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烏托邦)

讀書筆記(烏托邦)

讀書筆記(烏托邦)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書筆記(烏托邦),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書筆記(烏托邦)1

  “ 烏托邦 ” 一詞是從希臘文ou( 沒有 ) 和topos(地方) 兩字組合,構成一個新詞,取其意為 “ 烏有之鄉 ” 。《烏托邦》中描繪的那個完美的國度確實深深地震撼了我,在小說裡,確實可以看到莫爾的內心對這樣的社會的嚮往和憧憬,然而如果從構建未來社會的角度說,其制度是不可行的,許多問題莫爾並沒有從本質上解決。事實也正是如此,烏托邦的圖景雖然美好,卻終究只是托馬斯 · 莫爾的願望。烏托邦終究是烏有之鄉。

  莫爾從烏托邦島、城鎮、文官制度、貿易和禮儀、交通、旅遊、奴隸和婚俗、軍紀、宗教九個方面 描繪了一個他所憧憬的美好社會 。 烏托邦美麗得有些虛幻,虛幻得有些不真實。 它宛如茫茫大海中一滄月般神秘的島嶼。那裡的公民是那麼純樸,基於優越的天然環境,烏托邦坐擁著無數的財富,然而,他們錢財如糞土,金錢於他們不過是一種保衛國家的工具,對於那些追求金錢的人他們的態度是那麼鄙夷。雖然他們的社會相對封閉,但是,那裡的人們卻不愚昧,他們崇尚科學,對知識的追求遠遠地超出我們的想象。對於外來的訪客帶來的技術,他們亦會虛心請教,不恥下問,對於知識的渴求永無止境。

  一個豐衣足食,人人依靠勞動而獲得快樂,所有財產完全公有的社會,其實有很多東西仔細想想莫爾先生並沒有給我們交代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有很強的空想性。烏托邦是一個極度集體主義的社會,個人幾乎被消解於集體之中,而事實上,這樣會打擊個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無法實現制度的最大合理化,阻斷了真正的國民幸福和社會和諧的制度目標的達成。而且因為只有在人性善的前提下,人們才可能完全為社會獻身。然而,人性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東西,絕對的純粹的人性善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是很難實現。莫爾在書中並沒有說明這種高尚的精神感召是如何滿足人們的世俗需要,因此在現實中人們總要先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這一過程就很難保證人們能夠一直保持善良的本性。

  對於莫爾在小說中虛構的這樣一個理想化完美的社會,個人而言,確實是受到震撼。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他認為,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必須消滅它。然而,在物慾橫流的當時,這不過是他的空想,即便在當代,這也是不可能實現的。隨著經濟的發展,人的要求會越來越高,需求也會越來越大,原有的物質就無法滿足當下的人類,競技是無可避免的,絕對的集體主義只會遙遙無期!曾經對烏托邦的嚮往終究只是是我對理想化的完美事物的憧憬。

讀書筆記(烏托邦)2

  看了托馬斯·莫爾先生作的《烏托邦》,這也是我完完整整看完的第一本書。由於時間和自己能力的關係,我對這本書也只能是淺嘗了一下,如培根先生說的“taste”。看一本不朽之作,我喜歡先看它寫作的背景。莫爾(1478——1535)先生生活的時期正是人類思想解放的高潮時期。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觀念逐漸影響的一批知識分子,他們開始對這個社會的問題進行思考,尋求以人文主義思想為核心的改革。這個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大都思想先進,反對中世紀的禁慾觀念和神權主義,堅持以人為本,力求滿足人的情感和興趣,尊重個人的自由、個性。莫爾寫這本書時是英格蘭的大法官,是國王身邊的“紅人”。國王對他予以重用,這樣更使得他認識到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年年的征戰,導致無盡的稅收,生產的停滯,廣大勞苦群眾遭受到了水深火熱的痛苦。為此莫爾藉助一個水手的口述故事,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烏有之鄉——烏托邦。“烏托邦”這個詞是根據希臘語虛造出來的,指的是不存在的客觀世界,烏托邦中所提到的“憲政”,是無法實現的空想社會主義社會。書中莫爾明確的講到現實社會痛苦的根源在於財產私有,財產私有為社會萬惡之源。並提出了具體的辦法和措施,要一勞永逸地徹底解決當時社會的問題。然而烏托邦畢竟是個時代的產物,他的觀點帶有極大的時代侷限性。下面我將從先行的眼光去分析當中的不足。

  在烏托邦這樣一個國家裡,國家的權力是屬於公民的,公民透過選舉一層層的選出國家的領導者,他們將輔佐國王處理國家事物。這些領導者都是老年公民,他們以他們的經驗來管理人民。在家庭生活中也是以最老最有經驗的老者為主導,甚至一起在公共食堂吃飯的時候為了防止青年人的不成熟行為,莫爾將老人安排坐在年輕人中間。我認為這裡就體現了他的一個侷限性,以經驗管理國家、治理社會的體制好嗎?社會是發展的,經驗是對過去的總結,這樣以老者作為國家的管理者是不是不能很好的體現社會各階層的利益?畢竟人都是有利益的,那麼這個社會中的主要生產者,輕壯年的要求由誰來提出,又由誰來實現呢?第二個就是烏托邦大體上還儲存自然經濟的特點,其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當於16世紀初英國的水平。這是一個很大的侷限性的表現,莫爾看不到生產力對與一個社會發展的重要性;第三,烏托邦並沒有否定人們之間的不平等。烏托邦是有公民和奴隸之分的,前面我也說道只有公民才具有國家的權力,奴隸依舊不算平等的國家社會的主體之一,他們在生活上是不能和公民平等的,就連法律上都沒有平等,在烏托邦這樣一個理想的社會主義國家裡依然留有這種不平等的思想。

  烏托邦生活中那些重勞動和骯髒的勞動都是由這些賤民去完成的。可以看出莫爾先生還是留有努力社會中奴隸主的思想殘餘的;第四個莫爾沒有給我們講出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社會的出現。是烏托邦原來的最高統治者思想很先進,願意把權力交給他的國民?假如是這樣的,那麼在他後來的統治者都有這麼先進的思想嗎?是不是這樣的政體和他們的施政合宜有關呢?要麼是人民自己去爭取的?那麼在為什麼在這樣的社會中還是會有國王這麼一個最高的統治者呢?這些書中都沒有提到。莫爾對勞動群眾是同情的,但是他沒有認識到勞動群眾能夠改變社會的制度;最後一點讓我有疑惑的是這本書中,莫爾先生所倡導的公有制。莫爾先生認為的公有不僅僅是在生產物上面的公有,也是在生產上的公有。這個在我看來是很不可思議的。是什麼導致人們有了這樣的積極性,這麼喜歡勞動呢?人們到底是怎麼樣才形成的這麼一種思想觀念的呢?這些在書中都是找不到答案的。我想上面的幾個問題可能這是莫爾先生沒有想過的,有可能想過,但是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也沒能的到答案的。

  以上都是我對《烏托邦》很淺顯的理解,和我自己的一些疑問,裡面必然會帶有我對莫爾先生思想的不深刻的理解。

讀書筆記(烏托邦)3

  很早就聽過烏托邦這個詞,它用來被指作不切實際的幻想。當讀了《烏托邦》這本書後,書中讓人如飲甘露般的語言以及托馬斯·莫爾悲天憫人的情懷給我留下了機器深刻的印象,我深深地體會到了“高度”這個詞。

  托馬斯.莫爾出身於倫敦的一個法學家庭,喜好文學卻迫於父親的壓力改學法律從事律師行業,後來當了法官大臣, 1535年因反對亨利八世兼任教會首腦而被處死。1886年,在莫爾去世三百多年後,被羅馬天主教會的教皇庇護十一世冊封為聖人,在1980年與主教費舍爾一起被John Paul II尊為守護上帝的殉道者。他的父親約翰·莫爾(JohnMore)曾擔任過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是一位勤儉持家、正直明達的人,對兒子要求極為嚴格,這對莫爾一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所以說,莫爾對社會底層的人們有著很深的瞭解,並且有著深深的同情之感。所以為他寫《烏托邦》奠定了基礎。

  莫爾在書中虛構了一個航海家航行到一個奇鄉異國“烏托邦”的旅行見聞。在那裡,財產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實行著按需分配的'原則,大家穿統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廳就餐,官吏由秘密投票產生。他認為,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必須消滅它。在《烏托邦》中,莫爾首次用“羊吃人”來揭露罪惡的“圈地運動”,並提出了公有制,討論了以人為本、和諧共處、婚姻自由、安樂死、尊重女權、宗教多元等與現代人生活休慼相關的問題。他創造了“烏托邦”一詞,開創了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其思想也成為現代社會主義思潮的來源之一。

  書中不僅可以看出莫爾的讓人如沐春風般的語言,也可以看出他的遠見,他遠在十六世紀就看出了當時的社會和未來社會的弊病,因此,在他眼中的烏托邦是一個沒有等級、階級的社會,大家按需分配。在當時他就看出,未來的人類盲目追求物質生活,從而忽略了精神世界的補充,也就是現在社會上出現的人們被繁重的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而精神世界匱乏的現象。此外他還看出了宗教之間的鬥爭,這是多麼難得的預見,因此他提出宗教自由的主張。書中的這些理念,在現代的社會也是值得提倡和推廣的,莫爾的真知灼見真是值得敬佩。

  我們的社會離“烏托邦”又有多遠呢?社會主義國家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而我們國家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遠不及烏托邦式的美好社會,而在書中提及的社會不平等、人們工作壓力大、宗教信鬥爭在當今社會也是屢見不鮮,那我們該怎樣逐漸達到烏托邦的標準呢?

  我想,最重要的應該是社會制度問題,像西方的資本主義國家,首先權力得到有效的制約與平衡,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反觀國內,目前的社會體制存在諸多問題,我們優先發展經濟,這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然而我們應該清楚,如果我們的政治體制不加改變就會造成我們的國家像一個殘疾人,經濟這條腿已經邁開了步伐,而政治這條腿卻無法動彈,呆在原地,其結果就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最終都會圍著政治這條腿在轉圈,而無法繼續良性的發展。

  因此我們國家的政治體制必須做出革新,人們的工作、平等、宗教等等社會問題才會迎刃而解。那麼我們該如何革新呢?我認為,我們國家不可能像西方國家的制度那樣三權分立,相互制約,這就需要我們的國家要不斷加強人權的保護,只要我們每個公民的權利增強了,我們國家執政者的權力才會得到削減,我們的整個體制才會不斷的健全,整個國家的未來才會更加光明。

讀書筆記(烏托邦)4

  《烏托邦》,英國古代作家托馬斯莫爾的作品,被認為是共產主義的某種體現,或者說是外國的“桃花源”。他的本意為——沒有的地方,許多人認為它還有“不能完成的好事情”的意味。

  在小說中,作者經由經驗豐富、遊歷四海的老水手引入了與世隔絕的島嶼烏托邦,然後慢慢敘述了這座小島上的各種不同尋常之處。任意領取生活資料的市場,免費治病的醫院等等,無不體現了“公有制”這個值得共產主義者長久討論思索的主題。

  作為一部宣揚政治理想的小說,莫爾無疑將他的幻想塑造得非常成功。可是就從現實中來看,這就只是一部很美好的小說罷了。

  在烏托邦裡,人們都有自己的勞作任務。上交了自己的成果之後,他們就能夠從市場免費無限量領取生活資料。可是作者有意迴避了一個問題——島民們都是人。是人就有自己的小算盤:反正一個島上製作這東西的人這麼多,我少做一些怕是沒人發現吧。更何況小島不可能年年都風調雨順,萬一遇到大旱年,農民們顆粒無收,這種分配方法可能直接崩潰了。

  儘管烏托邦的某些能容是不切實際的,但是莫爾想要表達的理想卻是極好的。他想從中構造出一個人人平等,沒有剝削和生活富足的社會。島民們以各自的單位分別選舉出類似“十夫長”,再從中選拔出“百夫長”的方式參政。按照小島當時的情形,人們生活富足,思想境界較高,所以選舉出的都是最能勝任該職業的人。這就充分的說明了烏托邦的政治環境。

  《烏托邦》的出現帶來的了爭議,儘管這部小說描述的社會並不切實,但是人們都希望,自己能夠生活在烏托邦中。

讀書筆記(烏托邦)5

  概而言之,莫爾的“烏托邦”就是借一種高度發達的組織形式,去追求一種向原始、自然而有序的生存狀態的迴歸。與馬克思主義不同的是,馬克思以“歷史發展的必然”去看待共產社會的實現,而莫爾則致力於風俗習慣的構建(包括宗教、價值觀念、婚姻制度等等)去探討精神風貌重塑(榮譽感、集體觀念、公共意識等等)的可能。怎樣尊重人的個性並且發揚人性中“善”的成分,怎樣整合個人與公眾的利益並且遏制人性中“惡”的滋長,莫爾沒並有一腔狂熱與盲目樂觀,只借拉斐爾之口將完整的構想娓娓道來。

  不過,烏托邦為什麼還是顯得虛妄?我想,一來,莫爾只給出理想的完整構思,卻並沒有指出通向這一境界的可行途徑;二來,無論是風俗習慣、歷史階段還是地理環境,烏托邦都全然架空於現實之外;三來,細節的精微構想其實反而導致了烏托邦的脆弱——連地形地貌都要在論說之首預先精密設定,烏托邦的適應能力和現實意義自然尚存疑慮;最後,烏托邦的繁盛竟然依賴於“他國”的墮落(至少他們需要受金錢誘惑、受讒言挑唆才能保證戰爭的勝利),明顯“獨善其身”的傾向,是否也制約了它普世的價值?

【讀書筆記(烏托邦)】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