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得體會> 參觀博物館的心得體會

參觀博物館的心得體會

參觀博物館的心得體會15篇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參觀博物館的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參觀博物館的心得體會1

  今日參觀的是中國工業博物館,講解員給我們介紹相關資訊,中國工業博物館是對現有的瀋陽鐵西鑄造博物館進行改造、擴建而成,其中有工業博物館現建有機床館、鑄造館、通史館,博物館總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中國工業博物館目前徵集的文物來自上海、北京、內蒙古等20多個省區市及香港特別行政區,包括國家一級文物1件,國家二、三級文物10件,館藏文物器件繁多。中國工業博物館中收藏文物年代從商代至今,包括上世紀30年代初的鐵西規劃地圖、1900年的中東鐵路鋼軌、西周青銅盔、春秋時期盔甲、殷商時期銅鏡都為如今的館藏。

  講解員還給我們講解博物館相關背景。國家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以來,鐵西區取得了令國人矚目的成就,20xx年國家授予“鐵西老工業基地改造暨裝備製造業發展示範區”稱號、20xx年被命名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並將《瀋陽鐵西裝備製造業聚集區產業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20xx年被命名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據此黨和國家多位領導人親臨鐵西視察指導工作時指出,鐵西區在引領我國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基礎上,更要注重在傳承工業文明、弘揚工業文化方面做出貢獻。原書記聞世震同志也明確提議在鐵西建設“中國工業博物館”,這就是博物館構想的前提。

  在參觀過程中講解員還給我們介紹相應意義。

  一、眾所周知,鐵西區曾被譽為“共和國裝備部”並有“中國重型工業的搖籃”之稱,見證了百年中國工業的變遷。

  在此基礎上籌建中國工業博物館,對於研究中國工業發展史、保護儲存近代工業歷史文物資料,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強區域競爭力,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和重要價值。目前全國尚無此類博物館,鐵西區將填補國內空白。

  二、鐵西區承建專案的優勢。

  (1)歷史優勢。鐵西區工業歷史悠久,從1905年首家使用現代化機器企業誕生開始,經歷了日本殖民工業、國民黨時期工業和新中國工業等幾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鐵西曾生產新中國第一枚國徽、第一臺水壓機等幾百個中國工業史上“第一”的新產品,被稱為“共和國的工業長子”。鐵西區因工業而誕生,為工業生長,也將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2)人文優勢。工業是鐵西曆史的主脈,工業文化是鐵西的靈魂。鐵西工業文化源遠流長,滄桑厚重,對於幾十萬產業工人和鐵西人來說,無私奉獻、積極進取的“勞模精神”是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也是當代鐵西人文情結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鐵西建設經濟強區,構建和諧新區,走向未來的不竭動力。

  (3)地緣優勢。近年來,鐵西生態宜居環境迅速提高,20xx年榮獲目前全國唯一的聯合國人居署“全球宜居城區示範獎”,20xx年被評為“新中國建國xx年xx大地標”之一,鐵西作為瀋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沈西工業走廊開發的重要區域,還將面臨籌辦“十二運”等多重機遇,區位優勢盡顯無餘。

  在參觀過程中我們見識了博物館的展物含有的多項“工業之最”,如世界最大口徑的鑄管(直徑2.2米)、最大的超高壓斷路器殼體(鋁合金鑄件、重2噸)、最大的立車橫樑鑄件(重115噸)、最薄的鑄件(厚0.38毫米)。中國第一個鑄造用機械手、第一個自主研發的管模、第一根超高壓管的樣管、第一臺萬能鑽床、第一臺八軸立式機床、第一臺精密絲槓機床、第一臺五軸聯動機床。

  參觀通史館過程中,我們瞭解了世界工業的發展歷史和中國工業的發展歷史。相應展出的是各國工業工藝品,如大炮,鐵軌,輪船,汽車等模型。而且還與當時中國的起步工業形成相應對比,給我們真實呈現當時落後的工業歷史。在此館中還展示當時積極名族工業英雄,以及他們所作出的貢獻。其中包括洋務運動的一些代表,張之洞,李鴻章等,還有民族企業家張謇,劉鴻生,榮敬生等。然後就是建國後中國新工業的崛起,掀開中國工業輝煌的序幕。集中展示了當時艱苦條件下中國一系列工業的相應發展。中國開始了自己全新的鐵路,火車,軍工業,機床等各方面的發展。其次參觀的是機床館,該館中收藏新中國生產及使用過的當時比較先進的機床系列。其中包括車床,磨床,銑床,已經初期的老式自動化的機床,慢慢參觀的就是現代先進的全自動化機床,還展示了現代機床加工的一些工藝品。給我們驚訝讚歎的同時也給我們更多的全新知識的概念。參觀的第三個是鑄造館,該館依然保留當時鑄造車間的老式模樣。全新給我們展現當時加工車間的工作流程和相關裝置。瞭解了當時的條件艱苦下,老一輩們依然克服艱難為中國的工業貢獻自己的力量。鑄造館依次展覽了當時鑄造的成就,其中包括最大的鑄管,還有各種鑄造工藝品等。

  參觀完三個展館,我們也就結束了我們參觀之旅。此次參觀的過程中,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點滴感觸。從瞭解工業背景到工業成就,歷史的痕跡記錄在博物館中。我們瞭解到當時落後歷史背景,那些先輩們奮起為中國的工業輝煌而拼搏。那一件件陳舊古老的器件,當年曾經被使用的機床似乎在講述著他們的崢嶸歲月,鏽跡的斑駁也掩蓋不住當年的輝煌。靜靜躺著的舊物,相繼講述著我們近代歷史的屈辱,講述著我們工業的發端和發展的歷程。我們的工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這段艱辛歷程,深深揭示著這樣一個道理。一個國家要強盛,在國際社會更有影響力,離不開國家的工業發展。工業發展的水平直接影響著國家的整體水平,這離不開每一代人的艱苦奮鬥,離不開我們民族工業的創新發展。看著過去機器與現代機器的對比,看著歷史和現在的對比,看著中國和世界的對比,這一切告訴著我們的工業同樣可以輝煌,同樣可以讓國人驕傲。背後每一代人的心血汗水我們都不能忘記,這同樣需要我們這一代人積極進取,把握時代潮流,緊跟世界腳步,運用智慧不斷創新,為現代創新工業作出應有的貢獻。我們當代大學生同樣需要跟上時代腳步,腳踏實地把我們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學好,學牢。不斷學習先進理念知識,樹立不斷創新不斷進取的信念,擺正學習態度,為中國現代工業的騰飛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觀博物館的心得體會2

  從xx年來北京上大學,到此刻有13年之多了。13年來,每一天生活在這個城市,卻有一種不知廬山真面目的感覺,除了上學時的歷史課本之外,再沒有真正立體全方位的去了解過我們的首都。

  參觀首都博物館新館給了我這個機會。首都博物館新館坐落於西長安街延長線白雲路的西側,外觀雄偉,氣勢磅礴。進入之後,按照導覽圖一一參觀,不知不覺沉醉於祖國首都的一草一木,一鼎一印之中。透過參觀首都博物館,我對首都的認識在以下四方面得到了提升:一為博。首都地大物博自是早就知道,但僅限於一個模糊的概念。這次系統詳細的參觀了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古代佛像藝術精品展、燕地青銅藝術精品展、古代書法藝術精品展、館藏京劇文物展、書房珍玩精品展等各項展覽,不禁感慨祖國首都的文化底蘊之博,物產資源之博,藝術內涵之博。首都以她博大的胸懷,包容和養育著生活在那裡的20xx萬人民百姓。二為史。北京是古城,歷史悠久。曾有多個朝代以此為都,北京的歷史中填充著無數色彩繽紛的故事。

  承載著朝廷權威的皇家玉璽,記錄著世代變遷的竹簡,刻畫著滄海桑田的鐵器銅器,象徵著雍容華貴的玉器古玩,還有留著戰爭疤痕的民間遺物,每一件都在給我們講述著自己說不完的經歷和史實。三為情。老北京的民俗和風土人情是聞名世界的。展廳中模仿的婚慶場面洋溢著熱鬧喜慶,也洋溢著純樸的民風民情;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從頭到尾透著誠懇和熱情;還有日漸稀少的老北京四合院的風情,街坊鄰里們談笑風生,互相幫忙,誰家有事,一聲招呼,一個院落攜手共濟,不是親情而勝似親情,讓我們現代人無比羨慕那完美的和諧。真正老北京的民情是淳厚的、溫和的、謙遜的,這是需要我們此刻去重溫,去尋找和拾回的。四為美。名勝古蹟之美,現代建築之美,自然風光之美,北京的美無處不在。活靈活現的皮影兒和麵人兒,獨特的傳統服飾和民間剪紙,享譽世界的京劇文化,神秘高雅的篆刻和書法,首都北京的文化藝術之美更是魅力無窮。再看從博物館本身的建築設計,到展區展品的設定,無處不在的貼心服務,到細心品味的參觀人群和天真活潑、認真參觀學習的孩子們,也展示了我們首都北京的精神禮貌之美。

  只有真正瞭解一個城市,才會真正熱愛她。參觀之後這一個月以來,我走在街上總是有意無意的用欣賞的目光去觀察路邊的建築;每次看到有損市容市貌的行為時心中總是想,這麼好的城市,我們為什麼不能好好愛惜她保護她。首都博物館是一個視窗,就應面向社會各界免費開放,讓大家都來了解北京,熱愛北京,進而更加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人民。很難想象一個亂貼小廣告或隨意扔垃圾的人會是一個對首都,對國家充滿感情的人。因此,倡議各中小學校組織學生進行群眾參觀,倡議我們同事帶家人和孩子前去參觀,倡議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到首都博物館進行參觀和學習。

參觀博物館的心得體會3

  12月6日,溫州大學城市學院電子資訊分院計算機系學生黨支部,網路系學生黨支部在黨支部書記孫恬恬老師和林曉影老師的組織帶領下,前往溫州市博物館參觀學習。學生黨員們參觀了溫州博物館的歷史廳、工藝館、陶瓷館、書畫館、自然館等幾個展廳。在參觀過程中,黨員們瞭解了"溫州人"五千年曆史足跡,體會到了溫州人勤勞務實、百折不撓的開拓創新精神。

  溫州博物館經數代人艱辛努力,透過考古發掘、接收撥交、接受捐贈、徵集收購等方式,為我市收集保藏了珍貴的文化遺產。豐富的館藏不但時間跨度上下幾千年、種類比較齊全,而且具有兩宋文物突出的特點。

  參加此次溫州市博物館之行的學生黨員們表示,"作為黨員,參加這次活動非常有意義,活動本身是對我們自己進行一次愛國主義教育,使我們更加堅定理想信念,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參觀博物館的心得體會4

  今天,我去了歷史博物館參觀,而這次參觀讓我真正學到了不少東西。

  一進門,就有一種濃厚的古代藝術氣息,有很多的陶瓷、首飾出現在我眼前,接著我向裡走去。一路上都是各種各樣古代工藝品、錢幣、武器讓人眼花繚亂,還有各種著名遺址,有姜寨聚落遺址、玉門關遺址……我突然想起我學的古詩中就有玉門關這一地名。據工作人員介紹,玉門關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北約九十公里的祁連山西端疏勒河南岸隔壁,真是壯觀。在第一展廳中,我發現了古代人的由來,先是南方古猿變成能人,再變成直立人又變成早期智人,最後才是人。從圖片中看出人的腦子越來越大,有了很多的想法和技術,旁邊介紹了麥積山石窟和彬縣大佛寺石窟。讓我對歷史遺址大有了解。

  此次參觀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絲綢之路。它講述了張騫出使羅馬13年開闢了這條路。從沙盤上可以看出,這條大路橫貫亞歐。從洛陽出發,一直通到歐洲羅馬,途中經過撒哈拉盆地、天水、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喀什……,一路上應該翻越不少山峰,並且要經過匈奴奇兵出沒的地方,路上水源極少,戈壁風沙極大,一路上真是艱難險阻,困難重重。

  這次參觀,我學到了不少新知識,彷彿我也穿越了上下五千年,給我上了一節無比奇妙的歷史課。這次參觀讓我永生難忘。

參觀博物館的心得體會5

  20xx年的夏秋之際,我懷著一顆對歷史的崇高敬畏之心,興致勃勃的參觀了陝西曆史博物館,心中頗有些感觸,願講出來與大家一同分享。

  陝西曆史博物館是位於陝西西安的一座國家級的綜合性歷史類大型博物館。她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生前的遺願建設的。該館籌建於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之日正式對外開放。它的建築外觀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館舍佈局成軸線對稱,主從有序;由一組“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仿唐風格建築群組成。它把唐代的古典建築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相結合,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築風格於一體。

  陝西曆史博物館館區佔地6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館藏文物370萬餘件。

  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可謂是館藏文物數量之多、種類之全,品位之高、價值之廣泛。例如:有精美的商、周青銅器,有千姿百態的歷代陶俑(兩千多件漢、北朝、唐、宋、元、明、清時期的陶、釉陶和唐三彩等),以及漢、唐銀器,唐墓壁畫(四百多幅,畫面面積一千多平方米)等。可堪稱是陝西悠久的歷史與文化象徵。

  在詳細參觀了上述諸多館藏曆史展覽物件後,我就在思索:三秦大地是我們中華民族生息、繁衍,是華夏文明誕生、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而陝西西安自古就是帝王之都所在,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燦爛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都曾於此建都立國稱帝,以號令天下。

  可以說,陝西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正是這種文化的積澱形成了陝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而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陝西曆史博物館則是展示陝西曆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

  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國,即: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古中國。其中三大古國文明皆有中斷,唯有我中華文明未曾中斷,一直綿延至今。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教授曾說:後人對中華文化遺產,應抱以敬畏之心,讚頌之意,驕傲之情,欣賞之趣,而行守護之職,關愛之意,學習之心,弘揚之責。

  是啊!作為炎黃子孫,特別是陝西人,且又是一名歷史的學習與鑽研者。我覺得,我們這些當世的後輩子孫有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這一歷史使命和責任。我由衷的希望大家有機會一定要去參觀陝西曆史博物館,切身實際的感觸一下悠久淵源的中華文明史和民族文化氣息。極力呼籲廣大社會青少年朋友能夠以身作則,行使“弘揚中華之文化,傳承民族之精神,立中華之美德”的光榮傳統習俗!

  注:三秦大地:歷史上楚漢相爭之時,以秦都咸陽為中心,關中地區被楚霸王項羽一分為三,封給了當時的秦朝三位降將。即司馬欣封塞王,管轄咸陽以東地區,建都櫟陽(今西安及臨潼一帶);封董翳為翟王,管轄陝北地區,建都高奴(今陝西延安);封章邯為雍王,管轄咸陽以西地區,建都廢丘(今陝西興平)。此三王互為犄角之勢,共同防禦遠在漢中之地的漢王劉邦,故稱“三秦大地”。

參觀博物館的心得體會6

  20xx年5月9日,我們終於迎來了等待已久的春遊。

  這次春遊我們去的是“上海航海博物館”。在博物館裡有許多與大海有關的東西。有各種各樣的船,像獨木舟、木板船、大貨輪、軍艦、帆船等等。有保障船舶航行的指南針、航海地圖。我們還看到了瓷器的碎片,一開始我可是很疑惑的,這個和航海有什麼關係呢?後來才瞭解到,我們的祖先就是透過船舶把我們國家的瓷器運到海外,我想瓷器可能是我國最早出口的商品了。

  我記憶最深的是一艘明代的大船,它好大啊,感覺有學校的體育館那麼大。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古時候有一個叫鄭和的航海家就是駕駛著這樣一艘大船去了很多的國家。

  透過這次春遊,我瞭解了很多的航海知識。原來,我們國家的航海技術在古代就已經是那麼的先進了,真是了不起。

參觀博物館的心得體會7

  x博物館是一所綜合性的地方博物館,創建於1958年,原址在江心嶼。20xx年,位於世紀廣場西側的新館落成並正式對外開放。該館建築面積26000平方米,館內展區總面積8000平方米。該館設有歷史館、書畫館、陶瓷館、自然館、工藝館等五個專題陳列。該館擁有文物2萬多件,有20個門類,而尤以陶瓷器、彩塑、書畫為特色。五月三號,我和瑞賢一起去參觀了x博物館。

  買了票,我們進入展廳,就看見一樓大廳裡的花崗岩壁面上懸掛著九幅中國傳統神話題材的銅雕壁畫: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夸父追日、精衛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神農伏羲、燧人取火、大禹治水。這些浮雕都很漂亮,但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后羿射日了,這是一個很精彩的畫面:后羿身上揹著箭袋,手裡拿著箭弩和箭,眼睛專注地望向東方,準備把箭射向太陽。這些浮雕都表現出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大廳裡有一個“孔子系列”的大型彩石玉雕,這個玉雕分為孔廟、孔子周遊列國、孔子事蹟圖、春滿神話州四部分。“孔子系列”是x已故工藝美術大師吳進德生前的扛鼎之作。“孔子系列”歷時三年,花費45000個工時,耗用黃金10斤,用玉10餘噸。其中孔廟是我最欣賞的,它長6.3米,寬5.7米,高3.45米,它精仿x曲阜孔廟(大成殿),以岫巖玉為主要原料,底座是由花梨木精製而成的。它的每個細節都很講究,特別是雕刻,更是精益求精。來看“孔子系列”的人,沒有一個是不拍手叫好的。聽導遊說,整個系列是運用了圓雕、浮雕、透雕、鏤雕、線刻、陰刻、貼金、鑲嵌等多種技法。它在1997年被評為吉尼斯世界最大玉雕珍品,同年六月參加“x全國首屆十大民間藝術家精品展。”1999年應邀前往x參展。它具有極高的藝術與收藏價值。我們在大廳裡還看到了拋石機,蒙古軍就是靠它,攻下了久攻不下的襄陽城,因此又稱“襄陽炮”。

  一樓大廳裡還有個蒙古包,它的形狀是上圓錐下圓柱的,我正在外面看得入迷,這時,瑞賢提議去蒙古包裡看一下,我們就進去了,裡面有四根木柱,每根木柱上都刻著龍。還有三張茶几,一張古代皇上坐的“龍椅”。牆壁上都“刻”著網格,還掛著成吉思汗的畫像。

  我們還去歷史館和自然館裡看了一下。歷史館主要分為公元前1的x大事記、近代的x大事記和當代的x大事記三個版塊,每個版塊都用梗概、人物事蹟和出土文物,來說明我們x走過了風風雨雨的五千年。

  自然館有鳥類、禽獸、魚類、貝類等多個主題陳列,我們快要到出口的時候,忽然看見那裡有五六頭恐龍,最後一隻恐龍,它的頭時而伸高、時而降低,還發出巨大的響聲,讓我很害怕。

  我們又走進了休閒吧,我們剛進大門,就看見裡面有一個湖泊,湖泊裡遊著五彩斑斕的魚兒,湖中的假山石和噴泉,也成了一大亮點,

  噴泉下雨般丁冬的聲音,讓人心曠神怡。

  參觀完博物館後,想著參觀過的種種情景,不僅發出感嘆:博物館不僅讓我們看到了許多平時看不到的東西,還讓我們有了很多樂趣。

參觀博物館的心得體會8

  建川博物館坐落在成都大邑縣的安仁古鎮,以"為了和平,收藏戰爭;為了未來,收藏教訓;為了安寧,收藏災難;為了傳承,收藏民俗"為主題,建設抗戰、民俗、紅色年代、抗震救災四大系列30餘座分館,是目前國內民間資本投入最多、建設規模和展覽面積最大,收藏內容最豐富的民間博物館。我們此次主要參觀了抗戰系列展館。

  首先參觀的是中流砥柱館。這個展館主要是展示中國共產黨的抗日鬥爭情況。一件件實物,一幅幅場景,讓我們重溫了在那個日寇鐵蹄橫行,戰火紛飛的年代,中國共產黨如何克服種種難以想象的巨大困難,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用游擊戰、襲擾戰等形式在敵後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抗戰,給日偽軍造成重大殺傷,為抗日戰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在講述國共聯合抗戰的正面戰場館,我瞭解到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從最初的避戰到區域性抗戰再到與中國共產黨聯合抗戰的歷史程序。在面對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兩個政黨能夠聯起手來,用手中落後的武器與武裝到牙齒,極其兇殘的日軍進行了慘烈的八年抗戰,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佔領中國,奴役中國人民的狂妄企圖,也為世界反法西斯鬥爭作出了重大犧牲。

  戰爭是殘酷的,有人犧牲,也有人受傷被俘。在不屈戰俘館,我看到抗日勇士在不幸被日軍俘虜後受到的種種非人虐待,企圖摧毀他們的抵抗意志,讓他們成為日軍的鷹犬和走狗。但絕大部分中華兒女展現出了驚人的頑強意志,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堅決鬥爭,英勇不屈,令人十分敬佩。他們也是英雄。

  飛虎隊,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也是中美聯合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合作典範。在建川博物館的飛虎奇兵館,我瞭解到了陳納德將軍和他的飛虎隊駕駛戰機保衛中國領空,保護中國人民免遭日軍轟炸所取得的驕人戰績。中國人民不會忘記美國志願航空隊及一切外國友人為中國抗日事業所作出的貢獻,他們永遠是中國人民的朋友。

  作為一個四川人,我在參觀川軍抗戰館後,感到非常震撼和自豪。四川當時位於抗戰的大後方,卻有350多萬川軍出川抗戰,傷亡64萬多人,中國的抗日軍隊中每六個人中就有一個是四川人。安縣農民王者成,贈給兒子一面死字旗,旗的正中寫著一個斗大而蒼勁有力的"死"字,旗上寫著:"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這是何等的胸懷,這是何等的氣魄,這又是何其的悲壯!這死字旗,成為了百萬川軍在全國各個戰場上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一個縮影,他們的視死如歸,他們的前赴後繼讓我心潮澎湃,感嘆不已。

  然而,更感動的還在後面。一個一個血紅的手印,靜靜地印在透明的玻璃幕牆上,訴說著一個個動人的的故事。這是中國老兵手印廣場,這裡收集了全國各地3810名抗日老兵的手印。在民族存亡的危難時刻,正是這一雙雙大手拼死反抗,力挽狂瀾,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將日寇趕出了中國,換來了今天寧靜和富足的'生活。老兵不死,浩氣長存!

  誠然,國家和民族都要與時俱進繼往開來。中華民族是一個友善包容,熱愛和平的偉大民族,在二戰結束後我們沒有派兵進駐日本,主動放棄戰爭賠款,優待和遣返日本戰俘足以證明一切。但日本政府對歷史罪行的敷衍態度說明了我們絕不能對這個鄰國掉以輕心,他還在不斷修改安保法案尋求所謂交戰權,他還在不斷和美國勾結阻撓中國的和平崛起,甚至叫囂在釣魚島和中國掰一掰手腕。東海有惡鄰,枕戈以待旦。

  建川博物館是一個值得去和應該去的地方。在這裡,我們可以回顧和重溫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認真思考這個民族的過去和未來:只有強大才能贏得尊重,才能換取和平,才能讓類似於法西斯日本這樣的國家不敢輕舉妄動。抗日先烈永垂不朽,中華民族奮鬥不息!

參觀博物館的心得體會9

  星期四下午,老師帶領我們到博物館去參觀。我們在路上行走了二十分鐘,便到達了地。

  站在博物館前,發現博物館的樣子像一頂帽子,又似一個糧倉。隨著隊伍我走進了博物館,我先看到地底下有許多小人、船、房子……它們個個栩栩如生,讓我跨越時間的長河,回到了古代聽解員的一番講解我才知到太倉原本是皇家的糧倉,在古代打仗是來儲存食。

  令我印象最深的在其它幾樓,第一樓我們是站在一條船上參觀了全景,裡面講了在當時我們太倉的糧食要運到北京,為了當時的海運竟然選了兩名海盜來管理。我想肯定是因為在當時沒有什麼海路的人才,而他們對海路又很熟悉只好選他們來管。之後我們又在解說員的帶領下到了第三層。突然,解說員要選四名學生,我看了旁邊才知道原來是選他們去按三D影片的按鈕,雖然我剛才也舉了,但還是沒被選中。看完這個影片後,我知道了在那個時候人們沒有打穀機,都用一個木盒子在一個面是空沒有的,用手抓了一把稻穀用力的在那個盒子上甩,穀子就掉在木盒子裡了,之後還要經過曬麥等好多工程,才能為糧食可想而知,一粒糧食得來是多麼地不容易,我們應該好好珍惜。接著我們看了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路線圖,才明白他們經歷了許許多多的困難,而他們都一一克服了。我心中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透過今天的參觀,我對太倉的歷史又有了很多的瞭解,同時也增強了自豪感,我要為太倉明天的美麗而學習。

參觀博物館的心得體會10

  北京的四月天,乍暖還寒,尤以風大為特色,彷彿要將所有渴望接觸春天的人們都趕回屋去。然而國家博物館重新開放的訊息讓我有些心裡發癢,早想去一睹為快。於是不顧那一天狂風呼號(吹得剛發芽的嫩柳都為之瘋狂),我一頭鑽進地鐵,趕往國博!

  新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是在原“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基址上擴充套件和改進起來的,於20xx年底竣工。

  在我的印象中,它為於天安門廣場的東邊,和人大會堂相對,是一座暖灰色、帶有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初建時期特色的宏偉建築(它是建國十週年“中國十大建築”之一)。那一天下午,當我鑽出地鐵站的那一刻,首先感受的也還是它的“宏偉”:它依舊是帶著沉穩的淺黃顏色,佇立在陽光燦爛的藍天下,給人一種高山仰止的感覺。

  由於很久沒有參觀過長安街上的任何建築了,我光是找尋從哪裡能走進這座宏偉巨大的博物館,就花費了至少二十分鐘時間!由於安保等原因,入口是朝北的,但我不知道,就直接奔正門而去——由於這個錯誤,我見識到了長龍一般排隊等票的人群(裡面不乏各色外國人),也領教了中國國家博物館“正面像”帶給人的那種難言的震撼力:12根立柱威嚴聳立;前面是高度近兩層樓的臺階,其長度更是要走將近一分鐘的距離!閃著金色光芒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幾個題字鑲嵌在高高的立柱右側……

  我帶著還沒參觀裡面就已經有些疲憊的雙腳(為了找入口,我幾乎圍著國博走了半圈!)心裡卻被一種莫名的自豪感帶動的有些微微顫抖:這座建築不正是我們當代中國的象徵嗎?

  我在服務人員的指引下找到了入口,外面有一尊9.5米的青銅孔子像,在我看來,他似乎帶著一絲來自遠古的微笑,迎接著世界上所有仰慕這座建築和裡面珍寶的人們。

  一系列安檢過後,我得以進入博物館的內部,心頭還想著剛剛那種莫名的自豪感,卻旋即被眼前開闊、明亮的廣闊廳堂給迷住了:

  那是一個和建築外觀幾乎一樣高、一樣長的大廳,百米左右寬,乳白色的基調,間或有淺咖啡色的牆壁裝飾,整體感覺非常明亮、優雅,卻又讓人意外的感覺到安靜——這在一個人多又大而封閉的建築內部是不容易做到的。

  環顧四周,我看清了各個展覽的導引圖,移步向前,我並沒怎麼留意左邊買紀念品的櫃檯,就左轉去尋覓“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和“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展館。

  大多數展館都在三層。巨大、寬敞的臺階直通建築的高處,上行和下行兩條扶梯把臺階分隔開。沿扶梯上去右轉進入一條敞開式走廊,然後是一個被走廊分成兩半的展廳——比較大,而且初看之下,只能感受到黑暗中散發著點點亮黃色的光芒——那是這個展廳左側的佛造像在燈光下的視覺效果!

  踩著厚厚的地毯,流連於魏晉、隋唐,及至宋代、清代的造像之間,那殘留在石造像上的華麗色彩、巨大然而缺損或者裂隙的“背光”,以及每一尊佛像的迷人神態,都讓我深深為之感嘆。

  造像館對面是青銅館。隔著昏暗的走廊,一方巨大、顏色深邃的商代青銅鼎正對著一尊兩米高的宋代菩薩造像!也許只有在那種環境的感染下,你才能直接的感受到中國古代的人民是多麼富有造詣,他們對神的敬仰,對安定生活的渴望,都活靈活現的透過石像、青銅傳達的淋漓盡致!(造像代表人民對佛的信仰,對來生的祈禱;鼎,是中國先民對祖先的祭祀禮器;造像中每個神的安詳神情,都是人民內心的反射;而鼎,本身就代表穩定,是政權鞏固,國富民強的象徵。)

  我站在這青銅鼎和造像之間時,我突然感受到課本中“中華五千年”的具體意義:一個宋代,一個商代,都放在當代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裡!文化,跨越了時間、空間,毫無保留的向每一個願意去了解和讚歎她的人散發著她們各自獨特的魅力!

  帶著對石造像和青銅器那種質樸的感懷,我進入了下一處國博的長設館:中國古代瓷器藝術館。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瓷器特有的白色光芒。瓷器館不大,玻璃展櫃裡陳列著從漢代到清朝,每個時期最具特色的珍品。有元青花大洗,有五顏六色的明代五彩瓷,有紋飾帶著西洋味兒的外銷瓷,有世界聞名的法門寺秘色瓷;從起初顏色灰暗、厚重的漢代瓷壺,到近百年之內官窯製作的晶瑩、精緻的杯盤……

  一個八零後爸爸抱著他三五歲的兒子,正諄諄教導著:“這是龍泉窯…….;這是釉裡紅……;這是耀州窯的……”孩子的小手輕輕指點著玻璃櫃裡瓶瓶罐罐,似懂非懂的重複著那些詞彙——這一幕令我深受觸動,彷彿看見文化化身成真實的血脈,代代相傳。

  離開三樓,沿階而下,到二樓往左一轉就是一張四米高的油畫招貼:德國畫家希克的作品《海因裡希.丹內克》,畫中年輕婦人單純的眼神和紅白藍三色的衣裙十分有視覺衝擊力。

  這個館是德國柏林、德累斯頓及慕尼黑三家國家博物館與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合作的產物,是中德文化年的延續活動之一。整個展廳轉下來,除了十八、十九世紀的油畫風景、人物還算見過,其它的東西都很奇特,吸引人的眼球:比如能手搖的長頸鹿模型、19世紀的歐洲婦女服飾(工藝及其複雜!)、18世紀的鋼筆插畫等等,感覺展品種類豐富、獨特,好像每轉過一個拐角都有一個驚喜!

  說實在的,轉了這麼久之後,說身體不累是假的——但是我的好奇心被所見所聞調動起來了,身體的疲憊都暫時被忘掉。帶著一種興致勃勃的感覺,我回到一層,又輾轉上了一個隱秘的半層高的臺階,尋覓到了“李可染、黃胄和潘天壽藝術大展”展館。

  這三個館是獨立的,館外照例有大師們的畫冊出售,價格不菲。黃胄和潘天壽兩個館我只是粗粗轉過,之後就把目光停在了李可染館中的多媒體螢幕上:那是李可染之子李小可先生為父親製作的生平簡介,以及一段大師的繪畫錄影。

  在這面幕牆前,我逗留了一個小時,慢慢的把它看完——李可染的畫作非常吸引我,對我自己的繪畫也有很大的啟發。他是所有近代國畫家中,少數能把畫面做的氣勢磅礴而又細如髮絲的一位人物。看過展廳裡他的真跡,再細細品味大師的生平,及創造這些畫作的過程,讓我體會到一點:“認真對畫,認真做人”。對待喜歡的事物,真的需要潛心研習,並且在承繼傳統的過程中追求創新、不斷探索。

  我印象最深的一張畫,是他的代表作《萬山紅遍》。那宣紙上的紅,面積那麼大,卻一點也沒讓人感到“堵”。紅顏色無論在國畫還是西畫裡都是很難控制的,他卻能運用的這麼自然,絲毫沒有造作之感,真令人歎為觀止!

  其它的作品裡,我喜歡有一張畫教堂的,那些建築的邊線用水墨表現的是那樣有趣;還有他畫的最熟練的牧童:悠閒,傳神;還有他中年時期的山水,水面上點點的風帆,山峽間的奇峰古剎…….

  國家博物館真是一個彙集各方精華的地方!無論從歷史、文化,古代還是現代,都有能打動你的內容。我帶著這樣的感慨走進了國博最著名的展館:復興之路館。

  那是一個讓每個中國人重溫建國曆史的地方,走在展館的一張張老照片、一件件沾滿先烈鮮血的遺物之間,我忽然想起了國歌。“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我們萬眾一心,……前進!前進!”——是啊!我們的民族從愚昧、被動挨打,到革命、建立獨立的國家,再到覺醒、建設富強的中國——整個過程,兩百年,歷盡艱辛,多少人為追求真理失去了生命,又有多少人正在為當代中國百姓的生計和幸福而恪盡職守,默默奉獻。看著安靜的展館,看著悠然的觀看展品的人,我心裡暗自感恩,感謝先輩的犧牲換來的中國的獨立和和平,也感謝當今那些為中國社會的和平、安定、進步作出自己貢獻的千千萬萬的人們!

  走出國博的時候,我心裡帶著這種種的感慨,回想古代中華燦爛的文明,回想國外美術的趣味以及與中國的`不同,回想中國的近代歷史——走出國博的時候,我回頭看了看那依舊宏偉的建築,突然又想起初見它時心裡的那種種莫名的自豪感。

  這自豪感從何而來?因為這座建築:中國國家博物館,是我們中國的象徵,但不僅是當代的,更是從久遠走到今天,那全部的歲月的象徵。它象徵著中華文化、中華民族;象徵著中國政府、中國的人民迴歸自我、面向世界的風貌;它象徵著過去,更象徵了未來!

  我想,在中國的首都有這樣的一座建築,可以說真的是值得我們每個中國人自豪的一件事呢!

參觀博物館的心得體會11

  湖北是荊楚文化的發源地,楚文化是華夏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湖北省博物館是這種歷史文化的記錄者,,記錄著歷史在這片土地留下的每一個痕跡。閒步其堂,與歷史氣息拂面,品位屢屢文化清香。

  20xx年9月25日,在考古學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全班同學參觀了湖北省博物館。這是我第二次來到這裡,第一次來的時候我還是大一,帶著新奇,像觀看奇物珍玩一樣在裡面走了一圈,根本沒心思來追溯這些古物的歷史根源,兩年後,現在我已經是大三的學生了,我又回到了這裡,經過兩年的歷史學習和歷史薰陶,我對歷史的興趣更濃了,帶著沉澱過的心情,我認認真真地參觀了省博,收穫很多,感受也很深。這一天天空下著淅淅瀝瀝的雨,我們到的時候博物館還沒開門,於是我們站在門口等了一小會兒,雖然站在外面有點冷,但是看著過往行行色色的行人.車輛和周圍的高樓大廈,感受著現代大都市的生活,我很慶幸自己生活在這個年。

  想著想著思緒飄過了時間隧道,在那道門後面卻是另外的世界,古物古人,它們在地下沉睡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上萬年才又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在它們的那個年代到底發生了多少我們不可知的事,在它們沉睡的漫長歲月裡世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它們一定想不到在多少年後還會重現在世人面前,所有的所有都是那麼神奇,腦中突然出現了穿越劇的情景,嘿嘿,如果我也能穿越就好了,哈哈。不一會兒,九點整開館了,我們排好隊進去了。館內文物品類豐富,器類齊全,器類主要有陶、瓷器,青銅器,漆木器,簡牘、兵器、古樂器、金玉器,古代字畫,古錢幣等。館藏的鄖縣人頭骨化石、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元青花四愛圖梅瓶舉世聞名。新石器時代京山屈家嶺文化的蛋殼彩陶紡輪;天門石家河文化的玉人、玉鷹;盤龍城商代遺址和墓葬出土的大玉戈及銅鼎、銅鉞;隨縣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青銅器群及16節透雕龍鳳玉佩、28宿天文影象衣箱;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律文書竹簡等,都具有極高和極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屬隨州出土的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是戰國時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呈“卜”字形,展覽廳內還原了墓葬的原始形狀。整個曾侯乙墓很有特色。整個墓葬分作東、中、北、西四室。東室置曾侯乙木棺,雙重,外棺有青銅框架,外有的類似窗戶的圖案,那是因為當時的人相信人死後靈魂依然會在墓中生活,故他們也要通風。內棺外面彩繪門窗及守衛的神獸武士。中室放置隨葬的禮樂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車馬器等。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殉葬者為13~26歲的女性。曾侯乙墓主棺的外棺重7.5噸,由銅與木巧妙組合而成,內棺重2.5噸,總共十噸,光從棺槨的規模來看就可以窺探整個墓葬的恢弘。據說在挖掘的過程中,,因為太重,繩子斷掉了,考古工作者不得不把內外棺分開,而古時沒有先進的科技,下葬如此重的棺木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做到的呢,我完全想象不出來。

  墓中大小、顏色各異的陪棺無不體現出封建禮教,與等級的嚴格。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它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最為耀眼的國寶級文物。它共64件,(計鈕鍾19件,甬鍾45件),分三層懸掛在滿飾彩繪花紋的銅木結構的鐘架上,每層的立柱是一個青銅佩劍武士。它們的形體和重量是上層最小,中層次之,下層最大。最小的一件重2.4公斤,高20.2釐米;最大的一件重203.6公斤,高153.4釐米。它們的總重量在2500公斤以上。鍾架通長11.83米;高達2.73米。氣魄宏大,場面相當壯觀。曾侯乙編鐘出土後,還有過三次演奏,足見曾侯乙編鐘儲存之完好,可惜我無幸聽到。一同出土的還有青銅尊盤,尊是盛酒器,盤一般作水器用,二者合為一器,尊內盛摻有香草汁的酒,祭祀時酌以獻屍,賓禮時酌以飲客。整套器物紋飾繁縟,窮極富麗,其精巧達到先秦青銅器的極點。尤其是器上鏤空裝飾,透視有若干層次,系用失蠟法鑄造,即先用蠟做模,模外做範,加熱烘烤使蠟模融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一個空殼,再將青銅溶液澆灌至空殼內,就可鑄成所需的器物。這一發現,證實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戰國早期,中國的失蠟法鑄造技術已經達到極高的水準。尊和盤均鑄有“曾候乙作持用終”銘文。

  我們看到的是作品,領略到的是歷史,古人留給我們的這些財富,反映出中國古代文化的悠久傳統和深厚底蘊是無限的。此行不僅能讓我們瞭解我國古代的珍貴文物,而且還教給了我們許多知識。歷史如一條長河,涓涓的從古流到今,永遠沒有止盡。歷史文化遺產需要我們去保護,去傳承與發展。

參觀博物館的心得體會12

  對於博物館的印象,最初是從上海自然博物館裡的那巨大的恐龍骨骼開始。那時,應該是我還很小的時候,爸爸利用某個週末帶我去的。第一次看見這麼大的恐龍,被這龐然大物震撼了,驚訝於她的巨大、不可思議,也有點被其有些可怕的面部嚇住了。於是對於那時自然博物館的印象,也只停留在了這恐龍上了,其他的就什麼不記得了。

  如今,上海的博物館每年都有新的出爐,造型各異,主題不同,種類越來越細化,總之是各式各樣,層出不窮。

  從外型上來說,如今的博物館早已不再停留在只是一幢四四方方的房子了。上海博物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青銅器、天圓地方的造型不僅成為都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與博物館的主旨十分合拍,充分顯示了設計者的巧思和用心良苦。

  在內部設施上,隨著各方面條件的快速發展,展館的已愈發先進和人性化。寬闊明亮的展廳,玻璃的展品放置處,柔和、明亮而不刺眼的燈光,感應燈,室內良好適宜的溫度和溼度等,這一切都最大程度上保護了展品,同時也給我們參觀者以很大程度上的享受。

  除了這些硬體,博物館裡的軟體也日益提高著。如今,很多博物館都有電腦查詢系統和介紹,你可以透過小小的顯示屏就先概括而完整地瞭解整個博物館的情況。當然,也可以透過登陸各博物館的網站來了解。另外,每個博物館都配有專業的導遊,能較詳盡地為遊客作介紹,力求讓人們看懂、理解些什麼,才能物有所值。如果你不想請導遊的話,也可以租借講解器,可以更自由地按個人喜好隨時放講解錄音,同樣能很快地瞭解、獲得知識。

  博物館日新月異地變化著,反映著上海整體經濟水平的提高,也是上海文化生活質量的一種提高。可喜可賀。

  人們都說,上海的明天會更美好。而我堅信,上海那麼多的博物館的明天一樣會更好。

參觀博物館的心得體會13

  今天是三下鄉實踐隊的第二天,匠心之初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堅持。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橋樑博物館。

  橋樑博物館,坐落在海滄大橋東岸錨碇內,這是在大橋碩大的錨碇裡建起來的我國第一座橋樑博物館。它的造型設計、內容豐富、科技手段先進,展示了高科技水平,為海滄大橋增添不少景色。博物館由海滄大橋建設展示館、中國橋樑百年回顧展示館和海滄大橋監控中心三大部分組成。我們欣賞了中國橋樑百年回顧展,以歷史為經緯,以橋樑科技為線索,系統地回顧了我國古代與當代橋樑建設的輝煌成就,介紹橋樑科技知識和世界各國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著名橋樑,以及規劃中的21世紀的宏偉橋樑工程。

  在我國古代橋樑中有儲存完好的趙州橋、宋代的泉州洛陽橋,還有1937年建的錢塘江大橋,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等;在當代橋樑中有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汕頭海灣大橋、西陵峽長江大橋等,其中汕頭海灣大橋為預應力混凝土懸索橋。大橋種類繁多,老師悉心的講解,讓我們對此有更深一步的認識。我們還參觀了海滄大橋建設展示館。從大橋設計、施工、科研、投融資、監理、景觀等多角度完整地展示了大橋的建設過程。

  展館充分運用了現儀展示手段和大量實物模型,並設計了多處可供遊人參與的大型場景式展示。實物模型十分逼真,彷彿身臨其境。

  廈門橋樑博物館,這是一座富有特色的博物館,讓我們收穫頗多,感受到我國建橋的高科技水平。

參觀博物館的心得體會14

  還記得我小時候,每次爸爸說帶我去自然博物館都像是要經歷一次旅行。只是,每次都興致勃勃地來了,卻沒走幾步就覺得又累又沒勁。但即使是這樣,博物館還是讓我感到親切。後來長大了,我愈發喜歡博物館。現在,我也時常會帶著女兒去各種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看看,在那裡感受歷史,感受自然,感受生命,感受藝術、科技、生活的日新月異。

  前幾天心血來潮回憶了一下我帶著孩子走過的展館,一絲幸福感湧上心頭,那些曾經經歷過的點點滴滴,再一次讓心為之一暖。所以今天,我想說說我們去展館的一些小經驗,說不定也可以幫到同樣想激發孩子興趣的花友們。

  一、什麼樣的博物館值得去,孩子幾歲開始參觀更合適?

  有人說孩子太小不適合去博物館,有人卻說博物館大小通吃,幾歲都適合。我覺得他們說的都有道理。我家是從兩歲左右開始嘗試去博物館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增加頻率和深度,是否選擇帶孩子去展館,去什麼樣的展館,我考慮的維度主要有以下幾個:

  1、年齡和路程是否匹配:如果孩子還太小,特別要考慮博物館與家的距離,博物館裡需要徒步的距離。體力如果都跟不上,就更別指望有耐心慢慢參觀了。

  2、年齡、興趣和展出內容是否匹配:有的展出內容很好,但缺乏童趣,孩子就會覺得沉悶,如果要看的是文物,那就需要孩子有一點歷史知識背景了。當然,如果家長用心可以做一些有趣的嘗試,這一點是可以改觀的,在後面會細說。

  3、展館的參觀環境孩子是否可以接受:如果要去的展館人特別多,孩子身高又矮,什麼都看不到,那孩子的感受可能不會太美好。

  綜上所述,帶孩子去展館最好建立在孩子的興趣上,參觀的路線不要讓孩子太累,如果展館的內容太多,可考慮一次只看部分。幾歲可以進展館,這一點並無定論。

  二、去展館之前需要做什麼準備工作嗎?

  有些功課我覺得是必須要做的,有些則屬於錦上添花,不必強求。我曾經做過的準備工作主要有這些,供大家參考:

  1、瞭解展館:

  在去展館之前,瞭解展館是必修課。我一般會提前瞭解是否需要提前預約;參觀需要帶的證件;注意事項,比如是否允許拍照,展館的溫度(有的展因展出方對於保護文物的要求會把溫度調的很低)等等;“鎮館之寶”都是什麼;有哪些特展和常規展;正在展出的寶貝哪些是我們可能會感興趣的;有沒有可以參與的現場活動;是否有需要提前預約的專案等等。

  比如上海博物館,在珍品100中展示了上博的鎮館之寶,每一件寶物都有比較詳細的介紹。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大克鼎。

  在她小時候,一般是我瞭解展館之後,把了解到的資訊和她分享。現在她長大了,已經學會自己在公號裡找她想要看的寶貝,自己提前做功課了。有些公號內容不夠全面。比如上海昆博,其中還有一個影片簡介,比較適合小孩子。現在,在公號裡也有影片簡介了,看起來更方便。

  對於國外的博物館,更有必要提前瞭解。有的博物館需要提前一天預約,甚至更早,如果到了當地再約可能就會有預約不上的風險。

  2、對即將觀看的展出做更深入的瞭解。

  比如,我們第一次去國博是為了去看大英博物館的特展。在出發之前,我和孩子先搜尋了網際網路上大英博物館的特展資訊、“耳朵裡的博物館”關於大英展的攻略,後來又讀了關於大英博物館的書。這些瞭解讓孩子對參觀更加期待。

  3、決定是否參加講解活動。

  現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有很多機構都在搞觀展解說活動,有的機構請的老師非常專業,講解方式又符合孩子的認知。我們曾兩次去北京參加“文話童心”的觀展活動。真的很羨慕大城市的花友啊!

  4、設計好玩的活動。

  女兒第一次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時候才剛剛六歲,故宮博物院裡的寶貝特別多,也特別好,我真擔心她沒有耐心可以全部看完。可臺北不像北京,我們可以經常去,可以分成若干次參觀。那要如何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她有一個很好的參觀體驗呢?我的辦法是和她一起設計遊戲。

  這本書展示了臺北故宮裡的100件文物。我和女兒一起看,讓女兒從其中選出30件,作為我們此次臺北行的尋寶物件。女兒特別開心,一再斟酌選擇哪些,最後把選好的文物圖片用她自己的小相機拍下來,作為現場尋寶的參考圖。

  這個遊戲讓我們的參觀既有趣又有動力。不僅把整個博物院走了兩整圈,還真正去看了每一件展品。對找到的寶貝更是要好好端詳一番。

  最後我們有幾件寶貝還是沒有找到,可孩子仍不想放棄,她說:“我們可以去問問那邊的姐姐(工作人員),看看這些寶物都在哪裡。”果然,問詢是有收穫的,這讓我們又找到了一件。而其餘的我們沒找到,都是因為借出在臺南參展。閨女說:“那我們就在展出的這些裡面再找出我們最喜歡的幾件,加進來,湊夠30件寶物吧。”看來,只要有了興趣和動力,那體力問題也是次要的。

  5、設計寶物卡。

  我們在去甘肅省博之前,還嘗試做過寶物卡。主要是我根據省博公號,以及百度詞條資訊製作的。到了現場,孩子會參考卡片對實物加深瞭解。同時還可以用卡片來收集印章,畫簡單的草圖,卡片背面寫幾首詩詞,等車排隊的時候可以隨便讀讀背背,總之用處多多。

  6、瞭解國外的博物館。

  如果有出國逛博物館的打算,最好也要在國內事先了解一下。瞭解的渠道,一個是維基百科,上面不僅有很詳細的介紹,還有清晰的圖片可以參考,瞭解展出資訊、開放時間、預約通道等等。

  如果是去歐洲,參觀美術館會比博物館更多,每一座教堂、城堡也都是一座巨大的藝術寶庫。提前瞭解一下西方美術史和建築常識也是不可或缺的。

  7、留足參觀時間。

  透過對展館的瞭解,預計參觀時間,儘可能多預留一點。一來是因為在參觀過程中,孩子可能會問很多問題,也許會在一個寶貝前駐足很久,整個參觀速度就會很慢。二來是因為展館的人流可能超出你的預期,比如國博,進門需要排很長的隊,團隊和散客需要分開排隊,除了一定要記得提前預約,還要看清排隊的位置,切勿排錯。

  8、攜帶的物品。

  如果要去展館,我一般會為孩子額外準備一個本子(不帶格子)、一支筆和橡皮。如果展館溫度比較低,要額外準備一件外搭。帶齊證件和預約單。其他物品越少越好。

  三、參觀過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項?

  在參觀過程中,我覺得最要緊的是尊重孩子的意願,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觀察、思考。

  1、進門前和孩子討論參觀計劃。

  在參觀之前我會讓孩子自己設計參觀計劃。要看哪些,不看哪些,重點看哪些,要不要音訊講解,有沒有其他有趣的想法進行互動等等。

  2、關於孩子的提問。

  提倡現場提問,現場解決。很多展館預留了二維碼,可以掃碼瞭解博物館對文物的介紹。透過網際網路查詢相關資訊。或者去詢問工作人員、講解員、志願者。實在不行,記下來,回去慢慢找資料。

  3、鼓勵孩子有啥想法及時分享。

  我很喜歡孩子在參觀過程中迸發出來的各種聯想,有時候她會把自己逗得哈哈大笑。

  4、如果人太多,可以調整計劃,專注於某個方面。

  比如我們在聖彼得大教堂時遇到了超級多的人。當時孩子感覺特別煩躁。我說:“沒關係,你能看到哪些地方,覺得哪裡最有趣,媽媽就陪你看哪裡,我們不去和他們擠。”閨女說:“我最喜歡教堂四周的裝飾圖案,還有雕塑裡的天使。”於是,我們娘倆就找了一個合適的位置觀察起來,她還現場畫下了自己喜歡的裝飾圖案和天使的翅膀。

  5、留意博物館裡的兒童區域。

  絕大部分展館都沒有替兒童考慮,所以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兒童區域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因為這個兒童區域設定在地下一層,很多人沒有留意到。我們去的時候幾乎是空無一人,真是痛痛快快玩了個夠。這裡不僅有可以觸控的各種毛筆、礦石,還有可以讓孩子拿在手上360°觀察的瓷器仿製品。他們把《清明上河圖》做成了找細節的電子遊戲,把故宮變成積木讓孩子任意搭建。

  比利時的巧克力博物館雖然不大,但也非常適合孩子,因為有各種巧克力可以隨意品嚐。濃濃的比利時巧克力。為我們現場演示如何製作各種花式巧克力。每天只有固定時間才有,需要提前安排好時間。而比利時漫畫藝術中心簡直就是孩子們的大樂園。

  6、給孩子足夠的時間。

  帶孩子看展學到多少,掌握多少,我並不在意,但我在意孩子有沒有享受其中。如果她在一幅畫前停留,我從不打斷她,從不催她前進。在佛羅倫薩看到《維納斯的誕生》和《春》的時候,閨女在那幅畫前足足站了半個多小時;上博的一個展廳我們就耗費了半天時間;甘肅省博我們前後去了好幾次;寧夏科技館我們連續玩了兩天……

  足夠多的時間讓孩子可以沉浸其中,有她自己的思考空間。在龐貝古城靜靜欣賞殘缺卻帶著神秘的雕像。

  四、參觀之後還可以做點什麼?

  人們經常會在事前做很多準備,參觀完之後就再沒有回顧。而如果能在事後做點事情的話,就可以多一些思考和沉澱。比如:

  1、針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做討論。

  在觀展過程中孩子的問題可能並沒有完全得到解答,那麼事後再討論回顧一下就是非常必要的。一起查查資料,全家來個頭腦風暴,都很不錯。

  2、整理拍攝的照片,記錄的資料。

  很多博物館不允許拍照,但也有允許拍照不允許開啟閃光燈的博物館。尊重博物館的要求,儘可能留下一些喜歡的影象,事後整理出來隨時翻看將是很好的回顧。

  3、寫下(畫出)一些思考和總結。

  在整理、記錄的同時,我也會寫一點自己的思考和總結。孩子有時候也會如此。比如,我們看了“從莫奈到蘇拉熱”的畫展之後,女兒就畫了幾幅圖,來總結繪畫發展的軌跡。

  同樣的小熊,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繪畫表達方式:古典主義~印象派~野獸派,最後一個說是向蘇拉熱致敬,把小熊拆成了零件,哈哈。

  當然,除了這些,還可以有更多的方式來豐富觀展體驗,比如看看專題紀錄片,讀讀相關書籍等等吧。歡迎大家給我留言分享你的觀展心得。

參觀博物館的心得體會15

  今天,晴空萬里,天氣宜人,學校組織我們去歷史博物館參觀,學習。

  大年初一,我和爸爸一起去歷史博物館遊玩,我們打了一輛計程車,到了那裡,我興奮無比,夢寐以求的地方我終於到來了。

  陝西曆史博物館文物多達375000件,儲藏量居全國第一位,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順著每個展館轉下來,從遠古時代的簡單石器,到1840年前社會生活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100多萬年,就如同翻開了古長安的活史書,彷彿又回到古時代,感受著歷史的滄桑鉅變,其中的商周青銅器精美絕倫,歷代陶俑千姿百態,漢唐金銀器獨步全國,唐墓壁畫舉世無雙。可謂琳琅滿目、精品薈萃。陝西曆史博物館分為二個展廳,集中展示了陝西古代文明孕育、產生、發展的過程及其對中華文明的奉獻。

  第一個展廳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猿揖別》,以距今115萬年前的藍田猿人、大荔人、西安半坡、臨潼姜寨等先民遺存,再現了中華民族生機勃勃的童年和文明的曙光。第二部分是《鳳鳴岐山》,以陝西作為西周王都擁有的豐富遺蹟、遺物,展示了中國早期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形態尤其是倫理精神以及青銅鑄造技術,第三部分是《東方帝國》,重點展示以兵馬俑為代表的秦文物,以磅礴的氣勢和鮮明的軍事特徵,表現了秦帝國垂範後世的制度文明,以及積極進取一統河山的時代精神。

  第二個展廳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大漢雄風》,以漢都長安、漢家陵闕和典型漢代文物,展示了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漢代繁榮的經濟文化,對外開放與交往,彰顯其開放進取、開拓強盛的時代風貌。第二部分是《衝突融合》,以陝西豐富精美的農業民族與草原民族文化遺存及宗教文物,表現了民族大融合、佛教東漸以及文化藝術的繁榮與特徵。第三部分是《告別帝都》,展示了唐以後,作為西部重鎮和西北區域中心的陝西,依然獨具魅力的文化創造和精神傳承。

  時間很快過去了,雖然這麼匆匆一轉,沒有來得及仔細欣賞每一件文物,但是我感覺就像時空穿梭一樣,領略到了中華大地幾千年的發展變遷,遊歷史博物館讓我們再次想起了身上肩負使命,我們要從歷史中總結教訓,展望美好的未來。

【參觀博物館的心得體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