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二年級《流動的畫》語文評課稿

二年級《流動的畫》語文評課稿

二年級《流動的畫》語文評課稿

  9月8日下午,語文教研組全體教師參加了學校安排的第一節公開課(二年級語文《流動的畫》),聽了這節課,我有如下收穫。

  1.小學低年級學生必須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曹老師是從事低年級教學多年的老前輩,無論是在班級管理還是學生的習慣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好辦法。她的學生站隊有站樣,上課時有坐樣。看看學生的作業本,個個字跡工整,本本乾淨整潔。在課堂上,全體學生都能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可見在平時的管理和教學中曹老師沒少下功夫。

  2.要多關注後進生。在課堂上,曹老師把多次回答問題的機會都留給幾個後進生,並時時關注後進生的學習狀況。在他們膽怯不敢說話的時候,給與一個鼓勵的眼神;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地耐心講解。我想關注後進生應該是曹老師成績好的原因之一。

  關於這節課,我還有以下幾點自己的看法:

  1.教師在遇到個人自身無法彌補的不足時,要有必要的教育機智來巧妙“掩飾”。在瓜州方言中,聲母n和l不分,土生土長的老瓜州人是想分也分不開。在今天的課堂中,開課就是出示題目《流動的畫》,曹老師是直接領讀。但是,此時我想學生的心裡一定在質疑,這個字到底念liu還是niu。新修訂的xxxx年版《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明確指出教材之所以安排一年級上學期就學習拼音有兩個意圖:一是為了識字,二是為了正音。二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拼音完全可以自己拼讀。我認為本堂課中在講“流”字時,比起教師錯誤的領讀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教育機智來根據課堂現場狀況採取更好的方式。

  2.本堂課作為一個低年級的課堂,按課時劃分屬於第一課時的內容,而以第一課時的目標來衡量其教學設計和流程,個人覺得新授和練習的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新授時間短。導致學生識字不充分,每個要求會認的字只侷限組一個詞,沒有說話練習。這樣勢必達不到識字要理解字義的.目標。同時作為第一課時,學生對課文的朗讀也不充分,朗讀的形式單一,只侷限於全班齊讀,在朗讀指導上也不夠到位,以至於學生不能體會“流動的畫”之“畫”面的美,更讀不出任何美感。

  3.過於重視知識的訓練,忽視有助於學生終身發展的能力的提升。全社會都提倡“活到老學到老”,試問有幾個人有這種學習的能力?因而我個人認為能力遠比階段性的知識考點更重要。在本堂課中安排了很多練習,意圖是好的。但是教師只是機械性的訓練,沒有任何方法的指導。例如:練習1比一比,組成詞語。“沙”和“紗”分別與“土”和“窗”組成詞語。到底要如何搭配,教師應從漢字的構成上簡單做延伸。紗是絞絲旁,說明這個字與絲線有關,那麼組成的詞語也大致與絲線是相關聯的。接著可以引導學生想一想或看一看紗窗,學生髮現紗窗上的紗就是細線組成的網格,所以紗窗應是“紗”而不是“沙”。再看“福”和“幅”的區別,一幅畫的“幅”要選哪一個呢?可引導學生先看看偏旁,巾字旁的字大多與布或織物有關,而古代的畫就是畫在布上的,學生就不難發現一(幅)畫是巾字旁的“幅”。

  4.課堂上的練習切記形式化,要少而精。小學課堂僅有40分鐘,要想切實提高成績,有效的課堂活動是前提保障。本堂課在最後三分鐘的時候安排了一個寫話練習:寫一寫怎樣保護環境。我個人認為這個練習的設定上存在問題較大,寫話內容寬泛,要求不明確。(什麼題目、什麼形式、寫誰?寫幾句話?)事實也證明了我的質疑,在剩下的這三分鐘,只有個別學生寫出了一兩句,大部分學生都不知如何下筆。

  總之,在課堂教學觀念和方式方法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始終都認為一個人的能力遠比短期內掌握的知識點更重要,而且我也一直堅持這麼做。然而,我所教過的學生成績卻都不是最好的,今後,我還是要多聽其他老師的課,多多學習他們的做得好的方面,爭取使自己的成績也能有更大的進步。

【二年級《流動的畫》語文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