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數學課後反思

數學課後反思

數學課後反思集錦15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後。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課後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數學課後反思1

  教材分析

  兩步乘法解決問題這部分內容的訓練目的,一方面是鞏固兩、三位數的乘法計算,另一方面就是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正確分析數量關係,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今後進一步解決較為複雜的問題奠定基礎。本節課的知識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學會用表內乘法以及運用加減法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呈現給學生一幅廣播體操表演的情景圖,圖下面小精靈明明提出的一個問題:3個方陣有多少人?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接著,顯示出學生收集數學資訊和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它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途徑,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訓練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學情分析

  學生在二年級學習時,已經會用表內乘法、除法以及加減法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對本課所研究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在生活的實踐體悟中,有一定的整理資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

  教學目標

  1.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兩步乘法解決問題,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2.能從多個角度解決同一個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思維。

  3.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分析數量關係,能用兩步乘法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解題思路,掌握解題方法。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一、情境匯入

  二、探究新知

  課件出示學校開展運動會競賽圖片

  1.課件出示學生練廣播操的三個方陣的主題圖,透過觀察畫面,你發現了哪些數學資訊?師:根據這些資訊,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2.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重點解決“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問題探究其它的解決策略

  學生觀看圖片學生收集到的資訊會有:每行有10人,有8行。每列有8人,有10列。有3個方陣。學生可能提出每個方陣有多少人?兩個方陣有多少人?三個方陣有多少人?……學生觀察畫面,收集解決問題的資訊資料,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預設:大部分學生都會想到最容易思考的解決方法:先求每個方陣有多少人,再求三個方陣有多少人。先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交流解決策略。預設:學生可能探究出以下幾種策略:①把三個方陣作為一個整體橫向看,先求三個方陣的一行有多少人,再求8行有多少人?② 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一共有多少人?

  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對學生進行熱愛體育運動的思想教育。學生彙報的時候教師及時演示課件,讓學生清楚看到方陣中的每行、每列。主題圖為學生創設愉悅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思考,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準備。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說清楚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考過程,發現用兩步乘法解決問題可以分步也可以列綜合算式。由於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三年級學生的空間觀念不是很強。所以,在學生彙報方法的時候,教師及時演示動態的課件,幫助學生理解這種方法。引導學生髮現觀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資訊不同,解決問題的策略也不相同。

  三、鞏固練習

  四、總結全課

  3.最佳化解題方法。

  4.小結:

  1.課件出示“做一做”中的雞蛋問題,指導學生解決“一共有多少個雞蛋?”

  2、讓學生解決練習二十三第1、4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

  比較這幾種方法找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學生總結學生先獨立完成,再組織交流,並鼓勵學生展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由於學生觀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思考探索解決方法也就不同,解決“一共有多少個”的方法可能會出現多種。

  同一應用題,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知識,就會找到不同的“思路”,並能從“多解”中透過“比較”,找到“巧解”。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做到先想後說,能完整、準確、有條理地說清楚解決問題的思路。思維的有序性和合理性的訓練,有利於規範學生有序嚴謹的思考過程,正確分析數量關係進一步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訓練、發展學生的思維。練習題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並且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透過這道題引導學生利用學會的思維方式,掌握了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全面瞭解學生掌握新知的情況幫助學生初步應用分析、綜合的邏輯思維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邏輯推理能力,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板書設計

  連乘兩步計算解決問題每個方陣有8行,每行有10人,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1個方陣有多少? 3個方陣一大行有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行?8×10=80(人) 10×3=30(人) 3×8=24(行)3個方陣有多少人? 3個方陣8大行有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人?80 ×3=240(人) 30×8=240(人) 24×10=240(人)8×10×3=240(人) 10×3×8=240(人) 3×8×10=240(人)

  (裡面的問題都是用紙條貼出來的)

  教學反思

  1.本節課我以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為出發點,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從生活中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所以整堂課,我始終貫穿著陽光小學舉行體育運動會這一主線,這樣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利於加深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基本含義的理解。

  2.加強小組合作,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提取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從問題入手,找出需要的數學資訊,然後進行獨立思考再小組探究,從而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透過說說算式表示的實際意義,先求什麼?再求什麼? 再配合課件動態演示每種方法的每個步驟,從而讓學生在說算式的意義、說思路、分析數量關係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培養了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本節課中我覺得學生在分析數量關係,清晰地理清解題思路及用不同的解決辦法方面掌握得比較好。

  3.本節課中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我也注重了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例如: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在交流之前,我都會安排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有序思考的習慣——在交流時,說說你先求什麼?再求什麼?讓學生掌握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認真傾聽的習慣——在別人回答問題時,認真聽,這樣才會發現問題,提出不同的見解。

  4.由於我本人對課堂的駕馭能力不是很強,課堂中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我覺得自己的語言不夠精練,不時過於羅嗦。學生能說的問題,我總生怕他們不會,而“扶”得太多,沒做到“扶放結合”,有時還沒做到關注全體;課堂上我給學生的激勵語言還是比較少,該表揚時又忘了,沒能調動學生的情緒,這是我今後需要加倍努力的地方。

  5.本節課我基本上是上得比較紮實,學生也有些所獲,如果再讓我重新上這節課,在學生解答出第一種方法後,我會讓尋求到第二或第三種方法的學生自己上臺來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思路,讓他們有個互相學習的機會,也更能加深理解解題方法,同時還要提高自己課堂的駕奴能力。

數學課後反思2

  尺規作圖七年級才開始接觸的,有必要講清他的意圖,首先要強調直尺和刻度尺的不同,這樣在講畫一條線段與已知線段相等的時候,學生就會明白為什麼不能用尺子直接量出長度,而且也避免學生在以後的作圖中,還是習慣性的用到刻度尺進行測量。

  而教盲生畫圖,我在課前就預設了各種困難,針對盲生動手能力差,學生差異性大的特點做好準備,分成小組,讓每個小組的小組長組織小組內學習。譬如有的盲生不會用尺子畫直線,主要存在問題是不懂得如何將尺子用手固定起來,固定起來之後如何沿著尺子的一邊畫直線,很多同學的手不知道是如何放在尺子上,例如用手按住的直尺的時候,手會擋住要畫直線的筆,如果手不按那麼多的話,很難將尺子固定住,所以我想下次教畫直線的時候,可能借三角板給學生,他們手抓的地方更大,可能更容易操作。而且膠紙都很難固定在膠版上,作圖對盲生的難度還是遠遠大於正常學生的。

  尺規作圖,往往很枯燥。要牢牢記住畫圖的步驟,否則就畫不出你要的圖形。我反問了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但是透過本次尺規作圖的教學,學生對尺規作圖有了一個具體直觀的認識,我覺得效果很是不錯的。

數學課後反思3

  課時

  1課時

  設計人

  陳雪原

  教學目標設計

  1、 在現實情境中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級它們之間的關係。

  2、 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

  1、 操作法:透過操作人民幣,初步感知人民幣,認識人民幣。

  2、 觀察法:透過觀察發現各種面值的熱民幣的特點,從而進一步認識人民幣。

  教學程式設計

  教材處理設計

  師生活動設計

  一、 談話匯入。

  二、 觀察情境圖,提出問題。

  1、觀察情境圖

  2、提出數學問題

  三、解決問題

  1、解決第一個紅點問題“你存了多少錢”。

  從瞭解本班學生的存錢罐匯入新課

  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提出數學問題,然後由情境圖回到現實中來,一本班同學的存錢罐為素材開展學習活動。

  提出的問題:

  你存了多少錢?

  你認識下面的人民幣嗎?

  第一個紅點標示的問題“你存了多少錢”是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教學時採用以下幾個環節進行:1、首先是策略問題,即怎樣才能知道存了多少錢,面對這麼多錢怎樣數。

  2、教師為每個小組準備面值不同的人民幣,引導學生先分類,將面值相同的人民幣放在一起。

  3、夾流自己辨認不同面值人民幣的方法,可以從人民幣上的面值、正反面的顏色、圖案等方面進行辨認。同時教師要向學生進行愛護人民幣的教育。

  師:課件出示情境圖。

  生:觀察情境圖,提出問題。

  師:出示第一個紅點問題“你存了多少錢”。提出問題怎樣才能知道存了多少錢,面對這麼多錢怎樣數。

  生:給人民幣分類。

  生:交流自己認識的人民幣

  師:教師向學生進行愛護人民幣的教育。

  教學程式設計

  教材處理設計

  師生互動設計

  2、解決第二個紅點問題“你認識下面的人民幣嗎?”

  四、課堂練習

  五、課堂

  4、認識樂園、角、分的基礎上,組織兌換人民幣的活動,如:“1角兌換多少分?”“1元兌換多少角?”從而得出1元=10角,1角=10分。

  5、結合統計表中的資料解決紅點標示的問題“你存了多少錢”。在認識人民幣時,教師要注意充分展示學生的發現。在瞭解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之間的關係後及時組織自主練習,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

  第一個紅點問題“你認識下面的人民幣嗎?”旨在引導學生對2元及2元以上人民幣進行認識。學生已有一定的經驗,教師引導學生獨立解決。

  自主練習第1題是認識現在流通的不同面值、版別的人民幣及兌換人民幣的題目,其中大面值人民幣的認識是重點。練習時,教師仿照此題設計出更多的活動,尤其要重視“你還能怎樣換”這個環節,提高聯絡的靈活性。

  透過引導學生交流收穫體會,複習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生:兌換人民幣。

  師:組織交流1元=10角,1角=10分。

  師:引導解決“你存了多少錢”這個問題。

  生:解決問題後交流。

  師:出示第二個紅點問題“你認識下面的人民幣嗎?

  生:獨立解決問題。

  師:出示自主練習第1題

  生:自主練習

  生:交流收穫體會。

  板書設計

  我的存錢罐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人民幣的面值有:1分 2分 5分

  1角 2角 5角

  1元 2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100元

  課後反思

  由於人民幣與學生的生活密不可分,學生在生活中對有關人民幣的知識已有一定的經驗。因此,在教學是要充分利用這些經驗,創設學生熟悉的、生動地、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在解決一系列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經過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系統的學習有關人民幣的認識。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認識人民幣,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數學課後反思4

  這是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為了把課堂學習與社會實踐緊密聯絡起來,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喚起學生的環保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本節課透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部分,從兒童的興趣和生活實際出發,引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生活中做數學。

  1.讓學生充分感受。

  這節課的設計處處讓學生感受到生活數學的魅力。

  首先,教師把課的內容滲透於課前,讓學生調查去年個人和家庭收到的賀卡數量,收集賀卡和環境保護相關資料;其次,課中組織學生觀看錄影,透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統計探索等方式,讓學生估算出去年全校所有家庭共收到的賀卡數量,再進一步計算出這些賀卡要消耗多少資源;最後,讓學生用喜歡的方法發出倡議,去號召更多的同學參與到減卡救樹的行動中來,所有這些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運用於生活,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寄賀卡的行為對大自然造成的破壞,使學生更加懂得了人類只有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真正感受大自然的美麗,感悟到生命的真諦。

  2.讓學生自主選擇。

  以學生為主體,就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有自主選擇的權力。

  從學習的內容看,學生學習與自身有關的或與同學有聯絡的內容他們會更感興趣,學起來會更投入.在估算時,教師十分尊重學生的意見,13811,即可以看成14011,也可以看成14010,體現了演算法多樣化的思想;根據估算的結果,教師再出示一組資料,讓學生小組合作選擇其中一種或兩種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計算出全校所有學生家庭去年共收到的賀卡數量相當於消耗多少資源.這樣,學生自我選擇的願望得到滿足,學習的積極性更加高漲.。

  從學習的方法看,選擇恰當的學習方法也是學生所需要的.本節課,當數字較大時,允許學生選擇估算或用計算器計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獨立思考,當遇到困難時,也可以與夥伴進行合作學習,共同解決問題,提高合作意識和依靠集體智慧解決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親身親歷。

  這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就是學生親歷探究、自主實踐的過程.課中,教師只是適當點撥、引導,而讓學生透過小組協作、全班合作,不停地對自己的調查進行統計、計算、分析、討論,學生暢所欲言,這樣不僅綜合運用了簡單的資料整理求平均數多位數乘法估算等數學知識,而且透過一組組驚人的資料,激發了學生的環保意識,使每個學生都深刻體會到環保的意義和重要性.。

數學課後反思5

  數學活動比較枯燥,所以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都不是很高,經常機械性的學習,學習不夠主動。為了讓幼兒能更主動的學習,更深入的掌握數的概念,我們總是絞盡腦汁,但效果往往不大。而《點心屋》這一活動,結合主題我們周圍的人,將帶有情境性的數學遊戲貫穿始終,利用了幼兒所喜歡的點心吸引幼兒的眼球,使幼兒一開始就對活動能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後讓幼兒按包裝袋上的數字包裝相應數量的餅乾,鞏固了孩子們對9以內數的認識,輕輕鬆鬆地學會了按9以內的數量分類。教學內容的的生活化、教學方式的遊戲化是本次教學活動的特色之一。

  分析:

  新《綱要》中特別強調了幼兒教育與生活的關係,在科學領域中也指出:"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樂趣。"在本次活動中,以包裝點心為主題,透過參觀點心屋、包裝點心、送點心等情節,充分調動幼兒的參與興趣,把教學目標寓於遊戲之中,變被動教學為主動探索,使孩子學得開心、學的快樂。

數學課後反思6

  本節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學得紮實,靈活,有成就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究和實踐能力,自認為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個方面較為成功:

  1、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

  我認為營造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已不再只是一種提高教學質量的手段,而應成為一種教學的目標去追求並努力實現,力求達到“情意共鳴溝通,資訊反饋暢通,思維活躍流暢,創新精神湧動”的最佳境界。

  在課堂教學中,把尊重學生人格放在第一位,理解學生“天真”的思維,尊重學生的不同見解,幫助學生補充他人不完整的敘述,鼓勵學生敢於質疑問難,發表意見。

  改變了以教師為出發點的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或群體的交往關係,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多邊互動的主體結構。

  2、創設學生自主探索的舞臺

  整節課,我並沒有把哪一部分的知識直接告訴給學生,而是透過學生觀察,討論交流,質疑,釋疑反覆驗證的方法學習新知,還給學生的自主權,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3、教學過程中採取了明確目標激勵、情感激勵

  巧用匯入激勵,教學媒體激勵,評價成功激勵,多樣練習激勵等多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過程的積極性,取得了樂中求學,學中求樂,和諧發展的良好效果。

  4、教材是教師實施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載體,是學生學習知識、進行思維活動、發展探索能力的.重要依據

  我們說教材是死的,但教學卻是活的。我努力做到把握教材、源於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從學生實際出發,靈活運用教材,巧設教學過程,真正做到了用活教材,將教材內容分解成若干小問題,使原教材中的“死”知識變成了課堂教學中的“活”問題。不足的是,在個別環節的處理上還欠細緻,前後時間安排上還可更好一些。

數學課後反思7

  本課是二年級第一學期的數學課。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會利用鄰近的整十數進行兩位數的估算。

  2、能利用估算估計計算結果在哪兩個整十數之間。

  3、能利用估算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著重對全體學生強調:打好基礎,學會應用,激發興趣,啟迪思維;同時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上這堂課時,我先利用在一年級時學過的知識“鄰近的整十數”,他們利用數射線會做“進到下一個整十數”,“退到上一個整十數”的題。現在可以利用這一知識進行估算。這裡的估算主要是利用鄰近的整十數滲透湊整的思想。而湊整又有三種方法:“進到下一個整十數”(進一法),“退到上一個整十數”(去尾法)“進到或退到鄰近的整十數”(四捨五入或五舍六入法)。

  教學時,利用課本之題圖,讓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對學習估算的興趣,並考慮進行估算的方法。“生活即教育”。這句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說的。也說明了學習應該是學生自己的實踐活動,根據陶行知先生的這一教學理論,在上課時,通過幾組學生去超市買物品的練習,

  如:(1)籃球足球(2)蘋果香蕉(3)筆袋書包

  18元37元14元25元12元21元

  然後要求學生回答出,買每一組物品,大約要帶多少錢?你是怎麼想的?他們的回答很踴躍。雖然他們人小,但他們基本上都去過超市,有過買東西的經歷。因此對這樣的學習很感興趣。從學生的回答中,我發現個位是5的數,個別學生有些困難,因為“5”在1~10的中間,沒有最接近的整十數,所以有的學生把它進到下一個整十數,有的學生把它退到上一個整十數,這時我讓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得出當個位的數是1~4時,退到上一個整十數,當個位上數是5~9時,就進到下一個整十數。在這堂課裡,學生都投身於自己探究知識的活動中,發現知識,領悟學習方法,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透過這堂課的教學,使我體會到,以往教科書上枯燥的例題讓學生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而現在,我們從生活實際出發,在生活中想要發現些什麼。因為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將學習和學生們的生活充分融合起來,讓他們在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中去尋找、發現、探究、認識和掌握數學。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學得興趣盎然。估算的內容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對量的描述,很多時候只要算出一個與精確數比較接近的近似數就可以了。這堂課的教學,讓學生把自己的經歷和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結合起來,因此培養了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數學課後反思8

  《梯形的性質》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特殊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有關知識,並且具備初步的觀察、操作等探究特殊四邊形活動經驗的基礎上出現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對等腰梯形特徵入相關規律進行系統探索、歸納和總結,進一步學習、掌握說理和進行推理的數學方法。其中數學的分類、轉化思想都有所體現。

  八年級上學期上這個階段學生基礎好,上課很積極。有很強的表現欲,透過前兩學期的培養,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這個學段的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方面稍有欠缺,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設計了讓學生自己組織語言培養說理能力,讓學生們能逐步提高。由於學生在小學已學過梯形,特別是特殊的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並且生活中抽象成梯形的物品比比皆是,所以學生對梯形並不陌生。但結等腰梯形特徵及相關規律並沒有進行系統探索、歸納和總結,因此本課教學採用“觀察——猜想——操作——證明”為主線的教學方法,在這個設計中,觀察猜想表現的是學生的洞窗察力,操作的意義在於實驗,它強化了對猜想的直覺,證明需要探索,可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確立的教學目標是:

  1.掌握梯形的相關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質,能正確運用等腰梯形的性質時行計算、推理。

  2.經歷觀察、猜想、推理等過程,以展合情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主動探究的習慣,逐步掌握說理的基本方法。

  3.透過新增輔助線,把梯形的問題轉化成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問題,體會圖形變換的方法和轉化的思想。

  4.透過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質,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能有效地解決問題,積累解決的問題的經驗。

  5.透過動手實踐,相互間的交流,進一步激發學習熱情和求知慾。同時體驗猜想得到證實的成就感,在解題中感受生活中數學的存在,體驗數學充滿探索。

  重點:等腰梯形的性質的探索過程。難點: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

  本節課根據我對新課程的理解,主要是經課前送給學生的第一份禮物“在數學的天地裡重要的不是我們知道什麼,而是我們怎麼知道的”這設計理念。整堂課著重體現探究的主線,轉化的數學思想,以學生為主體,採用“觀察——猜想——操作——證明”為主線的教學方法,在這個設計中,觀察猜想表現的是學生的洞察力,操作的意義在於實驗,它強化了對猜想的直覺,證明需經探索,可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新思維。

  本節課我對我的設計比較滿意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1.本節課的難點是解決梯形問題的基本方法:如何新增輔助線將梯形問題轉化為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中去解決。突破的過程中我做了應有的點撥和鋪墊,讓學生回顧證明兩角相等的常用方法,研究平行四邊形時我們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了什麼圖形解決的,使學生有了一個大概的探究方向,不是毫無目的空泛的去憑空想象。

  2.對於本節的習題設計我是本著為本節的重點、難點的服務的原則,所以習題的設定充分體現了輔助線的重要作用。強化學生梯形輔助線的引法,並且一題多變,把梯形問題放到了平座標系中,轉換了一個情境,但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沒變,並和已有知識想連,讓學生覺得知識間是有密切聯絡的,要學會學以至用。

  3.本節課我透過巧設問題情境,以開放、探究問題為引線,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堅持實施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的開放式教學,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和充分的展示機會,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課堂上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穫。透過這節課,使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創造潛力是金礦,就看教師如何去開採,給學生一個題目,讓他們去探究:給學生一個衝突,讓學生去討論: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發展空間,他們會回報你一個驚喜。

  4.“梯形“是數學思想”傳授的很好的載體,在學習過程中應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行充分地探討,體會圖形與圖形之間的互相轉化關係。可以開放性地讓學生觀察、發現、驗證、說理。整體的課堂安排應該在濃厚的探索氣氛中進行。

數學課後反思9

  本次活動我從幼兒自身入手,學習以自身為中心區分上、下,難點是學習以客體為中心區分上、下。主要讓幼兒感知理解方位詞,理解並運用方位詞是認識空間關係的。本次活動我主要設計了三個環節,整個活動自始自終都以遊戲貫穿,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第一個環節以自己為中心區別上、下,我以遊戲“看誰躲得快”,及遊戲“誰最快”,來激發引導幼兒學習以自身為中心區分上下。活動中孩子非常感興趣,基本上都能區分自身為中心的上下,突破了活動的重點。

  第二個環節是難點部分,以其他物體為中心區分上下。我以遊戲“小動物捉迷藏”匯入活動的難點學習,把小動物藏到教室的各個地方,並用語言說出“什麼動物藏在什麼(上、下)面。這個環節有些難度,個別能力弱的孩子表達不清楚上下,有些其實知道但表達不好,但基本上孩子在透過遊戲還是能突破難點的學習的。

  最後一個環節是孩子在重難點突破的基礎上練習鞏固,我讓幼兒透過數學書裡的練習,讓孩子鞏固新學的知識,加強區分上下。

  整個活動孩子透過尋找、操作等活動,讓幼兒體會物體與自己的方位關係,在活動中我有意識的在相應的方位擺放些小動物卡片,引導幼兒觀察尋找並表達“什麼在什麼的哪裡”,這樣孩子學習得很有興趣,而不是枯燥乏味的,讓孩子在生活在遊戲中學習,體現了教學即生活的教育理念。

數學課後反思10

  今年三月份參加市骨幹教師培訓時,史紅桃老師帶領我們數學班學員開展《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專題研修,先由兩位老師講《小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之後老師們互相交流評議。大家都覺得小數概念的引入不夠理想。回來後我也積極進行了探索,覺得以名字引入效果較好。

  教學內容:

  義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七冊P117—118的例1、例2及相關的“做一做”。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小數,體會小數的含義;初步掌握一位小數的讀、寫法。

  2.透過自學嘗試、合作討論的形式展開學習,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3.注意培養學生喜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具準備:

  1.教具:投影儀、若干明膠片、米尺;

  2.學具:仿一角、二角、五角、一元人民幣學具若干,直尺一把。

  案例分析:

  1.複習鋪墊,啟發思維。

  ⑴說一說以下各圖陰影部分用什麼分數表示。(出示陰影圖)

  ⑵1米=()分米1分米=()釐米1元=()角

  評析:複習分數的知識,為蒐集、準備有效的資訊,誘發知識間的正遷移,溝通分數與小數之間的內在聯絡,做好鋪墊。

  2.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同學,你在家時媽媽怎麼喊你?(小名××),在學校大家又怎麼喊你呢?那你有幾個名字?(兩個)同學們,在我們的數學王國裡也有像×××同學這樣的現象,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位數學王國裡的新“朋友”,板書課題:小數。

  評析:聯絡學生的實際,由學生身邊的事情引出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幾乎每一位學生在家中都有小名,因此,引發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全體學生都踴躍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真實性和現實感。

  3.認識小數。

  (1)教師出示1米長的尺子,問: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幾分米?如果用米作單位,用分數表示,應是多少米?(板書1/10米)。在生活中為了便於使用,又把1/10米,寫成0.1米(板書)讀作零點一米。就像×××同學,你在家媽媽叫你××,在學校大家又叫×××一樣,實際上還是同一個你。

  評析:由直觀引入小數的概念,讓學生認識到小數產生於生活之中

  (2)自學嘗試,分組討論。如果是5分米,你能不能用與上題相同的方法說一說?學生思考後分組討論,各組組長召集小組同學討論,並推選出代表說一說本組的想法,透過全班討論,引導學生學會說“5分米,用米作單位,用分數表示是5/10米,用小數表示是0.5米”。

  評析:學生的嘗試,不僅僅是對小數的進一步認識,更重要的是學生運用數學思維的一次再創造行為,讓學生主動地探索,類推出這類問題的解決方法。

  希望大家予以指導!

數學課後反思11

  《文具》是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中的內容,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學生能夠正確數出6~10的物體個數;會讀、寫6~10各數;會用操作、畫圖等方法表示數量在6~10的物體個數;能用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物體數量,並進行簡單的交流。

  一、數一數、連一連。在教學過程中,我比較注重學生在數數的時候,點著數,並且按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有序的數。以及連線必須用鉛筆、直尺這種常規作圖工具規範作圖,培養規範作圖的習慣。

  二、想一想、做一做。重點在於讓學生學習用不同方式(擺小棒、畫圖、手勢)來表示數,經歷從具體情境中逐步抽象出數的過程,理解實物、圖形與數字符號之間的關係。所以需要動手擺一擺、畫一畫,多說一說。但由於我低年級教學經驗的不足以及我對學生已有知識儲備的不夠了解,導致只淺淺的讓學生口頭表達了,並沒有動手操作。

  三、描一描、寫一寫。此環節重點在於幫助學生建立符號與圖形的聯絡,在此基礎上先描一描數的書寫方法和結構,再試著寫一寫。寫數的技能需要日積月累,以及學生的手指肌肉還處於發育中,所以,我並不著急一開始就讓學生寫多好,只要方法學會,認識,會寫即可,可以慢慢練。

  自評:

  由於我常年教高年級,所以我在課堂上比較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會鼓勵引導學生去發現去表達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以及好的書寫習慣的培養。

  不足之處:一年級新生剛入學,課堂常規還沒有完全熟練,低年級數學課如何上,如何飽滿又有趣,我還完全沒有找準思路和方法,所以還需要多研究,多思考。

  作業設計:

  找找生活中的6、7、8、9、10.

  作業指導:

  讓學生經歷“數出實物的數量——用圖表示數量的多少——用數字表示數量的多少”的過程,加深抽象的數字與生活經驗的自然聯絡。

數學課後反思12

  1、在複習舊知時,本節課採取的方式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營造了輕鬆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體會到“快樂數學”。

  2、利用實際問題情境有效地切入學生的數學思維,沖淡了數學的抽象性,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3、在新課程教學中我嘗試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再創造性,使學生在課堂上從“學會”到“會學”,最終昇華為“樂學”。

  對於本節課教學的幾點思考:

  1、七年級學生的數學思維較弱,在學生自主探索時,離不開教師適時的點撥和引導。比如,在畫圖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步步示範,反覆操練,及時指正,才可以讓學生輕鬆而牢固地掌握畫圖技能。

  2、由於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易分神,在給學生提供思維時空時,教師要扮演好課堂組織者的角色。否則,易出現課堂混亂的現象,把握不好課堂節奏,達不到預期目標。

  3、對於學生思維上出現的障礙,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給予疏導和鼓勵。

數學課後反思13

  《課桌有多長》是(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觀察與測量》的教學內容。

  本單元內容在全冊教材中為學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間觀念,以他們的觀察、操作活動拉近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距離,從有別於數的另一個角度,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而“桌子有多長”則是學生在測量中首先從釐米引發的對測量的理解,包括對為什麼測量,用什麼測量,怎樣測量和如何記錄等都有一定的掌握,並在頭腦中建立起最初的長度單位——釐米的空間概念,使學生能夠自己估計出一定的長度,經歷由知到識不斷明確的過程。

  本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我讓學生先用不同的方法測量課桌有多長,出現不同的答案,初步體會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接下來認識尺子,進而認識1釐米,體會1釐米有多長,接下來認識2釐米、5釐米。

  然後用尺子測量小棒的長度。認識尺子之後,是練習鞏固。

  小熊測量同一支鉛筆卻出現不同答案時,由學生討論找出原因:怎麼會這樣?起點位置對嗎?無論討論是否能立刻給學生一個結果,起碼每個學生都動腦筋思考了這個問題,達到了討論的目的——參與、思考。這也就是讓他們先自己探索獲取資訊的一種途徑,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

  此時,我再以一句簡練、切中要害的話總結和提示,順利地達到讓每個學生理解和牢記的效果,比起教師限制學生活動,先做示範,再讓學生模仿完成,要來得生動得多,積極得多。接著讓學生估一估數學書上的線,再量一量,再畫一條4釐米長的線。

  然後我引導學生學習測量不規則物體的方法,並用量一量你的小手掌有多長加以鞏固。問題來源於生活,又到生活中去,最後我讓學生小組合作量一量課桌有多長。

  鑑於學生的認識,課堂上我儘量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鼓勵他們透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在學習中的合作意識和探索精神,以及學會學習的能力。

  結合學生的動手操作,充分調動起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每個學生都融入其中,體驗到動腦的樂趣。上完課,我反思發現,有些情況是教師始料不及的,有時教師原先設計好的課無法正常進行下去,課上雖也根據突發情況靈活變動了,但因種種原因,變動後課堂把握不是很成功,許多有利於學生髮展的、能啟用課堂氣氛的構想沒能淋漓盡致發揮作用。

  面對突發事件,課堂的駕馭能力還要提高,備課時也要多方面思考周全,不斷提高自己的“二度設計”能力。

數學課後反思14

  教材說明

  教材讓學生觀察實物,如紅領巾、三角板、鐘面、摺扇等來認識角。用一張紙折成大小不同的角,再用兩根硬紙條做成活動的角(能拉成大小不同的角)。最後抽象出角的圖形。這裡不給角下任何定義,只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邊和頂點,會從給出的點畫角。然後透過“做一做”進行一些鞏固角的認識的練習。如透過第1題著重使學生分清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並注意出現不同的放置位置。

  教學建議

  1.這部分內容用1課時進行教學,完成練習十七。

  2.教學角的認識時,先引導學生觀察紅領巾、三角板、鐘面上的時針與分針、摺扇等實物圖形,指出哪裡是角。教師可以用兩根硬紙條做一個活動角。把硬紙條拉成大小不同的角,邊演示邊說明,使學生對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觀認識。再讓每個學生拿一張紙,仿照教科書上的圖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在學生有了這些感性認識以後,教師再在黑板上畫出角的圖形,說明角的各部分名稱。教師要畫出大小不同的角(包括銳角、直角和鈍角),讓學生指出這些角的邊和頂點。

  3.指導學生做“做一做”中的題目,要使學生聯絡學過的知識進行判斷。第1題,透過觀察能正確區分題目裡給出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如第二個圖,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兩條線相接的地方不是一個頂點,而是一段彎曲的線,所以不是角。

  4.教學畫角時,教師先說明畫的方法,做出示範,再讓學生畫。要求學生認真、仔細地畫,發現問題教師要及時指點。

  5.關於練習十七中一些習題的教學建議

  第2題,要使學生初步知道角的大小與畫出的邊的長短沒有關係。

  題中的兩個角都是30°,要讓學生用三角板中30°的角去比一比,確認兩個角一樣大。使學生初步認識到角的大小跟畫出的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

  第3題,可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照著教科書上的樣子畫。

  第4*題中,左圖有3個角,中圖有7個角,右圖有8個角。做題時,要先讓學生找,必要時教師可以指點。

  練習十七最後的思考題的答案是:(3)個三角形,(3)個長方形。

  (一)教學要求

  1.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

  2.初步認識直角,會用三角板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二)教材說明

  本單元的內容是角和直角的初步認識。這些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教材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再透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如摺疊、拼擺、測量、製作學具等,加深對所學幾何圖形的認識。

  教材說明

  教材透過引導學生觀察手帕、練習本、黑板面上的角,說明這些角都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來說明什麼是直角。然後讓學生透過摺紙做直角,加深對直角的認識。再說明要知道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來比一比。最後讓學生學會用三角板畫直角。“做一做”中的習題,注意出變式圖形,使學生能掌握直角的特徵。

數學課後反思15

  開學初,千頭萬緒,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新課進行的很慢,時間已過將近四周,小數乘法的學習終於告一段落,雖然有部分學生掌握的不是很好,但是為了趕教學進度,我毅然決定開始進行第二單元《位置》,兩個課時的內容,同學們都掌握的不錯,今天上午我開始了小數除法的教學。計算教學是最枯燥的,以至於學生有稍許抱怨,第二單元怎麼這麼容易就過去了啊!我理解他們,本來學習基礎就不好,再接著學習難免壓力大了點。這也是20xx版小學數學課本照顧到的一個點,原來的數學書小數乘除法的章節是在一塊的,計算量都很大,而這次改革,中間已經緩衝了一個章節《位置》,學生換一種心情學習,頓時感覺心曠神怡!

  有了這些想法,今天上課前,我就給學生打預防針,“同學們,今天我們又要開始一個新的章節學習,小數除法,計算的學習最需要大家細心、認真,這可比小數乘法的學習難多了,你們要做好準備啊!”同學們一聽我這樣說,都被嚇壞了,坐的非常端正開始上課,生怕錯過了些什麼。

  為了瞭解學生的知識基礎,我在開始新課前,先出示幾道整數除法題目,除了幾個基礎特別差的學困生不會寫,其他學生都能算出正確的結果。(遺憾的是,我應該把這個環節放在課下,首先做課前調查,對於整數除法都不會的學生,進行課前補課,再進行小數除法的教學,會更加順理成章,這部分學生才會更有信心學好。)

  第一個環節大概用了五分鐘時間,之後我課件出示主題圖,複習數量關係速度×時間=路程,並讓學生明白問題求的是哪一個量,之後自然列出算式。這學期,我重點加強數量關係的教學,讓學生學會數量關係對於分析問題非常重要,分析條件從最簡單的問題著手,讓學生養成習慣,為今後教學解決問題打基礎。

  列好算式,學生小組討論小數除法該怎麼除呢,我重點引導學生利用轉化的方法,把他轉化成整數除法,但是這個環節下來,大部分學生都能陰差陽錯,思維定勢不考慮小數點直接算,最後在商的查小數位數點小數點,卻也能得出正確的結果,當然這樣的思考方式是錯誤的。於是我與學生們一起轉換單位,把22.4千米轉化成米,有了第一步學生們思路大開,把這道題利用整數除法算了出來。接著,我引導學生列豎式,並讓學生明白為什麼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因為是24個十分之一除以4,商應該是6個十分之一,在6的前面應該點上小數點,同時強調商的小數點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之後,計算過程中就不用再出現小數點了。

  經過20分鐘的教學,同學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這節課,做一做三道題正確率在90%以上。同學們都很疑問,“老師,小數除法很簡單啊?”我總結,今天這節課大家聽的都很認真,所以你們掌握的比較好,而真正的困難在後面的內容,還有更復雜的呢,不知道你們還會不會像今天這樣態度端正,“能!”同學們異口同聲,我想這節課達到了目的,佈置完作業,打鈴了,順利完成任務,“下課!”我們都笑著離開了教室。

【數學課後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