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建築/建材/工程/家居> 建築學開題報告

建築學開題報告

建築學開題報告(9篇)

  我們眼下的社會,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報告具有成文事後性的特點。那麼,報告到底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建築學開題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建築學開題報告1

  題目:

  學 院:

  專 業:

  班 級:

  學 號:

  姓 名:

  指導教師:

  填表日期:

  一、選題的依據及意義

  城市商業中心是一個城市商業比較集中的地區,是一個城市發展程度的標誌,是城市居民購物、娛樂、休閒的主要場所。對整個城市居民的集散以及城市的規劃設計都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各地都在建設商業中心。

  之所以選擇廣電中心為課題,是因為商業中心不僅負責組織經濟區域範圍內的商品流通,而且透過組織該地區或跨地區的商品交換、市場活動,直接促進地區間的橫向經濟聯絡,休閒化商業業態將成為大趨勢。因此,做商業中心更有利於鍛鍊學生的設計能力,把握住建築設計的方向,也有利於提高學生解決各種複雜流線關係的能力,見課堂知識與實踐相結合。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從城市商業發展的空間佈局角度出發,城市商業中心可劃分為不同的等級。根據輻射範圍、服務物件、規模體量以及功能定位等因素的不同,大致可以將城市的商業中心等級體系分為都市級、地區級、社群級和特色級四個等級。

  無論是世界或是中國,近數十年來城市化步伐都呈現明顯加快的趨勢。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城市化高度發展,發展中國家也推進了城市擴充套件的速度。商業乃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標誌。在城市化加速發展情況下,怎樣在複雜的城市地域結構中最佳化商業中心佈局,就成為愈益緊迫的實踐課題。

  對於現代化城市地域結構的模式問題,早期曾有美國學者所提出的同心帶模式、扇形模式(功能區模式)和多核模式;中期曾有日本學者提出的多中心模式,以及中國和前蘇聯所提出的分散集團模式;近期則普遍提倡一種多層向心環帶模式。如果加以適當歸納,現代化城市地域結構所取模式基本上有三種,即:①向心集中型,是現今世界上許多中小城市所取模式,②離心分散型,礦業城市多以取此種模式為主;③向心分散型,則是當今大城市的規劃大多趨向採取的一種模式。 實踐中現代商業中心主要有以下幾個發展方向

  第一個方向是理論界對建築綜合體的研究逐步深入。從傳統的對過去的一些區域性的經濟研究,逐步轉向單體建築向複合型建築的整體的研究深入。主要表現為三塊:第一塊是已有專業的研究隊伍;第二塊是在大學裡面,關於綜合體理論的研究;第三塊是海歸派的學者的研究。城市綜合體是中國改革開放下的發展大方向。

  第二個方向是從實踐當中,出現了三支力量。第一支力量是以大型購物中心為載體,逐步發展新型的城市商業綜合體。第二支力量是以休閒為業態的休閒綜合體和旅遊設施綜合體,以及以寫字樓為主體的寫字樓綜合體,都在全國各地都有一些嘗試。比如像中信城市廣場,永珍城都是以商業為主的。出現了以創意地產為主的複合型業態配套的一個主力軍的創業地產綜合體。

  實踐當中第三個表現是,一批專業的、以城市商業綜合體為主要服務物件的專業公司的出現,它與傳統的地產顧問公司不同。商業綜合體跟傳統地產最大的區別在於,商業綜合體要了解區域商業中不同層級的商業發展水平和不同的商業建築形態,以及它所能承載商業的功能。所以專業服務城市商業綜合體的機構隨之產生,也使商業地產專業服務機構進一步細化、進一步專業化,服務深度隨著開發實踐的加入顯得更加專業和細緻。

  三、商業中心設計方法

  縱觀國內外成功的城市商業中心,打造成功的城市商業中心所必備的以下三個特色元素:

  1、歷史文化的沉澱為商業中心積累更多人氣。

  城市商業中心除了投資外能作為一個城市的文化補充,實際上先為社會文化的開發,然後開始對新的商業業態和國際時尚的結合。每座城市都有與其自然景觀相適應的歷史和人文特色已經個性。其與眾不同的個性和特色,加上多年的文化沉澱,不用說本地居民對其熱土有很強的認同感、歸屬感;外地遊客除感嘆優美的景觀外,在精神與情感上也會產生一種落定的感覺。必然為城市商業中心積累更多的人氣。

  2、業態的多元化為商業中心積聚更多商氣。

  按照西方商業業態的發展規律與人均GDP的關係,當一個國家和地區的GDP在1100美金以下,城市化水平在25%以下時,商業處於與農業經濟相匹配的原始狀態;當人均GDP從1100到20xx美金,城市化在45%以下時,商業形態出現第一次升級,百貨商場、商業街、批發市場等傳統商業取代了農業時代的廟會、地攤、集貿市場,商品為工業化下的城市生活提供基本保障;當人均GDP從20xx到4400美金時,為適應城市的發展,商業形態開始出現質的飛躍,多樣化、規模化的現代商業應運而生,如大型購物中心、超市、專賣店、精品店等;當人均GDP在4400美金以上,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時,超越商業範疇的廣義商業如SHOPPINGMALL、旅遊地產、商務地產、物流等綜合商業開始湧現,這一代商業成為推動城市發展和區域進步的新動力。因此,業態的多元化不僅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消費水平,同時也推動了城市商業中心的繁榮。

  3、良好的自然景觀與標誌性建築為商業中心提供更多體驗。 體驗商業的核心就是增加人們購物過程中的愉悅感,這實際上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後引起的消費模式,是消費需求變化帶來的產物。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滿足了,就開始關注情感價值,需要感情上的愉悅享受,這就是體驗。良好的自然景觀、標誌性建築以及合乎尺度的建築室內外空間是這種體驗式商業所必不可少的元素。

  因此商業中心設計時應抓住商業中心的特色元素,將本地特色與商業建築相結合,滿足當地消費者消費以及心理層面的需求。

建築學開題報告2

  研究背景:

  美術館顧名思義,是用來承擔展覽、收藏、研究等功能的承載體,而美術事業,其實質意義上是一種探究藝術真諦和審美的學科,所以對於觀賞有著舉足輕重作用的照明系統是整個設計的重中之重。無論是自然光源還是人工光源,首先沒有光我們就沒有觀賞的可能;其次,它決定了一幅作品的立體感、質感和輪廓形態;最關鍵的是它能夠給控制美術作品的基調、氣氛和意境,成功地二次塑造建築空間。

  從光的物理學角度來看,它的照度是否均勻,它的色溫的平衡,以及它的顯色性都極大地影響著美術作品的色彩質量。採光的均勻照度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採光來決定;而人工照明就要極其注意色溫和顯色性,必要的時候會在構造設計上做相應的處理。

  人工照明是無法和自然光相比擬的,不管是從眼睛的舒適感,最大程度地還原作品的真實面貌,甚至是能源的最佳化的角度,我們首選的一定是自然光,同時自然光還能將觀者和作品之間的關係自然拉近,當然也有報告顯示在自然光條件下, 展品顏色衰減,有機物質腐化,而且自然光具有較大的可變性,受一天中不同時間、地點、天氣變化和照射環境的影響,不夠穩定。

  更具體地說,自然採光可以分為4種類型:天頂採光、側頂採光、側窗採光和高側窗採光。天頂採光提供了均勻的照度,降低了明暗對比,同時獲得了最大的展覽面積,但同時又不能再牆面形成均勻的垂直照度,有時還伴有眩光和反光燈不良反應。側頂採光照度更均勻,基本不會眩光,但是主要應用於小型頂棚,受到建築造型的限制。側窗採光容易引起眩光,但卻和場地景色相互呼應。高側窗採光光線充足,主要也是和造型相聯絡。

  而人工照明系統,靈活自由、易於調整,從而創造各種照明效果,但是由於射程較短,照度和均勻性在短距離內的明顯變化會造成對於作品的心理距離,同時由於太依靠電力系統,一旦電力故障,會引起很大的麻煩。

  鑑於兩種照明系統各自都有優點和缺點,所以本次設計更傾向於二者集合的集合照明系統,取長補短,以自然採光為主要光源,同時在需要的時間和地點(位置)輔以人工光源照明的系統。分析自然光的組成部分,然後成功地加以控制,透過阻擋、提取、過濾等方法對自然採光二次設計,同時加上適當的人工輔助燈源。所以本次設計也將以本人在工作室參加的愛濤美術館為實證研究物件,在此次設計中本人將透過對自然採光視窗的控制來控制自然光系統同時透過大量的計算在適當的位置加上輔助光源,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統。

  研究目的:

  本次設計透過分析美術館的優秀作品的光系統,結合採光分析軟體,例如ecotect analysis等等,力圖在美術館的採光的角度完成一整個最適合和最佳化的光系統,也希望能為以後的美術館設計的照明系統設計提供一定的借鑑。

  研究物件:

  1、 透過查閱資料,瞭解光的原理和組成部分,結合日照分析軟體,對自然照明系統的精確定位是這個設計的重點。

  2、 在初步計算結果的基礎上進行人工輔助系統的設計,最終相輔相成,形成一個完美的光系統

  研究方法:

  1、 調研法:透過對南京、上海及周邊地區美術館的調研,收集採光洞口的詳細資訊,

  包括位置、面積,方向等等,進行分析取樣。

  2、 文獻綜述法:對國內外的美術館採光系統進展進行整理和總結,歸納出現有的採

  光系統的特點、優勢及不足。

  3、 軟體計算法:透過日照分析軟體的精確控制,對整個設計進行不斷調整,最大可能地實現最佳化。

  研究步驟及時間安排:

  第一階段 研讀文獻成果,收集資料 20xx/11—20xx/01

  第二階段 建立設計基本框架 20xx/02

  第三階段 按框架基本完成設計內容 20xx/03—05

  第四階段 修改、整理、檢查、答辯 20xx/06

建築學開題報告3

  1.課題名稱:鋼筋混凝土多層、多跨框架軟體開發

  2.專案研究背景

  所要編寫的結構程式是混凝土的框架結構的設計,建築指各種房屋及其附屬的構築物。建築結構是在建築中,由若干構件,即組成結構的單元如梁、板、柱等,連線而構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稱荷載)的平面或空間體系。編寫算例使用建設部最新出臺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GB50010-20xx,該規範與原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GBJ10-89相比,新增內容約佔15%,有重大修訂的內容約佔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規範內容的部分約佔50%,規範全面總結了原規範釋出實施以來的實踐經驗,借鑑了國外先進標準技術。

  3. 專案研究意義:

  建築中,結構是為建築物提供安全可靠、經久耐用、節能節材、滿足建築功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建築材料、製品、施工的工業化水平密切相關,對發展新技術。新材料,提高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由於結構計算牽扯的數學公式較多,並且所涉及的規範和標準很零碎。並且計算量非常之大,近年來,隨著經濟進一步發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緊張以及商業競爭的激烈化,更加劇了房屋設計的複雜性,許多多高層建築不斷的被建造。這些建築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從勞動量上,都客觀的需要計算機程式的輔助設計。這樣,結構軟體開發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棟建築的結構設計是否合理,主要取決於結構體系、結構佈置、構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強度等級以及主要機構構造是否合理。這些問題已經正確解決,結構計算、施工圖的繪製、則是另令人辛苦的具體程式設計工作了,因此原來在學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將被運用到具體的程式程式碼中去,精力就不僅集中在怎樣利用所學的結構知識來設計出做法,還要想到如何把這些做法用程式碼來實現,

  4.文獻研究概況

  在不同型別的結構設計中有些內容是一樣的,做框架結構設計時關鍵是要減少漏項、減少差錯,計算機也是如此的。關鍵詞:開題報告範文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範文

  開題報告填寫要求

  1.開題報告作為畢業設計(論文)答辯委員會對學生答辯資格審查的`依據材料之一。此報告應在指導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在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前期內完成,經指導教師簽署意見及教研室審查後生效;

  2.開題報告內容必須用黑墨水筆工整書寫或按教務處統一設計的電子文件標準格式(可從教務處網址上下載)列印,禁止列印在其它紙上後剪貼,完成後應及時交給指導教師簽署意見;

建築學開題報告4

  課題的研究背景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程序不斷推進,一方面城市繁榮發展,另一方面也出現了很多城市問題,例如人口過度膨脹、交通擁堵、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破壞等。城市用地的大舉擴張也造成了土地資源和能源的浪費以及交通時間的增加帶來的時間浪費。為了使上述問題得到緩和和解決,城市不斷立體化發展,一方面,高樓大廈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地下空間也逐步得到了人們的重視,城市地下空間不斷增加,並且在空間內容上更加多樣化,於是城市地下商業公共空間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建築學專業論文開題報告

  將商業活動移至地下空間是

  很合適的,這可以將大量的人流引入地下,可以減輕地面交通的壓力,也有利於地面環境的改善;在極端氣候條件下,如嚴寒多雪或酷熱多雨地區,地下購物空間十分受人們的喜愛。而且隨著地鐵的發展,地下空間的交通可達性增強,這給城市地下商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在德國、瑞典、法國、日本、加拿大(見圖)等一些大城市,有很多經營狀況良好的地下商場。

  良好的城市地下商業空間不僅可以滿足人們購物休閒的需求、拉動經濟增長、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形象、展現城市魅力,它還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個舒適的場所,使人們能夠與這個場所進行相互交流進而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人們在這個場所不僅可以休閒購物,還能感受到城市的特色環境和文化品位,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激發並促進健康、積極的社會活動,此外城市地下商業公共空間更能深刻地顯示地域特色歷史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向人們傳遞社會生活、歷史、文化和現代的資訊,對城市的經濟、文化以及人和社會等方面的發展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因此城市地下商業公共空間已經成為豐富人們生活的重要手段,它在現代城市生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地下空間具有不同於地上空間的特殊性,從而形成了人們對地下空間的特殊心理感受。一方面地下空間存在著封閉、黑暗等天然的缺陷,這也使得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它只承擔車輛停放、裝置安置、軌道交通等對空間質量需求較低的城市功能;另一方面,由於地下空間的封閉性而產生知覺資訊的減少,使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感知減弱,從而容易引起不安和消極情緒。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改善地下空間質量已經成為可能。在持續努力下,目前的城市地下商業空間正在不斷改善地下環境的缺點,日益完善的人工光環境和空氣迴圈系統的應用,使得新建的地下購物中心已經基本克服了空氣汙濁及氣氛黑暗壓抑的缺陷。然而由於起步較晚,我國的地下商業公共空間的發展依然比較滯後,並且普遍存在重視物質屬性但是忽略其精神意義的問題。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如我們所知,人是空間的主體,空間設計的目的不僅僅是創造出物質的場所,更要使處於其中的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到滿足。挪威建築評論家諾伯格.舒爾茨認為:“建築首先是精神的蔽所,其次才是身軀的蔽所。”1現代城市地下商業公共空間的設計不僅需要為人們提供一個滿足物質慾望的購物場所,還應該能為人們提供一個精神享受的活動空間。在社會經濟充分發展的今天,人們對精神層面享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果一個場所不能夠使人們與其進行很好的精神交流,不能夠滿足人們1精神方而的需求,那麼這個場所將會失去活力,從而走向衰落。本文從場所精神的角度研究的城市地下商業公共空間有助於從場所的高度找出改善城市地下商業公共空間品質的方法,營造出舒適親切而又充滿人情味的生活氛圍,把城市地下商業公共空間打造成為展現城市日常生活的舞臺,使城市特色得以延續,同時滿足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因此,結合場所精神理論對城市地下商業公共空間的場所精神如何塑造進行討論分析,促進城市地下商業公共空間的物質意義和精神意義更好的融為一體,從而為未來城市地下商業公共空間的設計提供一些參考和建議,正是該課題研究的意義所在。

  另外,本文研究的目的,還希望以北京中關村廣場購物中心為例,將落腳點放在對具體地下商業公共空間的實證分析上,透過對其詳細的研究,摸索一些方法,為以後城市地下商業公共空間的設計提供一些有針對性的建議與對策。

建築學開題報告5

  1.課題名稱:

  鋼筋混凝土多層、多跨框架軟體開發

  2.專案研究背景:

  所要編寫的結構程式是混凝土的框架結構的設計,建築指各種房屋及其附屬的構築物。建築結構是在建築中,由若干構件,即組成結構的單元如梁、板、柱等,連線而構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稱荷載)的平面或空間體系。

  編寫算例使用建設部最新出臺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gb50010-xx,該規範與原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gbj10-89相比,新增內容約佔15%,有重大修訂的內容約佔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規範內容的部分約佔50%,規範全面總結了原規範釋出實施以來的實踐經驗,借鑑了國外先進標準技術。

  3. 專案研究意義:

  建築中,結構是為建築物提供安全可靠、經久耐用、節能節材、滿足建築功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建築材料、製品、施工的工業化水平密切相關,對發展新技術。新材料,提高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由於結構計算牽扯的數學公式較多,並且所涉及的規範與標準很零碎。並且計算量非常之大,近年來,隨著經濟進一步發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緊張以及商業競爭的激烈化,更加劇了房屋設計的複雜性,許多多高層建築不斷的被建造。這些建築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從勞動量上,都客觀的需要計算機程式的輔助設計。這樣,結構軟體開發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棟建築的結構設計是否合理,主要取決於結構體系、結構佈置、構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強度等級以及主要機構構造是否合理。這些問題已經正確解決,結構計算、施工圖的繪製、則是另令人辛苦的具體程式設計工作了,因此原來在學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將被運用到具體的程式程式碼中去,精力就不僅集中在怎樣利用所學的結構知識來設計出做法,還要想到如何把這些做法用程式碼來實現,

  4.文獻研究概況

  在不同型別的結構設計中有些內容是一樣的,做框架結構設計時關鍵是要減少漏項、減少差錯,計算機也是如此的。

  建築結構設計統一標準(gbj68-84) 該標準是為了合理地統一各類材料的建築結構設計的基本原則,是制定工業與民用建築結構荷載規範、鋼結構、薄壁型鋼結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木結構等設計規範以及地基基礎與建築抗震等設計規範應遵守的準則,這些規範均應按本標準的要求制定相應的具體規定。制定其它土木工程結構設計規範時,可參照此標準規定的原則。本標準適用於建築物(包括一般構築物)的整個結構,以及組成結構的構件與基礎;適用於結構的使用階段,以及結構構件的製作、運輸與安裝等施工階段。

  本標準引進了現代結構可靠性設計理論,採用以機率理論為基礎的極限狀態設計方法分析確定,即將各種影響結構可靠性的因素都視為隨機變數,使設計的概念與方法都建立在統計數學的基礎上,並以主要根據統計分析確定的失效機率來度量結構的可靠性,屬於機率設計法,這是設計思想上的重要演進。這也是當代國際上工程結構設計方法發展的總趨勢,而我國在設計規範(或標準)中採用機率極限狀態設計法是迄今為止採用最廣泛的國家。

建築學開題報告6

  研究背景:

  美術館顧名思義,是用來承擔展覽、收藏、研究等功能的承載體,而美術事業,其實質意義上是一種探究藝術真諦和審美的學科,所以對於觀賞有著舉足輕重作用的照明系統是整個設計的重中之重。無論是自然光源還是人工光源,首先沒有光我們就沒有觀賞的可能;其次,它決定了一幅作品的立體感、質感和輪廓形態;最關鍵的是它能夠給控制美術作品的基調、氣氛和意境,成功地二次塑造建築空間。

  從光的物理學角度來看,它的照度是否均勻,它的x溫的平衡,以及它的顯xx都極大地影響著美術作品的xx質量。採光的均勻照度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採光來決定;而人工照明就要極其注意x溫和顯xx,必要的時候會在構造設計上做相應的處理。

  人工照明是無法和自然光相比擬的,不管是從眼睛的舒適感,最大程度地還原作品的真實面貌,甚至是能源的最佳化的角度,我們首選的一定是自然光,同時自然光還能將觀者和作品之間的關係自然拉近,當然也有報告顯示在自然光條件下,展品顏x衰減,有機物質腐化,而且自然光具有較大的可變x,受一天中不同時間、地點、天氣變化和照x環境的影響,不夠穩定。

  更具體地說,自然採光可以分為4種類型:天頂採光、側頂採光、側窗採光和高側窗採光。天頂採光提供了均勻的照度,降低了明暗對比,同時獲得了最大的展覽面積,但同時又不能再牆面形成均勻的垂直照度,有時還伴有眩光和反光燈不良反應。側頂採光照度更均勻,基本不會眩光,但是主要應用於小型頂棚,受到建築造型的限制。側窗採光容易引起眩光,但卻和場地景x相互呼應。高側窗採光光線充足,主要也是和造型相聯絡。

  而人工照明系統,靈活自由、易於調整,從而創造各種照明效果,但是由於x程較短,照度和均勻x在短距離內的明顯變化會造成對於作品的心理距離,同時由於太依靠電力系統,一旦電力故障,會引起很大的麻煩。

  鑑於兩種照明系統各自都有優點和缺點,所以本次設計更傾向於二者x的x照明系統,取長補短,以自然採光為主要光源,同時在需要的時間和地點(位置)輔以人工光源照明的系統。分析自然光的組成部分,然後成功地加以控制,透過阻擋、提取、過濾等方法對自然採光二次設計,同時加上適當的人工輔助燈源。所以本次設計也將以本人在工作室參加的愛濤美術館為實x研究物件,在此次設計中本人將透過對自然採光視窗的控制來控制自然光系統同時透過大量的計算在適當的位置加上輔助光源,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統。

  研究目的:

  本次設計透過分析美術館的優秀作品的光系統,結合採光分析軟體,例如ecotectanalysis等等,力圖在美術館的採光的角度完成一整個最適合和最佳化的光系統,也希望能為以後的美術館設計的照明系統設計提供一定的借鑑。

  研究物件:

  1.透過查閱資料,瞭解光的原理和組成部分,結合日照分析軟體,對自然照明系統的精確定位是這個設計的重點。

  2.在初步計算結果的基礎上進行人工輔助系統的設計,最終相輔相成,形成一個完美的光系統。

  研究方法:

  1.調研法:透過對南京、上海及周邊地區美術館的調研,收集採光洞口的詳細資訊,包括位置、面積,方向等等,進行分析取樣。

  2.文獻綜述法:對國內外的美術館採光系統進展進行整理和總結,歸納出現有的採光系統的特點、優勢及不足。

  3.軟體計算法:透過日照分析軟體的精確控制,對整個設計進行不斷調整,最大可能地實現最佳化。

  研究步驟及時間安排:

  第一階段研讀文獻成果,收集資料20xx/11—20xx/01

  第二階段建立設計基本框架20xx/02

  第三階段按框架基本完成設計內容20xx/03-05

  第四階段修改、整理、檢查、答辯20xx/06

建築學開題報告7

  一、所選課題的目的及意義

  畢業設計是高職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實踐環節。

  透過畢業設計,綜合運用所學過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進行一次較為全面地、系統地總結和訓練,以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熟悉工程設計的內容和程式,掌握中型民用建築設計的原則和方法,掌握建築初步設計的深度要求及圖紙的繪製表達方法,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較全面的鍛鍊和提高,畢業後能儘快地適應工作要求。

  以蘇州工業園(江蘇)獨墅湖中學設計作為建築設計技術專業畢業設計課題,旨在培養學生掌握校園整體空間的規劃設計及單體建築設計的基本原理和設計方法,以及綜合運用建築設計、環境設計及校園規劃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對實際工程進行設計的綜合能力。

  二、課題主要內容及擬解決的問題

  (一)設計概況

  獨墅湖中學規劃用地位於蘇州工業園(江蘇)獨墅湖科教創新區,獨墅湖大道東段,距新區行政中心7.5公里,校區北臨獨墅湖百米寬景觀帶,西靠圍牆子路及世紀花園,東靠星湖街路,南靠新昌路,場地平坦,交通便捷,環境優美。

  所給基地範圍包括獨墅湖中學部分及商學院部分的規劃。

  規劃總用地面積詳見附件1、2。

  (二)設計要求

  為推動園區的穩步迅速發展,設計好具有一流教育設施和環境的中學,同時在教育產業化的背景下提供面向不同物件的商學院規劃,特對本方案提出如下要求:

  1、設計必須具備超前性、科學性、實用性,以期成為蘇州市一流教育設施和環境的中學。

  2、在滿足中學(高中)設計規範要求的前期下,力爭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充分有效地發揮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

  3、方案設計必須為學生的學習,活動考慮,力求功能分割槽明確,布Z合理,為學生創造安靜,美麗,空氣新鮮的學習環境。

  4、校園的主要節點及工程管線必須滿足園區總體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要求。

  5、符合國家相關現行設計規範和普通高等學校建築規劃面積指標。

  (三)設計內容

  1、功能定位及規劃規模

  校園包括中學及商學院兩部分,中學部分規劃在校生3000人,考慮20xx人住宿,商學院部分20xx人全宿制。

  2、建築組成及要求

  (1)中學(在校生3000人,考慮20xx人住宿) a)教學部分

  〃普通教室5000O 〃實驗室(生物實驗室×4,物理實驗室×4,化學實驗室×4) 1500O

  〃公共教室(美術教室,微機室,語音室,史地生室,音樂室)1500O 〃合班教室×3 1000O b)辦公部分

  〃教師辦公20xxO 〃行政辦公500O c)圖書閱覽

  〃書庫200O 〃學生閱覽500O 〃教師閱覽350O d)食堂部分

  〃廚房2400O 〃用餐4000O 〃冷飲100O e)宿舍部分10000O f)後勤配套設施1500O g)體育設施(田徑場,籃球場,乒乓球場,排球場,室內游泳池風雨操場,體操房醫療室) 15000O

  (2)商學院(20xx人全宿制)

  〃辦公1200O 〃教室4800O 〃機房200O 〃階梯教室800O 〃宿舍10000O

建築學開題報告8

  摘要:BIM (建築資訊模型) 是當前建築行業中一種新興的技術, 其從問世至今, 受到了建築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 BIM技術的應用, 從開發、規劃、設計、施工等各個方面影響著建築工程管理。隨著BIM技術應用的不斷推廣, 其在建築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作用也不斷顯現出來, 基於此, 本文總結了BIM技術在建築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優勢, 分析了建築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探討了BIM技術在建築施工安全管理中應用。

  關鍵詞:建築工程; BIM; 安全管理; 措施;

  引言

  隨著建築工程技術的不斷提升, 各類超高層、異形結構等建築受到了國內城市的廣泛歡迎, 然而這類建築也給建築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BIM技術因其具備視覺化、動態化、協調性、模擬性等優勢特徵, 其對建築專案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相比於以往的建築施工安全管理, 應用BIM技術能夠促使專案管理人們能夠及時直觀的發現施工現場的安全隱患, 並及時排查整改安全隱患, 確保建築施工安全。此外, 應用BIM技術, 專案施工安全管理人員可以藉助三維動態進行安全技術交底、安全告知、安全警示等安全教育管理工作, 有利於現場施工人員更加形象的瞭解施工過程的安全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由此可見, 研究BIM技術在建築施工安全管理中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BIM技術在建築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優勢

  1—1 可視性

  BIM技術的應用可以提升建築的視覺化水平, 三維建築資訊模型中包含著建築全面的物理資訊和功能資訊, 在建築施工過程中, 利用BIM模型, 能夠方便的提取出所需的資訊, 這對現場安全佈置, 各類防護搭設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1—2 模擬化

  BIM技術可以對建築的地質環境、裂縫、沉降等進行模擬, 進而對建築結構採取有效的防護措施, 提升建築的穩定性。BIM為建築質量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指導, 不同型別建築系統發揮了各自的建築執行功能。在建築專案施工前, BIM可以對存在危險性的工作進行模擬實驗, 例如深基坑支護施工、腳手架搭設、懸挑架搭設、吊籃施工等, 從而確定最佳施工方案。

  1—3 最佳化性

  建築工程專案的建設過程是一個不斷完善最佳化的過程。BIM模型提供了建築物的實際存在的資訊, 包括幾何資訊、物理資訊等, 利用BIM模型對建築物進行視覺化展示、協調、模擬以及最佳化後, 從而有利於最佳化管理決策。

  2、BIM技術在建築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 管理人員的技術水平有待提升

  BIM技術在建築施工安全管理中的應用對施工專案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然而, 當前建築企業這方面的人才比較欠缺, 一些年齡偏大的安全管理人員思想比較保守, 對新技術的應用顯得不適應, 導致建築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受到一定的限制。一些建築單位重視BIM技術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應用, 也因企業管理人員專業技術能力的欠缺而深受阻礙。

  2—2 建築現場安全管理技術裝置有待提升

  BIM技術在歐美髮達國家已經很早應用在建築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 並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應用效果。我國建築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研究起步晚, 安全管理工作的投入少, 安全管理相關的技術和裝置相對落後, 安全管理專業人才欠缺, 這也導致BIM技術的一些安全管理功能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3、建築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BIM技術的運用

  3—1 建立施工安全指標

  隨著BIM技術在建築工程專案施工管理應用的不斷深入, 想要在建築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充分發揮BIM技術的優勢, 首先要建立建築施工安全技術指標, 實現對建築生命週期的精確預算統計, 透過對資料的準確計算和分析, 確保建築施工安全管理按照既定的計劃實施;同時, 透過對建築生命週期的精確統計, 能夠為建築施工安全的指標評估提供準確有效的資料。因此, 建立基於BIM的施工安全指標, 在建築專案實際施工過程中, 能夠將建築施工安全管理理論與安全管理實踐操作相結合, 促進建築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順利、有序的進行, 確保建築專案施工階段順利、安全、高效的完成。

  3—2 施工方案防護效能的確立

  在建築施工過程中, 可以利用BIM確立施工方案防護效能, 該項任務是建築施工中不能忽視的重要部分, 關係著施工現場的安全, 施工方案防護效能的確立, 是BIM技術在建築施工中的重要作用之一。只有使用BIM技術, 對施工方案防護效能進行確立, 達到施工現場安全管理的高強度指標, 才能真正切實保障施工安全, 確保施工的順利進行。如圖1所示, 利用BIM對建築支模體系進行驗算, 確保支撐方案的安全合理性。可見, 在現代化建築的施工中, 使用BIM技術確立施工方案防護效能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 在使用BIM技術的過程中, 應該做好對建築工程施工的長期研究, 綜合考慮各項施工因素, 包括專案所在地的氣候特點, 天氣變化、地質條件、人工、材料的市場情況等各項因素, 使得BIM技術能夠在建築施工的安全管理中真正發揮防護作用。除此之外, 在研究BIM技術在建築安全防護管理的過程中, 還應該考慮在施工週期中的各個施工環節。一般情況下, 建築安全週期可以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工程設計階段、工程施工準備階段、工程施工階段、工程執行階段。

  3—3 實現對建築工程的安全檢查

  BIM技術還能夠應用於高層建築專案的安全檢查中, 透過BIM平臺, 對高層建築施工的工藝操作進行模擬, 透過平臺對各個環節進行分析以及資訊的整合, 然後利用BIM技術引數化、視覺化的功能, 建立高層建築進行安全檢查模型, 及時發現安全隱患, 並透過隱患的分析制定相應的應對方案, 實現施工的安全進行, 降低安全事故的發生率。

  3—4 實現對建築工程施工、安全、協同、質量的管理

  在建築施工過程中, BIM技術主要用於現場的施工管理, 將現場的質量與安全問題直接反饋給施工管理人員, 以便及時得到處理, 提高建築施工質量, 減低安全事故的發生率。在實際應用中, 首先登入BIM應用介面, 然後將施工現場的相關照片傳輸至BIM應用中, 填好相應的選項, 包括專案名稱、軸線等具體引數。利用BIM移動終端採集現場資料, 實現建築施工安全與質量的協同管理, 將現場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和質量缺陷以資料的形式傳輸至BIM應用中, 然後將這些資料關聯至BIM模型, 利用BIM視覺化的功能, 對現場問題進行研究。這樣一來, 施工管理人員能夠及時準確的發現現場的安全隱患及質量問題, 並進行精確的定位, 實現施工全過程的動態管理, 保證施工的安全進行。

  3—5 運用BIM技術進行安全培訓

  在傳統的安全培訓中, 內容主要是在於提高施工人員的安全意識, 對於真正的安全隱患以及安全隱患的消除方法提到的比較少, 口號多於實際, 並且培訓方法單一, 這種方法進行培訓受到的效果微乎其微。後來在安全培訓中增加了資訊科技的使用, 使得安全培訓更加形象化, 但是仍然缺乏資料, 實際應用性比較差, 長此以往就造成了安全培訓的流程化。如上所述, BIM技術具有視覺化的特點, 因此, 可以在建築施工中透過模型的建立檢視施工現場的動態變化, 瞭解現場資訊, 排除施工安全問題。利用BIM技術, 還可以建立安全內容資料, 有安全培訓資料的人員可以學習新的施工方案, 新機械的操作方法等, 透過這種形式的學習, 大大提高了相關施工人員的技術水準, 提高操作的規範性, 安全施工培訓才能達到預估的水準, 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率。

  4、結束語

  目前, 我國的經濟、技術都處於發展階段, 極大的促進我國建築業的發展, 同樣的建築行業的發展也推動著我國經濟建設。所以, 建築工程的優良管理, 能夠促進建築行業的有序健康發展, 同時還可以促進新興技術的研發。在建築工程的施工過程中, BIM技術可以對施工現場進行全域性掌控, 瞭解施工現場的安全隱患, 及時調整施工方案, 控制現場的施工安全。所以, 在建築施工過程中, 首先要推廣BIM技術的使用, 其次, 管理人員要掌握BIM技術的應用技巧, 透過BIM技術的使用, 提高施工現場的安全性, 強化施工質量, 保障建築業在發展上開闢新高度。

建築學開題報告9

  1、課題來源

  1.1內容

  本次規劃設計用地位於重慶市永川區光彩大道368號,總用地面積約1100畝。其中現有校園用地面積約700畝,新徵用地約400畝。

  使用物件主要為在校學生和教職工人員,其中規劃校園遠期辦學規模為18000人左右,規劃校園遠期教職工人數到1200人左右。學院遠期規劃為建築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建築管理學院、電氣資訊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人文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國際交流學院、外國語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十個學院組成。 因此應有供滿足教學、辦公、餐飲、住宿、體育、閱覽等多種不同功能需求的區域空間。如何結合地形處理好不同功能需求上的矛盾,同時充分解決好老校區的舊建築改造及更新與新建片區的建築達到總體協調融洽關係,整合建築內外空間,讓不同年代的建築生動的融合在一起,從而創造出生動而舒適的校園環境,將是本設計要重點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2、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2.1研究目的

  該課題重在建設一個 “具有新時代特色的一流校園”。讓學校成為學生生活的家園、精神的樂園。樹立“厚德、博學、求是、創新”的辦學理念,質量立校,特色興校,培養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做出應有的貢獻。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校區,探求適應本地的自然與人文環境特徵,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2.2研究意義

  透過本課題的設計與研究,力求提供一個可以適應國際化先進教學方式的教學空間。提供一個還可以為周邊人群服務的社會型校園。同時,透過深入的實地考察與調研分析、相關資料的檢索與利用,以及隨著方案的不斷深化,我們將觸到有關學校設計的新理念、新知識、新方法,不但可以運用和發揮所學理論,而且將會大大拓展我們的知識層面和完善知識結構、提高設計能力、表現技法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另外,透過該課題的綜合性訓練也將為走上工作崗位後儘快適應實際工作需要打下良好基礎。

  3、國內外研究現狀

  3.1歐美大學校園規劃現狀

  歐洲和美國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其校園規劃設計方面歷來也有較多的理論與實踐。二戰後,其在大學校園的功能佈局,形態組合,空間關係,環境營建等理論方面有了更新和完善。

  3.1.1校園形態集中化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學科的綜合交叉,學科間的資訊交流成為現代教育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物質環境提出了要求,即創造一個空間網路和服務系統為各個學科領域的交流提供機會和場所。集中型校園不受專業學科的限制,使校園在功能和空間上緊密聯絡從而形成了統一的的完整體系,這是與高等教育發展綜合化相適適應的。另一方面,建築技術的發展也給集中佈局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3.1.2功能建築綜合化

  當代高等教育的發展使大學本身成了一個高度組織化的綜合體,校園中的一切活動,都成了教育過程中相互滲透、不可缺少的因素,難以簡單地區分。物質環境的設計應透過精心的佈局與設計鼓勵人們能無拘束的接觸與交往,在建築空間與人的活動間建立起自然而協調的聯絡。

  3.1.3校園空間的靈活化多樣化

  現代高等學校是一個不斷髮展變化的機體,其物質設施都有較長的技術壽命,而它提供的功能壽命卻相對的短得多。學校發展的不確定性,要求學校的物質環境技能提供目前所需要的功能,又能適應將來的擴充套件,滿足新的需求。因此,校園規劃設計具有較大靈活性,不但建築單體要有充分的靈活性,如格網型,魚脊型的建築組合,更重要的是總體結構上的靈活性,如線型、網格型、分子型、輻射型,這幾種發展規劃的主要型別在總體結構上有相當的靈活性,且創造了多種校園空間環境。

  3.2國內大學校園規劃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3.2.1規劃建設速度與品質之間存在矛盾

  超常速度建設超大規模校園是當前大學校園建設的突出特點。短期大規模的擴張,使許多大學的管理者對於大學未來的發展方向缺乏清晰的認識,對新校區的定位容量和運作特點 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設計人員創作的空間、機會極度壓縮,使設計方案批次生產,重複使用,缺乏方案經濟比較。建設週期短,難以保證校園環境的品質。

  3.2.2空間尺度超常,校園功能分割槽盲目,彼此分離,相互孤立

  某些大學校園規劃佈局盲目地沿用傳統的功能分割槽模式將校內各個功能沿平面展開,造成尺度失真,因而出現相關院系聯絡不密切,教學區、學生宿舍區、體育運動區之間距離遠,彼此分離,相互孤立。對科研機構區、後勤服務區的忽視,不利於其與社會保持方便的聯絡,並且造成了大學校園土地的浪費。

  3.2.3過分注重形象氣派,求大求新,忽略了經濟適用的原則

  過分講究二維平面構圖形式,追求平面軸線和形體視覺效果忽視環境場所與校園特色的創造,而追求所謂“門臉”形象,普遍追求大空間、大軸線,而忽視了校園使用主題師生的交流活動需要,學生和教師在其中活動,感覺並不舒服,這與校園環境空間所需要的安寧、親切、宜人的氛圍相悖。而正是它們構成校園文化的主要空間場所,是體現校園特色的基本載體。更有些構成式大學校園注重校園的終極狀態,卻忽視了校園的時間因素與變化的不確定性,企圖做到“一勞永逸”,缺乏彈性發 展的可能,從而限制了校園的持續發展。不夠重視建築群的圍合介面、院落空間層次、環境場所的氛圍營造。

  3.2.4忽視環境場所要素與校園特色的創造

  在新校園建設中往往對原有生態保護利用不足,山地,林地,水泊等,忽視建築與景觀環境的整合及持續的營造,規劃中難以顧及校園在節約、實用、人文、審美等方面的調適。

  4、研究的主要內容及成果形式

  4.1主要內容

  4.2技術要求

  4.3成果形式

  最後的成果展示,我們首先要完成任務書所要求的所有圖紙和文字,並且充分把我們所想所做的,從設計的最初階段包括場地的調研、現狀分析、功能分析、空間分析到我們的設計理念如何的產生、轉變、衍生、最後的確立和對我們的方案所做的闡述完全表達出來。對於我們的方案最後成果,希望它不只是一摞圖紙,更多的是可以讓我們所想要表達的東西可以生動的展現出來。

  5、研究方法

  5.1對校園規劃前期調查

  在地形圖和實地勘察的基礎上充分認識本次設計的地形、交通、周邊環境和已有建築。按照功能需要劃分功能分割槽,制定擴建建築面積表。認真考慮相關因素對本次設計的影響,對已有建築空間進行解析,總結建築空間特徵和歷史文脈,確定設計入手角度:

  5.1.1.尊重自然,結合地域特色

  根據用地現狀的地形特點,儘可能利用現有豐富的水系和山形綠背,遵循因地就勢的原則,尊重環境,保護生態敏感區,保留原始地景,營造出青山綠水環繞的校園景色,同時滿足校園規劃中所需的功能要求和豐富的空間關係。

  5.1.2.人性設計,適宜空間尺度

  強調適宜校園的人性尺度與空問,追求自然景觀和生態風貌,以蜿蜒崎嶇的小徑、自然流暢的水系、移步易景的空間塑造人性化、適宜空間尺度下的校園風貌。

  5.1.3.與時俱進,堅持文脈延續

  建築單體設計與空間環境塑造都講究時代性與歷史感並存。校園不僅要與時俱進,突顯個性,還要體現豐富的人文氣息,延續原有校園建築的主體風格與歷史文脈,孕育健康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5.1.4.整體規劃,長遠發展

  實施分期建設,長遠規劃與發展,對整個校園規劃進行整體考慮,以循序漸進的發展模式行成良性迴圈、滾動開發的機制。

  5.2總結校園規劃期望目標

  5.2.1.能夠促進周邊區位繁榮,推動經濟的發展。

  5.2.2.在設計上應採用先進的技術和裝置,使其營造國際化的教學環境。

  5.2.3.提高本地區的建築形象,最佳化周邊的整體環境,使規劃不僅滿足使用功能的要求,而且力求其合理化及實用性,提供使用者創造優美的休息環境。

  5.2.4.將學校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高度統一,建設成具有高品質教學環境。針對規劃地塊控制性規劃要求,營造具有“高品質教學環境,居民學生一家親”的新型校區。圍繞人性化(易達、舒適、安全、衛生、美觀、經濟)、生態化、現代化等宗旨,從總體佈局、公建設施配置、交通組織與道路場地設計、綠化設計、與無障礙設計、等多角度、全方位統籌兼顧,建立有機聯絡,系統解決設計中的複雜矛盾。

  5.3擬在設計過程運用的手法

  當代的建築規劃設計亟需要創新的手法,在校園規劃中,我們不僅要在原有的規劃中突破創新,同時也要讓新建區和舊校區達到高度的統一,建築規劃設計的方法不是單一存在,而是多種方法的相互融合。如,功能和形式的結合考慮,環境和空間的相呼應,流線組織和功能的滿足等。設計工作也要做到從粗到細,從區域性到整體再回歸於區域性,深入推敲。

  5.4採用的設計工具

  設計的初期階段以手繪草圖為主、藉助計算機進行整體分析研究,最佳化設計:包括Sketch Up 方案草圖分析和建模的模型分析;繪製正式圖的階段,用計算機完成全套圖紙:包括 CAD繪製線形圖、Sketch Up建模及渲染效果圖、PhotoShop的後期處理。如果條件允許,將做適當比例的沙盤模型。

  6、研究進度與步驟

  第1周3.3~3.9

  開題準備與論證。熟悉設計課題的內容與要求。查閱相關資料。

  第2周3.10~3.16

  開題報告。

  第3~4周3.17~3.30

  針對畢業設計題目進行調研實習。撰寫調研報告。對基地環境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形成初步的構思方案(包括場地設計與總體佈置)。

  第5~6周3.31~4.13

  設計一草階段。期間主要是加強對環境體量、功能的設計分析,用手繪的形式勾勒出校園規劃總平面圖。繪出一草,並進行過程的階段性答辯。

  第7~8周4.14~4.27

  設計的二草階段。在一草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協調相關專業之間的關係,用計算機與模型對建築的形式進一步完善。

  第9~10周4.28~5.11

  設計的三草階段。主要加強細部設計內容,並將各專業的協調內容(如結構和裝置佈置)納入到細部設計中。

  第11~12周5.12~5.25

  繪製正式圖階段。採用計算機完成全套圖紙,提高計算機的繪圖能力,以便適應今後實際工作的需要。使用CAD完成平面的繪製工作完成建模和渲染,最後利用Photoshop完成後期處理

  第13周 5.25~6.1

  交圖,準備畢業答辯。撰寫3000字左右的設計說明書及完成畢業論文,並配有相關的內容摘要及外文翻譯。

  第14~15周 6.2~6.15

  進行最後的畢業答辯。

  7、現有條件及需採取的措施

  學院現有的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學生公寓、食堂、體育場等教育教學基礎設施,僅能勉強滿足師生的基本學習工作生活需要。同時,由於條件限制,現有校園存在以下問題:

  7.1.部分建築老舊,使用不便,難以滿足功能要求,亟待更新。

  7.2.由於地形限制,部分地塊豎向處理不當。

  7.3.建築分期建設時未考慮風貌統一,建築文脈不清晰。

【建築學開題報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