗教學中,該環節的目標基本沒有達成。如果能在預實驗的時候就發現問題,並選擇合適方法解決,那麼就不會出現實驗失敗的現象。

  3、應該準備充分的實驗教學素材,從預實驗到官方的演示實驗,這些素材雖說沒有學生在課堂實驗中直接參與,但卻能幫助學生準確描述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

  4、實驗教學不能僅僅關注學生有沒有興趣,有沒有動手,而應該關注學生在動手之餘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推斷出實驗結論,從而從根本上發展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5、課堂觀察量表準備比較倉促,課堂觀察量表應該更加細化,能夠定性、定量分析實驗教學。

  (二)專家點評

  胡校長:較好,量表要向“定量”發展。學生的基礎與深度均要延伸。

  必須讓學生時不時再做筆記。

  要有深度,深入思考,提高難度,培養高科技人才,培養智商素質,從學生長遠發展考慮。

  鄧主任:這是一堂生動,高效的生物實驗課,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啟迪了學生,充分發揮了實驗的作用。

  小組合作問題,每科老師都要對其進行強化。

初中生物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表述性狀、相對性狀、遺傳、變異等現象;

  2、能力目標∶透過猜謎語、欣賞漫畫等活動,培養學生分析、識圖能力;能舉例說出動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狀及相對性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透過對生物界的遺傳和變異現象的認識,培養辨證思維能力及尊重科學、熱愛自然、珍愛生命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區別性狀和相對性狀;辨別並描述遺傳和變異現象。

  2、難點:理解遺傳和變異現象;解釋生物界中的生物學現象。

  三、學情分析:

  學生對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一般都有著比較濃厚的興趣,且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生物性狀、相對性狀、生物的遺傳、變異等相關的生活經驗,能夠比較容易尋找和發現周圍存在的遺傳和變異現象,但是還沒有形成理論知識,不能對相關的現象作出正確的解釋。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匯入新課課件展示一組圖片

  師:同學們仔細觀察她們,你注意到:

  1、他們像嗎?

  2、他們哪些特徵相似?

  3、他們哪些特徵不相同?學生就會展開討論,順利進入主題,這就是我們這節要學習的遺傳和變異現象。

  (二)組織學生開展幾個活動活動

  1:連連看——學習生物的性狀師:很多同學都去過動物園或者在書本或電視上看過很多的動物,這些動物你們都熟悉嗎?生回答。

  師:老師這裡出了幾道謎語現在請同學們幫我連連看:謎語一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長又長,幫人把活幹。——大象。是馬不拉車,叫馬也不錯,滿身黑道道,聽聲就奔跑。——斑馬。一種動物名叫鹿,鹿角不長脖子長。——長頸鹿。形狀象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樹枝上,忙著摘果子。——松鼠。

  教師提問:恭喜你們都猜對了,你們為什麼能猜出這些語句描述的是什麼動物呢?

  學生:根據他們的形態特徵。

  師:很好大家都抓住了動物的重要特徵。像剛才描述耳朵像蒲扇,鼻子長等都是生物體的形態特徵。同學們能說說其他生物的形態特徵嗎?

  生:樹葉是綠色的,柿子是橘紅色的,樹幹粗壯······還有說話的聲音。

  師:那麼聲音、動作是形態特徵嗎?

  生:不是。

  師:這些是生命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特徵是生物的生理特性。比如人的色覺正常與否,血型、嗓音等都是生理特性。

  師:給出性狀的概念,生物的形態特徵和生理特性在遺傳學上稱為性狀。

  師:那麼什麼是相對性狀呢?請同學們看這幾幅圖片。思考圖片內容說明了什麼?生觀察圖片討論發言。

  師:透過剛才的觀察我們知道了生物的同一性狀有不同的表現型別。所以同一生物的同一性狀不同表現型別稱為相對性狀。透過例子強調同一生物,同一性狀。

  活動2:個體間性狀的比較。指導學生看書,引導學生辨別8種性狀。指導學生完成個體間性狀的比較。完成書本討論題。

  師:透過剛才的檢查,最後沒有人站立,這說明什麼?根據這個活動結果推測世界上兩個人性狀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小組討論,組內代表發表見解,普遍能夠歸納出在同學當中,同一種性狀表現的特徵當中,有的性狀表現相同,有的性狀表現不同。個體之間各種性狀完全相同的可能性幾乎為0。):

  活動3:照片連連看

  師:大家在做性狀自我檢查中,發現自己有哪些性狀與爸爸媽媽的一樣?有哪些不同?(請2~3個學生談談)

  師;剛才我們聽到的這3個同學都談到自己有很多地方跟父親或者跟母親是一樣的,也有不同的地方,那我們下面來做一個小遊戲:比眼力!(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課前學生提供的一些家庭照片,讓大家來猜究竟是哪個同學的父親或母親。大家興致勃勃,大多數能很快猜出來,部分讓學生很猶豫,猜錯了。教師接著引導大家分析為什麼有的很容易猜對,有的猜錯了)

  生:有的照片跟某某同學非常的相似,他們有很多性狀是一樣的,一看就能看出來是一家子。有的差異很大,所以猜不準。

  師:這說明什麼呢?請大家閱讀100頁的第一段文字。並對重點字句圈點出來。(學生快速閱讀,掌握遺傳和變異的概念遺傳:性狀從親代傳遞給子代的現象。

  變異:子女和父母之間以及子女個體之間的性狀存在差異的現象。)

  師:(用多媒體展示遺傳和變異的概念):活動4:欣賞漫畫,並回答書本問題。

  師:(多媒體展示法國著名漫畫家奧諾.杜米拉的漫畫《新鼻子》和《舊磚上剝落的碎片》)下面我們來欣賞19世紀的兩幅漫畫。

  引導學生在小組間討論三個問題:

  1、漫畫中表達了什麼生物學現象?

  2、《新鼻子》中的鉤鼻子和《舊磚上剝落的碎片》中的斷腿有什麼不同?

  3、漫畫裡哪種現象是可能發生的/哪種不可能?為什麼?學生討論,各小組代表陳述觀點,對遺傳和變異的概念進一步加深理解。

  師:這裡有些諺語大家來說說其中有哪些是遺傳現象,哪些是變異現象?(生基本能說遺傳和變異現象)

  師:這說明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界裡普遍存在的現象。在自然科學中,探究遺傳和變異規律的科學就是遺傳學。我們看到這些特徵,你能辨別出哪些是相對性狀嗎?(教師打出一根據錄影內容編寫的練習題:山羊的白毛跟花狸鼠的黃毛;鴛鴦的游泳和鴛鴦的彩色羽毛;黑色小兔和灰色小兔。)

  師: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對性狀和相對性狀,遺傳和變異的概念有多瞭解,你還能說出生物界中的那些遺傳和變異的現象?在遺傳學的領域中,大家想了解一些什麼問題呢?拿出我們的“問號記錄本”,把它寫下來,課餘我們可以利用網路,查詢資料想辦法解答它,或者在後面的學習中你可以找到答案。

  作業:參考100頁“思考與練習”第三題的性狀調查表,可以自行設計,根據自己的喜好,對家庭成員的性狀進行調查,建議大家用資料統計,或者圖示、表格等辦法給大家呈現你的調查結果。

  (三)、課堂小結

  1、正確表述性狀、相對性狀、遺傳、變異等概念;

  2、舉例生物的相對性狀;

  五、佈置作業

  六、教學反思

  遺傳和變異的現象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這一節的知識點相對比較簡單。如果照本宣科把幾個概念告訴學生,舉幾個例子,相信學生也能理解。但學生學習的熱情與興趣也許就會被扼殺了。對後面“性狀遺傳的物質基礎”、“性狀遺傳有一定的規律性”等抽象內容的學習就會造

  七、板書設計:

  第1節遺傳和變異現象

  一、性狀和相對性狀

  1、性狀:生物體的形態特徵和生理特性。

  2、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型別。

  二、生物性狀的遺傳和變異現象

  1、遺傳現象∶性狀從親代傳給子代的現象。

  2、變異現象∶親子之間性狀表現差異的現象。

  今天的內容就介紹到這裡了。

【初中生物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