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文化> 茶文化

茶文化

茶文化

茶文化1

  禪心似月迥無塵,詩興如天清更新。半枕松風茶未熟,吟懷瀟灑滿腔春。

  ——吳承恩

  當下的人們,似乎對禪學和茶的關係,特別的興趣盎然。尤其是在白領階層,“茶禪一味”之說普遍流行,似有普及之勢。當今時代,在紛繁複雜的世間中奔波的人們,在激烈競爭中拼搏的精英們,日益希求有一個定氣凝神、安寧恬靜的氛圍,給自己一片反觀自身,或輕鬆自在的時空。而禪門之“茶禪一味”的意境,則為許多佛教信徒乃至知識階層的人士所夢寐以求的精神家園。

  為此,關於禪,關於茶,更有關於禪與茶的主題,為社會精英人士和知識階層所津津樂道。如今,在全球範圍內,中國佛教的禪學得到了極大的流傳,併成為原為基督教文明一統天下的西方社會中一株絢爛的信仰奇葩。特別是最近幾年,因為蘋果型手機和平板電腦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模式和理念,引發人們對其創始者喬布斯的普遍矚目,更對其長期以來堅持禪修的舉動深感興味和驚歎。而在禪學的故鄉,廣大的白領階層,則表現在文化層面上士大夫情結的集體回顧,並以對“茶禪一味”的意趣盎然不已,作為其士大夫情結的具體寄託。同時,嗅覺靈敏的茶商們亦扯起“禪茶”的旗號,為其茶市的興隆鳴鑼開道。

  由此,雖有禪茶文化普及有加,方興未艾,但這種熙熙攘攘中,到底有多少真正的禪意存在呢?是僅僅停留於陶冶心情、增加涵養的文化品嚐行為,或者更等而下之僅為酒足飯飽、窮極無聊後的附庸風雅呢?如真是如上所假設的那樣,則“茶禪一味”留給世人的將只是如放得太久而已變味甚至變質的陳茶之“味”了。這也許是茶商們的幸事,但卻無可懷疑的是禪學的悲哀,是“茶禪一味”修學之道的異化。

  基於上述不無根據的擔憂,特別是鑑於“茶禪一味”已被作為旗號到處登臺亮相的當今現實,筆者以為,正本清源,還中國禪茶文化以宗教修學之嚆矢的本來面目,很有必要。正如手術刀可以用作削鉛筆,但手術刀的本來用途卻是用於治病救人的那樣,茶禪文化可以用之於怡情養性,但其終極的目標是關乎於精神的解脫,承載著深厚的宗教內涵。而中國唐宋時代的禪茶文化,特別是“茶禪一味”之理趣在傳入日本後,真正成為事實上的日本茶道之魂,一直保持至今,併成為當代中國佛教界倡導茶禪文化之借鑑,以及衡量其意趣內涵的座標。

  概而言之,中國寺院的喝茶、茶湯禮的盛行,是禪學與之結合的現實前提;日常生活中飲茶習慣的普及、普遍,是禪學選擇茶文化、引茶文化入於禪修實踐的社會基礎;茶道的盛行、士大夫階層對茶禮的重視,茶宴、茶會、鬥茶等的風行,是唐宋時代禪、茶結合的時代趨勢;南禪一枝獨秀的現實,以及“平常心是道”等禪修生活化、日常化的宗風的倡導,是禪、茶之融合的信仰要素。

茶文化2

  巴蜀可以說是我國茶業的搖籃。不僅是在秦之前,秦漢乃至西晉,巴蜀都是中國茶葉生產和技術的重要中心。在那時就很有可能已經出現了茶葉集散中心,人們不僅飲茶成風,更是發明創造了了很多飲茶用具。在秦漢時,茶業因巴蜀與各地經濟文化而得到了傳播。經歷了六朝的發展,到了唐朝中後期,茶在北方也逐日盛行。於是更加推動了南方茶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又帶動著茶文化的發展,人們開始提高製茶技術,同時昇華著茶道精神。

  也是在這時,陸羽寫了《茶經》,系統得將唐及其以前茶葉生產、飲用的經驗進行了總結,提出了勤行儉德的茶道精神。並將其與儒、道、佛、哲學思想融合,從而逐漸完善茶道的精神領域。

  《茶經》篇幅雖少,配圖也不夠精美,但卻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茶文化專著,且其涉及學科之廣——生物學、栽培學、製茶學、分類學、生態學、數理學等。同時,其中還記載了唐代以前有關茶的不同神話、寓言、史籍、詩賦、傳記、地理、數理等,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珍品。

  宋朝時,我國茶文化進入了鼎盛時期,越來越多的文人置身於茶,關於茶的字畫也愈來愈多。而元代,傳統漢文化受到蒙古入主中原的衝擊,茶藝也去瑣從簡。因為舊文化傳統的分化,繁瑣的茶藝也同時被摒棄了。

  明清時,人們又開始刻意追求茶學至精至美,開始尋求茶、水、器、境及意趣的完美結合。至改革開放時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多人投入到茶文化的研究中,茶文化也因此進入復興期。

  茶文化指的不單單只是茶,還包括了有關茶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

  諸如,有關茶的歷史文物、遺蹟、茶詩詞、茶書畫、茶歌舞、各種名優茶、茶具、飲茶技藝和茶藝表演等的物質文化表現;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養廉、以茶養性、茶禪一味等的精神文化形態;還有如茶政、茶法、茶禮規、茶習俗等介於中間狀態的制度文化表現。

  簡而言之,茶業推動了經濟,而經濟又帶動著茶文化萌芽生長。

茶文化3

  摘要:當前中國非常重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茶文化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理應得到重視和保護,使其在現代社會發揮作用。長期以來,我國的藝術設計教學存在教育理念不完善、師生互動少等問題,而茶文化中蘊含有適合藝術設計教學的教育理念,如果將其運用到教育實踐中去,必然會推動我國高校藝術教學發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茶文化;藝術教學

  茶文化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物件。茶文化自身就具有綠色、生態、健康等屬性,其蘊含的文化內涵與現代設計理念不謀而合。因此,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茶文化的保護,將其融入到現代藝術設計教學中,有利於提升藝術設計教學效果,同時也有利於推廣和傳播茶文化,使其得到更好的保護。

  1茶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問題

  1.1茶文化教育的缺失

  長期以來,茶都是被當作生活中非常普通的一種事物,所以也忽視了茶文化教育。學校並沒有用從小學開始就重視對茶文化的教育,與之相對,同樣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武術、書法等所受到的關注度明顯更高。因此,茶文化教育的缺失導致許多青年學生對茶文化缺乏必要了解,在學習過程也遇到了很多阻礙。因此,對青少年茶文化的教育應該從小時候就抓起,使其耳濡目染茶文化知識,從小就成為茶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1.2茶文化傳承的斷層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茶樹的,同時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葉自誕生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尤其是文人雅士都將飲茶作為生活的樂趣之一,同時也將飲茶看作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因而形成的茶文化也是別具一格。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顆耀眼的明珠,在推動世界文明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與古時候輝煌璀璨的茶文化相比,茶文化在現代已經顯示出沒落狀態。雖然人們仍然愛好飲茶,茶也成為全國人民最普遍的飲品,但茶文化的內涵和外延並沒有繼續延伸。雖然很多人喜愛茶,但只是追思古人、附庸風雅,很少能夠領略茶文化內涵的,所以在保護和宣傳方面就更不夠了,由此導致了茶文化傳承的斷層。

  1.3外來文化的衝擊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和世界其他國家的聯絡也更加緊密,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更多。中國的茶文化在世界更廣範圍內傳播,被廣泛接受。與茶文化相關的產品也逐漸走向了世界市場,被他國人民使用。與之相對應的是,他國的文化和產品也進入了國內,受到我國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愛。從年輕人角度來說,其喜歡追求新鮮和刺激,崇尚時尚、便利的生活方式。所以其在飲品方面更喜歡開蓋即喝的外來飲料,更為時尚和便利。而中國本土的茶文化,則需要更為繁瑣的手續來泡製,而且味道偏苦,這使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並不喜歡飲茶。外國文化對中國本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衝擊。也壓縮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空間,不利於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1.4缺少宣揚茶文化的對策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當代年輕對茶文化了解甚少,即使放到老一輩人身上,對茶文化的瞭解也不多。雖然有更多的人認識到保護、弘揚茶文化的重要性,但因為茶文化留下來的原始文獻資料較少,流失較多,所以無法延伸茶文化的內涵和外延,缺少更好的對策。

  2中國藝術設計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在整個教學體系中,藝術設計教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是在理念上的應用,還是選擇設計元素上面,都體現了現代化的教學的特色。透過對當前的藝術設計教學的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無論是在教學理念還是具體的實踐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問題,尤其是教學實踐的相關活動,導致藝術設計教學存在諸多問題。

  2.1現狀分析

  中國當前的藝術設計教學仍然是處在探索發展階段,雖然已經拜託了早前那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而且在管理上更加科學,倡導利用人文精神來進行管理,要把學生放在核心位置。教師要保證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要充分考慮教學質量,但在這個過程中還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忽視了教育實踐活動。只有簡單的理論課安排,沒有為教育實踐提供相應的平臺,所以對實踐教學的影響很大。與此同時,學校在藝術設計的相關課程安排上面不夠合理,所進行的改革也不夠徹底,比較排斥外國的思想,而且人文教育也很不到位,設計思維存在很大的侷限性,這些問題都對當前的藝術設計教學提出了不小的挑戰。教師在開展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除了將必要的藝術素養融入到課堂中,還要融入人文理念和時代理念,但我們當前的藝術設計教學都沒有達到這個要求。

  2.2解決策略分析

  為了能夠解決當前我國藝術設計教學存在的問題,要重視對學生開展素質教育,在設定具體課程的時候應該融入綠色、生態創新發展理念,利用這種創新理念開展教學,要引入茶文化思想到藝術設計教學中。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還要重視資源的節約,要以學生為根本,抓住學生思想認識上的問題,從思想上進行根本改造,使學生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學校和學院要在教學中及時和學生溝通、交流,及時發現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針對問題及時完善。藝術設計教學在整個藝術教學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有完善的教學理念和方法,能夠促使教育效果的提升。因此買在綜合培養的過程中要重視藝術設計教學活動的應用價值,從而實現整個藝術設計達到理想的效果。

  3非物質文化遺產茶文化理念在藝術設計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茶文化理念是一種文化理念,同時也是一種生態理念。在藝術設計教學中融入茶文化理念,必然能能夠最佳化教學理念、創新教育方法,促進藝術設計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更為重要的是,透過將茶文化理念融入藝術設計教學,有利於推廣、傳播茶文化,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

  3.1重視材料回收,節約資源

  我國當前藝術設計教學活動中有很多資源浪費的現象,而最突出的問題就表現在對教材的利用不夠充分。一般情況下,學生的很多教學材料都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用不到,或者是在學期結束之後就被當作廢紙扔掉了。這不僅讓學生承擔了經濟負擔,還導致資源浪費。正因為如此,學院在安排學習材料的時候應該考慮得更加全面和理性,要重視材料的回收和利用,打造節約型課堂,充分發揮茶文化理念的教育活動中的應用,從而為改善生態環境作出自己的貢獻。在整個藝術教學活動中,課堂建設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要充分應用教學素材,進一步豐富教學理念,從而為整個教學活動奠定基礎。

  3.2重視傳統,創新藝術思維

  將茶文化運用到藝術設計教學中,可以進一步拓寬學校的管理思路。尤其重要的是,學員可以更好的借鑑茶文化中系統性的特點,便於開展學院的管理。這體現了現代和傳統的結合,重視傳統並不是因循守舊,而是要繼承精華部分。與此同時,在教育思想上借鑑茶文化理念並不是復古的體現,而是將茶文化中的綠色、生態、健康等傳統理念融入到藝術設計課堂上,使學生能夠親身體會到藝術設計的創新。課堂上加入師生互動,主要是引起學生觀念上的改變,要兼顧教師和學生雙方的思想,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和教師的教學質量。引入茶文化理念,能夠適應現代社會在需求型別上的改變,都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素質和創新能力。藝術設計教學中,重視實踐活動並不是一種單純的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種內涵引導,在開展實踐過程中,要兼顧藝術性和實用性,從而提升整個教學活動的效果。

  3.3引入生態設計理念,加強人文教育模式

  在藝術設計教學中引入生態設計理念,學校重視在人文教育方面的改革,更要注重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在教學方案中,應該創新生態設計理念,老師要帶頭做好,從而為學術樹立榜樣,這有利提升學生的設計實踐能力。但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教師和學生的改變之外,同樣需要學院和學校的配合。所謂的人文教育,重點在於把學生放在核心地位,使學生能夠學到和運用生態設計的知識。從當前整個藝術設計活動存在的問題來看,非常有必要在教學活動中融入人文素養,有利於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結語

  生態環境是我們生存的根本,所以要重視保護它。茶文化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教育的缺失,很多人不瞭解。透過將茶文化理念融入到藝術設計教學中,不僅有利於創新設計理念,更有利於學生提升設計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接觸更多與茶文化有關的知識,從而推廣、傳播茶文化。

  參考文獻

  [1]姚珏.藝術設計實踐教學模式的探尋與創新實踐—以環境藝術設計實踐改革為例[J].藝術與設計(理論),20xx(9):164-166.

  [2]張榕泉,吳海燕,夏建紅等.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改探討—以閩酉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劍南義學(經典教苑),20xx(10):394-395.

  作者:高飛 單位:平頂山學院

茶文化4

  茶,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今天我們的行文老師帶著我們來茶文化博物館參觀,我們一進門我就聞到了藏茶的香味,難道是藏茶?我迫不及待的進去參觀了,有一位小姐是給我們講解的,進門時就看見了許許多多的茶具、茶罐、茶書……小姐解說藏茶的產地是四川,我就知道會講到藏茶的。

  接下來我們來看綠茶,我看見一個牌子上寫著“茶文化發展的朝代有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國,現代”。小姐姐帶我們來到一個地方,準備要教我們扣手禮,她告訴我們扣手禮分三種:長輩給晚輩倒茶,晚輩要握拳頭,輕敲三下桌子;同輩給同輩倒茶,食指和中指要併攏輕敲桌子三下;晚輩給長輩倒茶,長輩要用食指輕敲三下桌子。

  到了喝茶時間,我聞了聞藏茶,聞起來有一種龜苓膏的味道,喝起來有一種沒有放糖的王老吉的味道。今天我瞭解了茶文化的知識,以後我長大了,我要了解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更多知識。

茶文化5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感受茶文化》,它是浙江省基礎教育地方課程教材《話說溫州》四年級第三單元的第四課。下面,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說這節課:

  一、說教學理念:

  1、開放性:教學不侷限於課堂的活動,而是體現課內外結合的連續的、完整的活動過程。比如,課前我們需要學生去搜集資料或者親身考察、體驗,課堂中進行討論、交流、展示,甚至是課後還要進行拓展活動。

  2、活動性:我在課堂上力求體現學生的主體參與,突出“體驗式”的學習特點,透過設計多種形式的活動,為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實踐活動創設了平臺,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充分體驗。

  二、教材解讀

  溫州氣候溫和,山高霧多,十分適宜茶樹的生長,是浙江著名綠茶產區,本單元主題便是“茶葉之鄉”。《感受茶文化》是本單元的第四課,前面三課分別是

  1、《走進茶園》、

  2、《四大早茶》、

  3、《高山雲霧茶》。學完前面三課之後,孩子們對溫州的茶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這一課注重的是茶文化的薰陶,在認知的基礎上更注重體驗,注重情感目標的達成。教材主要內容有四大塊:一是故事會---茶葉傳說,二是露一手---茶藝表演,三是討論吧---茶與生活,四是實踐臺---茶葉包裝設計大賽,另外在課末有一點內容是關於飲茶常識的補充。

  三、教材處理:

  由於教材內容選取比較簡約,這也給了我們創造性地拓展和使用教材的空間。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自己設定的目標和教學的需要,對教材內容的先後順序作了調整和取捨,並且作了一些小小的補充:我將茶藝表演環節提前,茶與生活環節順延,茶葉傳說放到後面,而最後的實踐臺-----茶葉包裝設計大賽,由於操作起來比較費時間,課堂容量又有限,所以此環節作為課外延伸部分。

  四、學情分析:

  現在的孩子們最喜歡喝的是飲料,茶在孩子們心中可能抵不過飲料的誘惑大。孩子們雖然學了本單元的前三課,對溫州的茶葉有了一定的瞭解,但是,總的來說他們對茶還是知之甚少的,生活中也非常缺乏體驗。所以,課前非常有必要讓孩子們去查詢資料,為上課作鋪墊;課堂上也必須儘量讓孩子們充分體驗,與茶親近,填補他們生活中的空白。

  五、教學目標

  透過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確定了教學目標如下:

  1、學生初步欣賞茶藝,小組合作學會泡茶的基本方法,透過品味家鄉的茶來親近家鄉的茶,不知不覺中產生熱愛之情。

  2、學生透過收集資料和相互交流,從中瞭解喝茶的好處,從而更加喜愛喝家鄉的茶。

  3、瞭解家鄉一些茶葉的由來,並能在課外拓展活動中用所學的知識為家鄉的一種茶葉設計包裝,激發為家鄉茶葉打響品牌走向世界的美好願望。

  教學重、難點是,透過學茶藝,品茶香,瞭解喝茶的好處,從而對家鄉的茶產生熱愛之情。

  六、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查詢資料,瞭解喝茶的好處並作記錄;

  2、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組收集一種溫州的名茶,帶到課堂上來;

  3、學生課前查詢資料,瞭解家鄉一種茶葉的由來(或者傳說故事)。

  這些課前的準備活動,與我之前所提到的一點理念“開放性”是相吻合的,教學絕不僅僅侷限於課堂的活動,而是體現課內外的有機結合。

  七、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過程主要分為五大板塊:

  1、聽茶曲-----引入主題,

  2、學茶藝-----品味茶香,

  3、知功用-----健康助手,

  4、故事會---茶葉傳說,

  5、實踐臺---課外拓展。其中第2個板塊“學茶藝-----品味茶香”所花筆墨最多,是本節課體驗活動的重頭戲。

  下面我來詳細說說各個環節的安排:

  (一)聽茶曲-----引入主題

  課首,我先給孩子們欣賞《採茶舞曲》。選取這首歌的用意有二:一是茶曲本就是一種茶文化,與主題契合;二是這首曲子是創作於溫州本土的,所以具有濃濃的地方特色。

  聽著優美歡快的曲調,孩子們的興致就馬上提起來了。在欣賞完這首歌曲之後,我馬上提問:你對這首歌瞭解多少?請幾個孩子們書說,我再對它作補充介紹,告訴孩子們這首歌曲創作於我們溫州泰順,它表現的正是我們溫州泰順東溪茶區的種茶、採茶情景。

  在此,我以茶曲文化為切入點,引入本課主題---感受茶文化。

  (二)學茶藝-----品味茶香

  這一板塊,我首先這樣過度:同學們,說到茶文化,不得不提的就是-----茶藝。接著,第一步,孩子們先透過看影片瞭解茶藝概況,影片內容主要包括茶藝的由來、用具與基本程式等,影片配以解說,非常生動形象,這樣一來,茶藝的概念在孩子們心中便有了一個雛形。

  第二步,我一邊示範泡茶的過程,一邊介紹基本步驟,給孩子更直觀的感受,同時也給了他們方法的指導,這樣循序漸進,為下一步孩子們自己動手泡茶作好鋪墊。

  第三步,孩子們終於可以親自來體驗一下泡茶的樂趣了,我打算讓他們四人小組合作,把自己帶來的溫州名茶泡在一個大玻璃杯裡,之所以選用大玻璃杯,是因為它是透明的,非常適合用來觀察,而且它容量大,等一下可以分出好既個小杯給小組成員品嚐。當然,此時此刻,教師一定要在教室裡巡視指導一下,同時也要提醒孩子們,使用開水一定要注意安全。

  第四步就是品茶了,孩子們可以品嚐一下自己親手泡出來的茶了,此時他們一定是躍躍欲試的。不過,品茶可不能像平時那樣狼吞虎嚥,所以,我必須先提醒孩子們,品茶要得法,得先觀茶姿態,再聞茶香,最後品茶味,一步步慢慢來,我再播放優雅的古典音樂渲染氣氛。在品嚐的過程中,請小組長組織交流品茶的感受,請組員說說,泡好的茶葉姿態怎樣、茶香聞起來如何、茶的味道又是怎樣的。在這個基礎上再全班集體來交流,但是請交流的孩子首先要介紹一下自己所泡的茶葉名稱,這其實是對前幾課所學知識的一種再現。

  交流之後我再總結:剛才同學們帶來的基本上是綠茶,它泡起來“清湯綠葉”,醇香怡人,真是令人回味無窮啊。

  在這一板塊的最後,我再補充介紹茶藝中的禮儀,如姿勢要優雅、主客要鞠躬等,因為禮儀是茶藝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雖然教材中沒有這一內容,但是我覺得有必要在此稍作滲透,所以對教材作了一點點拓展。

  本板塊是“體驗式”學習的充分體現,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孩子們在欣賞茶藝時獲得一種美的享受,在泡茶與品茶的過程中又能夠充分參與,動手實踐,獲得的是最直觀的體驗。也許他原來對茶有點陌生,也許他平時不怎麼喝茶,但是我想,在這樣和諧的氛圍中,他一定會不知不覺對家鄉的茶產生一種親切感,那麼我們的情感目標就成了,而且潤物細無聲。

  (三)知功用-----健康助手

  我先過度:今天我們學會了茶藝,收穫可真不小,以後回家可以泡茶給家人喝。你知道嗎,經常喝茶還很有好處呢,你知道喝茶有什麼好處嗎?

  孩子們將自己課前收集的資料拿出來與大家交流、分享,我再對這些喝茶的好處進行梳理,歸納出九大好處。

  此時再讓孩子們一起讀一讀課本中的諺語:原來喝茶的好處那麼多啊,難怪民間流傳這這樣一句諺語-----晨起一杯茶,振精神開思路。飯後一杯茶,清口腔助消化。忙中一杯茶,止乾渴去煩躁。工餘一杯茶,舒筋骨消疲勞。讀這個諺語有一種承上啟下的作用,我的目的就是引出下面的內容-----茶在民間的影響力。讀完諺語後,我便提問:如果你家裡來了客人,一般是怎麼招待的呀?學生可能會說:泡茶給客人喝。這時我再接過孩子的話:溫州人愛喝茶,茶在我們生活中是多麼普遍。這讓我想起一句話:客從遠方來,多以茶相待。

  最後,我將教材最後一塊內容:關於科學飲茶的內容整合到這個板塊,城之為喝茶小貼士,除了教材上講到的,我又補充了幾點:如飯後不宜立即飲茶,孕婦和兒童不宜喝濃茶等。

  這個板塊,主要透過孩子們課前收集資料,在課堂上交流、分享,從中瞭解到喝茶的種種好處,從而更加喜愛喝家鄉的茶。

  (四)故事會---茶葉傳說

  再這一板塊,我先這樣過度:領略了茶藝的魅力,知道了喝茶的好處,接下來讓我們去聽聽茶葉的傳說故事吧!

  我給孩子們講述關於樂清雁蕩山“雁茗”茶的傳說故事,傳說是老龍夢裡賜茶樹,後來才有了“雁茗”茶。充滿神奇色彩的故事,一定能夠吸引孩子們的注意。下面的時間就交給孩子們自己,請他們講述課前收集的,關於溫州名茶的傳說故事,比如烏牛早茶、劉基貢茶等,很多茶都有他自己的由來和傳說故事。大約請3個孩子講。

  這個板塊的目的是透過挖掘溫州名茶的傳說故事,來挖掘本土茶葉的文化內涵,從而讓孩子們對家鄉的茶葉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

  (五)實踐臺---課外拓展

  這是本課的最後一個板塊,我把這個活動放在課堂上動員,課外實踐。比賽的主要要求是:

  (1)選擇一種你瞭解的茶葉,根據它的特點來設計一個外包裝,可以畫,也可以剪剪貼貼,比誰的創意最新穎別緻;

  (2)可以自己獨立設計,也可以找合作者一起做,作品交上來後評出一二三等獎若干名。

  因為這一環節比較費時間,茶葉的外包裝要精心設計、製作,還要評比、展示,放在課堂上恐怕時間來不及,所以延伸到課外。這也正是地方課程開放性的一種體現。

  當然,比賽的後續肯定要做到位,不能虛設,評比之後還要進行展示。

茶文化6

  摘要:茶文化是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對外交流和民族思想有其重要意義。本文透過對茶文化的發展歷程及茶文化的特點,首先闡述了茶文化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作用及價值,並且探討和研究了當前社會背景下中國茶文化教育的現狀,最後提出茶文化專業人才的培養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對我國茶文化的發展和人才教育的培養有一定影響。

  關鍵詞:茶文化;專業人才;教育機制;教學理念

  1茶文化的發展和歷史

  茶文化作為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其發展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早在隋唐時期,老百姓已經普及了茶葉的飲用。陸羽將茶文化與我國的道教,佛教和儒教相結合,首創了茶藝並且編寫了《茶經》一書。其中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茶文化的核心理念。那麼在此之後陸續關於茶的詩書盛行,例如《採茶紀》,《茶訴》等等。到了宋元朝時期,由於戰爭頻發和各少數民族之間對茶的影響,使得茶文化的發展簡約化,更傾向於將茶文化本身迴歸初始。到了明清時代,茶葉成為出口貿易的主要產品,飲茶的工藝和技術得到了很大提高,我國的茶文化也隨著絲綢之路走出國門,加速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對外交流。直至新中國的成立,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得到巨大提高,中國的茶學教育也得到高度重視,在1952年逐步形成中國茶學教育現代化體系的基礎。

  2中國茶文化的特點

  茶文化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經久不衰並且得到廣泛的熱愛。中國茶文化具有其獨特性,首先表現在民族性,我國地域廣,幅員遼闊,當然茶葉品類眾多,基於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生活習俗,宗教信仰都各不相同,因而衍生出來的茶文化也不盡相同,主要體現在各地域各民族之間的茶藝,茶禮,茶具等都各不相同。其次中國的茶文化具有延續性,中國作為茶文化的發源地從上古時代延續至今。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將道家,儒家,佛家的優秀思想貫通到茶藝當中,並且將其延伸到民族的禮儀和文化。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都是民族的,都是值得傳承和延續的。最後,中國的茶文化具備的國際性,因為中國作為茶文化的發源地,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得到廣泛的喜愛,例如英國和香港的茶文化,特別紅茶,英國人的聚會方式常常以下午茶為主,只有對尊貴的客人才會選用紅茶,香港作為英國的殖民地期間也重視下午茶,英國的下午茶以茶飲和蛋糕為主,香港的下午茶以紅茶作為茶底的港式鴛鴦奶茶搭配糕點。日本於漢代引進了中國的茶葉,隨著中日文化的交流發發展,日本有其注重茶道藝術。而韓國是於東漢末年引進中國茶葉,並且將我國的茶道文化,即我國的道教,儒教,佛教文化進行整合,形成適合他們的茶文化。不同的國家(地區)根據文化,習俗等原因其飲茶方式也各不相同。

  3中國茶文化教育的現狀

  中國的茶文化不僅融合了道教,佛教和儒教的哲學思想也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中國的風俗文化和禮儀文化。茶文化教育得到高度重視和迅速發展,已初步形成了多層次的教育體系。但是專業性人員不足,難以滿足目前市場所需。根據調查發現,到20xx年截止,市場上每年需要的茶產業專業人才高達20萬人,但是每一年茶藝專業畢業的學生僅僅四千多人,並且大多數為高職院校。在茶藝專業人員供不應求的市場背景下出現了人才危機和人才極度短缺的問題。就目前而言,我國傳統的茶藝專業主要集中在高職院校,主要是以就業為教學培養導向。而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學習年限較短,教學裝置有限,這就嚴重影響到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兩大方面。首先體現在文化理論的侷限性,文化理論積累不足或者吸收能力有限則導致學生對專業的喜愛程度不濃郁並且無法滿足社會需求。其次,由於學校主要是以就業為教學培養導向,這就阻礙了關於茶文化的科研專案發展。最後,由於教學資金和教學裝置有限,使得校園的教育教學和市場需求出現的不融合的現象。我們都知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在教育教學當中加強操練才能熟悉和深化專業技能。

  4茶文化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作用和影響

  4.1茶文化對知識的傳承作用

  中國是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擁有4000多年的歷史。茶文化在現代的高等教育領域當中有其重要的影響。它是將文學、歷史、哲學、藝術以及美學融為一體。同時貫通了儒家、道家、佛家的文化精髓,與政治、社會、經濟緊緊相連。瞭解和學習茶文化等同於瞭解中國的經濟社會、民族發展和民族精神。同時有助於提升文化修養和提高審美觀。例如茶品、茶器和茶詞、茶畫等都應該在高校的人才隊伍中得到傳承和發展。

  4.2茶文化對精神的培育作用

  茶文化所推崇的是君子品質。所展示的是儒家、道家、佛家的文化精髓,特別是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這樣的君子品質對社會可以產生積極的精神品質。如今在資訊化和多元化的社會環境當中,茶文化有助於積極營造健康的生活態度,提升大眾對審美的理解,還能有效的去糾正社會的不良風氣,消除人們所產生的負面情緒,讓他們迴歸樸實純真,引導和啟發大學生的君子品質。讓他們樹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4.3茶文化對健身養生的作用

  透過對茶文化的認識和學習,有利於人們調節自身的身心平衡。科學飲茶有助於人們健康長壽和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因為飲茶可以調節體內血脂,有利於美容養顏減脂,還能降血壓,醒酒和利尿等,可以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同時透過這些好的生活習慣去影響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抽菸,喝酒及吸毒的不良風氣。利用對茶文化的瞭解來調整自身的情緒,使得內心得到平衡,壓力得到釋放。

  4.4茶文化對促進國際交流加強國際合作的作用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的優秀文化,中國從明清開始便透過絲綢之路將茶文化推廣到國外,開展了我國的對外貿易經濟,加強了我國的對外交流,促進了我國和東西方貿易的發展。當然,中國引進的茶文化在各國受到好評,也根據各地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因素影響,各國之間都有其特有的茶文化。這就要求我們學習不同國家的茶文化,利用參加國際茶文化節,貿易往來,學術探討等廣交各國朋友促進國際友好往來。傳統茶文化理念核心就是我國的儒家文化。其中包含我國的禮儀文化和道德理念。透過對我國茶文化的發展認識,從而瞭解到我國的發展歷程,政治環境,經濟制度,文化底蘊,民族特點等等。因而,傳統的茶文化不僅擁有豐富生命力也有其優秀的價值。傳統的茶文化作為我國的優秀文化之一對社會的行為規範和思想觀念有一定的影響力。從一定程度說,可以有效的指導和幫助當今資訊時代的錯位現象,例如自私,消極,懶惰,冷漠等等。

  5茶文化專業人才的培養策略

  經過對當前茶文化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和研究,茶文化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上應該得到重視才能從根本上發展茶文化。文章對茶文化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以下策略:一是校企合作,學校不僅要整合茶文化的課程教學模式,還可以與企業進行合作,根據市場的發展和企業的資源進行課程調整,為學生提供實踐環境。不僅能解決校園裝置不足的問題,也能從根本上了解市場所需,培養出適合社會需求的專業型人才,提高就業率。校企合作是將理論和實踐有效結合的方式,一方面為熱愛專業的學生提供平臺支撐,另一方為企業培養技術性人才,二是校園整合,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媒介,首先應該完善各項教學因素。對於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要開展具體的實施內涵,例如根據時代的發展融入相應的文化元素,正所謂時代在發展,教育也要跟得上。並根據不同的專業型別劃分不同的人才培訓策略,例如發展知識型人才,知識型人才首先要具備對專業的熱愛和較高的領悟能力,是優良思想品質和學識積累豐富相結合的人才,這一類的人才學校更應注重理論教學。再如操作型人才的培養,操作型人才以一定的理論作為基礎,著重在於學生的反覆練習和實踐操作,主要體現在茶葉的加工技能,茶葉口感的研發技能,茶葉種植的實操技能以及茶藝展示等等。這一類人才的培養應該注重其實踐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操平臺和環境。又如茶文化計算機型人才,這一類的人才要具備計算機的應用能力,研發能力和推廣能力,例如能夠利用計算機的操作來掌握茶文化操作技術,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利用計算機的操作將中國的茶文化更好的推廣到全世界。最後就是國際型茶文化人才,這一類的人才主要的目標是面向全世界。應該注重的是對世界各國茶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同時能快速接收當今社會下的茶文化市場,具備一定的溝通能力和推廣宣傳能力,學校應該根據這一類學生所需的技能進行重點培訓,整合教學機制。茶文化專業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個人,學校以及企業的共同協助,政府也應該利用職能為茶文化的發展助力,例如政府提供發展的平臺和機會,對茶文化專業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扶持茶文化企業的發展。以及出具相關的政策鼓勵和帶動茶農大力發展茶業。實施走出去,引進來的發展戰略,鼓勵大學生走出國門瞭解世界茶文化,引進人才發展中國茶文化。

  參考文獻

  [1]胡豔珊.從傳統茶文化融入看體育教學改革的突破思路[J].考試周刊,20xx(12):76-81.

  [2]王聖.高校體育文化與教學管理研究———論高校課程改革中的校園體育文化建設[J].高教研究,20xx(5):78-82.

茶文化7

  摘要:近些年,在我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廣大居民收入不斷提高,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更加註重在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和追求。茶文化最為一種具有極高藝術價值、欣賞價值以及精神文化底蘊的傳統文化型別,有著豐富多樣的具體呈現方式,如茶藝、茶道、茶歌茶舞等,既能用來欣賞、待客,又能用來獨酌養生。因此茶文化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的青睞。但是也要看到,茶文化在傳播方面還存在一些短板,如力度不夠、手段單一、內容陳舊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制約了茶文化在更大範圍、更高領域的更好傳播。而廣播電視作為一種集聲音、影象為一體的媒體形式,其在社會大眾生活中扮演著很重要的作用,在茶文化未來的發展中,可以利用廣播電視的優勢,找準其與茶文化的契合點,創新思想、豐富方式,讓茶文化在廣播電視的平臺中得到更好地傳播及弘揚。

  關鍵詞:廣播電視;茶文化;文化傳播;作用探析

  茶葉作為一種綠色而健康的飲品,在全世界範圍內均有著很好的普及,特別是我國作為茶葉和茶文化的發源地,這裡的人們更是對茶飲品情有獨鍾。然而在新的時代裡,我國廣大飲茶者不再滿足於對茶葉物質屬性的需求,而是對於茶葉文化屬性和精神屬性有著新的更高的追求。在此背景下,茶文化的更好傳播和弘揚就顯得尤為必要。在當前的這個資訊時代,我們可以利用廣播電視在傳播方式的靈活性、傳播內容的豐富性以及傳播的實效性等方面的優勢,讓茶文化得到更好地傳播,進而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於茶文化的更高需求。

  1廣播電視對於文化傳播的意義

  從狹義角度看,廣播電視指的是傳統的電臺、電視臺,人們可以透過收音機、喇叭、電視機進行收聽收看。這兩種資訊傳播形式已有好幾十年的歷史,現已經深深滲透到人們的生活當中。廣義上的廣播電視也不再侷限於傳統的電臺和電視節目了,而是隨著網際網路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衍生出一些新的形式和載體,如網際網路電臺節目、網際網路影片平臺、手機直播等,這些新的廣播電視形式日益發展壯大,在年輕群體中間得到了快速發展,其與傳統廣播電視一起,構成了當下人們收聽、收看各種音訊和影片的生態格局。因此,廣播電視對於文化傳播的意義及其現狀時,一方面要就傳統廣播電視形式進行闡釋,另一方面還要把目光投到更加廣義的廣播電視形式上來。廣播電視能夠讓觀眾更加立體化、直觀化地感受到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特徵。從現實來看,一種文化想要得到更好地傳播,那麼就要將其豐富的內涵和具體呈現載體立體化地展現出來。而文化的內涵包括社會人文、歷史演變、民間風俗等各種內容,倘若只是將其透過書本或是畫冊的形式展現出來,人們也只能是透過文字和影象去了解這種文化,無法透過聲音、影片對其產生深層次的認知。而音影片尤其是影片,是一種將文字、聲音、影象、動作集合為一體的表達形式,其可以透過一些巧妙的鏡頭語言,如蒙太奇、特寫、遠景、分鏡等,讓一樣的內容表現出更加豐富而立體的效果,讓觀眾得到更加深刻的領悟和享受。廣播電視能夠更好地宣揚和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價值理念。現在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一方面來自西方社會的各種價值理念對我們的傳統社會價值觀產生了巨大的衝擊,這其中固然有一些優秀的內容,但是諸如自由主義、物質主義、享樂主義等價值觀念對我們社會的負面影響卻不容小覷。另一方面,在我國網際網路文化不斷髮展的背景下,一些消極、負面、暴力的不良網路文化也對中國人尤其是熱衷於上網的年輕一代的“三觀”產生了不小的負面影響。而作為社會大眾接受資訊、文化的重要載體,廣播電視在這方面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其在傳播弘揚優秀價值理念方面的優勢很明顯,如形式上的靈活、內容上的豐富。譬如說,前些年央視所製作的一系列公益廣告片就受到了人們的喜愛。特別是《媽媽洗腳》的公益廣告,就找準中國傳統文化中“孝道”與當前社會一些不良現狀的結合點,透過巧妙地構思、溫暖的故事、動人的表情,讓人感受到了孝順與感恩所蘊含的那種直抵人心的巨大力量。可以說,我們要讓中國優秀的傳統價值理念引領當前的社會發展,就一定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的力量。廣播電視能夠讓略顯枯燥的知識文化變得極富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社會的整體文化水平,讓普通大眾建立起更加豐富而完善的知識體系。從實際看,人們由於求近心理的原因,往往更加關注那些跟其生活有關、更加通俗易懂的知識內容。因此這也是一些專業知識書籍無法在老百姓中間得到普及的一個重要原因。針對人們的這一心理需求,廣播電視就具有很好的優勢。因為其能夠把那些專業而深奧的知識變得更加通俗,更加平面化和具體化,更富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說中央電視臺曾風靡一時的《百家講壇》欄目,就把三國、論語等“陽春白雪”般的知識內容用深入淺出的表現方式呈現給讀者,受到了廣大老百姓的喜愛,也讓更多人瞭解和認識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如果沒有這樣的電視節目,相信這些觀眾很難會耐下心來去仔細閱讀諸如《三國演義》、《論語》等古代經典著作。

  2茶文化的內涵及其傳播價值

  我國曆史悠久的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各種文化種類中最為深厚、最具包容性、滲透性的文化型別之一。從漢朝末期開始出現萌芽,到明清時期成熟成型,在這近兩千年的漫長曆史當中,中國茶文化隨著中國社會人文、生活方式、文化藝術、生產技術、民族融合等方面的發展,也在不斷進行著自我充實和自我發展。在保持其基礎內涵的前提下,在諸多領域和方面都有了極好的延伸和滲透。這一方面要得益於茶文化自身的包容性,另一方面更得益於其母體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斷變革和壯大。現在,茶文化不僅僅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更是具有很好的思想精神內涵以及極強的價值感染和引導力。

  2.1茶文化在知識文化方面的內涵

  這方面可以細分為物質和非物質兩個層面。在物質層面,不同茶葉的種植、製作等環節,均蘊含著各具特色的文化內涵,如茶葉的烘焙、炒制、碾壓、成型等,根據不同茶葉型別有著不同的講究和規範,體現了茶文化中蘊含的秩序和嚴謹。又如飲茶之器,如茶碗、茶杯、茶壺、茶海等,也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比如說,飲用綠茶要選用青花瓷的茶碗或茶杯,因為綠茶有著清新幽雅的自然屬性,這與青花瓷的外形、顏色十分契合,因此將二者進行搭配,更能體現綠茶文化那種淡泊寧靜、平和深沉的內涵。茶文化的物質內涵遠不止這些,還體現在飲茶之水的選擇、飲茶環境的營造等諸多方面,在此不一一累述。在非物質文化方面,茶文化更是將其通融萬物的特點體現得淋漓盡致。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中國飲茶者將茶文化的特性與其它各個領域有機融合在一起,產生出了新的璀璨火花。如茶文化與詩歌的結合,誕生了大量朗朗上口、意境深遠的茶詩茶歌,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又如茶文化與繪畫藝術的融合,出現了極具欣賞價值的茶畫,讓人們可以透過畫面這一凝固的藝術,其感悟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茶文化與建築的融合,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建築文化的發展,像我們今天看到的蘇州園林以及各個地方的茶樓等,都蘊含了大量的茶文化元素。對於當前緊張忙碌的現代人來講,茶文化在知識文化上的特徵能夠讓人們的知識體系更加豐富,在寓教於樂之中就能掌握大量與茶文化有關的知識。當然,這絕不僅僅侷限於茶葉本身的知識文化,而是透過茶文化延伸到了中國歷史、中西文化交流、詩歌文章、歌曲舞蹈等諸多方面。譬如說,透過茶文化中關於“茶馬古道”、“萬里茶道”的知識,人們可以瞭解到千百年來雲貴地區人們的生活、生產等情況及其社會人文背景的變遷,也可以瞭解到中國古代福建、江西、山西等地的漢族人,與北方少數民族的經濟貿易歷史演變。又比如說,讓人們瞭解西方茶文化和中國茶文化各自的特徵和異同,能夠讓國人對西方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也會更好地站在他人角度去觀察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這對於提高我們國人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也大有裨益。

  2.2茶文化在思想和價值領域的內涵及意義

  茶文化具有極高的思想性,這是其區別於其它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徵。茶文化有極強的包容性和延展性,因此其在發展過程中先後跟佛教、儒家、道教等不同思想流派相互交融,從這些思想流派中汲取優秀思想、價值內容,並與茶文化的自然屬性有機融合,形成了極具感染性的茶文化思想。比如說“中庸和諧”的理念,經過茶文化的融合,能夠讓飲茶者的性格和心態更加平和友善,更好地發揮茶葉的社交作用。比如說“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與茶文化天然質樸的自然屬性融合後,可以讓飲茶者透過茶事活動去感悟到大自然的力量,從而學會更好地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讓自己的行為舉動合理而適度。而“禪茶一味”的精神內涵,則將茶文化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這一源自佛教的思想,可以讓人的思想更加通透,從嘈雜複雜的事物表面看到其最深處的本質,進而對人生、生命、宇宙萬物產生更加深奧的哲學思考。可以說,透過廣播電視來傳播茶文化在精神思想和價值理念上的這些內涵,對於引導當今社會風氣和提高國人道德修養、人文素質有著非常好的促進作用。

  3廣播電視與茶文化傳播的路徑選擇

  3.1廣播電視在傳播茶文化的過程中要學會運用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之所以用廣播電視傳播茶文化,除了其所具有的實效性和受眾群體較為廣泛外,更主要的是廣播電視在文化傳播上的手段更多更豐富。由此,在進行茶文化傳播時,也要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的這一優勢。當前,我國各大電視臺尤其是上星電視臺在節目製作的水平和方式上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如《中國好聲音》、《歡樂喜劇人》等形式新穎、生動有趣的電視節目如雨後春筍般競相湧現,得到了市場和觀眾的一致認可和歡迎。在茶文化的傳播中,就要結合茶文化的實際,從茶文化的文化性、藝術性、欣賞性、思想性等方面入手,分別採用相適應的方式去製作節目。比如說,可以借鑑《詩詞大會》的形式,製作茶文化知識的問答節目,並與社會上一些茶企進行合作,進行冠名、贊助等,如此便能極大增加節目的吸引力和大家的參與熱情,讓茶文化得到更好地傳播。另外,還可以借鑑《百家講壇》的方式,把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進行分類整理後,讓專家學者透過幽默平和親切的.方式進行講解,讓觀眾在寓教於樂中便能得到茶文化的薰陶。

  3.2廣播電視在茶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務必要堅持正確的文化導向

  從現實看,我國一些電視臺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獲得更多的收視率,不惜製作一些內容低俗、消極的節目,有的甚至打著色情的擦邊球。在茶文化的傳播中必須要摒棄這一錯誤的思想。對於此,相關的文化部門一方面就要加強監管力度和懲罰力度,另一方面還要加大引導,讓廣播電視單位學會更好地從茶文化中汲取優秀元素,用健康積極、活潑向上的內容進行呈現。比如說,可以借鑑《奔跑吧兄弟》的形式,組織嘉賓前往我國各個茶鄉,把茶文化的製作環節、茶藝表演、茶道演示設立為節目的闖關環節,增加對抗、協作、獎勵等內容,如此既能增加節目的吸引力,更能在潛移默化之間將茶文化的優秀思想傳遞給廣大的觀眾朋友。

  3.3要加強媒體合作,多利用新媒體技術和平臺進行茶文化的傳播

  前文我們說過,隨著網際網路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廣播電視已經不再侷限於傳統的電臺、電視臺等平臺,而是擴充套件到了網際網路電臺、網路直播、網路影片軟體等眾多新媒體平臺,因此在新時代裡利用廣播電視傳播茶文化,就要充分利用這些新媒體技術和平臺的力量,讓茶文化的“好聲音”得到更大範圍的傳播。一是要利用蜻蜓FM、喜馬拉雅FM等網路電臺軟體,製作相關的茶文化音訊節目,讓廣大聽眾利用開車、休息等碎片時間感悟到茶文化的內涵。二是要與優酷、騰訊影片等平臺進行深度合作,透過製作自制節目來傳播茶文化。三是還可以在鬥魚、虎牙、快手等網路直播平臺,釋出短影片或是利用“網紅”的影響力進行茶文化的傳播,讓茶文化的影響範圍更大,讓更多年輕人喜愛上這一傳統的中國文化型別,使其在新的時代裡煥發出更加燦爛的光輝。

  參考文獻

  [1]張悅.全球傳播視野下的中國傳統文化保護———以中國影視業為例[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3):29-32.

  [2]蔡尚偉,鍾玉.電視傳播與傳統文化的雙向啟用[J].電視研究,20xx(7):16-17.

  [3]李煒.《百家講壇》的意義———兼議大眾媒介對優秀文化的傳播[J].中國電視,20xx(7):70-72.

  [4]餘暉.試論網路時代中國茶文化的傳播[J].農業考古,20xx(2):44-48.

茶文化8

  一、河北臨漳昭德寺的以茶禪修,首開中國禪茶結合之先河。

  前中國現有的史料中有關佛教僧眾坐禪飲茶最早的文字記載,是根據唐代房玄齡等人著《晉書》卷九十五、列傳第六十五〈藝術傳〉中所寫的發生在晉代後趙都城鄴城昭德寺(今河北邯鄲市臨漳縣)。

  僧人單道開以茶禪修之先例,開啟了中國僧人把茶(荼蘇)和禪相合的大門,為後世“茶禪一味”這一禪林法語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二、河北人封演所著《封氏聞見記·飲茶篇》,成為僧人以茶禪修最具史料價值的歷史篇章。

  封演,河北景縣人(今屬河北衡水地區),曾任禮部郎中、御史中丞。河北景縣曾是封性望族,極盛於北朝,至隋朝和唐朝,出現過許多官宦士族。唐代封演所著的《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篇〉被譽為具有很高史料價值的中國茶文化歷史篇章,受到中國茶文化、茶學專家的高度重視和追捧。

  三、河北禪門公案“吃茶去”標誌著“禪宗茶道”的正式誕生,為中國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河北趙州“吃茶去”公案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茶文化典故。

  從諗禪師這三聲頗有回味的“吃茶去!”被世人看成是“趙州禪關”,因茶能清心,在“人我同心,心我同體”的氣氛之中,易於進入禪的真實境界,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明心見性。故對中國禪道及茶道的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同時也標誌著佛教“禪宗茶道”的正式形成,也為中國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而“吃茶去”作為禪的“悟道”方式,構成了“茶禪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

茶文化9

  摘要:我們必須認識到,雖然茶文化對整個當代園林藝術的創新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力,但是整個元素應用之間並不能盲目的疊加,應該從弄清其真實內涵的前提之下,實現兩種文化理念和價值元素的有效融合。本文擬從當前當代園林藝術的設計狀況與訴求分析入手,結合茶文化體系的價值內涵表達,透過融入當代園林藝術設計過程中的創新性不足,從而分析當代園林藝術中茶文化的創新性應用思路。

  關鍵詞:茶文化;當代園林藝術;創新性;應用機制;發展理念

  園林藝術的出現及發展,與整個茶文化體系一樣,其不僅僅是文化理念集中詮釋的重要反映,同時更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文化藝術體系,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實現整個園林藝術的創新發展,就必須深層次精準探究茶文化體系的價值內涵,並且透過具體分析其中所具體的精神理念和物質元素,從而實現整個園林藝術的最佳呈現。

  1當前當代園林藝術的設計狀況與訴求分析

  結合我國茶文化體系的價值內涵和資源要素狀況,我們看到生態、綠色、人文理念等等是整個茶文化體系的重要展現,而這實際上與當代園林藝術的創作發展之間是完全一致的。在整個茶文化體系中,我們看到其中所具體倡導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生態之間有著重要結合。而在當代園林藝術的設計元素篩選、設計風格的完善確立之間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關聯。而在文化內涵和藝術資源要素全面融入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才能更好的實現文化理念的全面提升,就成為當前園林藝術創新發展和豐富詮釋的核心訴求。我國文化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縱觀中國文化體系的千年變化,我們所能夠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文化元素的豐富、文化理念的全面,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多樣性和層次化,造就了傳統文化的強大吸引力,如果我們對整個文化機制的表現和內涵進行深層次分析,我們看到整個文化在應用過程中,想要實現理想的文化應用效果,其必須對整個文化體系的傳播形式進行必要變革,同時,也要在新的形勢下,對整個體系進行必要創新和完善,透過多元化要素的深層次融入,從而為整個文化資源體系的全面應用提供重要支撐。當然,在整個文化機制中,我們不難看出園林藝術、茶文化體系,乃至其他多種元素,實際上都是整個文化體系成熟發展的重要展現與詮釋。隨著當前設計理念不斷成熟和完善,我們看到在整個園林藝術的價值發揮過程中,其需要藉助園林的造景和借景等各種藝術,將相關景物元素應用到整個園林藝術之中,從而使得整個景觀的內涵所在與整個元素應用之間形成重要結合。在整個園林藝術中,如果我們更好應用各種景觀元素,其能夠將造景藝術與人文內涵實現全面提升。事實上,透過合理的元素應用和價值發揮,其將為園林藝術創新發展之間的重要結合。

  2文化展現、內涵表達:茶文化體系的價值內涵表達

  雖然整個茶文化體系形成與傳統時期,但是在今天,茶文化體系仍然有著濃厚的價值作用。從茶文化體系的多樣性和內涵化看,推動整個茶文化機制完善發展的關鍵在於茶文化從出現到形成,乃至具體的發展,實際上都是社會大眾所推動的。因此,在當前我們應用茶文化資源時,必須深層次分析茶文化體系的內涵和應用理念,尤其是要充分注重選擇合適的渠道和途徑,進而實現整個茶文化體系的最佳應用效果。我國茶文化體系的出現與形成,實際上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從整個文化機制的成熟與發展來看,不難發現茶文化元素的基礎是一種固定的物質元素,所以,想要真正應用好整個茶文化體系,就必須從其中所蘊藏的物質元素出發。比如,在我國茶文化體系中,有很多物質元素,例如茶壺、茶具等等,這不僅僅是茶文化傳承的物質載體,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具有的視覺語言,能夠給人們直接認知和感受茶文化的價值元素。可以說,茶文化物質元素的存在,實際上就是設計體系中的重要關聯性語言。實際上,園林藝術在發揮與展現過程中,其基礎和前提是以自然、生態元素為前提,透過合理利用自然元素佈局所具體實現的設計情感及價值理念表達。所以,如何更好的以自然心態的展現,表達出完善而系統化的精神理念,以及設計思維,就成為我們無可忽略的重要元素內容。對於園林藝術的創新應用與理念表達來說,其首先需要的就是將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放在設計元素的篩選,以及設計定位的合理界定提供重要支撐。

  3當代園林藝術設計過程中的創新性不足

  從當代園林藝術設計活動的開展實況,我們可以看到在現代生活理念和生態人文氣息不斷成熟的今天,完善的文化內涵正在為當前整個時代發展奠定重要力量。可以說,文化的深厚驅動性,加上文化機制中所具有的精神理念和人文價值,為當前我們開展各項活動提供了重要借鑑和有效支撐,透過對人們的生活理念和具體的消費訴求進行分析,我們看到人們所關注的內容,已經不在是簡單的物質生活,而是融入文化理念和價值思維的園林生活,不僅僅是人們生活的重點,更是人們綠色生活理念的關鍵所在。透過對當代園林藝術的具體展現狀況進行分析,我們看到其內涵是豐厚的人文屬性,而其重要的外在顯現,則是與園林元素豐富呈現有著重要關聯的設計素材。如果我們對當代園林藝術的具體發展狀況進行分析,我們看到在我國古代就已經形成完善的體系化的園林藝術,其不僅反映了我國建築設計活動的發展成熟度,同時也從某種程度上滿足了社會大眾的生活需要。當然,就當前社會大眾的生活理念和消費訴求看,人們的心態實現了成熟而穩定的發展,當代園林藝術這一綠色生態的理念元素,以其豐富的元素應用,成為我國社會大眾千百年來關注的重要內容。如果我們對當代園林藝術的價值特點和內涵思維進行分析,我們看到影響整個當代園林藝術價值的重要因素在於其中濃厚而優美的意境。客觀地看,園林意境上的展現與詮釋表達,不僅是當代園林藝術想要實現最大價值的關鍵,同時更重要的是在整個園林藝術設計活動開展過程中,如果想要豐富展現其中所具有的趣味和價值內涵,就必須注重融入和選擇合適的設計定位。

  4當代園林藝術中茶文化的創新性應用思路

  在傳統社會中,園林更多是植根於封建小農經濟意識中的重要展現和詮釋表達,但是在今天,現代建築設計活動的成熟發展,以及整個園林藝術與社會大眾日常生活之間的成熟結合,已經使得當代園林藝術成熟發展為一種重要的藝術思維。我們說,園林藝術表達的是一種意境,其能夠使得社會大眾親臨其中之後,將自身的情感理解與整個園林的佈局設計相結合,從而實現自身境界的全面提升。事實上,當代園林藝術作為重要的社會元素,其在具體發展過程中,植根於我國社會大眾的生活習慣,並且往往會將我國整個社會的文化體系和價值理念應用其中,因此,我國的當代園林藝術與整個傳統茶文化體系和繪畫藝術一樣,成為重要的文化體系。所以文化形式在出現的初期,更多植根於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之中,而文化體系的成熟發展,其具體反映的不僅僅是文化理念的多樣性和層次化,同時更重要的是透過對整個文化機制的應用狀況進行深層次探究,我們看到文化理念在融入和應用過程中,如果想要實現該文化的最佳融入和深度應用,不僅需要我們對整個文化體系的表現狀況進行分析,同時也要對整個文化機制的價值底蘊進行深層次解析,尤其是透過文化內涵的全面探究和細緻化分析,在具體融入時代化氣息的基礎上,從而打造文化體系的“綜合化”。任何一種文化在進行傳播過程中都離不開相關載體的融入和價值,尤其是在多元文化成熟發展的今天,如果我們不能很好的分析文化的機制內涵,那麼其不僅影響了文化的價值解析,同時也影響了整個文化體系的內涵發揮。在當前整個文化繁榮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應用文化,就成為我們在進行文化傳播和探究文化傳承途徑的關鍵與必然。事實上,文化傳播,需要發揮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而文化內涵的價值應用,則離不開文化體系的深層次挖掘,融入全新元素的過程,從客觀上看,也是展現文化自身內涵和價值的過程。如果我們想要更好的利用文化元素,就必須從文化體系的層次性和多樣化來進行具體理解。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數人會從片面視角看,整個文化體系,更多隻是一種文化內容。這實際上是一種客觀、片面的狹隘文化觀。從文化體系的形成背景與及價值內涵看,文化作為一種精神,一種意識理念,其從出現到形成,實際上都是從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中所衍生、融入的內容理念。當然,正是整個文化體系的物質屬性和價值內涵,決定了整個文化體系能夠在今天繼續發揮和詮釋自身價值及效能。不僅如此,整個文化體系的先進性和多樣性中,其之所以實現了自身價值的最大化呈現,從本質上看,這是文化體系精神理念作用的結果,因此,全面完善的發揮文化體系的價值作用,就需要從精神理念的具體應用價值出發。

  5結語

  從現階段整個園林藝術的創新建造過程中,我們感受到想要實現整個園林藝術的最大價值發揮,就需要將必要的自然理念和人文心態應用其中,而追求人文內涵及價值素養的真情流露,其不僅為整個園林設計活動的有效開展注入了思想理念,同時也圍繞整個園林藝術的建造和應用,從而產生了相應園林意境和情感內涵。如何才能為當代園林藝術的發展應用融入到必要的思維理念,就成為當前我們在進行園林藝術創作過程中的重要訴求。

  參考文獻

  [1]吳秀明.茶文化在大悟茶園旅遊景觀中的表達與營建———對大悟三里鎮茶園景區設計的解讀[J].安徽農業科學,2014,(01):112-115.

  [2]王興臣.生態旅遊資源開發與管理模式探究———以雲南茶園生態旅遊為例[J].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2):151-152.

  [3]羅靚文.丘陵地區觀光農業資源評析與開發規劃研究———以江蘇省儀徵市為例[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5):213-215.

  [4]趙德斌.茶園規劃設計中茶文化旅遊的應用研究———以古藺縣馬嘶鄉建新茶園規劃設計為例[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5,(19):141-142.

  [5]夏貴勤.基於利益主體理論的觀光果園旅遊開發研究———以遷西楊家峪板栗園為例[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6,(15):123-124.

茶文化10

  日日飲茶,知其香淡清雅之物也。細品其襲鼻之氣時,觀茶葉浮動之間,竟悟出一番哲理。

  世間品類皆有其理,茶亦無異。

  時常喝茶的人應有共識——數根細葉之中,有沉有浮。熱水漸成黃綠色時,茶葉亦有沉浮之變。浮葉被渴而飲茶之人一飲入腹,留杯中物,唯易沉之葉也。其實,做人亦是如此。下沉的茶葉如行為處世熟練精深者,不喧不嚷,踏實穩重,默默地奮鬥,能夠成就一番事業。而漂浮淺顯,四處流竄的茶葉,就似好大喜功,平日不踏實學習,略曉皮毛卻極度渴望展露人前的人。這些人雖膽大,但沒有真才實學,禁不起考驗,終被淘汰。

  有句話很精妙:靜水則深。這句話以顯見的自然之象,盡彰此理。人們往往貶浮而褒靜,自有道理,然而“靜”過了頭也會走向歧路。

  以餘之觀,則浮、沉者皆不足也。浮者過躁,其自信有餘而學識甚缺,終不勝。沉者過靜,其學識有餘而膽力不足,有能力成事卻屢屢錯失良機,亦難勝。人之最高境界乃文武雙全,浮沉有度。當一人齊具知識與膽力時,便可戰無不勝。

  三國時,曾有一人名曰諸葛孔明,智勇雙全,既能運籌帷幄,又臨危不懼。孔明曾坐空城之上,悠悠拂琴,兵臨城下城欲摧,而他仍面不改色,大敞城門,終嚇退魏軍。

  幾十年前,偉人周總理縱橫政界,八方外交,也曾經歷不少危急的場面。但他總是面無懼色,以智慧的語言,沉著的動作,一次次化險為夷,為共和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我將這些有膽力亦有學識之人,喻作毛尖、玉針。取其葉於杯中,注以熱水,則青翠如碧,數根茶葉懸浮於水中,香氣四溢,雅意無限。

  當吾等有感於古時懷才不遇之人,悲哀之餘,是否考慮其為人性格之良莠?理通萬物,這也許是本人罷黜觀音、龍井,而取毛尖、玉針之故耳。

茶文化11

  自古高僧多愛茶、嗜茶,並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為了滿足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同時,在古代也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並發展製茶技術和茶文化。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唐代《國史補》記載,福州“方山露芽”,劍南“蒙頂石花”,嶽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產於寺廟。僧人對茶的需要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為茶道提供了物質基礎,佛教對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功不可沒。

  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1.高僧們寫茶詩、吟茶詞、作茶畫,或於文人唱和茶事,豐富了茶文化的內容。

  2.佛教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及“戒、定、慧”三學的修習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使茶道更有神韻。特別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觀於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相輔相成,形成了中國茶道美學對“物我玄會”境界的追求。

  3.佛門的茶是活動為茶道的發展的表現形式提供了參考。鄭板橋有一副對聯寫得很妙:“從來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愛鬥茶。”佛門寺院持續不斷的茶事活動,對提高茗飲技法,規範茗飲禮儀等都廣有幫助。在南宋宗開禧年間,經常舉行上千人大型茶宴,並把四秒鐘的飲茶規範納入了《百丈清規》,近代有的學者認為《百丈清規》是佛教茶儀與儒家茶道相結合的標誌。

茶文化12

  《茶經》對唐代茶文化的貢獻,《茶經》誕生於公元758年左右,是當時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葉專著。《茶經》的問世,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誌,是唐代茶業發展的需要和產物,是其當時代中國人民關於茶的經驗的總結。由於該書的內容頗多。所以,這裡僅介紹該書的一般情況及其有關茶藝的大體內容。

  《茶經》共十章,七千餘言,分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路、十之圖。

  一之源,概述我國茶的主要產地及土壤、氣侯等生長環境和茶的效能、功用。他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陝川有兩人合抱者。”當時兩人合抱的大茶樹,其樹齡當上推千百年,證明了我國茶的原生樹情況,雄辯地證明了我國是茶的原生地。陸羽還介紹了我國古代對茶的各種稱呼,從文字學的角度證明茶原產我國。在本章,陸羽又從醫藥學角度指出茶的效能和功用,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有解除熱渴、凝悶、腦痛、目澀、四肢煩懶、百節不舒的功用。

  二之具,講當時製作、加工茶葉的工具。

  三之道,講茶的製作過程。

  四之器,講煮茶、飲茶器皿;五之煮,講煮茶的過程、技藝,,六之飲,講飲茶的方法、茶品鑑賞;七之事,講我國飲茶的歷史。總之,五六七三章集中反映了陸羽所創造的茶藝和茶道精神。煮茶過程不僅被陸羽生動的藝術化,而且運用古代自然科學的五行原理強調煮茶應注意的水質、火候。茶用名茶至嫩者,精製封存以待用,不使精華散越。火用嘉木之炭,而忌膏木、敗株。水用山中乳泉,涓涓江流,離市之深井。煮茶講究三沸,還要欣賞其波翻浪湧的美妙情景。保其華,觀其色,品其味。在陸羽筆下,飲茶決不象煮肉、熬粥一般為生存而造食,而是把物質的感受與精神的修養、昇華聯絡到一起。陸羽說:“天育萬物皆有至妙”,“所腐者屋,屋精極;所著者衣,衣精極;所飽者食,食與酒皆精板”,也就是說,衣食住行都要追求精美的情趣。所以,他把飲茶過程也看作精神享受過程。七之事,總結了我國自神農、周公以來飲茶的傳說和歷史,使人們看到一個不斷昇華、發展的過程。也是我們研究茶文化發展史的基本材料。

  人之出,詳記當時產茶盛地,並品評其高下位次,記載了全國四十餘州產條情形,對於自己不甚明瞭的十一州產茶之地亦如實注出。這種對科學認真、執著的態度,即使在今天也值得我們效法。龍之略,是講飲茶器具何種情況應十分完備,何種情況省略何種。野外採薪煮茶,火爐、交床等不必講究;臨泉汲水可省去若干盛水之具。但在正式茶宴上,“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缺一則條廢矣。”

  最後,陸羽還主張要把以上各項內容用圖繪成畫幅,張陳於座隅,茶人們喝著茶,看著圖,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悅,這與端來一瓢一碗,幾口灌下,那意境自然大不相同。

  且不論陸羽對茶的自然科學原理論述,僅從茶文化學角度講,我們看到,陸羽確實開闢了一個新的文化領域。

  第一,《茶經》首次把飲茶當作一種藝術過程來看待,創造了從烤茶、選水、煮茗、列具、品飲這一套中國茶藝。我們把它稱之為“茶藝”,不僅指技藝程式,而且因為它貫穿了一種美學怠境和氛圍。

  第二,《茶經》首次把“精神”二字貫穿於茶事之中,強調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飲茶看作“精行儉德”,進行自我修養,鍛鍊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

  第三,陸羽首次把我國儒、道、佛的思想文化與飲茶過程融為一體,首創中國茶道精神。這一點,在“茶之器”中反映十分突出,無論一隻爐,一隻釜,皆深寓我國傳統文化之精髓。這一點在第二編還要詳加論證。

  由此看來,不能把《茶經》看作一般“茶學”,它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物質與精神的巧妙結合。

  《茶經》問世,對中國的茶葉學、茶文化學,乃至整個中國飲食文化都產生巨大影響。這種作用,在唐朝當代即深為人們所注目,耿偉當時便斷定陸羽和他的著作將對後世產生長遠影響而稱他為茶仙。《新唐書》說:“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茶矣。時鬻茶者至陶羽形置場突間,祀為茶神”,“其後尚茶成風,時回絕入朝,始驅菜市”。說明在唐代就已把陸羽稱之為“茶神”。關於民間以陸羽為茶神的事還有其他文獻記載。《大唐傳》載:“陸鴻漸嗜茶,撰《茶經》三卷,常見鬻茶邸燒瓦瓷為其形貌,置於灶釜上左右,為茶神。”《茶錄》曾記載了一個故事,說唐代江南有一個驛館,其管理者自以為很會辦事,請太守去參觀。館中有酒庫,把酒神,太守問酒神是誰,驛官說是杜康,太守說:“功有餘也”。又有一條庫,也供一等神,太守問:這又是何人?驛官說是陸鴻漸,“太守大喜”。宋代著名詩人梅堯臣評價說:“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宋人陳師道為《茶經》作序說:“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於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於茶者也。上自宮省,下遺邑里,對及夷戎蠻狄,賓祀亭,予陳於前。山澤城市,商賈以起家,城有功於人者也。”《茶經》問世,民間或官方都很重視,歷代一再刊行,宋代已有數種刻本。《新唐書》、《讀書志》、《書錄解題》、《通志》、《通考》、《宋志》俱載之。《四庫全書》亦收入。可考的本子有:宋《百川學海》本、明《百名家書》本、《格致叢書本》、《山庫雜誌本》、《說郛》本、《唐宋叢書》本、《茶書全集本》、(呂氏十種本》、《五朝小說本》、《小變集雅本》、華氏刊本、孫大授本、清《學津討原》本、《唐人說薈》本、《植物名實錄考》本、《漢唐地理書叢鈔》本、民國《湖北先正通書》本等,近二十種。為《茶經》作序、跋的有:唐人皮日休,宋人陳師道,明人陳文燭、王寅、李維楨、張睿、重承敘、魯彭等。

  《茶經》早已流傳到國外,尤其是日本,十分注意對陸羽《茶經》的研究。目前,《茶經》已被譯成日、英、俄等國文字,傳佈於世界各地。

  陸羽的《茶經》,是對整個中唐以前唐代茶文化發展的總結。陸羽之後,唐人又發展了《茶經》的思想。如蘇-曾警《十六湯品》,從煮茶的時間、器具、燃料等方面講如何保持茶湯的品質,補充了唐代茶藝的內容。唐人張又新曾著《煎茶水記》,對天下適於煎茶的江、泉、潭、湖、井的水質加以評定,列出天下二十名水序列。張又新聲稱他所列名水為陸羽生前親自鑑別口授。但實際上他的觀點常與陸羽相悖,故後人認為是假託羽名講他個人的主張。不過,張氏此作將茶與全國名水相聯絡,引起茶人對自然山水的更大興趣,使山川、自然在更廣闊的意義上與條結合,進一步體現中國茶文化學中天、地、人的關係,還是有所貢獻的。在茶道思想方面,唐人劉貞亮總結的茶之“十德”;盧全透過詩歌總結茶的精神作用……等等,都具有深刻的意義。此外,溫庭筠曾作《採茶錄》,雖僅四百字,但卻以詩人、藝術家的特有氣質,把煮茶時的火焰、聲音、湯色皆以形象的筆法再現,也是很有特點的作品。至於唐人詩歌中有關茶的描寫便更多了。

  總之,唐朝是中國茶文化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時期。

茶文化13

  1、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閒軒。--唐·陸士修

  2、心為茶荈劇,吹噓成對鼎。--西晉·左思

  3、吟詠霜毛句,閒嘗雪水茶。--白居易

  4、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鄭愚

  5、生拍芳叢鷹觜芽,老郎封寄謫仙家。--劉禹錫

  6、烹嘗方帶酒,滋味更無茶。--薛能

  7、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錢起

  8、新茶已上焙,舊架憂生醭。--顧況

  9、惟憂碧粉散,嘗見綠花生。--鄭愚

  10、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劉禹錫

  11、閒吟工部新來句,渴飲毗陵遠到茶。--白居易

  12、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孫。--李嘉佑

  13、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白居易

  14、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白居易

  15、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李白

  16、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白居易

  17、潔性不可汙,為飲滌塵煩。--韋應物

  18、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孟郊

  19、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唐·徐夤

  20、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白居易

  21、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聲疑松帶雨,餑恐生煙翠。--唐·皮日休

  22、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白居易

茶文化14

  初見心茗,是在五月底紅紅來深的時候。我和紅紅是同窗好友,她和紅紅是志趣相投、秉性相似的一對師生。一起去大梅沙,一起在一家湘菜館小聚,印象裡,心茗,是位小巧玲瓏、嫻靜溫柔的女子。紅紅當日離深赴廣州,這之後,心茗幾次邀約我去她的茶室飲茶,雖然相距不遠,但一直沒有成行。也不是因為忙,實在,總是浮躁,無法靜心,這樣的心境,如何適宜品茗?

  閒散的週六,晚飯後,散著步應邀前往茶室。出電梯,右手旁,便見滿牆琳琅滿目的普洱茶餅排列,柔和的音樂從洞開的門裡涓涓流出。雖是第一次來,我也知道,這便是心茗的匯賢居了。

  進門,心茗靜靜地坐在一角。見我們到了,盈盈地起身相迎。環顧茶室,不大,但乾淨、齊整、有序,足見主人是個品味不凡且用心生活的女子。

  說起茶文化,心茗如數家珍。沖茶的壺,足有七八個,大小不一,形態各異,都是來自日本的舶來品並有很大的年紀了;煮茶的壺,是臺灣的產品,黑色,樣子也各不相同;煮水的不鏽鋼壺,和普通的水壺也不一樣,燒出來的水沒有絲毫腥味。心茗著一中式長裝,端坐案前,嫻熟地取出普洱,逐一沖泡著熟茶、生茶,又燃上特製的爐火,煮泡熟茶,還不時介紹著茶葉的品質品種,普洱好在何處,如何品,如何鑑定,如何檢視色澤……

  耳畔,是鄧麗君懷舊的老歌輕輕流淌;眼前,是一盞盞盛在白瓷細杯中色澤明亮的茶湯。心茗,一位對茶文化有著獨到研究的年輕女子,優雅、嫻靜、知性、獨立、陽光、幸福,就這樣在我眼前越來越豐滿、鮮活。有美好的音樂,美好的茶湯,美好的朋友,一種令人窒息的幸福感油然而生,令我好幾次不想說話,就那樣望向茶盞望向茶湯,然後,輕輕地微閉雙眼深深地呼吸……

  心中,慢慢有一種感覺,原來,品茶的過程,其實就是放緩生活節奏,享受愉悅的過程;就是沉靜自己,與自己內心對話的過程;就是提升生活品質,感受優雅與嫻靜的過程……

  茶香氤氳,有些微醺……

  從茶室出來,已有些晚。心茗送我到電梯口,細心地叮囑:外邊冷,繫上圍巾吧。走出大堂時,深秋的涼意撲面而來,繫上圍巾,滿身滿心的溫暖……

  感受茶文化,感受奇女子心茗……

茶文化15

  茶已發展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 飲茶嗜不錯遍及全球。在我國,茶被譽為“國飲”,而茶在我國也有著悠久的歷史,下面就介紹一下中國茶文化與儒道佛各家茶道的關係。

  中國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與價值取向不盡相同。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三家道義是一致的,真正求道,三者缺一不可.

  儒家把這種思想引入中國茶道,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的友情。飲茶可以更多的審己、自省,清清醒醒地看自己,也清清醒醒地看別人。

  道教徒煉丹服藥,以求脫胎換骨、羽化成仙,於是茶成為道教徒的首選之藥,道教徒的飲茶與服藥是一致的。透過坐忘到達身心致極之靜,也達到靈魂致極之超脫,品茶為自然通悟,道家的無已在藉助悟我兩忘的時空裡,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的境界。

  佛教徒以茶資修行,單道開、懷信、法瑤開茶禪一味之先河。

  雖然儒、道、佛各家在行為上對茶道的理解不同,但都各自取茶道的精華來為自己的修為服務,我們認為,不管儒、道、佛各家,表面上面看很多不同,其實都一樣,茶道的程式就是在品茶中學會悟道!

  過年過節,各單位舉行“茶話會”,表示團結;有客來敬上一杯香茶,表示友好與尊重。常見酗酒鬥歐的,卻不見茶人喝茶打架,那怕品飲終日也不會掄起茶杯翻臉。

  這就是中國茶文化與儒道佛各家茶道的關係,延續到今天已經的的融慣一起了,我們得到了前人的精華,而如何把茶文化發揚廣大,是大家的努力方向。

  茶道最早發源於本土。本土著土偶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

【茶文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