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初一生物教學反思

初一生物教學反思

初一生物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一生物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初一生物教學反思1

  在本學期中,我逐步嘗試將“目標導向教學”理論應用於我的初中生物教學課堂中。我認為,“目標教學”簡單來說就是師生在課堂中的一系列教學活動,依據簡單、可操作的一系列教學目標,最終絕大多數學生達到預定教學目標為終點的教學管理過程。

  “目標教學”的大框架是“導標——導學——導練——導評——導結”五段式,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不分物件地、機械地,甚至生搬硬套地將其應用於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去來說。比如說,導標這一過程也許在高中生能夠很容易讓學生跟著教學所呈現的目標去學習,在練習、講評中檢驗三維目標是否達標,但是在初中生物教學,我發現這樣的效果並不是太明顯。初中生在學習方面有以下幾方面的的學習特點:

  (1)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都比較弱,而學習依賴性強,尤其是七年級學生表現更明顯。

  (2)思維特點上起主導的還是形象思維,隨著年級的上升抽象思維迅速發展。

  (3)學習上容易對教師生動形象的事例介紹感興趣,對嚴密的理論分析和邏輯推理厭煩。

  因此,有一部分學生看到分解的許多小目標後,容易產生視覺疲勞,有時還會感到厭煩,就開始慢慢走神、不感興趣,因此在學習動機不強的情況下,試想一下練習的效果會怎樣,達標效果也不言而喻了。針對初中生這些特點,我覺得目標導向教學在初中生物中可採用這幾個環節,即“引趣——嘗試——反饋——總結”。

  第一,引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情緒,並且隨著這種情緒體驗的深化,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教師可透過生動有趣的生物演示實驗或是設計簡單的學生實驗,講述生動的生物學史,列舉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生物學現象等,多種方式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他們解釋生物現象、探索新問題的求知慾。當學生產生了疑問,有了解問題的需要後,再讓他們自學教材,他們才能專心研讀。

  第二,嘗試——讓學生學習自學

  教師分發自學提綱,即分解後的學習目標,由學生按自學提綱,個體獨自閱讀教材,或四個人一組小組討論的形式,有時用老師將學習目標用問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掌握。教師作巡迴點撥,對自學中出現的問題,誘發啟導,但不能包辦代替,主要在於瞭解自學情況。

  比如在介紹《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及影響》這一節時,可簡單地將目標呈現給學生:

  (1)舉例說出一些生物適應環境的例子;

  (2)舉例說出一些生物影響環境的例子;

  (3)生物適應並影響環境,認同保護生物的觀點。

  目標教學是透過教學資訊的反饋來實現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根據檢測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定預定的教學目標。檢測的形式一般採用提問形式或書面練習

  檢測,當然儘量可多用一些書面檢測,這樣涉及的學生比較多,效果更為有效。在每一個知識點講解完畢,可適當選擇一些“小、精、活”的練習加以檢驗,以確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並根據檢測中暴露的問題,有針對性進行小組或個別輔導,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師比較全面地瞭解了教學中反饋的資訊,實現了對教學過程的最最佳化控制,這樣有利於鞏固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第三,總結——化零為整以保證教學質量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目標教學中必須保證實施小結這一環節。這樣有利學生把各個小目標達到整合,最終實現總目標,有利於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並且有利於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知識的再現與提取。

初一生物教學反思2

  本節課教師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巧妙地設計教學環節,激活了學生頭腦中原有的知識,引導學生新舊知識和經驗相互作用,進而引發認知結構的重組,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科學探究構建生物學概念,領悟科學研究方法,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真正成為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教師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教材的每一個環節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進。例如,增設了心臟的位置、形態、方位的區分;引導學生設計實施了“水灌流心臟的實驗”;補充了算一算心臟在工作過程中心房和心室的舒張期和收縮期的時間等教學環節。這些教學環節,從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滿足了學生進一步探究學習的願望。教師在本節課中恰當地將資訊科技與生物課程進行整合,多次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攻破重點和難點,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整節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觀察、傾聽和交流中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參與者,整節課課堂氣氛活躍、融洽。

初一生物教學反思3

  本學期我擔任高一生物課教學的同時,還教授初一(23)(24)兩個班的生物課。對於這兩個班學生的活潑程度,我早有耳聞。面對著天真活潑的面孔,我一直琢磨著如何激發學生對生物課的愛好。上了幾堂課後,我逐漸發現這兩個班同學的知識面比較廣,他們瞭解的生活知識也比較多,他們很願意積極思考生活中的問題。

  經過這一段時間的教學,我總結了講授初一生物課的基本有效的方法。

  (1)生動活潑的匯入,是一堂成功生物課的要害。只有成功地將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引入到課堂,才能不斷激發他們的學習愛好。因此,每堂生物課我都要精心預備生活小常識,科技小故事或精美的生物圖片,來引導學生積極地進入課堂。

  (2)在講課時,一定要把課本上的語言轉化成通俗的生活語言,這樣同學們會感覺到生物課教學就是一位大哥哥在和他們平等地交流生活中的生物常識。

  (3)豐富的肢體語言完全可以豐富初一生物教學的課堂,讓學生們不會感到呆板和枯燥,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參與進來表演,提高課堂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4)生物課的講授不要離開初一學生的生活,以他們感愛好問題和生活常識設疑同時配以影象動畫,讓他們在生物課上學到生活常識,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同時可以擴充套件他們的知識面,培養他們的生活主人翁意識。

  (5)初一生物課教學一定要突出強調重點。由於年齡的原因,初一學生學習主動性尚未完全建立,作為老師一定要幫助他們找到學習重點難點並督促他們理解把握。

  本人在教學上是一位新手,希望各位同仁多多指教,本人願虛心接受。<

初一生物教學反思4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髮展變化的今天,我們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牢牢把握“求實、求活、求新”的教學三原則,不斷取得新的教學成果。

  一、求實——紮實嚴謹,聯絡實際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要切實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具體教學中,要搞清生物要領的形成過程,講清生物概念的定義、含義及特性等,有時要透過舉例、作圖等手段讓學生加深對抽象生物要領的理解。對生物規律的講解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透過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歸納等思維活動得出結論,同時要講清生物規律的適用條件和範圍及生物規律中各生物量之間的關係,必要時對其相關的概念規律要加以比較區別,消除學生對生物概念規律的模

  糊感。

  生物課堂教學應理論聯絡實際,注重應用,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現。在課堂講授中,教師應儘量列舉大量的生活、生產中的例項,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習題的講析中,選例除了要注重習題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習題的實用性,以及滲透相關學科知識的結合性。加強課堂演示實驗教學,除了課本上必做的演示實驗外,教師應當善於觀察,挖掘生活例項中的生物原則,設計一些實驗裝置在課堂上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求活——方法科學、靈活多變

  教師在課堂講授中,應根據課程結構設定內容特點、課型特徵以及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環境,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知識方法教育要靈活,在課堂上,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課型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思維方法訓練要靈活。在解決生物問題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不角度、不同側面去分析問題,做到一題多思,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題一解,教師應當有目的對學生進行各種思維訓練。

  三、求新——轉變觀念,創新教育

  “求實、求活、求新”三原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是有機的統一體。二者相輔相承,層層遞進,求實是基礎,求活是關鍵,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備紮實嚴謹的基礎知識,才能轉變成靈活的思維方法,最終表現出獨特的創新能力

初一生物教學反思5

  與以往相比,本學期在課堂上更加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也深有感融:

  1、學生看書的習慣沒有養成,存在以下的問題: (1)看書慢,大部分學生平時不愛看書,閱讀的能力較差。(2)很容易走神,因為沒有定力,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3)看書時沒有作記號,劃重點的習慣。

  2、教學進度慢。預習導學部分放在課堂上,有弊也有利,好處是慢慢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可以杜絕抄襲的現象,暴露學生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手段、方法等。但課堂預習起碼要用15-20分鐘,導致後面的基礎題、延伸題完成不了,把尾巴留到下一節,結果下節課又完成不了,造成惡性迴圈。

  3、部分學生行為習慣較差,比較浮躁,靜不下心來聽老師講課。

  4、部分學生還沒養成思考的習慣,不管你如何調動,他就是不動。

  5、相當一部分優生表面上懂了老師的講課,但還沒真正深入去理解書本內容,知其一不其二。4周過去了,才完成了5節課的內容。

  這兩週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實驗,第一個是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本實驗難點在於取鼠婦,也可以用蚯蚓來代替,部分學生在課外去採集,但採回來的不多,影響實驗的開展。大部分學生怕髒,也沒有去採集。第二個實驗是《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需要買乾溼計,要求去測量,因沒有器材,只能讓學生課外去完成。

初一生物教學反思6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質的運動、物質結構及變化、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作為一位生物老師,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讓學生以科學求實的態度和方法來學習生物學,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成果。

  生物課堂教學是和生活緊密聯絡的一門學科,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出很多的結論,所以要求生物老師引導學生學習要聯絡生活,指導學生注意觀察身邊的各種現象,組織學生用身邊的例子進行討論,得出結論。

  生物教學是靈活的,我們要適時根據課堂的情況科學地把握整個課堂,適當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根據實際情況適度調整組織的學習活動,作到有時、有度和可控。

  生物教學要紮紮實實抓好生物概念、生命規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講清生物的各個概念、含義、特性等,理清知識的區別,找出知識的聯絡,打好生物基礎,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

  充分利用課件、實物等,有時簡單的也可以畫簡筆畫來進行知識的講解,甚至肢體語言也充分利用起來,提高初學者的感性認識和探究興趣,使學生學有所思,充分理解,避免死讀硬記。

初一生物教學反思7

  經過七年級生物一個學期的教學,我對生物教學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一、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

  初中生物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目的並不是要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人才,而是為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併為一部分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基礎。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從我接觸學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是一直以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為中心思想。在課堂教學中,我會多注意選擇與書本知識相關而又貼近生活的例來幫助學生一步步走近生物學。例如:講授生物細胞分裂時,將動物細胞的分裂比作揪面髻,將植物細胞的分裂比作壘牆,以體現二者的區別。總之,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教學理念的中心。

  二、把“死知識”變為“興趣生活”。

  在教學中融入一點生活味,把“死知識”變為“興趣生活”,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透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也說過:“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或用眼睛看科學。”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最好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既有經驗及社會實踐為基礎展開,創設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做”和“動腦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動中體驗、感悟,乃至發現和解決問題。例如,在講到“光對鼠婦的影響”時,學生提出疑問,為什麼平常在有陽光或是大白天時見不到鼠婦由此提出問題:光對鼠婦有影響。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自己動手抓鼠婦,設計對照實驗:除了光照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經過反覆實驗,查閱資料,驗證了鼠婦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溼的環境中.這樣的教學既抓到了學生的好奇心理,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作為老師,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

  由於是首次使用北師大版的教材,對教材瞭解研究不夠,使我這一學期的教學走了一些彎路。比如在講光合作用這一節時,課時的安排就很讓我頭疼。核心內容當然是光合作用的反應式,但是對光合作用的探究過程的確需要一番統籌和安排。課後我對教學思路做了一番整理,覺得還是以光合作用的反應視為主線來安排要好一些。但是,教材對於老師來說又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為教學的依賴。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的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還要緊扣課程標準。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初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哪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

  四、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探究式活動。

  生物科學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科學,我在課堂中會一直給學生強調一個觀念,老師在課堂中講述的甚至與書本中所寫的知識都不一定是絕對的,相反,對於生物學科來說,有可能目前我們所學習到的一些理論會在今後的科學探究中發現其他的解釋。在教學中,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都是前人透過科學探究發現的,因此,我認為教學並不是把知識死板的教給學生。相反,我的課堂設計大多都是將學生置身於當時科學家們所處的環境,讓他們透過體會科學家們的探究過程,引導他們找到隱藏在各種生物現象下的本質規律。同時也鼓勵學生對老師、對書本提出質疑,鼓勵他們透過自己的實踐去證實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對於學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為老師要給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顆創造心是最可貴的。在今後的教學中作為老師,我要盡力給學生提供一個適合創造的平臺,例如,我可以透過演講比賽、防寫動物的倡議書、辦手抄報、知識競賽等方式,鼓勵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我相信,在這樣一個輕鬆、愉快又充滿鼓勵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學生,無論在知識、能力、創新各方面都將會是最優秀的。

初一生物教學反思8

  本週學習種子的萌發透過種子萌發條件的實驗,知道種子萌發的內在條件和外在條件;知道植物種子萌發的過程,並能指出種子結構與幼苗各結構的對應關係。所以本節培訓的重點是透過觀察實驗和分析實驗現象,分析種子萌發的原因,繼續培養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

  採取觀察討論的教學方法。可以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提前在課下進行實驗,讓學生從實驗的現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分析,適當給以提示,最後由學生觀察由教師完成課本上的有關實驗,歸納出種子萌發所需要的條件。

  動物體的結構層次教學反思

  本節學習動物體的結構層次,本節內容簡單但是學生容易不好理解,我採用的主要是合作學習的方法,透過回顧細胞分裂的示意圖,提出疑問,同學們在想回答卻答不出的過程中引出分化的概念,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什麼是組織,提出人和動物有四種基本組織。同時結合學生的'自主學習,透過學習,學生能夠用幾何圖形將細胞分裂和分化的概念圖補充完整以及學生能夠將本節課動物體的結構層次能夠用流程圖繪製出來。

  植物體的結構層次教學反思

  本節學習植物體的結構層次,描述綠色開花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個體;並概述構成植物體的各種組織是透過細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識別構成植物體的幾種主要組織;從而進一步形成生物體是一個整體的生物學觀點。

  細胞的分裂教學反思

  本節主要學習細胞透過分裂產生新細胞,描述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並說出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變化的結果;說出細胞分裂與生物生長的關係;關注細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價值。

  其中說出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變化的結果和描述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是本節的重難點。

  本節學習觀察葉片的結構,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生物教學要注重學生的發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結合本節課的教學。

  根據教情和學情,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本節課透過用顯微鏡觀察菠菜葉的橫切面裝片,蠶豆下表皮裝片及CAI課件的使用,使得教學直觀形象、生動有趣。

  2、引導發現法: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孔子啟發誘導的教學思想,是我國古代教育思想的精華,也是現代課堂教學原則之一。引導發現法就是教師用已知的內容,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去發現未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3、課堂互動教學法:透過教師與學生交流,學生與學生交流,營造平等交流和互相學習的氣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本週學習練習使用顯微鏡其重點主要是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學生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其中規範使用顯微鏡,並觀察到物象(要求學生用左眼注視目鏡內影象的同時,右眼睜開)為學習的難點。所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本節的重點。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教學反思

  本週學習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的內容,在知識與技能目上,我認為該把握好一下幾點:

  (1)認同各種生態系統的型別及特點;

  (2)能夠透過資料分析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3)瞭解人的活動與生物圈之間的關係。

  然後透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說明問題的能力以及嘗試收集、處理資料的方法的技巧。並樹立了解生物圈與生態系統的關係,樹立“愛護生物,保護生物圈”的意識;利用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本週學習了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本節內容聯絡實際生活的知識,所以在技能上要鍛鍊學生初步具有蒐集和利用課內外的圖文資料及其他資訊的能力,學會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環境、社會等實際問題相聯絡,並運用到生活中,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要鼓勵學生透過分析活動自己找出答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

初一生物教學反思9

  在初中生物科學的教學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緊緊抓住三部分

  一、初一生物的教育物件是面向全體學生的。

  他的目的並不是要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一部分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也就是說,初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全面、基礎、科學素養教育,從這一觀點出發,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從我接觸學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是一直以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為中心思想。在課堂教學的準備中,我會多注意選擇與書本知識相關的課外知識,例如在講生態環境時做關於生物圈二號計劃,絕毒品時會讓學生觀看中國拒絕毒品的宣傳片等。總之,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教學理念的中心。

  二、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對於老師來說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為教學的依賴。

  我認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處去看才能覺得清澈見底,也就是說,要站在一個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為一名教師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初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學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識透過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個一個專題,然後再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合理安排教學進度。並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很多的活動,例如一些課堂小遊戲、調查、競賽等等,讓學生在輕鬆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

  三、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探究式活動。

  生物科學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科學,我在課堂中會一直給學生強調一個觀念,老師在課堂中講述的甚至與書本中所寫的知識都不一定是正確的,相反,對於生物學科來說,有可能目前我們所學習到的一些理論會在今後的科學探究中發現是錯誤的。在教學中,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都是前人透過科學探究發現的,因此,我認為教學並不是把知識死板的教給學生。相反,我的課堂設計大多都是將學生置身於當時科學家們所處的環境,讓他們透過體會科學家們的探究過程,引導他們找到隱藏在各種生物現象下的本質規律。同時也鼓勵學生對老師、對書本提出質疑,鼓勵他們透過自己的實踐去證實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對於學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為老師要給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顆創造心是最可貴的。並且作為老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適合創造的平臺。

初一生物教學反思10

  一、《致同學們》

  吳韶兵:本節課達到了預想的目標,上課參與回答問題的學生佔三分之二以上。為了進一步瞭解學生,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生物學的膚淺認識。多數學生感悟較深:原來生物學有這麼大的用處,認識到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參與、探究知識的學習方式。

  鄧雲:課堂上學生氣氛還算活躍,對很多新的生物學知識都很好奇,要注意調節學生的積極性,因為生物課大多安排在下午,下午的時間學生精神狀態不是很好,可多舉些有趣的事例來激發他們的興趣。

  蔡春祥:個別班學生氣氛很沉悶,因為對課本和老師介紹的話題不感興趣,他們沒有接觸過,要注意調動不同班級的積極性,對不同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

  二、《生物的特徵》

  鄧雲:課本的標題下面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有關“觀察”的,過去我對這些內容沒有單獨處理過,而是感覺這些方法可以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比如在辨認各種生物時,所用到的就是“觀察”,但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還要再進一步強調注意事項。仔細研究教材、反思自己的教學,感覺有必要首先讓學生對“科學探究”有個正確的認識,這對於以後進行“觀察”,以及最後總結科學探究的幾種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單獨作為一個問題來解決。

  蔡春祥:首先設計的問題是讓學生自由的說出自己認識的生物和非生物,這是個很簡單的問題,每個人都能羅列出很多,在看似遊戲中,實際上是給學生傳達一種資訊——用我的標準來判斷哪些是生物,那些是非生物,而我的標準是什麼,當時並沒有說,等每個人都說了自己認識的生物或者非生物之後,再綜合起來分析眾多的生物的特徵,更有利於學生從感性到理性認識的提升。

  吳韶兵:受課後練習的啟發的,我設計了一個“考考你”環節,既是對“生物的特徵”的鞏固,也是一個拓展練習。儘管學生對生物的特徵基本掌握,但實際應用還是有一定差距,特別是對於能夠生長的如鐘乳石,能夠運動的如海浪,有時把握不準,所以,課本後面給出了兩道練習題,一個是判斷“機器人在彈鋼琴”、“鐘乳石在漫漫長大”是不是生物,說明理由;一個是一段關於“珊瑚”的文字介紹和由此引發的問題。

  三、《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蔡、吳、鄧:有的班沒有說明細節,學生不明確調查的意義和方法,把抓昆蟲等作為調查的主要目的。戶外活動時紀律不好管,男同學一堆,女同學一堆,調查到生物種類雖然多,但事後發現很多生物不是真正看到的,是聯想到和想到的,缺乏科學精神。因此在戶外活動前要多強調各種規章制度,考慮問題要面面俱到,不然學生不瞭解活動的規則會發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四、《生物圈》

  鄧雲: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學生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上課伊始,教師應該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和所學內容相關的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帶著強烈的學習的慾望進入角色。

  這節課利用多媒體出示課件,並用激情豪邁的語言引起學生注意,容易啟用學生的興奮點,以飽滿的熱情走進情境。

  五、《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吳韶兵:這節課上下來讓我興奮不已,因為學生的積極參與總讓我驚喜不已,每談到一個問題。學生就爭先恐後的要回答,要表達自己的觀點,我想,這是緣於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感到,知識就在自己身邊。由於鼠婦不好找,建議將鼠婦換成蚯蚓,進行實驗。

  蔡春祥:這節課的'內容從知識點來看,就是搞清楚影響生物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就可以了,全文不過400字;從能力培養來說,這節課有探究實驗“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但要進行探究實驗,必須先搞清楚什麼探究實驗的目的基本要求,漫無目的的到了實驗室肯定不行。所以,最好單獨拿出一節課交給學生探究實驗的設計和如何進行探究實驗。

  鄧雲:課本中這麼少的內容本身就是一種可以向外延伸的地方,可以透過對這些知識的分析來提升學生對知識的分析應用能力,可以在分析這些關係中慢慢領悟生物界的和諧以平衡,為後面將要學習的生態平衡、食物鏈、食物網等打下基礎,讓學生感受到簡單的生活現象背後是多麼豐富、有趣的知識。這樣想來,視野就變得開闊,思路打開了通道。但另一方面,緊緊依靠老師距離講解,學生則是被動的參與,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短暫的興趣和印象都會有,但不宜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旺盛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慾才是目的,因此,整個課堂還是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讓學生盡情展示、充分舉例進行分析,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和學習的參與中。

初一生物教學反思11

  伴隨著打造高效課堂的活動開展,剛剛步入生物教學的我也嘗試著在生物複習課教學中打造點課堂的高效。只是初不嘗試,敬請各位生物教學的前輩們批評指正。

  第一、充分做好課前準備保障高效的課堂。

  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主要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與思想水平,符合學校現有的實際條件。這樣設計出的教學方案才切合實際,才具有可操作性。“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實現課堂高效,必須下足課前準備功夫,備課不是單純地寫教案,而必須備教材、備學生(因為我們這裡的學生七年級的各個班教學情況不同,學生的掌握程度也不一樣。),不僅要花功夫鑽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細琢磨複習的重難點,更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特別要注重學生對以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因為我們這裡的學生七年級的各個班教學情況不同,學生的掌握程度也不一樣。),合理設計教學活動,要設計高質量的有針對性的課堂練習,根據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教學的實際需要準備好各種資料。仔細考慮課堂教學中的細節問題,對於課堂上學生可能出現的認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慮,針對可能發生的情況設

  計應急方案,確保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第二,上好複習課,強化作業落實

  1.每節課要有精彩的引言;不同問題之間要設計好簡明扼要、準確而富有生命活力的過渡性語言。

  2.教師事先設計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的提綱,將學生自學的內容,以導學提綱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具有明確的目的。自學提綱既有教材基礎知識的提取,也有學生自學過程中應思考的某些問題。

  3.設計一定量的檢測題目透過印發、小黑板、幻燈片、投影儀、多媒體課件等形式呈現給學生,並儘量在課堂上將檢測結果反饋學生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

  4.教師上課要關注學生學習狀態,要學會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隨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並學會進行課後反思總結,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提出不同看法。可讓學生把一些零碎的知識組織起來,使之系統化。生物學知識,本來有它固有的聯絡,但在教材編寫時,不得已將它們分割開來,編入不同章節中。我們在教學中,因學生的認識能力方面的原因,因不能聯絡太廣而給學生以零散的感覺。複習時,可以將分散了的有關知識集中起來,經過比較來理解他們的內在聯絡和規律。如各類不同植物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各不相同,透過比較複習,可以讓學生理解各類植物由簡單到複雜由低階到高階的進化過程,並加深對這些植物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的瞭解。

  也可使學生準確地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中學生認識事物時,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特徵,對那些相近的概念、名詞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較才能鑑別,一切事物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在複習時,把這些名詞、概念放在一起經過比較,有利於學生加深對這些名詞、概念的理解。如:學生對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很容易混淆,往往弄錯,在複習時,把這兩個概念放在一起,並加以比較,學生一般能弄懂:細胞分裂使細胞數目增多,其所有的細胞在形態結構

  和功能上都是一樣的;而細胞分化並沒有細胞數目的增多,而是使細胞在形態、結構和功能上都發生變化,形成各種組織。

  還可讓學生透過比較培養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任何事物的特點必須在相互比較中才能充分地顯示出來。因此,採用比較法,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有什麼聯絡和區別?學生必須用比較法,從邏輯上找出對比專案:場所、條件、原料、產物、能量轉化等等,然後分析出對立面和統一面,得出答案。並從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

  5.學生難於理解的問題,注意變換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應多列舉學生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例項,不要翻來覆去一味地講。教師能熟練的從網上查詢下載教學資源,豐富和完善我們的課堂教學。

  6.每節課前課後有一個小小的測驗,以檢驗學生上一屆可所複習內容,當堂反饋,講評時要注重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歸類講評,並在方法、技巧、規律和規範上對學生進行指導,還可以有必要的拓展訓練。

  透過各種方式,努力把生物教學與學生們的生活聯絡起來,去實現從生物學到生活,從生活到社會的跨越。學生們會把在生物課中學到的知識應用於生活,也會用生物學知識與社會活動。

初一生物教學反思12

  “學生的能量是巨大的”。在本章節的教學中,我無時無刻不體會到這一點。經過我們多年的教育、媒體輿論多年的宣傳,再加上北京學生關心大事的傳統,學生在環保教育中投入的熱情是很讓人鼓舞的。每一個學生都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都能侃侃而談,講出很多環境保護的故事和措施來。這使得課堂的討論很活躍。

  但是我在教學中仍然有很多缺憾:

  首先,很多學生缺乏精確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問題的分析往往只憑借感覺。這使得調查報告很不深入,甚至根本不能說明問題。更有一些同學是由於懶惰,所以完全憑藉猜測拼湊的報告。這就需要教師審查小組的調查提綱,幫助小組完善提綱,還要想方設法激勵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小組分工合理落實。

  第二,只會坐而言,不願起而行。有的同學在訂立環保公約的時候說的頭頭是道,但是卻缺乏行動。建議課任教師應該聯絡班主任,在班級訂立環保公約應該得到班主任的支援,隔一段時間應該組織自我評價和集體評議。這是培養學生品德的一個好機會,所有的教師都有責任。

  第三,環境保護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工程。轉變人們的思想是環保的關鍵。為了使環境保護的觀念深入人心,需要爭取學校的支援。一來要形成全校的宣傳輿論,二來可以提供必要的硬體設施(如環保共約宣傳欄),三來應該將環保工作和優秀集體、優秀個人的評選結合起來,四來可以為學生創造參與環保行動的機會。

  環境保護是百年大計,任何一個真正關心國家、社會前途命運勝過關心自己的人必然關心環境問題。一個真誠的教師可以感染無數學生。讓我們滿懷熱情,講好這一課,影響更多的人,這是我們教師能為環保事業貢獻的最大的力量。

  這周講的是《流動的組織——血液》。學生對血液有一定的瞭解,但對於血液的組成成分的瞭解比較欠缺。學習這節不僅要了解血液的組成和功能等知識,還要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

  這節課安排了三處小組合作學習。第一處是利用課本的“資料分析”,教師先給予學生引導,然後學生組成四人小組,根據課本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然後發言交流。

  第二處是介紹血細胞,教師先以“紅細胞”為例,從“形狀、特點、功能”三個方面來分析,給學生做示範,然後要求學生參照教師的分析方法,以小組為單位,透過觀察課本的圖片,閱讀分析課文的資訊來掌握白細胞和血小板相應的知識點,並完成表格,課上交流。

  第三處是在學完整節的內容後,讓學生來當“小醫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血常規化驗單”。

  透過這三個環節的合作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點,而且對能力也有一定的培養。

初一生物教學反思13

  一、一綱多本下的教學

  1、教師教學應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

  新課程很大的一個變化就是一個課程標準,多種版本的教材並存,而且各個版本的教材也有著很大的差異。這可以改變過去把課本當成金科玉律,讓學生死記課本的填鴨式教學方式。記得98年上海高考有這樣的一道題目:

  過度肥胖者的脂肪組織中,佔細胞重量50%以上的物質是

  A.蛋白質B.脂肪C.糖類D.水

  題目的答案是D、水。這樣命題的依據是因為課本上有“水在細胞中是最多的”的語句,命題的立意是考查考生推理的能力。各種科學證據證明答案應該是脂肪,但是在很多教師的教學中依然堅持錯誤的答案,一個方面因為高度相信高考題,另一個方面為了保證考試的時候可以那多拿2分。這雖然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從中也可以折射出以往的生物教學重結論、重識記、重應試,輕過程、輕實證、輕生物科學素養培養等弊端。一綱多本,高考直接使用某個版本教材的原話直接考查的可能性減少了,這就促使我們教師教學從以往教教材向使用教材轉變,既尊重教材,

  題目的答案是D、水。這樣命題的依據是因為課本上有“水在細胞中是最多的”的語句,命題的立意是考查考生推理的能力。各種科學證據證明答案應該是脂肪,但是在很多教師的教學中依然堅持錯誤的答案,一個方面因為高度相信高考題,另一個方面為了保證考試的時候可以那多拿2分。這雖然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從中也可以折射出以往的生物教學重結論、重識記、重應試,輕過程、輕實證、輕生物科學素養培養等弊端。一綱多本,高考直接使用某個版本教材的原話直接考查的可能性減少了,這就促使我們教師教學從以往教教材向使用教材轉變,既尊重教材,又不盲從教材,帶著批判的眼光利用好教材,教材是一個呈遞知識的範本,不是“聖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首先就是讓學生不要盲從、迷信權威,要帶著質疑去學習、去接受。對知識要保持一種開放、動態的認識,而不是把它當成封閉的僵化的教條對待。

  2、重視生物學的核心概念

  不同版本的教材,知識點的組織、語言敘述、編排的理念等都有很大的差別,高考不可能依據教材來考核,我們如何對待這種差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呢?答案就是抓住生物學的核心概念。有一些近似戲謔的生物學明言如“事實比想象離奇”、“生物學唯一的規律是:生物學中的概括一律具有例外”正是從側面說明了生命世界的紛繁複雜。由於生物多樣性等原因,生物規律既有普遍性,又又有它的特殊性,生物學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概念的發展,概念的發展是認識的進步,理論的更新,觀念的轉變。抓住核心概念的教學就是抓住了高中生物教學學的重點、主幹、提綱,既有利於教師教學的有效性,又可以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譬如,免疫的內容以前是放在選修來學習的,現在放在了必修3,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增加對“穩態”這個核心概念的認識。

  二、要正視生物實驗教學

  高中生物課程是普通高中科學學習領域中的一個科目,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新課標重視實驗不僅體現在考綱有20個基礎實驗的上,體現在課本大量的科學史上,更體現在對科學探究能力的明確要求上。實驗教學既要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又要增加學生對知識的鮮活認識,破除對知識產生過程的神秘感,不再覺得創造知識是高不可攀的。對實驗教學我們要有一個整體的計劃,不可為了實驗而實驗。譬如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我們要把它細分成不同的細節,融入20個基礎實驗教學中,要在回顧科學史中讓學生體會科學家的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史的教學重點不是為了讓學生記住哪些人在何時做了哪些事。實驗不僅是學習的內容,也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手段和策略。以什麼形式開展實驗教學,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考慮。學生動手能力強,可以多以探究的形式,基礎差的可以先學習理論再實驗驗證,學校硬體環境差,可以多做演示實驗。

  三、落實新課標的理念,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面向全體學生,不僅僅是口號

  面向全體學生,一方面體現了教育的公平,另一方面是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這要求我們要了解學生,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分層要求,實行有坡度的教學設計,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採取多種多樣的評價手段,注重不同學生的情緒體驗,分層輔導提優補差,加強學法指導,特別是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了解他們的學習計劃、指導他們閱讀教材(參考書)、如何聽課、如何做好筆記、用好筆記,提高學習效率。

  2、行之有效的教學形式

  不管是傳統的講授演示教學還是探究式教學都是教學的有效手段,我們要根據不同的內容採取不是的形式,對強調知識呈遞的內容我們可以去用講授演示教學,對一些蘊含科學思維科學方法貼近學生實際的可以探究式教學。一些簡單的內容甚至可以用自學輔導法,課後自學法等。

初一生物教學反思14

  一、《生態系統》

  鄧雲:這堂課上下來,給我的感覺有如下幾點:①學生的潛力很大,給他們一點空間,就會讓你刮目相看;②優美的課件,精心的設計,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③注意重點的當堂掌握。”

  蔡春祥:關於生態系統的內容,很有趣,卻有有些不好理解——學生的理解能力還遠遠沒有達到較高水平,很多問題只能從描述現象入手,從具體事例入手,但未解之謎又太多,隨便講到某一個知識、舉一個事例,馬上就能引發學生一大堆的問題。可對於學生不容易理解的問題,又不能吝嗇時間,必須透過舉例、引導、比喻等方式,給孩子們一個答案。假如不允許學生提問題,不給學生表達的機會,讓他們把突然想到的問題憋在心裡,學生的那種急切顯而易見,如同給燃燒正旺的火苗澆冷水,會讓學生逐漸失去對知識的興趣,更容易喪失探求的慾望。所以,我認為教學進度與學生實際情況必須結合,不可一刀切。

  吳韶兵:本節教學內容多,新概念多,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挑戰,所以我認為這節課的重點放在讓學生理解生態系統、食物鏈、食物網的概念,學生對食物鏈的連線比較感興趣,可以以食物鏈為每個知識點的連線點,讓每個知識點透過食物鏈來相聯絡。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很多學生不能理解,可以透過一些動畫來加深他們的印象。比如課件中可以設計某種捕食者增加後,被捕者會減少,但這種情況並不會持久發生,要讓他們瞭解,最好有一個動態的動畫。

  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鄧雲:對於各種生態系統的介紹可以略講,但關於保護生物圈的意識同學們還是很薄弱,建議在這方面多安排些事例,圖片,讓同學們的保護環境意識更加深刻。

  吳韶兵:這節課只單純地介紹各生態系統會比較沉悶,就把兩個相似的生態系統作比較,從它們的不同點而說明它們的特點,再加上這一課時內容比較簡單,也安排了一些關於我們和生態系統受到哪些傷害,我們應該如何保護生態系統的討論,同學們反應激烈。

  三、《練習使用顯微鏡》

  鄧雲:該節內容是學生實驗能力的基礎訓練,非常重要。練習顯微鏡的規範操作,瞭解顯微鏡的基本結構和原理,是後面兩節內容的基礎操作。因此讓學生動手操作練習,從而較熟練的掌握,是本節內容的重點。建議用兩個課時完成。

  蔡春祥:由於實驗室只有兩個,平行班級較多,肯定會產生衝突。因此建議部分班級調整到晚自習到實驗室操作。以後的學習中還會用到顯微鏡,所以在開始就要強調規範操作,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四、《細胞的生活需要能量》

  鄧雲:因為這一課的內容比較難,課時比較緊張,但還是儘量讓學生做關於本課題的練習,鞏固知識,這樣才能讓他們更深刻地理解。教材上安排先學習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再學習細胞裡面有什麼物質,我覺得這樣安排連貫性不大,學生也很難一下子理解物質由分子、原子構成,然後又一下子變成有機物,無機物,所以我覺得讓學生認識細胞中的物質,從而歸納出物質可分為有機物,無機物,再把有機物、無機物總結起來它們都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

  蔡春祥:

  《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學案

  姓名:班級:

  我做主

  1.給花澆水時,有害物質一般不能進入到植物細胞內,是因為細胞內有控制物質進出的結構,它是()

  A細胞膜B細胞質C細胞壁D細胞液

  2.動植物體內均有的能量轉換器是()

  A細胞膜B細胞質C葉綠體D線粒體

  3.在細胞中能夠氧化分解糖類,釋放能量的結構是()

  A葉綠體B細胞膜C線粒體D細胞核

  4.人體的口腔上皮細胞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原因是()

  A沒有細胞壁B細胞太小C位於口腔內D沒有葉綠體

  我來判斷

  1.生物維持生命僅僅需要氧氣。()

  2.我們可以把線粒體比做細胞內的“動力工廠”。()

  3.細胞中的物質都是自己製造的。()

  我會用

  臨床上常給危重病人吸養和點滴葡萄糖,請你用有關細胞的知識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

  課堂延伸

  線粒體是動、植物細胞中都有的一種能量轉換器。但在不同細胞中的分佈數量卻有很大差別,如,運動員的肌細胞中線粒體的數量多於少運動的人;飛翔鳥類的胸肌細胞中線粒體的數量多於不飛翔的鳥類。請說明線粒體的細胞中具有這種分佈特點的原因,由此說明細胞結構與功能具有怎樣的關係?

  吳韶兵:讓學生根據探究課題而討論時學生討論激烈,但是會出現一些與本課堂無關的問題,必須引導學生進入本課題的討論中,不要過多地關注其他問題,控制好課堂時間。

  五、《細胞的生活需要能量》

  蔡春祥: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及時回答。我在38班上課時,學生圍繞克隆羊曾經提出很多問題,這節課就只上到克隆羊,教學進度滯後,但學生卻感到收穫非常大,受到了很大觸動。“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只要每位老師有科學探究的意識,每節課都會很精彩。

  吳韶兵:本節課重在讓學生理解細胞核、染色體、DNA、基因的關係,並且能夠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這節課的內容不多,但要想讓學生對前面四個知識點能有一個深度的理解,這節課並不容易上,因為學生之前也有些關於DNA,基因的知識,但並不理解這幾種物質的關係,所以我覺得可不按照書本的順序安排課堂教學,而是先介紹細胞中貯存遺傳物質的是細胞核,然後再介紹每種生物中都有不同數量的染色體,而染色體是由蛋白質和DNA組成的,其中DNA是遺傳物質的載體,基因是DNA上的片段。這樣的順序學生更易於理解遺傳物質的關係。最後把前面的知識總結出:細胞是物質,能量,資訊的統一體。

初一生物教學反思15

  一、初一生物的教育物件是面向初一學生,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一部分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也就是說,初一生物教學的目的是全面、基礎、科學素養教育,從這一觀點出發,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從我接觸學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是一直以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為中心思想。在課堂教學的準備中,我會多注意選擇與書本知識相關的課外知識,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教學理念的中心。

  二、作為老師,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對於老師來說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為教學的依賴。我認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處去看才能覺得清澈見底,也就是說,要站在一個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為一名教師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初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學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識透過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個一個專題,然後再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合理安排教學進度。並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很多的活動,例如一些課堂小遊戲、調查、競賽等等,讓學生在輕鬆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

  三、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探究式活動。生物科學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科學,我在課堂中會一直給學生強調一個觀念,老師在課堂中講述的甚至與書本中所寫的知識都不一定是正確的,相反,對於生物學科來說,有可能目前我們所學習到的一些理論會在今後的科學探究中發現是錯誤的。在教學中,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都是前人透過科學探究發現的,因此,我認為教學並不是把知識死板的教給學生。相反,我的課堂設計大多都是將學生置身於當時科學家們所處的環境,讓他們透過體會科學家們的探究過程,引導他們找到隱藏在各種生物現象下的本質規律。同時也鼓勵學生對老師、對書本提出質疑,鼓勵他們透過自己的實踐去證實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對於學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為老師要給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顆創造心是最可貴的。並且作為老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適合創造的平臺,結合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我鼓勵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肯定他們在這些活動中的一些創新,我相信,在這樣一個輕鬆、愉快又充滿鼓勵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學生,無論在知識、能力、創新各方面都將會是最優秀的。

【初一生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