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記》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掌握抓住景物特徵加以細緻描摹的方法與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體會這些寫法的妙處,提高自己的鑑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透過反覆誦讀、小組合作體會本文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自然景物的情感。

  學習重點:背誦全文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學習難點:怎樣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以下問題請用原文回答)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3.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二.合作交流。

  1.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請寫出本文的寫作思路。

  2. 圍繞小石潭,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景物各有什麼特點?寫景都用了什麼寫法?

  3.第二段的重點是寫水的“清冽”,卻為什麼花大量的篇幅寫魚?

  4.作者抒寫在潭上所見的景物時,突出了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5.文章開頭寫“心樂之”,結尾又寫“悄愴幽邃”,前樂後憂怎樣理解?

  三、拓展延伸。

  1、試找出文中你認為描寫景物最精彩的句子,並說說它的精彩所在。

  2、生活中一定有你心馳神往的景物,請加以想象和描繪,說給同學們聽。

  四.總結全文:

  《小石潭記》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以寫景取勝。作者以細緻入微的手法,透過形象的比喻,對潭水、岩石、藤蔓、竹樹、游魚等進行生動刻畫,把自己抑鬱失意的隱痛巧妙地寄寓於悽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達到高度的和諧和統一。文章先寫所見景物,再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後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被貶謫的心常常憂傷悲涼,欲求解脫卻又無法解脫,小石潭氣氛恰當地傳達出作者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境。全文形似寫景,實則寫心,往往寥寥幾筆,神形兼備,各盡其妙。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掌握記敘的順序。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真切地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二、學法引導

  學習本文,重點是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課文內容可以從寫作順序入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應聯絡作者生平和與作背景。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①掌握記敘的順序。②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描寫事物的方法。

  解決方法:教師講解。

  2.難點: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解決方法:學生自讀,從書上勾畫出來。

  3.疑點: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

  解決方法:教師啟發,學生回答。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透過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讀課文,體會寫景抒情方法。

  3.聯絡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體會文中思想感情。

  4.口頭作文:根據教師展示的畫面,細緻觀察,然後進行口頭小作文訓練。

  七、教學步驟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3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一般文言實詞及虛詞的用法,如瞭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為”在文中的用法。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徵,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2.反覆朗讀,體會本文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操。

  【教學重難點】

  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樂與憂。

  【教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

  1課時

  【預習導學】

  1.匯入新課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流”匯入。

  2.作者連結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西文學村柳家巷),後遷長安(今陝西西安)。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因為他是河東人,終於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稱柳河東或柳柳州。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透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合作·探究·展示】

  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老師範讀。要求學生認真聽準字音和語氣語調。

  2.學生自由朗讀。

  3.小組交流(四人),依託文字註解、工具書落實字音、詞義;教師巡視,師生交流。

  4.(1)出示小黑板(或點選多媒體),給加點字注音,指名學生朗讀。

  篁()竹清冽()為坻()為嶼()為嵁()佁()然

  俶()爾翕()忽差()互寂寥()悄愴()幽邃()

  (2)檢查字詞用法的掌握情況。

  ①水尤清冽()

  ②潭中魚可百許頭()()

  ③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④以其境過清,小可久居()()

  ⑤明滅可見()⑥乃記之而去()()

  (2)翻譯下列句子。

  ①全石以為底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

  ③皆若空遊無所依

  ④往來翕忽

  ⑤佁然不動

  ⑥悽神寒骨

  5.齊讀課文後,讓學生複述課文,體會景物蘊含的感情。

  6..合作探究,尋找、發現、品味小石潭優美的景緻。

  (1)整體賞析法示例:文中描繪的景物、作者的心境都與石緊密關聯,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找出相關語句,小組交流,師生交流。)

  “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這些句子明寫了“石”,說明這個“潭”的確是個“石潭”;“聞水聲,如鳴佩環”“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其岸勢犬牙差互”“悽神寒骨”這些句子暗寫“石”,“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不同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依附岩石生長的優美形態,“其岸勢犬牙差互”側面寫出溪岸的形狀曲曲折折,全是石岸,“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悽神寒骨”寫出石的冰涼,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優傷、悲涼的心境。

  (2)圍繞一個“石”字,我們從各個角度品味到小石潭優美的景緻,這種方法叫做整體賞析法;請同學們依照這種方法,尋找、發現、品味美,扣緊小石潭優美的景緻中某一個美點,說說自己的理解。(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自由發表看法,教師適度點撥。)

  如:“水”、“清”、“動”與“靜”、“景”與“情”、“樂”與“悽”等。

  (3)本文以遊覽為序寫景,條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交代同遊者)

  7.自由朗讀課文。

  二.引導學生討論。

  1.出示總問題:本文描寫的景與作者的情是怎樣融為一體的?

  預備子問題:

  (1)圍繞小石潭,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麼特點?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2)作者抒寫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3)文章開頭寫“心樂之”,結尾又寫“悄愴幽邃”,前樂後憂怎樣理解?

  2.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在全班交流中理解:

  (1)圍繞小石潭周邊,作者描寫了篁竹、青樹、藤蔓;圍繞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寫了水聲、潭水游魚、溪身、氣氛。第1段描寫了篁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點明小石潭的位置人跡罕至,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這一段寫景用的是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在遊覽中引導我們觀賞不同的景物。

  第2段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潭水的特點是清澄見底,游魚的特點是動靜相映成趣,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整段話無一處寫水,又無處不在寫水:魚兒就像在空中浮游,寫出了水的清;陽光下,魚兒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頭上,更顯出了水的清,這種方法叫側面描寫。作者採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先寫魚兒一動不動,潭底石頭上印著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態描寫;忽然,魚飛快地竄往遠處,非常活躍,好像跟遊人逗樂,這是動態描寫。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滲透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感到快樂。

  第3段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寫小溪,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態;溪水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動態。一靜一動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徵。小溪曲折延伸,望過去,看得見的一段水面映著天光雲影,閃光點點;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精確地寫出了景物的特徵。

  (2)第4段描寫了幽深冷寂的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悽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的身世遭遇的反映。

  (3)柳宗元政治改革失敗後被貶,心中憤懣,寄情山水只是為了擺脫這種悽苦抑鬱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卻人跡罕至,與作者政治改革熱情卻遭貶很相似;暫時的歡樂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3.試找出文中你認為描寫最精彩的句子,說說它的精彩所在。(本題為開放性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總結全文:《小石潭記》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以寫景取勝。作者以細緻入微的手法,透過形象的比喻,對潭水、岩石、藤蔓、竹樹、游魚等進行生動刻畫,把自己抑鬱失意的隱痛巧妙地寄寓於悽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達到高度的和諧和統一。文章先寫所見景物,再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後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被貶謫的心常常憂傷悲涼,欲求解脫卻又無法解脫,小石潭氣氛恰當地傳達出作者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境。全文形似寫景,實則寫心,往往寥寥幾筆,神形兼備,各盡其妙。

  教學總結

  我們在追求更高目標的奮鬥中,不知不覺一個學期的工作又要劃上了句號,回首我們走過的路佈滿艱辛。望著無數鮮花和那豐碩果實,早己洗去我們往日的疲憊和辛勞。在此,就這個學期的工作做一個簡單的總結。

  一、保育、安全工作

  俗語說:"沒有規矩,難成方圓"。本學期,根據班級計劃中我班的幾個弱點,我在班主任的領導下,在進行任何活動的時候都進一步加大力度,把安全工作放首位,並在日常生活中穿插相關安全教育,時刻提高幼兒的安全意識,本班常規一直有條不絮。相比起來,本班幼兒的年齡偏小,因此,在保育工作上,我能做到每日嚴格地執行消毒制度和隔離制度,堅持督促幼兒飯前便後注意洗手。每天進行2小時的戶外活動,積極帶領幼兒鍛鍊身體,開展了跳繩、轉呼啦圈、滾鐵環、走高蹺、遊戲等豐富多采的體育活動,增強幼兒的體質,大部分幼兒已經會跳繩了,不少孩子學會了轉呼啦圈。保證幼兒充足的睡眠,提醒幼兒穿適量的衣物午睡,及時更換汗溼的衣服,為體弱孩子調整床位,注意提醒幼兒勤擦汗。提醒幼兒多喝水,每天喝水次數不少於六次,照顧體弱兒童。另外,還每天向幼兒介紹食譜,促進幼兒的食慾,保證每名幼兒吃飽、吃好,保證幼兒的進食量,使我班幼兒每餐飯都能按量吃完,沒有剩飯的現象。教育幼兒細嚼慢嚥,保證孩子的進餐時間。對於吃得快的孩子,老師不斷提醒,要求孩子慢點兒吃,嚼爛了再吞,現在,孩子們的身體也長了不少,家長也感到很滿意。

  二、教育教學工作。

  在本學期教學過程中,我能積極做好提前備課,寫好教案,備課時認真鑽研教材、教具,學習好大綱,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請教。為了上好一節課,我上網查詢資料,集中別人的優點,確定自己的教學思路。上課時,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從幼兒的實際出發,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更注意幼兒的遊戲性,使幼兒覺得上課就是玩遊戲,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在音樂教學中,我們使用的教材是《音樂遊戲》。本書共有歌曲17首,遊戲3首。音樂是一門藝術,它以有組織的樂音為形式,以豐富的思想感情為內容,把人們帶到特定的情境中去,催人聯想,發人深思,給人以精神力量,引導人們熱愛生活、嚮往美好的未來,激勵人、鼓舞人駛進高尚的境界。《幼兒園教育綱要》明確指出:根據我國的教育方針和總的培養目標,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園的教育任務應是向幼兒進行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活潑的成長,為入小學打好基礎,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礎。而幼兒園的音樂教育作為提高幼兒素質的重要學科,是對幼兒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它內容豐富,包括:唱歌、音樂欣賞、音樂活動(音樂遊戲、舞蹈、律動),是顯露孩子個性、愛好、能力的最好途徑。幼兒園大班的孩子,有意識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較差,具有好動不好靜,注意力易轉移,抽象思維還未完全起步,形象思維和無意注意佔優勢的特點。所以,我在音樂教學中運用講故事、做遊戲、即興表演等各種"動"的形式來充分調動幼兒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我覺得我們班的小朋友接受的還可以,因此在以後的教學當中我會繼續努力爭取做得更好讓每位幼兒都能喜愛這門學科。在幼兒禮儀教育教學中,我們是本學期剛接觸的。我們使用的是第3冊,本書從幼兒園禮儀、生活禮儀、交往禮儀、公共禮儀和節日禮儀五方面,教育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養成文明行為習慣。每個主題都設有小兒歌、比一比、小遊戲、育兒有方四個版塊,而且整套書都配有光碟。自從我們大班學過這本書以後我覺得和以前比起來改變了很多,因此我總結出了在基本禮儀方面能做到儀容儀表端正,養成了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換衣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在交往禮儀方面與人交往時大方有禮貌,初步學會了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學會了商量,懂得謙讓,還學會學會了交往、用餐中的一些禮節要求;在幼兒園禮儀方面會主動向老師、同伴問好、道別;知道飯前便後要洗手;活動中懂得等待、謙讓;學會了傾聽、不隨便打斷別人的談話;在公共場所禮儀方面能維持環境衛生,不亂丟垃圾,做到物歸原處…

  此外,我還可喜地發現,禮儀行為不僅慢慢地成為孩子們的內部需要,而且對改變家長的行為也有積極的影響。孩子與家長在相互提醒、相互監督中,提高了家庭文明的程度,使原來的家庭配合幼兒園教育變為家園共育。

  孔夫子曾說過:"不學禮,無以立。"就是說一個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須從學禮開始。因為有"禮",才能保證平等;只有懂"禮",將來才能肩負起家庭和社會的責任。

  三、自身的進步

  在本學期,我積極學作習各種教育理論,以便在工中以堅實的理論作為指導,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感謝領導的關愛,給我機會。當幼兒教師是很累,特別是大班的教師事情更多,有的時候還會很心煩,這都是免不了的,但是,當你走近幼兒,看到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睛,當你看到你的孩子在你教育下有了很大的改變,當你被孩子圍著快樂的談笑,當孩子把你當成最好的朋友,當家長打電話來告訴你,孩子變了,變的懂事聽話了…那快樂是從心裡往外湧的。幼兒教師是很有挑戰性的工作,每一個幼兒都是一個世界,要想成為每一個幼兒的朋友,要想得到每一個幼兒的信任,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用個人的魅力征服幼兒,要用自己的熱情和朝氣去感染幼兒,無論是服裝還是言談,都會對幼兒產生很大的影響。但是,這一切都很值得,因為,我的付出,得到的將是一個美麗的童心世界!

  四、不足及努力方向:

  反思自己,我覺得學無止境。我在專業知識上面還須不斷努力地跟上新觀念、新理論,吸取更新的幼教經驗。下學期的工作我會更加刻苦,積極與同事互相取短,是自己能取得更大的進步。教育工作,是一項常做常新、永無止境的工作。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幼兒的特點和問題也在發生著不斷的變化,在以後的工作中,我要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覺性,及時發現、研究和解決幼兒教育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掌握其特點、發現其規律,盡職盡責地把工作做得更好。

  教學反思

  在這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我們來到了魚圻塘這個美麗的新園舍,聆聽了兩個精彩的教學活動,許老師執教的語言活動《啊嗚啊嗚吃得香》和顧老師執教的科學活動《好朋友夾心餅乾》。

  許老師選用的語言活動《啊嗚啊嗚吃得香》主要是針對剛入園的幼兒進入集體生活,對家人還有強烈的依賴心理。平時在家裡衣食都是大人包辦,兒歌《啊嗚啊嗚吃得香》短小、簡單,表現了各種動物自主獨立的心理,並藉助學說“啊嗚啊嗚吃得香”這句話,鼓勵幼兒在園在家都能自己吃飯,養成獨立進餐的良好習慣。

  活動從教師帶領孩子念,到孩子看圖集體念,再到分角色自己念共三個環節,環節安排由易而難,層層遞近,過度自然。整個活動教師教態親切、自然,肢體動作豐富,始終牽引著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學習積極、主動,課堂氣氛活躍,在邊念兒歌邊做動作的過程中,孩子逐步懂得了要養成獨立進餐的好習慣。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角色表演,把整個活動推向了高潮。許老師請幾位小朋友扮演兒歌中的小動物,然後念兒歌,唸到某小動物時,請扮演該小動物的小朋友去籃子裡找相應的食物。在第二組小朋友表演時,“小兔”沒根據兒歌中的句子拿蘿蔔,拿了魚,“小貓”卻拿了蘿蔔,許老師馬上說:“小兔覺得一直吃蔬菜不好,要吃點葷的,小貓也認為一直吃葷的不好,要吃點蔬菜,葷菜蔬菜搭配著吃營養才均衡,我們小朋友也要向小動物學習。”孩子的一個小小失誤,卻給老師帶來了一個很好的隨機教育機會,由此也可以看出,許老師有著很好的課堂應變能力,這也是我要學習的地方。

  今天的魚幼之行讓我看到了執教老師的課堂智慧,也讓我感受到了魚幼小朋友的聰明可愛。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文章字詞,理解文章大意。

  2、瞭解寫作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3、瞭解文章寫景手法。

  教學重點:

  1、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掌握抓住景物特徵加以細緻描摹的方法與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體會這些寫法的妙處,提高自己的鑑賞能力。

  教學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具準備:

  小黑板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由柳宗元的《江雪》匯入

  2、學生介紹作者和背景,師板書重點。

  3、釋題並板書課題26《小石潭記》

  4、講解關於記(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透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借景抒情,託物言志)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檢查預習

  1、指名讀或齊讀課文,師生查詢誤讀和難讀字。

  2、師出示小黑板正音(生上臺板演)。

  3、師範讀正音,要求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這篇課文圍繞小石潭寫了哪些內容?或說寫了小石潭哪些景物?(水、石、樹、魚、源、岸、環境)

  B、這些景物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請同學們用一個字來形容,並以“小石潭真——!”(靜、清、綠、美……)

  三、細讀課文,疏通文意

  1、學生細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要求以4人為一小組合作探究,教師巡視)

  2、小組派代表接龍翻譯,師適時點撥。

  3、再讀課文,思考並回答以下問題: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原文或自己的話回答。(隔簧竹……心樂之;)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四、課堂作業:翻譯下列句子:

  (1)如鳴佩環,心樂之。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4)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5)其岸勢犬牙差互。

  第二課時

  一、複習上節課知識匯入。

  二、繼續引導學生探究課文內容。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小組討論:

  A、作者寫發現小潭,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請找出來。

  明確: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於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B、這一段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明確: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用的是"移步換景"的寫法。

  2、小組朗讀第二自然段,小組探究、討論以下問題:

  A、第二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麼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正面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動與靜相結合)

  B、潭水和游魚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明確:清和樂。側面描寫。

  C、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作者怎樣的感情?明確:作者採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3、繼續引導學習第三自然段,討論:

  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麼特點來描寫?運用什麼修辭方法?

  明確: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兩個比喻,一靜一動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徵。)

  4、師生共同朗讀第四自然段,小組探究、引導討論:

  問:第四自然段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透露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引導明確:寫了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清—冷清、悽清,形似寫景,實則寫心,透露出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境,不得志的鬱悶。

  三、總結延伸

  1、總結全文。如何理解作者的先樂後憂的?

  作者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所以才會發現石潭時心樂之,觀魚時覺得魚似與遊者相樂的愉悅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便會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憂傷、悲涼的心境便自然流露出來,就很自然地融情入境了。

  2、中心思想:本文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及周圍的景色,抒發了作者悽苦、憂傷、孤寂的情感,流露出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嚮往之情。

  這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透過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淒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悽苦的情感。

  優美的文章,往往得力於作者觀察事物細緻,如魚在水中“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的情態,溪流時隱時現、明滅可見的景象,若不是親臨其境,進行了細緻的觀察,是很難描繪出來的,遊記裡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鑑。

  四、作業:背誦及翻譯課文。

  “附: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發現小潭——(隔、聞、伐、取、見)移步換景

  潭中景物———水石樹魚側面描寫樂

  小潭源流——比喻(靜—動)

  潭中氣氛———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憂

  寓情於景一切景語皆情語抒孤悽之情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5

  【教學目的】

  1、德育點:

  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氣與堅韌。

  2、知識點: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3、技能點:

  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教學重點】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設計理念】

  1、走入文字,營造課堂品味文學美的氛圍;

  2、啟迪思維,透過合作探究,瞭解文章、瞭解文風。

  【教學時間】

  一課時。

  【課前預習】

  要求學生利用工具書和文下注釋,解決初讀中遇到的疑難,合作疏通字詞句義。

  1、給下列字詞注音:

  A、篁竹( )清冽( )為坻( )

  B、為嶼( )為嵁( )佁然( )

  C、俶爾( )翕忽( )差互( )

  D、寂寥( )悄愴( )幽邃( )

  2、翻譯全文。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遊記,合稱《永州八記》。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他寫的《黔之驢》,同學們猜猜看,這位作家是誰?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柳宗元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板書課題。)

  一提起藝術呀,我們總覺得它特高雅,很高深但藝術也在我們身邊。其實我們接觸過很多形式的藝術,譬如音樂、美術、電視、電影、舞蹈對,別忘記了文學,我們語文課接觸到的文學作品也是藝術,藝術的形式真多,但藝術是相通的,為什麼?──因為藝術都是抒寫人的內心情感的。今天我們就嘗試一下,用其它的藝術形式來解讀我們的文學作品。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有時我們讀一篇好的作品時,從心靈深處就會響起一首曲,隱隱約約,腦海中會閃現相關的畫面,朦朧或者清晰?

  二、整體感知

  1、試讀。

  2、悟情:

  探究:透過試讀,你感悟到字裡行間融入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優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的確讓他忘記了憂愁,但畢竟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涼的石頭,讓他再一次湧起了失意之感。(明確後繼續試讀,儘可能把感情韻味讀出來。)

  3、範讀:

  播放中央電臺播音指導方明的朗誦。揣摩朗誦者在節奏、輕重、語氣上的處理。

  4、仿讀:

  探究:如果給朗誦配上音樂,你認為選擇怎樣的音樂?

  ──配古箏音樂,很緩很低的古箏樂曲

  教師提供音樂背景,學生朗誦玩味。

  ──比較古典,有歡樂,但並不歡快。淡淡的喜,濃濃的愁,緩緩地流淌出抑鬱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態透過文字顯現出來了。音樂幫助我們解讀了文學作品的情感基調。

  三、虛擬聚焦(慢慢的描)

  活動設計:假如你就是一位錄影師,請你把文章展現的景物重現畫面、聲光,把文字元號轉化成可感知的視覺聽覺形象。

  活動要求:自行設計,不必拘泥於課文的描述,可以拓展,進行潤色、加工。

  小組活動:內部討論。(教師巡迴。)

  成果展示:由小組發言人語言展示錄製的設計和內容。

  ──《小石潭記》是一幅畫,濃郁的愁、清雅的景,融匯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畫。有水、石、樹、竹、魚、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簡潔的文筆就把豐富的景給寫出,譬如,蒙絡搖綴四個字,就寫出了樹蔓的自然生長態勢,或茂盛、或自然,或靜態,或動態,給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而且作者還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鳴佩環,那種由水聲帶來的快樂也躍然紙上。文中這種例子實在很多。

  四、多角品讀(細細的理)

  1、自主完成(投影顯示)下列問題:

  ⑴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⑵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⑶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

  ⑷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⑸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這些句子寫了石。(明寫)聞水聲,如鳴佩環其岸勢犬牙差互(暗寫)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說明這個潭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僅摹出了兩岸的形,而且描繪出了兩岸的神。悽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優傷、悲涼的心境。

  ⑹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清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投影顯示)

  2、教師提出各種專題,供五人學習小組選擇,並引導討論:

  ⑴濃郁的愁、清雅的景,怎樣融匯成了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畫。

  ⑵描寫的視角轉換(鏡頭與畫面)。

  ⑶文中的石與文章的命題立意。提示:注意暗寫。

  ⑷文中的水。

  ⑸文中動與靜的配合。

  ⑹文中對比與烘托的運用。

  ⑺短句與濃郁的愁、清雅的景(景與情)。

  ⑻文中樂與悽的關係。

  ⑼文中清含義。

  ⑽描繪的角度。

  五、熟讀成誦

  老師不是攝影師,只是從網上下載了一些相近的圖片,就讓我們在音樂中,在圖片的變換中,根據提示,試著背誦全文。

  六、課堂小結

  小石潭,人跡罕至,悽清幽靜。作者以簡練的文筆,按遊覽觀察的順序,抓住景物特點生動細緻地寫景狀物,文字充滿著詩情畫意情景交融,寄託了他悽苦憂傷的感情。

  柳宗元的遊記就是這樣──借景抒情、寫景寓情、遊蹤清晰。他的《永州八記》很值得一讀。

  藝術就是這樣,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藝術絕不是難於接近的,不管哪一種形式,藝術是相通的,希望我們同學們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學等藝術的高雅。

  七、課後訓練

  《小石潭記》把一代失意的文人地心態顯現了出來。其實呀,中國文人太多這種遭遇了:懷才不遇,抱負難施,惟有借文學抒寫出來,柳宗元是一位,我們從文學作品中還了解其它人嗎?(李白、王安石、劉禹錫、辛棄疾、李商隱、韓愈、陸游)那是時代的悲劇啊!失意的文人只有藉助他們的筆,寄情于山水,或抑鬱、或灑脫、或大氣如果有興趣,大家可利用課外時間,對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瞭解,從他們的作品中去走近他們內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氣與堅韌。解讀失意文人應是很有品味的事。請同學們課下蒐集相關的作家作品,組成一幅歷史畫廊,凝成一首抑鬱哀怨的古典曲子。

  【課後反思】

  教學中對教材有獨到的發現,是一種境界;教師在教學中若能點撥學生建立發現的意識,積聚發現的勇氣,學到發現的技能,則又是一種境界。教師除了引讀、講讀,還應特別注意教讀,特別注意教給學生學習的本領。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6

  [教學目的]

  1. 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徵,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2. 體會本文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3. 瞭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學重點]

  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難點]

  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教學過程]

  1.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流”匯入。

  2. 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所以就以遊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粥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透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3. 生初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

  4. 師範讀課文,生輕聲跟讀,並補充。

  參差 寂寥 搖綴 隸 愴

  5. 師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 (今)前往,到某處

  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 (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 一詞多義

  以: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動詞,“成為”)

  清: 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3) 翻譯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4) 判斷。“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喻,但有時不一定是打比喻。試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聞水聲,如鳴佩環。( ) ②皆若空遊無所依。( )

  ③似與遊者相樂。( ) ④天涯若比鄰。( )

  [課堂練習]

  1.讀,背。

  2、翻譯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1. 齊讀課文,把握課文大意。

  第一段:寫發現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

  第三段:寫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遊小石潭的人。

  2. 賞讀課文。

  (1)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點撥: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說明“潭”的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悽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說明理由。

  點撥:“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chu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游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3) 文中的“動”與“靜”

  點撥:①游魚的“怡然不動”及“chu爾遠逝”表現了魚兒的生動活潑。 ②小溪。就小溪身來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4) 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點撥:①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chu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②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5) 文中的“景”與“情”

  點撥: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 情於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著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抑鬱心情。此刻過於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悽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6) 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點撥:在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形”的寫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採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個字,就活靈活現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魚的美景。

  (7) 文中的寫景短句。

  3. 精讀課文,鞏固。

  (1) 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3) 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4) 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5) 跟作者同遊的好幾個人,為什麼篇末才能將他們的姓名一一列出?

  4. 總結全文。

  [課堂練習]

  1.課後習題

  2、寫熟悉的某處景物,二三百字。

  [板書設計]

  略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7

  學習目標

  1.利用工具書疏通文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學習古實詞.

  3.透過閱讀文章激發熱愛自然的情感,培養審美情趣

  重點

  1.透過反覆誦讀,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點

  2.仔細體會景物描寫的特點,感悟作者貶謫後的孤悽悲涼

  難點

  1.體會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徵移步易景的寫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課前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1 學生根據工具書、課下注釋,自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2藉助有關資料,瞭解作者的情況及文章寫作背景

  ( 困居永州的十年永州,在唐時僻遠荒涼州司馬只是安置流放官員的一種名義上的職務其在永州的十年,是生平最為困厄,最為艱難,心情也最為孤寂鬱憤的十年,然而不幸的遭遇,卻使柳宗元的才思得到了強烈的激發,發言為文,莫不悲惻動人,寓言、山水遊記等都取得了光輝的成就《永州八記》,《段太尉逸事狀》,《三戒》,《捕蛇者說》等篇章都作於此 )

  (永州八記”是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借山水遊記,書胸中憤鬱的散文由於八記遺址在永州城郊,故稱《永州八記》分別是《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古代稱熨斗為鈷鉧,鈷鉧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頭,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課堂學習】

  1.複習提問

  根據讀文請簡要講述課文內容。

  (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潭的結構特點及周圍景物。

  第二段,寫潭中游魚。

  第三段,寫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寫作者遊覽感受。)

  2.匯入

  我杜甫曾有詩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可見,景與情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曾寫過永州八記,寄情山水,落筆不俗,視角獨特,如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展現在我們面前。今天,們就一同欣賞他的八記之一—《小石潭記》。

  3.學習過程(精講內容)

  (1)研討下列問題

  ①作者及隨行人員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麼?

  (清脆悅耳的水聲,帶來的內心的喜悅,嚮往是伐竹的動力)

  ②文章都描寫了哪些與小石潭相關的景物?

  (設計此題目的在於引導學生細緻閱讀文字:抓住水、石、樹、魚、源、岸、環境等特點深入領會文意)

  ③作者在對哪些景物的觀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悅?

  (水聲、游魚)

  ④作者對本次遊覽的總體感受怎樣?(用原文語句回答)

  (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2)深入文字,細讀小石潭,研討下列問題

  ①作者發現小石潭的經過怎樣?在這一過程中,作者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請找出來

  (循聲而至,砍竹成路,下見小譚;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

  ②從“伐竹”這一細節中你感悟到了那些?

  (發現了這裡人跡罕至無路可走;發現了作者喜悅之高、興趣之大,克服重重困難也要覓得小潭)

  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樣?

  (潭底為整塊石頭,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巨石,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④(發現小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氣氛 )

  4. 練習

  文章都描寫了哪些與小石潭相關的景物?

  作者在對哪些景物的觀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悅?

  作者對本次遊覽的總體感受怎樣?(用原文語句回答)

  請你依據文章內容概括出課文是按找怎樣的遊覽順序來寫的?

  5.反饋訓練

  1.解釋下列加框的字

  (1)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

  (2)青樹翠蔓

  (3)日光下徹

  (4)其岸勢犬牙差互

  (5)以其境過清

  2.翻譯下列句子

  (1)如鳴珮環,心樂之。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4)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5)其岸勢犬牙差互。

  6.知識總結

  總結:這篇文章生動地描繪了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小石潭結構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麗,潭中游魚的活潑,透過作者精描細繪,圖畫般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優美的文章,往往得力於作者觀察事物細緻如魚在水中“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的情態,溪流時隱時現、明滅可見的景象,若不是親臨其境,進行了細緻的觀察,是很難描繪出來的。

  7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賞 思

  發現小潭—樂—潭中景物 — 小潭源流— 悽 — 潭中氣氛

  教學反思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瞭解柳宗元的作品常識。

  2、能借助工具書、註釋疏通文義。

  3、學習對自然景物入微的觀察、細緻描摹的能力。

  過程方法

  1、在誦讀的基礎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容。

  2、體會課文寫景特點,揣摩借景寫情的寫法,提高口語表達和寫作能力。

  情感目標

  1、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而抑鬱憂傷的感情;

  2、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文言實、虛詞的積累

  2、學習移步換景和抓住景物特點寫景以及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難點

  作者感情流露含蓄,理解文中的樂與憂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基本教法

  誦讀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結合農村學生學習的特點和近幾年來升中考試題特點,針對課文內容制定教學的目標,設計教學的過程,提出“把課堂交給學生”的學習方法。

  教學內容及步驟

  第一、二課時

  教學環節教學活動過程

  誘導激發以小學學過的詩《江雪》匯入,引出唐代詩人柳宗元。

  學生齊頌《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螢幕顯示)

  ——“獨”就是他失意孤獨的寫照。是啊,柳宗元與劉禹錫一起參與變革,也一起被貶。還記得劉禹錫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怎麼寫的?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對,劉禹錫被貶到淒涼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運也差不多,被貶來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歲施展才華之時,一呆就是10年,後又被貶柳州。在永州時,他不被重視,只有遊遍永州山山水水,寫成《永州八記》。如果說,李白是苦悶時“借酒消愁愁更愁”,那麼柳宗元則是“借景消愁愁更愁”。

  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柳宗元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作者背景解題二、走近作者,瞭解背景

  唐代文學家,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世稱柳河東或柳柳州。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

  寫作背景:柳宗元參與王叔文革新運動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永州地處湖南和廣東交界的地方,當時甚為荒僻,是個人煙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在永州,殘酷的政治迫害,艱苦的生活環境,使柳宗元悲憤、憂鬱、痛苦,加之幾次無情的火災,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則膝顫、坐則髀痺”的程度。永州之貶,一貶就是10年。貶謫生涯所經受的種種迫害和磨難,並未能動搖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確表示:“雖萬受擯棄,不更乎其內。”

  為排遣貶官的憤懣之情,柳宗元常不避幽遠,探山訪水。遂寫出一系列山水遊記——《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第四篇。

  二、題目解說:

  “記”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透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小石潭”點明瞭文中作者一行人遊覽的地點,

  也是本文寫作物件。題目點名明瞭文章的主要內容。

  讀準字音生難字

  篁竹()清冽()卷石底()坻()嶼()嵁()

  俶爾()佁然()翕忽()悄愴()幽邃()奉壹()

  huánɡlièquánchíyǔkānchùyǐxīchuànɡsuìyī

  讀讀議議一、聽讀課文:掌握字音、朗讀節奏、語速、情感等。播放朗讀音訊

  二、標示朗讀節奏。

  三、齊讀課文、自由朗讀。

  疏通文意一、自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翻譯課文。

  二、學生自由討論,圈畫、做批註。掌握重點詞語解釋

  重點詞語解釋:課件螢幕顯示

  三、文言知識歸納:

  1、古今異義詞①乃記之而去(古義:離開。今義:前往。)

  ②崔氏二小生(古義:年輕人。今義: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②皆若空遊無所依(在空中)

  ③潭西南而望(向西南)

  ④斗折蛇行(鬥:像北斗星那樣蛇:像蛇那樣)

  ⑤其岸勢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齒那樣)

  (2)動詞作名詞:如鳴珮環珮環碰撞發出的聲音

  (3)意動用法:心樂之以……為樂

  (4)使動用法悽神寒骨悽:使……淒寒:使……寒

  3、特殊句式

  倒裝句:全石以為底→“以全石為底”(賓語前置)。翻譯:以整塊的石頭為底。

  省略句: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影布石上”前面省略了主語“魚”。

  翻譯:陽光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頭上,靜止不動的樣子。

  五、翻譯課文:

  學生自由翻譯,補充引導。

  譯文:從小山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叢,(就已)聽到水流的聲音,好像玉佩玉環相互碰擊而叮噹作響一樣(悅耳),(我)對此感到很開心。砍去(一些)竹子開闢出(一條)小路,下面可以看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涼。(小潭)由整塊石頭作潭底,靠近岸邊,底石的邊緣部分翻卷起來而露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狀貌)。(潭邊有)青翠的樹木和藤蔓,(藤蔓)覆蓋纏繞,(在枝幹上)搖曳牽連,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一百多條,(在清澈的潭水中)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陽光向下一直照到潭底,魚的影子就映在底石上。(魚兒)靜靜地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沒了蹤影,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在和遊人互相逗樂。

  向小石潭西南方望去,(一條小溪)像北斗七星一樣曲折,像蛇爬行一樣蜿蜒,或現或隱。溪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一樣交錯不齊,無法知道溪水的源頭在哪裡。

  坐在潭邊,周圍竹叢樹木環抱,寂靜空曠沒有其他遊人,使人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清靜幽深的環境讓人不覺生悲。因為這裡的環境太過悽清,不能長時間停留,於是記錄了這個小潭就離開了。

  同遊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我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整體感知

  解讀文字引導討論,解讀文字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明確: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

  (3)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明確: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詒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4)作者是怎樣描寫小石潭的源頭的?

  明確: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課堂小結齊讀課文、學生補充筆記。交流、提問、探究。

  佈置作業

  1、熟讀並背誦課文

  2、翻譯課文

  3、思考課後練習。

  第三課時

  誘導激發引導語:透過上一課時對文字的探究,我們知道了這是一篇很有意趣的遊記,初步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但是它具體美在哪呢?這還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的探究。

  合作探究理清線索,把握文章內容:

  1.透過前面的字詞梳理,同學們已經清除了閱讀障礙,下面請同學們再次讀一讀課文,說說作者是怎樣寫小石潭的,寫了小石潭的哪些東西。

  示範探究:第一段寫了發現小石潭,即“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又寫了小潭中石頭的狀態,即“全石以為底……”,還寫了小石潭的自然景色,即“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學生探究:回答討論

  第二段寫了潭中的景色與游魚,寫出了游魚歡樂的狀態;

  第三段寫了潭西南方的景觀,未能探得溪流的起源;

  第四段寫了獨坐潭上的淒涼感受;

  第五段紹與自己同遊小石潭的人。

  本文先寫發現小石潭,接著描寫小石潭的概貌,再寫潭中近景(游魚和潭水),然後寫溪流水源,這是遠望之景,最後寫潭上氣氛。條理清晰,毫不散亂。我們似乎隨著作者的腳步,先發現了石潭,看見了它的樣子,也看見了小石潭中的怪石,看見了水中的游魚,望見了西南方向的犬牙差互,最後,還感受到了這裡環境的清幽。一步一換景,這其實是一種很特殊的寫遊記的方法,請同學們給它取個名字。

  明確:“移步換景”,是指不固定視點(即立足點和觀察點),按照地點的轉移和一定的視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敘述出來。

  發現石潭——總覽概貌——細觀近景——遠望潭源——潭邊氣氛

  2、梳理文章結構:全文共五段,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1):寫小石潭的方位和概貌。

  第二部分(2--3):寫小石潭中的游魚和潭中的水源。

  第三部分(4):寫小石潭的氣氛和作者的感受。

  第四部分(5):介紹與自己同遊小石潭的人。

  3、深入探究:

  (1)景物描寫中蘊含著情感,能否感受到作者情感起伏變化?

  心樂之……似與遊者相樂……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興奮/愉悅→愉悅/忘我→貶居的淒涼之感

  (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過於寂寥的環境觸動了作者的心緒,寓情於景(觸景生情),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寂悲涼的心境。

  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後,貧病交加,老母病故,居處遭火。他滿懷憂懼之情,多借山水以排遣。

  (3)小石潭景色一片大好,竟也讓作者生出孤獨與悲意來。這是為什麼?請結合時代背景進行探究。

  明確:作者去小石潭是由於被貶永州,失意的他孤寂地坐在小石潭上,望著一望見底的潭水,為小石潭打抱不平:為什麼岸邊有“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的“青樹翠蔓”的小石潭卻無人欣賞,只能“悽神寒骨,悄愴幽邃”,讓遊人不敢走去呢?這就暗示作者希望得到一位明君的發現。可以說,是因為作者本身懷有失意之悲,因此不論是《江雪》的景還是《小石潭記》的景,都勾起了他的悲涼與孤獨。

  總結歸納《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因之,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主旨歸納:作者透過描寫小石潭及周圍環境的幽美、悽清,寄託了自己的不幸遭遇,表達了自己怨憤抑鬱的心情和孤悽悲涼的心境。

  佈置作業

  1、完成練習冊

  2、整理課後練習答案

  3、背誦並默寫課文。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學習寫景與抒情相結合、情景交融的寫法。

  2、欣賞體會自然貼切、生動逼真的描寫性語言。

  【教學重難點】

  描寫的真實、有序、情景交融、及用語特點。

  【教學思路】

  1、課前預習,疏通文意

  2、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適當引導,讀、悟、析、練、用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歷代文人墨客都喜歡描摹祖國的山山水水,抒發胸中之情,請同學們回憶,我們都學過哪些這樣的文章呢?

  1、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表達了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

  2、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抒寫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這樣的文章。(板書課題)

  二、欣賞過程

  1、明確教學目標:

  ⑴學習寫景與抒情相結合、情景交融的寫法。

  ⑵欣賞體會自然貼切、生動逼真的描寫性語言。

  2、介紹有關情況:

  指名同學參考註釋⑴簡單介紹柳宗元。

  明確:

  柳宗元因參加的革新活動失敗後貶為永州司馬,多寫山水遊記。

  來抒寫自己有才不得施展的悲憤之情。

  3、先放錄影,邊欣賞畫面邊聽讀課文,聲畫結合,整體感知:

  後出示教學卡片,檢查生字詞讀音及解釋情況。

  隔簧竹、輕冽、為坻、怡然不動、往來翕忽

  4、結合註釋,理解課文內容,指明同學淺譯文章。(意通即可)

  5、齊讀第一自然段:

  作者是怎樣發現的小石潭?

  明確:先“聞聲”後“見潭”。

  本文寫景可謂精巧神妙,細緻入微。作者在發現小石潭後首先描寫了哪些景物呢?(板書:景物)

  明確:水、石、樹蔓(板書)。

  作者透過描寫“水、石、樹蔓”,把小石潭的概貌展示給讀者。(板書:概貌)作者在描寫具體事物時又抓住了哪些特點呢?

  明確:清冽;奇形怪狀、奇特;美。(板書)

  作者在這一段裡具體描繪了什麼?

  明確:魚的姿態(板書)。

  具體說出魚的兩種姿態:

  明確:若空遊無所依;怡然不動,影布石上(板書)。

  為什麼作者先描寫“水、石、樹蔓”而後才描寫“魚”呢?

  明確:因為“水、石、樹蔓”在遠處都可以看見,而只有到近處才可以發現魚。

  作者描寫日光、魚影,真正的目的想表達什麼?

  明確:襯托潭水之清。

  作者想寫潭水之清,並沒有正面描寫,而是盪開一筆,描寫了日光和魚影,來襯托潭水之清,以實寫虛,描摹景物非常真切,給人以極深刻的印象。寫作文時要學習這種寫法。

  6、齊讀第三自然段:

  站在小石潭邊上向遠處望,看到了什麼?

  明確:溪水如“斗折蛇行”;岸勢如“犬牙差互”。(板書)

  7、齊讀第四自然段:

  坐在小石潭的岸上,放眼四下望去,發現小石潭的四周是怎樣的環境呢?(板書:環境)

  明確: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寒悄愴。(板書)

  小石潭的景色優美,畫面清新,作者是按什麼順序進行描摹景物的呢?同桌同學可討論。(板書:序)

  明確:按遊覽的先後順序寫。即:遠──近──遠(板書)

  8、文中描寫的小石潭美嗎?美在哪裡?如果我們面對這樣的環境心情會怎樣?為什麼讀之則有身臨其境之感?用系統的語言總結。

  明確:如鳴佩環的水聲;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清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批拂;潭中魚若空遊無所依;其影布石上等。(也可用自己的話來回答)

  精神愉快,心情舒暢。

  寫景時抓住了特徵,描繪傳神。(板書)

  作者領我們觀賞的小石潭的意境非常美,不只表現在“水底石清”上,還有:未見其形,先聞其“如鳴佩環”的水聲;“清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批拂”的優雅環境;以及“俶尓遠逝,往來翕忽,與遊人相樂”的魚群,正所謂有聲有色,有靜有動,一個秀美奇特的水潭便呈現在我們面前。

  9、面對這樣一個優美的環境,而作者此時的感情如何呢?同桌同學討論後回答:

  明確:寂寞、淒涼(板書)

  為什麼會產生如此感覺呢?

  明確:作者被貶永州,政治上不得意,事業上不能有所作為。

  作者被貶永州,仕途失意,雖然與如此美妙的山水為伴,卻描繪了一派悽愴、幽涼的氣氛,含蓄的表達了作者被壓抑、不能有所作為及對當權者的憤懣之情。(板書:憤懣)

  同學們在朗讀時注意體會這種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法。(板書: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10、本文雖是描寫,但語言簡練,請找出你最喜歡的語言,並說明理由(同桌同學可討論)回答要有意境,教師可啟發。

  例:

  “水尤清冽”形象的寫出了水的清澈透明。

  “蒙絡搖綴、參差批拂”狀清樹翠蔓的風姿。

  “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描繪溪流的曲折幽深。

  “影布石上……往來翕忽”動靜結合描繪了魚態,活靈活現。

  “犬牙差互”形象的寫出了岸的高低曲折。

  大量四字格詞語的運用,都是寫景如畫之筆,無不惟妙惟肖,形神必現。作者行文中運用了哪些修辭?

  明確:

  比喻:“如鳴佩環”、“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排比:“為坻,為嶼,為堪,為巖”

  擬人:“似與遊人相樂”

  11、小石潭的景色很美,你最欣賞哪一點呢?選取一點展開想象,口頭進行描繪,要求想象合理。

  教師先作範例,後給三分鐘準備時間,指三名同學描述。範例如下:

  站在潭邊向遠處看,遠山淡淡的,象是誰用水墨在天邊勾勒上那麼幾筆,晨曦給山峰披上了一件金色的紗衣,使它更加秀美,山間有一道泉水潺潺的流著,唱著一支動人的歌,又像是給大自然述說著一個迷人的故事。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作品常識;熟練的誦讀課文,初步背誦課文。

  2.結合描寫順序,整體把握文意;掌握重點字詞解釋和重點句的翻譯。

  3.體會本文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4.體會課文簡潔、豐富而又有節奏感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難點

  1.瞭解作者、作品常識;熟練的誦讀課文,初步背誦課文。

  2.結合描寫順序,整體把握文意;掌握重點字詞解釋和重點句的翻譯。

  3.體會本文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體會課文簡潔、豐富而又有節奏感的語言特點。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匯入新課

  1.導語設計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遊記,合稱《永州八記》,這個人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2.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西)人,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著有《江雪》《捕蛇者說》《鈷鉧潭記》《小石潭記》等大量詩文。

  二、整體感知

  1.課文朗讀

  學生齊讀,分組讀、指名讀相結合,透過讀使學生領悟文字、體會文字,形成個性化的感悟。

  2.字詞質疑:(結合文字和工具書預習,檢查預習結果)

  ①給下列加線的字注音。

  篁竹(huáng) 清洌(liè)為坻(chí) 珮環(pèi)

  為堪(kān) 佁然(yǐ)俶爾(chù) 翕忽(xī)

  參差(cēncī) 寂寥(liáo)悄愴(qiǎo) 幽邃(suì)

  ②請說說下列各詞有哪幾種意義

  (1)可 (2)從

  (3)清 (4)差

  (5)以(6)樂

  3.翻譯文字(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感知、體悟並結合工具書翻譯、並分組討論結果,老師略加點撥形成學生個性化的理解,然後教師大螢幕出示翻譯,讓學生齊讀一遍)。

  譯文: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珮、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裡很是高興。於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遊人一起娛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淒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由於這地方過於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於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遊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為隨從跟著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三、文字理解

  (根據卡片,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並作出自己的理解人,然後教師針對問題點撥,指名談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老師在逐步引導的同時逐一出示教師的理解,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修改自己的思維,形成個性化的學習領悟)。

  1.用簡要的話說說本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主要寫了作者遊覽小石潭的經過)

  2.他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圈畫文中相關的句子(或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也就是說,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流水的聲音,(那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或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3.作者觀察到了哪些景物?又按照了怎樣的順序來寫這些景物?

  作者描寫了小石潭的石、水、青樹翠蔓、游魚、樹木、小溪、四周環境等等,按空間順序來寫,也是按照作者的遊覽順序來寫的。

  發現小潭

  ↓

  潭中景物

  ↓

  小潭源流

  ↓

  潭中氣氛

  4.在你眼中這是一座怎樣的石潭?

  潭小而美麗、石頭形態各異、潭水清澈、水聲悅耳、小潭生機昂然、環境幽靜悽清。

  5.文中哪些語句描寫了石頭,讓你感受到石之美?

  明寫石的有“全石以為底”點明這是一個小石潭。

  有“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寫出了石的千姿百態、千奇百怪。

  有“影布石上”以石上魚影側面烘托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暗寫石的有“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潭邊植物附石而生,綠意蔥蘢,景色優美。

  6.文中能突出水清澈悅耳的語句是哪些?透過作者的描寫,你還能感受到哪些水之美?

  不僅水聲丁冬悅耳、不僅水色透明清澈無塵、而且水波在陽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微微盪漾、水似乎還有形狀,你看,溪流像北斗星象蛇爬行一樣曲曲折折。

  7.為什麼作者能將筆下的景物描寫得這麼美麗呢?

  ①有順序的寫景

  ②寫景抓住了景物的特徵

  ③寫出了靜與動的結合、虛與實的結合、景與景的交相輝映、情與景的交融

  在這樣的景色中作者是感到樂還是憂傷?為什麼呢?(課下思考)

  第2課時

  一、複習匯入

  上節課結束時給同學們留了一個問題:在這樣的景色中作者是感到樂還是憂傷?為什麼呢?今天我們透過對文字深入的探究來解決這個問題。

  二、合作探究

  (一)引導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於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2)本段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發現小潭:篁竹—一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移步換景的寫法)

  (二)討論下列問題:

  (1)第二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麼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2)潭水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透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裡遊,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彷彿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裡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透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3)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採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亻臺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著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遊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魚、陽光、影子

  側面描寫水的清澄:游魚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動靜結合)

  (三)討論以下問題:

  1.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麼特點來描寫?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明確: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裡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徵。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明確: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看得見的一段水面反映著天光雲影,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徵。

  小潭源流溪身鬥折蛇形——明滅可見

  岸勢:犬牙差互——參差不齊

  (四)討論以下問題:

  1.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裡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裡,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悽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悽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於景)

  三、總結全文

  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淒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悽苦的情感。

  遊記裡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鑑。至於篇末表現出來的悽苦心情,那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樣的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陳跡,跟我們今天的偉大時代完全不合了,對這點我們必須有明確的認識。

  四、作業佈置

  借鑑本文的寫法,描寫一處熟悉的景物,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寫出景物的特徵和你的感受。

  五、教學反思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11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誦全文,並能背誦全文。

  2.能結合註釋疏通全文,並能弄清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

  3.體會作者透過環境氣氛的渲染,抒發出的悲涼悽愴的心緒。

  【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誦全文,並能背誦全文。

  2.能結合註釋疏通全文,並能弄清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

  3.體會作者透過環境氣氛的渲染,抒發出的悲涼悽愴的心緒。

  【自主導學】

  1.“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 ,也可 ,並透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2.給加點的字注音。

  清洌( ) 參差披拂( )( ) 佁然( )

  俶爾( ) 翕忽( ) 悄愴幽邃( )

  3.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下見小潭,水尤清洌。(特別)

  B.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樣,像蛇一樣)

  C.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居住,到)

  D.潭中魚可百許頭。(用在數字後,表示不定數)

  4.填空。(8分)

  ①本文作者是 代的 ,字子厚,河東解人,世稱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謫到永州以後寫的《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就是為人稱道的“ ”。

  ②《小石潭記》直接寫潭水清澈的語句是;間接寫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5.文章中抒發作者抑鬱憂傷之情的一組句子是()。(多選)(8分)

  A.聞水聲,如鳴佩環 B.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C.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D.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E.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F.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G.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H.日光下徹,影布石上

  6.文中描寫了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 的特點。

  【自主合作探究】

  7.解釋下列多義詞。

  ①環:如鳴佩環( ) 四面竹樹環合( )

  ②清:水尤清洌( ) 以其境過清( )

  ③可:潭中魚可百許頭( ) 不可知其源()

  ④以:全石以為底( ) 以其境過清( )

  8.解釋加點的詞在句子裡的意思,並探究說明這些詞語的用法特點。

  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下見小潭

  ③皆若空遊無所依

  ④潭西南而望

  ⑤斗折蛇行

  ⑥其岸勢犬牙差互

  ⑦悽神寒骨

  9.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2)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反饋檢測】(20分)

  10.解釋加點的詞在句子裡的意思(6分)

  ①日光下徹

  ②俶爾遠逝

  ③如鳴佩環

  ④心樂之

  ⑤近岸

  ⑥隸而從者

  11. 按提示寫出相應語句並加以積累。(4分)

  (1)文中寫水聲清脆悅耳的語句:

  (2)文中側面描寫水清澈透明的語句:

  (3)寫潭中游魚動靜相宜、靈活有趣的語句:

  (4)描寫溪流曲折悠遠的語句:

  12.按要求用課文原句填空。(7分)

  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 。

  ②以游魚來寫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③以“陽光”“影子”,從另一個角度來寫水之清的句子是:

  13.讀了課文,小石潭給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麼?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邊,會有什麼感覺?(3分)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領會作者抓住特點生動細緻地狀寫景物的寫法。

  2.體會作者透過環境氣氛的渲染,抒發出的悲涼悽愴的心緒。

  【重點難點】

  1.領會作者抓住特點生動細緻地狀寫景物的寫法。

  2.體會作者透過環境氣氛的渲染,抒發出的悲涼悽愴的心緒。

  【自主導學】

  14.填空。.

  ①《與朱元思書》一文以“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寫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記》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②描寫小石潭岸上優美景色的句子是 。

  ③描寫游魚動態,勾勒出一幅魚樂圖的句子是。

  15.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圍,同時抒發作者政治上受挫遭貶後憂傷心情的語句是

  【自主合作探究】

  16.課文是按遊覽的先後順序來描寫景物的,條理十分清楚。說說本文的寫作思路。

  17.本文第一段描寫小石潭的概貌,採用了 的手法;第二段寫潭水和遊

  魚,則變換為 _的手法;第三段寫潭水來源及岸勢,多用_ 辭格,摹形狀貌,形象逼真。

  18.品味下列句子的妙處。

  ⑴“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說說“聞”“伐”“取”“見”好在哪裡?

  ⑵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9.文章寫景與感情相融。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這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20.善於抓住景物特點,生動細緻地加以描繪是本文的一大寫作特點,試舉例對這一寫作特點進行闡述。

  【反饋檢測】(20分)

  21.文中描寫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的 特點,全文寓情於景,抒發了作者在寂寞處境中_ 的情感。(3分)

  22.作者坐潭上感到“悽神寒骨”的原因是()。(2分)

  A.深秋時節出遊,天氣涼了。

  B.遊的時間長了,接近黃昏,下了寒氣。

  C.小石潭四周沒有多少遊人,潭水很涼。

  D.自己的心境悽苦孤寂。

  23.“悽神寒骨,悄愴幽邃”在全文有何作用?(2分)

  24.閱讀下文,回答問題(13分)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欲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⑴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語。(4分)

  ①負勢競上 ②泠泠作響;

  ③望峰息心 ④ 橫柯上蔽

  ⑵翻譯下面句子(3分)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欲忘反。

  ⑶請說出文中的觀察角度是如何變化的。(3分)

  ⑷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是怎樣一種感情?(3分)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12

  一、匯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遊記,合稱《永州八記》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二、整體感知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二)引導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於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2)本段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發現小潭 篁竹—一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景的寫法)

  (三)討論下列問題:

  (1)第二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麼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2)潭水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透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裡遊,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彷彿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裡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透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3)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採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亻臺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著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遊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1.通曉文章大意並背誦全文。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3、學習細緻地觀察生活和準確生動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1.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2.學習細緻地觀察生活和準確生動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三、作者介紹: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中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祖籍山西河東,人稱“柳河東”。晚年被貶柳州,亦稱“柳柳州”。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遷柳州刺史。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所以就以遊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後死於柳州。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他和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兩個主要倡導者,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散文中,寓言小品、傳記散文、山水遊記散文都很有名。寓言小品諷刺社會醜惡,語言犀利;傳記散文反映人民的悲慘生活,揭露尖銳的社會矛盾;山水遊記散文描寫景物準確、生動、傳神,語言精美清麗。著有《柳河東集》《河東先生集》。

  四、寫作背景介紹:

  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作者因受以王叔遠為首的政治革新集團牽累,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到永州後,母親病故,王叔文被處死,自己也不斷受到統治者的誹謗和攻擊。當時他政治失意,心情鬱悶。因此借遊山玩水來排憂解悶,感覺自己政治抱負無法實現。遊歷永州,風景奇特,成就了中國文學史上頗有名氣的《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是其中的第四篇。在遊山玩水中,大自然的造化,使失意的柳宗元得到一絲短暫的快樂,然而始終都不能釋懷,失意的烏雲始終壓在作者的頭頂,這種情緒在本課中得到了充分的流露。

  五、體裁: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透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四、朗讀課文,正字音:

  huánglièchíyǔkāncēncīfú

  篁竹清冽為坻為嶼為嵁參差披拂

  yíchùxīqiǎochuàngsuìgōngxuán

  佁然俶爾翕忽悄愴幽邃龔古宗玄

  六、理解課文大意:

  1、重點實詞:

  a清冽:清涼。冽,寒冷。

  b“為坻”二句: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不平的岩石。巖,有石窟的岩石。

  c“青樹”三句:蔓,蔓草。蒙絡,遮蔽纏繞。搖綴,搖動相連。披拂,被風吹動的樣子。

  d依,依託。

  e佁然:愣住的樣子。俶爾:忽然。逝,往,去。

  f鬥,像北斗星一樣。蛇行:像蛇爬行那樣彎曲。

  g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

  h環合:環繞合抱。悄愴:寂靜得讓人感到憂傷。邃:深。

  2、一詞多義:

  以:

  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

  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動詞,“成為”)

  清:

  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

  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

  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3、翻譯課文: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譯:四周青蔥的樹木,碧綠的藤蔓,樹蓋著藤,藤纏著樹,迎風搖動,互相連綴著,參差不齊,擺來飄去。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譯:彎彎曲曲的溪流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又像長蛇在爬行,雖或隱或現,也能看見。

  ③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譯:溪岸的地勢,就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不知道溪水的源頭在什麼地方。

  ④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譯:寂靜冷落沒有來往的人,使人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憂愁悲傷的情感也更深了。

  七、賞析課文:

  1、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段):總寫小石潭全貌。寫了竹、水、潭、石、樹等。

  第二部分(2~3段):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並寫到了小溪的走勢。

  第2段: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

  第3段:寫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三部分(4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第四部分(5段):記下與作者同遊小石潭的人。

  2、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明確:“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4、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說明理由。

  明確:“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游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5、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6、體會文中的“動”與“靜”

  明確:

  ①游魚的“佁然不動”及“俶爾遠逝”表現了魚兒的生動活潑。

  ②寫小溪。就小溪本身來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7、體會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明確:

  ①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

  ②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8、體會文中的“景”與“情”

  明確: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著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悽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9、體會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明確:在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形”的寫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採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個字,就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了潭水中游魚的美景。

  八、主題:

  這篇散文生動地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積累中國古典詞彙,包括一些新詞和一些常用詞,瞭解“如”、“若”、“相似”的不同用法,以及“義”、“衛”的一詞多義。

  2、 瞭解作者和風格。

  3、瞭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增強語感,掌握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風格。

  2、 瞭解文章根據旅遊的步驟來變換風景,把握風景的特點,運用生動的語言來寫風景,並學會運用它,逐步提高寫風景的能力。

  3、品味文章從風景和感受,到寫作特點的風景,學會欣賞風景的風景。

  道德教育目標

  1、 激發學生熱愛自然、讚美自然的熱情,引導學生學會用審美的眼光看自然風光,從平凡中發現美,從而培養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2、 瞭解作者的悲苦感受,間接接觸社會,完善人格。

  教學重點

  1、 背誦課文。

  2、 品嚐風景之美,特別要注意文字描述的魚在池中央。

  3、理解風景描寫中的思想和情感,重點在第四段,理解作者的悲傷和孤獨的心情。

  教學的困難

  1、 樹木、岩石、水和魚的特徵及其準確描述。

  2、 文章首先寫“心是快樂的”,然後看到“安靜和安靜”。當一個人快樂的時候,似乎很難和對方和睦相處。如何理解這一點?

  教學方法

  1、 習題課。主要的教學方法是引導閱讀,以閱讀代替口語,促進閱讀,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欣賞的主體。

  2、 討論點分配方法。在討論中,可以啟發學生糾正偏見,彌補不足。

  3、情境教學方法。透過多媒體課件,可以展示作品的意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語言再現作品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受。

  4、 擴充套件方法。透過對著名山水句子的引申、整理和歸納,全面領略山水之美,加深對文字的理解。

  5、 欣賞閱讀。

  教具準備

  採購產品多媒體,文字材料,錄音機,示範閱讀磁帶

  日程安排

  2學時

  教學過程

  一個節

  (教學分)

  作者及文體簡介;朗讀課文,引導學生朗讀正確的讀音、句子、讀心情;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掌握課文的整體含義,引導學生掌握作者沿途的行蹤和風景;選擇關鍵詞,新增單詞大綱,闡明覆習思路,引導學生背誦。

  (教學步驟)

  即介紹設計

  設計(我)

  請背誦《江雪》這首詩。這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的一首四行詩,詩中寄託了詩人高尚、高傲、執著的高尚人格。他的散文《小石頭彈集》也反映了這種獨立的人格和不被理解的義憤之情。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對景物細緻地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的方法,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

  3、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淒涼的心境。

  教學重、難點

  1、學習對景物細緻地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的方法,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

  2、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學工具: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二、誦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讀準課文,不要漏字)

  2、教師範讀提示,學生再讀課文。(想象在欣賞自己的作品)

  3、出示標題。(多媒體顯示)

  (1)小石潭記

  (2)小石潭記

  4、釋題

  (1)解釋“遊記”

  (2)回憶《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體驗孤獨的情感。

  5、體驗情感,再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

  1、學生分段朗讀,疏通文意。(多媒體顯示)

  2、重點字詞理解。(多媒體顯示)

  清冽、參差披拂、蒙絡搖綴、往來翕忽、犬牙差互、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四、探究發現

  1、學生自讀課文,詞句探究。

  (1)欣賞“聞水聲,如鳴佩環”

  提示:明寫水,暗寫石。

  (2)欣賞“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提示:明寫魚,暗寫水;正面寫魚,側面寫水。

  (3)“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是寫外界景色的,“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是寫人物內心的感受的。

  (4)欣賞“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提示:巧妙地運用比喻,把溪流比作北斗星那樣曲折,又比作蛇行那樣彎曲,讓人讀了有身臨其境之感。

  2、寫法探究。(多媒體顯示)

  五、拓展延伸

  (一)趣味欣賞課文,把握寫景特點。

  從文中任選一處造句,必須要用含有“清”字的一個詞。

  (1)“水尤清冽”形容水“清澈”透明。

  (2)“寂寥無人,悽神寒骨”的環境是“清寂”的。

  (3)流水撞擊兩岸發出“清脆”的聲音。

  (4)“清涼”的竹林裡飄散著“清新”的氣息。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景物很“清幽”。

  (6)“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氣氛顯得很“清冷”,內心很“悽清”。

  (二)《小石潭記》趣味欣賞。學生記錄並朗誦。(多媒體顯示)

  (三)根據圖片背課文。(多媒體顯示)

  六、課堂總結:

  七、佈置作業

  八、板書設計

  清脆

  清澈

  清新

  清清秀

  清幽

  清悽

  清冷

  沈興邦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