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七夕節> 七夕節的傳說故事

七夕節的傳說故事

七夕節的傳說故事(集合13篇)

  七夕節的傳說故事 篇1

  【關於七夕節由來的五種故事傳說】: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是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但是關於七夕節的來歷卻有五種不同的說法:

  版本一:牛郎織女鵲橋相會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裡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叫牛郎,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但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幹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等讓他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草深林密的山上,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鬚髮皆白的老人出現在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去好好餵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那頭有病的老牛,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遊戲,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死後,可以用它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湧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曆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版本二:七夕”原名為乞巧節。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記載,這便是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版本三: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

  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版本四: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

  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星期”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個吉利的日子。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版本五: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

  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七夕節的傳說故事 篇2

  ▼七夕節的由來簡介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於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節的傳說故事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裡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幹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鬚髮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餵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遊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湧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曆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七夕節的傳統習俗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中國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七夕節禮物有哪些

  一款簡約時尚手錶

  送給她,寓意為紀錄你和她生活的點點滴滴。在時間裡,你和她相遇、相知,相互之間擁有對方的回憶。讓時間見證你們能夠一直走下去,在未來的每一分,每一秒,陪她到世界的終結。而且在生活中也是很實用的氣質搭配,收到禮物的她,戴在手腕上,就能時時刻刻感受到你對她的關心啦。

  音樂盒

  將你要對她表達愛意的話寫在紙上,“在這小小的盒子裡,是我對你的的愛意。能不能給我一首歌的時間,讓旋律替我說出我的心願。”將紙條放進音樂盒裡,當她開啟盒子時,聽到動聽的旋律,看到紙條上的溫暖的話語,一定幸福感十足。

  毛絨公仔花束

  毛絨玩具可選擇女友喜歡的形象,或是近期熱門的情侶公仔,比如繼承者們同款的貓頭鷹,或是來自星星的你的可妮兔和布朗熊。都會讓女生愛不釋手呢!

  一盒巧克力

  情人節不管你要送什麼,巧克力是肯定少不了的。巧克力的物語是“只給最愛的人”,它柔滑的觸感,甜中帶苦,就像是戀人之間甜蜜中帶著小爭吵。送給質樸型女生,特別是吃貨妹子,果斷買下她們最愛又捨不得買的,這樣女性在內心裡會覺得你是最懂她的那個人。

  一束花

  花是永恆不變的主題,不要擔心送花,女方會覺得俗氣,要知道所有女人都有愛花的天性噢!可以選擇紅玫瑰,藍玫瑰跟黃玫瑰也很漂亮。如果覺得鮮花太容易凋零,可以選擇禮盒式的。

  香水

  當她噴上你送的香水後,你能從她的身上聞到熟悉的香水味,閉著眼睛就能感覺到她的存在。香水也是一種來自身體感官的表達,更能貼近兩人的親密感。

  燭臺

  選一款精緻,散發溫暖光芒的燭臺給她,代表著你在黑夜裡守護她。對於睡眠不好的妹子,可以在臺燈裡放點薰衣草精油,對睡眠是很有幫助的哦,也能夠讓她感受到你對她的細心跟體貼,所以燭臺是非常溫馨浪漫的禮物選擇之一。

  ▼七夕情人節送禮技巧

  送給暗戀的情人

  如果你不能確定對方對你的感情,只是為了向她(他)抒發一下自己的愛,而並不追求結果,那麼一束不署名的鮮花就可以傳達你的情意。如果你是想向對方暗示邀約,那麼一張精美別緻的情人卡,就可以巧妙地試探到對方的態度,而且無傷大雅。

  送給異性上司

  面對自己有好感的上司時,要慎之又慎,這不僅是情感的範疇,而且還關係到你自己的工作和對方的事業。所以,千萬不能送體積龐大或價格不菲的禮物,以免被人落下話柄,對你和他(她)都不利。如果雙方的關係還很微妙,那麼不妨送一些情人節的常規禮物,糖果、巧克力點心是不錯的選擇。

  送給熱戀中的情人

  熱戀中的情人最看中愛情的表示,雖然他們也會被一時的熱情矇蔽,對情人送的所有禮物都欣然接受。能夠進一步增進兩人感情的禮物是最合適的,時尚款式的情侶對錶、兩人玩的原創玩具。如果你想暗示對方可以考慮婚嫁了,那麼一枚象徵性戒指也是情人節最好的禮物。

  送給以前的情人

  時光流逝,情隨事遷,可也許你還念念不忘曾經的愛戀。不管怎樣,趁著這樣的日子,送出你的心意總不是罪過。一本以前兩人最愛看的書或一部電影的VCD,都可以勾起對往日情感的懷念。

  送給不能公開的情人

  因為某一些原因,你們的愛情關係不能讓更多的人來分享,你們是否都會覺得有一點遺憾呢?要讓愛神不知鬼不覺地時常縈繞在身邊,你可以送他(她)一瓶情侶香水。別人看似普通的香水,到處都可以買到,你卻可以暗中感覺屬於你們兩人的氣息,即使他不在身旁,他的味道仍然讓你難以抗拒。

  送給吵架中的情人

  情人節前夕,你們還在爭執,真是大煞風景。不過也幸好在這樣的日子,可以讓你們體面地和好。除了他(她)的最愛,憨態可掬的情侶公仔熊一定可以讓他(她)開懷一笑。同甘共苦時,表示甜蜜的心形巧克力、糖果、包括玫瑰花,這些常規的情人節禮品,都不能疏漏。

  七夕節的傳說故事 篇3

  七夕的由來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於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牛郎織女的傳說

  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故事之一,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因為有一條“愛情”的主線,善良的人們就把鵲橋相會的夜晚定為“情人節”,也是合情合理的。現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為“中國的情人節”。“七夕”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正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認可!

  這個故事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說織女三星像分開兩腳,一天七次行進,雖然如此,也不能織布成紋;那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用來駕車。《史記天官書》描述天體執行,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其北織女,織女,天孫女也”句。河鼓,就是牽牛星,中間大星,左右兩小星。這就是牛郎和一對兒女的原型。織女星,又名天孫,這也是神話中織女是天帝第七孫女說的來源。

  到漢代末年,《古詩十九首》中寫道:“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又比如曹丕《燕歌行》中說:“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都已經把織女和牽牛看成一對情人了。所以秦漢時代應該是牛郎織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階段。湖北雲夢睡虎地區出土的“秦簡”中就有了“牽牛以取(娶)織女而不果”的記錄。

  “牛郎織女”的故事情節在南朝梁時殷芸的《小說》中已有粗略的梗概。當時還有很多類似的記載,比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周處的《風土記》,都有牽牛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而20世紀初在敦煌石窟發現的《搜神記》中“田崑崙”和宋初《太平廣記》中“郭翰”這兩則故事,對明清時代牛郎織女故事的完成有更大的影響。

  “田崑崙”的故事傳說,田崑崙是窮漢,一天看到三個仙女在河中洗澡,於是他偷取了其中一套衣服。結果兩個年長的仙女各自抱衣乘風而去,只有最小的仙女不敢出水,後來嫁給了田崑崙。他們生了個兒子田章。後來天女返回天庭,又出現了兒子田章尋母的故事。

  “郭翰”的故事內容也大同小異。只是這郭翰是個“姿度美秀,善談論,工草隸”的文人,說他有天在庭院中觀月,忽見織女下凡,兩人情投意合,就私訂了終身。此後,織女夜夜來往於天上人間。有一天織女忽然對郭翰說:天帝知道此事後,命我不許再來,我們永別了。這郭翰悲傷成疾,織女在天上知道後,派了個使女下凡,贈詩兩首,其中一首說:“情人終已矣,良會更何時。”這則記述可以說是牛郎織女故事的文人化。

  後來,每到農曆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關於七夕的由來與傳說,在全國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基本內容基本一致。那麼牛郎織女故事的發生地究竟在哪裡?說法也很多。河北鹿泉、江蘇太倉、山東沂源、黃河河套,都被稱為“牛郎織女”故事的發源地,其實這些說法大多數代表了人們的美好願望。

  七夕節這一天,中國古代主要活動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曬書·曬衣、賀牛生日。

  七夕節的習俗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中國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七夕節的傳說故事 篇4

  七夕正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看做是“中國情人節”,七夕節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七夕節,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你知道七夕的來歷是什麼嗎?七夕的傳說說呢?大家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下七夕節的來歷與傳說故事吧。

  在三四千年以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有關牛郎和織女的記載很早就有了。古代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牛郎和織女,認為東西南北方向都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星最亮,可在夜晚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

  七夕情人節

  “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還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來源於中國傳統節日網

  在很早以前,南陽有個放牛的小夥子,父母早亡,跟著哥哥嫂子生活,嫂子為人狠毒,一天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七夕節的傳說故事 篇5

  牛郎織女

  是來自遙遠的兩個星座

  一條閃亮的銀河

  在他們中間穿梭

  人們不忍心看到被永久地分割

  便編織出七夕相會的美麗傳說

  有些人認為傳說太過悲慘

  都是可恨的王母

  用金簪劃出那條無情的銀河

  從此讓他們

  飽受分離的痛苦

  飽受孤單的折磨

  可大家不要忘記

  天上一日是下界一年啊

  王母當然不會對女兒那麼狠心

  實際上他們每天都在把鵲橋過

  王母的本意

  不是讓他們時時刻刻都去親熱

  需要他們去勞動去奔波

  去創造美好的生活

  傳說總是要寄予什麼

  愛情忠貞才是傳統美德

  傳說總是要希望什麼

  應當把堅貞不渝的愛情去謳歌

  傳說的故事美在什麼

  美就美在那條閃亮的銀河

  是我們生命之河

  七夕節的傳說故事 篇6

  七夕節起源於我國漢代時期,最早的記載見於東晉時期葛洪的《西京雜記》:“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歷史上認為“七夕”源於古代人們對“自然”和“時間”的崇拜。

  在三四千年以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有關牛郎和織女的記載很早就有了。古代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牛郎和織女,認為東西南北方向都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星最亮,可在夜晚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

  “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還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牛郎與織女的傳說

  在很早以前,南陽有個放牛的小夥子,父母早亡,跟著哥哥嫂子生活,嫂子為人狠毒,一天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他趕著牛進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不知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一位鬚髮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對他說:“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好好餵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找到了那頭病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等老牛病好後,牛郎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遊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湧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七夕節的傳說故事 篇7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七夕節始於漢朝。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相傳農曆七月七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七夕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國家。

  20xx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的傳說故事 篇8

  “七夕節”,源於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的牛郎織女的故事。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是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裡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幹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遊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織女》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要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有個牛家莊,莊裡有個聰明、忠厚、勤勞的小孩叫靈兒。因父母早亡,只好跟隨哥哥過日子,嫂子馬氏為人狠毒,常常虐待靈兒。一年秋天,剛收割完畢,馬氏就逼著靈兒去山上放牛,並對他說:“給你這九條牛去放,要等到有了十頭牛你才能回來!”靈兒聽後;無可奈何,只好趕著牛離開牛家莊。

  村裡人聞訊趕來,對靈兒深表同情。有的送來吃的,有的送來穿的,靈兒一一致謝,然後獨自一人趕著牛向山裡走去。

  當他走到那草深林茂的山嶺就停下來歇腳,坐在樹下傷心地流淚。心想,要等到何年何月才會有十頭牛呢?正在這個時候,有位鬚髮霜白的老人,忽然出現在他面前,老人拍拍他的肩膀,親切地問:“孩子,你怎麼一個人跑到這個偏僻的地方來放牛?為什麼事你這樣傷心?”靈兒把嫂子虐待、逼他放牛的事,一五一十地講了。老人笑著說:“原來是這麼回事!別難過,那伏牛山裡有頭病倒的老牛,你好好地餵養它,等牛病好後你就可以趕著牛回家了。”說完那老人就不見了。靈兒好象做夢似的`。便按老人的吩咐往伏牛山走去。

  靈兒走呀走呀,翻過一道道的山,涉過一條條的澗,終於找到了那頭病牛,它正在一塊大平石上臥著。靈兒立即趴下去,連連磕了三次頭,喊了聲“牛大伯”。老牛睜開疲憊不堪的眼睛,一會兒又閉上了。靈兒看著老牛那沒精打采的樣子,心裡想,可能是餓了,於是就急忙去給老牛薅了一捆又一捆的草。整整餵了三天三夜,老牛終於吃飽了。突然抬起頭跟他講起話來:“好孩子,我本來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偷偷地把五穀種子撤於人間而觸犯了天規,被玉帝踢下天庭,把腿摔壞了,動彈不得。你如能用百花露水給我洗擦一個月我就會好的。”小靈兒聽了,就在伏牛山住了下來,餓了吃些野果,渴了喝些泉水,夜裡依偎在牛旁。每天清晨去採百花,用花朵上的露水給老牛洗傷。整整一個月,老牛的傷真的好了,它跟著靈兒一道回家。

  靈兒回到家裡,嫂嫂見他真的趕了十頭牛回來,硬說有一頭是偷了別人的,還把他痛打了一頓,經鄉親們解勸才算作罷。此後,靈兒白天放牛,夜裡就睡在牛的身邊,莊上的人都稱他是“牛郎”。那隻被牛郎救活的老牛和牛郎很親。有一次,嫂子把毒藥放到菜裡,老牛告訴牛郎不要吃。嫂子氣起來鬧著要跟牛郎分家,牛郎既不要房子也不要田地,只要那頭老牛、兩輛破車和一隻爛皮箱,就離開了家,在一棵桑樹下搭了個草棚住了下來。老牛從嘴裡吐出個茶豆,牛郎將茶豆種在草棚門前,第二天便破土而出,第三天長出了葉子,牛郎就忙搭架,過幾天豆子藤都爬滿了架子。老牛就說:“孩子,你夜裡藏在茶豆架下,可以看到天上的仙女,仙女也能看到你,誰要是連續七夜偷看你,她就是盼望做你的妻子,那時我就用車拉著你上天去,把她接下凡來,與你結成婚配。”

  聽了老牛的囑咐,牛郎夜裡就鑽到茶豆架下朝天上望去,只見一群仙女在玉池裡洗澡,臨走時,有一仙女向下偷看了他一眼。第二天夜裡,只見那仙女獨自來到玉池邊,大著膽子看牛郎。第三天夜裡,望著牛郎微微地笑,第四天夜裡便向牛郎點點頭,第五天夜裡端出一籃蠶,第六天夜裡偷出一架織布機,第七天夜裡拿著織布梭向牛郎招手。牛郎織女,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眉來眼去,牛郎盼著織女下凡,織女盼著牛郎快去團聚。七月七這一天,從天空飛來喜鵲,落在老牛頭上,喳喳喳地叫:“織女差我來,叫您快去聚。快去聚,快去聚。”老牛笑著點點頭,牛郎套上車,坐上去。老牛四蹄騰空,一會兒來到了玉池,牛郎下車,和織女把織布機抬放到車上,織女挎著蠶籃上了車,牛郎也跳上車同織女坐在一起。老牛騰雲駕霧,一會兒即到家。

  鄉親們獲悉牛郎成了家,都趕來賀喜。織女就把她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眾姐妹,教大家養蠶、執絲、織綢緞。

  於是,全村的人都知道牛郎娶了賢妻,能養蠶,會抽絲,還能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都說織女的織布機是從天上帶來的,織出來的綢緞做成衣,冬暖夏涼。這訊息傳了出去,引來了山南海北的絲綢商人,都爭著前來爭購南陽綢。這事轟動了白河兩岸,伏牛山區的千家萬戶,都送自家的姑娘來學織。織女心地善良,樂於教人,不到兩年,家家戶戶都學會了養蠶抽絲織綢緞。

  到了第三年的七月七,織女一胎生了一男一女,男的叫金哥,女的玉妹。牛郎耕田,織女織布,日子過得很和睦。

  幾年後,牛郎正在犁地,晴空突然響了一陣雷,老牛望著牛郎直流淚,並對牛郎說:“孩子,我把織女拉下天,觸犯了天條,看來活不成了。我死後,王母娘娘肯定不放過你們,到那時,你吃我的肉可以脫俗成仙,用我的皮做成鞋穿能騰雲登上天去。”說完老牛應聲倒下;牛郎哭了一陣之後,就依著老牛的吩咐做了。

  正好七月七那一天,牛郎正在鋤地,金哥玉妹兩人哭喪著臉跑了過來,告訴牛郎說,來了個老婆子,把媽媽從織布機上拉走了。牛郎急忙回家穿著用老牛皮做的鞋,一手拉著金哥、一手拉住玉妹,騰空就追。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替照腳下一畫,一條波濤洶湧的大河出現了,牛郎拉著金哥玉妹站在河邊直哭,哭聲震驚了玉帝,玉帝一看是一對孩子,怪可憐的,於是,就決定讓他們一家人每逢七月七相會—次。

  人們突然發現牛郎一家人不見了,感到蹊蹺,夜間到茶豆架下朝天上望,看見一條波濤洶湧的大河,河那邊的織女在哭,河這邊的牛郎拉著金哥和玉妹也在哭。人們發現群星閃爍的天空多出一條銀帶,就叫它為天河。天河的一邊多了一顆星,這顆星就叫織女星。一邊多了三顆星,叫做牛郎星。人們想念牛郎織女,每晚總是鑽到茶豆架下仰望天空。到了七月七那天晚上,突然看見滿天喜鵲向著天河撲去,互相咬著尾巴,搭成一座鵲橋。牛郎一手拉著金哥,另一手拉著玉妹上了橋,織女也從橋那邊過來了,走到鵲橋中間一家人相會了。

  七夕節的傳說故事 篇9

  古老傳說,牛郎是人間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每天和一頭老牛一起生活,日子艱苦。織女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孫女,是有著超凡“女紅”技藝的神仙。原本不可能相識相愛的牛郎織女,但在老牛牽線下,成就了姻緣。婚後,倆人男耕女織,相親相愛,並育有一兒一女。故事至此,讓人們看到了古時“巧配”的愛情如純潔花朵,結出了幸福婚姻的果實。可以說,“七夕”故事的開頭,正是熱戀中的少男少女最為盼望的歸宿,美麗的愛情之花,結出了婚姻之果,還有什麼比這更幸福的事?此時,相愛的人們都會誓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相伴到白頭。

  然而,“七夕”故事情節突變。王母娘娘聽說織女“不守天規”,“私奔”到人間,派天兵天將抓走了織女。牛郎不見織女,披上牛皮、擔上兒女一路追到天上,就在要追上織女時,狠心的王母娘娘拔下頭簪,劃出天河使牛郎織女只能隔河相望。故事向壞的方向陡然急轉!恰似婚姻遇到了油鹽醬醋茶,瑣碎的家務、萎縮的溝通,所謂的“七年之癢”等撲面襲來,好比破壞婚姻的“王母”。爭吵、抱怨、生活的煩惱,就像捉拿織女的天兵天將。心在離散,幸福遇到了拐彎,正如有人怨恨說,婚姻成了愛情的墳墓。可是,誰是掘墓人?誰又在婚姻生活中消耗了愛的熱情?有資料顯示,我國離婚率正在連年上漲。破裂的婚姻彷彿在曾經相愛的夫妻間劃出了一條天河,相見不相識,寂寞孤獨冷,誰不細心呵護婚姻,他的愛情就會發黴,既便追悔莫及,也只能興嘆不已。

  人世間五味雜陳,喜劇和悲劇相互轉換,人們更渴望喜劇結尾。“七夕”故事再次逆轉,一群小喜鵲,感動於牛郎織女的真情,每到七月七日,就拔下美麗的羽毛,架成彩虹橋,讓這對相思一年的夫婦在這一夜相會,重溫脈脈情話。現實中,婚姻不在,兒女尚在,既便相隔萬水千山,孩子永遠是母親的牽掛。鵲橋相會的橋段,對映現實,與離婚夫妻探視孩子何其相像。離婚可使原是夫妻的倆人形同陌路,但共同的孩子卻不會陌生,讓無辜的孩子承受不幸婚姻的苦果,悲哉、憐哉、悔哉。

  其實,無價的愛情、美滿的婚姻,不懂得珍惜,不認真雕琢,再好的愛情、婚姻也會枯萎。“七夕”故事告訴我們,親歷愛情,走進婚姻,倆人就要心心相印、時時溝通,相互體諒,理解體貼,共同應對生活磨勵。有人曾說,良好的藝術言語如同美食,深入人的心腹。但願良好的溝通,讓天下夫妻好花常開,幸福常在。

  七夕節的傳說故事 篇10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由無數恆星組成的銀河像一條天河橫亙夜空,人們說,它把多情的牛郎和織女隔開了,只有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鵲搭成一座鵲橋,他們才能相見。這個美好的傳說始於漢朝,經過千餘年的代代相傳,深入人心。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要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乞巧的儀式源自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了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會的說法,成為了我們今時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間信仰。

  七夕節的傳說故事 篇11

  七夕鵲橋會

  追溯由牛郎織女傳說形成七夕節的過程,時間當在戰國,地點則在楚國。查經問典,《詩經·小雅·大東》中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睆彼牽牛,不以服葙”的詩句,這是有關牛郎織女傳說最早的文字記錄,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還有一首與織女有關的《周南·漢廣》中所述“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據史料記載,詩中的“漢”即指漢水,又指天漢(銀河),“遊女”是指漢水女神或織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漢地區,甚重祠祀“漢之遊女”。另外,在楚地民間,常將牽牛星與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註文雲:“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而在南陽漢畫像石“牛郎織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為牽牛。居“漢水之北”的南陽,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漢,襟三山而帶群湖”之稱。戰國時,南陽屬楚,楚始都於淅川丹陽,是楚文化的發源地,文化積澱深厚。如此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蘊,是形成牛郎織女傳說的重要條件之一。

  民間傳說中的南陽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在全國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核心內容是基本一致的。神話傳說自產生到流傳過程中形成定型故事。一般與產生

  地區的地名風物相粘連,這是神話傳說地方化的一種表現形式,由此致使人們從感情上或從直觀的感受上認為這個故事更具可信的色彩而廣為傳播。根據現代諸多的民俗之類的出

  版物,大都記載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南陽,如海燕出版社的1997年版程健君的《民間神話》中有“牛郎是南陽縣桑林人”之說,宗教文化出版社的《節俗》和三峽出版社的《中華民俗藝術大全》中均記載“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在南陽桐柏縣盤古開天發源地還流傳著另一版本的牛郎織女傳說:黃牛是在盤古開天闢地時,因為當時地上沒有五穀,它將天倉中的五穀偷來撒向人間,因而被玉帝賜下天庭,摔斷了腿。孫如意用百花露給黃牛治好了傷,黃牛幫助牛郎和織女成了家。後來,黃牛又不顧受罰,幫助織女和牛郎從天宮偷來蠶藍、蠶種、織布機、織布梭等。自此,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生活幸福。故事中還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緞技術。不同版本傳說中的人物、地點都指向了南陽,完全符合神話傳說地方化的特徵。

  南陽漢畫像石與星宿

  牛郎織女傳說最早源於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們把天上的星宿神化與人格化的結果。牛郎星位於銀河東,織女星在銀河西,二星隔河相望,使人們產生無盡的遐想。牛郎織女的傳說源於楚,到了漢代,伴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其傳說更為廣泛、具體、生動、形象,是成為繪畫與雕刻的重要素材。漢代是我國天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而漢代的南陽是全國有名的都市之一,併成為南北文化、科技發展的交匯地,多種文化因子的碰撞,產生了深厚的文化積澱。在這裡還誕生了一代天文學宗師張衡……。在這樣的背景下,南陽又出現了大量表現幽遠深邃太空的漢畫像石,其中的“牛郎織女星座”,形象生動地把星宿與傳說結合在一起,更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也是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南陽的有力證據之一。

  南陽絲綢與織女

  據文獻記載,南陽周代已有養蠶業和絲綢業。西漢年間,南陽郡為全國八大蠶絲產地之一。東漢時,張衡《南都賦》中記載的“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陽,名揚天下。牛郎織女傳說的諸多版本中,都離不開織女的紡織技術。盤古開天發源地的民間傳說中,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技術。這與很有名望的南陽絲綢有著淵源的關係。由七夕節衍生出的乞巧風俗活動,主要因為織女是“天帝之女”,心靈手巧,為人間少女所崇拜。今人談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荊夢歲時記》的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據河南大學出版社《楚國史》記載“荊楚北從今河南南部,南至衡陽,東至九江一帶……。而西周之前文獻所指的‘荊楚’當在今河南南陽盆地至江漢平原一帶。”據此可知,南陽位於荊楚之地,由此形成了乞巧風俗,此盛況有民歌一首為證:

  以上見證

  了“奇巧”中的織女與南陽絲綢的淵源關係。

  南陽黃牛歷史

  牛郎織女傳說的地方化,不僅僅與傳說中的人物、地點和地方有關,而且所反映出的農耕地區的特點非常明顯。耕牛是農耕地區不可缺少的役力,是從事農耕的主要“生產力”。同時,牛也是牛郎織女傳說中的主要角色。

  南陽黃牛是我國五大良種牛之一,享譽海內外,南陽牛的歷史悠久,自然就產生了許多“牛”的故事:“伏牛山”、“嫦娥與黑牛”、“百里奚養牛”……,牛郎織女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當今的南陽是一個農業大區,漢代的農業領域亦十分輝煌。張衡讚美家鄉的《南都賦》有“百穀藩廡,翼翼與與”。早在春秋時代,南陽黃牛已進入舍飼、圈飼階段。生於南陽長於南陽的秦國名相百里奚就善於養牛,在他的落魄生涯中,於南陽城西麒麟崗牧牛為生,他曾聞周王子頹喜歡牛,即以養牛做為晉見階梯,被傳為佳話。在漢代,鬥牛成為南陽當時盛行的一種活動,由此在舉世聞名的南陽漢畫像石中出現了大量的牛的形象。如此淵源的“牛”文化,從而產生了南陽城西牛家莊的“牛郎”就不足為奇了。

  七夕節的傳說故事 篇12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節,又是“情人節”。 是一年四季中與親情、與愛情相關的最美好溫馨,也是最悽楚動人的日子。每年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

  牛郎父母早逝,跟著哥嫂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牛郎忠厚常受虐待。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鬚髮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餵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於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後來老牛給他出了一計,要他娶織女為妻。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情深意重,相親相愛,他們生了一兒一女,一家人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

  一天老牛告訴牛郎,當它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之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但是好景不長。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強行抓走織女,恩愛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拉著一對兒女,急忙披上牛皮,騰雲駕霧追去。眼看就要追上,豈知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霎間變得波濤洶湧的天河,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准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就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都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也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七夕節的傳說故事 篇13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工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

【七夕節的傳說故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