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文化> 傳承中華文化踐行傳統美德徵文

傳承中華文化踐行傳統美德徵文

傳承中華文化踐行傳統美德徵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徵文的身影吧,徵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寫徵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傳承中華文化踐行傳統美德徵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傳承中華文化踐行傳統美德徵文1

  文明美德,伴隨我們成長,如影隨形。

  一個民族的文明與美德,體現在這個民族每一個人的一言一行上。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時期是最美的;而在青少年時期,良好的道德品質又是最可貴的、深層次的美。這種內在的美,只有透過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才能表現出來。

  著名作家柳青說:“人生的道路很漫長,但緊要處往往只有幾步,特別是在人年輕的時候。”青少年時期是一個養成文明習慣、培養美德修養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我們首先要從我做起,要個要求自己,天天堅持,時時提醒,日積月累。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轉化為一個人的內在修養、情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有品德的人,這會影響人一生的發展。

  《札記》中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是商湯刻在洗澡盆上用於自勉的箴言,意思是說,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太陽每天升起,開始嶄新的一天。文明傳承需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文明美德將與我們同行。

  復興中華

  在世界所有民族、國家和文明之中,如同中華民族、中國和中華文明這樣將國家、民族和文明結合的如此緊密、渾然一體,形成醫一元的、同意的、龐大的實體,並保持了這麼漫長的歷史延續性的現象,可以說是唯此一例。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我們青少年要以積極的態度,自覺接受民族精神的教育;從小樹立遠大理想,以實際行為弘揚、培育民族精神。

  巨大的責任。偉大的時代,為我們帶來了特殊的壓力和機遇,也帶來了他書的眼界和胸懷。只要我們能燃燒起來青春和理想,釋放所有的光和熱,中華五千年的東方大字,必將被照得更加燦爛!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是時代給予我們的光榮與夢想,更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我們相信,透過大家共同努力,使青少年從平常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傳承文明,踐行美德,他們必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譜寫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華章。

  傳承文明 踐行美德

  傳承文明,踐行美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是時代給予我們的光榮與夢想,更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與使命。我要從平常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讓自己在“文明之光”的照耀下快樂成長。

  中華文明是我們共同的驕傲,共同的財富,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跡”。每一箇中華兒女都是中華文明的受益者、承載者、傳播者,有責任、有義務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使照耀中華數千年的文明之光在當代中國熠熠生輝,發揚光大。

  文明的歷程

  人類文明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一過程既包含人類體質的進化,也包含了人類心性、精神和思想情感的不斷豐富、充實、積澱。

  在人類文明的程序中,科學技術是一種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今天,科學技術更加彰顯出推動社會發展的無與倫比的力量,成為國家綜合國力與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當然,科學技術也是一把鋒利無比的雙刃劍,科學技術為社會造福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諸多的負面影響。

  文明的多樣性是文類文明的重要特徵。各種文明之間的.交流,在促進自身的豐富和發展的同時,也推動了整個人類文明不斷提高。21世紀的今天,各種文明和社會制度長期共存,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應是各種文明的相處之道和共同追求。

  文明的內涵

  文明是相對於愚昧、野蠻而言的。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實踐的事情,是社會的素質。”

  文明隨著歷史進步的過程不斷趨同,表現著人類普遍的行為和成就。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學習財能獲得文明。

  尊重生命是人類人文關懷的表現,敬畏制度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這是文明最基本的內涵。有了這兩個前提,人類社會才會有光明和溫暖,真善美才會與我們同行。

  讓我們珍愛生命,履行社會職責,儘可能地奉獻愛,讓文明永葆青春,更加和諧。

  文明的外延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和完整的禮儀規範,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

  文明外延的第一要義,就是人作為一個社會人,公德意識不可丟。公德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必須共同遵守的基本準則,大而言之,它指的是人們在公共場所必須遵守約定俗成的文明規範,如保護環境、愛護公物、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小而言之,它指的是一個人在公共場所的文明行為,如不隨地吐痰、不亂丟垃圾、公交車上為老弱病殘孕讓座、公共場所不喧譁等。

傳承中華文化踐行傳統美德徵文2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和完整的禮儀規範,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

  文明外延的第一要義,就是人作為一個社會人,公德意識不可丟。公德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必須共同遵守的基本準則,大而言之,它指的是人們在公共場所必須遵守約定俗成的文明規範,如保護環境、愛護公物、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小而言之,它指的是一個人在公共場所的文明行為,如不隨地吐痰、不亂丟垃圾、公交車上為老弱病殘孕讓座、公共場所不喧譁等。

  文明並不是空中樓閣、無本之木,而是建立在厚重的“尊重”基座之上的。因此,尊重是文明之本。尊重就是自尊,尊重他人,尊重知識,尊重自然。

  要成為一個文明的人,必須要“知書”,認真學習先進文化。“知識”只是手段,“達禮”才是目的。

傳承中華文化踐行傳統美德徵文3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僕僕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著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係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規範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視窗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後了。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範,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溫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溫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為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貴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餘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並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幹為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可以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為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為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為自己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說:“我是中國人!”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是一個講究品德教育、個人修養的民族,一個甜蜜的微笑,一種執著的追求,一次慰藉人心的寬容,融會成美德讚頌曲上一個個撥動人心的音符。

  我認為,謙讓是最大的美德。有些人認為只是表面上談談“紙上談兵”,實際也不用去做的,但他們錯了,生活中你不一定就要做大事,而小事卻置之不理,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你都能做,如上車先讓老人先上,看見老人要讓座……

  謙讓這個詞語對人們即陌生又熟悉,早在很多年以前,我們的老師就教導我們要學會謙讓,隨著時間的流失,在我們的記憶裡謙讓這個詞已漸漸淡忘了……

  記得有一次,我站在104路車上,人很多,座位都做滿了人。到了宛平南路這一站時,上來了一位滿頭銀髮的老奶奶,還帶著一位年幼的小孫子,居然沒有人讓座。那位老奶奶領著孫子從車門口一直走到車尾,可滿車的人卻毫不在乎,視若無睹。坐著的人心安理得,連正眼都不去瞧一下他們。沒有幾個人像我這樣看著這一老一少。 每次到一個站點,都會播放“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請您……”我想,這是在浪費電。我聽了幾百遍了,想必經常做車的人聽了不止100遍,而今天,滿座的人,面對他們卻不加理睬。

  最近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則訊息:哈爾濱市一家企業公開招聘人員,一位前來應聘的女大學生,各方面素質相當不錯,就因為她多次主動給別人讓座,被招聘單位說成是“缺乏競爭意識”而拒絕聘用。我認為,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說,讓座只是我們應盡的一種義務。現在,人們都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很重,誰也不願意吃個虧——正如讓座這個簡單的動作。此刻的讓座已成了那變質的麵包,像個足球似的被人們踢來踢去。

  我們大家在學校裡也會有一些事發生。但同學與同學之間,也是應該要互相謙讓的,我們要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使人與人之間也將變得更加美好。

  前進的路已經為我們鋪好,下一步,就是要我們頑強的走下去,事在人為,我們首先就是要具備中學生的美德,具備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沒有美德的人,不算高尚,別讓陋習沾染如花的青春,更別讓陋習陪伴你度過最美好的人生!讓我們的校園從此綻放美麗,讓我們的社會迸發出文明的火花,讓我們抱文明,和美德手拉手,結伴同行!

傳承中華文化踐行傳統美德徵文4

  朗朗乾坤,得萬古之靈氣,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曠世之奇書,《三字經》橫空出世!小子對此奇書甚有感觸,即書一文,此亦個人之意,又亦兒戲之言,不可當真也!

  何謂此書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韻句成句,自成一體,易讀易記,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華文化之精髓,這部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書,竟融“歷史、地理、人物、天文氣象、詩書禮樂、教育、哲學”於一體。可謂學一書而通萬卷也!但是,我們要把《三字經》與當時的歷史條件聯絡起來思考,正確地認識,主動汲其精華,剔其糟粕。

  親情、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孔融四歲就知道讓大梨給長兄;黃香九歲便主動孝順父親而無怨無悔。

  重視子女教育和歷史教育亦是優秀的文化傳統。“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玉不琢,不成器”。這體現我國對教育的重視。《三字經》還將整個中國歷史濃縮在一起,易學易記,並且專門談到學習歷史的方法。

  總之,這一切都表現了古代中華兒女的傳統美德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兒女的驕傲。

  但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於當時的歷史與政治原因,造成了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使《三字經》多了幾分糟粕:三綱五常。所謂“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這說明當時的人們愚昧地認為有了“三綱”,就會形成君順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婦順的社會安定局面;所謂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這是人人都必須遵守這些基本道德底線,不容打破。只是可憐當時的人啊!一心認為三綱五常可以維護家族、國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綱五常並親身踐行,實際上這不過是富有的統治者對被統治者在倫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緊箍咒而已。

  總而言之,《三字經》這本奇書,其精華就在於對親情、孝順的張揚,對後天教育和歷史教育的重視。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道德,兩千年來一直是束縛中國人思想和行為的繩索。

  我們一定要記住,《三字經》所體現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去汲取精華,剔其糟粕,最後發揚光大至世界。

【傳承中華文化踐行傳統美德徵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