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得體會> 閱讀教學心得體會

閱讀教學心得體會

閱讀教學心得體會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麼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閱讀教學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閱讀教學心得體會1

  小說,典型地表現生活的敘事文學形式之一;它是“形象”的藝術,語言的藝術,創造性構思的藝術,綜合地有創意地運用表現手法的藝術,小說的篇幅一般較長,故事性比較強。學生讀起來也比較有興趣。但是,缺少教師指導的讀往往是學生的泛泛而讀。並不能解決語文閱讀教學中應該解決的問題。一般來說,小說的閱讀教學主要解決兩個關鍵字:讀和品。

  一、小說的閱讀。

  要以學生為主體,因此要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我在平時的小說閱讀教學中一般要求學生採取的閱讀方法是圈畫批註閱讀法。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對於自己認為精彩的地方或者說困惑的地方圈畫出來,對於自己有感觸的地方就把自己的感悟在有關段落或語句旁邊的空白處,用簡潔的語言批註出來。這樣在讀完之後,給學生幾分鐘的時間進行交流討論,一個是解決困惑的地方,一個是交流精彩的地方和自己的感觸。同時也為下一步的品奠定基礎。

  二、小說的品。主要來品人物和語言。

  人物的品析主要透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等等的有關語句的描寫來進行。因此,在品析時,就讓學生找出有關這個人物的所有的語句,尤其是關於描寫語言和動作的語句。讓學生對這些句子進行分析,從而達到品析人物的目的。

  語言的品析主要抓住一些特殊性的句子和有特殊詞語的句子。比如一些修辭性的句子和有特殊含義的句子,還有一些景物描寫的句子。這些句子往往有特殊的作用,要引導學生能夠進行具體品析。

  優秀的現代小說,無論長短,每篇都是一個精美的世界。閱讀,就是在這個世界中讀者的心靈和作家的心靈的交流。對小說的閱讀和品析,我們自然可以每篇側重一兩個方面。透過長時期的閱讀品析,我們可以讓學生從中獲得閱歷,獲得智慧,獲得才華,獲得情趣,使他們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開闊、充實和優美。

閱讀教學心得體會2

  為了提高自己對閱讀課文的認識高度,對關於閱讀教學的講座和拓展資料,做了細緻的解讀,改變了我的一些想法,認識到了,閱讀教學,是憑藉文字這個材料,去實現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注重讀法、寫法、學法的指導;是學生、老師和文字三者之間的對話,尤其是學生與文字的對話。

  11月2日早上,周老師執教的《老人與海鷗》一課,即抓住了文字內容的解讀,又注重了讀法寫法的指導。教學中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充分閱讀,抓重點段、重點句。如“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鷗的領地。老人把餅乾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退開一步,撮起嘴向鷗群呼喚。立刻便有一群海鷗應聲而來,幾下就掃得乾乾淨淨。”在讀的同時,老師引導學生抓住表示動作的詞“掃”體會海鷗吃東西速度快,比較飢餓等。“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視著周圍盤旋翻飛的海鷗們,注視著與他相伴了多少個冬天的“兒女”們……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後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會海鷗與老人的感情。 “在海鷗的鳴叫聲裡,老人抑揚頓挫地唱著什麼。側耳細聽,原來是親暱得變了調的地方話——“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在讀中引導瞭解老人對海鷗的喜愛。教師不僅僅是停留在對文字的解讀上,還引導學生了解文章所表達的方法。如:動作、語言、外貌、神態等。

  《去年的樹》的教學設計有四篇,結合自己的教學。我喜歡第四篇教學設計本篇設計共四個板塊,板塊一讀故事,講故事,整體感知。板塊二讀故事,交流感悟,多元理解。

  1、 默讀故事,勾畫、反覆讀讓自己感動的內容,想想:為什麼感動了?

  2、 全班交流:學生朗讀讓自己感動的內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3、學生結合“鳥兒尋找樹”的相關內容填寫“交流卡”,多元理解。

  4、 結合故事結尾,學生換位體驗,感情朗讀。板塊三拓讀童話,口頭編故事。

  1 閱讀童話《白蝴蝶》(PPT 出示前半部分)。

  2 對《白蝴蝶》的後半部進行想象,口頭編童話。

  3 發現《白蝴蝶》和《去年的樹》的相似之處。板塊四簡介作者並推薦童話,激發閱讀興趣。從板塊設定看,簡潔明瞭。一二板塊重視了讀,強調了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重視了學生的閱讀體驗;第三板塊拓展了閱讀的空間,學生的閱讀不僅僅侷限在課文,教師適時的進行了引領。提高了學生閱讀其他讀物的興趣。

  小學閱讀教學重點是培養感受、理解、積累和初步運用的能力。各年段要有所側重。需要注意的是,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默讀訓練,都要重視詞和句的教學;再者,感受理解、積累、運用的能力,不能割裂開來逐一培養,而應既有側重,又要整體推進,螺旋上升。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找準閱讀教學的點。

閱讀教學心得體會3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不是為了教。是指以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為最大目標。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交際是語言最基本的功能,而閱讀是語言交際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閱讀不僅僅幫學生獲得興趣,開闊視野,汲取豐富的語言知識,還能擴大詞彙量,促進聽說寫的能力發展。對於低段二年級的小朋友,在還沒有學會26個字母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如果很好的結合所學知識讓他們理解和朗讀一篇短文呢?這是在我校校本教材改版後所遇到的一個問題。所以在小學低段怎樣正確處理英語課程中閱讀技能的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新課標》提出:“英語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透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聽和讀是理解的技能,說和寫是表達的技能;這四種技能在語言學習和交際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聽、說、讀、寫既是學習的內容,又是學習的手段。”閱讀是理解是吸收書面資訊的重要手段。那麼如何開展小學低段英語閱讀教學呢?

  1、選擇閱讀的語篇小學生年齡小,英語知識有限,在用英語閱讀時存在一定的語言障礙,詞彙的有限會給學生閱讀帶來困難,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此,在學生閱讀前,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為學生創造足夠多的機會學習閱讀材料中的單詞和句子等相關內容,使學生對即將要閱讀的內容有一定的瞭解,為獲得更好的閱讀效果做鋪墊。比如要孩子們閱讀一篇小猴子找水果的短文,我們可以先複習或教授水果單詞,並且學習一些其他相關的句型。

  2、保證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閱讀需要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思考。在短時間內,低段學生的思考能有一定的深度嗎?當然不能,在閱讀之前,可以花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找出不能讀出來的單詞。在學習了拼讀法之後,學生有能力去拼讀一些簡單的單詞。所以這也是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然後讓他們深入思考,根據上下文猜猜陌生單詞的意思。當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可以適當提示一些資訊,並要以期待的目光鼓勵學生積極思考。

  3、逐步滲透詞彙在閱讀教學中,將影響學生閱讀的難點詞、短語逐個地滲透到各個環節中,讓學生在更加簡短的語篇過程中理解並掌握這些詞和短語。這是繼前面第二點保證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的一個深入探討。閱讀的目的就是理解文章,陶冶情操、拓展視野,開發思維能力,這一切的前提就是理解單詞和句子,句子與句子之間的聯絡。然後把知識從書面上搬到實際生活中去運用,這才是閱讀的意義。而不是像對話課教學一樣,刻意將它們逐個進行教學。

  4、昇華練習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有不同的閱讀教學目標和閱讀教學內容。低年級英語教學一般只要求學生能看圖識字。小學低段的閱讀,幾乎都是配有插圖的,所以更加降低了難度,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就像如同一個簡短的故事,大部分情況下,可以結合動作繪聲繪色地表演出來。老師可讓學生自己發揮想象力,小組合進行roleplay,然後表演出來。這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在閱讀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可想而知,學生能夠表演出短文,那他肯定對文章已經理解了,並且已經運用到實際。所以,設定情景,讓學生利用生動的肢體語言,對短文進行一個昇華的練習,而不是僅僅讀出來。學無止境,閱讀也無止境。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需要不斷地鍛鍊學生的思維及想象力,提高總的文化素質。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學模式,但無論哪一種教學模式,教師的角色都應該是學習物件的啟用者、示範者、指揮者以及管理者。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突出他們的主體地位,體現當代教學模式的特點。

閱讀教學心得體會4

  分享閱讀是一種在國外普遍採用的早期閱讀開展方式,其價值在於以輕鬆愉快的方式培養兒童語言發展。是在輕鬆、愉快的親密氣氛中成年人和兒童並非以學習為目的,共同閱讀一本書的類似遊戲的活動。小班的孩子在這個學期中是首次參與分享閱讀活動,年齡小、情緒還不太穩定,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不長,因此,本學期我們著重致力於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常規和閱讀興趣。

  一、創設豐富多彩的閱讀環境,喚起幼兒閱讀興趣。

  環境的創設在閱讀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會給幼兒帶來激情,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我們要為幼兒提供一個自在、有趣、豐富的閱讀環境,幫助幼兒建立閱讀習慣。在幼兒園裡為幼兒創設一個舒服的閱讀區,區中擺放各種有趣的圖書和閱讀材料。圖書區是溫暖的,幼兒可以和同伴一起坐下來閱讀,來獲得認同、接納、借鑑同伴的閱讀經驗;圖書區是多層次的,為幼兒提供的書籍有幼兒熟悉的,不太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三種層次,以保證不同水平幼兒閱讀的需要。我還留心觀察幼兒的閱讀情況,從圖書區中選擇一些圖書讀給幼兒聽,在我有意識的影響下提高幼兒對這類書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分享閱讀的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並沒有把一個故事單純的教孩子們硬讀下來,而是透過一個互動的遊戲、一段參於的表演讓孩子們來詮釋這個故事,讓孩子們更容易理解,而且又培養出孩子們對故事的興趣、熱愛。例如:讀本活動《我喜歡跳》活動中,我重點引導幼兒觀察畫面人物的表情、動作,同時穿插對話等內容,再讓孩子們加以模仿、表演。結合圖書內容我這樣設計提問:

  “故事中有哪些小動物?數數有幾個?”

  “小袋鼠第一遇到了誰?說了些什麼?最後遇到了誰? 說了些什麼?”

  小鳥是怎樣說的?小魚是怎樣說的?大象又是怎樣說的?小青蛙是怎樣說的、怎樣做的?……

  孩子們看得很仔細,在老師啟發下能結合圖片說出每一張圖片的內容,也樂意用語言、動作表達動物的心理情感。最後一個環節,我把圖書故事中的情節用表演形式加以深入。在遊戲中幼兒很快樂,也很投入,都能按要求大大膽地把故事內容表演再現出來。整個閱讀活動在看看、聽聽、說說、演演的過程中快樂地演繹著。

  三、把分享閱讀貫穿於幼兒的一日活動中

  晨讀,是我們分享班每天都要進行的工作。透過晨讀,對所學的內容進行復習鞏固;透過晨讀,幼兒掌握圖書的結構,培養翻書的方法;透過晨讀,幼兒的指讀習慣得到進一步的培養;過晨讀,鍛鍊幼兒的膽量,培養了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

  點心活動時,我們開展了“說點心”的活動。幼兒要用各種不同的形容詞來說說自己想要吃的點心。如:我想吃又大又圓的桔子,我想吃香香甜甜的奶油餅乾……透過活動,大大豐富了幼兒的詞彙量,培養幼兒想說,敢說,願意說的習慣。

  每天中午幼兒離園前,我總會留5——10分鐘給幼兒講講閱覽區的一些小故事。偶爾也會讓一些能力強的孩子講講自己聽過的故事,鍛鍊幼兒膽量。

  下午的啟蒙閱讀時間,更是著重培養幼兒的指讀能力和有感情朗讀的能力。經過一個學期的訓練,孩子的指讀能力有了大大的提高。

  四、注重家園一體化工作

  本學期是小班第一次參與分享閱讀活動,家長和幼兒都相對陌生,我們透過家長會、家長園地、幼兒成長檔案和登入幼兒園網站等形式,教給家長正確指導幼兒閱讀的方法,加強與家長們的聯絡和溝通,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援和主動參與,同時積極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真正做到家園互動、資源共享。

閱讀教學心得體會5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收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這段話科學而又簡明地說明了閱讀在九年義務教育中、在人的發展過程中的地位。針對當今的考試製度來說,每一位學過初中語文的人都知道,一份語文試卷一般是由語基、閱讀、作文三部分組成。而在閱讀中積澱著語文的基礎知識,廣泛地閱讀又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故言閱讀教學在語文能力的培養中是一場絕對的重頭戲。再說古往今來有無數關於閱讀、關於讀書的至理名言,告訴我們說不盡的好處。就《語文課程標準》也大力閱讀的重要作用:

  --閱讀能夠溝通人與外部世界的聯絡,獲取外部的資訊和知識,認識豐富多彩的世界,拓展人的視野,幫助人融入廣闊的社會空間。

  --閱讀能夠溝通人與人類的心靈,使人得以與高尚的心靈對話,吸取人類精神文明的營養,豐富文化的積累,發展思維和智慧,接受美的陶冶,豐富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修養和品位。

  --閱讀能夠發展人的語言,發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等閱讀能力,表達與交流的能力,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

  其實,閱讀也是生命活動,是一種生活,是一種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正如薩特說的那樣:“閱讀就是自由的夢。”人們正是在自由愉快的閱讀中享受著精神的生活。

  這樣的閱讀教學就不能靠灌輸和機械訓練來實現。學生必須成為真正的閱讀主體,教師是學生閱讀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師生之間是平等的對話關係。

  閱讀的人文性和功利性定位,決定學生的閱讀不能侷限於教科書的範圍,只有以其為源,漫遊書海,開拓學生的閱讀面,縱覽課內外健康書籍,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修養。

  如何讓大部分學生透過閱讀感受生活的美?如何讓學生讓學生享受閱讀的喜悅?如何讓學生透過閱讀深諳走進語文的快樂?我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以下幾點淺見。

  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激趣

  美國心理學家斯奇卡列說:“好奇是兒童的原始本性,感知會使兒童心靈昇華,為其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同樣的,面對農村的孩子,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承擔著積極引導的重要責任。從教幾年的我,明白其中道理。立足於課堂,應用自己的學識、思想和人格魅力影響學生,重視學生的感情和思考,在積極引導中,化抽象為形象,化平淡為神奇,化枯燥為活潑,使學生入“迷”。不知不覺中把徘徊在門外的學生帶入藝術殿堂,潛移默化中給學生以心靈的感染和藝術的薰陶,增強學生對閱讀的渴望。幫助學生領悟作品的情操美,品味語言美。體會作品中的意境美,讓學生不斷地發現美、領悟美、欣賞美。以課文為切入點,以點帶面、旁徵博引使學生進入更廣闊的閱讀領域,激發他們閱讀課外書籍的濃厚興趣。如在教授語文出版社七年級上冊的《憶讀書》一文時,課文中大量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名著。我趁機把其中出現的《三國演義》、《聊齋志異》、《茶花女》等作品的精彩之處略作敘述,吊足學生的胃口,勾起他們迫切閱讀這些書籍的慾望。在這樣一個從課內到課外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興趣被激發了出來。

  二、 備有香米打造巧婦--設定圖書角

  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僅僅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卻沒有考慮到閱讀的物質前提,即是有的無矢,閱讀也就成了空談了。面對農村中學文化氛圍相對較薄弱,家庭經濟整體水平較落後的實際情況,我們不能奢望每一位學生都能透過自己的能力去找到自己想看的書,且如覓書過程艱難,很多學生的興趣也會隨之殆盡。為此,應集眾人之力量,設定一個班級圖書角,從教師到學生每學期一人捐出最少一本的書籍。讓閱讀教學成為有源之水,讓學生的閱讀強烈願望有地方衝浪實現,也掀起了班級廣泛閱讀的高潮。多樣的社會,要求多樣的人才,在圖書角的內部也必須多樣化,不能侷限學生的閱讀面,不能束縛學生活躍的思維。另所備之米應香氣逼人,所集書籍應健康向上。我們知道並非所有的書都“開卷有益”,況且中學生本身還缺乏明辨是非,特別是抵制誘惑的能力,因此,設定圖書角時要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既要熱情地保護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又要幫助學生淨化閱讀內容、規範閱讀行為、提高閱讀品味,教育學生遠離黃色(色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心得情人灰色(反動X黑色(暴力)的讀物,拒絕“”的誘惑,培養健康的閱讀情趣,確保閱讀大課堂在光明的快車道上健康平穩地執行。

  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指導正確閱讀方法

  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 葉聖陶

  在閱讀教學中的“漁”也就是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閱讀技能和閱讀方法。閱讀,作為一種基本的智力技能,包涵一定的能力層級,教師應避免教學中閱讀指導的隨意性和零散現象,力求有一定的指導體系,能系統地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方法進行點撥。

  ①感受性閱讀是閱讀能力和方法的基礎。讀書、讀書,關鍵要去“讀”。“讀”了人才知道課文中的人物事情理趣,“讀”了才能感覺到文章作者那顆心為什麼會如此歌唱,“讀”了才能品嚐到文章的深透與空靈,將文章讀上兩三遍,或快讀全文,或細讀有關段落,或跳讀掃描,或吟誦你喜愛的句子……總之,要用“心”鑽進去,去感受文章的精華。

  ②理解性閱讀是培養閱讀良好品質、提高品位和閱讀能力的必經途徑。在感性閱讀的基礎上,聯絡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時代前景,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及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文學性作品理解性閱讀的方法之一。理解性閱讀著力強調知識的遷移,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學以致用的閱讀途徑。

  ③鑑賞性閱讀是語文教學中一種高層次的閱讀境界。要真正進人語文的天地,進人“語文”的勝境,需要鑑賞閱讀。鑑賞優美的文學作品,能夠從中獲得身心的愉悅,更重要的是能夠借鑑作者觀察社會的角度、認識事物的方法以及謀篇佈局的思路,從而找到運用語言準確表達思想的門徑,形成自己的寫作個性。正因為如此,就要求閱讀者將思維的觸角深入到文章的內涵中去,將“讀”的思維與作者“寫”的思維契合在一起,然後字正腔圓、抑揚頓挫地誦讀全文,聲情並茂地美讀一番,你定會頓覺熱血沸騰起來,你的思維飄逸起來,你會感悟和深思。

  ④比較性閱讀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對作品作較為深人的帶有創造性成分的閱讀。即便是同類文章,其文體或構思或題材的差異依舊明顯,從指導學生不斷地分析、咀嚼、鑑賞以文章中“求同存異”,在“異中求同”中歸納出某些共性,找出規律性的認識,使學生在辨識中學會整體性比較,形成自己的文學欣賞能力。

  四、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開展多樣化的語文活動

  每一個人都渴望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舞臺,盡情地表現自我,完善自我;每一個人都或強或弱地好勝心理,心底裡總不甘落後於人;很多人都喜歡跟著潮流走,快樂地融入團隊共奏的主旋律。當學生們已走近閱讀,參差不齊地喜歡閱讀時,教師應該再次扮演好導演的角色,給學生提供一個個與閱讀相關的大舞臺。開展多樣化的語文活動,如“好書推薦”的演講,讓學生初涉鑑賞性閱讀形式,充分秀出自己的好學與博學,一堂交際課下來,幾石擊水,閱讀的浪聲即時可聞。豐富而多彩的語文活動還如有課前三分鐘演講,詩歌朗誦比賽,時文名段品評,講故事,語文知識競賽等讓學生在講述、競賽、品評、交流等活動中發現不足,尋找差距。進而納他人之長,補己之短,以優秀者促動後進生,形成“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的班級氣氛。

  五、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累與實踐

  閱讀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在閱讀中自然而然地增厚語文功底,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感悟形成一種無形的積累。這種無形積累是閱讀經歷的初級階段,能對學生的人格、各方面修養起著良好的薰陶作用。但這種隨意性、消遣性的積累,較難快速地深入學生的大腦,並透過大腦分析理解吸引力,化為自己的知識。這就迫切需要閱讀的主體在無形積累的基礎上加強有形的積累。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世上真正能過目不忘的人畢竟少之又少,所以進入閱讀的精讀階段就要學會摘抄,記錄,點評,質疑。我並不贊同對待每本書都持“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態度,因為書海無涯,開卷即興筆墨對於大部分的中學生都有些嚴謹過頭了,反而阻礙了閱讀的開拓性,降低了學習的效率。不過,閱讀主體在博覽群書之時,也要精讀與略讀相結合,動筆摘抄自己所欣賞的,所需要的語段,學習領悟作者的思想與審美情趣;歸類收集文字資訊,充實自己的寫作資源;積累古今中外的經典故事,拓寬自己的文化涵養和儲備自己的口語交際材料。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勞於讀書,逸於寫作”,這些名言說明了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係。許多初中生對作文,懷有極大的畏懼心理,面對題目往往是無事可寫、無話可說,即使寫出來也是平淡乾澀無文采。在這種情況下,閉門造車,冥思苦想是徒勞無獲的,此時學生迫切地想寫好作文卻無從下手。“需要是了原始的動力”教師就可以順水推舟,抓住這要求與水平之間的矛盾正確引導。一方面,教師讓學生清楚:寫也好文章必須善於運用變化的句式和豐富多彩的詞語,必須恰當地運用修辭。進一步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飽滿的思想感情。而這一切來自廣泛的閱讀和對文學作品獨特體驗。另一方面,學生在寫作實踐與閱讀結合過程中,因為閱讀有形與無形的積累,培養了良好的語感,儲存著較豐富的寫作素材,往往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比如有許多學生在讀書筆記中,記下了一則小故事或者一句名言,而在作文中恰好得到運用,這樣便於工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閱讀與寫作相輔相成,與語文基礎知識的關係更是密不可分。語文基礎知識是閱讀體驗的基石,而大量的、多種方式的閱讀又全面地紮實積累紮實語文基礎知識。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我對我的學生說“以閱讀為支點,就能撬動雄峻的語文泰山”。

  從功利性的角度看,閱讀教學的開展決定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拉動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促進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有利於語文教學成績的突出。從人文性的角度出發,閱讀教學的成功,在於豐富學生的間接社會經歷,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健康高雅的審美情趣。總之,在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是逐步建構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一個個思維活躍,富有創造性的讀者,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真正做到“我閱讀,我思考,我體驗,我提高”。

閱讀教學心得體會6

  為期兩天的培訓落下帷幕,冒著酷暑來回奔波實屬不易。先梳理一下培訓活動過程:王繼聚校長和陳學壯主任分別就狀物類散文和抒情性散文閱讀教學設計與實施做了專題報告,李大森校長針對教師專業發展做了報告,硃紅甫主任做了講座《基於學業水平質量檢測的閱讀教學追尋》。活動內容豐富,形式活潑,專家們走下來和教師互動,話題來自教學實際,以生動的語言、大量的例項和多年的教研經驗向我們詮釋了各個時間階段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閱讀教學的方向,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一位教師的敬業、樂業、創新、奉獻的情懷。專家們的報告使我對語文閱讀教學所走過的路程有清晰的瞭解,更明白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任務的艱鉅。場場精彩,讓我受益匪淺。

  一、閱讀教學要以語言學習為中心。

  “語文”就是指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語文教學就是語言運用的教學。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要求語文教學要著眼於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語言學習得好,運用語言的能力就強。可是目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由於認識的偏差,出現了人文性過度,工具性不足的傾向。表現為:重感悟,輕訓練;重內容,輕語言;重閱讀,輕作文等。小學語言訓練要根據學生年齡的特點,有目的有順序地進行語言學習,幫助學生積累詞彙,正確、熟練地運用語言。

  二、語文教師是閱讀教學的關鍵,語文課要表現語文老師的高度與深度。

  各位專家都有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愛讀書,他們聯絡自己的實際,談了語文教師該如何提高的文化底蘊,提高素質修養。我們不僅僅深入課堂多聽課例,還要經常實踐研究,上課、研討、讀書、提高。我心中的語文教師應該是擁有一股自由的情感,一片思想的天空,進行專業的探索,不斷提升專業水平,具有大將風範,要有一股真正的人文氣質的形象。要達到這個高度,我們首先要做到:永葆激情,忠誠教育。語文教師要有“天高雲淡,笑看雲捲雲舒,潮起潮落,立於潮頭寫春秋”的胸懷與氣度。不要因為壞境的改變,經濟的衝擊,地位的升降而改變,永遠保持一顆敬崗愛業的熱情的心。然後還要做到:張揚個性,銳意改革,創意教學,形成風格;業精於勤,潛心靜慮,默默努力,靜靜成長。最後還要做到:博覽群書,好高致遠。教師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博覽群書,將我們的言行內化為學術的性格,在反思中成長。

  三、閱讀教學中,應該從教學生學會知識轉向教會學習。

  我對這個觀點的理解是:閱讀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學法。指導學生學法要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材為情感載體的原則。一方面教師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課本讓學生讀,思路讓學生講,規律讓學生找,學法讓學生悟,使閱讀方法真正成為學生可貴的精神財富,另一方面要因勢利導。但是,指導學生學法時僅教給學生掌握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還不夠,還應注意以下三點:一是指導學生學法要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這是指導學生學法取得成效的必要條件。二十學法最好是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而不是老師生硬傳授的。三是要重視學習品格的培養,即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創造精神,努力上進精神,這是指導學生學法取得成效的保證。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我們作為語文教師要是都能在實踐中總結、反思、提高,那麼,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將會走上一個更高的臺階。努力,期待!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7

  透過教體局組織的這次培訓以及對李文文老師對閱讀教學策略的解讀,讓我對低年級閱讀教學又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低年級的重要任務,特別是在母語教育的起步階段發揮著奠基作用,直接關係到識字寫字、寫作、口語交際教學等各個方面。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足以說明多讀的好處。但是一味地強調多讀,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不注意讀書的多樣化的形式,不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也是不行的。閱讀的過程應該是感受快樂的過程,特別是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剛剛還處於自由自在的玩耍、遊戲狀態,突然進入嚴肅、規矩的學校學習生活,孩子的樂趣需要延伸、繼續,同時也要上升到新的層次,開拓新的方法和途徑。透過學習以及本人低年級教學實踐,將幾點體會小結如下:

  一、在情境中進行閱讀的指導。

  小學低年級的閱讀教學應以讀為主。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指導學生讀出感情,這種感情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在教師指導學生讀書的過程中學生自悟。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入境,入情,

  二、讀演結合,提高說、寫能力。

  “讀”是對資訊的輸入,而“說”應該是對資訊的輸出了,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是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把讀與說結合起來。並加強訓練。《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規範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良好說的態度和語言習慣。”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非常重視學生讀與說的有機結合。

  三、繼續引入多種評價方式

  在朗讀的過程和方法方面,要做到重方法引導又不扼殺學生的自主性,應適當加點激勵。

  四、課堂內與課堂外相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社會、家庭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在實踐中運用,在運用中提高。教師應將語文課程根植於現實生活,鼓勵學生走進生活,去觀察、發現,去創新,以此來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真正把語文課堂與生活“連結”。一篇課文提供給學生的只是一個範例,一堂課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又一個起點。教師要讓學生帶著喜悅與滿足離開課堂,懷著激情與好奇投入更為廣闊的空間。這樣,教師才是真正實現了從一個“灌輸者”到一個“點火者”的角色蛻變:學生,才有可能從一個“接受者”轉變為一個“發現者”。總之,在低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只有注意激發和保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情境中閱讀,把聽、說、讀、演等相機結合,相互滲透,就會相得益彰,再給以多種評價方式,一定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高,為他們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使他們受益一生。

  透過學習我懂得了在對話式的閱讀教學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才能在師生互動中形成體驗、探究的生態氛圍,這是實施有效對話的前提條件。因此,在對話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享有平等參與對話的機會,不能使一小部分學習好的學生成為對話的“主角”,絕大部分學生淪落為對話的“聽眾”。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當發現學生在對話過程中有了獨特的見解時,教師要及時進行表揚和鼓勵,以激發他們對話的熱情,讓他們從對話中體驗到成功的歡樂,從而促進他們認知與情感的協調發展。

閱讀教學心得體會7

  今天我對小學教學模式進行了進一步的學習,知道了小學英語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研究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目標的素質化的諸項教學模式及相應的教學策略。在使用課堂教學模式要注意:不同的教學內容應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沒有一種教學模式能夠適用於一切教學內容。一堂課不一定使用一種教學模式,可以是幾種教學模式的最佳化組合,可以按教學內容把相應的教學模式透過最佳化組合來進行課堂教學。教學模式的研究只有深入淺出,而沒有終止。社會發展會給教育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教學模式也應隨著教育要求的改變而改變。運用教學模式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隨著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教師的設疑、啟發等也相應地逐步提高。教學模式可以體現在一堂課中,也可以體現在一個單元或更長一個時期中。教學模式應人(教師與學生)、因時、因課而異,運用教學模式不應死搬硬套,教師應該在借鑑他人教學模式的同時逐漸進入既符合自身特長又符合客觀條件的自我式的教學模式之中。研究教學模式應與教學僵化區別開來,研究教學模式,就是提倡根據素質教育需要,採用多種有效模式進行教學,反對教學模式的單一化,研究教學模式的最終目的是進入高於一般教學模式的"無模式"境界。教學模式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有積極的指導作用。特別時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透過今天的學習,我知道了英語閱讀課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讓知道以後的英語課堂的發展方向,讓我英語課堂更加生動。比如,我在講解pep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b的read and write時,以前對教學模式和策略不熟悉時,我就簡單的準備了歌曲,讓學生活躍,進入英語的學習氛圍,準備活動簡單的歌曲歌謠,也不知道對今天的教學有沒有幫助,隨便找一首。在學習了教學策略後,我注重了歌曲歌謠的選擇,儘量選擇與本課教學內容有關的,即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對本課的內容進行復習鞏固或提前感知的歌曲歌謠。

  教學模式中告訴我們閱讀教學中的重點是如何指導學生閱讀,在以前的教學中,我就帶領學生閱讀幾遍,找出課文的重難點和學生一起解決,讓學生熟讀課文。這個方法較為笨拙。在學習了教學模式和策略後,我知道了如何指導學生一遍遍去讀課文。第一遍讓學生帶著簡單的快速問題,這樣老師可以省力,不用帶學生去讀。只要給出問題和閱讀提示就行。第二遍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教師出示有關本課重點的問題,注意精度的閱讀提示。讓學生找出課文中的重難點,可以圈一圈、畫一畫。這樣可以培養學生正確良好的閱讀習慣。最後一遍是大聲讀並且注意指導學生的書寫。以前的教學師生都很累,一遍遍枯燥的讀課文,學生沒有興趣,教師累哦的嗓子疼。透過教學模式的學習與應用,教師的角色轉變了輕鬆了,變成了課堂的引導者,而不是主導者。學生成了課堂得主導者,能在教師的指導下一步步學會知識,並且有情趣的學習。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多做這樣的角色。讓我們的英語課堂更輕鬆有趣。

  在模式與策略的學習中,我認識到有一點我們應該改進。比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unit4 a部分的let’s read時,這篇短文內容較少,沒有學生不熟悉的知識,我們在按部就班的套用教學模式,再設計pre—reading這一環節我認為就沒有必要。我覺得在準備環節多設計一個活動,複習鞏固有關本課的基礎知識就可以了。

  這是我的一些學習心得與體會,只針對我個人的教學的是而言,我以後還要認真學習小學英語教學模式和策略,讓我的英語課堂更加完美。

閱讀教學心得體會8

  教學中的“讀寫結合”的有關感悟

  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我個人認為語文課堂的“讀”是理解、是吸收、“寫”是表達、是運用。而將兩者放在一起,正是因為“讀”與“寫”這兩種能力是語文綜合素質的體現,兩者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語文課堂上必須讀寫結合。

  閱讀是我們蒐集處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是吸收、是輸入,是在豐富自己的思想和內部語言。而語言的積累就需要大量的閱讀,學好語文的根本乃在於大量的、高品位的閱讀。正如古人云:“開卷有益。”“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而寫作則是語言的應用。是傾吐,是輸出,是將自己的某些人生體驗、內部思維轉化為外部語言,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小學生作文是一種創造性的認識活動和書面表達練習活動。

  讀寫結合,就是把閱讀教學與作文訓練緊密聯絡起來,在作文教學中要明確閱讀為寫作提供了哪些條件、打下哪些基礎,寫作要藉助閱讀的哪些知識、利用學得的哪些技巧。讀寫結合,能形成有效的學習鏈,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

  一、正確認識讀、寫之間的關係

  著名詩人郭沫若寫過這樣一句詩:“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萬卷山積,一篇吟成。”“勞於讀書,逸於作文。”從這些詩句和名言中,我們可以看出寫作對讀書有很強的依賴關係,或者說是閱讀積累對學習表達的重要意義。具體地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大量閱讀書籍可以幫助我們的學生積累豐富詞彙,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2、廣泛地閱讀可以幫助我們的學生豐富寫作素材,解決缺乏寫作內容的問題。

  3、精細地閱讀可以幫助我們的學生開闊寫作思路,激起學生表達慾望。

  4、深入地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感悟寫作規律,學習借鑑優秀作文的寫作方法。

  當然,閱讀對寫作的影響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潛移默化的,同時讀寫之間也是厚積薄發的關係。正如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其意思是說讀書有利於寫作,這道理十分簡單。由此,在閱讀教學中,使讀寫有效結合,才能使閱讀與寫作兩者相得益彰,互相促進。

  二、在課堂教學中以“讀”促“寫”,讓讀寫有效結合。

  “讀寫結合”以課文內容為素材,加上是在對課文內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礎上進行,選材角度小,內容簡短,貼近實際,有利於學生習作興趣的培養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1、把握契機,變被動為主動,引起學生興趣。

  2、明確要求,讓學生“練”有所依。

  (1)於精彩處仿寫。

  (2)於空白處補寫。

  (3)於“遷移點”拓寫。

  (4)於結尾處續寫。

  (5)變換文體練習寫。

  三、在課尋找練寫時機,讓課堂中的讀寫結合獲得有效延伸。

  僅靠教師利用課堂教學的時間,學生在小學六年時間內也僅僅是學了二三百篇課文,而這樣的閱讀量又豈能滿足學生語文素養提高的需要呢?因此,我們在注重課內閱讀教學的同時,也要把視角投放到課外閱讀之中,之前所說的“大量的、高品位的閱讀”也就成了課外閱讀最為重要的閱讀範疇。但是,由於課外閱讀相對課堂教學來講更加開放、自主,教師在閱讀與寫作上的引導也就顯得尤為重要。那麼,作為教師的我們又該怎樣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訓練寫的能力呢?

  對於低年級的學生,我們可以採用背誦古詩,讀童話、寓言、民間故事、通俗的小文章並且摘抄詞語、句子等。而相對於高年級的學生,我們則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每天課外閱讀半小時,並摘錄好詞佳句甚至名段,學會做讀書筆記,寫一寫自己的見解,讀書後的心得體會。也可以將這些心得體會在平時的班級活動中加以體現,供同學之間相互交流。無論是在課堂閱讀教學中的讀寫訓練,還是在課外閱讀中的寫作能力訓練,在實際運用中,我們都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學情特點,採取循序漸進的策略:

  從學到仿,隨文說寫;

  積累體驗,由說到寫;從仿到創,由扶到放;

  關注生活,加強練筆。

  我們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如何用好這個例子,決定了學生的實際收效有多大。學生在閱讀中學習寫作的技巧,在寫作中增強對語言文字閱讀的感悟能力,在這樣無數次的閱讀—寫作—閱讀的雙向遷移中,閱讀和寫作形成了互相補充的有機體,那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也就不再是遙遠的夢。

閱讀教學心得體會9

  透過學習小學語文教學策略,我認識到了課改的必要性、瞭解了課改的一些內容。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空間。

  對於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確樹立。課改實踐告訴我們,沒有堅定的新課程理念,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不可能的。

  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個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

  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以往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透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我還將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

  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絡,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的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透過改變新的教學方法,希望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主動的學習,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有較大的提高。在實踐工作中,我將不斷總結反思,撰寫教學日記、教學案例、教育隨筆等;努力把課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課堂教學呈現出民主、和諧、師生互動、生動活潑的新面貌。

閱讀教學心得體會10

  透過參加這次早期閱讀的觀摩活動,讓我對早期閱讀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們班學習早期閱讀是從10月份開始的這兩個月來雖然幼兒對早期閱讀有著很濃厚的興趣,但是我覺得我們對早期閱讀的認識還是不夠的。透過觀摩了幾節優秀早期閱讀課程和早期閱讀的培訓,我發現孩子們對早期閱讀的喜愛以及教師對課程的精心設計都令我非常感動。

  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克市紅旗幼兒園中班早期閱讀活動《聞來聞去》第一二課時,都讓我頗受感動,首先;宋豔燕老師授的第一課時,教師的言行舉止都非常吸引孩子。尤其是她的匯入環節非常短小精煉,緊抓小狗的鼻子,與讀本有關聯。其次;在基本環節中教師始終是以引導者的身份幫助孩子觀察圖畫,更好的培養了孩子的觀察能力,如讀本中教師的提問“箱子裡藏著什麼呢?”(把小狗遮擋住)提高孩子的預測能力。最後;在第二課時時李豔教師能夠透過遊戲的形式讓幼兒理解疊詞“聞來聞去”,教師先做示範再讓幼兒創編,這種方式很符合幼兒的特點,讓孩子能夠更好的理解疊詞的含義。

  其次,觀摩的大班早期閱讀活動《聰明的小雞》這三個課時在專家對讀本分析:小雞聰明體現在哪裡,小雞在整個過程中不是生氣的,而是聰明的。它選擇這幾項比賽,是讓狐狸勝利中放鬆警惕、拖延時間。在教學中我們對讀本的分析往往理解的不深入。第三課時教師很好的利用了孩子的能力創編故事表演,充分的發揮孩子的想像力,讓幼兒在表演中理解弱小透過智慧一樣可以戰勝強大。

  聽完獨山子一幼的教師報告,看到孩子們透過早期閱讀的學習後製作出來的小書,說明他們已經掌握了早期閱讀的基本特點。如:每個讀本的最後一頁都是很有趣味或轉折的。教師能夠很好的收集孩子的童言稚語,創作自制小書。在製作圖書的過程中,教師選擇幼兒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先集體再小組,在討論中教師及時鼓勵和肯定孩子的討論結果,然後讓孩子們把各組討論的結果紀錄下來,讓更多的人分享這些有趣的事情,由於孩子不會書寫,圖畫對他們來說是最簡單的表現手段,每個孩子的能力不同,有的孩子想像力強、有的孩子繪畫動手能力強,教師就引導幼兒根據各自的特長進行分工,說的說、畫的畫,自由創作,教師在一旁進行觀察、指導,讓每個孩子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來。

  早期閱讀理論知識中我明白了在(課程、材料、教學)中我們要反對孤立識字,區別與主題,盲目創新,偏離閱讀的環節失衡。今後我會很好的利用這次所學到早期閱讀的知識灌輸到以後的教學中,更科學的培養孩子在早期閱讀中的興趣、能力和習慣。

閱讀教學心得體會11

  20xx年11月30日,我有幸參加了xx省小學語文多文字閱讀教學暨相關課題研討會,在會上聆聽了xx名師王xx老師關於《群文閱讀的概念、教學以及課程》的專題報告,觀摩了3堂優秀的群文閱讀課。在這之後,還聽取了來自xx省各地市的實驗學校與實驗區的經驗交流彙報,收穫不少,不虛此行!

  會議的開幕式上三位專家對語文課題做了簡單的說明並以戀愛、蓋房為例,讓看似難以理解的課題報告瞬間變得通俗易懂,拉近了與會人員與課題的距離。李xx老師的精彩闡述,讓我們明白了什麼是群文閱讀以及如何上好群文閱讀課。針對一個與教材結合且又讓學生關心、感興趣的議題,根據所要達成的目標要求,選擇一組有意義且具互文性的文字,進行允許學生自主選擇的閱讀教學,從而讓學生在討論分享中建構對某個概念的較全面的認知,從而全面提高學生閱讀素養,這就是李xx老師對於群文閱讀的暫時定義,李老師提出,作為我們的一線教師要做的是教改先鋒,而不是先烈!

  針對如何教學群文閱讀這個問題,當天下午三位優秀的語文教師為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其中鄭州市鄭上路小學的鄭一鳴老師執教的群文讀寫課《聲音可以這樣寫》讓我記憶猶新,印象深刻。

  開課伊始,鄭老師的匯入乾脆利落,直接進入,交給學生4篇,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之後分享這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這個過程讓學生即完成了精讀,又利用聽讀節省了時間。在瞭解了主要內容後,讓學生再次默讀4篇並畫出中描寫聲音的詞語,思考作者運用了什麼樣的方法來描寫聲音,體會這樣寫的好處,最後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學生找到了擬聲、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以及標點符號的運用,在老師的引導下也明白了這樣寫的好處,在優美的朗讀聲中感知聲音描寫的美妙!在最後的練習寫作環節中,老師先讓學生聽了一段不同層次的雨聲音訊,讓學生交流聽到了什麼聲音,最後動筆將自己聽到的聲音用學到的方法描寫出來,在展示環節中,我們看到了“大地方”學生的優秀素質,動聽流利的語言,熟練的標點運用以及美妙豐富的情感朗讀,處處彰顯著學生紮實的基本功!在老師的精心引導下,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到極致,這就是學生的課堂。

  在最終的會議總結上,xx省小語教研室的王琳主任對課題的研究做了簡單要求,同時對閱讀教學也提出了一些看法。

  在王主任看來,多文字教學無論何種形式,它只是教學的一部分,它與傳統教學(單文字教學形式)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只可以輔助教學,不需要一上閱讀課就是多文字文閱讀的形式,要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多元化教學,不能以此取代語文教學的功能。我們一線教師不要把多文字教學看成負擔,認為這種形式高深莫測,說白了,它只是將超過1篇的教學資源透過你的統整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找準議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例如像鄭一鳴老師的執教一樣,將多篇組合只學聲音描寫的方法。無論什麼樣的教學方式都不能脫離課標要求的年段要達到的本體性目標和非本體性目標(三維目標)。

  總之,我們的教學要適合學生,而不是迎合領導和老師。多文字教學的優勢就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僅此而已,並沒有大家想象中的艱鉅。我希望自己能在課堂教學上有所突破,給學生帶來更好、更享受的課堂,就像李xx老師說的:“我最大的幸福就是擁有一間自己喜歡的教室。”而他現在做到了,我也希望自己最起碼做到擁有大家喜歡的課堂,我會為此而奮鬥、加油!

閱讀教學心得體會12

  時光飛逝,轉眼之間,新的一學期即將過去,在這緊張有序的教學工作中,平心靜氣坐下來反思這半學期的教學情況,有苦、有甜,而更多的是思考!不過在與學生們一起相處、教學相長過程中,也著時有不少的收穫。為使下一階段的工作更順利地開展,現對本學期的工作情況作出總結,希望能發揚優點,克服不足,總結經驗教訓,促進教學工作更上一層樓。

  在這半學期裡,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口算訓練必須堅持。自9月份至今,我的孩子們口算訓練一直未曾間斷過,每每佈置口算題目及課堂搶答形式,及時溝通、督促。經過這半學期的堅持,孩子們的口算速度和準確率越來越高。我們做數學老師的都知道每次考試最讓人心痛的就是原本會做的題孩子們算錯了,而且還常常不是少數學生,我們也常常會埋怨孩子馬虎,做題不細心,實際上這都是因為口算基礎沒打好的緣故。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也會繼續堅持。

  2、教會學生自己讀題、看題意越早越好。早在一年級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就開始教學生自己看題意,我覺得孩子們自己讀懂題意做題的效率要比老師讀題好的多,孩子們自己讀題理解題意時,在讀的過程中他可以有更多獨立思考的空間。儘管一開始很困難,畢竟剛剛入學的孩子識字量大都比較小,但我沒有氣餒,一直堅持到現在,我突然發現少數孩子們基本上都能自己讀題、看懂題意了,我很欣慰。而且能認真讀題的孩子,學習成績提高的非常快。

  3、深入解讀教材,溝通知識的內在聯絡。每一個數學知識都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間都是緊密相連的。如果自己都不知道各知識彼此間的溝通,那教給孩子們知識必定也是一個個分隔開的知識點,前後聯絡不起來。所以,我在教學中不只是就知識教知識,而是溝通各知識的內在聯絡,梳理各類知識的教學結構,然後用結構來教。比如在學習10以內數的認識之後,有關數的認識的教學結構就逐漸形成,那麼在20以內數的認識中,孩子們就不教就會了,因為他們已經掌握了方法。

  半學期來的一年級教學真的很累,但收穫很大,在這半學期的教學之中,讓我逐漸學會了怎樣思考問題,學會了站在孩子角度來認識數學,學會了怎樣解讀教材。在教孩子們的同時,我自己也成長了許多,現在回頭想想,我感覺認真讀教材、教參真的很重要!

  我想這是快樂、充實的!

  注重對後進生的輔導。對後進生分層次要求。在教學中注意降低難度、放緩坡度,允許他們採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學習。注重他們的學習過程。在教學中逐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對學生的回答採取“揚棄”的態度,從而打破了上課發言死氣沉沉的局面,使學生敢於回答問題,樂於思考。

  測試。做好測試評估工作。評估不只是看學生學習成績如何,更重要的是瞭解學生學習的心理,作為教師改進教學的依據。在測試卷中,增加了體現學生思維過程的試題。測的結果也不再作為評價學生唯一依據,而是看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學習的努力程度。在講解試卷時,打破按順序逐題講解的模式,嘗試採用分類講解。將試卷中錯誤較多的型別依次進行講解。希望透過這一改變,能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掌握舉一反三、運用知識。

閱讀教學心得體會13

  辨證唯物主義者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彼此聯絡,相互關聯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把聯絡得比較緊密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客觀存在的形態稱之為“場”,如“電場”“磁場”等等。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處於立體的、互動的、多層次平等對話的教師、學生、文字實際上也存在一個“場”。在這個“場”中,教師、學生和文字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學生身心無比愉悅,知識體系得以建構,能力得以形成,方法得以掌握,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以養成。我們把這樣的理想化的課堂教學境界可以稱之為“對話場”。而這個“對話場”的創設與形成,正是我們改變課堂教學現狀,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一個重要途徑。

  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對話,以至於最終形成和諧、融洽的“對話場”呢?

  (一)在學生的獨立閱讀中進行對話。

  學生和文字的獨立對話,是閱讀教學過程中“對話場”得以形成的基礎。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生知識、能力的形成過程,是學生自身在外因和內因的相互作用下,自我建構的過程。沒有學生和文字的獨立對話,沒有學生的獨立思考,分析理解,內因不發揮作用,學生是很難無法完成知識體系等方面的自我建構的。

  怎樣才能使學生和文字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對話呢?關鍵是我們教師要學會做一個“隱藏者”,在課堂中隱去我們的身影,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而要確實做到成為一個“隱藏者”,我們的教師要努力做到“兩個保證”。一是要保證學生和文字獨立對話的時間。二是要保證學生和文字獨立對話的空間。

  第一個保證中要特別注意保證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質疑問難是學生和文字獨立對話的一個重要形式,也是幫助學生形成“對話場”,完成意象建構的一種基本策略。它能引導學生真正經歷與文字對話的全過程,有利於教師進一步明確學生與文字對話時出現障礙的真正原因,便於集中火力,解決根本問題。學生也能透過在“對話場”中解決這些問題,而獲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閱讀體驗,從而幫助學生培養閱讀的興趣,進一步樹立學生自主閱讀的信心。

  二是要保證學生和文字獨立對話的空間。一個教師在教學《木蘭從軍》這篇課文時,在總結階段,讓學生完成了這樣一個填充題:你認為花木蘭是個( )的女英雄。教師的目的是讓學生談一談對花木蘭的整體印象,相互交流對課文的整體感受。但學生交流起來很困難,甚至出現了“花木蘭是一位巾幗英雄的女英雄”的狀況。這就是因為這位教師沒有給學生充足的和文字獨立對話的空間,學生被緊緊地束縛在一個小小的框子裡。如果我們這樣問:學完了課文,你想對花木蘭說些什麼?你覺得花木蘭是個怎樣的人?則對話的空間要大出許多。

  (二)在教師的科學整合中進行對話。

  學生和文字的獨立對話,是“對話場”得以形成的基礎,但它並不是全部。學生和文字的對話,在學習之初,肯定是膚淺的,不完整的。僅僅依賴這種對話,是不能完成對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的。而教師的科學整合,則是對話場得以形成的關鍵。

  教師的整合一般有這樣的兩種形式。

  1、預設性整合。

  一般在上課之前,教師都要對教學過程進行預設,都會設想如何在學生獨立對話的基礎上,透過一兩個大的問題,不斷把對話引向深入。而這一兩個問題的確定,關鍵是要看教師是如何對“三個思路”進行整合。“三個思路”即作者的寫作思路、學生學習的思路、教者的教學思路。而對“三個思路”整合的關鍵,則在於教師確定怎樣的“三個思路”的交叉點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和突破點。這種預設性整合質量的高低直接關係到“對話場”是否最終形成。

  2、生成性整合。

  上課時,教師還要注意對學生在課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問題給予及時的整合。學生課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問題,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形式是教師在第一課時,讓學生在充分的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質疑時所產生的問題。對這些生成性問題的整合,我們教師一般有三種處理辦法:①當場解決。②整合後作為第二課時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問題來解決。③在語文課外活動中組織學生解決。第二種形式是教師在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突然提出的一些問題或出現的一些意料之外的答案。對於這種形式的問題,一種方法是學到相關的內容時,教師隨機給予解決;另一種是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整合,形成一兩個有價值的核心問題,臨時改變自己的預設性教案,並圍繞著這一、兩個核心問題組織教學。這對教師的教學藝術,教學機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在文字的多向拓展中進行對話。

  文字,不僅僅指教材這種文字,也包括其他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其他各種教學資源。“文字拓展”可以從兩個層面上來理解。一個層面是從“客觀文字”的拓展來說的。什麼叫“客觀文字”的拓展呢?我們說,教師、學生、文字三者進行對話時,教師不僅僅引導學生和教材對話,還努力調動學生已有的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積累以及其它各種背景資料、音像資料來共同參與對話,我們就認為它對“客觀文字”進行了拓展。這種拓展是文字在外延上,在橫向上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另一個層面是從“主觀文字”的拓展來說的。學生對文字是否真正地理解和掌握,關鍵是要看學生頭腦中的“主觀文字”是否已經透過對話,經過啟用,而變得鮮活、靈動起來;是要看文字中的那些冰冷、生硬的鉛字是否已變成活靈活現、有聲有色、充滿情感的畫面。這就是以往我們所說的人物形象是否“立”了起來,課文內容是否“活”了起來。這是從縱向來說的,從文字的內涵不斷得到充實、豐滿的過程來說的。

  1、在“客觀文字”的拓展中進行對話。

  這是現在很多老師經常採取的一種教學方法。一位教師在教學《孔子游春》一文,引導學生體會的“泗水春景”之美時,學生卡住了。讓學生講出美在何處十分困難,教師嘗試著讓學生讀出景色之美,學生讀得也不行。這時,學生和文字對話出現了障礙。但這位教師處理得十分巧妙:播放課件,讓學生一邊聽描寫春天景色的音樂,一邊欣賞描繪春天明媚景色的畫面,喚醒學生對春天美景的已有感知。再讓學生吟誦一下描寫春天美景的古詩。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練讀、指名讀。這時,學生的朗讀果然出現飛躍。“不著一言,而盡得風流。”為什麼這裡他教得如此成功呢?關鍵是因為教師在這裡,對“客觀文字”進行了拓展。這時參與對話的文字,不再僅僅是教材了,還包括了一些能啟用學生對春天已有感知的音樂、圖畫,詩歌等等各種教學資源。正是在這種與多種文字的對話中,正是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情感交流以及和諧、融洽的“對話場”的形成過程中,學生順利地完成了意象建構和情感表達。這是煩瑣分析所不能夠達到的。

  2、在對“主觀文字”的拓展中,進行對話。

  學生的“主觀文字”,是他們頭腦中建構的一種意象,教師是無法直接看到、觸控到的,但教師可以在傾聽、觀察,瞭解學生已有“主觀文字”建構情況的基礎上,採取相應的教學策略,透過對話,對學生既有的“主觀文字”進行修正、補充和拓展。從而在形成“對話場”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完成“主觀文字”重新建構。

  情境表演是對“主觀文字”進行拓展的一種非常有效的策略。很多老師認為,對話就是指語言上的平等交談,實際上,學生的傾聽,教師的一種姿態以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一個眼神,都在傳遞著某種資訊,從這個角度來說,集語言、動作、表情一身的情境表演,則更是一種對話。而這種對話,更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完成“主觀文字”的建構與拓展。於永正老師在這個方面,可以稱得上是個“高手”和“大師”。在情境作文《捕鳥》中,教師在讓學生聽音樂,感受並描寫森林、小鳥的美麗和可愛之後,教師竟扮演成一個偷獵者,在大森林中偷獵。在學生義憤填膺之時,請全班同學推薦一個同學扮演“紅領巾”上臺對教師的“偷獵”進行勸阻。在這個情境表演中,教師創設了一個鮮活的“文字”在與學生對話,這裡的教師即文字,文字即教師,教師和“文字”已經融為一體。學生正是在與教師這個“活化”的文字的對話中,順利地完成“主觀文字”的建構和拓展。這也正是後來學生“主觀文字”物化後的作文,十分成功的一個根本原因。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不管是在學生的獨立閱讀中進行對話,還是在教師的科學整合中進行對話,還是在對文字的多向拓展中進行對話,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學生真正經歷和文字完整對話的過程,充分發揮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有的指導作用,並透過這種和諧、融洽而又高效的對話場的創設,確實提高學生的各項語文素養,使學生不斷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這或許就是新課改要求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與歸宿吧。

閱讀教學心得體會14

  10月21日—24日參加了崑山名師優課教師培訓中心舉辦的“全國中小學整本書閱讀專題研討會”,可謂受益匪淺。《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稿)》在教學建議部分,做了這樣的表述:“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可見,讀整本書的意義重大。整本書的閱讀超越狹隘的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在相對固定的時間段,讓以兒童為本位的閱讀材料進入語文學習過程,滋養學生心靈,豐富學生精神生活,提升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課外閱讀就是最經常的、直接的語文實踐,是學生形成良好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是新課程改革致力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需要。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愛讀書的孩子們成績不一定最好,但愛讀書的孩子一定是最有發展的孩子。

  高子陽老師上了一節《親愛的漢修先生》,他先讓學生自由闡述這本書的內容,然後從寫作的角度,讓學生模仿著詩的格式,把自己看到的內容填充進去,形成一首詩。接著他給孩子們示例了一篇讀後感,一位楊賽男同學看了《西遊記》後,給豬八戒寫了一封信,告訴孩子們我們還可以透過給書中的人物寫信,給作者寫信這樣的方式來抒發自己的看書心得,這樣就讓讀後感變得多元化了。課後的講座中,高子陽老師從人的大腦結構強調了大量閱讀的重要性,比較了中國和美國、日本、韓國、臺灣孩子的閱讀量,認為每個孩子應該每年閱讀50本書,一生閱讀一萬多本書。高老師認為讀了5000本書以上的孩子一定是一個優秀的孩子,我不知道是不是這樣,但我覺得反過來肯定成立,那就是一個優秀的孩子肯定讀了大量的書。高子陽老師還向我們介紹了美國人是怎麼教整本書的。美國中小學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有很多辦法,美國非常注重閱讀和寫作,而閱讀和寫作是很能培養創造性的。讀書以後通常要寫讀後感,僅讀後感的寫作,美國老師就是讓孩子用很多種模式寫。比如,一種是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寫一封信給朋友,介紹這本書;一種以書中主角的口吻來寫幾篇日記,透過日記反映出書中的主要內容;還有一種是假設你組織了一個活動,請作者來參加,你作為主持人,向聽眾介紹作者和他的書等等。高子陽在此基礎上,向一線教師提出了這樣的建議:我們有五種寫作是要做的:一是降低寫作恐懼,二是學習獨立的寫作風格,三是整本書中的寫作思想、寫作技巧、寫作知識的教學,四是創意味極濃的大讀後感的寫作,五是給書中人物寫信的教學。

  這次崑山行總共聽了四個講座,十一節課(初中四節、小學七節),感覺小學的整本書閱讀比初中推進的更好、更有實效,學生的反應明顯好於初中。與其他省市的教師討論比較後,初中老師都覺得初中閱讀的書由於內容多、難,學生閱讀的時間少,往往讀了後面忘了前面,很難做到前後內容的比較融合的閱讀,而且往往認真讀一遍就已經很不錯了,基本讀三遍以上的就沒有了。有些孩子故事與人物都混淆了,課堂上就變成老師一人在那兒向學生現場傳授書本的內容了。而小學閱讀內容比較短,比較有趣,學生記得牢,所以在老師的引導下往往能上升到一個新的思想高度。真心希望初中的名師能給我們一線語文教師更實際更好操作的建議。

閱讀教學心得體會15

  20xx年1月13日,我參加了小學語文工作坊第二次線下活動,圍繞“激發學生閱讀寫作的興趣,達到讀寫結合目的”這一活動主題,我參與了高段組的研討,組內大部分是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大家各抒己見,收穫頗多。尤其側重討論“尋找語文讀寫教學的結合點”,最後達成共識:在教學中要把閱讀教學與學生的作文實際緊密聯絡起來,及時有效地進行模仿和創造性練筆。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從故事的結局入手

  例如《小攝影師》主要講小男孩因為忘記了帶膠捲沒能給高爾基照相而匆匆離開了。小男孩離開後去了哪裡?他還會回來嗎?相照成了沒有?到了學校,發生了什麼事?讓學生先說說,再寫下了來。這不僅鍛鍊了學生的說話能力,還教育學生做事態度認真很重要。

  2、從省略號處入手

  例如《風箏》中“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這個省略號耐人尋味,孩子們有沒有找到‘幸福鳥’呢?他們會有哪些心情變化呢?這一空白卻正是孩子們感受童年快樂或回憶自己和夥伴們玩耍的空間,讓孩子們有感而作。

  3、從文中關鍵句入手

  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中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海灘上有揀不完的美麗的貝殼,大的,小的,顏色不一,形狀千奇百怪。”什麼顏色?什麼形狀?讓學生仿照課文第四自然段的寫法用上“有的 ??有的??有的??”接著把貝殼的顏色和形狀具體寫出來。這不僅能讓學生加深了總分寫法的印象,還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思維。

  4、從優美的詞、句入手

  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中,“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這句話的“抽出”用詞十分準確,引導學生運用換詞式,?體會“抽出”一詞的巧妙之處。?

  5、從作者的寫作方法入手

  例如《趙州橋》中第二和第三自然段都是用了總分的構段方法分別寫了趙州橋的雄偉和美觀。在學了這兩段之後,安排一個小練筆,給了總起句,讓學生接著寫。安排題目給學生選擇,

  (一)公園裡的景色真美!

  (二)操場上真熱鬧啊!

  (三)超市裡的東西玲琅滿目。

  透過這樣的練習,加深了學生對總分構段方式的理解和運用。

  總之,學生從讀中悟寫,讀寫結合,充分發揮閱讀與借鑑的仿效作用,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聽、說、讀、寫有機結合,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捕捉到更多資訊,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能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

【閱讀教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