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學校歷史老師個人總結

學校歷史老師個人總結

學校歷史老師個人總結4篇

  總結是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的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總結吧。我們該怎麼寫總結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學校歷史老師個人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校歷史老師個人總結 篇1

  轉眼一學期又過去了,在這一學期的學習中,我十分感激可敬的班主任和可愛的同學們,是他們讓我感受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真正意義。中學不僅僅是培養優秀中學生的搖籃,它也是培養優秀教師的搖籃,在這片沃土,這個充滿生機、活力和溫暖的大團體裡學習、生活我無比的歡樂。我雖是一名不起眼的教師,但時常鞭策自我,力爭思想上和工作上在同事、學生的心目中留下較好的印象。

  思想方面:我努力做一個合格的人民教師,認真學習,與時俱進,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高質量有效的教育,都能有不一樣程度的發展。

  工作方面:在過去的半年裡,我在工作中踏踏實實,備好每節課,上好每一堂課,在月考中我看到了學習效果,看到了自我的提高。不斷努力,永不放棄激勵著我要在自我的一畝三分地裡高興並歡樂地耕耘。可由於我的不成熟造成這次的期末考試的不夢想,我原以為我改變的教學板書,會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可就是這種自以為是的,缺乏經驗的改變讓學生在考試中白白丟了幾分,看到那個填圖題我恍然大悟,才明白教參上那樣板書的真正用意,也更深刻的理解了備課的重要性。

  在下一學期,我會更加努力。我相信,有付出就有回報。

  學校歷史老師個人總結 篇2

  本學期我擔任了初三三個班的歷史教學。一學期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成績都有提高。但總體回顧,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最主要的一點是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每一天只是疲於應付教案、衛生等各級各類檢查,只是按部就班地解決了每堂課的任務,未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將學習任務延續到課後。這一點很值得反思。

  初三的'教學任務繁重,此時應指導學生課後自主學習。這樣教師會倍感簡便,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增濃,學習效果也會提高。過去我之所以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好,主要原因是沒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雖然有時給學生安排了一些任務但由於沒有及時去落實。這樣帶來了許多不良影響,首先學生不會及時去完成學習任務,並且也會養成一種拖拉的習慣。這一系列的惡性迴圈確實值得反思並糾正。所以,我告誡自我今後做任何事都要雷厲風行,要在快中求好,快中求穩,快中求發展。因為快節奏是當今社會生活的重要特徵。

  2、中考歷史考試資料包括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教學資料較多,上學期在完成本學期教學資料外還要完成下學期課本資料,在教學過程中可能過快,教學方法不夠好,課堂效率有時不高。所以,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不斷探求良好的教學方法。

  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太喜歡歷史,這其中有些學生因為歷史以往學得差,對學習歷史失去了信心。最多也就是期望聽聽歷史故事,再加上歷史知識點較多,難記。歷史給他們的感覺是死記硬背、死板乏味,根本不想記,也不願去理解分析;課後就更不用說去自主學習。其實只要教師恰當地引導,合理地安排,學生會自覺學習。在平常學生缺乏學習的自覺性,教師也不能一味地埋怨學生,一是歷史學科資料多且複雜,知識點零碎,不像學數學、物理那樣能邏輯性很強。二是真正說來歷史學習確實存在必須的難度,不僅僅要識記並且要理解,如材料、問答題學生能背出答案但往往答不出。所以這就需要教師作引導和指導。不能隨便給學生布置一下或放任自流,而是有計劃性、有目標性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並指導合理的學習方法,然後定期做檢查。長期進行這樣工作,相信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定會養成,學習興趣定會濃厚。

  自主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是學生學習本事的重要標誌。但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與本事也是需要教師作引導和指導的。所以,教學中我會在這方面多做努力和探究。

  學校歷史老師個人總結 篇3

  今學期我擔任歷史教學。由於教學經驗尚淺。所以,我對教學工作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向前輩學習。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獲取了很多寶貴的教學經驗。以下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情景總結。

  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絡,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學者。學生是被教的主體。所以,瞭解和分析學生情景,有針對地教對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最初接觸教學的時候,我還不懂得了解學生對教學的重要性,只是專心研究書本,教材,想方設法令課堂生動,學生易理解。

  一方面,由於我校地處邊疆貧困民族地區,學生的學習基礎相對較弱,剛到一個新的學習環境,同學們還不能適應。另一方面,有的同學比較活躍,上課氣氛進取,但中等生、差生佔較大多數,尖子生相對較少。所以,講得太深,沒有照顧到整體,我備課時也沒有注意到這點,所以教學效果不如夢想。從此能夠看出,瞭解及分析學生實際情景,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對授課效果有直接影響。這就是教育學中提到的“備教法的同時要備學生”。這一理論在我的教學實踐中得到了驗證。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進取性,曾有一位前輩對我說:“備課備不好,倒不如不上課,否則就是白費心機。”我明白到備課的重要性,所以,每一天我都花費很多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鑽研教材和教法,不滿意就不收工。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

  一堂準備充分的課,會令學生和教師都獲益不淺。例如我在講授《絲綢之路》的時候,這課的主題是“絲綢之路”,教學難度比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講授,學生會感到困難和沉悶。為了上好這堂課,我認真研究了課文,找出了重點,難點,準備有針對性地講。為了令教學生動,不沉悶,我還為此準備了很多的教具,授課時就胸有成竹了。當講完課的時候,我拿出準備好的錄象帶,讓學生觀摩學習,學生異常用功,教學效果十分夢想。相反,我沒有認真備課的時候,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好,與此相比可見,認真備課對教學十分重要。備課充分,能調動學生的進取性,上課效果就好。但同時又要有駕馭課堂的本事,因為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所以上課必須要設法令學生投入,不讓其分心,這就很講究方法了。上課資料豐富,現實。教態自然,講課生動,難易適中照顧全部,就自然能夠吸引住學生。所以,教師每一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讓學生感受到一種自然氣氛。這樣,授課就事半功倍。回看自我的授課,我感到有點愧疚,因為有時我並不能很好地做到這點。當學生在課堂上無心向學,違反紀律時,我的情緒就受到影響,並且把這帶到教學中,讓原本正常的講課受到衝擊,發揮不到應有的水平,以致影響教學效果

  。我以後必須努力克服,研究方法,採取有利方法解決當中困難。

  歷史這一門學科,對學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難,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之下,要教好歷史,就要讓學生喜愛歷史,讓他們對歷史產生興趣。否則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畏難情緒,不願學,也無法學下去。為此,我採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儘量多講一些歷史人物故事,讓他們更瞭解歷史,更喜歡學習歷史。

  因為歷史的特殊情景,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會出現好差分化現象,差生面擴大,會嚴重影響班內的學習風氣。

  學校歷史老師個人總結 篇4

  我們知道知識的掌握必須透過學生自己的思維活動,教學只有符合學生掌握知識的規律,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學生的思維發展,是由相對低階的動作思維發展到形象思維,再由具體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思維和辨證思維。小學時學生主要依靠具體形象思維,而到了初中,學生的邏輯思維開始占主導地位,慢慢發展到以邏輯思維為主的思維活動。初一學生能夠學習一些比較系統的科學知識,但思維多停留於事物表面。喜歡聽歷史故事,有英雄主義意向和強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只有充分了解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思維水平,才能科學地確定教學的起點,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一、準確把握教學的目的和要求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教會學生初步掌握記憶、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和表述歷史的能力;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達到這個要求,初一歷史教學才是“萬里長征”第一步,教師要依據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注意小學教材與中學教材銜接。例如:孔子。學生在小學已學習了“大教育家孔子”,初一的學生不僅要學習大教育家孔子,還要學習作為大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的孔子。教學中,在學生已掌握“孔子是怎樣教育學生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首先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們繼承?”,其次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的學說。再次掌握孔子的學說後來被封建統治者利用和改造,成為我國兩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對後世影響極大。這樣循序漸進,不斷提高。

  二、激發學習的興趣是引入門道的第一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有巨大的心理效應,能使人的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進而促進學習動機的形成和強化,化非智力因素為智力因素。為學生學好歷史提供取之不盡的動力。要激發並保持學生的興趣,最有效的的方法是讓學生不斷地獲得“成功的喜悅”。而這個成功還必須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例如,提供教壇講故事。小學的歷史學習是以故事形式進行的,初一學生已瞭解與初中課文有關的一些故事。讓學生將小學瞭解的故事與相關的課文結合上講臺講故事。每個學生都可透過努力做到。這個過程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綜合概括能力,表達能力,又鍛鍊了學生的膽識勇氣,還嚐到了做小老師的滋味,內心充滿成功的喜悅。又如,巧設疑。“思維自驚奇而開始”。驚奇和疑問也是興趣的淵源,只有學生對某一現象發生驚奇和疑問時,他們才願意去進行探索。學習“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一課,設計一個問題鏈:人是從猴子變來的嗎?人與猿有什麼不同?人是不是動物?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什麼?我國境內最早的居民是誰?他們長的什麼樣子?吃什麼東西?住在哪兒?把每個問題假設為一個“寶藏”,解決一個問題等於發現一個“寶藏”。把學生置於“發現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讓學生到歷史的隧洞中去尋寶。學生隨著教材內容的展現,不斷地發現,在成功的喜悅鼓勵下繼續前進。

【學校歷史老師個人總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