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書筆記>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1

  假期裡,我完整地通讀了李鎮西老師的這部已經打動過無數人的教育著作《愛心與教育》,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著我,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此書以手記的形式,敘述了李老師“施愛育人”的感人故事。在閱讀過程中,李老師對學生真摯的愛,學生對李老師真誠的愛的回報,每一幕都讓我為之感動,不斷地引發我思考。

  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渴望被關心、關注、關愛,可是長久的對需要愛的人施之以愛卻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在“愛心和童心”這部分的描述中,引起我共鳴的是:“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正如書中所言:“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須充滿感情。”

  我們每一位教師,如果你是愛學生的,就必須有一種能力——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首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世界,而非頤指氣使、強行命令。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與頑童打交道(後進學生的轉化)”這部分,其中有這樣三個觀點:

  1、講求民主:點燃學生心中“想做好人的願望火花”。我們即使在指出學生不足時,也不要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要尊重學生申辯或解釋的權力。錯誤面前人人平等,優生差生一視同仁,即便是老師錯了也要公開向學生道歉,用心靈贏得心靈,用真誠走進“後進學生的心靈深處”,被後進學生真心接納了,他們就會“因親其師而信其道了”。

  2、講究科學:把教育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我們為人師者不但要引導後進孩子“善於發現自己的可貴之處”,更要鼓勵他們勇於用“高尚的我”戰勝“卑下的我”,還要有耐心等待後進學生循序漸進的拔除自己各種缺點的“雜草”,讓他們透過自我控制逐漸減少犯錯的次數。

  最令我動容並且引發我思考的是:

  3、個性:不以分數論英雄。

  文中談到:沒有健康愉快的精神生活的人,是不幸者,而我們眼裡的“後進學生”,幾乎都是這樣的不幸者!由於在智力水平、行為習慣、知識基礎、家族背景等等方面的差異,“後進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與班集體同步,於是心靈的悲劇便發生了:自卑自賤但表面上滿不在乎,上課無法聽懂又不得不日復一日地坐在教室裡,作業往往完不成只好胡亂應付,因此常被各科老師斥罵,受盡了學生的白眼,於是處處與集體作對……多麼真實的寫照!

  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說過:“尊敬的教育者們,請時刻都不要忘記:有一樣東西是任何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任何教學方式都沒有作出規定的,這就是兒童的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人生存於這個世界上一定都會有其立足於世的天賦,不必千軍萬馬過高考的獨木橋,對於後進學生可以根據他們的個性特點發展其愛好,引導他們學會做人之本、學會生存之道。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教師的成長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領我們走出教育的誤區。

  從教中,我也深深體會到: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也會收穫孩子們對你滿滿的愛心與信任。我的教育之路已起步六年,回想起來,這六年的教育路似乎很淺薄,好在未來還有漫長的教育旅程可供自己去實踐、思考、探索。我會以李鎮西老師為鏡,反觀自己,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進學生、走進教育。用我的真心、愛心、耐心和責任心,在每一個孩子的心田播種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自己的教育事業。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2

  《愛心與教育》是李鎮西老師的代表作,這本書以手記的形式敘述了李老師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書中描述的故事體現了他高度的責任心和無私的愛心,讓我無比感動和崇敬。

  李鎮西老師對學生的愛永遠是那麼真摯。愛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是教育的動力和基礎。教育是一種需要真情付出的勞動,唯獨真心賦予學生,才會收穫內心的感動。不同的老師對學生有不同的愛的表達法,有的如疾風驟雨,有的如細水長流。無論哪種,總是在潛意識裡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物件,這也許沒錯,但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讓我們感到為人師者深藏骨髓之中的那一份道德優越感。李老師則不同,他給汪斌煮雞蛋,給學生送生日祝福,和寧瑋八年如一日地通訊並一直鼓勵她。由此可見,李鎮西老師的愛是那麼的真摯,因為貴在執著和堅持。作為一名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這樣真誠對待每一個學生的,實在是少見!這份教育手記,讓我在感動的同時也不斷的反思:如果我遇到這樣一些難以管理的學生,我會有多少耐心來等待他們的轉變,又會有多少愛心和毅力來對待問題的反反覆覆?想到這些,不覺感到自慚形穢。我以為我們應該用心去閱讀,並且結合自己身的實踐去讀。

  李老師對學生的愛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且發自內心的愛,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李老師是真正地熱愛自己的學生,正是這種愛架起了師生之間溝通的橋樑。反觀自身,作為一名英語老師,由於平常帶的班比較多,平時與每個班的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剛工作時的還是滿腔熱情,但現在工作的繁忙與壓力讓我產生了職業倦怠感,曾經對學生的那份執著與牽掛,現在竟有些淡然。李鎮西老師的故事讓迷茫我又注入了清新的活力。我深深地感到成功的教育需要的是源源不斷的愛的付出,這些要比知識的灌輸重要的多,教師只有做到愛的付出才會有愛的回報,才能成為一個幸福的老師。

  教育需要愛的付出更需要理性公平的教育方式。寧小燕的故事讓我流淚的同時更多了一份沉重的思考。不少教師認為只有學習好的學生才是人才,對他們的態度和評價也是較為積極的,而對那些學習不好的學生則認為他們將來也不會有大出息,因此對他們的評價也是消極的,這是教育的可悲。

  作為老師,我們在培養知識型人才的同時又要面向全體學生,一視同仁,平等對待,這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我以為對於優秀生,我們不能只看重他們的學習成績,更不能以學習成績為標準來評判其他方面的發展。雖然優生的確在學習等方面表現得讓人欣喜,但在他們身上同樣也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點,比如自高自大不團結同學、不尊敬師長、耐挫折能力弱等,甚至在個別孩子身上存在心理缺陷,而這些在很大程度上卻被我們這些教育者忽視了,因此作為教育者我們更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對於差生,我們應儘量發掘他們的閃光點,經常深入學生之中,善於發現每個後進生的身上的優點。只要我們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就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是可愛的。今後我希望自己能充分利用學生的閃光點,讓每個學生都能發揮所長,為班集體作出貢獻,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不斷完善自身,從而達到全面發展。只有這樣各種“個性+特長”的學生才會不斷湧現,社會所需要的成功加智力的人才才會層出不窮。

  教育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和責任感和使命感有很大關係。正是這份使命感促使李鎮西老師從參加教育工作起就邊教學邊不斷地閱讀教育理論書籍,以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起初他讀得最多的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可以說這些閱讀給了李老師深遠的影響,才使李老師學以致用,不斷完善自身。看了李老師在引言中寫的他的教育思想歷程,我驚訝李老師哪來的那麼多時間去讀書。其實讀完之後也不難明白,正是由於對教育事業的這份執著與熱愛,他樂意把自己寶貴的點滴時間都用在了閱讀和教育事業上。回想自己,真是慚愧,每次總是以這樣那樣的理由為藉口,放棄為自己充電。作為新時代的老師,我們也要繼承這份光榮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不斷學習教育理論和知識,提高自身。最為重要的是運用所學解決教育實踐問題,真正用自己的責任和愛心搞好教育工作。

  這本書讓我對教育有了更深的認識,教育和愛是分不開,它啟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的微笑,真誠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無私的愛心,因為它們會如春風細雨般滋潤著每個孩子的心靈。作為一名新時代的老師,我也會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自己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個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3

  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渴望被關心、關注、關愛,在我們的校園裡又何嘗不是呢?我們的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注、關愛。可是由於老師繁忙的工作很難保證給與每一位孩子這樣的“待遇”。然而,蘇州大學教育哲學博士、特級老師李鎮西在他的成名作《愛心與教育》中以手記的形式,敘述了他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李老師對學生真摯的愛,學生對老師愛的回報,讓我深為震撼和自省,書中的很多處讓我不由得落淚。尤其在書中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餘時間和假期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的優等生、中等生、差生按號輪流家訪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著愛的火花。李老師用自己的真誠和愛心為我們刻畫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給了我們為人師的道理。

  一、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了解他們最關心和感興趣的是什麼他們有哪些快樂與痛苦。當我們把愛心自然而然地給學生時,學生會不僅僅我們當做老師。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是我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一道防線。

  二、用心靈贏得心靈

  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就意味著面向為數不少的後進生。教育者對後進生的愛,絕不應是為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誠情感的自然流露。而當我們真正走進學生心靈時,將是無比幸福的,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

  三、做擁有積極的人生觀和正確的世界觀的教師

  要讓學生感受到幸福,就要給學生灌輸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如果老師自己都是不知所以,整天渾渾噩噩的過日子,只為拿點工資打發時間的,那又怎麼談得上教育別人呢?作為教師我們也要經常給自己充電,多看有益的書籍,多做有益的事,多思多想,讓自己作為一個老師的生活也豐多彩起來。同時老師也要有自己理想,這種理想不要僅僅侷限在物質方面,可以更多地多考慮作為一個老師應該有的理想,淡泊名利,活得開心充實就行,並且老師也要為自己的理想不懈地追求奮鬥著,言傳身教,給學生做榜樣,促動學生們為自己的目標奮鬥。

  在這本書裡,我體會到了李老師慈母般對孩子們那種無私奉獻的師愛,將自己教育的歷程付諸於筆端,活靈活現的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個精彩的教育故事。同為教育人,我的心亦等同於李老師的心,我們都希望自己能成為學生前行的明燈,去照亮他們成長的歷程。

  相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4

  教師應該真誠地喜愛學生,並走進學生的心靈。 李鎮西老師時時反思自我,時時向學生學習,他也認為學生的心靈純潔可愛,學生的心靈比老師高尚得多。在這裡,我之所以用“也”這個字眼,是因為我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認識,而讀到這裡的時候就和他產生了共鳴。

  我也和李鎮西老師在書中坦然自述的一樣,是個急脾氣的人,有時和學生之間難免因為急躁而發生不該有的誤會,特別是和那些學習、紀律上的困難生,每次過後,我都後悔不迭,但學生從來不跟我記仇,有時我真誠地向他們道歉,他們卻說:“沒事,老師,你都是為我好”;反之,我們老師卻常常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其實孩子是多麼天真無邪呀!尤其是我教的小學生,細細想來,他們個個都是那樣可愛;有時候老師對學生好一點,那孩子必然感激涕零,其實那都是作為一名老師的分內之事啊!今後,在和學生相處中,我要格外注意樹立教師的形象,用真心喜愛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

  愛學生,才能對學生的缺點寬容處之,慢慢等待他們戰勝自我,取得進步,並和學生一起成長;愛學生,才能細心指導學生,如李鎮西老師在給新生的信中,對新學期的準備就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愛學生,就有耐心和學生真誠溝通,用談心、寫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評去教育學生。李老師轉化萬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鑑。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5

  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不得不為李老師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實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腦海裡,只覺得做他的學生實在是無比幸福的事。李老師用自己的真誠和愛心為我們刻畫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給了我們為人、為師的道理:

  1、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了解他們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他們有哪些快樂和痛苦。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是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這種愛不應該是居高臨下的,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當我們故作尊嚴,甚至以犧牲學生的尊嚴來換取自己的尊嚴時,學生根本不會買我們的帳,只會向我們投來冷漠的眼光;而當我們“無視”自己的尊嚴,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誠的感情,並隨時注意維護、尊重學生的尊嚴時,學生會把他們全部的愛心和敬意奉獻給我們。教師對學生愛的表達是無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學生失意的時候,給他一點鼓勵;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他一點幫助;學生悲傷的時候,給他一點安慰;學生高興的時候,走到他們中間一起分享快樂??當我們把愛心自然而然地獻給學生時,學生會不僅把我們當做老師。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是我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一道防線。

  2、用心靈贏得心靈

  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就必然面向為數不少的後進生。教育者對後進生的愛,絕不應是為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誠情感的自然流露。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教育者: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認為“一無是處”、“無可救藥”的學生,其心靈深處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對後進生的轉化,與其向他們“灌輸”,不如引導他們發現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是一個有缺點的好人”的道德自信。這種做法,絕不僅是一種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種有真誠而產生的相互信任。而當我們真正走進學生心靈時,

  將是無比幸福的,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

  3、激勵優生超越自我

  教師對優生的感情幾乎是不需要培養的,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班上的優生多一些,因為他們有較強的知識接受能力,學習成績優異,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為老師的助手。但他們也存在著作為老師的“好學生”,家長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滿,不求上進,比較驕傲自負,容易產生虛榮心,面對困難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當然還有個性方面的一些特點。培養優生,要注意:一、引導優生樹立志向。引導優生意識到,成績比別人好,就意味著將來比別人多一份責任,從現在就應比別人多一份努力;幫助優生認識自己。幫助優生超越具體的考試分數和名次,透過與其他傑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較,透過對自己求學過程中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的冷靜分析,透過各種具體的課內外實踐,正確全面的認識自己,進而針對性的發展自己;三、教育優生保持童心。讓他們透過與班上同學的平等相處,感受同學們身上值得自己學習的優良品德,讓他們在同學服務的過程中體驗一種奉獻的幸福,讓他們面對分數和榮譽會淡然處之互相謙讓,以培養自己豁達而淡泊的心境。四、激勵優勝超越自我。儘可能多地讓他們在各個方面實踐,以發現並發展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潛質,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戰勝自我,甚至有意識設定一些難題去“折磨”他們,讓他們在一次次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從戰勝自我到超越自我。

  對於孩子,要教導他們,有時很困難,有時也很容易,只要真正愛他們,他們會愛你得更深、更真切。當愛存在與師生之間的時候,就無堅不摧。作為一個教師,當然需要淵博的知識,也需要紮實的基本功本領,但更需要愛。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6

  看著那麼多的好書,一時不知道看哪篇,不過我感覺《愛心與教育》應該是一本不錯的教育類書籍——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老師的代表作《愛心與教育》。細心研讀,在感動之餘常常受到很多啟發。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於居住空間有限而閒暇時間也極少的教師來說,讀書無疑是開闊視野最好的捷徑。我在讀書的過程中便常常感嘆於“開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讀書是一種享受,可以暫時忘卻自己所處的空間位置,忘卻繁雜的瑣事。尤其是讀教育類的書籍時,經常對號入座,感覺身邊發生的好多事和書上講的比較類似,在書中可以學習怎樣教育教學,能從中獲得許多啟迪,讓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加從容,這樣的感覺很真實也很充實。

  “做一個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師,過一種有尊嚴的教育生活。”是我作為人民教師的一個目標。讀了李老師的書,感觸頗深。

  感受之一:作為教師,應該多讀書,讀各種各類的書,尤其是文學名著更要捧讀不輟。都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確實有這種感覺,讀書不僅增長見識,還可以在寫作時有所借鑑。李鎮西老師經常向學生推薦各種有意義的課外讀物,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自我教育的動力。當然,推薦給學生讀的書李老師都是先讀過的,有的學生甚至從李老師的書架上借書去讀。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學習,雖然我曾今是教美術的,但我本身一直認為讀書可以讓自己的心靈變得更豐厚,能夠承載更多生命的底蘊。讀書伴隨著積累,然後在需要的時候才能“厚積薄發”,在課堂教學中就能給學生提供適當的精神營養。最近,我也經常看《輸在壞習慣》,《每天多做一點點》等等,看了之後,覺得輕鬆愉快,心靈上有很大的觸動,我可以把這分精神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也每天多學習一點點。

  感受之二:教師應該真誠地喜愛學生,並走進學生的心靈。李鎮西老師時時反思自我,時時向學生學習,他也認為學生的心靈純潔可愛,學生的心靈比老師高尚得多。在這裡,我之所以用“也”這個字眼,是因為我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認識,而讀到這裡的時候就和他產生了共鳴。我也和李鎮西老師在書中坦然自述的一樣,是個急脾氣的人,有時和學生之間難免因為急躁而發生不該有的誤會,特別是和那些學習、紀律上的困難生,還經常怨聲載道的,每次過後,我都後悔不迭,但學生從來不跟我記仇,有時我真誠地向他們道歉,他們卻說:“沒事,老師,你都是為我好”;反思一下,作為老師覺得很慚愧,常常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其實孩子是多麼天真無邪呀!今後,在和學生相處中,我要格外注意樹立教師的形象,用真心喜愛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愛學生,才能對學生的缺點寬容處之,慢慢等待他們戰勝自我,取得進步,並和學生一起成長;愛學生,才能細心指導學生,如李鎮西老師在給新生的信中,對新學期的準備就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愛學生,就有耐心和學生真誠溝通,用談心、寫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評去教育學生。李老師轉化萬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鑑。上學期裡

  的“陽光體育”運動中,我們班級那麼多弱小的傢伙,輸給別的班級是不可避免的了,按著我以前的急性子,也會批評他們的。但我深深的感到,他們盡了很大的努力,也想為班級爭光,也非常富有集體榮譽感,我不能傷害他們,所以我一直安慰他們,一直鼓勵他們,其實這個過程中不僅他們很開心,我也很開心,有些事很容易釋然的。

  感受之三:做老師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師職業,固然辛苦,但卻極富挑戰性。在和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相處中,要針對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因材施教,面對一個個活生生有自己獨特想法的學生,工作要時時創新,但更應遵循教育的規律。在《愛心與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師教給學生的自我激勵方法是“每日九問”,而在“手記三”中他在指導優生學習時提出了“每日十問”的要求:“一問今天在家早讀外語沒有?二問今天上課開小差沒有?三問今天學習上提出什麼問題沒有?四問今天的功課複習沒有?五問今天預習明天的功課沒有?六問今天做過閒事沒有?七問今天“過電影”沒有?八問今天計劃完成沒有?九問今天有未弄懂的難題沒有?十問今天有無浪費的時間?”他要求學生把這十個問題製成表格,每天按實際情況填寫。並鼓勵學生“一兩天做到這每日十問並不難,但關鍵是要堅持下去,唯有這樣,你才能真正步入學習的良性迴圈。”我對比了一下,我也經常建議學生問問自己今天學習了什麼內容,今天覆習鞏固了嗎?今天預習下一課了嗎?一部分學生真的在做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學生還是學無習慣,亂了一團,所以必須經常指導個別學生學會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愛心與教育》給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還有,教師也應該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師在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成功事例反覆證明的那樣:“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老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

  對於我這個年輕的教師,要學習還很多,要把握好素質教育的實質,著眼於人的培養,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對得起學生那一聲聲“老師”的呼喚!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7

  在這個加長版的假期裡,我細細品讀了教育專家李鎮西老師的作品《愛心與教育》。似乎已經很久,沒有這樣沉浸下來,安安靜靜地讀一本紙質書了……

  整本書中,李老師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將自己的教育故事溫情講述,娓娓道來,真實樸質的文字讓人流連忘返。我被李老師的教育情懷深深折服,這是何等不凡的教育情懷啊!相比較於年輕時候的李老師與現在的自己,真是慚愧不已。步入教育行業已有18個年頭,卻仍未想清楚自己為何走上教育之路。讀到李老師這句“只有童心能夠喚醒童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時,像是突然之間明白了什麼……因此,我想先借用李老師幾句話拋磚引玉。

  童心與愛心——“童心是師愛之源。只有童心才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才能夠滋潤童心”。“愛心”充滿了這本書的每一個角落,我被李鎮西老師的愛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就如李老師在書中所說的“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們對學生充滿真摯的情感,無疑會使學生親近我們並樂意接受我們的教育,但僅此於此是遠遠不夠的。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

  對於大多數老師來說,選擇教育,只是眾多行業裡的一種選擇而已。而在選擇教育之後,沒有愛心,教育就如同沒有靈魂。李老師面對每一屆學生,每一位學生都能傾其所有,把他們當成朋友來對待,真正走進了學生的內心,讓學生信任,感激,實屬不易。反觀自己的教學,沒有一點個性與獨創。每次上課也是面對一大班學生,上課,下課,改作業。對於步入教育行業18年的我來說,早已對這樣的流程感到疲倦。幸好,讀到了李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他的教育情懷和課堂把控能力,深深地打動了我。讓我領悟到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善於運用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也會因我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換位思考——用孩子的眼睛去觀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傾聽,用孩子的大腦去思考,用孩子的興趣去探尋,用孩子的情感去熱愛。

  書中記錄了李老師對“逆境”學生的關懷,對“後進”學生的轉化,對“優秀”學生的培養,對“心理”教育的嘗試,對“有效”德育的探索,對“班幹部”的選舉培養,對“青春期”教育的重視,對“民族教育”的宣揚,難得可貴的是書中披露了他曾經失敗的教育案例。他提倡“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去愛好”,他認為愛的教育不是一種教育,而是一種生活,一種常態的生活;愛的教育要從細節處入手————如學生生日親自送上一本書,一張賀卡等等。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的成長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領我們走出教育的誤區。回想以前,面對個別學生的頑劣、鬆散和不聽話,我總是忍不住會煩躁,會發怒。可每當發過脾氣,總會有一點自責:他們畢竟還只是孩子!於是,每次我又都會找藉口親切地同他們聊聊天,似乎這樣心裡才有一點平衡。現在想起來,孩子們曾經給過我多少尊嚴和寬容啊!和他們的愛比起來,我們這些老師甚至是大人的愛附加了太多的東西,顯得那麼單薄!

  “在愛的呵護下,創設自由民主的課堂,讓同學因我的而感到幸福”這是我讀完《愛心與教育》之後最大的收穫。對學生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我願把我的一生都獻給孩子們,用愛去點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孩子;做學生愛戴的師長和真摯的朋友,透過日復一日平凡的工作,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8

  “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同時必定又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這些是我在看李鎮西名著《愛心與教育》的手記一中所摘抄下來的句段。李老師是我最崇敬的名師之一,今讀了他的《愛心與教育》的手記一,我更是對他萬分崇敬。在“手記一”裡,李老師所具有的一顆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師對學生的愛心更是令我震撼!學生生日時親手送上的一本書、一張賀卡、幾句誠心的祝福,為學生辦生日晚會,跟學生一起舉行篝火晚會,一直關注高考落榜學生寧瑋……令學生感動的同時,也折射出了師者崇高的師德風範,然而李老師卻把這一切說成是“在還學生的債”,這是何等的高貴!

  《愛心與教育》文章裡,沒有華麗的辭藻裝飾,沒有驚天動地的偉大壯舉,全是記載著李老師與他的學生們之間發生的最平常的事,可這些事又極其的不平凡!給學生送上生日祝福,為貧困學生捐款,這些我們大多數老師也做過,可是有幾個能像李老師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而且我們有幾個能做到像李老師這樣對學生是一種純粹的、不帶任何功利目的的愛呢?大多時候,我們老師對學生的所謂“愛”,是否建立在某種“功利性”的成分上呢?這些值得我們好好地去反思。

  一、“玉不琢不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個人都是一塊璞玉,如果你不經過一番“精雕細刻”,就算你天賦多麼的高,也不可能變成一塊玲瓏剔透的好玉。這是我看《愛心與教育》手記三“鍛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我的思緒帶進了我們班的小班長身上……

  放學了,孩子們陸陸續續揹著書包離開教室,我也準備去辦公室,子俊卻把我叫住了,可愛的小男孩,儘管是班級中的搗蛋王,可是我很喜歡他,天資聰穎,活潑可愛,瞧他神秘的樣子,我問他有什麼事,他卻示意我站到教室門口的那個角落裡,還是一副老樣子,嘻嘻地笑著。我親切地對他說:“孩子,說吧!”他雙腳不停地搓著地面,天真無邪的雙眼看著我:“老師,班級裡安排兩個班長行嗎?”我肯定地回答了他。“那……老師,我能當班長嗎?我想當回班長呢!”我心裡儘管格登了一下,但我答應了他,他鼓足勇氣對我說,我能打擊他的自信心嗎?但是我如果馬上讓他當班長,同學們會接受他嗎?其他任課老師會滿意嗎?說起我們班級的課堂紀律,所有的老師對他都搖頭。

  我拉著他去辦公室,他的小手緊緊攥著我的手,我的心暖暖的。我愛牽孩子的手,小時候老師牽我的手我覺得真幸福,我也想把我的愛傳遞給我的學生。他用誠懇的眼神看著我,這次看來是認真的。也許這一次我能改變他,我彷彿看到了一個蓬勃向上的子俊。我問子俊:“平時,老師和同學們推薦的班長具有什麼優點?”他想了想回答了我,一會兒就低頭不語。我把他拉到我的身邊,我猜他對自己沒信心了。我在他耳邊低語:“好孩子,別洩氣,你有機會,老師會等待!”“真的?那就是說我還能當班長!”他喜出望外。

  從第二天開始,我在各方面幫助他,鼓勵他,提醒他,每天放學後都會耐心地跟他交流一次他一天的學習、思想、課堂表現。這一切,同學們都沒有覺察到。慢慢的,子俊變了,跟以前判若倆人,老師和同學們都改變了對他的看法,評價越來越高。他的紅花本上也開滿了鮮豔的小紅花。在學期第二次評選班幹部時以最高的票數摘取班長的桂冠。他興奮得蹦呀跳呀:“老師,我成功了,我終於當班長了!”我激動抱起了孩子!

  二、“心心相印的教育”

  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李鎮西在他的《愛心與教育》手記四“教育是心靈的藝術”中用自己的行動很精闢地詮釋了這個觀點。

  徐茵是我們班的漂亮女孩,她有舞蹈天賦,幼兒園時一直在學舞蹈,一年級學了一年的拉丁舞,可是現在她嫌苦,不管父母和老師的反對堅決放棄。舞蹈老師深感惋惜。學習上也是如此,作業丟三拉四,聽寫詞語緊皺眉頭,做作業時叫苦連天,儘管我耐心跟她溝通,可這對她來說都無濟於事。她的惰性導致她成績不理想。這次元旦文藝節目表演,我們班級的是器樂合奏《親親茉莉花》,有十位同學伴舞,茵茵也是其中一位,她的舞姿最美。我一直誇獎她,讓跳舞的幾個同學以她為榜樣。表演前為她換上精心挑選的旗袍,為她梳了最美的髮髻,第一個為她化了妝。高挑的個兒,羞澀的表情,高雅的氣質,真是太美了。當我為其他同學化妝時,她湊到我身邊,悄悄地問我:“老師,你為什麼對我這麼好?”我輕輕地告訴他:“因為老師喜歡你,我們是最好的朋友呀!”她恍然大悟的表情,後來一直坐在我旁邊,看我給其他同學化妝,還不時給我幫忙呢。我心裡暗喜著。精彩的表演讓我忘卻了排練的辛苦。演出結束後,她第一個奔到我的身邊,我馬上豎起大拇指,誇她:“好朋友,你的表演真出色!”聽我叫她好朋友,她開心地笑了。

  以後的學習生活中,只要我們單獨相處在一起,我就叫她好朋友。課堂上她會不時傳遞著她的笑臉,常常聽到她響亮的回答,作業不再偷懶,書寫端正了,我利用課餘時間給她補課、講故事、一起學英語,我倆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她把苦惱向我傾訴。單元測試裡要求寫一篇寫人的習作,寫一位班級裡親密的夥伴,寫一件倆人之間值得寫的事,同學們你看我,我看你,然後開始寫作,都寫了班級裡的同學。可她卻寫了一篇《我的朋友周老師》,從沒見過她寫得這麼真摯感人的作文,以前總是三言兩語,草草敷衍了事。可今天她卻另要附頁,她把我鼓勵的話記得一清二楚,三年級的孩子呀,剛剛練寫作,卻能透過習作表白心聲。我知道我們的友誼在不斷昇華,我知道茵茵在以後的學習道路上不會再停滯不前,一句樸實的“因為我們是朋友”,是一盞幫助她遠航的啟明燈,她還跟我說,想繼續去學拉丁舞,她要把最好的舞姿展示給我這個好朋友看。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9

  平日裡由於工作比較忙,很少靜下心來看書,但是聽說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一書特別好,尤其值得一看,所以我利用課餘時間認真地拜讀了這本書。書中所描述的李老師和學生間的很多故事充分體現了他對學生滿滿的愛,真的是受益匪淺!李老師的很多言行都讓我由衷地佩服、尊敬!比如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餘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這絕對是一般教師很難做到的……

  都說教師的愛是博愛,當然的確也應如此,但是要將這份愛達到平衡的標準,對我而言是十分困難的。因為從學生角度看,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無論教師怎麼對待,在他們心中都會有著各種不平衡,即便是我自己也會有這樣類似的感覺。比如對於優生而言,教師的欣賞和器重是理所應當的,而對後進生的批評和漠視也不足為奇,這在我們的教育中的確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有時候我也常認真地反省自己的教學工作,似乎無論我怎樣努力擺正師愛的天平,好像永遠都是搖晃的,面對優生的時候表揚和期望是我的正常情感,而面對差生時,對他們搗亂課堂,不認真完成作業等做法總是非常氣憤,怒其不爭的同時,進行數次教育,無果之後便是無可奈何的放棄。因此,要對所有學生做到一樣的“愛”,的確非常不容易,這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才能達到,然而李鎮西老師做到了!

  李鎮西老師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因為弱勢群體是不幸的,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是啊,只有愛才是開啟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也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為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作為教師,我真的把愛傳遞給學生了嗎?自省過後,我發現自己做得的確不夠。作為一名初中生物教師,由於同時帶七八兩個年級,總共6個班,同時兼任801的班主任等,所以平均與每班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經常是上課進教室,下課出教室,很少有時間和學生坐下來談心,所以學生對我也並不是特別親近和了解。其實我也是愛他們的,我會由衷地為他們的進步而高興,為他們的失敗而難過,真的!但作為教師,我總是在潛意識裡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物件,可能太過追求在學生面前的威嚴了。其實師生在人格上應是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而是平易近人才對……

  李鎮西老師的教育方法是獨特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他的愛是建立在真正民主的基礎之上,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為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

  其實從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地付出,孩子們也同樣會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在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進步,千萬不要吝嗇你的讚美,漸漸地你會發現他們臉頰上那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莫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成績;犯了過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為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於是,他們就會注意不犯類似的錯誤。因為有了愛心,讓孩子更加努力,你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說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重要的是有顆智慧的愛心!

  就這樣,我陶醉著、感嘆著進入了一種絕佳的閱讀境界,帶著自己的心去讀,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讀,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省自我,反省自己與李鎮西老師之間的差距。教書近二十年,隨著歲月的流逝已變得毫無稜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直到拜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識到所謂的平淡其實就是平庸,是無為,作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對我而言真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加油!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10

  暑假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著我,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真是讓人感動。

  書中所描述的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尤其我在書中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餘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著愛的火花。

  李老師對愛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我們也都可以做到。可為什麼李老師能成為名師?而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呢?這是因為李老師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著哪一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

  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說:“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讓我們對孩子多一份愛吧。

  跟李老師比起來我感到卑微和慚愧,回想以前,面對個別孩子的頑劣和鬆散,尤其是反覆不定時,我總是忍不住會煩躁,會發怒。可每當發過脾氣,總會有一點自責:他們畢竟還只是孩子!於是,每次我又都會找藉口親切地同他們聊聊天,似乎這樣心裡才有一點平衡。現在想起來,孩子們曾經給過我多少尊嚴和寬容啊!和他們的愛比起來,我們這些老師甚至是大人的愛附加了太多的東西,顯得那麼單薄!試問自己;對於一個責備或是訓斥過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長,你能這樣去寬容和包容嗎?可這些孩子們能做到。他們眼中沒有絲毫的雜質,透出的都是單純、坦誠。跟李老師相比,我的學生年紀更年輕、心靈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護、去關心、去琢磨、去引導他們。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它啟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11

  看著《愛心與教育》,裡面樸實的文字,一個個真實平凡而感人的故事,無一不給我帶來心靈的震撼。李老師以手記的形式,敘述了一個個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汪斌父親的雞蛋;與寧瑋八年如一日的通訊;步行三十多里山路,來到伍建勞作的田頭,齊聲大喊:“伍—建—你—好—”;“後進生”萬同的轉化過程;對一個個優生的用心培養;和遠方一群中學生的通訊……這些故事無一不向我們傳播著李老師的一個信念——“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一、愛心與童心

  李老師首先提出當一個好老師的基本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李老師提到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同時必定又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讀罷這一節,我深深地為我過去的教育觀念而愧疚。我曾經非常篤信老師必須和學生保持一定的距離,一定的威嚴,學生就必須要尊重老師。學生一看到我就馬上安靜下來,我曾經為這一點多麼地自豪“看我把這些小傢伙治得多好”。可是開心過後,我卻深知,他們只是怕我,而不是敬我。做了媽媽以後的我,重新站上講臺後,一件小事讓我陷入深深的沉思。

  小女兒喜歡聽歌,我每天都會在她精神好的時候給她聽上一段輕快的兒歌。上課前的一段時間,我想學生上課很累了,就一些最新的學生感興趣的歌,讓他們輕鬆輕鬆。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事情,學生給我的評價是:這老師真好,上老師你的課很開心。一節課下來,師生和諧,教學愉快。因此我更懂得了老師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應該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二、要公平地愛學生

  《愛心與教育》中,最令我感動的是李老師對待學生的平等態度,他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在每個父母的眼中,每一個小孩都是最棒的,每一個小孩都是帶著父母滿心的期待來到這個世上的。換個角度來說,我們老師如果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教育一個學生,像對待自己的子女那樣去選擇教育方法。那我們的學生根本就不存在優生、中等生、後進生,每一個都是好孩子。那麼你不論是用溫和的勸導還是嚴厲的批評,讓學生體驗你那份摯愛和真誠,都會起到良好的效果。

  (一)與頑童打交道

  “後進生”的轉化,一直以來是令人頭疼的事,“後進生”教育要民主,用心靈贏得心靈。愛,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對“後進生”來說,這種“愛”應該是真誠的。李鎮西老師對“後進生”萬同轉化的過程更像是一個驚心魂魄的傳奇故事,最後萬同成為我們身邊最可愛的人。

  資訊科技這門學科很特殊,成績的好壞,一般和其他科目的成績是沒有很大聯絡的。其他科目的成績不理想,資訊科技這門的成績也可能會很優秀。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學生,是一個雙差生,上課的時候從不注意聽講。後來我就發現,其實這個學生有時候還是能夠完成我佈置的簡單任務的。

  有一次上課的時候讓我就他在前面給同學們做示範,雖然這個過程中他可能不會做了,但是中間老師可以提醒他,告訴他,結果一堂課下來,他不但完成了任務,更重要的是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因為他已經在同學們面前露了一手。下次上課他還會爭取下一次機會,現在他每堂課都上的很認真,雖然他其他科成績不好,但上我的課總是爭取做得更好。同時其他同學也會受到感染,因為連平時不認真的學生都在做,那他有什麼理由不做呢?這時你不但使這個後進生得到了轉變,連整個班的學習風氣都得到了改善。

  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愛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愛可以點燃學生的希望之火,甚至使浪子回頭。當學生體驗到老師對他的一片愛心和殷切地期待時,他們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

  (二)鍛造卓越人格

  溫9月4日在北京35中學教師座談會上說:“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特別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不僅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而且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要立足於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實際需要,不斷調整專業設定和課程設計,努力培養創新型、實用型和複合型人才,同時要加強愛國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培養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報效祖國,服務社會。”由此可見,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也是教育迫切的任務。

  “優生”的培養,“優生”,是指品德、學習和各方面能力都優於同齡人的學生。李老師在培養優生時先就“優生”的特點進行分析,然後指出了“優生”的培養方法,指出:激勵“優生”超越自我的要點有二:一是儘可能多地讓他們在各個方面實踐,以發現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潛質;二是鼓勵他們在日常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戰勝自我。優生比“差生”學習成績好,常常受到老師、家長、同學的讚揚,他們的優越感與日俱增,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只重視對優生的學習成績的提高,但卻忽視對優生的心理障礙的疏導,總認為這部分學生自覺性強、智商高,不用多管也能成才。

  但是由於這些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容易受各種因素的干擾,緊張的學習、激烈的競爭、單調的生活、成長的煩惱,還有來自家長、教師及學生自身過高期望值等,常常會誘發這些學生的消極情緒,產生不良的心理現象。如果我們能對優生因勢利導,不斷激發他們的進取心,培養他們的積極性,會使他們成為品學兼優的學生。

  “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李鎮西老師的一句句真誠的話響徹心頭,在我心裡撞起了千層浪。愛,讓我對教師這個職業,對教書育人這份工作有了更深層的解讀。

  我讀了這本書後,一定會好好反思,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時時不忘李老師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認認真真的做好!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12

  他到底有怎樣的魔力,緣何讓學生們對他終生難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還是獨特的個性?

  書中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李老師和學生間那種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不論是對“後進學生”的轉化,還是對“優秀學生”的培養,李老師的愛無不滲透其中。李老師在培養優生時,首先就“優生”的特點進行分析,然後指出了“優生”的培養方法,引導“優生”樹立志向,幫助“優生”認識自己,指出:激勵“優生”超越自我,儘可能多地讓他們在各個方面實踐,以發現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潛質,鼓勵他們在日常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戰勝自我,

  當一位老師開始真正愛自己的學生的時候,他就會憑藉這種深深的愛,去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去感知他們的苦惱和困惑,甚至為解決這些問題而費盡心血。正如他所說:“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忠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感受很多,愛學生,不是掛在嘴上的口號。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善於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

  李鎮西老師曾經這樣寫道:“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樸素的道理——教育者的尊嚴是學生給的!”他所做的一切,證明了這句話的價值。我想說,教育者的快樂也是學生給的。一個真正走進學生心靈世界的人會把學生的幸福當作自己的幸福,把學生的不幸當作自己的不幸。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李老師是我們的楷模,值得我們每一個為人師者好好地去學習。李老師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非常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這是我們當下很多教師忽略的問題。他說:“如果孩子是鳥,你就是天空,如果孩子是魚,你就是大海,如果孩子是花,你就是春天”。這句話道出了我們老師的光榮與偉大,也暗示了我們老師的使命和責任。

  李老師的教育手記,讓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內心的寬容,真誠的關懷,不僅僅是為了當一名好老師應該這樣做,而是發自心靈深處的愛的驅使,讓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憑著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把幸福與快樂送達每一個孩子的心中。

  在轟轟烈烈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李老師給我們作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應該把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踏踏實實地落實到位,給學生創設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

  作為班主任必須要深入到學生當中,關心他們,瞭解他們。讓學生願意接近我們,願意跟我們講心裡話。班主任也就在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啟發引導中贏得他們的信賴,豎立起威信。

  我班現有人數為67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31人。我真誠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經常找學生談心,瞭解個性心理。如自己的成長過程、性格特點、家庭狀況、努力程度、學習潛力等,同時幫助他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奮鬥目標。長遠目標與近期目標相結合。經常介紹學校高手的學習情況,激發其參與競爭,追求更高的目標。在每次考試後,都對年級和班級乃至個人的成績進行一次認真的分析。使學生了解自己的情況看到差距和不足。幫助學生分析試卷,找出問題所在。做到心中有數,學有目標。有一些學生因為沒有達到目標而心態不平衡,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得到回報,從而心煩意亂,不知所措。在這個時候我就及時找學生交流,幫助學生分析得失。肯定成績找出不足,及時進行思想疏導,以良好的心態繼續努力。使學生堅信,只要不斷努力就會獲得成功。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13

  優秀的人,總有過人之處,而卓越,是在優秀的基礎上,精益求精。現實是,很多人甘於平凡,止於優秀。

  李老師對學生的教育,是特別的,是用心的,是以之為事業的。

  一個人若對一件事情抱之以熱愛,付之以激情,持之以毅力,那做成做好,勢之必然。

  讀過此書,感觸良多,同為教師的我,慚愧之至。想想畢業至今,我所給予學生的教育,不知道算不算合格。

  啟發有三:

  第一、教師關於學生的所有行為,都可以理解為,教師不僅參與了學生的成長,也是和學生一起成長。李老師關注到每一個學生,不論成績好壞,都盡心去參與每一次學生的體驗成長。“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更體現在靈魂的陪伴和人格的影響、“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體現不辭辛勞甘做人梯,李老師給與學生的是犧牲和奉獻。教師在培養學生,自己同樣在進步。教育不只是讓學生學習知識,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的成長中,教會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既要教他們學習真、善、美,也要告訴他們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包容世界。包容別人,也是包容自己。

  第二、參與班級管理對學生而言,是一種合作成長。

  李老師在班級管理中,充分利用班級管理,鍛鍊學生,讓每個學生在班級裡有自己的標籤,每個學生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儘量照顧到更多的學生。在班級生活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有利於班級團結,培養學生責任意識,集體榮譽感,對學生心理發展作用巨大,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學生學會合作,一起成長。

  第三、教育不是一勞永逸的工作,教師要學會在千篇一律的單調重複中尋找心理釋放的機會。教師生涯,雖然學生不同,但是教師工作內容,重複率很高,怎樣才能有一個快樂或者愉悅的工作過程?這一點我們應該像李老師學習,那就是在工作中投入愛心,注入激情,愛生如子,愛這份工作,在漫長而單調的生涯中,尋找存在感和生存價值。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愛,不是教育的全部。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14

  拜讀了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非常的震撼,李老師結合自身的教學體驗,深入簡出地闡述了愛心與教育的深層關係,展現了李老師教學的不凡風采,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付出真誠的愛心之與學生們的重要。李老師給予我的無限的啟迪,要讓愛心掌舵,揚起教育風帆,讓學生們都能在我的引導和教育下,開始幸福快樂的人生。

  李老師說,當好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是的呀,只有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才會真誠地與學生們交朋友,切身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的學習困惑和心理障礙。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你會愛上這些孩子們,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道路,傳授知識和技能給他們,讓他們更好的瞭解自己和這個世界,從而培養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使他們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都充滿信心和希望,積極進取,奮發圖強。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首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每個孩子都引起我的興趣,總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傾注在什麼上面,他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他有哪些快樂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擴大,並且像我以後才意識到的那樣,連我不曾教過課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當我第一次讀到蘇霍姆林斯基這段真誠的話時,我竟感動得眼睛都溼潤了:一個享譽全球的大教育家竟然有這樣一顆愛孩子的童心!還是這位我敬重的教育家,曾在一個春天,和他的學生們共同買了一條小木船,然後劃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去探險。教育家寫道:“可能有人會想,作者想借這些事例來炫耀自己 特別關心孩子。不對,買船是出於我想給孩子們帶來快樂,而孩子們的快樂,對於我就是最大的幸福。”(蘇霍姆林斯基:《巴甫雷什中學》)

  這是李老師書中的一段話,令我深有感悟。反映我的教學中,我也常有跟同學們玩在一起,學在一起,深入瞭解他們的想法和困惑,在很多時候也幫到了他們。我每週都會佈置他們寫週記,讓他們把想和老師說的話,或是一個星期來的表現自己作個總結,都一一寫出來,然後每個同學的週記都會認真地看完,並做一一的回答和批註,這樣也成為我和同學們交流的好方式。現在想來,這樣做,還遠遠不夠,我還需要進行一些有創意的交流,像李老師所做的,讓同學們把自己所有的困惑的問題都一一寫出來,提出來,可以是書面上的,也可以

  是面對面的溝通,瞭解他們的各階段的真實想法,解決他們的真實困難和疑惑。慚愧的是,我對錶現好壞不同的學生,還是有一些偏見,我需要透過更大的努力,讓同學們感覺到我對他們的愛,慢慢的信任我,理解我,支援我,讓學習不好的,思想上有不同問題的學生,一一解開心結,找到各種問題的真正原因,然後,對症下藥,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同學們的疑難問題。

  李老師在書中提到了“後進學生”的教育方式。他提到幾點:1,民主:用心靈贏得心靈;2,科學:把教育主動權交給學生;3,個性:不以分數論英雄。這是對待後進生的態度,我們要民主地,科學地,教育學生,並且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我們只有與學生平等地對待,以心交心,他們才會信任你,才會聽取你的意見和教導。學生都有向善向好學習的天性,所以,要把教育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們,只要他們自發的想完善自己,改進自己,他們就會主動地學習自己需要的知道和道理。同樣,對於後進生,不要以分數論英雄,要懂得發現他們的優缺點,並且由衷地讚美他們的長處,並善於用各種方法去引導他們改正缺點。關於轉化“後進學生”,李老師也提出要主意的幾點:第一,注重感情傾斜。教師對“後進學生”真誠的愛,是轉化他們的第一劑良藥。上進心。第二,喚起向上信心。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想,這對“後進學生”同樣適用。第三,引導集體輿論。教師要善於把自己對某一學生的批評、表揚、鼓勵、關心、幫助變成集體對這個學生的批評、表揚、鼓勵、關心、幫助。第四,講究有效方法。李老師書裡講述了他與“後進生”萬同的事例,其中的方法非常值得我們考究和學習,也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到,李老師對他學生們的真切之愛。

  李老師關於“優秀學生”的培養方式。他提到“優生”一般具有以下特點:1.思想比較純正,行為舉止較文明,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較強,一般沒有重大的違紀現象。2.求知慾較旺盛,知識接受能力也較強,學習態度較端正,學習方法較科學,成績較好。3.長期擔任學生幹部,演說能力、組織能力以及其它工作能力都較強,在同學中容易形成威信。4.課外涉獵比較廣泛,愛好全面,知識面較廣。5.由於智力狀況比較好,課內學習較為輕鬆,因而容易自滿,不求上進。6.長期處於學生尖子的位置,比較自傲自負,容易產生虛榮心。7.在畸形的“升學率”壓力下,有的“優生”之間容易產生互相嫉妒、鉤心鬥角的狹隘情緒和學習上的不正當競爭。8.從小就處在受表揚、獲榮譽、被羨慕的順境之中,因而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遠不及一般普通學生。相應要注意的幾個關鍵:第一,引導“優生”樹立志向。第二,幫助“優生”認識自己。第三,教育“優生”保持童心。第四,激勵“優生”超越自我。第五,訓練“優生”受挫心理。第六,培養“優生”創造能力。這也是李老師對學生無私的愛,結出的智慧果實,都是值得我學習和借鑑的,我會嘗試在以後的教學中更加靈活地運用各種方法,培養出真正優秀的學生。

  對於學生青春期教育,一直是老師們痛的問題,而李老師也分享了他寶貴的經驗。“目前教育最缺乏的內容之一便是心理教育——雖然近幾年許多學校在這方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嘗試,但比起廣大中學生的心靈需求,還是遠遠不夠的。不少教師仍然習慣於把學生的心理疾病、性格弱點,當做“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問題來解決,或熱情地教育,或嚴肅地批評,這些“牛頭不對馬嘴”的思想工作怎麼會奏效呢?”李老師的肺腑之言,也是正是我們憂心的學生青春期教育現狀。我作為初中的思想政治老師,更感覺到身上的擔子之沉重。李老師提出心理教育(也可簡稱“心育”)的途徑與形式:1,創設和諧氛圍氛圍的和諧有利於心靈的舒展、愉悅,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具備了舒展、愉悅的心靈,教師的心育便成功了一半。所謂和諧氛圍,主要指師生之間的和諧關係與班級內部的和諧環境。2,開設專題講座是一種集體談話形式。班主任根據學生已經出現或將會出現的種種問題,將有關的心理學知識和心理保健方法傳授給學生,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和科學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質。3,進行個別談話,個別談話是青春期教育最重要、最廣泛的一種形式。這裡說的個別談話是心理輔導,與單純的教育性談心不同。心理輔導的談話具有兩個特點:傾聽與協商。4,保持書信交流對於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有時候交談並不是心靈溝通的最好形式,在這種情況下,書信便成了師生對話的合適途徑。對學生來講(尤其是對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這樣做既避免了面談的侷促不安,又能與自己信任的老師進行心靈的交流。對班主任來說,與學生建立並保持書信聯絡,意味著贏得了學生的信任,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的成功,更重要的是,透過師生書信往來,教師可以比當面談話更全面、更真實、更細膩地感受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及其變化,從而更主動、更準確、更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5,推薦有益讀物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推薦一些有益的書籍報刊資料,這也是進行心理輔導的有效方法之一。6,爭取家長配合父母與子女的特殊關係,確定了他們在青春期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實踐證明,學生家長的參與是青春期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李老師從他與學生點滴的交流中,看到他對學生們真切的愛。而所有這些寶貴的經驗,都讓我受益匪淺,對比自己的教學,可以更全面的做好學生的工作,進行正確的心理輔導,讓他們全身心的健康成長。

  李老師手記中有一篇《沉重的思考——由一位女生自殺引發的德育剖析》,他提到,我對教育的反思,當然不是全部否定我以前的教育實踐,更不是徹底否定我們現行的德育,而是要透過反思發現我們德育存在的弊端,進而更好地改進我們的德育。文中的女孩,寧小燕,曾經是一位樂觀、自信而且富於思考的少女,可由於缺乏了關注和愛,及其自己對世界形成的錯誤的觀念,以脆弱的心靈,她選擇了自殺,16歲,花一樣的年齡,花一樣的生命,就這樣消散。而離寧小燕事件已過二十多年了,現在還是有不少的學生,由於各種原因選擇了輕生,這不僅僅是他們的原因,更有社會的原因。作為老師的我們,更是肩負著,人類靈魂工

  程師的重任,可以面對這些輕生的靈魂,我們可以不聞不問,不理不睬嗎?德育教育也是愛的教育,只有我們奉獻出自己的愛心,把愛傳遞給他們,把愛傳遞到世界每一個角落,我們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我們的下一代才有蓬勃的希望!

  李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是教育界不可多得的珍寶,也是我們教育學生的難得範本。李老師對學生傾注了畢生的愛心,是我學習的好榜樣,我將奉獻出我的愛心,讓愛心掌舵,揚起教育風帆,讓學生們都能在我的引導和教育下,開始幸福快樂的人生。

  (撰文:吳家祺)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15

  1.教育者的明智和機智,在於引導“後進學生”經常進行“靈魂的搏鬥”,不但善於發現自己的可貴之處,更勇於用“高尚的‘我’”戰勝“卑下的‘我’”。P60

  2.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蘇霍姆林斯基)但是,必須指出,“後進學生”的“自我教育”很難一勞永逸,相反,這是一個充滿反覆的長期教育過程。“犯錯——認錯——改錯——又犯錯——又認錯……”這是“後進學生”普遍存在的迴圈。教師因此斥責學生“屢教不改”、“光說不做”、“本性難移”等等,是極不公正的。教育者應該容忍“後進學生”的一次次“舊病復發”,與此同時,又繼續充滿熱情和信心地鼓勵學生一次次戰勝自己,並引導學生從自己“犯錯週期”的逐步延長或者錯誤程度的逐漸減輕的過程中,看到自己點點滴滴的進步,體驗進步的快樂,進而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P61

  3.從某種意義上講,所謂“轉化後進生”,更多的時候就是不斷設法喚起他向上的信心。P65

  4. “後進學生”寫“每日九問”。引導“後進學生”養成每天“自省”的習慣:一問今天影響同學學習沒有;二問今天上課開小差沒有;三問今天學習上提出什麼問題沒有;四問今天的功課複習預習沒有;五問今天做過什麼不文明的事沒有;六問今天說過髒話沒有;七問今天戰勝弱點沒有;八問今天有進步沒有;九問今天有什麼遺憾沒有。P66

  5.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比方說,這個星期,你多次主動打掃教室,同學們就因你的存在感到了班集體的溫暖;又比方說,你主動幫同學修理壞了的椅子,那位同學就因班上有了你而感到了幸福!李老師希望你永遠做一個能讓別人感到幸福的人!P69

  6. “我給你找了兩位老師,讓這兩位老師隨時提醒你別違反紀律。一位就是你自己——每個人的上進心和意志都是自己最嚴厲的老師;另一位呢?是你的同學——我打算給你安排一位‘幫助人’,由這位同學隨時注意你的表現並提醒你改正。之所以叫‘幫助人’,就是說,這位同學是出於對你的愛護而幫助你進步的。”我(李老師)腦子裡轉了個彎:與其由我給他指定“幫助人”,不如讓他自己給自己找“幫助人”,這樣他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動性更強,效果可能會更好些。於是,我說: “這個‘幫助人’,由你自己在班上找。條件是:1.你最信任的人;2.他比你表現得好;3.他又坐在你附近。”(李老師:我和萬同的故事)P75

  7.離開了對學生心靈的尊重,還有什麼“教育”可言?P80

  8.一個人要改正缺點,不光要看他口頭上的承諾,更重要的是言行一致。P88

  9.童心可鑑,淚眼作證——有了一批又一批心心相印的學生,我便成了情感富翁和精神巨人;作為一名普通的教育者,還有比自己人格的豐碑鑄在學生心目中更崇高的榮譽嗎?P102

  【是的,有著學生對老師的不捨,對老師濃濃的愛,我想這也是作為一名教師的幸福所在!】

  10.激勵“優生”超越自我的要點有二:一是儘可能多地讓他們在各個方面實踐,以發現並發展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潛質;二是鼓勵他們在日常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戰勝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識設定一些難題去“折磨”他們,讓他們在一次次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正是從戰勝自我到超越自我”。P104

  11.引導“優生”樹立志向(立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給他們推薦有關偉人名人的傳記讀物,使“優生”把自己放在一個更廣闊的歷史空間和時代背景中認識自己的使命。P105

  12.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的魅力就是教育者對學生的吸引力。當學生對教育者有了一種發自內心的崇敬甚至崇拜之情時,我們的教育已經露出希望的曙光。P138

  13.教育離不開談心,而讓學生覺得“夠哥兒們”的談心更能打動學生的心靈。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的藝術有時就是談心的藝術。P140

  14.學習上“每天十問”:一問今天在家早讀外語沒有?二問今天上課開小差沒有?三問今天學習上提出什麼問題沒有?四問今天的功課複習沒有?五問今天預習明天的功課沒有?六問今天做過閒事沒有?七問今天“過電影”沒有?八問今天計劃完成沒有?九問今天有未弄懂的難題沒有?十問今天有無浪費的時間?可以製成表格,每天按實際情況填寫。唯有堅持,才能真正步入學習的良性迴圈。

  【這裡,學習上的“每天十問”和前面所提到的“後進學生”的“每天九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是針對的物件不同而已。“每天十問”,問的內容具體,可操作性強,有助於學生步入學習的良性迴圈。】

  15.真理總是樸素的。教育科學有時其實很簡單,就是把教師的教育意圖儘可能轉化為學生的自我要求,再設法讓學生堅持下去以形成習慣。(“每天十問”的好習慣)P149

  16.把考試當練習,把練習當考試。

  【把考試看淡一些,“不就是一次練習嗎”,丟掉任何患得患失的思想包袱,可能反而考試時會發揮得好一些;而對平時的每一道練習,都要當成考場上的試題,一絲不苟,而且要有時間觀念。這樣,真的到了考場,也就不會緊張了。】

  17.教師要盡力使自己具備“學生的心靈”——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去愛好……P166

  18.教師因自己傳授的思想遭到學生反感而十分傷心,學生因自己關心的問題得不到老師的解答而萬分苦悶。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感到離不開對方,然而現在都失去了對方!

  這正是德育的危機之一,也是德育的轉機所在——作為處於主導地位的教育者來說,回答學生所關心的問題,找回失去的對方,正是改革德育的一個突破口!P168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