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英英學古詩》教學反思

《英英學古詩》教學反思

《英英學古詩》教學反思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詩的型別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英英學古詩》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英英學古詩》教學反思1

  是一篇對話文章,課文以奶奶和英英的對話的形式引出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名作《靜夜思》。課文內容淺顯易懂,而且這首詩很多同學都能背得出,可能一開始上課的時候學生對形式上有所不解,結果在第一課時的時候,確實如此,有個別的同學連幾次對話都不知道,因此我就先讓孩子們看看這篇課文和原來學過的課文有什麼地方不同,接著再讓他們說說是和誰在說話,說了幾次,學生便一一作了回答,然後我再告訴孩子們,這就是這篇文章的與眾不同,它是一篇對話的文章,這樣,孩子們也就領悟了。

  上好這篇文章,感覺孩子們的課堂表現很平淡,當然也有起波瀾的時候,特別是在理解古詩意思的時候,有孩子就透過觀察想象,告訴了我們,李白在這個月圓之夜,中秋節的團圓之夜,當其他人都在和家人團聚的時候,李白卻獨自一人在他鄉,感受著孤獨之情,難免會想念故鄉,想念故鄉的親人。接著讓他們聯絡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有學生就結合自身體驗說出了身在異鄉的特別感受,於是,我便讓孩子們拿起書,再讀讀課文的時候,他們的朗讀出乎我的意料,讓我也體會到了他們像李白大詩人那樣的淡淡憂傷。

  我想,好的感受就要引導學生激發廣闊的思維,從而才能真正的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英英學古詩》教學反思2

  《英英學古詩》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課主要寫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對話,對話中英英介紹了古詩《靜夜思》的詩句、詩意和作者。

  在一年級的時候,學生們接觸過“文包詩”的格式,在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又重新接觸這種文字格式,一是對舊知識的鞏固,二是對新知識的學習。這篇課文和《詠華山》還是有區別的。《詠華山》是透過記敘的方式向我們出示了“文包詩”的格式,而本課主要是透過創設一定的情境,人物之間的對話來表現英英學了古詩之後主動與人交流的學習方式,也教育我們每個學生要養成主動與人交流的學習方法。

  在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我並沒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讓學生讀後說想法,而是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分角色表演。

  在上課伊始,我利用學樂雲教學平臺中的資源播放了一段微課影片,學生們在影片中初步地瞭解了本課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們大聲地朗讀課文,每篇課文朗讀至少5遍以上,這樣才能令學生們瞭解課文的內容,結合這兩方面的內容,學生們對課文的理解已經八九不離十了,因此,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採用了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學生自己去尋找想要合作的小夥伴,一人演英英,一人演奶奶。我看到他們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都不想聽老師乾巴巴地講課文。

  在表演之前,說明要求:在5分鐘之內,爭取把對話的內容瞭解,並能輕鬆自如地表演出來,特別強調了第二部分是比較難以理解的,話的內容也比較多,所以這部分可以看著書讀,但最好還是要能夠背誦下來。接下來的5分中,除了馬某某,其他同學都找到了自己的小夥伴,並開始表演了。我看到她自己在那裡悶悶不樂的,不能讓她自己坐在座位上,因此,我讓她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我配合著。每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盡情地表演。有的同學為了能夠被老師肯定,在不斷地練習,並把第二部分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下來了。學生們在規定的時間範圍內都幾乎準備好,就等著“一決高下”。學生們躍躍欲試地爭相舉手,都想第一個表演。為了起一個不錯的開頭,讓一組優等生來表演,並讓其他同學認真觀察,說出其中的優點和缺點,以及在表演的時候自己需要注意的方面。在學生們表演的時候,為了讓他們更加輕鬆地展現,和他們開幾句玩笑,“這位奶奶好可愛呦”“這位奶奶好瘦小呦”“這位奶奶長得真漂亮”……這樣既讓學生們產生一種輕鬆的心理,還拉近了和學生們之間的心理距離,可謂“一石二鳥”。

  學生們在表演中盡情地表現出了英英和奶奶對話的表情和語氣,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想要表達的主要內容。學生們個個都彰顯本性,甚至有的同學還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你都能把第二部分背誦下來,我會比你背得更好,學生們在這種你爭我趕中學到的不僅是知識,更多的是要勇於突破自己,具有永攀高峰的決心。

  在表演結束後,讓學生們說說在表演中自己都有哪些收穫。“我的收穫是百分之百”“我瞭解了《靜夜思》的作者是誰”“我明白了這首詩是什麼意思”。我並沒有過多地講解對話的內容,學生們在表演中自己感悟到,領會到的課文所講的主要內容,這是比老師在講臺上口若懸河地講解的效果要好,還提高了學生們概括總結的能力。為了讓學生們瞭解李白作這首詩的時代背景和心情,結合第二部分的對話內容對《靜夜思》中每句詩進行了分析,並讓學生在書中標註出每句詩的含義,把“疑”“地上霜”“舉頭”“低頭”等詞句進行了細緻的分析,進而瞭解了作者在月圓之時,見到的皎潔月光映在自己的窗前,彷彿是地上的“白霜”,暗含了天氣的寒冷,更多的是表達了作者隻身在外的孤寂之情,藉以月光,想起自己的故鄉和親人。

《英英學古詩》教學反思3

  《英英學古詩》是典型的“文包詩”課文,課文寫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對話,對話中英英生動而自然地介紹了故事《靜夜思》的作者及詩句的意思。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要體會到〈靜夜思〉一詩中的思鄉之情,是有一定難度的, 在本案例中,我抓住了詩題中的三個字:靜、夜、思,透過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看圖,展開想象,引導學生走進“靜夜”的情境中,層層深入,激發學生的情感,思詩人之思,品詩中之情,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詩人的思鄉之情,突破了體味詩意的難點。我並沒有直接按課文的程式來上。我先設計了一系列話題,讓同學們先觀察圖中的月亮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月亮有什麼不同?這大概是什麼時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過中秋節的?假如你一個人在他鄉,看著那圓圓的月亮,你會想些什麼呢?而同學們也暢所欲言地說出了自己的感受,進入了我預先設計好的教學思路中來了。於是,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詩《靜夜思》,讓同學們瞭解李白在作這首詩時的背景後能更好的理解這首古詩。同時也充分迎合了他們富於想象的這一心理特點。在引導想象的過程中,開拓詩的意境,再現詩人感受。我想只有把孕伏於知識體系中的潛在的方法因素變為學生學習的直接物件,這樣才有可能啟迪和引導學生對知識創造過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內容中的靜態知識轉變為學生思維活動中的動態作用物件,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英英學古詩》教學反思4

  本學期,我參加了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重點課題《誦讀經典詩文,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的課題研究。如何把誦讀中華經典詩文與語文教學有機統一呢?為此,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大膽地嘗試。下面是我教《英英學古詩》一課中的一些體會:

  《新課標》在第一學段的目標中指出:“誦讀兒歌、童謠和淺顯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這一精神與誦讀經典詩文的基本原則是“不求甚解,須知大意”的指導思想相符合。因此,教學本課,我注意在誦讀過程引導學生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培養語感。例如:指導學生誦讀古詩採取“在情境中朗讀”的方法,利用題頭課文插圖創設生活場景,讓學生分角色練讀,充分朗讀第二次對話內容。利用第二幅圖,配上清幽的音樂,教師用充滿詩意和感情的語言描繪畫面,把學生帶進詩的意境中;再讓學生看圖想象:“中秋節,假如你一個人在他鄉,看著那圓圓的月亮,你會想些什麼呢?”引導學生轉換角色,層層深入地體會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最後回到古詩朗讀上,透過指導學生各自朗讀、分組朗讀、分角色朗讀等,達到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的要求。

  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設計充分迎合了二年級小朋友富於想象的這一心理特點,在引導學生想象的同時,開拓的意境,再現了詩人的感受。 我想,在低年段古詩教學中詞句的疏通,當淡出時則淡出,拋去繁瑣古板的分析和死記硬背。這樣,學生既能輕鬆地學習古詩,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又領略到古詩文獨有的意境之美,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為他們未來的發展打好基礎。

《英英學古詩》教學反思5

  《英英學古詩》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以對話的形式出現,語言淺顯易懂,能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它屬於“文包詩”課文,課文寫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對話,對話中英英生動而自然地介紹了古詩《靜夜思》的作者及詩句的意思。因而我把教學目標定為:

  1、讓學生理解唐詩《靜夜思》的意思,在誦讀中體會詩人思念、熱愛故鄉的感情。

  2、能讀出課文對話的特點。

  《靜夜思》這首詩對於我們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很熟悉,一年級的時候我已經教他們背過。而我們的學生,他們所謂的能讀、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的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於詩意及蘊含的道理還不明白。所以,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落實在背誦詩句的意思上,同時讀好人物的對話,體會作者所寄予的情感。

  講解課文時,我並沒有直接按課文的程式來上。而是創設情境,讓同學們先觀察圖中的月亮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月亮有什麼不同?這大概是什麼時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過中秋節的?假如你一個人在他鄉,看著那圓圓的月亮,你會想些什麼呢?同學們暢所欲言地說出了自己的感受,進入了我預先設計好的教學思路中來了。於是,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詩《靜夜思》,讓同學們瞭解李白在作這首詩時的背景後能更好的理解這首古詩。同時也充分迎合了他們富於想象的這一心理特點。在引導想象的過程中,開拓詩的意境,再現詩人感受。我想只有把蘊含於知識體系中的潛在的方法因素變為學生學習的直接物件,這樣才有可能啟迪和引導學生對知識創造過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內容中的靜態知識轉變為學生思維活動中的動態作用物件,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這一節課是我們二年級語文組集體備課的展示課。提到集體備課,我不得不感謝我們組其他三位語文老師對我的無私幫助,剛開始我備課的初稿存在不少漏洞,同事們從不同的角度發表自己的觀點,我覺得他們的水平都很高,提的建議對我很有幫助。經過修改,最終完成了復備任務。這次展示課我主要講了第一課時的內容。

  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認識本課的生字新詞,瞭解對話的表現形式,理解《靜夜思》表達的思想感情。第二課時,再開展分角色朗讀訓練,背誦課文,學寫生字,拓展蒐集背誦李白的其它詩作。

  這節課上下來,我感覺有幾個不足之處。第一,課件當中的字太小了,學生看不清楚。第二,過於注重講讀課文,學生朗讀的形式太單調。如果能指導他們分角色朗讀會更好。第三,在理解古詩之前,先讓引導學生解釋詩題會更好一些。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引以為鑑,把教學過程設計得再精細一些,再完善一些。

《英英學古詩》教學反思6

  《英英學古詩》這篇課文用了和以往不同的方式——對話形式,生動而自然地介紹了古詩《靜夜思》的作者及詩句的意思,讓學生在饒有興味地朗讀祖孫對話的同時,不知不覺地進入古詩的意境。教材有意創設具體生活情景,既學習對話的語言表達形式,又蘊藉古詩教學的內涵,深入淺出,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這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

  師:這篇課文中的小朋友英英把學到的古詩背給奶奶聽,奶奶很高興。你們有沒有學過古詩嗎?

  生:有,好多呢。

  師:那你們願意背給老師聽嗎?

  生:願意。(生紛紛舉手)

  生:老師,我媽媽很早就教會我《靜夜思》了,我背給你聽……

  (師以書上的形式提問,引導學生按對話形式背誦古詩)

  師:你背得真好,比英英學得快。

  生:老師,可以背其它學過的古詩嗎?

  師:當然可以,你還會背別的詩呀?快背給我聽聽。

  生:老師,我在家了學過《草》這首詩,是我奶奶教的,我背給你聽……(師引導提問,學生說不完整的詩意加以補充。)

  師:你真了不起,學得可真多。同學們都想把自己學過的古詩背給老師聽呀,老師給你們想個辦法:坐在一起的兩個小朋友各做一回小老師,用書上的對話形式背給小老師聽一聽。

  透過這個環節,不但訓練了學生口語對話能力,還激發了學生背古詩的興趣,在課結束之前我延伸課堂:

  師:剛才,我們把學過的古詩背給老師聽,同學聽,回家後也可以像英英一樣背給爺爺、奶奶聽,爸爸、媽媽聽。

  師:老師決定在兩週後舉行一次賽詩會,以學習小組為一小組,分別把自己學過的古詩教給小組裡的同學,看哪一小組的同學學得古詩多。

  這一環節,我用兩週的時間給學生準備,學生壓力不大,感覺也不累,但自主學習古詩的興趣很高,有的學生還天天向我彙報學習的情況,我不斷地表揚激勵他們,帶動了全班學生,讓我真正感覺到學生在具體生活情景中,學習古詩的興趣被激發了。

《英英學古詩》教學反思7

  《英英學古詩》是“文包詩”課文,課文寫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對話,對話中英英生動而自然地介紹了古詩《靜夜思》的作者及詩句的意思。

  課文淺顯易懂,學生一讀便會明白其中的意思,只是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們沒見過這樣的課文形式,沒讀過這樣的文章,所以好多學生把人物說的話都加起來,說是五次對話,學生的回答讓我為之一震,原來孩子們還不懂得什麼是人物的對話,他們還找不準有幾次對話,我的備課中真是高估了他們。於是我利用分角色朗讀的方法,讓孩子們慢慢找尋人物的對話。經過同位互讀,男女生讀,師生讀,學生基本知道了課文一共有三次人物的對話。看到孩子們找到答案後的開心樣子,作為老師的我們能不幸福嗎?

  《靜夜思》這首詩對於我們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很熟悉,大多數的學生都已經會背了。而我們的學生,他們所謂的能讀、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還不認識,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於詩意及蘊含的道理還不明白。所以,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落實在背誦詩句的意思上,同時讀好人物的對話,體會作者所寄予的情感。

  講解課文時,我並沒有直接按課文的程式來上。而是創設情境,讓同學們先觀察圖中的月亮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月亮有什麼不同?這大概是什麼時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過中秋節的?假如你一個人在他鄉,看著那圓圓的月亮,你會想些什麼呢?同學們暢所欲言地說出了自己的感受,進入了我預先設計好的教學思路中來了。於是,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詩《靜夜思》,讓同學們瞭解李白在作這首詩時的背景後能更好的理解這首古詩。同時也充分迎合了他們富於想象的這一心理特點。在引導想象的過程中,開拓詩的意境,再現詩人感受。我想只有把孕伏於知識體系中的潛在的方法因素變為學生學習的直接物件,這樣才有可能啟迪和引導學生對知識創造過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內容中的靜態知識轉變為學生思維活動中的動態作用物件,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總之,針對低年段的學齡特點,在教學中需要我們不斷探索,不斷反思,爭取做一名有責任心的教師,做到“授之以漁”。

《英英學古詩》教學反思8

  《英英學古詩》是“文包詩”型別的課文,寫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對話,對話中英英生動而自然地介紹了古詩《靜夜思》的作者及詩句的意思。

  我覺得課文淺顯易懂,理所當然的以為學生一讀便會明白其中的意思。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們沒見過這樣的課文形式,也沒讀過這樣的文章,當我問到文中有幾次對話時,學生的回答是五次。這樣回答讓我為之一震,原來他們還不懂得什麼是人物的對話,也找不準有幾次對話,於是我採取分角色朗讀的方法,讓孩子們找尋人物的對話。經過反覆朗讀,學生才知道了課文一共有兩次人物的對話。在備課時真是高估了他們啊!

  在講解課文時,我先創設情境,讓學生觀察圖中月亮的形狀,分析這是什麼時候的月亮?你在家是如何過中秋節的?假如中秋節的時候你沒有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看著那圓圓的月亮,你會想些什麼?同學們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感受,他們說“我會很難過”,有的說“我會想念我的爸爸媽媽”,有的還說“我會感到很孤獨”。這是再引出古詩《靜夜思》,讓同學們瞭解李白此時的感受。

  學生透過這節課的學習,瞭解了什麼是“文包詩”,知道了對話如何劃分,也深層次學習了《靜夜思》,掌握了古詩大意,感同身受的體會到了詩人當時的感觸。我想,這就是學有所獲吧。

《英英學古詩》教學反思9

  這是一篇對話文章,課文以奶奶和英英的對話的形式引出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名作《靜夜思》。課文內容淺顯易懂,而且這首詩很多同學都能背得出,可能一開始上課的時候學生對形式上有所不解,結果在第一課時的時候,確實如此,有個別的同學連幾次對話都不知道,因此我就先讓孩子們看看這篇課文和原來學過的課文有什麼地方不同,接著再讓他們說說是和誰在說話,說了幾次,學生便一一作了回答,然後我再告訴孩子們,這就是這篇文章的與眾不同,它是一篇對話的文章,這樣,孩子們也就領悟了。

  上好這篇文章,感覺孩子們的課堂表現很平淡,當然也有起波瀾的時候,特別是在理解古詩意思的時候,有孩子就透過觀察想象,告訴了我們,李白在這個月圓之夜,中秋節的團圓之夜,當其他人都在和家人團聚的時候,李白卻獨自一人在他鄉,感受著孤獨之情,難免會想念故鄉,想念故鄉的親人。接著讓他們聯絡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有學生就結合自身體驗說出了身在異鄉的特別感受,於是,我便讓孩子們拿起書,再讀讀課文的時候,他們的朗讀出乎我的意料,讓我也體會到了他們像李白大詩人那樣的淡淡憂傷。

  我想,好的感受就要引導學生激發廣闊的思維,從而才能真正的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英英學古詩》教學反思10

  《英英學古詩》是一篇“文包詩”課文,寫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對話,對話中英英生動而自然地介紹了古詩《靜夜思》詩句的意思及作者。《靜夜思》這首詩絕大部分同學早就都能背誦,但卻並不真正理解詩的意思。對於對話這種形式也沒見過,更不會讀對話。因而我把教學目標定為:

  1、讓學生理解唐詩《靜夜思》的意思,在誦讀中體會詩人思念、熱愛故鄉的感情。

  2、能讀出課文對話的特點。

  在教學中我主要採取,範讀引路,以讀促悟,利用插圖,創設情境的做法,取得了很不錯的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我還注意到了教學的層次性,在引導學生誦讀古詩時,先進行範讀,讓孩子們體會出節奏,讀出節奏。接著利用插圖,創設情境,再進行範讀,引導學生讀出感情,韻味。這樣,孩子們易於接受,學得輕鬆。在引導學生體會課文對話特點時:先進行師生分角色朗讀,讓學生體會對話的特點,然後再指導讀自然、流利,要像平時說話一樣。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於古詩《靜夜詩》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能讀、能背了。但“古詩”這種語言材料是一種結晶體,蘊藏著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透過調查發現,他們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還不認識,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於詩意及蘊含的道理還不明白。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這方面的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我想,只有把孕伏於知識體系中的潛在的方法因素變為學生學習的直接物件,這樣才有可能啟迪和引導學生對知識創造過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內容中的靜態知識轉變為學生思維活動中的動態作用物件,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我在這節課上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首先,教學語言不夠簡練,太過隨意。

  其次,自己範讀的次數有些多,應多給學生們機會。

  第三,對於古詩意思的理解處理的有些不到位,應該引導學生把意思背一背。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從這節課中吸取經驗,總結教訓,精心研究教材教法,精心組織課堂語言,爭取讓自己的課堂遺憾愈來愈少,亮點越來越多。

《英英學古詩》教學反思11

  這是蘇教版小語第三冊語文教材中第3篇課文《英英學古詩》。課文記錄的是英英和奶奶的對話,透過對話讓學生學習《靜夜思》這首詩。這篇課文的特別之處就是既是一篇對話形式的課文,有時一篇文包詩。總的來說,這堂課上得很失敗。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文字鑽研不透,對《靜夜思》的詩意理解得淺顯化,思路也不清晰。沒有抓住詩題與詩意的聯絡,其實上兩句可以抓住月光引導學生體會秋夜的靜美,下兩句扣“思”,引導學生體會望月思之內容、思之愁悶。沒有抓住這一點來展開我的教學,這是我最懊悔的地方。為了彌補這一個缺憾,我課後特地又去查了《靜夜思》的資料,果然有了新的發現,“窗前明月光”的“床”,我們一般把他理解為是詩人睡的床,然而對於這個“床”字,人們還存在這令一番解讀。有人認為這個“床”指的是室外的井床,因為古代的窗戶是不透明的,月光很難照進屋子,即使是把窗戶開啟,月光也只能照進一小片,很難讓人有“疑是地上霜”的感覺。從這一角度看來,把“床”解釋為井床似乎更加恰當,一大片的月光照在井床邊,詩人走到屋外,看見這樣的情景,還以為是地上結了一層白霜。

  二、 準備不充分。對二年級學生已有的只是經驗不是很瞭解,而且一開始自己沒有進入狀態,因而當學生的回答超乎了我的預設或者根本不著邊際時,我就亂了陣腳,,忽視了課堂是一種動態的生成,導致整個教學過程就很生硬。還有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就是連板書也遺忘了.

  三、 沒能很好地做到使學生在讀中感悟,把自己預設的答案強加給了孩子。整堂課我都以我的教案為中心,用我的視角和思想,把學生框死在一個狹窄的空間。課堂上與學生的對話,並沒有與學生達成一種愉悅的精神的交流,整個氣氛比較緊張,也許我的話中要透露給學生的資訊很明確,但學生始終沒有跟上我的步調。在後半節課學生的注意力開始不集中了,紀律出現了一些問題。我為了抓緊時間上課,也沒有好好的去管制。這一點後來想想做得非常不好,課後仔細想想,當時如果停下來,表揚一下表現好的同學,學生的注意力相對會集中很多。

  四、還有一個問題是我的課堂教學中一直存在的,但是沒有去深思的問題。那就是學生的朗讀評價。我在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問題,學生朗讀完了以後,我只會評價有感情沒有感情,經過了這堂課以後,我決定好好研究研究這個問題。發現老師在評價學生朗讀情況時,不能僅僅停留在評價這一個層面上,而是應該對學生有一種正面的強化,例如:老師聽了你的朗讀,彷彿真的看到了??你真是一個朗讀高手,老師覺得你哪個詞讀得特別好等等,這樣老師不僅評價了學生的朗讀,還對學生好的方面進行了一種肯定。

  由這堂課看出,我在教學方面,還是非常稚嫩,教學機智、應變能力與課堂的調控能力明顯不足,自己需要不斷地錘鍊。儘管存在很多缺點,但我還是從這一節失敗的課裡學到了很多。只有辛勤勞動才能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這是我教給學生們的,同時也是我要做到的。

《英英學古詩》教學反思12

  《英英學古詩》是一篇“文包詩”課文,寫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對話,對話中英英生動而自然地介紹了古詩《靜夜思》詩句的意思及作者。《靜夜思》這首詩絕大部分同學早就都能背誦,但卻並不真正理解詩的意思。對於對話這種形式也沒見過,更不會讀對話。因而我把教學目標定為:

  1、讓學生理解唐詩《靜夜思》的意思,在誦讀中體會詩人思念、熱愛故鄉的感情。

  2、能讀出課文對話的特點。

  在教學中我主要採取,範讀引路,以讀促悟,利用插圖,創設情境的做法,取得了很不錯的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我還注意到了教學的層次性,在引導學生誦讀古詩時,先進行範讀,讓孩子們體會出節奏,讀出節奏。接著利用插圖,創設情境,再進行範讀,引導學生讀出感情,韻味。這樣,孩子們易於接受,學得輕鬆。在引導學生體會課文對話特點時:先進行師生分角色朗讀,讓學生體會對話的特點,然後再指導讀自然、流利,要像平時說話一樣。

  在課前,我還進行了問題預設,如李白在萬家團聚的日子,仰望明月會想到誰?學生可能會說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妻子兒女……想到這裡時,我考慮李白當時是不是有孩子,有幾個孩子?此時李白離家多久了?經過上網查資料我瞭解到,此時李白雖已26歲,並且離家兩年了,但還沒有結婚,他是在27歲時結的婚。所以,如果有學生提到他在想念他的孩子,要及時糾正。另外,透過查資料我還了解到,“床前明月光”句中的“床”在當時其實指的是座位,唐朝的床叫“榻”。雖然這些問題在課堂教學 中並沒有牽扯到,但因為了解的清楚,透徹,使我覺得上課很有底氣,很自信。

  這節課板書雖總共只有十幾個字,當年頭一天放學後我在教室練了將近一個小時,力求把最完美的一面展示給學生。

  我想,這節課能收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和課前的充分準備是分不開的。

  有人說,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在這節課上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首先,教學語言不夠簡練,太過隨意。

  其次,自己範讀的次數有些多,應多給學生們機會。

  第三,對於古詩意思的理解處理的有些不到位,應該引導學生把意思背一背。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從這節課中吸取經驗,總結教訓,精心研究教材教法,精心組織課堂語言,爭取讓自己的課堂遺憾愈來愈少,亮點越來越多。

《英英學古詩》教學反思13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於古詩《靜夜詩》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能讀、能背了。但“古詩”這種語言材料是一種結晶體,蘊藏著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透過調查發現,他們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還不認識,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於詩意及蘊含的道理還不明白。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這方面的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我並沒有直接按課文中的程式來上。我先設計一系列的話題,讓同學們先觀察圖中的月亮於平時我們看到的月亮有什麼不同?這大概是什麼時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過中秋的?假如你一個人在他鄉,看著那圓圓的月亮,你會想些什麼呢?而同學們也暢所欲言的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進入了我預先設計好的教學思路中來了。從而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詩〈靜夜詩〉,讓同學們在瞭解李白在做這首詩時的背景後能更好的理解這首古詩。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也充分迎合了二年級小朋友富於想象的這一心理特點。在引導學生想象的同時,開拓時的意境,再現詩人的感受。

  我想,只有把孕伏於知識體系中的潛在的方法因素變為學生學習的直接物件,這樣才有可能啟迪和引導學生對知識創造過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內容中的靜態知識轉變為學生思維活動中的動態作用物件,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英英學古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