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說課稿

生物說課稿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物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物說課稿1

  課程介紹:

  各位老師,各位領導,上午好。我叫趙豔,來自於鎮江市第四中學。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生物的分類》。生物分類涉及的知識面很廣,特別是對形態學知識要求很高,歷來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新課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對該部分要求“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徵對生物進行分類”,意在讓學生體驗分類的方法,而不是對生物進行屬或種水平上的鑑定。如何讓教學重點從掌握生物分類的具體知識和技能,改變為讓學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所以,我選擇了它作為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希望能得到各位專家的指導。

  對於生物的分類,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程式、綜述”這樣7個方面進行剖析。

  ㈠教材分析

  1、本節內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類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七年級下冊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類”的第2節,是本章的重要內容,也是整本書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既是對各類生物特徵的複習,也是對生物類群的整理和歸納。學好本節內容,可以讓學生對整個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瞭解,並學習到科學的分類方法。

  2、重點、難點的確定

  在本節課中,各類生物的特徵在前面都已經學習過,學生應能很(比較)好的理解和應用。而且新課標將具體內容標準定為“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徵對生物進行分類”,所以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如何讓學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

  3、課時的安排

  由於本節課涉及的知識面很廣,學生又是初次嘗試分類的基本方法,所以本節內容將分成3課時進行。第1課時為嘗試分類和科學的分類,第2課時為給動物分類,第3課時為給植物分類。本節課我主要講的是第2課時。

  ㈡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擬定了下列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知道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②知道脊椎動物分成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以及各類的主要特徵。

  2、能力目標:

  ①嘗試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

  ②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動物的情感。

  (如何達到)

  a、利用學生前面學過的動物知識為基礎,以及書87頁的表格練習,讓學生知道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又分成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以及各類的主要特徵。再透過拖動動物圖片,強化學生的認識。

  b、透過有無脊柱這個簡單的特徵,使學生初步嘗試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透過填寫表格和拖動圖片,並且講出脊椎動物的分類依據,使學生進一步學會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透過為生物標本室的脊椎動物歸類,使學生親身體驗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

  c、透過分組對脊椎動物標本分類,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透過對生物標本室裡各種動物標本的觀察,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動物的情感。(與b點結合介紹:同時~~;並~~)

  ㈢教學的重點、難點

  在本節課中,使學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如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積極參與,從而真正學會分類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2個活動,第一個是藉助多媒體的動畫功能,讓學生拖動動物圖片,為動物進行分類,活動很有趣,但是要求學生講出拖動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徵);第二個是走出課堂,讓學生參觀標本室,參觀很精彩,但是要將脊椎動物歸類(同樣是根據主要特徵)。這樣的2個活動,學生很樂於參與,而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學生就主動的學會了分類的思想方法。

  ㈣教學方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本著“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思想,我大膽的改變了課堂教學模式,採用了“課堂——標本室——課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為手段,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標本資源,採用了觀察法、演示法、討論法、實踐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積極探索設計一個可以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去主動探求知識的場所。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主動探究式教學理念。

  ㈤學習方法

  “受人與魚,莫過於授人與漁”,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僅僅為了“學會”知識,更是為了“會學”知識。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培養。在本節課中,學生將透過多種途徑,如:觀察、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實踐等等,來開展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㈥教學程式(附課堂教學結構流程設計表)

  1、情境匯入(這部分需要2分鐘)

  a.處理:本節課透過播放各種動物圖片,引出“給動物分類”的內容。【呈現】

  (組織學生觀看並說出其名稱)

  b.優點:由學生比較熟悉的動物入手,透過精美的圖片,一下子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慾望,使學生一上課就融入學習和探究的氛圍中。併為課堂教學奠定了一個輕鬆、和諧的基調。

  2、區分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這部分需要5分鐘)

  a.處理:介紹科學家根據動物有無脊柱,把他們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然後提問:你知道圖片上的這些動物,哪些是脊椎動物,哪些是無脊椎動物麼?【呈現】

  (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邀請:你願意幫這些動物進行分類嗎?

  (組織學生拖動圖片,將這些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呈現】)

  b.優點:由淺入深,透過有無脊柱這個簡單特徵,使學生初步嘗試著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並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再透過拖動圖片,進一步加深對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認識。

  拖動的過程,又使得課堂生動活潑起來,更好的吸引住了學生。

  3、對脊椎動物進行分類(這部分需要15分鐘)

  a.處理:介紹根據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一些特徵,又可以將它們分成許多不同的類群。然後提問:你能根據書87頁的提示,將這些脊椎動物分成5大類麼?哪5大類?分別有哪些動物?【呈現】

  (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填寫書87頁表格,得出結論。)

  邀請:你願意幫這些動物進行分類嗎?哪些是魚類?為什麼?

  (組織學生拖動魚類圖片,並講出魚類的主要特徵。【呈現】)

  同樣的方法,組織學生拖動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圖片,並講出主要特徵。【呈現】

  b.優點:透過填寫表格,發展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透過拖動圖片,進一步使學生學會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並且對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群有所瞭解。拖動圖片很有趣,但還要求講出理由,這就使得學生既樂於參與,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識。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

  4、分組對生物標本室裡的脊椎動物進行分類(這部分需要16分鐘)

  a.處理:發出請求:生物標本室裡的脊椎動物標本弄亂了,你能根據這些動物的特徵重新分類整理嗎?【呈現】然後強調進標本室的注意事項。【呈現】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明確分工。然後到標本室,觀察標本,記錄。)

  b.優點:使學生理論聯絡實際,親身體驗根據生物的特徵進行分類。這種走出課堂,使學生與動物近距離接觸的活動,既發展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對學生熱愛動物的一種情感教育,並且充分利用了學校資源。

  5、表達和交流分類成果(這部分需要5分鐘)

  a.處理:組織1~2個小組交流分類成果,其他組進行補充或糾正。【呈現】

  b.優點:檢驗學生的實踐成果,使學生享受到實踐的喜悅。

  6、疑難解析(這部分需要2分鐘)

  a.處理:提問:鴨嘴獸、蝙蝠、白暨豚、穿山、海龜各屬於哪類動物?為什麼?【呈現】

  (組織學生辯論、得出結論)

  b.優點:使學生對脊椎動物的各類群有進一步的認識,學會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徵。

  ㈦綜述

  以上是對“生物的分類”這一節教材的認識和教學過程的設計。本著改變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資源,大膽的讓學生走出課堂,在熱切的觀察和熱烈的討論中,使學生主動而輕鬆的掌握了分類的基本方法。整堂課,生動活潑,學生由始至終處於一種興奮好奇的狀態,成功的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教學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情境匯入播放各種動物圖片。

  設疑:你認識這些動物嗎?觀看並講出其名稱。由學生比較熟悉的動物入手,透過精美的圖片,一下子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慾望,使學生一上課就融入學習和探究的氛圍中。

  二、區分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講述:科學家根據動物有無脊柱,把他們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設疑:你知道圖片上的這些動物,哪些是脊椎動物,哪些是無脊椎動物麼?

  邀請:你願意幫這些動物進行分類嗎?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答:脊椎動物有啄木鳥虎、

  金絲猴、蜥蜴、青蛙、松鼠、魚、蛇、大山雀。

  無脊椎動物有草履蟲、梭子蟹、珊瑚、河蚌、蚯蚓、蝸牛。

  拖動圖片,將這些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由淺入深,透過有無脊柱這個簡單特徵,使學生初步嘗試著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並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再透過拖動圖片,進一步加深對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認識。

  拖動的過程,使得課堂生動活潑起來,更好的吸引住了學生。

  三、對脊椎動物進行分類講述:根據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一些特徵,又可以將它們分成許多不同的類群。

  設疑:你能根據書87頁的提示,將這些脊椎動物分成5大類麼?哪5大類?分別有哪些動物?

  邀請:你願意幫這些動物進行分類嗎?哪些是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為什麼?討論,分析,填寫書87頁表格,得出結論。

  答:

  脊椎動物可以分成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拖動圖片,將脊椎動物分類,並且講出分類的依據(主要特徵):

  紅魚屬於魚類,它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

  青蛙屬於兩棲類,它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在陸地上用肺呼吸。

  蜥蜴屬於爬行類,它體表無羽毛,有鱗片或甲。

  啄木鳥、大山雀屬於鳥類,它們體表有羽毛、卵生。

  虎、松鼠、金絲猴屬於哺乳類,它們身體被毛、胎生、哺乳。透過填寫表格,發展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透過拖動圖片,進一步使學生學會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並且對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群有所瞭解。

  拖動圖片很有趣,但還要求講出理由,這就使得學生既樂於參與,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識。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

  四、分組對生物標本室裡的脊椎動物進行分類請求:前段時間,我們學校的同學在打掃生物標本室的時候,不小心把裡面的脊椎動物標本弄亂了。你能根據這些動物的特徵重新分類整理嗎?

  強調進標本室的注意事項:

  1、標本繁多,各小組組員內要明確分工,分散記錄。

  2、標本不可觸控,只能觀察。小組討論,明確分工。

  到標本室,觀察標本,記錄。使學生理論聯絡實際,親身體驗根據生物的特徵進行分類。

  這種走出課堂,使學生與動物近距離接觸的活動,既發展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對學生熱愛動物的一種情感教育,並且充分利用了學校資源。

  五、表達和交流分類成果點評。小組彙總。

  交流。

  補充和糾正。檢驗學生的實踐成果,使學生享受到實踐的喜悅。

  六、疑難解析提問:鴨嘴獸、蝙蝠、白暨豚、穿山、海龜各屬於哪類動物?為什麼?辯論、得出結論。

  答:鴨嘴獸、蝙蝠、白暨豚、穿山屬於哺乳類;海龜屬於爬行類。使學生對脊椎動物的各類群有進一步的認識,學會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徵。

生物說課稿2

  1教材分析

  1.1內容與地位

  薩頓的假說運用了類比推理的科學方法,但是類比推理得出的結論並不具有邏輯的必然性,其正確與否,還需要觀察和實驗的檢驗。教科書緊結著介紹了基因位於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即摩爾根果蠅雜交實驗。透過對實驗過程的介紹分析,引導學生逐步揭開遺傳的奧秘,最終證實基因的確位於染色體上。

  至此,關於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及其在此基礎上提出的遺傳規律,在知識結構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認識。在此安排了孟德爾遺傳規律的現代解釋,對前面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

  1.2教學重點

  (1)基因位於染色體上的理論假說和實驗證據。

  (2)孟德爾遺傳規律的現代解釋。

  1.3教學難點

  (1)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解釋基因位於染色體上。

  (2)基因位於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

  2學情分析

  2.1學生已經具備了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細胞學基礎,掌握了生物的生殖過程、孟德爾遺傳規律等相關知識,這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

  2.2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他們的心智還不能有效控制其行為衝動,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3教學目標設計

  3.1知識目標

  1、說出基因位於染色體上的理論假說和實驗證據。

  2、運用有關基因和染色體的知識闡明孟德爾遺傳規律的實質。

  3.2能力目標

  嘗試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解釋基因位於染色體上。

  3.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同科學研究需要豐富的想像力,大膽質疑和勤奮實踐的精神,以及對科學的熱愛。

  4教學方法設計

  引導學生體會類比推理的方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並關注染色體和基因的關係——引導學生:畫減數分裂示意圖---引導學生活動:發現基因與染色體的平行關係——介紹薩頓假說——介紹摩爾根實驗——學生運用有關染色體和基因的知識解釋孟德爾遺傳規律——引導學生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推斷基因與DNA長鏈的關係——總結

  5教學過程概述

  引入新課

  引導學生閱讀“問題探討”一欄的內容,進行思考和討論。

  〖提示〗這個替換似乎可行。由此聯想到孟德爾分離定律中成對的遺傳因子的行為與同源染色體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的行為很相似。一條染色體上可能有許多個基因。

  一、薩頓的假說

  基因和染色體行為存在著明顯的平行關係:基因染色體在配子形成和受精時保持完整性和獨立性保持相對穩定的形態結構在細胞的存在方式在配子中,成對中的一個在體細胞中,成對存在

  同左

  體細胞中的來源一個來自父方,一個來自母方

  同左

  形成配子時的行為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

  類比推理

  引導學生閱讀,理解類比推理二、基因位於染色體的實驗證據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並討論作答。(如果學生的學習有困難,教師可引導學生對如下問題進行分析解釋。)

  1、根據哪一個雜交組合判斷出果蠅的顯性性狀?為什麼?

  2、果蠅的白眼性狀遺傳有什麼特點?是否與性別有關?

  3、如果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用字母W表示,而且它位於X染色體上,你能用基因W和X染色體寫出摩爾根的兩組果蠅雜交實驗的遺傳圖解嗎?

  4、如果你是摩爾根,你將如何解釋果蠅白眼性狀的遺傳?

  5、需要設計一個測交實驗來驗證你的解釋嗎?為什麼?如何設計?

  〖板圖〗證據:果蠅的限性遺傳紅眼XWXWX白眼XwYXWY紅眼XWXw

  紅眼XWXW:紅眼XWXw:紅眼XWY:白眼XwY

  ①一條染色體上有許多個基因;

  ②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依據實驗現象提出問題(或依據教師的引導提問)、思考、討論、作答、寫出相關的遺傳圖解。經過分析、推理,培養學習能力,認同基因在染色體上。

  三、孟德爾遺傳規律的現代解釋

  ①分離定律:在雜合體的細胞中,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後代。

  ②自由組合定律: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總結:再次強調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現代解釋課堂練習:書本31頁6、教學反思:

  本節課設定了一系列問題情境,層層設問,在學生答問、質疑、討論過程中讓學生建構新概念和新的知識體系,並透過教師及時掌握反饋資訊,適時點撥、調節,讓學生在推理判斷中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而且透過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提問,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生物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本課題在實驗前介紹了消化系統的組成,學生對消化系統已經有了感性認識,緊之後設計一個探究實驗。讓學生在親歷探究實驗的過程中,用控制變數法設計實驗來探究“唾液澱粉酶對澱粉的消化作用”,教材的設計遵循了從結構到功能、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

  本實驗是一個典型的探究案例,它隱含著生物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

  二、學情分析

  有利的一面:

  學生經過生活體驗對牙齒與舌的功能有一些感性認識,明白唾液腺分泌唾液。

  經過以前的學習,部分學生已領悟了用“控制變數法”設計對照實驗的方法。

  七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對生命的奧秘有強烈的好奇心,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不利的一面:

  1、實驗操作技能欠缺。

  2、探究本事欠缺,體此刻自主設計實驗方案還有必須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學性消化的含義。

  (2)運用實驗法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並得出合理的結論。

  本事目標:

  經過探究活動使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讓學生針對實際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和驗證,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本事和決策本事,培養創新精神。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經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2)經過學生如實記錄、分析實驗結論,培養他們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及必須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探究本事。

  教學難點:

  教師如何有效地組織、引導整個探究過程,並抓住時機訓練學生的本事,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觀念。

  四、教法學法

  教法

  1、經過學生咀嚼饅頭的情境引入,從而提出探究問題。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作出假設。

  2、從分別設計牙、舌以及唾液對饅頭的消化的單一變數對照到合併探究多個變數的對照。

  3、採用自我反思,互動式評價方式分析實驗失敗原因,使學生深刻領悟探究方法的內涵。

  學法

  1、學生根據體驗饅頭味道的變化,自主提問,作出假設。自主設計實驗,經過實驗現象觀察得出相應結論。

  2、自我反思,互動式評價方式分析實驗失敗原因,深刻領悟探究方法的內涵。

  從而使啟發誘導式的教法與探究式的學法和諧共振。

  五、教學流程

  課前準備

  鑑於學生動手操作機會少、本事弱。挑選部分學生實驗前簡短培訓,瞭解實驗原理,操作要領。在實驗中讓這部分學生去帶動其餘學生,讓實驗落到實處。

  情境引入

  品嚐饅頭,要求進行較長時間咀嚼,感受饅頭味道的變化,從而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探究實驗

  ⑴提出問題:

  饅頭是怎樣變甜的呢?

  ⑵作出假設:

  饅頭在口腔中變甜與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唾液的作用有關。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在感性經驗基礎上引導分析在口腔中使饅頭變甜的相關因素,然後做出合理的假設,不僅僅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活躍氣氛,更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了科學做出假設的方法---即從已有的經驗和知識中做出合理假設。

  ⑶制定計劃:

  a、提示:

  ①設計一組實驗,有的只探究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

  每個組選擇一個因素進行探究。

  設計意圖:把難點進行分解。本探究涉及到兩個探究因素,讓學生同時對兩個探究因素設計對照試驗,有必須難度,讓每個組選擇一個因素探究,降低了難度,學生跳一跳是能摘到桃子的。

  ②澱粉是饅頭的主要成分。澱粉是沒有甜味的,澱粉分解後構成的麥芽糖是有甜味的。

  ③澱粉遇碘變藍,但麥芽糖遇碘不會變藍。

  ④口腔的溫度大概是37℃。

  b、思考:

  ①怎樣模擬舌的攪拌、牙的咀嚼,唾液的參與以及口腔的溫度?

  ②你選擇的是什麼因素對澱粉的消化?實驗的變數是什麼?怎樣確保僅有變數不一樣,其它條件都相同?

  ③怎樣檢驗澱粉是否被消化?(學生說出方法後,教師提議:滴加4滴稀碘液後置於溫水中水浴加熱,觀察顏色的變化情景。)

  設計意圖:這3個思考題是突破難點的關鍵,弄清了問題①③,不需要教師做任何強調,學生就能明白該實驗有的組要把饅頭切碎,要攪拌,以及整個實驗要堅持在37℃下進行,滴加碘液等具體操作的原因;問題②是引導學生控制變數,順利設計對照實驗的核心問題,學生只要清楚了這個問題,設計出合理的方案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c、分組討論設計(要求圖示說明,圖示板演)

  一大組:牙齒和舌頭作用實驗方案;

  另一大組:唾液的作用實驗方案;

  d、學生彙報,教師引導整合

  為了讓學生突破難點順利掌握從探究一個因素上升到同時探究兩個因素的方法,我採用先易後難,先分解後整合的策略。具體過程為:教師根據學生板演圖,把兩組對照實驗中相同實驗組合為一體,適時點撥:為了提高效率我們能夠把兩個因素放到一齊同時進行探究,只要先把實驗組設計出來,各對照組只要變數與其不一樣,其它條件相同即可。由於貼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到達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e、完善實驗設計

  ⑷實施計劃

  ⑸得出結論

  ⑹表達交流

  小組彙報實驗完成情景,反思實驗失敗的原因,互動式評價。為進一步探究溫度對唾液澱粉酶的活性影響做下鋪墊。

  進一步探究:

  為什麼強調在37℃條件下進行實驗?你能設計實驗來說明溫度對澱粉消化的影響嗎?

  興趣小組展示課前做好的處於60℃條件下的實驗現象,從而使學生明白溫度對唾液澱粉酶的活性存在影響。

  課堂小結

  1.探究實驗的一般方法

  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2.對照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

  單一變數原則

  3.唾液對澱粉有消化作用;舌攪拌與牙齒咀嚼對澱粉的消化有促進作用。唾液澱粉酶的活性受溫度影響。

  課後反思

  1、未雨綢繆,有的放矢。實驗的準備工作很重要,教師實際操作對實驗能到達的效果瞭然於心。

  2、鑑於澱粉的分解過程無法直觀感受。將原實驗設計中後滴加稀碘液改成先滴,經過顏色由藍變淺藍、再變成黃色來感受澱粉分解的過程。

  3、由研究單一變數提升到同時研究多個變數的探究。

  4、增加溫度對唾液澱粉酶活性影響的實驗,拓展學生的思維。

  可是,由於學生知識儲備的原因,在實驗操作上有些方面不規範。

生物說課稿4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是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的第三章。透過該單元前兩章的學習,學生對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和造成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有了一定的認識。學生從學習生物的分類,到認識生物的多樣性,都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本章特別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新課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對該部分要求“關注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說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意在使學生透過調查和資料的收集、處理、交流等活動,幫助學生領悟生物和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並積極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活動。由於本節涉及的活動多,學生又是初次嘗試角色扮演和辯論,所以本節內容將分為兩課時進行,我主要講的是1課時“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原因”。

  (二)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將該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知識目標

  舉例說明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

  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動植物的生存現狀。

  2.技能目標

  在“角色扮演”和“辯論會”活動中,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處理資訊、語言表達、與人合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學會關注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進一步增強關愛生命、熱愛祖國的情感,形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參與意識,真正把保護生物多樣性付諸於行動上。

  (三)重點和難點

  1重點:描述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

  2難點: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處理資訊、語言表達、與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說學生。

  透過一年多對生物的學習,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語言表達、與人合作等的能力已經大大加強。學習態度更加主動,參與意識有所增強,初步具備了關注生物圈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同時,由於生理和心理的不斷成熟,他們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有較大提高,渴望表達和被人認可。這些都為自主探究學習創造了條件。

  三、說方法

  1.教學方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本著"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思想,我大膽的改變了課堂教學模式,採用了"資料分析—角色扮演—辯論會"的新型模式。本課活動多,容量大,所以課前分好小組,組織好學生做好充分準備工作是相當必要的,如收集資訊,製作課件,小組分工並寫好簡要的發言提綱等。透過教科書上6幅圖片和小組收集的圖片,引導學生分析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透過角色扮演完成對面臨威脅的原因的探究,透過辯論活動,對保護麻雀的方案達成共識,從而使學生意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大意義。

  2.學習方法

  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僅僅為了"學會"知識,更是為了"會學"知識。在本節課中,學生將透過多種途徑如:合作探究—自主探究—角色扮演—辯論活動—總結歸納等,來開展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四、教學準備:

  教師:1、收集資料,製作課件。

  2、將學生分成八個小組,有針對性的組織學生收集相關資料。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由組長分配,共同完成資料的收集、整理並在老師的指導下製成Powerpoint簡報。

  五、說過程

  我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一、預熱段,臨景入興,激發動機;二、探究段,包括資料分析、角色扮演、辯論會三個部分;三、拓展延伸段包括課上拓展和課下延伸。

  (一)預熱段。臨景入興,激發動機。

  大家對那些憨態可掬的海豹一定不陌生,一到繁殖季節,鄭百上千只海報聚集在一起,場面非常壯觀,可是你知道嗎?現在,今天,海報正面臨著滅頂之災。請大家觀看影片,

  1.處理:播放海豹被屠殺的影片(組織學生觀看)

  看完這個訊息你有什麼感想嗎?我請同學來談談。。。。。。

  我這一段的設計意圖是:上課伊始給學生播放熱點影片,學生不僅注意力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薰陶。新課標註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教學開始就要滲透這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的態度。

  2.教師對談感想的學生給與激勵性評價“同學們都有一顆慈愛之心,都懂得珍愛生命,老師由衷的感到欣慰,當你們有能力保護那些弱小的生命時,你們一定要記得:保護它們就是保護我們自己。其實,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大自然是個和諧的鏈條,在這個鏈條上各種生命環環相扣,一物制約著一物,誰也無法獨領風騷,但是由於人們隨意破壞了這個鏈條上的某一個環節,失去了某種制約的生物,某些生物就變得瘋狂起來,而另一些生物則可能面臨滅絕的危機,今天我們就來探討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出示板書“保護生物多樣性”。

  我給大家3分鐘時間,請各組同學對本組資訊進行討論、完善。請組長將本組的關鍵資訊板書在小黑板上,與大家共同分享。

  (二)探究段。

  第一部分:資料展示。

  1.下面請一組介紹現在已經滅絕的動、植物情況。

  (1)組員1簡介麋鹿歷史;組員2介紹新疆虎等多種滅絕的動植物。組員3對照動物滅絕年代石碑進行交流;

  (2)其他組員談把石碑建在麋鹿苑的什麼感想?

  我這一活動的設計意圖是:學生將課下收集的資料帶入課堂與他人分享,既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又鍛鍊了學生對資料的收集,歸納,整理能力,還使得課堂活潑起來,更好的吸引住了學生。質疑2既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使學生了解生物正面臨著威脅。

  學生回答完後進行激勵性評價,“一組同學收集的資料太豐富了,不僅有麋鹿失而復得的歷史,還向大家展示了多種已滅絕的動植物,最後的感想談的也很深刻,他們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我們其他組的同學也一定不會甘於人後的,老師期待著你們更精彩的表現。這些生物我們還沒來得及認識他們,他們就從地球上消失了,現在我們只有在石碑上才能看見他們冰冷的名字,而在自然界中再也不見他們的蹤影,在眾多的生物類群中,鳥類和哺乳類滅絕的種類最高。

  2.請二組同學展示“對17世紀以來鳥類和哺乳類滅絕的數量的分析”。針對這幅圖片,二組同學提出了三個問題:

  (1)鳥類和哺乳類滅絕趨勢各為什麼?

  (2)推斷鳥類和哺乳類的滅絕原因是什麼?

  (3)推斷為什麼近現代鳥類和哺乳類滅絕的速度在不斷加快?

  請二組的三位同學為大家展示討論結果。

  這一活動的設計意圖是:透過分工合作,使每個組員都能參與到資料的分析整理中來,鍛鍊他們的資料處理能力。透過圖表的分析,發展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同時使他們認識到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已越來越嚴重。

  同學們,人類文明發展越快,向自然界索取的東西越多,對於自然界的破壞越嚴重,現在世界上的哺乳動物已經很少了,照這樣的趨勢繼續下去,這些哺乳動物將在一萬到兩萬年的時間內徹底消失。全世界生物多樣性面臨滅絕的危險。我們來關注一下我國的珍稀動植物。

  3.請三組同學為大家介紹我國珍惜動植物現狀。3位組員介紹課本給出的6種生物並豐富課本知識,包括20xx年6國科學家搜尋白鰭豚的結果和朱䴉目前的分佈情況,其他組員介紹我國部分一級保護動植物的.現狀。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不僅能使學生在資料收集中瞭解我國珍稀動植物的現狀,完成教學目標1和3,還能訓練他們的收集資料、整理資訊和語言表達能力。真正達到了師生間,生生間的資料共享,在學生充分體會成功、自信、被人欣賞的喜悅同時,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第二部分:角色扮演。

  這部分由其餘5組同學從我是森林,我是藏羚羊,我是魚,我是水葫蘆這四種角色中任選一種按要求進行角色扮演

  要求:課前以小組為單位,結合95頁資料和本組收集的資訊,認真討論,並擬定發言提綱,組長主動徵求組員意見,充分發揮組員的作用,討論後,每組分別推選一位同學,代表本組角色的利益就這種角色的現狀,受到傷害的原因,希望得到人們怎樣的保護等問題進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完後,組長點明該種角色面臨的威脅和我們應怎樣做。

  在這我收錄了一篇學生的發言稿【我是水葫蘆】我是水葫蘆,我不像白鰭豚那樣有著悠久的歷史,我是新來的,不過我的現狀可比他強多了,我喜歡這個新家,在這裡我沒有天敵,我不擔心被消滅,這裡的水質汙染嚴重,可對於我水葫蘆來說,確實天賜良機,因為那些被汙染的水使我們的天然肥料。那些含化肥,有機農藥,氮、磷、鉀的工業廢水汙水是我們的最愛,所以,我們瘋狂了!我們長滿了滇池,入侵了河道,現在連長江都是我們的領地,我們覆蓋河面,接受了全部陽光,我們生長吸收了養料,佔有了空間,使那些自以為是的土著走向死亡。人們哪!給你們一個忠告:下次再引進物種是一定要慎重,由於缺乏天敵就算在柔弱的生物也可能會對當地物種造成毀滅性打擊。

  角色扮演的設計意圖是:各個學生能力不同,有的擅長表達,有的擅長寫,有的擅長分析卻不願站到前排,而“角色扮演”活動注重集體智慧,發揮個人優長。突出學生主體,強化準備意識。給與學生充分發揮才華的舞臺,從而更加深刻體會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艱鉅性。活動中學生躍躍欲試,積極發言,課堂氣氛可以被推向高潮。

  活動結束後,學生對以上八組進行自評與互評,透過學生的自評與互評,發現了自己與他人的閃光點,從而更加信任自己,欣賞他人,能做到取人之長,補已之短。

  最後請幾個學生共同進行歸納總結影響生物生存的原因,並板書。

  第三部分:辯論會

  以“麻雀是否應得到保護”為題進行辯論,每個小組選派一名代表參加,抽籤決定正反方,給三分鐘準備,小組成員可幫忙組織材料,我們先請正方的一號辯手發言。。。

  我們的辯論太精彩了,一號同學的發言正中要害,2號同學的伶牙俐齒讓在場同學佩服,3號同學理論聯絡實際,5號同學的反駁,6號的唇槍舌劍都太出彩了,正反有理,反方有據,勢均力敵,同學們,從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角度看,麻雀應得到保護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我們在保護麻雀的問題上應該怎樣做呢?我們大家一起提出合理化建議好不好?八位辯手都把他們精彩的一面展示給了大家,在這八位中你最欣賞誰,就為誰投上寶貴的一票吧,我們來選最佳辯手,誰票最多誰就能得到寫有老師祝福和全班同學簽名的紀念冊。這一活動的的設計意圖是:透過激烈的辯論,學生能夠合理的將所學到的科學知識運用到社會中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拓展延伸段

  1.課上拓展

  (1)理論聯絡實際,環保從我做起。

  向同學們發出倡導:在我們有限的能力內,我們能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做什麼?

  學生暢談做法,可以任意舉例,例如:不亂摘野菜,不把野生動物當寵物,不吃青蛙,雙面使用紙張等。

  (2)理論聯絡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執法人員據舉報,調查發現餐館出售的食品中有野生鳥類,他們依據的是垃圾桶裡鳥類的足,引導學生說出他們的推測理由。

  2.課下延伸

  大自然是人類唯一的家園,它賜予我們生存的條件,我們應存著感恩之心接受大自然的賜予,請大家在課下收集一首小詩,幾句語錄或用幾句話來表達這種感恩之心。讓我們把感恩之心落於實踐,讓它成為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路。

  綜述

  以上是對"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這一節教材的認識和教學過程的設計。本著改變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我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熱切的參與和激烈的辯論中,使學生主動而輕鬆的學到了知識,鍛鍊了資料的收集、整理和語言表達能力。整堂課,生動活潑,學生由始至終處於一種興奮的狀態,成功的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六、說板書

  本節課我採用自由式板書,這樣即能表現本節重點,很好地說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又能增強參與性,與本節教學氣氛相符。

  附板書: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1.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

  2.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的原因:

  七、教學反思

  優點:本節教材的內容向學生傳遞的資訊量較少,我沒有拘怩於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組織學生將知識與問題延伸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擴大學生的資訊量。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參與意識較強,氣氛和諧。本節課讓學生自主地選擇問題進行自主研究,在研究中鍛鍊自己的分析歸納能力,在研究中發現新的問題。能事先組織學生自己製作PPT簡報,為學生提供了一良好的合作交流與研究的平臺。

  不足:忽視了學生作品製作的質量,以後教學中要注意的。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非常豐富,但是教師要提前閱讀指導,進行取捨,以便短時間內把問題的重點交流出來

生物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第二單元“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第二章“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中的第四節。本章在細胞透過分裂產生新細胞的基礎上,先講動物體的結構層次,再講植物體的結構層次。讓學生知道了生物體有多細胞的動物體和植物體以後,告訴學生生物體也有單細胞的,它們沒有複雜的結構層次,是否與多細胞生物體一樣,能夠獨立完成各項生命活動呢?因此,第四節以典型的單細胞生物——草履蟲為代表,具體介紹了單細胞生物雖然只有一個細胞,但也有較複雜的結構,能夠獨立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然而本節課由於沒有辦法安排實驗觀察,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很少有機會看到單細胞生物,理論知識較抽象,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必須想方設法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一步步觀察、探究、討論得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二、教學目標

  1、說明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2、舉例說明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與人類生活有密切關係。

  難點: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四、教學方法

  設計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教學活動形式,運用多媒體播放豐富的影片和圖片。整個課堂設計以“生物夢語”情景引入,暗示並肯定學生喜歡學習生物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明確學習目標,並設法探索解決自已的問題,體現新課標的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特點。

  五、教學程式

  1、多媒體播放影片1《單細胞生物》,要求學生認真觀看,看完後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並彙報:從影片中能夠獲取到什麼資訊,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順勢引入學習主題《單細胞生物》。

  2、多媒體播放影片2《眼蟲》,要求學生帶著思考去觀看:人體的細胞如果離開人體就很難存活,眼蟲也是一個細胞,它為什麼就能夠獨立生活呢?引導學生向邁向第一個知識目標——單細胞生物是怎樣獨立完成生命活動的。

  接著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眼蟲是單細胞生物,請指出它能夠進行獨立生活的結構和功能。

  學生自由討論後彙報交流,教師指導後得出較為全面的認識。

  再接著展示幾種單細胞生物的圖片,激勵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去查詢相關資料,揭示它們的奧秘,以此來激勵學生的學習精神。

  3、多媒體播放影片3《草履蟲》,完了再播放3個flash動畫,補充展示草履蟲的結構、收集管和伸縮泡以及消化食物的過程。草履蟲也是單細胞生物,要求學生看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指出草履蟲能夠進行獨立生活的結構及其功能。

  4、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學生用畫圖或列表等方式,在發給他們的白紙上用黑色和藍色的筆,表示出眼蟲或草履蟲能夠進行獨立生活的結構及其功能(可以2選1)。

  5、多媒體播放影片4《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係》,並展示多幾種單細胞生物的圖片,繼續激勵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去查詢相關資料,揭示它們的奧秘,接著進行小組探究學習,然後彙報單細胞生物對人類有益和有害的方面。

  6、最後進行知識梳理,歸納總結。完畢後展示第4步小組合作學習的作品,並進行民主投票,選出優秀作品,進行表揚,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

生物說課稿6

  一、說教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4章第2節,主要內容包括科學家對細胞膜結構的探索歷程,以及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第四章共有3節內容,第一節主要說明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為什麼具有選擇透過性?功能與結構相適應,於是進入第二節內容膜結構的探索。而第二節內容又是第三節內容“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的學習基礎。因此本節課在第四章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透過科學史的滲透,認同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漫長過程。

  二、說學情

  本課所面對的學生為高一年級的學生,透過前面章節的學習,對“化合物”、“細胞膜”、“生物膜系統”等內容已經有了一定認識,在這一前提下學習本課內容可以做到深入淺出,層層深入。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相關的生物學科的知識,初步掌握生物學科學習的方法,認同生物結構決定功能的生物學觀點。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對於教學目標多元化的要求,我將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闡述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

  2.簡述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能力目標】

  1.培養分析、質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增強動手操作能力,提升科學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認同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漫長過程。

  2.樹立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難點】

  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中滲透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五、說教學方法

  1.教法

  透過講授、討論、問答等多種教學手段,建立誘導探究的課堂模式,使發現過程中的幾個的實驗變成一種探究式的實驗,引導學生體驗科學家發現真理、探索真理的全過程,進而更好的掌握其中的科學方法,理解科學內容。

  2.學法

  在本課學習中,學生利用課本和課件提供的資源進行思考,在此基礎上,綜合了探究性學習、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等方法完成模型的構建。

  接下來,我重點講解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首先是利用生活示例匯入,多媒體展示:小龍蝦—橫紋肌溶解症—肌紅蛋白—肌紅蛋白尿。隨後提出問題,有沒有注意到自己尿液的顏色和患者尿液顏色的區別,為什麼有這樣的區別?隨後補充,正常人的細胞膜沒有破壞,具有選擇透過性,引導學生生物膜具有選擇透過性的功能與生物膜的成分和結構有關,從而引入本節的內容《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食源性橫紋肌溶解症是生活中常見的示例,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回顧舊知,引入新知,目的是學生聯絡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順利引入新課,並且滲透健康飲食習慣。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科學家對細胞膜結構的探索歷程

  對這一知識點的教授,我打算採用:教師提供資料→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做出假設(構建模型)→教師提供實驗驗證,透過這種思路,可以將課本中的結論轉變為學生主動探究的一個驗證實驗,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1.組成細胞膜成分的探索(多媒體課件展示實驗一和實驗二)

  鼓勵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循序漸進、層層誘導。並順勢引導學生提出何種假設?又如何來證實你的假說?學生根據實驗一、二,能夠得出組成細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質(磷脂)和蛋白質。透過引導學生自己根據實驗現象提出假說,引出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鍛鍊學生觀察、分析、總結的能力。隨後稱熱打鐵,繼續提出問題,脂質和蛋白質又是如何組成細胞膜呢?

  2.磷脂分子的排布形式(多媒體課件展示磷脂分子資料和實驗三)

  多媒體課件展示介紹磷脂的性質和細胞生存的條件,要求學生自主進行小組討論磷脂分子在空氣—水介面以及假設組織細胞膜中磷脂的分佈情況,並派代表在黑板上演示。教師評價,給出意見。最終得出細胞膜是一種磷脂雙分子層結構,其中磷脂分子的親水性頭部朝向兩側,疏水性的尾部相對朝向內側,只有這種結構才可能穩定於細胞內外均為水的環境中。透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了團結協作的能力和動手能力。

  3.蛋白質分子的排布(多媒體展示資料4和冰凍蝕刻顯微技術)

  透過角色扮演的方法,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如果把自己當作科學家,會得到怎麼樣的假設?同時表述模型。學生根據掃描電鏡技術和冰凍蝕刻技術的實驗結果,描述細胞膜結構中的蛋白顆粒的存在狀態。培養學生認識到技術進步對科學發展的重要性。

  4.細胞膜是靜止的嗎?(多媒體展示變形蟲影片和實驗五)

  影片展示變形蟲運動,動畫展示熒游標記技術,啟發誘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歸納相應結論,並設計新的驗證性實驗證實細胞膜具有流動性。透過影片和動畫的輔助,增加學生對微觀知識的感性認識,培養質疑、創新、探索的科學觀點。強化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認同技術進步對科學發展的重要性。

  (二)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主要內容(多媒體展示模型)

  多媒體展示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細胞膜流動鑲嵌模型,引導學生結合之前的實驗探究上進行回顧,用自己的話說出基本要點。教師糾正、展示完整內容並進行詳細講解並補充糖蛋白等相關知識。

  讓學生進行回顧,增強口語表達和概括歸納的能力,並檢驗教學效果。

  環節三:總結提升

  引導學生思考:總結知識、形成概念圖。為鞏固學生所學內容,教師佈置課外思考題,之前所學習的知識中,哪些體現了細胞膜的流動性這一結構特點?哪些又體現了選擇透過性這一功能特點?

  透過學生總結知識,形成概念圖,有助於對知識的吸收和理解,能夠形成完整的知識網路。課後以思考題的形式,既能消化知識,應用新知,又能激起學習生物的興趣。

  以上就是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下面闡述本節課的板書設計。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可以清晰直觀的展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加深學生對重要知識掌握和理解的程度。

生物說課稿7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描述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的主要影響。

  2、嘗試瞭解當地的空氣質量。

  3、學會採集和測算空氣中的塵埃粒子。瞭解空氣受汙染的程度。

  4、學會抽樣記數的方法。

  5、嘗試用所學的方法探究有關空氣中塵埃粒子的問題。

  (二)能力目標:

  1、透過分析有關資料回答問題,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2、透過“採集和測算空氣中的塵埃粒子”的探究,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健康與周圍的空氣質量有密切關係,愛護環境等於愛護自己。

  教學重點:

  4、描述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的主要影響。

  5、做好探究實驗採集和測算空氣中塵埃粒子。

  教學難點:

  1、學會正確採集塵埃粒子和比較精確的測算空氣中的塵埃粒子。

  2、學會抽樣記數的方法。

  教學方法:實驗法、講解法、綜合法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準備:空氣質量統計資料及資料、呼吸道疾病的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空氣質量影響人體健康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呼吸,每個人一天要呼吸兩萬多次,每天至少要與環境交換一萬多升氣體,可見空氣質量與健康有關,有什麼關係呢?

  教師總結,評價。

  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資料:

  1、在什麼樣的環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高?

  2、請你根據收集到的有關資料,分析呼吸系統疾病引起的死亡率為什麼會逐年上升?

  3、請結合資料3、4和身邊的例項,分析居室的空氣質量與人的健康關係。

  4、除了以上資料所提到的,影響居室空氣質量的因素還有哪些?

  認真閱讀資料,分析討論、補充得出結論瞭解當地的空氣質量讓學生說說自己收集的資料。能不能檢測一下我們班級的空氣質量呢?佈置作業:探究實驗。每個小組派個代表交流收集的材料。學生按小組合作完成,檢測班級不同時間同一地點塵埃粒子數是否相同。

  學生總結我這節課學到了什麼:教師總結這節課同學們認真收集資料,瞭解當望你們能成為環保的好衛士。地的空氣質量,以及汙染情況。

  課堂練習:

  1.下列疾病中,可能由空氣汙染引起的是()

  A感冒B哮喘C肝炎D沙眼

  2.由於森林減少及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現在全球環境出現了()

  A赤潮B沙塵暴C溫室效應D酸雨

  3.小倩的爸爸吸菸,小倩和媽媽雖然不吸菸,卻是_______吸菸者,所以小倩經常咳嗽、患氣管炎等疾病。這是因為煙霧中的尼古丁等有毒物質,抑制了氣管、支氣管內表面_______的擺動,使________不能及時排除,呼吸道易受到病菌侵襲的緣故。

  4.某空氣的空氣汙染指數為78,表明該城市的空氣質量為()

  A優B良C輕度汙染D重度汙染

  5.冬天上課教室門關閉較久後,不少同學會出現打“呵欠”的現象,是因為()

  A打“呵欠”會傳染B同學們想睡覺C教室的空氣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D大家養成了打“呵欠”的習慣

  6.住宅裝修完畢,室內空氣中還有較多的笨甲醛氡等有害氣體,除去這些有害的氣體的根本方法是()

  A關閉門窗放大量的茶葉B關閉門窗放大量的醋C噴空氣清新劑D開啟門窗,通風透氣

  作業:書57頁練習題1、2、3.

生物說課稿8

  各位老師,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本節課是新課程教材第四章內容,知識雖然抽象但是並不難掌握,透過本節課的學習能更進一步的提高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解讀圖表資料的能力。

  對於本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反饋練習,總結反思"這樣六個方面進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本模組第3章已經介紹了細胞膜的化學組成和細胞膜結構以及大致的功能,本節著重介紹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離子進出細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透過對幾種跨膜運輸方式的探究,並運用數學座標圖來表達三種方式的規律和特徵,可以培養學生對圖表資料的解讀能力,,即資訊解讀和知識遷移轉化的能力。這部分內容和前面所學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有關聯的地方,同時又是對生物膜具有流動性的一個很好的佐證,對學生理解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有著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擬定了下列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a.能舉例說明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型別及特點。

  b.透過學習,自己能理解並說出被動運輸與主動運輸方式的異同點。

  c.闡述主動運輸對細胞生活的意義。

  d.正確解讀座標資料圖表。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參與集體討論和合作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

  (3)情感目標

  a.養成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意識,培養嚴謹的科學精神。

  b.透過對生命現象的闡釋,體會生命的偉大與神奇,培養尊重生命,尊重生命科學的情感態度。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2)圖表資料的解讀。

  教學難點:

  (1)主動運輸的特點,過程和意義;

  (2)圖表資料的解讀。

  二、學情分析

  本節的授課物件是高一的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生對物質交換有了很膚淺的瞭解,透過前幾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細胞膜的結構,水分跨膜運輸例項的基礎,掌握了蛋白質多樣性的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並且還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獨立思考,對生活現象提出疑問,並透過多種途徑找出解決的辦法.同時經過前階段的新課程學習,他們具備了群體討論,並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論依據的能力.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師的引導。

  三、教學方法

  根據上述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本節採用以下的教法和學法突破教學重難點:

  教法:本節課的教學採用教師主導,學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討論相結合的方法,總體思路為:展示現象→ 提出問題→ 解釋原理→總結概念,使學生綜合運用到課程標準所提到的"觀察,描述,比較,概括,分析,解讀圖表"等技能,並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

  學法:主動運輸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要掌握好這點,必須運用對比的方式進行學習,透過觀察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找出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的主要區別來掌握該難點。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

  複習細胞膜的成分和結構,讓學生對基礎內容進行復習,為本節課內容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利用"問題探討",用多媒體展示,提出問題:⑴這個脂雙層膜模擬的是不是生物膜? ⑵什麼樣的分子能夠透過什麼樣的分子不能透過?

  ⑶葡萄糖不能透過該膜,但是小腸上皮細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釋

  :⑷觀察此圖,聯絡已有知識,你還能提出其他問題嗎?能不能對所提出的問題作出嘗試性的回答?引導學生觀察,並歸納出答案。

  教學說明:設立問題情景,創設物質跨膜運輸的思維平臺,為學生的有效發散思維提供背景,培養學生的主動思維能力,為進一步突破難點做鋪墊,激發學生學習激情。

  (三)幾種物質運輸方式

  1.小分子和離子的跨膜運輸

  (1)多媒體展示擴散現象,引出物質運輸的兩種方式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的概念,讓學生分析水分子進入細胞的原因和方式,是不是和上述擴散相似,總結出自由擴散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自由擴散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自由擴散的特點。

  教學說明:該部分內容簡單,透過多媒體展示,使抽象內容形象化,便於學生理解。

  (2)進一步提出問題:葡萄糖不能透過人工合成的脂質雙分子層,但對於細胞來說,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樣透過細胞膜進入細胞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激情,讓學生嘗試作出解釋,再指出載體蛋白的作用,總結出協助擴散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協助擴散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協助擴散的特點。

  提出問題:①自由擴散與協助擴散需要消耗能量嗎? ②自由擴散與協助擴散有什麼相同點有什麼不同點?

  ③自由擴散與協助擴散為什麼被稱為被動運輸?組織學生思考和討論,得出答案。

  (3)更進一步提出問題:如果只有被動運輸能滿足細胞生命活動的需要嗎

  多媒體展示相關資料,思考:以上資料說明了什麼?組織學生分析討論物質逆濃度梯度跨摸運輸的現象,提出問題:為什麼這些物質可以逆濃度梯度運輸?進行解釋,總結主動運輸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主動運輸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主動運輸的特點。

  提出問題:主動運輸與被動運輸的區別是什麼?主動運輸對於生命現象有什麼重要意義? 學生總結。

  為了使抽象內容具體化,模擬現實生活中的三個常見現象,透過三個動畫的展示,運用類比的方法,使學生對三種運輸方式的認識更加直觀化。

  教學說明:該部分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透過圖形展示引出問題,並層層深入,展示出物質運輸的幾種方式,動畫展示更加具體和形象化,同時,組織學生針對問題進行探討,既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激情,深入開發了學生比較,概括和分析能力,又增進師生互動,活躍了課堂氣氛。

  (4)提出問題:三種運輸方式有哪些異同,組織學生分析填表,反饋和糾正。

  提出問題:影響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速度的主要因素各是什麼,畫出細胞對某物的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速度隨細胞外濃度的改變而變化的曲線圖,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並作圖,展示各組的成果。

  教學說明:本環節鞏固理論知識是對課本知識擴充套件和對重點,難點內容的深入理解和總結,只有理解了三種運輸方式的異同,才能完成本環節教學任務,既突顯書本知識,又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提高學生製做圖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維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運輸

  引導學生回憶分泌蛋白的分泌過程,得出胞吐現象,提出問題:那大家知道白細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嗎?顯示有關圖片。

  強調: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提出問題:胞吞和胞吐體現了細胞膜結構的特點是什麼?與書本前面知識相聯絡。

  (四)與社會的聯絡

  簡單描述囊性纖維病的機理以及病毒感染中,藥物比較難殺滅病毒的原因。

  (五)技能訓練

  指導學生就《技能訓練》部分進行討論

  五、反饋練習

  1.教師小結幾種運輸方式,特別是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的特點。

  2.隨堂訓練

  本部分習題,針對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特點和不同而設計,讓學生思考完成具有針對性的練習,進行知識鞏固和教學效果反饋,及時糾正錯誤的理解和片面的認識。

生物說課稿9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細胞呼吸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生命活動。教材首先簡要概括地介紹了細胞呼吸的概念,然後重點講述了細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和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四大部分內容,為我們瞭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動的過程奠定了基礎;它與第三章所學的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第四章的主動運輸和本章第二節細胞的能量“通貨”——ATP、第四節的光合作用等內容有密切的聯絡,也為今後學習其他生命活動及規律奠定了基礎,因此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改中高中生物課程的指導思想和新課程標準的“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絡”的四個基本理念,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①說出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

  ②理解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概念、總反應式、過程和圖解

  ③掌握有氧呼吸中物質及能量變化的特點

  ④瞭解細胞呼吸的概念、型別以及在工農業生產、生活實踐上的運用

  2、能力目標

  ①透過引導分析有氧呼吸的過程,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透過學生自主閱讀,培養自學和主動理解新知識的技能技巧

  ③學會用化學反應式表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領會細胞呼吸的實質。

  ④透過討論對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區別與聯絡,培養自我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和對相關知識進行分析比較的思考能力

  ⑤適當擴充套件認知面,培養聯絡生活與工農業生產實踐的能力

  3、情感目標

  ①在教學中,透過聯絡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等實際,激發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關心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關心社會生活的意識和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②在教學中,透過分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關係,滲透生命活動不斷髮展變化以及適應的特性,逐步學會自覺地用發展的、變化的觀點來認識生命的奧秘。

  (三)教學重點、難點(有氧呼吸部分)

  1、教學重點及突破策略

  有氧呼吸過程的知識是學生理解其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併產生ATP的本質的基礎。

  教學重點:有氧呼吸的過程、

  突破策略:1、透過自主閱讀、提問、思考、理解反應式及圖解、課堂練習來突破。

  2、透過簡表列出有氧呼吸三階段的比較欄目,簡明地抓住要點

  2、教學難點及突破策略

  學生的化學知識功底不深,尤其是有機化學知識還未學習。在有氧呼吸的過程中,葡萄糖的徹底分解,需經過一系列的氧化還原反應,這些反應所伴隨的能量變化,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度。

  教學難點:有氧呼吸三階段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

  突破策略:1、利用多媒體形象地說明有氧呼吸過程的三個階段和兩個場所,透過引導、思考,學會寫相關反應式,使學生清楚須有“能量”欄才能表達其完整性和科學性。

  2、利用化學反應式理解有氧呼吸的實質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在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但“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課堂應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活動中也須起主導、引導作用。所以本課利用直觀教學手段,採用以下幾種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閱讀能力。

  (一)自主閱讀:自主閱讀有氧呼吸三階段內容,明確有氧呼吸的場所、反應物、生成物和釋放的能量狀況等內容。

  (二)直觀教學:透過多媒體輔助教學軟體,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啟發性。.

  (三)比較法:學生參與完成有氧呼吸三階段區別的表格,進行教學反饋;比較有氧呼吸和有機物體外燃燒的不同,進一步認清有氧呼吸的特點。

  (四)歸納法:歸納有氧呼吸的概念。

  三.教學過程分析

  步驟一:匯入新課

  透過問題探討匯入本節內容

  第三節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步驟二:聯絡生活(酵母菌可用於發麵和釀酒)介紹細胞呼吸概念

  一、細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無氧呼吸

  步驟三:回顧第三章細胞器的知識,學習

  二、(一)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線粒體的結構

  步驟四:用下表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培養自學能力:

  步驟五:講授二、(二)有氧呼吸的過程

  主要學習三個階段的化學反應式和過程圖解(略)

  透過學習三個階段的化學反應式和過程,理解和掌握有氧呼吸三階段的物質變化、能量釋放特徵和進行場所。

  步驟六:比較有氧呼吸三階段:場所、反應物、產物、釋能等方面的內容。

  步驟七:歸納(三)有氧呼吸的概念——透過對有氧呼吸概念的歸納,鍛鍊學生聚合思維力。

  步驟八:分析(四)有氧呼吸的特點。透過和有機物在體外燃燒做比較的方法,瞭解有氧呼吸過程反應的條件溫和性、能量逐步釋放的特徵和能量的部分貯存特徵。

  步驟九:有氧呼吸小結:場所、能量去向、總反應式、概念。

  步驟十:練習鞏固(略)

  板書設計(略)

生物說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本節的內容是第四章《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的第二節。前面一節學習了有機物是光合作用製造來的,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就是:綠色植物如何利用有機物。這兩節知識是連貫的,順接起來也非常自然。內容上本節主要闡明瞭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新課標中,它屬於理解層次。貫穿教材裡有三個演示實驗,主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從知識結構上分析有三個方面內容:一、有機物對生物體的作用;二、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應式;三、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徵。

  二、目標設定

  依據新課標,緊扣單元教學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訂為如下三方面:

  1、知識目標: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說出有機物對於生物體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標:強化技能訓練,發展推理能力。落實動手實驗並進行實驗現象的分析,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綠色植物在製造有機物方面對於生物圈和人類的重要意義。

  本節課的課型模式是探究式教學。根據對教材的分析,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難點是:理解並能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認同綠色植物在製造有機物方面對於生物圈和人類的重要意義。

  三、教法與學法

  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節課首先組織學生複習上節課的內容,設定問題讓學生推測:製造這麼多有機物有什麼用?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應該能夠答出有機物的用途,這時我會順著學生的思路,設定思維的障礙: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有機物可用來構建植物體?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請學生一起總結。至於有機物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這部分內容,則是由學生討論交流,並上臺演示實驗,在演示、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提煉。

  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點難點,我採用探究式教學,組織學生參與分析,透過質疑,探究,交流,總結,實現教學目標。

  我將教材中的三個教師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演示實驗,分小組自學加討論,研究實驗原理,分析實驗現象,選拔學生上講臺實際操作,其他學生觀察,組內討論,得出結論。把以教師為主導的演示實驗變成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實驗,教師只是個引導組織者。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課件,採用啟發學生總結,根據學生的分步演示的過程,總結出呼吸作用的公式並推論到綠色植物製造的有機的對於生物圈子的重要意義。

  學法指導。在學生已初步瞭解觀察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觀察要有一定的目的,觀察時要伴隨思考。給學生質疑。我們在實驗中採用的是萌發的種子作為實驗素材,提出可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導大家討論,讓學生多問幾個為什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而在小組完成實驗的過程中,發揚團隊精神,引導學生善於合作,從他人的身上學到長處,交流方法。在學完呼吸作用後,立即列表比較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區別,讓學生體會二者的分別,也讓他們看到比較法簡潔實用的優勢。在技能訓練中,讓學生認識到推理的方法也是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方法之一等等。其實,學法的指導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只要堅持,就會有收穫!

  本節課的課堂上我設計的是利用12分種的時間來完成課後練習和伴隨的習題,在這當中,有問題隨時提問,討論,交流注意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靈活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達到當堂知識當堂消化,努力不留死角。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將指導學生課外實踐,給家中的植物鬆土,並請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動手能力給予評價。

生物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五章第一節的內容,屬於“課程標準”十大一級主題之一——生物的多樣性的相關內容。課程標準對本章的內容定位是“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徵對生物進行分類”。透過前四章的學習,學生對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較的瞭解,對植物和動物有了許多感性認識,學生已經瞭解了植物、動物的主要類群的特徵,這就為學習生物的分類打下一定的基礎。根據生物的特徵進行分類和鑑別,既是對前面所學的生物圈中的各類生物特徵的回顧、總結、深化,從中學習科學的分類方法,同時也為認識生物多樣性的本質、意義打好了基礎,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二、說學情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已經對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較的瞭解,對植物和動物有了許多感性認識,學生已經瞭解了植物、動物的主要類群的特徵。但對這些生物的分類方法還沒有系統理論的學習,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會接觸一些分類的方法,對學習本節課有基礎。教師應重要的向學生傳授分類的思想和方法而不是掌握生物分類的具體指示和技能。

  三、說教學目標

  1.嘗試依據植物和動物的主要特徵進行分類;能說出對生物進行分類的方法和依據。

  2.透過小組討論,建立起生物分類的方法模型,提高動手能力。

  3.意識到生物分類的意義。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設為生物分類的基本方法。教學難點為說出分類的依據。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較好的達到學習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結合本節課的實際特點,以及學生的基本情況,我選擇以創設情境法、直觀演示法、提問法相結合,用多媒體的展示來激發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鼓勵並引導他們自主學習。為了讓學生成為學習上真正的主人,在本節課指導學生學習的時候,我將著重強調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總結,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六、說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課堂一開始,我會詢問學生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在去動物園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動物園中場館的分佈,他們是隨機分佈的嗎?有什麼樣的劃分依據呢?當學生作出正確的回答之後,繼續設疑:同學們剛才在回答這一問題時,無意中已經應用了生物分類的方法,那麼究竟應該怎樣對生物進行分類呢?讓我們以一個小小的分類學家的身份,來嘗試根據生物的特徵對一些常見的生物進行分類吧!

  透過創設情境的方法,將學生帶入本節課的學習中,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興趣

  2.新課展開

  出示事先準備好的各種不同形狀和不同顏色的卡片。同時提出要求:觀察這些卡片有什麼特點?採用一定的方法將這些卡片分開。組織學生討論,各小組是按照什麼將這些卡片分開的。學生給出正確答案後進行小結:我們可以根據食物特徵的方法將看似雜亂無章的事物或東西整理出來頭緒來。從而引出“分類”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為了方便,常根據事物既有差異性又有相似性的特性,把事物分門別類的整理,這個過程叫做分類。

  從日常生活中引入分類的感念,讓學生可以直觀的理解,同時為學習生物的分類做鋪墊。

  多媒體展示各種各樣的生物(有動物和植物)。讓學生按照前面學過的方法,首先觀察各種生物的特徵,比較這些生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後嘗試對它們進行分類。讓學生上臺操作多媒體來將不同的生物放入相應的框內。接下來讓學生思考,參照“探究竟”裡的方法,重新設計一個分類思路,把以上生物再分一次。這時學生可能會說出很多種不同的分類方法,有的可能不太科學,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交流和相互評價,討論各自方案的優缺點,透過相互補充使分類方法更加合理,總結出分類的方法。

  多媒體互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透過思考“探究竟”讓學生學會將知識進行遷移應用,真正做到“授人以漁”。

  最後教師透過PPT展示出不同人的圖片,讓學生嘗試用不同的分類依據進行分類。讓學生明確分類的依據不同,分出來的結果是不同的,明確生物研究中常用的的分類依據。

  3.聯絡生活

  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列舉一些有關分類的事例,以此訓練學生的分類方法和分類技能。

  4.小結作業

  在課程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將請學生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不足之處我將給予補充。課下蒐集資料,找一找生物分類學的相關資料,下節課和同學們分享。

  七、說板書設計

  為了體現教材的知識點,我採用了提綱式的板書,直觀系統地展示了魚的分類和特徵,以及與人類的關係,便於學生理解掌握。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生物說課稿12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二節《調查周邊環境中的生物》。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認識生物中的第二節《調查周邊環境中的生物》主要任務是讓同學們瞭解周圍我們不經常注意的生物,重點是培養學生對生物的興趣這是初中第二次上生物課,是對上一節課《生物的特徵》的延續,是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求知慾,點燃學習生物的熱情,本節課脫離課堂,讓同學們到大自然中去了解生物的多樣性,然後讓同學們填寫調查表,進行整理分析,學會初步調查,本節課教材安排的內容比較少,只有一個調查表和討論題,填寫調查表是是關鍵,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去討論解決,激發學生主動去學習,是學生在環境中自己成長。

  學情分析:由於學生剛剛升入初中,小學對生物自是簡單的學習,我們要激發學生對生物的興趣。學生心理不夠成熟貪,玩的心比較重,本節課主要是室外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分組的方法使學生們相互督促學習相互進步,然學生們感受大自然無窮魅力,啟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有去探究大自然衝動,讓學生把實際生活和學習緊密的結合在一起。這需要老師的鼓勵和對學生的嚴格要求。

  教學程序。

  教學過程。

  教師行為。

  學生活動及目標。

  匯入新課

  【講述】

  透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認識了許多的動物、植物,它們與我們朝夕相處。有些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比如:花壇中的牡丹、月季、芍藥,天空中飛翔的小鳥,花叢中飛舞的蜜蜂、蝴蝶。但是有一些卻並沒有引起我們的注意。

  【提問】

  為了更好地瞭解它們,我們該怎樣做呢?

  引起學習的興趣。

  什麼是調查。

  比如,我們在制定某些法令、法規或政策時都要有一定的科學依據。那麼這些依據從何而來呢?這就需要進行調查。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曾經作為被調查的物件,你們有誰知道這是一項什麼樣的調查嗎?

  【總結】

  人口普查、被父母調查用了多少零用錢、被問卷調查過對教師的滿意程度。

  加深學生對調查的理解。

  調查的一般方法步驟。

  【提問】

  那麼你們知道怎麼樣做調查工作嗎?

  【總結】

  調查工作的一般方法:明確調查目的和物件;設計科學的調查方案;實施調查並認真記錄;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結論(板書)。

  調查法、討論法、講授法。

  明確調查的一般方法。

  調查報告。

  【講述】

  同學們閱讀課本P7的目的要求。

  【總結】

  用具:筆、調查表、放大鏡、照相機…......

  方法:

  1、選擇調查範圍。(範圍要明確,不宜太廣,可以對校園、家庭所在的社群、公園等等的生物種類進行調查)

  2、分組。(4或5人為一個調查小組,確定一人為組長)

  3、設計調查路線。(選擇一條生物種類較多、環境有較多變化,且相當安全的路線)

  4、調查記錄。(沿著事先安設計好的路線邊調查邊如實記錄)

  5、歸類。(將全組調查的生物按照共同的特徵進行簡單的歸類。(閱讀最後一段文字)你們透過上面的文字,知道生物可以分成幾類嗎?

  【總結】

  生物的歸類有多種,如:按照形態結構特點,可以將生物歸為植物、動物和其他生物三種;也可以按照生活環境,將生物劃分為陸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還可以按照用途,將生物分為作物、家禽、家畜、寵物等。)

  6、整理資料。(將歸類好的生物的資料進行整理,寫在筆記本上)

  知道調查的方法步驟。

  瞭解生物歸類的方法。

  調查報告。

  【提問】

  最後就是撰寫調查報告,在同學們的調查報告中都包括哪些內容呢?

  【總結】

  調查人的姓名,調查的時間、地點、天氣、調查路線、所見生物的種類、數量和生活環境等。具體的內容可根據自己的情況設計適合自己的調查表

  明確調查報告的內容

  課後反思:總體來說本節課教學效果較好,按照事先設計意圖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能聯絡生活實際從身邊的小事談起,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並且突出了情感教育,透過具體事例分析,培養學生愛護生物,保護環境的意識。但是,本節課是否完成教學計劃、學生是否掌握本節的重點難點、學生是否喜歡本節課的教學法這些都是要進行反思的。

生物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隸屬於課程標準確立的“人與生物圈”課程主線中最大的主題之一“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中的二級主題,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共同組成綠色植物三大生理作用,教材在編排上將其安排在兩者之前,既充分考慮了學生主體的認知規律,也科學考量了三者的辯證關係。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使學生對前一節綠色植物的主要類群適應不同的環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可以為後面光合作用以及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全章佔居舉足輕重的地位。

  2、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植物的蒸騰現象,舉例說出氣孔的數目和分佈與蒸騰作用的關係。

  (2)、嘗試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臨時裝片,觀察葉片的各部分結構。進一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標

  (1)、透過製作臨時徒手切片和使用顯微鏡觀察臨時切片標本,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觀察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合作學習能力。

  (2)、透過對蒸騰作用知識的拓展遷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認同綠色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意義。初步形成保護森林的意識。

  (2)、培養敢於實踐、樂於探究的生物科學素養;樹立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3、說重點與難點

  重點:練習製作徒手臨時切片,觀察葉片的結構,理解蒸騰作用的意義。

  難點:練習製作徒手臨時切片,觀察葉片的結構。

  4、說學情

  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充滿好奇,樂於動手,對製作臨時裝片及顯微鏡操作有一定的瞭解。

  5、說教學準備

  教師:實驗用具、材料及醫用消毒棉,酒精和紗布,課件等。

  學生:興趣小組準備關於觀察植物的蒸騰現象的實驗資料。

  二、說教法:

  1、直觀教學法:利用直觀教學手段,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實現知識的昇華和內化。

  2、引導發現法:引導學生層層深入發現未知,並在“動腦、動手、動口”狀態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3、體驗互動法: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實現學生認知過程與情感體驗過程的有機結合。

  三、說學法:

  1、自主探究法:透過觀察蒸騰現象實驗以及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體驗科學探究的一

  般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合作學習法:透過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分析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提高交流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四:說教學流程:

  本節課,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最佳化教學秩序,我是這樣匯入的:

  1、創設情境,激疑匯入

  首先複習各種植物類群所處的生活環境,明確各種植物類群均需要水,那麼植物吸收水分用來做什麼呢?此時,多數學生會誤認為植物吸收水分用於自身組成。讓同學們帶著疑惑看典型例子——一株玉米從出苗到結實一生所需的水分約200千克,其中作為植物組成成分的水分為1.827千克,維持植物生理過程的水分為0.25千克,兩者的水量加起來約為2.077千克,僅佔植物吸入體內水分總量的1%,那其餘的99%的水分到哪裡去了呢?

  此時,學生形成了認知衝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趁此匯入課題。(板書課題名稱)繼而進入第2個教學環節:

  2、觀察思考,深化認知

  (由於植物的蒸騰現象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提前一天要求興趣小組同學做好實驗,課堂上呈現實驗各裝置初始狀態圖片)

  此時興趣小組展示圖片,闡述設計思路:選取三支粗細相近的枝條,甲去掉全部葉片,乙去掉部分葉片,丙不做處理。分別插入三支錐形瓶內,並用塑膠袋罩住露出管外的部分,紮緊袋口。在三支錐形瓶內分別加入等量的水,液麵上加適量的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發並做上標記,置於陽光下一段時間。引導學生指出對照實驗,明確單一變數。

  然後興趣小組呈現實驗裝置,透過觀察、對比啟發引導學生思考相關問題:

  (1)、塑膠袋的內壁有什麼物質生成?

  (2)、塑膠袋內壁上的水珠是從哪裡來的?

  (3)、塑膠袋內壁上的水珠是以什麼狀態出來的?

  (4)、比較各塑膠袋內水珠的多少,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5)、對該實驗你還可以怎樣設計?

生物說課稿1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生物號的,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細胞的增殖》,本課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6章第1節的內容。教材的安排是這樣的:首先透過“問題探討”和圖片展示,推測象與鼠相應器官和組織的細胞大小差異,接著提出問題:生物體的長大,是靠細胞數量的增多還是靠細胞體積的增大?本節知識與前面所學知識如“呼吸作用或者是光和作用”,都離不開細胞的參與,但是這些過程不是單個細胞能完成的,這就和本節課細胞的增殖密切相關,同時也為今後學習“細胞的分化和衰老”等奠定基礎。

  針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性目標:

  ①掌握細胞生長和增殖的週期性;

  ②理解並掌握細胞的有絲分裂和無絲分裂。

  2、能力性目標:

  ①透過模擬探究實驗,使學生理解細胞表面積和體積的關係,探討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的原因;

  ②透過顯微鏡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學會利用儀器進行科學實驗;

  3、情感性目標:

  ①認同細胞增殖和生長的週期性;

  ②感受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過程的思維和方法,從而激發學生對科學研究的熱情和對生命科學的熱愛,培養鍥而不捨追求真理的研究態度。

  本著高中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把細胞的有絲分裂確定為教學重點,把觀察洋蔥根尖細胞的有絲分裂並繪圖確定為教學難點:

  為了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透過學生自己的學習來掌握知識,做到導中學、學中學、導與學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教師還應該讓學生透過閱讀、思考、觀察、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展開學習活動,指導學生學會閱讀課本,學會正確讀圖、析圖,指導學生運用對比法、聯絡實際法等加以理解、鞏固,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認識過程統一為一個整體。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具體教學過程我準備按以下幾個環節展開:

  1、匯入新課:首先向學生展示幾張圖片如大象和老鼠,細菌和鴕鳥蛋等,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聯絡初中所學的知識進行討論,看學生是否能夠說出他們的區別,是否能說出他們共同的結構等等,從而匯入新課,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為:細胞的增殖及有絲分裂過程。

  2、開展新課:首先讓學生透過實驗來觀察細胞,指導學生分組合作,讓各個小組選擇自己的實驗材料,自主進行實驗探究,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發現並引導學生解決實際操作中不斷生成的新問題。

  3、相互討論: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的步驟和要點是什麼?試歸納所觀察到的細胞在結構上的共同點,並描述它們之間的差異,分析產生差異的可能的原因。向學生展示大腸桿菌的電鏡照片和結構模式圖,讓它們討論為什麼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細胞透過什麼方式增殖?

  4、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讓學生在做完實驗的基礎上,教師層層設疑,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使學生邊看圖解邊閱讀課文,掌握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的原因。然後設問:什麼事有絲分裂?它有什麼特點?使使學生透過“討論”並結合課文獲得“有絲分裂”的概念。接著引導學生分析資料並結合課文,理解有絲分裂的過程。

  5、板書設計: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求全面而簡明地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6、佈置作業:教材115頁中的練習3,4,5題,並閱讀實驗中的《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一文。我相信在整堂課的教學中,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的同時,培養了其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對知識的遷移能力,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生物說課稿15

  說課是集體備課的進一步發展,也是為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接下來要給大家分享的是高中生物人教版說課稿,歡迎大家的借鑑閱讀!

  一、說教學理念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生物課程將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學生掌握社會生活、生產實踐中所需要的生物科學知識,努力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相關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本著體現這一教學理念的思想,這節課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特點,設計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併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利用多媒體的簡潔性、動態性,結合教學重點和難點,創設問題情境,營造探究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變靜態微觀知識為鮮活有趣的宏觀再現,降低難度,縮短時間,讓學生透過學習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滿足求知的心理。

  二、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的礦質營養》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三單元第五節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習了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和光合作用的基礎上向學生介紹了植物的礦質元素及礦質元素的吸收過程,反映了《新大綱》在設計教材順序時以人為本,從學生實際出發的思想,關注了學生的思維和學生德育的培養。

  本節內容前與根尖的結構、水分代謝、光合作用,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等內容相聯絡,後與呼吸作用相關聯,具有顯著的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

  同時,這節內容所介紹的實驗方案,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本節內容,還為將來學生設計實驗做好鋪墊,為此,我用創設情景的方法,讓學生面對相關現象,進行分析和設計,觀察想象並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習慣。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高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使學生理解礦質元素的概念,瞭解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的種類和來源。

  (2)、使學生理解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及其與植物根細胞呼吸作用之間的密切關係。

  (3)、使學生理解根吸收礦質元素離子與根吸水的聯絡和區別。

  (4)、使學生了解礦質元素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運輸方式和利用特點。

  2能力目標

  (1)、透過對水培法培養植物的學習,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學習方法,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透過引導學生分析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與呼吸作用的關係以及分析影響根吸收礦質離子的環境因素,訓練學生分析實驗和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透過對水分和礦質元素吸收過程的比較,學習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去研究事物的本質,不斷提高綜合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在介紹植物必需元素的種類、分析影響礦質離子吸收的環境因素的教學中,聯絡合理施肥、無土栽培技術、中耕鬆土等生產實際,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意識,培養學生關注科學、技術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對學生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2)、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識。

  四、說教學的重、難點

  根據高二新課程標準,在理解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明確什麼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及其種類是本節的教學重點之一。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和對水分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學生雖然已經學習了有關元素的知識,但只是在認知水平上,不能進行系統的分類,並且潛意識裡總有水和鹽相伴而行的觀點,認為是水把鹽帶進去的,這就為理解“相對獨立”的觀點設起障礙,所以我把“對水的吸收和礦質元素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作為本節課重點和難點。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五、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生物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我校高二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透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基於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

  引導學生透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於本節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係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並思考,並例舉生產實踐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後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節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六、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下面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七、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匯入新課:(3—5分鐘)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重點、難點引入新課時宜採用實驗方法匯入新課,透過實驗現象巧設懸念,突出重點。教學中首先從一個實驗觀察引入,請學生觀察用土壤浸出液和蒸餾水培養的植物,問:“它們在長勢上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土壤浸出液中的植物長得好?”引出植物要生長得好需要吸收土壤中的礦質元素,從而提出課題。這樣匯入能造成學生急切期待解釋現象的心理,從而對學生產生極大的誘惑力,創造學習新知的良好氛圍和激發探求知識的渴望,從而把學生的注意力遷移到教學目標的實施上來,使學生的思維和注意力很快調節到最佳狀態,為學習新知識打下堅實基礎。可以說,精心設計好導言就等於成功了一半。

  2、講授新課:(30分鐘)

  2.1介紹灰分元素,由此引入礦質元素,使學生了解科學家的科學研究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

  2.2科學家們透過溶液培養法研究得到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種類。這段內容的處理,我採用請學生設計實驗找出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礦質元素的方法。透過啟發引導,設計實驗方案,並透過學生互相評價,教師評價,逐漸形成較為成熟合理的實驗設計,教師藉機引匯出對照實驗應注意的問題(對照的思想和實驗條件的控制等)。告訴學生科學家就是透過這種方法,即溶液培養法找到植物必需礦質元素的。

  2.3根吸收礦質元素過程

  植物根細胞吸收礦質元素是主動運輸的過程,這一概念的建立在科學史上走過一段彎路。人類最初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錯誤的,後來經過分析大量的實驗事實才認識到:“根細胞吸收礦質元素的過程是主動運輸的過程”。處理這段教材時,我先請學生提出猜想,“礦質元素是如何進到根細胞內部的?你能提出你的猜想嗎?”學生往往會提出一個錯誤的猜想,即認為:“礦質元素離子是隨著水進入根細胞內部的(假設一)。”同時,有的學生會根據前面章節所學過的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認為:“礦質元素離子是透過主動運輸的方式進入根細胞內部的(假設二)”。

  教師提供資料(二組實驗事實),引導學生分析,共同否定了假設一,這段討論設計的目的在於,潛移默化地告訴學生人們認識問題的本質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會有一些錯誤的認識,但是科學本身具有自我更正的特性。

  請學生分小組討論如何證明假設二,即科學的結論不能僅從理論到理論,一個假說要成為理論,一定要有充足的實驗證據。在這裡請學生提出證明假設二的研究思路,希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初步瞭解探究實驗的一般步驟,並在教師提示下,能夠提出問題和假設。

  最後透過CAI課件的演示,把微觀粒子的運動形象化,直觀化,增強了礦質元素離子吸收的動感。使學生理解主動運輸是根尖細胞吸收礦質離子的主要形式。而主動運輸需要消耗能量,能量來自呼吸作用,影響呼吸作用的因素有溫度和根系通氣狀況等,最後得出結論:凡是影響呼吸作用的因素都會影響根細胞吸收礦質離子。這與生產實踐很貼近,應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

  2.4植物對離子的選擇吸收

  把蕃茄和水稻實驗前和實驗後Ca和Si濃度繪製成影象,用投影片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得出蕃茄吸收Ca多,吸收Si少;水稻吸收Si多,吸收Ca少。提問:為什麼植物對離子的吸收具有選擇性?學生透過吸收過程的學習知道吸收的第二步是主動運輸,主動運輸需要載體。因此,吸收什麼樣的礦質元素離子與根細胞膜上載體的種類有關。吸收離子的數量與載體的多少有關。

  2.5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

  請學生自己看書,總結出離子在植物體內的三種存在形式及能否被再度利用。透過學生間的討論,補充、修正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2.6介紹無土栽培,引導學生分析無土栽培的好處及在我國發展的前景。透過聯絡生活實際,滲透科學、技術、社會相關聯的思想,激發並培養學生熱愛生物科學的情感興趣。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3—5分鐘)

  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4、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板書:

  5、佈置作業。

  針對高二年級學生素質的差異,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最後來談談這節課的教學評價

  八、說教學評價

  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是教師瞭解教學過程、調控教學行為的重要手段。評價的目的不僅在於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在於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發現教學中的缺陷,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這節課採用的評價方式有以下幾種:

  1、 在教學過程中,透過學生對創設問題的討論、回答,對學生進行直觀性評價。

  2、 在學生完成比較表格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動態評價,鼓勵學生轉變學習方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 透過練習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課堂終端量化。根據習題正確率,進行目標達成度的評價,反饋這節課的目標達成情況,從而調整下一節課的內容(如課前複習的側重點)及課後作業的佈置(加強目標達成較弱環節的習題練習)。

  4、 透過研究性活動,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綜合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高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生物說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