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醉花陰教學設計

醉花陰教學設計

醉花陰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醉花陰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醉花陰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瞭解李清照其人及其前期詩風

  2、梳理詞意、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清新精美的詞作特色。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梳理詞意、理清思路,把握詞作內容及其情感

  難點:體會作者將抽象情思具體化時清新精美的藝術特色。

  解決辦法:本文字詞內容不難,理解起來相對簡單,但若不將這首詞分不同角度去欣賞,很容易將詞作的情思落入俗套。

  課時安排:1課時

  一、匯入(知識匯入)

  中國的古典詩詞情深意切、意蘊綿長,以“愁”為主題的詩詞比比皆是。崔灝如此說思鄉之愁: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秦觀如此說寂寞之愁: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李煜如此說亡國之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蘇軾如此說生死離別之愁: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今天,我們一起來感悟一下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筆下的相思之愁。

  二、作者介紹

  李清照(1084——約1151),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宋代婉約派女詞人。其詞清新精美,富有真情實感,故名噪一時,稱“易安體”。

  早期生活於政治穩定、經濟發達的北宋,十八歲嫁給情投意合的趙明誠,婚後夫婦二人詩詞唱和、共同整理金石文物,生活頗為舒心適意。對於此時的李清照來說,閨房繡戶是她的生活世界,美滿婚姻是她的人生理想。但隨著趙明誠的出仕,夫妻暫離,生活中出現些許缺憾。因此,李清照早年詞作主要表現一個少女、少婦悠閒風雅的生活情趣,內容多寫自然美景、閨閣生活以及夫婦之間的離別相思,詞調清麗、明快。

  後期經歷了國破、家亡、夫死的悲劇,生活劇變,境遇孤寂悽苦,因此,李清照後期詞作多表現她晚年的淒涼身世和寂寞愁苦,詞調淒涼、低沉。

  三、誦讀體會

  1、學生齊讀,解決基本字音、斷句問題

  2、老師(女)範讀,情境引導,體會詞人情感

  3、錄音(男)範讀,加強情感體會。

  4、再次學生齊讀,回味詞作。

  四、品析詞作

  (一)說重陽

  問1:請在詞作中找出,本詞創作於哪一天?

  明確:重陽節(迴歸原文:佳節又重陽)

  問2: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說一說你對重陽節的瞭解。

  參考:①重陽名稱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故重九亦叫“重陽”。

  ②重陽節傳說桓景治瘟魔

  ③重陽活動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

  ④重陽詩歌

  A、孟浩然《過故人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B、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C、杜牧《九日齊山登高》: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D、毛澤東《採桑子重陽》: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二)品詞作

  問1:重陽節所有的人都在高高興興與家人團聚、慶祝節日。我們的詞人在這一天又是何種心情呢?詞作中哪個字指明瞭這種心情?

  明確:愁。(原文:薄霧濃雲愁永晝)

  問2:請同學們緊扣“愁”字,結合詞作說說自己的體會。

  參考:

  環境:薄霧濃雲

  重陽不陽,反倒是陰沉的天氣,更襯得詞人心情低沉陰鬱。

  景物:瑞腦金獸

  這一句看似寫物實則寫人,描畫了作者一個人無限淒涼地獨坐窗邊,呆呆地看著爐忠瑞腦慢慢燒完的形象,從而體現出詞人孤獨、無聊生活中無限的相思之意。

  玉枕紗廚:描畫了作者秋夜獨眠的情景,一個“涼”字看出詞人的輾轉反側、孤枕難眠,也只有失眠之人才能觀察到夜半時分涼意慢慢滲透的溫度變化,這種涼不僅是天氣之涼,也是詞人身體之涼,更是詞人心境之涼。

  時間:永晝、半夜、又

  “永晝”“半夜”說明作者的愁思從早到晚一直縈繞著詞人。

  “又”說明作者獨自過重陽已經不是一次了,詞人的相思之長可見一斑。

  活動:把酒、賞菊

  重陽節詞人依俗把酒賞菊,但詞人喝的酒是悶酒、是愁酒,因此只能“愁更愁”。賞的菊雖有“暗香盈袖”,此時卻只能讓詞人獨自銷魂。

  名句: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A、修辭:誇張、對比、比喻。以菊喻人,將人菊對比,說人比菊瘦。

  B、意象:“黃花”即菊花,菊花在外形上淡雅清瘦,歷來是君子之花,酷似作者清雅的品格;同時簾外“瘦”菊與作者體態相近,恰當地表現出作者因相思而日漸消瘦的體態。

  C、意境:詞人在重陽佳節之日,把酒賞菊卻愈覺孤獨愁悶,匆匆回到閨閣,此時正有瑟瑟秋風吹起,露出簾內思婦比簾外黃花還消瘦的身影。

  D、情感:詞人因愁而瘦,真真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語)

  補充賞析:

  一則,以簾外黃花與簾內玉人相對比映襯,境況相類、形神相似。

  再則,因花瘦而觸及己瘦,請賓陪主,同命相恤,物我交融,手法甚新。

  三則,用人瘦勝似花瘦,最深至最含蓄地表達了詞人的離思,與詞旨相合,給人餘韻綿綿之感。

  名句故事:據說李清照將這首詞寄給在外做官的丈夫趙明誠後,趙明誠讚賞不已,自愧寫詞不知妻子,卻又想要勝過她,於是杜門謝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詞五十首,並將李清照的這首詞夾雜其中,請友人陸德夫評論。陸德夫細加玩味後說:“只三句絕佳。”趙明誠問哪三句,陸德夫說:“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五、總結

  《醉花陰》一詞,以“愁”字開篇,以“瘦”字結尾,貫穿全詞始終是詞人的孤獨愁絕,正因此,全詞無論是天氣還是景物,無論是瑞腦金獸、玉枕紗廚,還是簾外黃花都染上了詞人的一抹愁苦。透過景物、活動作者將原本看不見、摸不著的愁思表現得具體可感。

  六、作業背誦詞作

  【板書設計】

  重陽

  佳節

  愁

  環境:薄霧濃雲

  時間:晝、夜、又

  活動:把酒、賞菊

  瘦

醉花陰教學設計2

  課題

  《醉花陰》

  教學目標

  1.瞭解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的風格

  2.理解內容,體味意境

  3、初步感受婉約詞的特點,能讀出詞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教學重點

  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詞人的心境

  教學難點

  能夠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詞

  教學方法

  朗讀賞析,合作探究。

  (教)學習過程

  旁註與糾錯

  一、 匯入新課,明確目標:

  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接觸女詩人的作品。的確,中國新文學的傳世作品出自女子之手的確實比例很少,但這決不是女子們沒有才情,而是因為封建社會女子社會地位低下,受教育的機會太少了。今天,我們就學習一位宋代女詞人的作品——李清照的《醉花陰》。

  二、 自主學習,獲取新知:

  1、常識填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 婉約 派女詞人。號易安居士 。她的詞富有真情實感,語言清新自然,流轉如珠,音調優美,故名噪一時,稱為 易安 體。李清照的詞以 南渡 為界,分為前後期,前期內容多寫 閨情(離愁) ,詞風 清麗明快 。後期內容多寫 懷舊悼亡 ,詞風 淒涼低沉 。

  2、字音通關

  薄霧( )永晝( )紗櫥( )盈袖( )

  三、朗讀理解,整體感知:

  (一)朗讀練習

  1、師範讀,生注意:字音、停頓、語氣、語調和情感的把握。

  2、生練讀後指名讀,師生共同予以點評,然後齊讀。

  (二)整體感知

  這首詞所傳遞的最主要的情感是什麼?應該以怎樣的語調去讀?

  四、 深入賞析,合作探究

  1.這首詞哪一句話哪一個字型現了作者的情感?

  答:① “薄霧濃雲愁永晝”中的“愁”字 。

  ②“人比黃花瘦”中的“瘦”字 。

  2.愁是抽象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如何去表現愁呢?在李清照之前有很多寫愁的高手,為我們寫愁樹立了榜樣。請找出一些例句,並總結出寫愁的方法。

  ①白髮三千丈,緣愁是個長 ——李白

  ②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杜甫

  ③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④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秦觀

  這些寫愁的名句共同特點是運用了 誇張、 比喻 手法,將抽象的愁形象化了。李白寫愁,說愁是有長度的,可以衡量的。杜甫寫愁,從一片飛花的飄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何況背後是萬點紅,愁是有 數量 的。李煜把愁比喻一江春水,愁是有 長度、寬度、深度 ;秦觀的愁也是有 數量、深度 的。

  3、李清照是如何寫她的愁的呢?哪些字能體現出來?

  明確:李清照寫愁是從時間的長度上著手,一年之久,相思成災。

  答: “永晝”“半夜”“又”

  李清照的愁思從白天到晚上,甚至更長,佳節又重陽,“又”字說明不止一個重陽節。

  4.詞人為何而愁?

  答:思夫

  5、《醉花陰》是一首小令。李清照的詞有個鮮明的藝術特色,就是情與景的互動相融。而且,她非常善於摘取個人生活當中極富情味的畫面來寫作,很有生活氣息,情真意切。這首詞也同樣如此。請大家先仔細地閱讀全詞,思考一下,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誰能把它概括出來?

  答:上片:重陽思親而不得

  下片:飲酒賞菊愁更愁

  鑑賞評價上片

  1.具體說說詞的上片的內容。(注意,學習詩詞要藉助聯想和想象,不要像古文一樣原文翻譯,可以自由地發揮、補充。小組相互討論交流)

  明確 薄霧淡淡,陰雲濃濃,這漫長的白晝啊,好像永遠沒有盡頭似的,真令人發愁啊。為了消磨這難熬的時光,只好在獸型的香爐當中點起了香料。恰好又碰上了佳節重陽節,每逢佳節倍思親,這讓“我”更加想念出門在外的丈夫。秋夜就寢,玉製的枕頭,輕紗作的帳幔,涼氣透骨,真叫人徹夜難眠啊!

  2、下面是我們的合作探究時間,請大家按小組討論,緊扣住“愁”字,以情景交融為方向,自由選擇詞作中的意象來進行簡要的鑑賞分析。

  (1)賞析“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明確:“薄霧”“濃雲”,意境淒涼,借景抒發孤寂的愁情。“永晝”,整日,點出愁的長久。這“薄霧濃雲”不僅佈滿整個天宇,更罩滿詞人心頭。

  “瑞腦銷金獸”,既寫出了時間的漫長,烘托出了環境的悽寂,更寫出了詞人的百無聊賴的愁情。

  此二句移情於景、移情於物,渲染出濃烈的愁苦氣氛:天愁、地愁、物愁、人更愁。

  (2)賞析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

  明確:“佳節又重陽”點明時令,也暗示心緒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半夜涼初透”,既寫季節之涼,更寫內心淒涼。這種涼,既是身體之涼,更是心裡之淒涼,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以佳節團聚反襯獨處之悲,情景交融,委婉地展現了丈夫出門宦遊後自己孤獨寂寞的心境。

  3、上片小結:

  上片寫景抒情,情景交融。委婉地展現了丈夫出門宦遊後自己孤獨寂寞的愁苦。

  鑑賞評價下片

  1.我們先對下片作個整體品味,誰來翻譯一下下片的大意?

  後來金人鐵蹄南下,南宋王朝腐敗無能,自毀長城。趙明誠空懷滿腔熱血,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目睹國破家亡,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

  教學環節

  教 學 內 容

  (重點內容:學情分析、教法設計、學法指導、分類推進措施)

  三.朗讀·體悟

  (想象一幅畫面——西風瘦菊,佳人對花興嘆的畫面)

  四.賞析文字

  (學生賞析老師訂正、點撥、補充。)

  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清照文詞絕妙,鬼斧神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被尊為婉約宗主,是中華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李清照的詞可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詞主要描寫傷春怨別和閨閣生活的題材,表現了女詞人多情善感的個性。如《如夢令》描寫惜春憐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另一首:《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歐鷺。

  她後期詞則充滿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濃重傷情調,從而表達了對故國、舊事的深情眷戀。如《聲聲慢》上片表現詞人「尋尋覓覓」,又無所寄託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環境中獨自傷心的神態。下片觸景生情、悲秋自憐:「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全詞語言明白、節奏急促,情調悽婉。另一首有名的《永遇樂》由「元宵佳節」引起感傷,追懷往日的「中州盛日」。下片寫到: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全詞流露出對國家變故、昔樂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後來宋末詞人劉晨翁讀此詞,不禁「為之淚下」。

  李清照的詞獨具一家風貌,被後人稱為「易安體」。李詞的主要特點有: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經歷寫詞,塑造了前所未有的個性鮮明的女性形象,從而擴大了傳統婉約詞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內涵。二是善於從書面語言和日常口語裡提煉出生動曉暢的語言;善於運用白描和鋪敘手法,構成渾然一體的'境界。

  請同學來朗讀這首詞,讓我們從中更好的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朗讀,師生點評。

  三小組自由朗讀,說說自己這首詞的感情基調是什麼樣的?用自己的話概括本詞的內容。

  感情基調:寂寞、憂鬱重陽佳節獨守空閨,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緒。這首詞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趙明誠分別之後所寫,表達了重陽佳節獨守空閨,思念丈夫的寂寞與孤寂的愁緒。

  詞的語言具有凝練,含蓄的特點。所以文章中的每個詞句都可能會有很深刻的內涵或者包含著豐富的情感。下面我們就一起再讀課文,併到詞句中去挖一挖,試試能挖出多少字面以外的東西。

  上片與秋涼情景,由白天寫到夜晚,愁苦孤獨之情充滿其中。

  首二句就白晝來寫:“薄霧濃雲愁永晝”。這“薄霧濃雲”不僅佈滿整個天宇,更罩滿詞人心頭。

  “愁永晝”——天為什麼永遠都不黑呢,這是因為心情煩躁和憂愁,所以才會覺得時間特別的漫長。

  愁什麼呢?愁親人久別,不知一切可好。愁不知何日才是歸期,自己何時才能結束這種孤苦伶仃,獨守空房的日子。

  師:能想象一下當時詩人的形象嗎?

  生:一個消瘦的女子淒涼地站在視窗呆呆看著香爐內青煙一點點上升,變淡,直至無形。她站得累了,頭仰得酸了,但頭頂上的太陽卻仍在原處徘徊不前。

  教學環節

  教 學 內 容

  (重點內容:學情分析、教法設計、學法指導、分類推進措施)

  師:此愁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瑞腦消金獸”,寫出了時間的漫長無聊,同時又烘托出環境的悽寂,天氣陰沉,香已燃盡渲染寂寥無聊的環境氛圍,“佳節又重陽”點明時令,也暗示心緒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

  “消金獸”的“消”——消失,消融。為什麼想到消融?它寫出了香爐內的香在一寸寸的消解融化,香氣卻一點點的彌散在房間的每個角落了。而消失卻有灰飛煙滅之感,既看不出過程也看不到效果。

  好一個消融,冰消融後留下個春天,香消融後留下個相思。

  “佳節又重陽”的“又”有“再”的意思,本來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都是全家人團聚,一起登高,賞菊的好日子,但在孤獨的作者看來,這個重陽無疑再次勾起了自己對遠方丈夫的思念,一個又字包含了詞人無盡的傷感和惆悵之情,真是舉世皆樂我獨愁呀。

  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時本應夫妻團圓、共同飲酒賞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會“玉枕紗廚,夜半涼初透”的。“初”是有“剛剛”的意思,如“家有小女初長成”,但在這裡譯成“開始”更加貼切一點。因為一天中最冷的時候不是在夜半,而是在日出前後,從夜半時起,氣溫才開始持續下降,還沒有真的涼透。這個“初”表明氣溫開始下降,還沒有涼透,但我覺得這個“透”不僅僅指溫度上的涼,更指作者心理上的悲涼,孤枕難眠之時,連心都涼透了。這種涼,既是身體之涼,更是心裡之淒涼,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玉枕紗廚”這樣一些具有特徵性的事物與詞人特殊的感受中寫出了透人肌膚的秋寒,暗示詞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貫穿“永晝”與“一夜”的則是“愁”、“涼”二字。深秋的節候、物態、人情,已宛然在目。這是構成下片“人比黃花瘦”的原因。

  下片則倒敘黃昏時獨自飲酒的悽若。

  古人在舊曆九月九日這天,有賞菊飲酒的風習。唐詩人孟浩然《過故人莊》中就有“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之句。宋時,此風不衰。所以重九這天,詞人照樣要“東籬把酒”直飲到“黃昏後”,菊花的幽香盛滿了衣袖。然而她,卻不禁觸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無法送給遠方的親人,這兩句寫的是佳節依舊,賞菊依舊,但人的情狀卻有所不同了。“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寂寞無聊的詞人獨自面對重陽佳節,眼見天近黃昏,詞人才勉強移步菊花之下,以酒消愁,結果連衣袖都沾滿了菊花的香氣。

  這裡有“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味道。“暗香”還有一個典故,所以它不僅僅指菊花的香氣,還暗含瞭如此良辰美景卻無人能共的哀怨之情。

  一桌、一椅、一花、一酒、一人、一斜陽,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匆匆離開東籬,回到閨房,瑟瑟西風把簾子掀起,人感到一陣寒意,聯想到把酒相對的菊花,頓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於是,末句“人比黃花瘦”,更成為千古絕唱。從“卷”中,我可以想象西風一定很大很猛,所以風中的菊花才會被吹得凋零,脫落。但菊花的“瘦”不是吹出來的,那它的“瘦”又從何而來?

  生:外形比較瘦,看它的莖又細又長,像個瘦高個兒。它的花瓣也很單薄,瘦窄。

  師:人不至於比花更瘦弱吧?

  生:可能強調的不僅僅是外形,更多的是精神。西風中的菊花尚且能鬥風傲霜,但簾內的詞人卻因為思念和孤獨而萎靡不振。

  生:這是反襯吧,寫出人尚不如花。

  生:詞人“愁”瘦了,你看思念把人都折磨得比黃花還瘦,可見詞人心裡有多苦,思念有多深。

  師:詞人用“瘦”把愁表現得淋漓盡致,愁思本來應該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詞人卻巧妙地用黃花這種真實可感的形象把抽象的“愁”

  教學環節

  教 學 內 容

  (重點內容:學情分析、教法設計、學法指導、分類推進措施)

  五.總結詞的意境

  六.情讀·悟情

  【說明】在理解內涵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朗讀,可謂水到渠成,我們經常會抱怨學生讀得不好,沒有感情,說他們不會讀書,其實他們不是不會讀而是沒有讀懂,他連其中的感情都不清楚,你讓他怎麼讀出感情呢?所以要想讀出感情必須建立在學生徹底領悟文章的基礎上,真是磨刀不誤砍柴工。

  具體直觀地表現了出來,真不愧為中國第一女詞人。還能說出其他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的詩句嗎?

  生: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 。

  生:小時候,鄉愁是一張小小的郵票。

  生: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末尾三句設想奇妙,比喻精彩,上下對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異趣之感。這三句,共同創造出一個悽清寂寥的深秋懷人的境界。

  在這首詞裡,雖然寫的是思親,但是卻沒有出現思親或相思之苦的語句,而是用了敘事的方式,表達出深深的思親的愁苦。顯的很沉重高雅。

  古詩詞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屢見不鮮,比喻的巧妙也是這首詞廣泛傳誦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人與綠楊俱瘦”(宋無名氏《如夢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宋程垓《攤破江城子》),“天還知道,和天也瘦。”(秦觀《水龍吟》)等等。但比較起來卻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寫得這樣成功。原因是,這首詞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結合得十分緊密,極切合女詞人的身份和情致,讀之親切。

  詞中還適當地運用了烘雲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韻味。例如,下片寫菊,並以菊喻人。但全篇卻不見一“菊”字。“東籬’,本來是用陶淵明‘採菊東籬下”詩意,但卻隱去了“採菊”二字,實際是藏頭。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來有“菊花”二字,因古人於九月九日有飲菊花酒的風習,這裡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這裡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氣。“黃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見,全詞不見一個“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態卻俱現紙上。詞中多此一層轉折,吟味時多一層思考,詩的韻味也因之增厚一層。

  透過描述了重陽佳節作者把酒賞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種淒涼寂寥的氛圍,表達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與孤寂的心情。

  元伊士珍《琅環記》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陽《醉花明》詞函致趙明誠。明誠歎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忌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城詰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易安作也。”不論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單從這故事的流傳就足以說明李清照的生活體驗不是一般文人所能體驗得了的;他的藝術風格與藝術技巧,也不是一般詞人所能模仿得了的。詞裡出現的那種多愁善感、弱不禁風的閨閣美人形象,也正是這樣創造出來的。因為這一形象是封建社會特定歷史時期與特定階層的產物。

  所以,今天我們在欣賞時,主要借鑑她的表現手法和表達方法。千萬不要成了“愛上層樓”者,到時還要“為賦新詞強說愁”。

  “歌以詠志”,詞本來就是用來吟唱的,所以我們當然也要好好來吟哦一番,看用怎樣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吟出剛才挖出的各種感情,每組選讀一句,賽一賽哪一組讀得最好。

  小組內進行朗讀比賽,同學點評(注意語速,節奏,重音,感情)。

  在賽讀過程中,大家進一步理解了作者感情,並逐漸把詞人悽苦、哀怨的相思之情演繹得淋漓盡致。

  教學環節

  教 學 內 容

  (重點內容:學情分析、教法設計、學法指導、分類推進措施)

  七.課堂總結

  【說明】嘗試著教給學生一個閱讀方法,並適當進行總結,希望他們能夠用這把鑰匙開啟更多的文學之門。這對於老師來說,將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八.作業

  說說學完這首詞的感受或收穫?

  1.在描寫中注入深情。

  2.用形象化的手法。

  3.詞語不僅有字面意義,還有隱含意義,我們要善於提問,善於挖掘。

  4.要想讀好詩,必須先理解好。

  師:培根說:“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偉人在談話”,其實讀一首好詞也就認識了一個詞人,希望大家用我們學到的方法多讀多問多挖,認識更多的詞人,詩人,偉人。

  自選一首李清照的詞,結合對作品的賞析,談談你對婉約派創作風格的理解。

  教學後記

醉花陰教學設計8

  一、教材分析:

  教材選了李清照的兩首詞——《醉花陰》和《如夢令》,均屬於李清照的前期作品,即便是寫惜花、寫離愁,仍格調清新,筆法自然,毫無矯飾。充分體現了李清照作為一代“婉約詞宗”的大家風範。

  《醉花陰》講述的是作者李清照在丈夫趙明誠長期外出做官之時,獨自把酒賞菊過重陽的事。詞中作者透過一系列畫面把自己對丈夫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因為是詞,所以本文的語句顯得含蓄,單從詞的字面上看,學生不易讀懂,因此本文的教學光靠朗讀是遠遠不夠的,重點放在賞讀詩句上,透過賞讀分析進而體會詩人的情感。

  《如夢令》寫惜花之情,此詞篇幅短小,但意趣橫生,主要以對話形式加以表現,很有生活情趣。全詞猶如一場獨幕劇,環境氛圍、人物的對白、動作、神態、心裡活靈活現,躍然紙上。限於課堂時間限制,在教材處理時不能兼顧,只能一主一次——重點賞析《醉花陰》,而將《如夢令》作為當堂檢測,點到為止。

  二、教學目標設定:

  因為該兩首詩編入選修課本,而且之前學過李清照的幾首詞,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不在於基礎知識和常識,而在於透過比較、分析、閱讀,對李清照對李清照其人、其創作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和把握。鑑於此,我確定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賞讀《醉花陰》,體會詞中婉約蘊藉的情感,充分感受主人公相思的悽苦與美麗,體悟詞人高雅的品格和非凡的勇氣。

  2、涵詠體味李清照詞自然巧妙的藝術手法和意境,提高審美情趣。

  3、瞭解李清照的生平,並透過作品初步瞭解其創作主題及風格。

  三、教學方法:強調誦讀、引導賞析、比較閱讀

  四、課前準備:

  1、蒐集李清照的相關圖片和照片,製作PPT。

  2、準備好《醉花陰》MP3音訊材料。

  3、印發學案,指導學生複習回顧之前學過的李清照的作品。

醉花陰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課標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標:

  (1)透過誦讀準確把握該詞的情感;

  (2)瞭解並把握李清照的創作分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透過誦讀和賞析把握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體會並理解李清照創作分期和創作特點。

  教學過程:

  一、匯入設計

  同學們,我們先看一句臺詞:“皇上,您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PPT展示),當然也有人進行過惡搞。(PPT展示:皇上,您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容嬤嬤嗎)

  實際上,大明湖畔確實出現過一些美女和才女,這裡有一幅對聯為證:

  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

  漱玉集中,金石錄裡,文彩有後主遺風。

  這就是郭沫若題李清照故居漱玉堂的對聯,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走進李清照,學習《李清照詞兩首》。

  二、板塊教學,整體感知

  1.讀一讀。向學生提出四維誦讀要求。

  讀得準確

  讀出節奏

  讀出關鍵

  (愁:一個“愁”字開篇,反應的是作者濃濃的愁思,使全詞都籠罩在悽迷、哀怨的氛圍當中。思考:李清照因何而愁?

  涼。表面上:重陽節,天氣轉涼。玉枕紗櫥,難於風寒。

  深層面:獨居家中,沒有家庭的溫馨,內心感到孤獨、淒涼。)

  引申問題:本詞寫作的季節?時間?

  重陽節。本應於家人團聚,而此時趙明誠在山東做官,李清照在青州老家居住,李清照清寂無聊,寫了這首詞給趙明誠,以寄相思。“永晝”“半夜”“黃昏後”。巧妙抓住了這幾個時間的推移,來寫自己在家中生活的空虛,無聊,來表達自己對丈夫那種夜以繼日的相思之情。

  讀出感覺

  2.品一品。品讀“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黃色的菊花與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體態相近,這樣的比喻比較恰當地反映了當時作者由於作者離開丈夫而孤獨、愁悶的生活和內心情感。

  3.比一比:比較李清照前期作品《如夢令》,闡釋不同環境下的不同創作風格,引進李清照創作分期。

  18歲之前,天真爛漫的少女時代(李格非之女,)。代表作品《點絳唇·蹴罷鞦韆》《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18歲嫁於趙明誠(金石學家),婚後生活幸福,44歲之前有時過著獨居的生活;代表作品:《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醉花陰》

  宋欽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歲,靖康之難;46歲,丈夫趙明誠病逝於建康。

  最後,請同學為該詞選一幅插圖。

  三、總結提升

  本節課是在誦讀和品味中體會李清照這首詞中的情感(描繪孤獨的生活、抒發相思之情);瞭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創作分期。

醉花陰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賞讀《醉花陰》,體會詞中婉約蘊藉的情感,充分感受主人公相思的悽苦與美麗,體悟詞人高雅的品格和非凡的勇氣。

  2、涵詠體味李清照詞自然巧妙的藝術手法和意境,提高審美情趣。

  3、瞭解李清照的生平,並透過作品初步瞭解其創作主題及風格。

  【課堂學習】

  一、匯入新課:

  中國文學史上有這樣一個奇女子,她,出身名門氣質嫻雅;她,詩文書畫無不通曉;她,曾生活幸福愛情美滿;她,又不幸歷經離合喪亂;中國文學女子的第一,中國女性的驕傲!——她就是宋代婉約詞宗易安居士——李清照。

  我很崇拜他,所以今年暑假裡,我特意去拜訪了她的故居——李清照紀念堂。(在濟南趵突泉公園裡面,門票40元,這是我拍的幾張照片。)今天,我將帶著大家隨著她的作品一起走近這位偉大的女性。

  走近作者:(該環節可讓學生在課前預習)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約派女詞人,號易安居士。她的詞婉約而不流於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實感,語言清新自然,流轉如珠,音調優美,故名噪一時,號為“易安體”。

  李清照自幼就受過很好的教育,其父親李格非是學者兼散文家,母親出身於官宦人家,也有文學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藝,能詩詞,善書畫,很早就受人注意。李清照十八歲嫁了太學生趙明誠,趙愛好金石之學,也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婚後,他們過著美滿和諧的生活,夫婦在一起常常詩詞唱和,欣賞金石拓片。趙明誠很晚才出仕,到過萊州、淄州等地任職,李清照便常常以詩詞排遣寂寞,表達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1127年趙明誠南下奔母喪。恰在這時,戰亂爆發,金人攻破洛陽,徽、欽二宗被擄,高宗即位,後又南下避難,建立了南宋小朝廷。因趙明誠在江寧任知府,李清照於是載書十五車過淮渡江奔往建康。不久,他們藏於家鄉十餘間屋中的書籍、金石、器物全被焚燬。兩年後,李清照46歲時,趙明誠竟不幸病死。從此她開始了國破、家亡、夫死的悲慘生活旅程。她先是追隨流亡朝廷到過溫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難,最後又寓居於杭州。這期間,她隨身攜帶的她所珍愛的古銅器、書籍等也相繼遺失或被盜。她孤苦伶仃地度過了悲慘的晚年,大概於1155年在臨安去世。

  二、賞讀品味:

  一讀:讀準字音,結合註釋,讀通文句。

  自讀——一生讀——釋疑——齊讀。

  二讀:整體感知,體會感情基調。

  說說這首詞的感情基調是什麼樣的?用自己的話概括本詞的內容。

  明確:感情基調:“愁”——相思、孤寂。

  本詞內容:淡煙薄霧悽迷朦朧,秋涼漸侵,又逢重陽佳節,一個女子獨守空閨,思念丈夫,終日寂寞無聊、孤寂愁苦,形容憔悴。

  生成交流:你從《醉花陰》的哪些資訊中看出詞人寫的是思念丈夫?

  明確:“玉枕”,瓷枕。“紗廚”,即紗帳床榻。玉枕、紗廚往昔是與丈夫與共的,可如今自己卻孤眠獨寢,觸景生情,自然是柔腸寸斷心欲碎了。

  補充背景註釋一:宋徽宗大觀二年重陽節,趙明誠至仰天山羅漢洞觀月,流連忘返;李清照獨居青州歸來堂,重陽賞菊,無人相伴,故作此詞,以抒發寂寞無聊之感。

  過渡:讓我們沉澱心情,小聲輕讀,看一看,觸一觸,聞一聞,品味意象,感受意境。

  三讀:咀嚼品味,引導學生抓住意象,體味感情,探究藝術效果。

  1、全詞的詞眼是什麼?

  愁

  2、你認為本詞中哪些句子能傳達出詞人的“愁”情,試作分析。

  (此題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學生自由找相對應詞句,並能作出對詞句的賞析。集體討論時,板書藝術手法和精煉的詞語:比如移情於物、襯托、比喻、誇張,又、瘦、涼等)

  ①“薄霧濃雲”勾畫一種暗淡陰沉的天氣,烘染出一種陰鬱的氛圍。也襯托出女詞人煩悶的心緒。“薄霧濃雲”,可以說是抒情主人公心境過濾、染色後的景象,也可以說是她心中之愁雲慘霧外化所產生的“幻景”。其實,暗淡陰沉的自然景觀與孤獨傷感的情懷已完全融為一體。

  ②“永”,白晝如此漫長,著實令人發愁!重陽佳節,即農曆九月初九,已是深秋時節,依地理常識看,白晝應是越來越短,怎麼會是“永晝”呢?原來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愁思把它拉長為“永晝”。

  ③“銷”字寫出香料慢慢燃燒,煙霧緩緩騰起:騰起的又何嘗不是愁、不是苦?!時光悄然流逝,而相思之苦何時有個盡頭!

  ④“又”字表明與親人離別已久,獨過佳節已非一回。重陽節又是親人團聚、共登高處、飲酒賞菊之時,而“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個“又”字包含多少美麗的回憶,而又包含多少委屈與無奈,傷感與愁苦!也有人認為,“又”字可以理解為“卻又是”,在此處起遞變和加重語氣的作用。索然寡居時,碰上一般性的節日,譬如說端午節,也還罷了,可恰巧遇上重陽節。詞人意在突出這個佳節思親懷人之情的熾烈。

  生成問題:“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一句寫的是佳景還是愁景?何以見得?明確:佳景襯愁情

  重九這天,寂寞無聊的詞人照樣要“東籬把酒”直飲到“黃昏後”,以酒消愁,菊花的幽香盛滿了衣袖。她不禁觸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不能與君共賞,佳節依舊,賞菊依舊,但人的情狀卻有所不同了,這裡寄情於景,盛滿衣袖的哪裡是菊香啊,正是滿懷的相思寂寥!

  3、關於《醉花陰》有這樣一個故事:易安以重陽《醉花陰》詞函致明誠。明誠歎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忘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

  討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三句歷來為人稱道,說說李清照這三句神來之筆的佳妙之處。

  明確:詞人踽踽獨行,離開東籬,回到閨房,瑟瑟西風把簾子“卷”起,環境更悽清、冷寂,寒意更濃。聯想到把酒相對的菊花,頓生感慨:這次第怎麼不令人傷感哀怨啊,於是詞人反詰、激問“莫道”,這份思愁能否讓人失魂只有當局者感受最切!

  此處是運用比喻,以人喻花。菊外形上纖細,被秋風吹落恰與女詞人憔悴神傷的形象吻合。菊花外形比較瘦,看它的莖又細又長,像個瘦高個兒。它的花瓣也很單薄,瘦窄。這裡寫人“瘦”,以外部形象表現抽象的內在愁情。

  “瘦”字與上文的“愁”字呼應,因為有刻骨的離愁,所以才衣帶漸寬,形容瘦削憔悴。詞人用“瘦”把愁表現得淋漓盡致,愁思本來應該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詞人卻巧妙地用黃花這種真實可感的形象把抽象的“愁”表現出來,可以說愁是瘦原因,瘦是愁的結果。

  人似黃花瘦:除了運用比喻,描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意外,句子安排妥當也是原因之一。她先用一句“莫道不銷魂”做引,再加上一句動態的:“簾卷西風”,這之後,才拿出人似黃花瘦的警句來,三句連成一氣,好像電影中的一個特寫鏡頭,形象性很強。

  4.本詞的藝術手法都有哪些?

  明確:1。移情於景,借景抒情。“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所有意象無不塗上一層愁苦的感情色彩。2。個性化修辭。如“人比黃花瘦”一句,一個衣帶漸寬,腰肢瘦損。一個日夜思念丈夫,愁情滿懷的少婦形象躍然紙上,筆調婉轉含蓄。3。善於用典。佳節又重陽、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四讀:想象入境

  再讀詩歌,展開聯想,把你心目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用你的語言勾勒出來。

  明確:這是一個多愁善感、孤寂無聊、相思情苦、弱不禁風的思婦形象。秋風之中,涼意襲來,一個消瘦的女子獨自徘徊窗前,呆呆看著香爐內青煙一點點上升,變淡,直至無形。又是重陽登高賞菊之佳節,難耐之中,她端起酒杯愁緒千重,獨自徘徊在菊花叢邊,倍增寂寥。這是一個少婦的寂寞離愁。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知世也。”只有結合李清照的身世際遇,我們才能更深刻的體味作品意蘊。

  古代文人的感傷往往透過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去表現。你想到的也許是,薄霧迷濛,彌散四周,濃雲凝重,堆浮天際,一位才女,獨守空房,情思脈脈;

  也許是,夜半時分,涼意襲人,一位佳人,獨宿紗櫥,孤枕難眠,愁腸百結;

  也許是,夕陽西下,東籬秋菊,暗香盈袖,一位詞人,形單影隻,思夫情弦,再次撥動;

  也許是,西風捲簾,黃菊清瘦,一位少婦,玉容憔悴,楚楚可憐。

  評價:相思是如此悽苦,而又如此美麗。悽苦——她使人愁腸百結,黯然魂消;美麗——我們從她徹骨的思念之中也讀出了她與丈夫之間濃濃的愛意。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里,女子的情感是被壓抑被束縛的,而李清照卻把她的感情表露得如此淋漓盡致,我們可以不禁要驚歎於她的非凡勇氣、她的真實性情和她的高雅的品格。

  過渡:相思是如此悽苦,此時,她還有人可以思,但後來她的生活發生了變故,她就沒有這麼幸福的思念了。下面讓我們再進一步瞭解李清照其人其詩。

  三、拓展閱讀:

  比較閱讀下面幾首詞,進一步瞭解李清照創作的主題及風格。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是詞人避亂金華時所作。她歷盡亂離之苦,所以詞情極為悲慼。上片極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悽苦。下片進一步表現悲愁之深重。全詞充滿“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現了她的故國之思。構思新穎,想象豐富。透過暮春景物勾出內心活動,以舴艋舟載不動愁的藝術形象來表達悲愁之多。寫得新穎奇巧,深沉哀婉,遂為絕唱。

  北宋敗亡後,李清照於建炎元年(1127)來到南方,故鄉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燬。建炎三年(1129)丈夫趙明誠病故之後,金人揮兵南侵,李清照為避兵亂而隻身各處流亡。紹興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華時寫了這首《武陵春》詞。這時她已經53歲了,經歷了國家敗亡、家鄉淪陷、文物喪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處境悽慘,內心極其悲痛。這首詞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實的生活片斷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風住塵香花已盡”,交代的是季節特徵,鮮花經過春風的搖動已經零落殆盡,只有土地上還殘留些花的芬芳,說明這時已到了暮春時節。“日晚倦梳頭”是透過日色已晚而作者仍無心梳洗打扮來表達內心的哀傷。下面敘述哀傷的原因和哀傷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在春天裡花開花落年年如此,並沒有新的變化,而人卻與以前大不一樣了,國破、家亡、夫死,她對一切都喪失了興趣。在這裡作者利用“日晚倦梳頭”和“欲語淚先流”兩個外在的行為具體地表達了她內心的濃重哀愁。

  下片一轉,另闢蹊徑,寫道:“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聽人說雙溪春色還不錯,詩人也曾產生了去那裡泛舟的念頭。她想去雙溪泛舟並不是貪戀美景、遊賞心切,而是要尋求一個消除愁苦的去處。不過,轉而卻又否定了自己的計劃。“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怕的是雙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載不動自己內心沉重的哀愁。】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小結:李清照的詞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南渡前】內容:悠閒生活、閨情、離愁;風格:清麗、明快。

  【南渡後】內容:懷舊、悲嘆身世。風格:淒涼、哀婉。

  四、課堂小結

  完成三個目標:

  1、賞讀《醉花陰》,體會詞中婉約蘊藉的情感,充分感受主人公相思的悽苦與美麗,體悟詞人高雅的品格和非凡的勇氣。

  2、涵詠體味李清照詞自然巧妙的藝術手法和意境,提高審美情趣。

  3、瞭解李清照的生平,並透過作品初步瞭解其創作主題及風格。

  學生頓悟整理

  五、鞏固檢測:

  比較閱讀下面兩首詩,你更喜歡哪一首,說說理由。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懶起(節選)

  唐韓偓

  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臥捲簾看。

  明確:李詞所表現的心情同孟浩然《春曉》中“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略同——寫惜花之情,乃是對美好事物的珍惜。此詞主要以對話形式加以表現,尤顯活潑。全詞猶如一場獨幕劇,環境氛圍、人物的對白、動作、神態、心裡活靈活現,躍然紙上。此中運用反襯手法,以捲簾人對花事的淡漠翻出出書請主人公惜花之情。與韓詩相比李詞更給人意趣橫生之感。

  《醉花陰》課後反思

  1、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該部分屬於選修內容,與必修相比,它更側重於引導學生解讀文字內涵,使學生對某一階段或某一專題人物有一個宏觀的認識和掌握。所以,這節課我沒有像以前學習必修內容時那樣將字、詞、句的落實作為重點,而是重在引導學生感悟領會李清照詩歌中的人物美、性情美,感受李清照作為“中國女子文人第一”的風采。從教學效果來看,這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

  2、教學手段多樣:詩歌鑑賞重在誦讀品味。為引導學生真正走入詩歌的意境,課堂上,我先後採用了自由誦讀、聽同學朗讀、聽音樂誦讀、背誦朗讀等多種誦讀方式,使得賞析真正基於誦讀品味之上,使學生獲得真正的閱讀體驗。另外,課上我還採用了提問、追問、組織合作討論、表演課本劇等方式,力爭做到最大化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在充分的思考和活動中完成學習任務。

  3、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走近詩人。匯入新課時,我展示了自己參觀李清照故居的照片,在介紹李清照的經歷時用的是自己拍的照片,學生很感興趣,也使得學習內容更貼近生活。

  4、用富有情感的教學語言和畫面引領學生走進詩情畫意。課堂上,我儘量保持“詩”情,使語言更凝練而富有詩意。製作課件時,我精心設計了背景圖片,努力營造“詩”的文學氛圍,體現語文的學科特點。

  5、主次處理得當。課本選了李清照的兩首詞,課上重點賞析了一首,而將另一首作為檢測題來處理,點面結合,使得重點更突出。

  不足:

  1、“寫”的落實不夠充分。本來設計好的一個環節——在賞析結束時,讓學生用富有詩情的語言將心目中的李清照形象描繪出來,但由於時間關係,最後還是將該環節放在了課下。

  2、師生之間的交流較多而生生互動較少,還可以讓學生的活動更充分一些。

  3、個別環節之間的過渡銜接還不夠自然。

【醉花陰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