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教案

高一生物教案1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生物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一生物教案1

  一、教材分析

  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而新陳代謝的進行又離不開酶的催化作用,因此,瞭解酶的作用和本質,為理解細胞中複雜的生命活動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本節內容還與選修模組的相關內容有著內在聯絡。例如,選修模組中有關酶的應用等,都是以“酶與代謝”部分的相關內容為基礎的。此外,學生透過有關酶的的探究性學習活動獲得的技能,對進一步學習生物技術實踐等知識起到保證作用。

  二、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1)、說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本質。

  (2)、闡述細胞代謝的概念

  2. 能力目標

  (1)、透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推理、比較、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2)、透過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數,觀察和檢測因變數的變化,以及設定對照組和重複實驗。

  (3)、在有關實驗、資料分析、思考與討論、探究等的問題討論中,提高運用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分享資訊的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透過閱讀分析“關於酶本質的探索”的資料,認同科學是在不斷的觀察、實驗、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認同科學家不僅要繼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於吸收不同意見中的合理成分,還要具有質疑、創新和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2)、透過小組間的討論、合作與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互助精神。

  (3)、透過讓學生了解酶的發現過程,使學生體會實驗在生物學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透過討論酶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認識到生物科學技術與社會生產、生活的關係。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酶的作用、本質

  2、教學難點: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原理

  四、學情分析

  學生透過初三、高一階段化學的學習,對於純化學反應已比較熟悉,但是對於細胞內部的化學反應及生物催化劑──酶的認識有限。工業制氨的化學反應是在高溫高壓並且催化劑作用下進行的,細胞內部卻是常溫常壓的溫和狀態,而細胞代謝包括一系列的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的進行應該有生物催化劑──酶的參與,才能使其高效有序的進行,由此從學生熟悉的知識引入對酶相關知識的學習。

  五、教學方法

  1.實驗法: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

  2.學案導學:見後面的學案。

  3.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匯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實驗材料用具的準備、課件製作、學生預習有關內容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並瞭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匯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圖片:多酶片、嫩肉粉、加酶洗衣粉、生物酶牙膏等,並請同學談談自己生活中接觸過的酶還有哪些,談談對酶的瞭解。

高一生物教案2

  一、教材分析

  《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第1章第2節課的教學內容。在初中階段,學生通常都是用光學顯微鏡的低倍鏡來觀察細胞,本節在此基礎上,為學生提供不同的生物材料,讓學生用高倍鏡去觀察、比較,可以增加對細胞多樣性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從中理解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教材透過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介紹,使學生對細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真核細胞多種多樣,原核細胞多種多樣,但它們有相似的細胞膜和細胞質,只是細胞核不同,這兩類不同的細胞具有統一性。細胞學說建立過程的資料分析;再現了人類認識生命體統一於細胞的最初的一段科學史,是一則很好的生物科學史教育的素材。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比較不同細胞的異同點。

  (2)運用製作臨時裝片的方法。

  (3)說明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聯絡。

  (4)分析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

  2.能力目標:

  (1)思維訓練:訓練歸納對比的學習方法。

  (2)自主學習:運用網際網路、圖書、雜誌等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整理。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參與小組合作交流,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

  (2)認同細胞既具有多樣性又有統一性。

  (3)認同細胞學說的建立是一個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討論技術進步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使用高倍顯微鏡的步驟和要點。

  2.歸納比較觀察到的細胞在結構上的異同點。

  3.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與聯絡。

  4.分析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

  難點:

  1.觀察到的細胞在結構上的異同點。

  2.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與聯絡。

  四、學情分析

  本節所有的內容都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瞭解細胞,理解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服務的。學生在初中學習過顯微鏡的使用,具有使用低倍鏡的知識,但從未使用過高倍鏡觀察細胞,可藉助本節內容訓練學生正確使用高倍顯微鏡和製作臨時裝片的實驗技能。

  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體現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生初步具有收集資料的能力,課前可安排學生從不同的渠道收集細胞學說建立的資料,結合教材的資料,進行分析整理。上課時讓學生分組介紹自己整理的科學史實,最後使全體學生達成共識:細胞學說的建立是一個不斷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科學發展與技術有很大的關係,技術的進步可以更好地推進科學的發展。

  五、教學方法

  1.實驗法: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學生進行分組實驗。

  2.學案導學:見後面的學案。

  3.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

高一生物教案3

  一、教學目標:

  【知識】:描述細胞衰老的特徵(瞭解水平)

  簡述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的區別

  【情感態度】:探討細胞的衰老和凋亡與人體健康的關係,關注老年人的健康狀況

  【技能】:進行與社會老齡化相關的問題的資料蒐集和分析

  二、教學重難點:重點——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係,細胞衰老的特徵;難點:細胞凋亡的概念及其與細胞壞死的區別。

  三、教學用具:ppt幻燈片,自由基學說相關的紀錄片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及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係設定情景:學生想象自己衰老之後,和現在身體的特徵進行對比,說出區別

  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係:細胞衰老會表現為個體的衰老嗎?嬰兒的體內有衰老的細胞嗎?個體衰老是由於組成個體的細胞普遍衰老。解釋嬰兒、老人體內都有衰老細胞,為什麼老人會表現出衰老呢?進行討論,表達自己的意見。

  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並作出回答。

  (二)細胞衰老的特徵細胞衰老的特徵,注意幾個特徵之間是有因果關係的,例如水分減少、酶活性降低、色素積累影響物質運輸都是造成細胞呼吸速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細胞衰老的原因:利用紀錄片輔助講解自由基學說;端粒學說。引導學生對延緩衰老的爭議進行討論。

  討論,表達

  (三)細胞的凋亡以神經細胞為例,討論細胞死亡對於個體的影響。提出問題:細胞死亡總是帶給生物不良的影響嗎?以人胚胎髮育過程中尾的消失、手的發育等例子,講述細胞凋亡對生物體的重要性。提出細胞凋亡的概念,並舉出所包括的例子。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的區別。

  (四)技能訓練略

  (五)練習

高一生物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知道有氧呼吸的概念、型別以及有氧呼吸的基本過程。

  ②理解有氧呼吸的實質和意義。

  2、能力目標:

  ①結合化學基礎知識學習有氧呼吸過程,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觀察、分析有氧呼吸過程的圖解,培養學生圖文轉換的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透過分析有氧呼吸的代謝實質,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看待生命現象。

  ②透過分析有氧呼吸能量轉換效率,聯絡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敬畏生命的觀點。

  教學重點

  1、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知識。

  2、細胞呼吸的意義。教學難點

  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知識課時安排

  1課時教學過程

  一、細胞呼吸的概念:生物體內的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並且釋放能量的總過程。細胞呼吸是生物活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釋放能量並且生成ATP的過程。那麼細胞呼吸怎樣進行呢?

  二、細胞呼吸的型別:

  (一)有氧呼吸

  1、概念:細胞在氧的參與下,透過酶的催化作用,把糖類等有機物徹底分解,產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大量能量的過程。高等植物和動物主要進行的就是有氧呼吸,這是地球生物逐漸進化的結果。

  酶

  2、主要場所:線粒體3、反應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4、過程:第一階段發生在細胞質的基質中。一個分子葡萄糖脫氫氧化成兩分子丙酮酸,脫下少量的氫[H],釋放少量的能量生成少量的ATP。第二階段發生線上粒體中。兩個分子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還原氫[H],釋放出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第三階段發生線上粒體中。前兩階段產生的氫[H],經過一系列反應,被氧化成水,同時釋放大量的能量,生成較多的ATP。

  小結:

  場所反應物生成物①第一階段細胞質基質葡萄糖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②第二階段線粒體丙酮酸、H2OCO2、少量[H]、少量能量③第三階段線粒體[H]、O2H2O、大量能量

  結合反應式提問:

  ①葡萄糖在第一階段參與反應,場所在細胞質基質。

  ②水在第二階段參與反應,水和丙酮酸穿過線粒體的雙層膜,進入到線粒體基質中。

  ③氧氣在第三階段參與反應。

  ④CO2在第二階段生成。

  ⑤水在第三階段生成。能不能和前面的水對消?不能。

  ⑥有能量產生的有:第一階段(少量)、第二階段(少量)、第三階段(大量)。

  ⑦有酶參與的有: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三個階段的酶有沒有一樣?判斷依據:酶的專一性。

  ⑧有[H]產生的有:第一階段(少量)、第二階段(少量)。

  5.能量的產生與去向:1molC6H12O6—→2870kJ—→1161kJ儲存在ATP中(轉化率為40.45%),其餘的以熱能的形式散失。

  (二)無氧呼吸

  1、概念:指細胞在無氧條件下,透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分解成不徹底的氧化產物,同時釋放少量能量的過程。

  2、場所:細胞質基質。

  3、反應式:

  (1)高等植物:C6H12O6—(酶)→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

  (2)高等動物和人及高等植物的某些組織(馬鈴薯的塊莖、甜菜的塊根):

  酶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4、過程:

  5、能量的產生與去向:1molC6H12O6—→196.65kJ—→61.08kJ儲存在ATP中(轉化率為31.06%),其餘的以熱能的形式散失。

  (三)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較

  比較專案有氧呼吸無氧呼吸不同點呼吸場所主要線上粒體內細胞質基質是否需氧需分子氧參加不需分子氧參加分解產物CO2+H2OCO2+酒精;乳酸釋放能量較多較少相同點①二者的第一階段反應完全相同②二者的實質都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

  三、細胞呼吸的意義

  1.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2.呼吸過程能為體內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板書設計

  第七節細胞呼吸細胞呼吸的概念細胞呼吸的型別

  (一)有氧呼吸

  1、概念

  2、主要場所

  3、反應式: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能量

  4、過程

  場所反應物生成物①第一階段細胞質基質葡萄糖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②第二階段線粒體丙酮酸、H2OCO2、少量[H]、少量能量③第三階段線粒體[H]、O2H2O、大量能量

  5.能量的產生與去向:轉化率為40%

  (二)無氧呼吸1、概念2、場所3、反應式4、過程5、能量的產生與去向:轉化率為31%

  (三)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較三、細胞呼吸的意義教學後記。

高一生物教案5

  【教材地位分析】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5章第4節《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第1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學習色素的種類和功能、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掌握提取、分離色素的實驗方法。光合作用在高中生物的整個教材中都是處於重要地位。本章節內容按照課標安排應2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學習“光合作用的發現”和透過實驗“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來學習有關光合色素的知識,第二課時具體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本節教學設計是該節的第一課時內容。第一課時我準備讓學生以經典的光合作用研究歷史中的重要事件為線索,結合自己所動手完成的實驗,遵循科學家的探索思路,總結出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瞭解科學家探究科學的艱辛歷程和學會探究的一般方法,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設計理念】

  以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提高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研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絡”的課程理念來設計教與學的過程。最想突出的處理:1.還原科學研究的歷史面貌,突出生物學的“實驗學科”特點;2.以實驗探究貫穿整個教學。

  【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生物課中學習過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而且生活實踐中也對光合作用有所瞭解。但是,對於光合作用的發現歷史卻很陌

  生,關鍵對於我們這節課要達到的目標“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分析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對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並對探索科學的過程與方法及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儘量創設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指導和知識鋪墊。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⑴.瞭解光合作用的結構和物質基礎;

  ⑵.理解光合作用的發現、反應方程式、概念、過程、意義;⑶.掌握光合作用的過程、圖解和實質及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透過分析科學家發現光合作用的過程,嘗試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方案驗證假設。理解假設的提出要有實驗和觀察的依據,需要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象,並透過觀察和實驗進一步驗證和完善。同時,理解實驗技術的進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關注“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與人們生活的關係,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

  ②討論科學史上的經典人物和實驗,避免知識“去背景”和“簡單化”。

  ③明確科學的研究態度在實驗探究中的重要性

  ④認識到技術的發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學且用發展的觀點看待科學、樹立辨證的科學觀。

  ⑤學會參與、合作和交流

  4、能力方面

  ①掌握科學實驗探究的一般原則,重點是對照實驗原則和單因子變數原則;

  ②培養觀察、分析綜合能力。

  三、教學重點

  ①光合作用的發現及研究歷史;

  ②實驗設計的兩個基本原則——對照實驗原則,單因子變數原則

  四、教學難點

  單因子變數原則中實驗變數與無關變數的辨析

  五、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

  蒐集相關圖片和素材;製作Flash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播放綠色植物碩果累累的圖片;人和其他動物吃的各種食物的照片。

  結合初中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瞭解?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設計意圖:激情引趣,引起學生對光合作用的重視

  1、光合作用概念:教師在學生討論後歸納出: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透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氧氣。

  (問:光合作用是怎樣被人們發現的?)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和學習興趣

  2、光合作用的發現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看書,要每個同學對幾個著名實驗的實驗年代、科學家人名、國籍、實驗過程、實驗結論逐一整理。

  讓同學們根據自己體會講述如何自己設計實驗證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氣,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

  為加深印象,教師透過Flash多媒體課件演示植物可以更新空氣,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並歸納實驗結果。

  從光合作用發現過程我們看到科學工作者對科學事業執著追求,嚴謹的科學態度,巧妙的思維方法值得我們很好學習,我們更需要學

  習科學家們科研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

  設計意圖:感受科學發現過程,提高學生探索求實的科學素養。進一步培養學生科學實驗探究的原則和方法。

  問:我們剛剛學習過了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1880年實驗證明光合作用場所是葉綠體。那麼同學們回憶第二章學習過葉綠體亞顯微結構,分析比較葉綠體中哪些結構與光合作用功能相適應?

  學生活動:請一學生上臺對著細胞掛圖講述細胞中葉綠體的結構設計意圖:鞏固已學知識。

  3、葉綠體中色素:教師展示葉綠體亞顯微結構圖幫助同學回憶,用幾分鐘講述實驗六“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實驗原理、實驗結果。

  學生活動:學生4人一組完成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設計意圖:認識實驗探究過程都必須依據一定的科學道理。體驗合作學習過程。

  學生實驗結束後,教師可給學生演示葉綠體的色素吸收光譜的現象。方法是:用紅、橙黃、綠、藍紫色的薄膜,分別遮住同一光源。把盛有葉綠體的色素提取液的試管,分別放在紅、橙黃、綠、藍紫色光前、讓學生觀察這些光透過色素提取液的情況。可明顯地看到紅和藍紫色光透過的較少(暗),橙黃和綠色光透過的較多(亮)。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現象,得出葉綠體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在此基礎上,出示教材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譜曲線,引導學生分析曲線含義,總結光合色素吸收光波的不同特點。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進一

高一生物教案6

  一、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1、描述細胞衰老的特徵。

  2、簡述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的區別。

  能力方面:進行與社會老齡化相關的問題的資料蒐集和分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探討細胞的衰老和凋亡與人體健康的關係,關注老年人的健康狀況。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⑴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係,細胞衰老的特徵。

  ⑵細胞凋亡的含義。

  2、教學難點:細胞凋亡的含義及與細胞壞死的區別。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方法:討論法、講解法

  五、教學程式:

  [問題探討]1、人體衰老表現出哪些特徵?2、老年人體內有沒有幼嫩的細胞?3、年輕人體內有沒有衰老的細胞?3、人體衰老與細胞衰老有什麼關係?

  教師總結: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有關,但二者又不能劃等號。⑴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都是生物體正常的生命現象。從總體看,個體衰老的過程也是組成個體細胞普遍衰老的.過程。⑵對單細胞生物體來說,細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個體的衰老或死亡。⑶對多細胞生物來說,細胞的衰老或死亡不等於個體的衰老或死亡,如幼年個體中每天都有細胞衰老、死亡。個體的衰老不等於細胞的衰老,如老年個體中每天也有新細胞產生。

  那麼細胞衰老有何特徵呢?

  細胞衰老的過程是細胞的生理狀態和化學反應發生複雜變化的過程,最終:表現為細胞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學生閱讀教材P122相關內容)

  教師總結:

  一大:細胞核變大,染色質收縮,染色加深。

  衰老細胞的特徵一小:細胞內水分減少,萎縮變小,代謝速率減慢。一多:細胞內色素逐漸積累、增多兩低:膜的物質運輸功能降低,有些酶的活性隆低。

  細胞衰老的原因是什麼?關係細胞衰老的原因,歷來是研究人員極為關注又很難回答的課題。近幾十年來,先後提出過多種假說,目前為大家普遍接受的是自由基學說和端粒學說。(學生閱讀教材P122相關問題)

  [資料蒐集和分析]社會老齡化的相關問題,叫同學們將蒐集到的相關資料投影展示出來,結合教材P123討論題討論分析之。

  生物體內的絕大多數細胞,都要經過未分化、分化,衰老和死亡這幾個階段。可見,細胞的衰老和死亡也是一種正常的生命現象。

  細胞死亡有兩種形式:1、細胞壞死,它是由某些外界因素造成細胞急速死亡,是一種被動性死亡;2、細胞凋亡,這是一種特定基礎控制的主動性死亡。細胞壞死與細胞凋亡在形態學和生物化學上有著明顯的區別。細胞凋亡有廣泛的生物學意義,例如,在胚胎髮育時期清除多餘的細胞,有利於器官的建成。當細胞被病毒感染或發生癌變時,機體也會透過凋亡的方式加以清除。

  六、總結:

  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關係,細胞衰老的特徵,細胞衰老的原因,細胞凋亡的含義及與細胞壞死的區別。

  七、作業佈置:P124練習

高一生物教案7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新課標教材人教版必修二<<遺傳與進化>>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主要包括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DNA分子的結構及結構特點、以及製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三部分。其中DNA雙螺旋結構的內容和特點是學生學習遺傳的基礎,DNA獨特的雙螺旋結構保證了DNA具有多樣性、穩定性、特異性的特徵,它是學生理解生物的多樣性、穩定性、特異性本質的物質基礎。

  二、學情分析

  學生從上一節內容知道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對於DNA的結構有一定的好奇。必修一學過核酸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一定的幫助。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概述DNA分子的結構的主要特點。

  2、製作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

  3、討論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構建歷程。

  〖能力目標〗

  1、製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鍛鍊學生的動手、動腦以及空間思維能力。

  2、對科學家探索基因本質的過程進行分析和討論,領悟假說——演繹和模型方法在這些研究中的應用。

  〖情感目標〗

  1、認同與人合作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討論技術進步在探索遺傳物質奧秘中的重要作用。

  2、認同人類對遺傳物質的認識過程是不斷深化不斷完善的過程。

  四、學習重點

  1、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2、製作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

  五、學習難點

  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六、教學方法

  講授法、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七、課時安排

  本節課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用於學習DNA分子的結構,第二課時用於製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八、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

  前面我們透過“肺炎雙球菌體內、體外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學習,知道DNA分子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它能使親代的性狀在子代表現出來。那麼DNA分子為什麼能起遺傳作用呢?這需要從它的結構談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DNA的結構。

  第一部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自主學習本部分並回答下面問題。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中的DNA分子結構發現的故事並回答下列問題:

  1、沃森和克里克在構建模型的過程中,利用了他人的哪些經驗和成果?

  (1)當時科學界已經發現的證據有:組成DNA分子的單位是脫氧核苷酸;DNA分子是由含4種鹼基的脫氧核苷酸長鏈構成的;(2)英國科學家威爾金斯和富蘭克林提供的DNA的X射線衍射圖譜;(3)美國生物化學家鮑林揭示生物大分子結構的方法(1950年),即按照X射線衍射分析的實驗資料建立模型的方法,為此,沃森和克里克像擺積木一樣,用自制的硬紙板構建DNA結構模型;(4)奧地利著名生物化學家查哥夫的研究成果:腺嘌呤(A)的量總是等於胸腺嘧啶(T)的量,鳥嘌呤(G)的量總是等於胞嘧啶(C)的量這一鹼基之間的數量關係。

  2、沃森和克里克在構建模型的過程中,出現過哪些錯誤?他們是如何對待和糾正這些錯誤的?

  沃森和克里克根據當時掌握的資料,最初嘗試了很多種不同的雙螺旋和三螺旋結構模型,在這些模型中,他們將鹼基置於螺旋的外部。在威爾金斯為首的一批科學家的幫助下,他們否定了最初建立的模型。在失敗面前,沃森和克里克沒有氣餒,他們又重新構建了一個將磷酸—核糖骨架安排在螺旋外部,鹼基安排在螺旋內部的雙鏈螺旋。

  沃森和克里克最初構建的模型,連線雙鏈結構的鹼基之間是以相同鹼基進行配對的,即A與A、T與T配對。但是,有化學家指出這種配對方式違反了化學規律。1952年,沃森和克里克從奧地利生物化學家查哥夫那裡得到了一個重要的資訊:腺嘌呤(A)的量總是等於胸腺嘧啶(T)的量,鳥嘌呤(G)的量總是等於胞嘧啶(C)的量。於是,沃森和克里克改變了鹼基配對的方式,讓A與T配對,G與C配對,最終構建出了正確的DNA模型。

  教師活動:教師向學生出示DNA分子雙螺旋的模型,師生共同觀察歸納出DNA分子的結構

  。請同學們完成相應的模型構建過程。

  學生活動:合作探究完成下面過程。

  模型構建1:脫氧核苷酸

  1.DNA分子的元素組成有哪些?

  2.DNA分子的基本單位是什麼?

  3.脫氧核苷酸有哪些物質組成?鹼基有哪些?

  脫氧核苷酸有哪幾種?畫出脫氧核苷酸的結構簡式。

  A

  T

  G

  模型構建2:脫氧核苷酸鏈(單鏈)

  C

  在圖一中畫出一條鏈中脫氧核苷

  圖一

  酸之間的連線方式。

  A

  T

  G

  C

  模型構建3:DNA雙鏈(平面結構)

  1.在右圖中畫出DNA雙鏈中另外一條鏈。

  2.兩條單鏈如何排列?外側是什麼?內側

  是什麼?

  3.鹼基之間如何配對?透過什麼化學鍵連

  接?

  模型構建4:DNA雙螺旋結構

  第二部分DNA分子的結構

  師生結合下面問題共同總結DNA分子的結構

  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是什麼?什麼是鹼基互補配對原則?

  基本支架:在主鏈上脫氧核糖與磷酸交替排列,核苷酸之間的磷酸與脫氧核糖透過脫水縮合結合在一起。在DNA分子的外側骨架如果一條為:磷酸—脫氧核糖—磷酸—脫氧核糖;另一條為:脫氧核糖—磷酸—脫氧核糖—磷酸;兩條鏈上的脫氧核苷酸、磷酸和鹼基數目相等,長度一樣,排列反向。

  鹼基互補配對原則:一條鏈上有鹼基A,另一條鏈必有鹼基T與其配對,一條鏈上有鹼基C,另一條鏈上必有鹼基G與其配對;鹼基間透過氫鍵連在一起:A與T有兩個氫鍵,G與C有三個氫鍵,因此,DNA分子中C、G數目越多,分子結構越穩定。在雙鏈DNA分子中:嘧啶鹼基的總數與嘌呤鹼基的總數相等。A+G=C+T。這可作為判斷單、雙鏈DNA的唯一依據。但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AT對和GC對的比例不同:(A+T)/(G+C)=a(不同生物a值不同)。

  第三部分製作DNA雙螺旋結構的模型

  課下要求學生用硬紙板為材料,借用於剪刀、針線等來完成製作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買到做DNA分子結構的教具,每四個同學一組,透過合作來組裝出DNA分子,並在下一節課上課時進行交流,透過學生的動手,讓每個學生真正掌握DNA分子的結構。變抽象為具體,再由具體想象出DNA分子的結構。

  九、板書設計

  DNA分子的結構

  1.DNA分子結構的發現過程

  2.DNA分子的結構特點

  3.DNA分子的鹼基計算

  十、自主檢測

  1.DNA徹底水解,得到的化學物質是(  )

  A.氨基酸,葡萄糖,含氮鹼基

  B.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C.核糖,含氮鹼基,磷酸

  D.脫氧核糖,含氮鹼基,磷酸

  2.已知1個DNA分子中有4000個鹼基對,其中胞嘧啶有2200個,這個DNA分子中應含有的脫氧核苷酸的數目和腺嘌呤的數目分別是

  (    )

  A.4000和900

  B.4000和1800

  C.8000和1800

  D.8000和3600

  3.根據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在A≠G時,雙鏈DNA分子中,下列四個式子正確的是(  )

  A.(A+C)/(G+T)=1

  B.(A+G)/(G+C)=1

  C.(A+T)/(G+C)=1

  D.(A+C)/(G+C)=1

  4.一段多核苷酸鏈中的鹼基組成為:35%的A、20%的C、35%的G、10%的T。它是一段(  )

  A.雙鏈DNA

  B.單鏈DNA

  C.雙鏈RNA

  D.單鏈RNA

  5.構成DNA分子的鹼基有4種,下列各種鹼基數量比中,因生物種類不同而有區別的是(  )

  A.(A+C)/(T+G)

  B.(A+G)/(T+C)

  C.(A+T)/(G+C)

  D.A

高一生物教案8

  一、教學目標:

  【知識】:說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徵和致癌因子

  【技能】:討論惡性腫瘤的防治選擇健康的生活

  二、教學重點:重點——癌細胞的主要特徵;難點——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區別。

  三、教學用具:ppt幻燈片、癌症及其治療的記錄片

  四、課前準備:學生收集關於致癌因子的資訊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及癌細胞的特徵提問學生,設定情景:如果你被告知患有癌症,你會怎麼想,怎麼做?你在媒體上看到哪裡物質、行為具有致癌/誘癌作用,你會怎麼做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應變由人們對癌症的恐懼,設問:什麼是癌症呢?講述癌細胞的概念、主要特徵。展示一些癌細胞的圖片,與正常細胞進行比較。進入情境,回答問題

  (二)致癌因子先讓學生列舉自己瞭解的致癌物質,再對學生的發言進行歸納,致癌因子的種類。補充遺傳因素,遺傳因素也是在外部條件誘發下產生癌細胞的。

  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的相互作用,適當補充癌症發展的過程。根據生活經驗,列舉致癌物質

  (三)癌症的防止介紹一些生活中避免接觸致癌因子的做法。讓學生說說了解到的哪些癌症的治療方法,然後介紹現代醫學治療癌症的方法,展望未來可能採取的治療手段。說出自己瞭解的癌症治療方法。

  (四)練習略

高一生物教案9

  課標要求:

  1.舉例說出基因重組及其意義。

  2.舉例說明基因突變的特徵和原因、關注轉基因生物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學習目標:

  1.基因突變的時間是DNA複製過程中;有鹼基對的替換、增添、缺失幾種型別;結果引起基因結構的改變,產生新的基因,可能使生物出現新的性狀。

  2.聯絡生活中“夏季防曬霜的使用、做X射線透視的醫務人員要穿防護衣、海灣戰爭中貧鈾彈使用的惡果”等實際現象,找出引起基因突變的幾種外界因素。

  3.分析教科書中列舉到的各種例項,總結歸納出基因突變的特點,找出基因突變對生物進化和生產實際的意義。

  4.說出基因重組的概念,發生時機。認真分析“思考與討論”中的問題,從中領悟基因重組的意義。

  學習重點: 基因突變的概念、型別及基因重組的概念。

  學習難點:基因突變的概念、型別及基因重組的概念。

  我的課堂:

  一.情境匯入:

  自學等級

  二.課堂預學:

  1、基因突變:

  (1)概念:由於DNA分子中發生鹼基對的 、 或 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就叫做基因突變。

  (2)基因突變的原因:

  因素:紫外線、x射線及其他輻射。作用機理:損傷細胞的DNA.

  因素:亞硝酸、鹼基類似物。作用機理:改變生物體核心酸的鹼基。

  因素:某些病毒的遺傳物質能影響宿主細胞的DNA等。

  (3)例項:鐮刀型細胞貧血症

  ①根本原因:控制合成血紅蛋白的DNA分子的一個 發生改變。

  ②直接原因:血紅蛋白多肽鏈中 被 代替。

  (4)基因突變的特點:

  ①基因突變在生物界中是 存在的;

  ②基因突變是 的;

  ③自然狀態下,一種生物的突變率很 ;

  ④大多數基因突變對生物體是 的。

  (5)意義:基因突變是 產生的途徑,是生物變異的 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的 材料。

  2、基因重組:

  (1)概念:指生物體進行 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 。

  (2)型別

  ①隨著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導致 的自由組合。

  ②隨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換而使 基因發生交換,導致

  上的基因重新組合。

  (3)意義:是 的來源之一,對生物的 具有重要意義。

  三.合作討論、展示:

  1. 發生了基因突變,遺傳性狀一定會改變嗎?

  2. 基因突變在光學顯微鏡下能否看見?

  3.完成下表:(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區別)

  基因突變 基因重組

  本 質

  發生時間

  條 件

  意 義

  發生可能

  四.我的疑問:

  五.歸納總結:

  六.自我測評:

  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基因突變是染色體上基因某一位置點的改變

  B.所有基因突變一定能透過生殖傳遞給後代 C.絕大多數基因突變對突變個體的生存有利

  D.每個生物體只有某些特殊細胞能發生基因突變

  2.當牛的精原細胞進行DNA分子複製時,細胞中不可能發生 ( )

  A.基因重組 B.DNA的解旋 C.基因突變 D.蛋白質合成

  3.在形成精子的減數分裂過程中,基因突變可能發生於 ( )

  A.精原細胞 B.初級精母細胞 C.次級精母細胞 D.精子細胞

  4.關於基因重組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基因重組能產生多種基因 B.基因重組是等位基因分離導致的

  C.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發生重組

  D.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因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互換,而導致染色單體上非等位基因重組

  5.下圖甲表示人類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的病因,乙是在一個家族中該病的遺傳系譜圖(控制基因用B、b)。已知穀氨酸的密碼子是GAA、GAG,請根據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1)圖甲中①②表示的遺傳資訊傳遞過程分別是① ,② ;①過程發生的時間是 ,主要場所是 。

  (2)α鏈鹼基組成 ,β鏈鹼基組成 。

  (3)鐮刀型細胞貧血症致病基因位於 染色體上,屬於 性遺傳病。

  (4)圖乙中,Ⅱ6的基因型是 ,要保證Ⅱ9婚配後代不患此病,從理論上說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須為 。

  (5)若正常基因片段中的CTT突變成CTC,由此控制的生物性狀是否可能發生變化?

  反思與積累: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這,祝願同學們用辛勤的汗水去收穫美好的未來吧!

高一生物教案10

  一、教學目標:

  ⑴知識方面

  闡明孟德爾的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及分離定律。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體驗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和創新思維。⑶能力方面

  運用分離定律解釋一些遺傳現象。二、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內容是讓學生子解孟德爾遺傳規律,以及各種不同形狀的組合所產生的子代所表達的相關性狀。本課還安排有一個學生實驗,一是觀察與思考,二是分組討論。鑑於本實驗比較繁雜難懂,所以必須督促學生做好課前預習。三、學情分析:

  實驗課是對原有知識的實際應用,學生操作起來可能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藉助於多媒體課件以及實際操作等手段把整個實驗流程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幫助學生理解。本課之前學生已經結合實驗參考書進行了自學,自學過程中一定產生了疑問和困惑,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展示實際操作的成果,提出並解決疑惑,在瞭解學生實際運用和操作的基礎上,敏銳地發現生成性問題,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課前自學獲得的知識結構完整化、邏輯化、系統化,並能在一定範圍內遷移應用。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對分離現象的解釋,闡明分離定律。

  (2)以孟德爾的遺傳實驗為素材進行科學方法教育。(3)運用分離定律解釋一些遺傳現象。2.教學難點

  (1)對分離現象的解釋。(2)假說—-演繹法。

  五、教學方法:

  分組討論法、演示法、實驗法六

高一生物教案11

  設疑:比較組成地殼和組成細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透過比較,你能發現什麼問題?

  0.921.09

  還原糖脂肪蛋白質

  預測實測原因預測實測原因預測實測原因

  蘋果汁

  梨汁

  馬鈴薯勻漿

  花生

  種子

  花生種子勻漿

  豆漿

  鮮肝提取液

  交流實驗結果:每一組實驗選取一個人介紹實驗情況,然後分析實驗成敗的得失

  設計意圖:透過小組合作進行實驗,鍛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意識。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並進行當堂檢測。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路並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課堂實錄)

  (五)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我們已經學習了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那麼,細胞中的各種有機物又是怎麼樣的,有什麼特點?在下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生命活動的承擔者—蛋白質。這節課後大家可以先預習這一部分,著重分析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氨基酸。並完成本節的課後練習及課後延伸拓展作業。

  設計意圖:佈置下節課的預習作業,並對本節課鞏固提高。教師課後及時批閱本節的延伸拓展訓練。

  九、板書設計

  第2章 組成細胞的分子

  第1節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大量元素:C、H、O、N、P、S等

  微量元素:Fe、Mn、Zn、B、Cu、M等

  組成細胞的基本元素:C

  二、

  三、檢測生物組織中的常見有機物

  十、教學反思

  本課的設計採用了課前下發預習學案,學生預習本節內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課堂上師生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探究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忘、易混點等,最後進行當堂檢測,課後進行延伸拓展,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教材中本實驗安排為驗證性實驗,可與講課同步進行。

  本實驗難度並不大,但由於內容較多,實驗時間較長,因此,必須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時完成。實驗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增設教師演示實驗。上課之前,教師應該準備好做演示實驗所需的實驗材料、用具、儀器和試劑等。同時,逐項完成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質三類有機物的鑑定實驗。在實驗課上,將三個實驗的正確結果分別展示在講臺上,並作扼要的介紹,以便使學生將自己的實驗結果與教師的演示實驗作比較。

  2.實驗中學生應分工合作。在“還原糖的鑑定”實驗中,當每組2個學生中的1個製備生物組織樣液時,另一個學生可以用酒精燈將水煮開,以便縮短實驗的等待時間。在“脂肪的鑑定”實驗中,1個學生製作臨時裝片時,另一個學生則可以除錯顯微鏡。另外,在完成前2個實驗時,1個學生洗刷試管、清洗玻片和整理顯微鏡,另一個學生則可以進行後1個實驗的操作。

  3.鑑定可溶性還原糖的實驗,在加熱試管中的溶液時,應該用試管夾夾住試管上部,放入盛開水的大燒杯中加熱,注意試管底部不要接觸燒杯底部,同時試管口不要朝向實驗者,以免試管內溶液沸騰時衝出試管,造成燙傷。如果試管內溶液過於沸騰,可以用手上提夾住試管的試管夾。

  4.做鑑定糖和蛋白質的實驗時,在鑑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樣液,以便與鑑定後的樣液的顏色變化作對比,這樣可以增強說服力。

  5.斐林試劑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勻後方可使用,切勿將甲液和乙液分別加入組織樣液中。

  本節課時間45分鐘,其中情景匯入、展示目標、檢查預習5分鐘,講解實驗原理與實驗步驟7分鐘,學生分組實驗10分鐘左右,反思總結當堂檢測5分鐘左右,其餘環節18分鐘,能夠完成教學內容。

高一生物教案12

  一、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1、舉例說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上。

  2、說出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情感態度方面

  1、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

  二、教學重難點:

  細胞是基本的 生命系統是重點;說出生命系統的層次是難點。

  三、教學用具:

  ppt幻燈片

  四、課前準備:

  讓學生收集關於冠裝病毒相關的資料。

  五、教學課時: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1、引入新課

  2、分析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3、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難點)

  小結

  課後練習教師活動

  以“病毒是不是生物?”問題引入,簡單複習病毒的結構(沒有細胞結構,只有蛋白質外殼和核酸核心,但是能複製)。舉引起SAS的 冠狀病毒為例,提出問題,病毒在細胞外不具備很多生命的基本特徵,它是怎麼複製的呢?……冠狀病毒在那些細胞裡面複製呢?

  小結上面的內容,沒有細胞結構的病毒在細胞外表現不出生命的特徵,說明細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徵。(為什麼呢?)細胞的任何一部分脫離了細胞就不具有獨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質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徵。所以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提出問題:細胞能表現出那些生命活動呢?指導學生閱讀資料,並開展討論。

  小結:(幻燈片展示提綱)細胞為什麼是生命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一個細胞能完成各種生命活動;多細胞生物是在在細胞生命活動基礎上實現各種的生命功能。(舉出一些例項)

  地球上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可謂是恆河沙數,但是這些生物,小到組成它們身體的細胞,大到一個生物個體,一個物種、甚至一個生態系統、整個生物圈,都可以一個一個的生命系統(什麼是系統呢),而且這些生命系統之間還有層次的關係。(以一隻龜為例分析)

  單一個心肌細胞就是一個生命系統,(為什麼呢?)因為細胞各個部分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而使細胞能表現生命特徵;心肌也是一個系統(分析略)。引導學生分析心臟、迴圈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等也是一個系統學生活動

  討論、思考 問題:病毒是怎麼樣複製的?(在細胞內)

  彙報冠狀病毒的相關的資料

  閱讀資料並討論:

  (例項一:草履蟲除了分裂和運動,還能鑷食、排洩,生長,應激;例項二:精子和卵細胞作為橋樑,胚胎髮育與細胞的生長、分裂、分化有關係;例項4:例如瘧疾、非典感冒等等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生物系統的層次性、以及嘗試分析後面幾個層次作為生命系統的原因。(著重引導說出多個組分互相配合影響成為整體)

  完成資料後的“思考與討論”。

  七、板書設計

  第1節 從生物圈到細胞

  一、為什麼說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

  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例項

  生物 生物型別生命活動基本特徵說明

  草履蟲單細胞生物運動和分裂

  人多細胞生物生殖和發育

  人多細胞生物縮手反射

  病毒非細胞形態的生物 入人體的淋巴細胞

  人人和高等動物免疫

  二、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結構

  層次概念 舉例學生舉例

  細胞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心肌細 胞5

高一生物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簡述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透過自主對比觀察幾種氨基酸的結構,思考討論後得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提高觀察分析能力。

  2.透過圖文結合的形式,在獲取形象的、資訊內容的同時,提高分析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樹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氨基酸的結構及其形成蛋白質過程。

  難點:氨基酸形成蛋白質過程和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電影《蜘蛛俠》的片段。設問:電影中的主人公是誰?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麼?

  接著,ppt展示兩組圖片:(1)黑寡婦蜘蛛的圖片,黑寡婦蜘蛛因為它蛛絲中的“蛛絲蛋白”,使得它的蛛絲的強度異常的高。(2)熒光水母的圖片,熒光水母因為它體內的“熒光蛋白”,使得它能發出美麗的熒光。

  問:從這些畫面中我們應該不難發現這些神奇的生命現象是由誰來承擔的?蛋白質有什麼樣的結構?它又有哪些功能呢?(引出課題)。

  (過渡)研究表明蛋白質的結構是複雜的,可是這種複雜的分子卻是由一些結構簡單的氨基酸分子作為基本單位所構成。所以認識蛋白質的結構,首先就必須瞭解氨基酸的結構。

  (二)資料分析,探究氨基酸的通式

  PPT上展示擁有4種氨基酸,讓學生思考討論如下問題:

  (1)四種氨基酸都由哪些元素組成?有什麼共同特點?區別是什麼?

  (2)如果將各氨基酸的不同部分用字母R表示(—R),嘗試歸納氨基酸的通式。

  提示:每種氨基酸都由C、H、O、N四種元素組成,每個分子都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並且都有一個氨基和羧基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共同點);R基不同(不同點)。

  教師邀請兩位學生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學生嘗試在紙上書寫。並請學生評價演板的兩位同學嘗試寫出的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教師最後總結,並針對錯誤進行說明。

  (過渡)現在我們知道了氨基酸的結構,但是由氨基酸作為基本單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質的呢?

  (三)動手操作,演示蛋白質的形成

  用角色扮演法讓一組學生代表不同的氨基酸,嘗試怎樣才能連線起來。學生會很容易想到“手拉手”。

  提問:

  (1)描述氨基酸分子間是如何“相互連線”的?

  (2)有沒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總結出“肽鍵”)。

  (3)雖然和手牽手有相似的地方,但有沒有不同的地方?(總結出這種“相互連線”稱為“脫水縮合”)。

  (4)這是不是一種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5)二肽還能繼續進行“脫水縮合”嗎?

  透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出“三肽”、“多肽”、“肽鏈”,以及一條肽鏈中“肽鍵數”、“脫去的水分子數”和“氨基酸數”之間存在的數量關係(用表格的形式)。

  創設情景:觀看蛋白質形成的flash動畫。

  課件展示:胰島素的空間結構。

  師生共同探討歸納蛋白質的形成過程。

  (過渡)展示一些常見蛋白質的結構圖片,指出這些蛋白質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並指出生物界中蛋白質的種類有1010—1012種,可是構成這些蛋白質的氨基酸只有約20種,這些氨基酸是怎樣形成數量如此多的蛋白質分子呢?

  (四)合作探究,深度理解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

  活動:將學生分成每6人一組,請其中一組的同學到臺上來扮演氨基酸,其它組同學相互討論,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蛋白質分子結構的多樣性,請2組學生代表發表蛋白質分子多樣的原因。

  評價並總結:結構多樣性的原因(氨基酸種類不同;氨基酸數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順序變化多端;多肽鏈盤曲摺疊形成的蛋白質空間結構千差萬別。)

  (五)鞏固新知,歸納總結概念圖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概念圖。

  (六)作業拓展

  課後調查資料:科學上第一個人工蛋白質的誕生和“國際人類蛋白質組計劃”的研究進展及成就。

  四、板書設計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和結構通式

  二、蛋白質結構的形成

  三、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

高一生物教案1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初步學會設計實驗的能力。

  (3)學會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能透過圖示和實驗來歸納問題、總結規律;

  (2)能運用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來解釋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有關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並樹立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區域性與整體相協調的科學世界觀。

  重點與難點

  1、重點

  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難點

  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質壁分離實驗的設計。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三、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引入:小實驗——蘿蔔條的軟硬對比

  1、浸在濃鹽水中的蘿蔔條;

  2、浸在清水中的蘿蔔條;

  3、新鮮的蘿蔔條。

  小結:細胞的滲透吸收和滲透失水

  滲透:水分子透過細胞膜的擴散。

  觀察並分析造成軟硬差異的原因。

  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置疑1:如何從顯微角度觀察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思考引導學生透過到本質看現象

  1、實驗設計:洋蔥外表皮細胞吸水和失水實驗

  材料:洋蔥鱗葉

  置疑2:為什麼選用洋蔥做實驗?思考

  2、滲透的結構基礎

  讀圖識圖

  複習:選擇透過性的概念

  為實驗設計鋪墊

  置疑3:水分子透過滲透作用主要進入了細胞的什麼結構或從什麼結構離開了細胞?思考並判斷為實驗設計鋪墊

  儀器和試劑:顯微鏡、鑷子、載玻片、蓋玻片、刀片、30%蔗糖溶液、清水

  討論:如何設計實驗

  小結:

  設計原則:對照原則

  變數唯一原則

  設計實驗並交流

  引導學生形成實驗設計的科學理念

  指導學生操作實驗

  實驗操作

  實驗技能練習

  實驗總結:洋蔥外表皮細胞吸水和失水影片

  質壁分離:植物細胞壁與其原生質層分離的現象。

  質壁分離復原:質壁分離後的細胞恢復原正常形態的現象。

  置疑4:聯絡實驗思考細胞吸水或失水的外部條件是什麼呢?

  思考學會由現象到原理的自我歸納總結

  3、原理

  當外界溶液濃度 小於 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吸水;

  當外界溶液濃度 大於 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失水。根據操作過程中看到的三個影象逐一分析

  學生總結

  進一步探究:洋蔥外表皮細胞液的濃度。討論交流拓展思維,鞏固實驗

  思考題

  1、將動物紅細胞分別放在蒸餾水中和濃鹽水中會看到什麼現象?

  2、為什麼對農作物一次施肥過多,作物會出現“燒苗”現象?

  3、將新鮮的黃瓜放在蔗糖與食醋配製成的糖醋汁液中,開始時黃瓜呈現萎縮,糖醋汁液麵上升。2天后,糖醋汁液麵下降,黃瓜呈現膨脹並有酸甜味道,說明醃製的黃瓜細胞內既有蔗糖分子又有醋酸分子,試分析原因。

  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設計方面進行了多次改進,最後確定為先讓學生設計實驗,透過實驗總結出原理,再由拓展實驗將實驗和原理整合在一起,為學生創設思維拓展的空間,最後聯絡習題解釋生活和生產實踐方面的現象,將知識運用到實際。作為教師,整個過程始終耐心細緻的在引導學生如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個人認為這是值得肯定和有效的地方。在細節方面,如果以蔗糖分子和水分子為例,將原生質層選擇透過性的特點講透、講深,相信學生在設計和理解方面會更快更好。另外在習題設計上,如果將“燒苗”現象講透,點到植物會因外界濃度過高導致質壁分離時間過長而死亡,則學生在解釋醃黃瓜現象時思維會比較流暢。

高一生物教案15

  一、教學內容

  《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是新課標高中《生物(必修二)》(人教版)第二章“基因和染色體的關係”中的第一節,它是有絲分裂的繼續,又是遺傳和變異的細胞學基礎。學好這節課既有助於加深理解有絲分裂過程,又是學好遺傳和變異的必要條件。所以,在知識上它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這決定了本節內容的重要性。

  二、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闡明細胞的減數分裂。

  (2)舉例說明配子的形成過程。

  (3)舉例說明受精作用。

  (4)使用高倍鏡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分裂固定裝片。

  (5)運用模型建構的方法,模擬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和行為的變化。

  2.過程與方法

  (1)藉助電腦動畫,展示減數分裂的連續動態變化過程,將抽象的減數分裂過程直觀化,將大量冗長的文字影象化。

  (2)學生的自主觀察、歸納總結、分析討論、表解、鞏固、練習,使學生理解掌握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主要行為變化,並從實質上認識了減數分裂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有絲分裂。

  (3)透過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分裂固定裝片,識別減數分裂不同階段的染色體的形態、位置和數目,加深對減數分裂過程的理解。

  (4)運用模型建構的方法,模擬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和行為的變化,體驗減數分裂中染色體的規律性變化,從而理解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減數分裂是一個由各個階段組成的連續的動態過程,教學可使學生領悟到“事物(生命)都是階段性和連續性的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教學重點

  1.減數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過程

  四、教學難點

  1.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

  2.同源染色體的概念

  五、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染色體紙質模型、吸鐵石

  六、課時安排

  3課時

  七、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教學階段?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1.創設情境:用例項解釋有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細胞的含義?出示明星李亞鵬、王菲夫婦及其女兒的圖片。

  提問:女兒是怎樣產生的?

  教師:從生殖的角度看,女兒是怎樣產生的呢?

  教師:答得很好。像這樣由父方提供精子,母方提供卵細胞,精卵結合後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發育成個體的生殖方式是一種有性生殖。相應地,精子和卵細胞就是一種生殖細胞。

  注意: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細胞融合得到的細胞,所以受精卵中染色體數目是精子和卵細胞染色體數目之和。下面我們從染色體的組成來分析這一家三口。

  提問:一家三口體細胞染色體數分別為多少??生:女兒是在李王夫婦的愛情催化下產生的。(笑)

  生:李亞鵬提供精子,王菲提供卵細胞,精卵結合後形成受精卵,女兒是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

  生:46條?激發興趣,交代有性生殖的含義,為後續學習做好鋪墊。(課前學生並不瞭解有性生殖的含義)

  2.引入課題:初步介紹減數分裂的概念,強調染色體數目減半,暫不說明覆制一次分裂兩次?教師:也就是親代和子代染色體數目是恆定的。

  提問:精子和卵細胞可以透過有絲分裂產生嗎?為什麼?

  設問:那麼,為了保持生物前後代細胞內染色體數目的恆定,應該透過什麼樣的分裂方式來產生精子和卵細胞呢?

  教師:如果精子或卵細胞內染色體只有正常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一半,那麼問題便迎刃而解。也就是說在形成精子和卵細胞過程中,細胞的染色體是要減少一半的。像這種能使細胞染色體數目減半的細胞分裂就叫減數分裂。減數分裂產生的細胞如果可以進行有性生殖,就叫成熟的有性生殖細胞,比如精子、卵細胞是成熟生殖細胞。而能進行減數分裂的細胞就是原始生殖細胞,比如精原細胞和亂原細胞。

  原始生殖細胞

  →

  成熟生殖細胞

  (2N)

  →

  (1N)

  生:不能。因為如果精子或卵細胞是由有絲分裂得到的,精子和卵細胞染色體數各為46條,受精卵為92條,後代染色體數無法維持恆定。?設疑匯入,把注意力集中到染色體變化這個重點上來

  3.觀察分析:分析減數分裂的結果,僅從形態、大小上介紹同源染色體的概念?出示雌果蠅體細胞和卵細胞的染色體組成圖。

  提問:經過減數分裂,兩個細胞在染色體數量上有怎樣的關係?

  提問:除了數量關係外,從染色體形態、大小上看,兩個細胞在染色體的組成上有何特點和聯絡?

  師生共同歸納觀察結果: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像這種形態和大小相同的兩條染色體叫同源染色體),卵細胞中沒有成對的同源染色體,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要減半、成對的同源染色體要分開。?生:卵細胞染色體是體細胞的一半。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並在白紙上畫出討論結果。?透過觀察明確減數分裂的結果,為探究減數分裂過程做準備。對同源染色體的概念進行分層教學,有利於學生接受。

  4.探究減數分裂過程

  提出探究問題:減數分裂怎樣進行才能使染色體數量減半且同源染色體分開?

  可能的討論結果:

  ①?染色體不復制細胞直接分裂一次,染色體均分;

  ②?染色體複製一次細胞連續分裂兩次,第一次分裂是著絲點斷裂,第二次分裂是直接分裂,染色體均分;

  ③?染色體複製一次細胞連續分裂兩次,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體分開,第二次分裂是著絲點斷裂?學生上臺用染色體紙質模型和吸鐵石擺出討論結果

  教師點評:(表揚學生的想象力)研究表明,只有經過DNA複製後才能啟動細胞的分裂,所以不可能為情況①。情況②和③中,與實驗相符的是情況③。

  總結提問:在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複製幾次?細胞分裂幾次?得到幾個子細胞?子細胞染色體數目如何?

  染色體數減半和同源染色體分開分別在第幾次分裂?

  生:染色體複製一次細胞連續分裂兩次,得到4個子細胞,子細胞染色體數是母細胞的一半。

  生:都在第一次分裂

  及時總結討論結果,有利於學生把握減數分裂的要點。

  5.完善減數分裂的概念

  過程:染色體複製一次,細胞連續分裂兩次。

  結果: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是原始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一半。

  範圍: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學生閱讀課本上減數分裂的概念。?先講分裂的全過程再講各個階段,有利於把握分裂的連續性和階段性。

  6.深入學習減數分裂的過程—精子的形成過程?(1)精子的形成部位:睪丸(精巢)的曲細精管中。

  (2)精子的形成過程

  ①播放精子形成過程的flash動畫,讓學生總體感知精子的形成過程,提示學生注意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和著絲點的數量變化;

  ②多媒體分步展示減數分裂的各個階段,注意講清細胞名稱、同源染色體(從來源上、聯會上講)、非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等概念;

  ③用紙質染色體的排列幫助學生理解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

  ④

  聯絡有絲分裂來理解減數第二次分裂;

  ⑤文字總結精子的形成過程。

  觀看精子的形成過程的flash動畫

  從來源上講解同源染色體的概念?用圖解的方法進一步完善同源染色體的概念,效果形象直觀。

  7.課堂練習

  學生做練習

  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

  瞭解學生學習情況,以便確定下一步補償性學習的安排

  8.結課

  精原細胞經減數分裂形成精細胞,精細胞變形後形成精子,精子的特點是細胞質中營養少,有尾,善於運動。活潑好動的精子產生後便尋找機會去追尋他的戀人——卵細胞,他們一旦相遇就彼此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再經細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個體。而受精卵最初細胞分裂所需的營養是由受精卵自己提供的。如果要滿足受精卵最初細胞分裂的營養需求,同時使受精卵的染色體數與正常體細胞相同,那麼,作為精子戀人的卵細胞在形成過程中,應該具備怎樣的特點呢?卵細胞的形成和精子的形成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呢?讓我們下節課再進行學習。

【高一生物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