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古詩》教學設計

《古詩》教學設計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集合15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肯定對各類古詩都很熟悉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鍊和跳躍的特點。那麼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兩首》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本課是兩首古詩。袁枚的《所見》寫的是“意欲捕鳴蟬”的情趣。

  楊萬里的《小池》寫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這兩首古詩貼近學生的生活,從不同側面表現了夏天的情趣。學習古詩,重在吟誦,透過反覆朗讀,讓學生感悟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本課的

  教學重點可以定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培養朗讀古詩的興趣。

  2.認識“所、枚”等12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

  3.背誦兩首古詩。

  【教學難點】

  如何讓學生反覆朗讀,感悟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學方法】

  教法:情景教學法。

  學法:誦讀法、小組合作學習法。

  【課前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掛圖、錄音機、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匯入,激發興趣

  1.播放多媒體課件:

  (大意是:在茂密的樹林中,一個牧童騎在

  黃牛背上,唱著嘹亮的歌兒,歌聲穿過樹林飄向遠方。樹上的蟬“知了、知了”地叫個不停。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

  2.教師引導學生猜想:

  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幹什麼?

  二、初讀感知,正確流利

  小朋友們,有一個詩人叫袁枚,他看到這樣的畫面,覺得很有趣,就寫了一首小詩《所見》。

  (板書課題)

  相機學習“所、枚”。

  1.教師範讀,感受節奏。

  小朋友們,你們聽一聽,老師哪兒停頓長一些或者聲音延長一些。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越。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2.學生自讀,讀準字音。

  3.小組合作,試讀詩歌,注意詩的節奏與音準。

  4.指名試讀,認讀生字。

  課件出示生字:捕、蟬、閉、立、童、林、黃(1)帶拼音讀。

  (提醒學生讀好翹舌音“蟬”,後鼻音“童、黃”,前鼻音“林”。)

  (2)去拼音讀。

  誰願意當小老師?帶領大家把自己讀得準的字讀一讀。(及時表揚激勵。)

  (3)遊戲:我指你說。

  一個小朋友隨即指大螢幕上的生字、其他小朋友齊讀,要求迅速而準確。

  三、再讀感悟,瞭解大意

  1.自由讀,結合圖畫理解詩意。

  小朋友們,讀讀詩,看看圖,你能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嗎?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詞就把它圈畫出來。

  2.小組讀,合作學習,說說詩意。把不理解的詞討論討論;把詩的大意輪流說一說。

  3.欣賞讀,結合圖畫,想像意境。

  播放朗讀錄音,學生觀察圖畫,體會詩的意境。

  四、想像畫面,熟讀成誦

  1.閉目想像。

  小朋友們,請把眼睛閉起來,想像畫現,一個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唱著嘹亮的歌兒,歌聲穿過樹林飄向遠方,樹上的知了不停地叫著,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注視著樹上鳴叫的知了。這種情趣,你有過嗎?

  2.帶著這種情趣,有感情地朗讀。

  3.練習有感情的背誦。

  五、識記字形,練習寫字

  1.教師再次出示會拼音的生字。

  瞧,你們的好朋友又來了,還認識嗎?指名讀。

  2.透過形旁理解字意來幫助識字。

  (如提手旁跟手的動作有關:捕;木字旁跟樹木有關:林;蟲字旁跟昆蟲有關:蟬)。

  3.透過猜謎引導學生識字。

  如:一戶一斤米

  (所);騎牛寫文章

  (牧);人才進了門

  (閉)

  4.讀詞語,造句子識字。

  如:認讀:所有所以;放牧、牧草;關閉、閉路電視機等童———牧童———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唱歌。

  5、教師示範,指導書寫。

  重點對學生進行指導:“林”字左邊“木”字的捺變成點;“童”“黃”的中間一橫要寫長,其他的橫要寫短;“立”字下橫要寫長。“黃、童”筆畫較多,指導學生書寫時可以透過分解筆畫,化難為易。

  六、佈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背誦《所見》。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1.小朋友們,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袁枚的《所見》,你們會背誦嗎?

  (齊背)

  你還會背誦哪些古詩呢?

  (指名背)

  2.教師及時熱情表揚,匯入新課。

  哇,小朋友們真了不起,會背這麼多的古詩。今天老師跟大家再來學習一首南宋詩人楊萬里的《小池》,你們願意嗎?

  (出示古詩)

  二、初讀古詩,正確流利

  1.教師範讀,感受節奏。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2.學生自讀,讀準字音。

  3.小組合作,試讀詩歌。

  四人一小組,請小組長安排好讀的順序,其他組員聽一聽,評一評節奏與音準。

  4.指明試讀,認讀生字。

  課件出示:池、惜、陰、晴、柔、露小朋友們,你們認識這些字嗎?

  (1)帶拼音讀

  讀準翹舌音“池”,前鼻音“陰”,後鼻音“晴”,邊音“露”。

  (2)去拼音讀

  誰能像老師一樣帶領大家準確地讀一讀這些生字。

  (3)遊戲:找朋友

  老師把寫有生字的卡片發給小朋友。如:師:“陰”字在哪裡?快來和我做朋友。

  生:“陰”字在這裡,我來和你做朋友。

  三、再讀感悟,瞭解大意

  1.自由讀,結合圖畫理解詩意。

  (1)播放多媒體課件:

  泉水悄然從泉眼裡流出,濃密的樹陰倒映在清清的池水裡,嫩綠的小荷葉露出尖尖的小角,一群群蜻蜓飛來立在它的上頭。

  (2)小朋友們,讀讀詩,想想畫面。

  你能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嗎?用筆圈出不理解的字詞。

  2.小組讀,合作學習說說詩意。

  四人一小組,把不理解的詞討論討論,把詩的大意輪流說一說。

  3.欣賞讀,結合圖畫,想像意境。

  播放朗讀錄音,學生觀察圖畫,體會詩的意境。

  四、想像畫面,熟讀成誦

  1.教師語言描述,激發學生想像。

  初夏的早晨,陽光燦爛,我們來到一個幽靜的小池邊,只見水池中已經長出了一些嫩綠的荷葉,有的荷葉還沒有完全展開,只是露出一個尖尖的小角;池裡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動,池水非常清澈,倒映著濃密的樹陰。這時候,飛來幾隻蜻蜓,有一隻飛累了,落在尖尖的荷葉上休息。如果你就是那隻蜻蜓,面對這樣的景象,你有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2.帶著這種感情朗讀。

  3.練習有感情地背誦。

  五、識記字形,練習寫字

  1.教師再次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指名讀。

  2.聯絡前面的課文,熟字帶生字,如:蜻———晴(同聲旁);怪———惜(同偏旁);陽———陰(反義字)

  3.創造性識字,如:柔

  (把矛放在樹上。)

  4.讀詞語,造句子識字。

  如認讀:可惜、愛惜;晴空、晴天;柔和、柔軟

  池———池塘 池塘裡開滿了荷花。

  露———露珠 露珠在荷葉上跳舞。

  六、總結全文

  小朋友們,這兩天我們學習了兩首古詩

  (揭題:古詩兩首)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2

  一、識字寫字

  1、在語境中整體識字:

  ⑴通讀古詩,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圈畫出不認識或認為容易讀錯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嶺”是後鼻音,要讀準。

  ⑵用自己習慣的方式自主識字。如,在課文下面的生字背景圖中找生字的讀音;可以請教老師或周圍的夥伴。

  2、調動生活經驗識記生字:

  出示生字,隨著提示語“我會認”,學生自願認讀自己會認的生字,並說說自己在生活中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曾見過這個字,是用什麼辦法記住這個字的。在交流中老師要注意多鼓勵學生,激發學生在生活中識字的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調動學生自主識字的積極性。如:

  “廬”:我遊過廬山,認識這個字。

  “爐”:火爐,冬天我們家要生火爐。透過和“廬”比較,記住字音、字形及字義。

  “吳”:我媽媽姓吳,口天吳。

  3、個人情感體驗識字:

  讓學生在會認、會寫的字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字,聯絡自己的情感體驗,說說為什麼喜歡。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喜歡的熟悉的字組詞說話,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字義。如:

  “嶺”:我喜歡“嶺”字,因為山嶺是我們的綠色屏障。

  “疑”:我喜歡“疑”字,因為我喜歡質疑,老師經常誇獎我,說我是個不懂就問的好孩子。

  4、寫字指導:

  ⑴ “我的發現”:

  “口”在左邊高又小(鳴),“口”在上下小而扁(吳、含)。“山”作偏旁豎折斜(嶺),“火”在字左捺變點(爐、煙)。

  “含”字上邊“今”,“嶺”字右邊“令”,有點和無點,細心分辨清。

  ⑵示範講解:

  “銀”字有兩個“豎提”,“艮”的豎提應略向下,長於金字旁的豎提。“窗”字字形複雜,學生容易忽視“囪”字上的小撇,建議邊示範邊領著學生一筆一筆地書空。

  二、朗讀感悟

  1、創設情境初讀:

  ⑴介紹詩人,激發讀大詩人詩作的熱情:

  李白、杜甫是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一個稱“詩仙”,一個稱“詩聖”。他們倆漫遊祖國的山山水水,寫了許多著名的詩篇。你們讀過他們的詩嗎?還想讀他們的作品嗎?自由朗讀本課的古詩。

  ⑵欣賞課文插圖,幫助學生感悟詩意:

  出示掛圖或投影片,讓學生觀察本課兩幅插圖,感受大自然的美。

  2、小組交流:

  教師引導:李白看了廬山的瀑布,寫了《望廬山瀑布》這首詩;《絕句》描寫的是四川成都杜甫草堂周圍美麗的景色。你們看了插圖,讀了古詩有什麼感受,快說出來給同學聽聽。如:

  讀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感悟到廬山瀑布的壯觀。透過看插圖體會到雲霧繚繞,瀑布像從天上流下來的一條河。讀杜甫的《絕句》,感悟到春天的色彩明麗,景色迷人。“黃鸝、翠柳、白鷺、青天”組成的春景圖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注意不要要求太高,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自讀自悟。

  3、合作學習,熟讀古詩:

  在小組提出不懂的問題,討論解決。在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或者自己認為特別有意思的問題,提出來在全班討論和交流。小組集體讀古詩,為背誦做準備。

  4、指名、全班齊讀兩首古詩。

  5、進行朗讀、背誦比賽:

  ⑴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集體朗讀古詩的比賽,評出優勝者,大家議一議,他們為什麼獲勝。

  ⑵自薦參加背誦比賽,並評出幾名優秀者。

  三、積累運用

  1、讀下面兩首古詩,不認識的字查查字典:

  《絕句》

  唐·杜甫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2、完成課後練習我會填。

  四、實踐活動

  課外選一首古詩,自己讀讀背背。在班裡開一次“古詩朗誦會”,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外學到的古詩。

  五、資料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著名詩人。李白一生主要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時期,同時也經歷了唐朝由極盛到衰落的轉折時期。李白一生懷著遠大志向,但是生活道路坎坷,在政治上也未能施展抱負。一生中寫下了上千首詩歌,其詩風格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暢,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詩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內容豐富多彩。前人編注的李白詩文集中,以清王琦所注《李太白詩集》較為詳備。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詩人。天寶三載(744)在洛陽與李白相識,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安史之亂前,居住長安近十年,抱負不能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的黑暗政治有較深的認識。杜甫的詩歌廣闊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過程中的社會面貌,真實地反映了各階級階層的動態、思想及矛盾,多方面表達了當時人民的願望,是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以古體、格律詩見長,風格多樣,意境廣闊,情感深沉。有《杜工部集》。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的:

  1.瞭解兩首古詩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中抒發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2.透過學習這兩首詩,對詩這種體裁的特點,如感情豐富,語言精煉,講究節奏和韻律等,有較具體的體會。

  3.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默寫《示兒》。

  4.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瞭解內容。

  二、教學重難點:

  1.弄懂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後那樣歡快的原因和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透過重點詞語的品析及反覆吟誦來體會。

  2.體會這兩首詩明白如話而感染力極強的特點。

  3.體會詩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

  4.自學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

  (師舉起空白的第四課)同學們,老師今天這節課沒有準備,想請你們來當我的老師!

  大家想一想,如果讓你來當我的老師,你教教我怎麼學這兩首古詩呢?

  (二)師生共同設計自學步驟:

  1.我們先用第一首詩做實驗。(生討論如何教老師,全班交流)

  2.師引導小結(即學生自學方法)並板書:

  ①解詩題(瞭解作者及時代背景)。

  ②解難解詞。

  ③理解詩句(用使用參考書、看插圖、想象、反覆誦讀、串講詩意、解課後題等方法)。

  ④歸納中心(體會作者情感)

  ⑤談讀詩感受。

  ⑥有感情朗讀。

  (三)實施師生共同學習:

  1.請同學上講臺當小老師,為全班和老師解題: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寫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詩,也就是在他最高興的時候寫下的。此詩寫於763年,安史之亂的頭目史朝義(史思明)的兒子兵敗自殺,他的部下紛紛投降;河南河北相繼收復,“安史之亂”從此結束。杜甫在四川聽到這一訊息後寫下了這首充滿歡樂之情的七言律詩。

  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意思?聞:聽說。官軍:指唐王朝的軍隊。

  意思是聽說唐王朝的軍隊收復了河南河北。

  2.理解難解詞:

  劍外:通常作為四川的簡稱。

  忽傳:忽然間到處傳揚。

  收薊北:收復薊北。

  初聞:剛剛聽到。

  涕淚:因喜極而淚下。

  卻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亂捲起。

  欲:將要,簡直要。

  狂:放懷,無拘無束,熱情不加節制。

  放歌:放聲歌唱。

  須:須要。

  縱:放任,這裡盡情的意思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3.理解詩意:

  用使用參考書、看插圖、想象、反覆誦讀、串講詩意、解課後題等方法理解詩句意思:

  ①“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a串講:意思是收復薊北的訊息,忽然在劍外到處傳揚。我剛剛聽到這個喜訊,涕淚就灑滿了衣裳。

  b積累詞語:聽到喜訊為何還“涕淚滿衣裳”?可以用哪個四字詞形容他?(喜極而泣、唏噓不已……)

  c有感情地朗讀。

  ②“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a看插圖,透過人物的表情、動作想象人物的心情。

  b詞語積累:“喜欲狂”和“涕淚滿衣裳”矛盾嗎?可以用哪個詞解釋?(悲喜交加)

  c想象:詩人離開家鄉這幾年,過的是怎樣的生活?

  d由此你可以想象得出杜甫興奮的原因是什麼?

  師補充:杜甫興奮的原因決不僅僅是因為詩人從此可以結束顛沛流離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為從此祖國可以重歸統一,人民可以免受戰亂之苦。 d串講: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還有一絲的憂愁?我胡亂地把詩書一卷,高興得簡直要發狂。

  e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心情。

  ③“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a串講:在大晴天裡我要放聲歌唱,暢飲美酒。趁著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鄉。

  b“白日”每天都有,為何此詩要強調呢?象徵著什麼?(詩人的生活重見天日,心情愉悅)

  c讀出詩人的好心情。

  ④“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a“即”和“便”都是表示什麼的詞語?詩人用在此的目的是什麼?可見詩人語言精練。

  b串講:放舟從巴峽東下,穿過那巫峽的疊蟑順流而下,一過襄陽,便一直奔向洛陽。

  ⑤讀全詩,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4.總結全詩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因多年戰亂被平息,祖國重新統一而無比歡快的心情,洋溢著詩人的愛國情感。)

  5.師引讀,生齊讀.

  6.請一位同學帶大家讀背古詩。

  (四)師引導生認識這首古詩結構、韻律的特點。

  第二課時

  (一)板書課題,匯入新課

  1.同學們,看到詩的題目《示兒》你是怎麼理解的?

  “示”是什麼意思?“示兒”是什麼意思?(“示”把事物擺出來讓人知道。“示兒”可以說是告訴兒子,在這裡指對兒孫們有所交代,相當於遺囑。)

  2.簡介作者:

  這首詩是宋代大詩人陸游寫的。陸游一生創作了很多詩歌,儲存下來的有九千多首,詩中抒發政治抱負,表現人民的生活,表達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示兒》這首詩是他在86歲高齡,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時刻寫給他兒子的臨終囑咐。

  (二)自由讀這首詩

  想一想,陸游逝世以前最牽掛的是什麼事?

  (三)學習這首古詩

  1.結合課後的註釋,試試自己能讀懂什麼,讀懂哪句就說哪句。說的不確切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糾正,教師適時點撥。

  2.師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來的意思。“元知”是本來就知道的意思。

  “萬事空”什麼事都沒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國。“同”統一。“九州同”是指全國統一。

  ②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我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只是為看不見全國統一而感到悲傷。

  ③“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師”這裡指南宋軍隊。

  “北定”“定”是平定,這裡是收復的意思。“北定”指收復北方。

  “中原”這裡指淮河以北被金兵佔領的`地區。

  “家祭”祭祀祖先。

  “無”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們的。翁,指父親。

  ④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時候,家祭的時候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的這件事)告訴你們的父親。

  ⑤陸游既然知道人死後萬事皆空,為什麼還叮囑兒子“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這句話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表達了詩人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思想感情。)

  3.現在你瞭解陸游逝世前最牽掛的是什麼了嗎?

  (祖國何時能夠統一這一件大事)

  其實這也是陸游畢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這首詩的意思說一說。

  (四)總結全詩

  1.這首詩主要講了什麼?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五)齊讀這兩首詩

  思考:《示兒》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兩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相同嗎?聯絡詩的內容談談自己的體會。

  這兩首詩都表達了作者的愛國之情,這一點是相同的。

  但《示兒》是透過“悲”來表達盼望祖國統一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透過“喜”(聽到祖國重歸統一,“喜欲狂”)表達的。

  (六)背誦默寫這兩首詩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讀懂詩句,

  2、理解詩意。

  3、有感情地誦讀古詩,並背誦。

  4、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5、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體會詩境,訓練語言。

  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

  1、揭題。

  2、讀題。

  3、注意“孟(mèng)”的讀音及寫法。

  4、解題。注意黃鶴樓與廣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蒐集的有關資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麼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麼關係?

  3、這首詩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

  三、理解詩意

  1、學生自學古詩。

  自學要求: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熟讀古詩,藉助文後註解和字詞典,理解字詞,翻譯詩句,做好

  講解古詩的準備。

  2、檢查交流自學情況。

  (1)學生自願或學習小組推薦。

  (2)學講解古詩。

  教師注意指點,並點出這首詩中的幾個關鍵的不易掌握的字詞。“西辭”“盡”。

  四、體會詩境

  1、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想象描述“煙花三月”是一個什麼樣的圖景。李白這時有心情賞春嗎?為什麼?

  3、這時長江裡是不是隻有孟浩然的一隻船?李白為什麼只見“孤帆”?

  4、李白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隻由近而遠,心裡會想些什麼?

  5、藉助插圖體會詩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五、藉助詩境,訓練說寫

  1、引導: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師、兄長、朋友,往日他們生活上相互照顧,學業上相互幫助,情

  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別,不知什麼時候才能相見,黃鶴樓前兩人分別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學們想象一下,他們的分別時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會是什麼樣的表情。我們能不能分角

  色表演一下當時的情景呢?要演戲,先要有指令碼,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集體合作為這段

  情景的表演,寫一個指令碼,指令碼要交待清楚事情發生的時間、環境,人們的動作、語言、表情等等。

  2、學習小組合作撰寫指令碼。

  3、學生自願或推薦表演,表演後師生共同評議。

  4、根據表演效果,重新修改指令碼。

  六、佈置作業

  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愛好,選擇完成下面的作業:

  1、有感情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2、《古詩三首》都寫到了春天,說說三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麼不同?

  3、蒐集並閱讀有關友人送別的詩歌,體會詩人的感情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認識2個生字, 會寫2個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背誦課文。

  3、感悟詩歌的內容, 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

  4、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時局的意思。

  2、想象詩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師:同學們, 你們還記得《贈汪倫》這首詩嗎?誰來背一背?(生背誦《贈汪倫》)

  2、師:誰來說說這首詩的作者李白為什麼寫這首詩。(因為李白要回家鄉去了,汪倫很捨不得他,親自來送他,李白很感激汪倫)

  3、師:從古到今,人們在離別的時候總是特別的難過。今天,讓我們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見證一段深厚的友誼吧。

  4、師板書課題。(20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學習古詩

  (一)複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師:誰還記得學習古詩的三大步驟?

  1、解詩題,知作者。

  2、抓字眼,明詩意。

  3、多誦讀,悟詩情。

  師:你們的記性都很好。現在,讓我們根據學習古詩的這三大步驟,來學習這首古詩。

  (二)自主合作學習古詩

  1、解詩題,知作者。

  (1)師:透過預習,誰來說說這首詩的題目應該怎麼解釋?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別 元二:王維的好朋友 使:出使 安西:安西都護府

  (2)強調題目讀法 送元二/使安西

  (3)齊讀課題。

  (4)師:王維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李白送別的故人是誰啊?孟浩然)

  (5)師:同學們的記性真好,現在誰再來介紹一下作者王維的生平呢?

  2、抓字眼,明詩意。

  (1)師:知道了詩題和作者,現在就請同學們根據學古詩的第二個步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這首古詩,可以用鉛筆在旁邊做批註,寫下你們的解釋或感受。

  (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3)彙報。

  渭城朝雨浥輕塵,

  渭城(字眼,點明地點):秦時咸陽城,漢改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點明時間):早上(同朝辭白帝彩雲間)

  浥:溼潤(注意字型)

  輕塵:塵埃(注意“塵”字的“小”沒有勾)

  解釋:渭城早上的雨溼潤了道路上的塵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煥然一新。

  解釋:旅店外的綠柳被雨水沖洗得煥然一新。

  師小節:這一句詩都是描寫作者當時所看到的景物。

  勸君更盡一杯酒,

  勸:請。

  君:對人的尊稱,表示“你”的意思。

  更盡:再飲完。

  解釋:請你再喝完一杯酒。

  師:從這句詩中,你看見了什麼?感受到什麼?(王維和元二喝了好幾杯酒卻還沒離開,看出他

  們依依不捨)

  西出陽關無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釋:等你西行出了陽關就再也沒有一個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師小結:從這一句詩你體會到什麼?(詩人與好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3、多誦讀,悟詩情

  (1)複習誦讀方法。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古詩,瞭解了古詩的大意,接下來請同學自己帶上感情,把這首古詩美美地讀一讀,能背誦的同學就背下來。

  師:學完古詩,應該做什麼呢?(多誦讀,悟詩情)誰還記得誦讀古詩的方法有幾種?(小組讀輪誦、疊誦、表演讀、唱誦……)

  (2)現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有感情地朗讀這首古詩,朗讀的時候不要影響其他小組。

  (3)彙報:哪個小組願意有感情地讀一讀這首古詩?

  (4)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讀一讀這首詩,可以帶上自己的動作。

  三、練習

  比比誰的反應快

  1、___________________, 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這個字讀________。

  4、柳樹的顏色是________。

  5、古詩前兩句是寫景還是寫送別的?

  6、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同學們反應都很快, 有興趣的下課後自己出幾道題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課外拓展

  你們還記得以前學過的送別詩嗎?(生自己說說以前學過的或讀過的送別詩)今天我們學習又學了一首送別的詩,這裡還有幾句送別的詩句,讓我們一起讀一讀。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五、總結

  一首簡短的古詩, 往往包含著詩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學們課後能自己找幾首古詩來反覆誦讀,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生字書寫本。

  3、背誦、默寫這首古詩。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生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課文。

  3.理解事歌意思。

  4.積累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詞,從中感悟作者熱愛祖國壯麗山河,讚美自然之情

  領悟作者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

  過程與方法:

  透過工具書、反覆朗讀、質疑理解詩歌意思,體會作者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作者熱愛祖國壯麗山河,讚美自然之情,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讀懂詩詞大意,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

  領悟作者表達感情的方法。

  教具:

  錄音機、幻燈

  教學方法:

  引導、點撥

  教學流程:

  一、明確學習目標

  這節課,我們學習《古詩兩首》的第一首,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讀準讀通

  1.學生試讀,誦讀。

  2.聽錄音,學生邊聽邊想象:古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從哪知道的?

  三、學法“引路”,自學古詩

  1.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我們應該怎樣來學習古詩?

  2.歸納如下學習方法:

  知詩人―解詩題―理詩句―入詩境―悟詩情

  四、“知詩人,解詩題,理詩句”

  1.指名簡介蘇軾。說說詩題怎樣讀?給了我們哪些資訊?

  2.指名朗讀詩句,注意咬音準確。

  五、“明詩意”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

  2.利用工具書理解詩意。同桌交流、討論。

  六、“入詩境,悟詩情”

  1.透過學習這首古詩,你能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是怎樣從詩句中體會到的?彙報、交流。

  2.誦讀詩句,體會情感,感受意境。

  七、領悟作者巧用修辭,借景抒情的表達方法

  1.詩中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來描寫西湖景美的?

  2.品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八、拓展延伸

  第二課時

  教學流程:

  一、明確學習目標,板書課題

  二、複習上節課的學法。

  三、交流資料,瞭解詩人

  四、自查釋疑,讀懂詩意

  1.學生試讀,思考:這首詩寫了什麼?有什麼不懂的?

  2.學生試講,逐句理解。

  3.觀察圖片,感受畫面之美。

  五、討論探索,感受詩境

  1.結合詩題,引導質疑:詩人遙望洞庭湖,望見了什麼?

  2.討論探究,感受詩境。

  “湖光秋月兩相和”(和諧之美)

  “潭面無風鏡未磨”(朦朧之美)

  “白銀盤裡一青螺”(藝術之美)

  六、反覆誦讀,體會詩境

  1.輕聲自讀,想象詩所描繪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七、領悟作者巧妙的表達方法

  八、拓展延伸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理解詩的內容,想象詩所描繪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

  教學重點:讀議結合,理解詩句的意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感悟詩境,指導朗讀。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板書課題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好聽的歌曲你們想聽嗎?(播放)。

  剛才聽到的是李叔同的《送別》。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因為送別而憂傷落淚,並揮筆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請同學們看螢幕上的圖畫,猜一猜這是哪一首詩的內容?出示:《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送別詩,今天讓我們再次走近李白去學習他的另一首送別詩。板書課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齊讀課題)

  二、分析詩題,梳理資訊

  1.你從題目中知道了什麼?指導認識三個生字,學生講識記方法。指導書寫:孟。在田字格里範寫,指出下面皿子底寫時要內收,學生再練寫一遍。

  2.藉助註釋“之”,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

  三、初讀古詩,讀出古韻

  學習自讀;指名讀,指出停頓;範讀,聲斷氣不斷,讀出古詩的韻味;學生練讀。

  四、展開想象,體會情感

  1.發生了一件什麼事呢?誰能透過讀詩中的句子告訴我。(前兩句)

  (1)板畫地理方點陣圖,瞭解黃鶴樓、揚州的方位。

  (2)藉助註釋,說說是怎麼回事?(出示後兩個註釋)藉助註釋是理解詩意的好方法。識記“辭”

  (3)古詩中用“煙”來描述花草的頗為常見。請看:(出示詩句,以便積累,讓學生讀)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高鼎《村居》

  煙花山際重,舟楫(jí)浪前輕。 ——杜甫《泛江送客》

  2.說起“故人”,你知道他們之間的故事嗎?(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之間友情的故事)。藉助資料能幫助我們更為深入地理解古詩。

  3.送故人遠行,這該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出示後兩句)自由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樣的畫面?學生彙報,教師在學生基礎上作以下點撥——

  (1)點紅“孤帆”。自古長江就是交通要道,江上來來往往的船隻有許多,為什麼詩人只看到了一隻船呢?( 因為詩人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的身上了。)激情:老朋友正離我而去,我的眼裡心裡只有老朋友,就這麼一直看啊,看啊!讀出我的不捨吧!(指名讀第三句,男生讀,女生讀,讓學生讀的時候,看著遠方的那條孤帆!)

  (2)詩人一直看了有多久?說說你的理由。學生彙報後,點紅“唯見”。是啊,最後只看見滔滔的江水,卻看不見——(引說,讓幾位學生接著說)只看見滔滔的江水,卻看不見——

  (3)出示文中插圖:詩人就這麼一直望向天的盡頭,他的心裡在訴說著什麼?

  (4)說不盡的不捨與留戀,讓滔滔的江水傳達情意吧!(我們一起讀後兩句)

  4.結課:你瞧,後兩句沒有出現留戀、不捨等字眼,卻讓我們感受到濃濃的情意,這就是透過寫景來表達詩人的情感。在學習第二首詩時,你一定會有類似的發現,期待著你們的表現!

  板書: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板畫) 揚州

  西辭 } 敘事

  黃鶴樓

  孤帆 (畫畫:孤帆到碧空盡)

  } 寫景抒情

  唯見 (畫畫:長江流向天際)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7

  一、匯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這兩首詩都是唐代著名詩人寫的。

  二、出示《山行》

  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03~約852年)唐代文學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長安)人。其詩繼承了盛唐許多優點,溶前賢闊大僕茂的精神,創與之個性相適應的新風格。在晚唐詩歌綺麗的傾向中,顯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語言明麗雋永,豪邁爽朗,獨具風格。在晚唐的詠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後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2.出示圖,揭題、解題 :詩題是什麼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麼呢?咱們一起來學習研究。

  三、學習詩文

  1.初讀古詩,以不同形式朗讀,讀準字音,初步感知詩句內容。(1)學生自由讀、同桌讀、分組讀,交流讀不準的地方,注意:“斜”的讀音在教學時應讀“xié”。

  (2)指名讀、齊讀、範讀等,初步瞭解古詩內容。

  2.小組討論,主動探究,理解詩句。(教師巡視指導)

  (1)小組討論,抓住關鍵詞“坐”、“於”、“霜”、“寒”、“斜”等詞語,用、查詢資料理解。

  (2)逐字逐句地理解,讀懂了什麼,不懂的小組內共同解決。

  3.總結學習情況,師生共同交流。

  (1)讓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發言彙報,交流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不懂的問題全班共同交流討論。

  師重點指出:“坐”意思是“因為”,“於”意思是“比”,

  “徑”意思是“小路”;“白雲生處”意思是“飄浮白雲的地方”。

  (3)學生根據詞義大致說說詩的意思。

  大意:

  深秋季節,山上有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

  在山林深處白雲飄浮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

  我停下車子不走,是因為我喜愛這深秋時節楓樹林的晚景,要盡情觀賞。

  被秋霜打過的楓葉,比春天的鮮花還要紅豔。

  4.想像畫面,品味美句。

  《山行》描寫的是深秋季節的景色,除了火紅的楓樹林,詩人還寫了哪些景物?你覺得怎樣?

  (詩人筆下除了寫楓林外,還寫了寒山、石徑、白雲,這四種景物構成了一幅秋色圖,給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覺。)

  閉上眼睛想像一番,如果此時此刻,你也與詩人一起來到了山腳下,看到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這

  火紅的楓葉,你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呢?(這其中包含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呢?)

  四、指導背誦

  1.指導誦讀

  要讀出節奏美,看圖中景物感悟讀。(以古箏配樂最好)

  2.指名試背。

  五、識字寫字

  教師指導書寫漢字:“徑、霜”

  作業設計:

  1.創意寫詩。古人寫秋,大多寫秋的悲涼,悽美,而在這首詩中我們感受的是作者對秋的深深讚美之情。想做小杜嗎?自己試著寫一寫秋季的校園。

  2.課後自行閱讀杜牧的詩文。如:《泊秦淮》《秋夕》《清明》

  板書設計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本文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想象其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認識課後3個生字,能夠有感情地背誦這兩首古詩。

  3、背誦兩首古詩體會詩的意境和感情。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朗讀背誦能力。

  情感目標:本文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想象其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內容分析

  教學重點:認識課後3個生字,能夠有感情地背誦這兩首古詩。

  教學難點:背誦兩首古詩體會詩的意境和感情。

  教學流程

  一、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自由讀詩,多讀幾遍,要讀通順,讀流利。

  二、對照註釋,初步理解。

  1、同桌交流,說說詩句的意思。

  2、師適當講解,大致理解就行。

  三、感情朗讀,體會意境

  1、出示畫面和節奏提示,讓學生自主品讀,同桌合作讀讀聽聽

  2、師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幫助詩人能表達的思想感情,歷代詩人對它的題詩

  3、在熟讀讀的基礎上背誦。

  四、檢查識字

  五、練習

  1、評一評

  杜甫的詩:“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描寫的春景與本詩描寫的春景有什麼不同?(自由討論)

  生:杜甫的詩寫花很多,千朵萬朵來表現春天,這首詩沒寫那麼多的花,而寫了燕子。

  生:這首詩寫的是野生的花和草,而黃四孃家的花是自己種的。

  2、想一想:烏衣巷繁榮時是怎樣一種景象?

  自由說,發揮想象力。

  六、作業:背誦古詩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9

  教學要求

  1.瞭解兩首詩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中抒發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2.透過學習這兩首詩,對詩這種體裁的特點,如感情豐富,語言精練,講究節奏和韻律等,有較具體的體會。

  3.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瞭解內容。

  4.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默寫《示兒》。

  教學重點

  1.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和杜甫聽到勝科喜訊後那樣歡快的原因。

  2.領會這兩首詩明白如話而感染力極強的特點。

  教學難點

  透過學習這兩首詩,對詩這種體裁的特點,如感情豐富,語言精練,講究節奏和韻律等,有較具體的體會。

  教具準備:課文插圖。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板書課題

  宋代大詩人陸游一生創作很多詩歌,儲存下來的有九千多首,詩中抒發政

  治抱負,表現人民的生活,表達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他在臨終前作了一首

  詩《示兒》。示:把事情擺出來讓人知道。“示兒”在這裡指對兒孫們有個交

  代, 相當於遺囑。陸游在臨死之前最牽掛的是什麼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學

  習的內容。(板書:示兒)

  二.預習課文,提出預習要求

  1.自讀詩歌,讀準字音。

  2.藉助註解,初步瞭解詩歌的內容。

  三.指導學習《示兒》

  1.指名讀課文。(重點提示:祭,讀j )

  2.“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是什麼意思?

  (學生講錯的地方互相訂正,教師相機指導)

  (“元”,同“原”,“元知”,本來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萬

  事空”,什麼都沒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國,“同”,統一,這句

  詩的意思是: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只是因為看不到全中國

  統一而感到悲傷。這句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國統

  一的悲傷之情。)

  3.“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麼意思?(學生講後,教師加

  以歸納)

  (“王師”,指南宋軍隊;“定”,平定,收復的意思;“中原”,這

  裡指淮河以北被金兵佔領的地區。“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

  你的,“翁”,父親。這句話的意思是: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

  的時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的事,告訴你們的父親。

  這句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國統一的愛國之情。)

  4.練讀課文。(要求體會感情,讀出語氣。)

  5.說說這首詩主要講了什麼?(引導學生根據詩句的內容來回答)表達了作

  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答出:這首詩透過寫詩人畢生的心事和希

  望,表達了他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之情。)

  五.各自背誦課文

  六.指導學習生字

  “乃”的左邊是一撇,注意不要寫錯。

  七.默寫這首詩。(學生互相檢查)

  八.作業佈置

  1.完成練習冊《示兒》。

  2.背默古詩《示兒》詩、詞、句意及中心。

  3.預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板書設計]

  示兒

  死 定

  悲 告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0

  【教學目的】

  1、認識8個生字,會寫6個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3、能背誦兩首古詩。

  【教學重、難點】

  1、識字、寫字。

  2、朗讀課文。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

  【教學目的】

  第一課時

  一、看圖激趣,揭示課題

  1、圖上都有些什麼?

  2、仔細看圖,猜猜圖上的人在幹什麼?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麼事?

  3、揭示課題:有一個叫賀知章的人,他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鄉,到了老了才回來,這首詩就是他回到家鄉後寫的。(出示課題:“回鄉偶書”齊讀。)

  二、初讀課文,認記生字

  1、自由讀課文,用“□”標出生字,注意要讀準字音,讀通順。

  2、出示生字卡片,學生自由觀察生字,為喜歡的生字組詞。

  3、抽生說說記住了哪個字?是怎樣記住的?

  4、遊戲:

  教師讀一個生字的音,學生從卡片中找出這個字讀三遍。

  三、再讀課文,瞭解詩歌大意

  1、自由讀課文,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2、小組合作學習,透過讀文,看圖,理解詩詞大意。(教師適當點撥)

  鬢毛衰:頭髮都白了。

  3、教師範讀,學生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4、抽生說說。

  5、生根據理解自由讀課文。

  四、試背課文

  1、老師敘述詩意,學生根據詩意練習背誦。

  2、學生互背古詩。

  3、抽生背、齊背古詩。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弊匝П究紊字,藉助工具書和註釋解釋詞語。

  2閉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詞,默寫兩首古詩。

  3苯柚註釋讀懂古詩,想象詩句所描寫的景象,並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欣賞夏日情景,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教師:課文掛圖。

  學生:查閱詩人的生平和創作情況,閱讀《四時田園雜興》和寫夏天的詩句。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四時田園雜興》

  一、以圖導題,理解題意

  1弊邢腹鄄觳逋跡說說自己的理解。

  2閉饈資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他的創作有什麼特點?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情感?

  3痺躚才能讀懂這首詩?怎樣才能讀好這首詩?

  二、以疑促讀,理解詩意

  1弊雜衫識粒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指名讀詩,正音。

  2蹦讀古詩,思考問題,解決不了的請作記號。

  3斃∽榻渙鰨全班交流,教師指導。

  三、解疑品讀,感悟詩情

  1弊雜善範粒邊讀邊想畫面,同時要注意朗讀的節奏。

  2敝該朗讀,師生共賞;感情朗讀,體會詩情。

  四、背誦,積累語言

  1北乘小⒛寫《四時田園雜興》。

  2彼鴨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第二課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一、創設意境,理解課題

  1崩鮮Ψ抖痢讀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你能感受到詩歌寫了什麼?

  2奔蚪樽髡摺

  二、渲染氣氛,理解詞義

  1迸淅擲識粒營造氣氛。

  2弊雜衫識粒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整體感知;指名朗讀,師生正音。

  3痺擻醚Ч攀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畫出來。

  4斃∽榻渙餮習成果;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指導。

  三、反覆吟誦,感悟意境

  教師範讀,學生想象畫面;指名朗讀,教師指導;小組輪讀,相互欣賞;全班感情朗讀。

  四、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1北乘校並默寫古詩。

  2鋇嬌甕庹乙徽頤櫳淳拔鐧氖詞,讀一讀,背一背。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2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8個生字。

  2.朗讀、背誦並默寫兩首古詩。

  3.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的心境,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4.學習利用註釋,展開想象,讀懂古詩;在具體語言環境中,初步瞭解古詩對仗工整的特點。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絕句》這首詩。

  教學步驟 :

  (一)匯入

  引導同學們背誦以前學過的古詩,由此匯入 新課。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詩:9 古詩兩首

  (二)自學《絕句》

  1.讀題、解題,作者簡介。

  《絕句》是古代詩詞的一種,它的特點之一是每首詩共四句,每句一般為五個字或七個字,每句五個字的叫“五絕”,每句七個字的叫“七絕”這首詩是唐朝另一個著名詩人杜甫寫的,當時唐朝開始衰敗,又發生叛亂,詩人歷盡艱辛才輾轉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間草堂,詩中描寫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麗的景色。

  2.教師範讀。

  強調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學字詞,理解詞語,教師檢查,學生質疑。

  黃鸝:一種小鳥,也叫黃鶯,叫聲很好聽。

  白鷺(lù):一種水鳥,羽毛白色,腿細長,吃小魚,小蝦。

  東吳(wú):古時候的東吳,就是今天江浙一帶。

  鳴:這裡指鳥叫。

  翠柳:綠色的柳樹。

  青天:蔚藍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嶺: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這時是虛指。“千秋雪”指終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萬里:指非常遙遠,不是實指。

  4.檢查自學詩意情況,想像畫面。

  (1)指名讀詩句。

  (2)練說每句詩意。

  (新綠的柳枝上一對黃鵬在歡唱,蔚藍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鷺從溪上飛起,向遠處天空飛去。遠處,西嶺上覆蓋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這樣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戶裡一樣。門外停泊著要到萬里之外東吳去的船隻。)

  (觀看彩圖,誦讀全詩,想像畫面。)

  (整首詩描繪了草堂附近明媚秀麗的景色。)

  5.反覆誦讀,體會感情。

  (1)指導朗讀。

  我們要以歡快的語調,來讀這首詩,讀詩時還要注意抑揚頓挫和輕重快慢。

  (2)教師範讀。

  (3)學生朗讀。

  兩個/黃鵬//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幹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4)全詩表達作者什麼感情?(抒發了作者對平靜生活的嚮往。)

  (三)體會寫法

  詩人為什麼能描繪出這麼美的畫面呢?他運用了什麼方法?你們想知道嗎?齊讀全詩,仔細體會。

  (教師總結:古詩是四個不相連屬的句子,一句便是一幅圖畫,短短四句寫景,有層次,有遠近,聲情並茂。而且黃翠白綠,眾彩繽紛,形象鮮明活潑,分而不散,從而充分表現了詩人恬靜開朗,躍躍欲歸的內心世界。同時這首詩語言清新質樸,對偶工整,朗朗上口,具有形式美和音樂美。)

  (四)背誦全詩,體會美感

  (五)佈置作業

  1.練說詩意。

  2.默寫全詩。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早發白帝城》這首詩。

  教學步驟 :

  (一)複習匯入

  1.背誦《絕句》。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二)創設情境,交代學習方法

  1.給學生演示《早發白帝城》音樂鑑賞的影片資料。

  2.交代學習方法。

  (1)今天,老師要教大家一種新的學習方法“五讀法”來學習古詩。什麼叫“五讀法”?又該怎樣運用“五讀法”來學習古詩呢?

  (2)出示“五讀法”

  一讀通,咬準音;二讀懂,知大意;三讀精,解詞義;四讀會,達意境;五會讀,有感情。

  (三)指導學習《早發白帝城》

  1.揭題,解題。

  (1)“發”在這裡的讀音和意思是什麼?(fa)(出發)

  (2)讀了這個題目知道了什麼?你還想知道什麼?

  (早上從白帝城出發)

  (早上從白帝城出發去哪裡?怎麼走的?)

  在學習這首詩時就會解決我們的疑問。

  (3)這首詩主要內容是什麼?

  2.學生按照“五讀法”開始學習詩句

  (1)一讀通,咬準音。

  ①正字:朝(zhāo)還(huán)重(chóng)

  ②字形:帝(上中下結構),辭(左右結構),猿(左右結構)

  (2)二讀懂,知大意。

  朝:早晨。

  辭:辭別、離開。

  還: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輕舟:輕快的小船。

  萬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讀精,解詞義。

  通讀全詩,根據每句詩所寫的內容,給詩分層。每層寫了什麼內容?

  (這首詩分兩層意思來寫,第一層告訴我們詩人出發的時間和到達目的地的時間;第二層寫長江兩岸的景色。)

  ①指名讀第一、二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讀後你知道了什麼?

  (知道了作者早晨從白帝城出發,一天的時間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麼時間離開白帝城出發的?從詩中哪些詞可以看出來?

  (詩人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從“朝”和“彩雲間”這兩個詞語中可以看出來,當詩人離開白帝城時,天上彩霞一片。表示他心情是很愉快的。)

  “彩雲間”一詞,除了寫出時間,還寫出了白帝城的什麼特點?(很高)

  教師講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節縣城東白帝山上,所以作者講在“彩雲間”。

  ③從白帝城到江陵有多遠?詩人乘船走了多長時間?從詩歌的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來?

  (從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遠,詩人乘船隻用一天時間就到達江陵了。)

  詩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虛指,以空間之遠與時間之短作懸殊對比,說明船開得很快。

  ④小結:這兩行詩,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讀時,除了要把順水行船速度極快的意思表達出來,還要表達詩人的心情同飛舟一樣輕快。

  ⑤指導朗讀。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⑥第二層是寫長江兩岸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麼來寫。

  (抓住“猿聲”和“萬重山”來寫。)

  ⑦作者為什麼要寫“猿聲”和“萬重山”?

  明確:當年長江三峽,都是高山峻嶺,懸崖峭壁。猿猴的叫聲常常會在深山峽谷中引起回聲,一聲接一聲,聲聲不斷地傳播開去。李白乘船順水而下時,在兩岸猿猴的啼叫聲中,輕快的小船已經穿過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這裡用猿猴的啼叫聲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輕快和沿途景色的壯麗。

  ⑧指導朗讀(注意把“快”的意思讀出來)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3.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詩歌每句的意思。(分組討論,指名說)

  (早晨,作者離開了彷彿在彩雲中間的白帝城,遠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時間就到了。兩岸猿猴的啼叫聲,一聲接一聲還沒停下來,輕快的小船已經穿過一重又一重高山。)

  4.引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感情。

  (1)學生邊看《早發白帝城》的影碟,邊聽師範讀古詩。

  (2)談話: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偉大的詩人李白,當年他受到牽連,被判罪,流放到貴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個白帝城的地方,忽然傳來皇帝要釋放他的命令,你們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樣?(十分高興)

  李白在釋放後寫了這首詩,不但描寫了長江兩岸雄偉壯麗的景色,而且表達了自己經過艱難歲月之後,被釋放的喜悅心情。

  (3)為什麼說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達?

  ①順水行船(客觀);②心情愉快,急切盼歸(主觀)。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我們再讀這首詩,不但要從字面上理解詩意,還要體會詩人的感情。

  (5)學生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四)佈置作業

  讀李白和杜甫的詩,然後利用隊會時間開一個班級詩會,看誰知道得多,理解得準確。

  教案點評:

  重點是透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古詩,最後達到熟練背誦的目的。在背誦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語和詩句,讓學生結合對詞語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詩歌的意思。最後,老師再結合詩歌內容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寫作上的一些特點。針對這種教學思路,同時設計了配合教案的多媒體演示課件,用來輔助老師教學。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瞭解兩首詩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中所抒發的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透過看註釋理解字詞的意思,從而理解詩句含義,瞭解詩的內容。

  3.透過學習這兩首詩,對詩這種體裁的特點,如感情豐富,語言精煉,講究節奏和韻律等,有較具體的體會。

  4.能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默寫《示兒》。

  教學重點、難點

  1.使學生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和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後那樣歡快的原因。

  2.使學生領會這兩首詩明白如話而又感染力極強的特點。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初讀課文,透過讀文、看註釋,使學生初步理解詩句的含義,瞭解詩的內容。

  (二)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三)能正確、流利地讀詩。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學會生字新詞。

  (二)瞭解詩的內容。

  三、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 ,引發興趣。

  同學們,我國是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詩這種體裁,語言精煉,所表達的情感豐富,還十分講究節奏和韻律,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唐詩三百首》中,就有許多力作,為同學們所熟悉,並深受大家的喜愛。另外,我國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數不勝數,奇才輩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陸游等等,他們的許多詩句已流芳百世,為後人所傳誦。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兩首詩。一首是宋代的愛國詩人陸游的《示兒》;一首是唐代愛國詩人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二)簡介作者和時代背景。

  陸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一生當中創作的詩歌很多,至今儲存下來的就有9000多首。詩歌的內容極為豐富。他的詩有的抒發政治抱負,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現出了其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願望,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本文所選的《示兒》,是陸游臨終前所作,相當於遺囑。詩人臨終前,不說別的家常話,而只說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對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別忘了把收復中原這件喜事告訴他。這就充分表達了詩人渴望收復失地,盼望祖國統一的強烈愛國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詩人。字子美,鞏縣(今屬河南省)人。他的一生也創作了大量的詩篇。當時社會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詩中都有真實的反映,曾被世人稱為一代詩史。他的詩在當時藝術成就很高,對後世的影響也很大。本文選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說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亂的叛軍頭子史朝義(史思明的兒子)兵敗自殺,河南河北相繼收復。當時詩人杜甫正在梓州(現在的四川省三臺縣),他聽到這個勝利的訊息後,立即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因多年戰亂終被平息,祖國又重新獲得了統一而感到的無比歡快的心情,同樣也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懷。

  (三)學生自己讀詩,並畫出文中不認識的字。

  (四)教師指名讀文,檢查學生初讀課文的情況,並注意糾正讀音。

  1.指導學生讀準字音。

  萬事空(k#ng) 告乃翁(w5ng)

  薊北(j@) 襄陽(xi1ng)

  2.指導學生分析字形結構。

  本課共有4個生字,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寫出每個字的偏旁部首、餘筆,再看註釋,結合詩句和字典,看應選擇什麼意思。

  3.課堂討論識記重點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結構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識記重點字的方法。比如:涕,左邊是氵,右邊是弟,合起來是涕。還可以記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書寫時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寫法和筆順。洛,左邊也是氵,右邊是各,合起來是洛。還可以記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陽的洛。在書寫時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舊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來記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樣,祭也可以用舊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來記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講課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採用讓學生利用形近字組詞的方法,作鞏固練習,幫助學生在對比中記住字形,加強記憶和理解。如:

  (三)理解詞語。

  1.讓學生讀文,並從詩中找出不理解的詞語質疑。

  2.教師引導學生透過看書下注釋、,聯絡詩句內容理解詞語。

  以元字為例,元字在詩句中是死去元知萬事空,透過看書下注釋,我們知道元同現在的原,又透過,我們又得知原是原來、本來的意思。原知就是本來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詩句中是告乃翁,我們透過看書下注釋便可知道,乃翁就是你的父親,指陸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訴你的父親,意思是讓兒子把收復中原這件事告訴自己。

  3.出示一些詞語,讓學生練習掌握。

  九州同:古代把中國分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國。九州同:指全國統一。

  王師:文中指南宋軍*。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佔領的地區。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訴你的父親。

  但悲:只是為了而感到悲痛。

  無忘:不要忘記。

  北定:向北進軍平定。

  劍外:現在四川省劍閣縣北,大小劍山之間有劍門關。初聞:剛剛聽到。

  涕淚:因喜而下的淚水。

  漫卷:胡亂捲起。

  放歌:放聲歌唱。

  縱酒:縱情飲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四)初讀了解詩的內容。

  1.教師先指名讀預習,讓學生帶著預習中的問題去讀詩。邊讀邊想2.再指名讀詩,邊讀邊瞭解詩的內容大意。

  3.學生自由讀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每一首詩主要寫了什麼。

  (五)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詩。

  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可以採用範讀,指名讀、齊讀等方法。

  (六)作業 。

  1.讀詩。

  2.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進一步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中所抒發的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

  (二)透過理解詩句,瞭解內容,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和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後那樣歡快的原因。

  (三)透過學習這兩首詩,對詩這種體裁的特點,有較具體的體會。

  (四)能有感情地朗誦這兩首詩,並能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默寫《示兒》。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體會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懷。

  (二)體會詩的特點。

  三、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學習第一首詩。

  1.指名讀詩,讓同學想一想詩的題目的意思。

  (1)學生談自己對題目的理解,各抒己見,充分說。

  示:把事物擺出來或指出來使人們知道。示兒:把事物讓兒子知道。因為這是詩人臨終作的詩,相當於遺囑。

  (2)使學生明確題目的意思,並說明自己是怎麼知道題目的意思的。學生可以透過、理解詩的內容來理解題目的含義。

  2.指導學生逐句理解詩的內容,同時體會作者的情感。

  (1)學習第一句。

  ①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讀第一句詩,並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學生不易理解的詞語可能有:元知、萬事空、但悲、九州同。

  ②讓學生看註解或,或聯絡上下詞句,試說一說詞語的意思。

  元知:本來就知道。

  萬事空:什麼都沒有了。

  但悲:只是為了而感到悲傷。

  九州同:指全國的統一。

  ③當學生對不易理解的詞語,透過看書下注釋、、聯絡上下詩句弄懂了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一說第一句詩的意思。即: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我只是為看不見全中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

  ④教師接著可以引導學生透過詩句來體會詩人當時的情感。

  詩人臨終前感到最悲傷的不是自己的身體、家庭,而是祖國不能統一。可見詩人具有多麼強烈的愛國之情啊!

  (2)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詩。

  ①讓學生先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②看註釋,理解其意思。

  王師:這裡指南宋軍*。

  北定:向北方進軍去平定。

  中原:課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佔領的地區。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訴你的父親。文中指的是陸游自己。

  ③說一說第二句詩的意思。大家討論。

  南宋(朝)的軍*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時候,你們祭祀祖宗時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這件事告訴你們的父親。

  ④體會詩人情感。

  陸游臨終前作詩,不說別的家常話,而只是說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對自己的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是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千萬別忘了把收復中原的喜訊告訴他。這是多麼深厚的愛國情感呀!

  3.逐句講解、理解、體會之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理解詩的含義和它所包含的詩人的情感。

  (1)指名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2)討論整首詩所表達的詩人愛國的情感。

  這首詩寫出了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他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熱情。

  4.指導學生朗讀第一首詩。

  (1)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哪些詞語或詩句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熱情。

  但悲 九州同 無忘 告乃翁 北定 中原日

  (2)引導學生讀出詩人的愛國熱情。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知道詩的重要特徵是感情豐富,節奏鮮明,聲韻鏗鏘。我們在朗讀時,不僅要把感情讀出來,而且要把詩的節奏和韻腳讀出來,並透過反覆吟讀,達到背誦的程度。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5.引導學生背誦《示兒》。

  (1)在背誦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說一說詩主要寫了什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是透過哪些詞句體現出來的?使學生對詩有整體上的認識。

  (2)再引導學生逐句背誦。

  (3)學生試背誦後,教師可指名檢查背誦情況,再透過小組背、兩人互背、全班齊背做鞏固練習。

  (二)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第二首詩。

  1.指名讀詩,其他同學想一想詩的題目的意思。

  (1)學生各抒己見,逐字逐詞理解後,連起來說題意。

  聞:聽說。

  官軍:指唐王朝的軍*。

  收:收復。

  (2)使學生明確題目的意思是:聽說唐王朝的軍*收復河南河北。

  2.指導學生逐句理解詩的內容,同時體會作者的情感。

  (1)學習第一句。

  ①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讀第一句詩,並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②讓學生看註釋、或聯絡上下詩句的內容,試著講一講詞語的意思。

  劍外:劍門關以外,指詩人當時所在的四川。

  收:收復。

  薊北:指現在的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軍的巢穴。

  初聞:剛剛聽到。

  涕淚:指因喜報而淚下。

  ③引導學生試講詩句的意思。對的充分肯定,錯的及時糾正。

  第一句的意思是:那收復薊北的訊息,忽然間在劍外傳揚。我剛剛聽到這個喜訊,眼淚就灑滿了衣裳。

  ④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當時的情感。

  可見詩人當時十分激動,是透過初聞、涕淚滿衣裳等詞句表現出來的。

  (2)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①學生讀第二句,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②學生理解這些詞的意思。

  卻看:再看。

  愁何在:哪還有一絲的憂傷。

  漫卷:胡亂捲起。

  喜欲狂:高興地簡直要發狂。

  ③引導學生試講第二句意思。

  第二句詩意為: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裡還有一絲的憂傷?詩人胡亂地把詩書一卷,高興得簡直要發狂了。

  ④體會詩人的情感。

  高興地要發狂了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心。

  (3)引導學生學習第三句詩。

  ①指名讀第三句,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②理解詞意。

  放歌:放聲歌唱。

  縱酒:縱情飲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③理解第三句的意思。

  在大晴天裡放聲高歌,暢飲美酒,趁著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鄉。

  ④體會詩人此時的情感。

  透過放歌、縱酒等詞,教師可以啟發學生體會詩人當時如痴如狂的情態。

  (4)引導學生學習第四句詩。

  ①教師讓學生讀這一句,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②理解詞意。

  即:就。

  穿:穿越。

  便下:順流而下,一就

  ③理解第四句意思。

  放舟從巴峽東下,穿越那巫峽的疊嶂,順流而下,一過襄陽,便一直奔向洛陽。

  ④體會詩人此時情感。

  透過即從穿、便下向等詞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體會出詩人當時聽到收復失地後急切返鄉的異常歡快的心情和強烈的愛國情。

  3.教師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體會詩的內容和作者情感。

  (1)引導學生體會喜欲狂是什麼意思。

  你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的哪些詞語中體會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2)學生透過讀詩、理解可以得知:喜欲狂是指詩人聽到收復薊北的訊息後,高興得簡直要發狂了。可以從詩中的涕淚滿衣裳、放歌、縱酒、漫卷詩書、即從穿、便下向這些詞語體會出來。

  (3)引導學生說說整首詩的內容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4.教師引導學生讀第二首詩。

  (1)引導學生從詩中找一找,哪些詞句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

  (2)透過理解使學生體會到:杜甫一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訊息就那樣歡快,這決不僅僅是因為詩人從此可以結束顛沛流離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為從此祖國可以重歸統一,人民可以免受戰亂之苦。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因多年戰亂被平息,祖國重新獲得統一而無比歡快的心情。詩中忽傳、初聞、卻看、漫卷等詞,層次分明地表現出了詩人聽到勝利喜訊後情緒的變化,從喜極流淚到歡快、狂歡。與此同時,詩人的愛國情感也自然流露其間。

  (3)讀出詩人喜欲狂的心情和愛國的情懷。可以這樣停頓、讀出重音。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4)引導學生背誦第二首詩。

  ①先了解整首詩寫了什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是透過哪些詞表達的?

  ②指導學生逐句背誦。

  ③教師可採用兩人互背、小組背、全班齊背等方式,檢查背誦情況。

  (三)引導學生找出這兩首詩表達情感的異同點。

  1.相同點:均表達了詩人愛國之情。

  2.不同點:《示兒》是透過悲來表達的,寫作者臨終前的牽掛,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沒有見到九州同。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透過喜來表達的,寫作者聽到祖國重歸統一的極度的喜悅和急切還鄉的心情。

  (四)教師可檢查學生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默寫《示兒》的情況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理解“遙”“應”“解”“一道”的意思,理解詩句,並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情意目標:根據詩句想象兩個小孩的可愛形象,培養健康向上的情趣。

  教學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唐代有一位詩人胡令能,年輕時當過修理鐵木器的工匠。他愛寫詩,寫詩出名後,遠近的人還叫他“胡釘鉸”。有一天,他來到鄉村迷了路,四下張望,終於發現了一個小孩。他想向小孩打聽路怎麼走,可是小孩在幹什麼呢?

  出示圖片。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充滿兒童情趣的詩——《小兒垂釣》。

  2、板書課題,指名讀,糾正錯誤讀音。

  分別講講“小兒”和“垂釣”各是什麼意思?

  二、初讀。

  1、板書全詩。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出示詞語:蓬頭稚子垂綸莓苔遙招手不應人。指名讀,齊讀。

  3、學寫生字:稚,側。學生描紅。

  4、指名多人讀詩。引導學生參與評價。齊讀。

  三、理解詩意。

  1、提出不理解的字或詞。

  蓬頭:頭髮很亂的樣子。稚子:小孩子。(引導學生對照插圖,瞭解這裡的“蓬頭”其實是指由於孩子較小,頭髮細柔而不易扎束,並不是真的亂蓬蓬。)綸:絲線,這裡指釣魚線。垂綸:釣魚。側坐:側著身子坐,帶有隨意坐的意思。莓苔:泛指野草。映:掩映,映出。借問:向人打聽。遙:遠遠地。應:應答。

  2、指名多人說詩句的意思。教師透過評價激勵與引導學生。

  四、練習表演,理解詩情。

  1、古詩是高度的濃縮了的文學作品,簡潔明快的幾十字,有的猶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畫,有的就像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還有的就像《小兒垂釣》這樣,是一幕生動有趣的情景劇。你們想演一演嗎?

  小組合作,練習表演。教師巡視指導,主要是問他們原因。

  2、小組表演。第一組教師採訪。第二組開始讓學生採訪和評價。

  要點:(1)這個學釣魚的小孩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你在表演中透過什麼來表現的?(2)為什麼這麼遠招手?招手是什麼含義?

  隨機板書:認真專心天真可愛

  五、學習《池上》。

  1、短短28個字,簡簡單單的“遙招手”這個詞,詩人胡令能向我們描畫了一個專心學釣魚的可愛孩童的形象。孩子永遠是人們心中的開心果,也是詩人非常樂意表現的一個主題。今天,我們就再來學習另一個詩人的一首“童趣詩”(板書)。

  2、猜詩人。出示《池上》,師範讀。

  3、生自讀,讀準,讀通,努力理解。

  4、學生交流詩意。指名說,評述對詞語的理解是否到位,再指名說,基本到位後同桌互說。

  5、體會“童趣”。領悟這首詩是透過什麼來表達童趣的。

  引導學生對“偷採”進行探討,透過“不解藏蹤跡”一句(對照插圖)體會小孩的行為與“偷盜”是不同的,詩歌正是透過這句反應了小孩的天真純樸。

  6、練習讀背。

  六、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兩首“童趣詩”,詩人透過學釣魚和偷採白蓮這兩件小事,為我們描繪了兩個天真可愛的兒童形象。

  七、作業。

  1、蒐集其它“童趣詩”讀讀背背。

  2、讀背這兩首古詩。

  板書設計:

  小兒垂釣 池上

  蓬頭稚子學垂綸, 童

  側坐莓苔草映身。 趣

  路人借問遙招手, 詩 不解 藏 蹤跡

  怕得魚驚不應人。

  認真 專心 天真 純樸

  天真可愛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5

  猜謎激趣

  1、小朋友,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了一個謎語,請大家聽清謎面:

  一隻蝴蝶輕輕飄,

  順著風兒上九霄。

  一心向著雲外飄,

  可惜繩子拴住腰。

  2、指名說

  揭題

  1、出示課文插圖

  瞧,圖上的幾個小夥伴正玩得帶勁呢!詩人高鼎把他們寫進了一首詩中,大家想讀讀嗎?

  2、板書課題,指導讀準平舌音“村”。

  初讀感知

  1、自由讀古詩,藉助拼音讀準宇音。

  2、同桌互相檢查生字的讀音,互相糾正讀錯的生字。

  3、指名讀,齊讀。

  圖文對照,讀中感悟

  1、看圖,幾個小夥伴在幹什麼?大家看詩中是怎樣寫的?

  (指名回答: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2、全班齊讀。

  3、看看圖中的景物怎樣?(指名用自己的話說)

  4、詩中是怎樣寫的?(引出: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5、小夥伴在這麼美的風景下放風箏,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詩人寫成了一首富有情境的詩,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吧1

  讀詩想畫畫,指導背誦

  1、師配樂朗誦,小朋友閉上眼睛聽,再說說剛才彷彿看到了什麼。

  2、看圖背誦,全班齊背。

  複習生字詞,寫字指導

  1、抽讀生字、詞卡片,學生說一說怎麼記住“醉”這個字。

  2、指導寫“忙”字(方法同前)。

  擴充套件活動

  開展放風箏活動。

  教材簡析

  《春曉》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後清晨的春景圖。它看似平淡,卻韻味無窮。詩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襯愛春,言簡意濃,情真意切。

  高鼎的《村居》,則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種情調。良辰美景配上快樂生活,多麼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風華少年,意境多麼悠遠。

  學習目標

  1、認識“古”、“詩”等13個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1、重點:認識13個生字,會寫6個字;正確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2、難點:認識生字“醉”和書寫“聲、處”。

【《古詩》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