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傳統文化> 濟寧傳統文化故事

濟寧傳統文化故事

關於濟寧傳統文化故事

關於濟寧傳統文化故事1

  濟寧始祖文化

  濟寧曾是富庶地區,是古代農業的發達地區,也是三皇五帝角逐的地區。這些傳說中的人物,是當時的部落集團首領,他們各自代表著自己的氏族集團,他們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史籍中有關“三皇五帝”的資料較為豐富,但說法不一。學術界一般認為:三皇是指青帝伏羲(太昊)、黃帝軒轅、炎帝神農,五帝是指:少昊、顓頊、、虞舜。這些始祖,除了嚳和堯外,都與濟寧文明史有著密切的關係,成為濟寧古代歷史上的閃光點。

  人祖伏羲,被我們濟寧人當做直系祖先加以崇拜,因為濟寧夏商之際的任國,即是伏羲的後裔建立的國家。據記載他始定父權人道,“畫八卦以治下”;

  炎帝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從而區分出宜農植物及中醫藥物,奠定了農業的基礎;據史書記載,炎帝曾“都陳,徙曲阜”(曾經在河南‘陳’定都,後來遷到濟寧曲阜)。

  少昊,“因執太昊之法,故稱少昊”,他也被我們濟寧人當做直系祖先加以崇拜,他死後被葬在曲阜,斤濟寧曲阜城東即有少昊陵,因其外形與埃及金字塔類似,故有東方小金子塔之稱。

  顓頊也是東夷部落的著名首領,為五帝之一。他所處的時代在少昊之後,山東龍山文化當是顓頊、虞舜等東夷族團的物質文化遺存。帝顓頊,為高陽氏,其部落活動範圍與少昊相同,其中心地在魯南,是濟寧人的先祖之一。先秦邾國(鄒國)就是顓頊後裔曹俠建立的諸侯國,其國都地、先在濟寧城南,春秋魯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遷至嶧山之陽。

  虞舜,又名重華,是夏代之前虞氏部族最有名統治者,故稱虞舜。堯舜禹禪讓的故事傳為千古佳話,舜是人們心目中的聖人。《孟子·離婁下》說:“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人也”,諸馮在今濟寧東鄰平邑縣境,靠近泗水縣歷山鄉,諸馮村尚在;負夏在今兗州城西北40裡的新驛鎮頓村,秦之後這裡是瑕丘縣縣城。《史記·五帝本紀》說:“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意思是說,舜曾在歷山耕地,在雷澤捕魚,在河濱製作陶器,在壽丘製作工具及工藝品,在負夏作買賣。以上五個古代地名均在濟寧境內,歷山在今泗水縣歷山鄉;雷澤即歷山腳下的窪地,老百姓至今仍稱“雷夏澤”;河濱即今泗水縣柘溝,自古就是製陶中心;壽丘在曲阜城東,今名舊縣村;負夏即上文提到的今兗州城西北頓村。因此,舜年輕時活動的範圍在今濟寧地區,成年後,入主中原,取代了堯的地位,成為海內各部族推舉的“盟主”,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另外,我國古代傳說中的除“三皇五帝”之外的另一位始祖蚩尤也與濟寧史前史有著密切的關係。蚩尤是東夷族一位著名的部落酋長,他在世的時間與炎、黃二帝基本同時,其部落活動的範圍在今魯西豫東一帶。《逸周書·嘗麥解》記有“命蚩尤宇於少昊,以臨四方”,其文表明,蚩尤建設宮室的地方就是少昊之地。史學家王獻唐先生的《炎黃氏族文化考》中認為:“蚩尤之名,亦出邾婁,蚩—邾,尤—婁,音近,以其言邾婁,呼之曰蚩尤”,是說蚩尤是邾婁之地的人,其人名與地名音近,有蚩尤,故稱邾婁。邾婁即邾國的前身,後演變為鄒縣。《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龍魚河圖》說:“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81人,並獸身人語”。今人認為,蚩尤部落有81個氏族,是一個強悍好鬥的部落,炎帝與其作戰“弗能徵”,敗走中原。《本紀》記載,蚩尤部族研製了兵器,有戈、矛、戟、酋矛、夷矛,稱為“五兵”。黃帝之時,“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皇覽》載:“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闞鄉城即今汶上縣南旺鎮村西。蚩尤是濟寧人的先祖,近年來,曾有部分南韓客人前往汶上蚩尤冢祭掃認祖。

關於濟寧傳統文化故事2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文化流派。儒家學說為春秋時期孔丘所創,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其核心是“仁”。儒家學說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後學的發展和傳承,使其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中國文化的深層觀念中,無不打著儒家思想的烙印。

  濟寧是儒家文化的發祥地,後人稱這裡問聖賢之鄉,“儒家五聖”均在濟寧。

  孔子(前551-前479)儒家思想創始人,列為“儒家五聖”之首,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曆八月二十七日)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其與孔府、孔廟並稱“三孔”,於1994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亞聖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孟子,是後世母教之典範。

  復聖顏子(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魯國人。名回,字子淵,亦顏淵,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諡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

  宗聖曾子(前505~前432),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縣)人。十六歲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汲(子思子)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寶貴的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的思想道德營養。

  述聖子思子,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孫。生於東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於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終年八十二歲。

  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為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啟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

  運河文化

  承載了千萬智慧與汗水的運河,綿綿延延了兩千八百多年,她的精髓流進了沿岸數十個城市,她的品質流進了運河人的心中。尤其是作為沿河重鎮的濟寧,在運河千百年的燻

  陶下形成了其極具特色的運河文化。濟寧也被稱為“運河之都”。

  濟寧位於京航大運河的中點,是運河與黃河的交匯處,又是整條運河海拔最高處,故有“河脊”之稱。堪與都江堰工程媲美的'南旺分水樞紐工程,是運河全線科技含量最高的工程,也是濟寧之所以被譽為“運河之都”的重要砝碼。早在元代,僅濟寧一個碼頭就轉運30萬擔皇糧,佔全國北調南糧的三分之一。每日裡河道內帆檣如林,舟船如練,官船商舟,畫舫遊艇,千帆競發,百舸爭流,船工搖漿擊水,拉縴號子響徹雲霄,河兩岸百物堆山,商賈雲集,南船北馬,人煙擁簇,酒樓歌館,笙歌喧嚷,一片熱鬧繁榮景象。濟寧由此成為魯西南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號稱“江北小蘇州”。當時總管運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機構“河道總督衙門”就設在濟寧。

  今天,漕運當然早已廢止,濟寧以北也常常斷航,不過盛產煤炭的濟寧仍靠這條運河北煤南運,其中的60%運往蘇州、浙江、上海。

關於濟寧傳統文化故事3

  鄒魯文化

  鄒魯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儒學發源地,以魯產孔子、鄒產孟子而著稱。鄒魯文化是東夷文化和邾婁文化的延續和發展,融匯了東夷文化、殷商文化和周文化,博大而精深。

  古人之所以常說“鄒魯之士”或“鄒魯文化”,從來沒有說“魯“魯鄒”的,究其原因:邾為東夷古國,文化悠遠深厚,魯為東遷新國。“鄒魯”作為文教興盛之地的代名詞而有口皆碑,這並不是偶然的,而有其深刻的歷史淵源。“魯為婁轉”是一個重要因素。另據傳說,魯為少昊金天氏之墟,而鄒為大昊伏羲氏之域,至今在鳧山仍有世世代代延續下來的女媧、伏羲廟(俗稱“爺孃廟”)遺址。從立國時間上看,魯為周初從西方遷徙來監視東夷諸國的新國,而鄒則是原有的東夷土著古國。從古文化遺存來看,野店遺址出土的帶有彩繪圖案的紅陶鼎,磨製纖細帶有穿線微孔的骨針,精美的玉鏟、玉環,陶器底部留下的布紋……充分說明距今六七千年前這裡的先民就創造了燦爛的文化。

  到了春秋後期,孔子誕生於鄒,定居於魯,周遊列國,收徒講學,刪《詩》、定《書》、著《春秋》,創立了儒家學說,使魯成為文教興盛的中心。孔子歿後,儒學漸趨衰微,諸子蜂起,百家爭鳴,天下學士不歸楊則歸墨。在此儒學瀕於滅絕之際,鄒人孟子挺身而出,繼道統,闢楊墨,著《七篇》,繼承、堅持、發展了孔子的學說,使仲尼之教獨尊於千古。因此,鄒遂成了儒學復興之地,與魯同為儒學的發源地。到兩漢魏晉,許多思想家、政治家、經學家、文學家如韋賢、韋玄成、匡衡、王粲、仲長統、王叔和、唐彬、劉寶等都出生於鄒地,並對當時社會乃至後世產生很大影響。

  由此可知,“鄒魯”成為文教興盛之地的代稱,且“鄒”與“魯”齊驅並駕,密不可分。

  鄒魯,在自然地理上,指今山東省南部偏西地區。主要有邾(包括小邾。邾,戰國時改為“鄒”)、魯、滕幾個諸侯國。其中邾魯毗鄰,兩國“擊拆之聲相聞”。以上除“滕”外,其餘地點均在濟寧境內,由此可見濟寧乃鄒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濟寧傳統文化故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