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資訊科技> 對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

對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

對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對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對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1

  本節課要學習的是資訊科技教材中第一節初識PowerPoint的內容,是PowerPoint啟示課,本節課中學生要認識簡報軟體,初步學會設定背景、標題、文字、圖片等內容,並會根據素材恰當選擇幻燈片版式。透過製作簡報的主題活動,使學生又學會了一種加工演示主題內容的方法,使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的樂趣。課堂反饋採用學生互評、教師點評的方式充分體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學習氛圍。課程設計的難易程度適合初中一年級學生,全體學生都製作出了幻燈片,而且很多同學設計的幻燈片佈局合理、美觀、突出主題、思想性強。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在“共同活動”中教師需要認識此時此刻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方式、學習困難,切實關心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收穫、問題及最終效果,變“教師為中心的教”為“學生為中心的學”。教師在課前佈置任務,根據幻燈片設計這一教學活動,學生可以自命主題。在自己準備素材過程中有的學生上網查詢,有的學生把雜誌、報刊上的內容輸入計算機,還有的學生自己編寫,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挖掘了學生的潛能。教師研究的物件是學生,是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方式、學習困難,教師作為這一活動的組織者要關心到每一個學生。有的學生在準備素材時多次向老師求助,有的學生一次都沒有找過老師,我就主動地問一問這樣的學生主題是否想好、素材是否準備好,既融洽了師生關係,又不會影響教學活動。教學活動的本質是學生的學習活動,是讓學生向書本學習,透過媒體與網路來學習,並透過書本知識來聯絡生活、學習生活、瞭解生活,在“共同活動”中學生學習(從書本、多媒體、生活)的是如何對資訊進行處理。本次課學生透過自命主題、自己搜尋資料來設計幻燈片,結合已經學過的知識和本節課新學的知識來完成幻燈片。

  本節課學習環境設計:1.教師準備了文字、圖片、資料等方面的素材,便於資料蒐集不全的同學使用,這樣不會有人因為前期問題影響本節課的學習。

  2.在現有的多媒體網路機房裡上課,教師除了利用多媒體教學系統的各種功能外,還為學生準備了“教學網站”,網站主要有以下三個功能:(1)學生可以透過教學網站明確本節課學習程式,學習操作較快的學生可以按照程式先行一步,實現分層次教學;

  (2)提供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操作步驟,學生可以透過自學和探究完成生成圖表的操作;

  (3)在教學網站中增加了閱讀材料、說明和提示,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有益深化。

  3.活動中合理安排機房座位,有利於學生互助合作,提高整體學習效率。

  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在這一學習活動中學生在以下幾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

  1.資訊獲取的能力。能夠根據製作幻燈片的要求,有目的地去發現資訊,並能透過各種媒體收集到所需要的資訊。

  2.資訊分析的能力。能夠將豐富的獲取到的資訊進行篩選鑑別自己所需要的資訊。

  3.資訊加工的能力。將不同渠道獲取的同一類資訊進行綜合,結合設計幻燈片的要求,重新整理組織、儲存。

  4.資訊利用、創新的能力。利用搜索到的資訊,創作帶有個性色彩的幻燈片作品。

  5.協作意識和資訊的交流能力。能夠透過網路的方式與其他同學進行作品交流,共同探討、協同進步。

對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2

  資訊科技是一門新課程,它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資訊社會的適應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資訊科技教學中,必須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理論為指導,根據新的課程標準,探索適合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的教與學的新策略和新模式來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素質,尤其是其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0xx-2006第一學期的工作結束了,結合本學期的工作實際,我針對自己在教學行為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進行評價和反思,寫出如下反思報告,以利於在以後的教學中有所幫助。

  一、把資訊科技教育提高到培養學生未來的生存能力的高度。

  資訊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計算機作為資訊時代的主要載體和工具,在教育中擔負起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所謂計算機能力,是指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能自行開關機器、能用畫圖軟體進行畫圖、能獨立進行Windows的操作、能用字處理軟體作一些文字編輯的能力,能利用因特網獲取資訊的能力等。將計算機能力提高到學生未來生存能力的高度,有深刻的社會原因,這與現在常常提到“功能性文盲”有關。“功能性文盲”最初的含義是指未能獲得讀、寫及計算能力的人,他們無法與同時代的人溝通,儘管他們可能上過學,並獲得過文憑。當今的資訊社會,讀、寫及計算能力有了巨大的擴充套件,“功能性文盲”的標準也有了更為廣泛的涵蓋面。

  “讀”的含義在發生變化,不僅要讀印刷的文字,而且隨著全球網路化的到來,如何有效、快捷地閱讀網上豐富的資訊資源成了一個現代人必備的才能。

  “寫”的含義在發生變化。寫也不僅是指以往的用筆書寫,它還包括藉助計算機的“寫”。更為重要的是,還需要將自己的思想或需求在網上書寫,透過網路和其他人甚至全世界的人交流,以便獲取最廣泛的幫助和支援。

  “算”不僅僅侷限於過去的做算術。計算機的出現,使算內涵和外延極大的擴充套件。很好的把握計算機的計算方法,能大量節約精力和提高效率。

  我們有義務讓學生認識到,資訊科技能力的缺乏,將導致成為新的“功能性文盲”,如果自己成為“功能性文盲”,將有可能出現如下的尷尬局面:在用途越來越廣泛的諮詢系統的電子觸控式螢幕幕前無從下手;手持信用卡卻在ATM自動取款機前取不出錢來;在家庭的自動化器具面前不知如何使用;在浩如煙海的INTERNET資訊中找不到急需的資訊等等,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明確資訊科技的重要性。

  二、加強教學方法的改進:

  教師的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效果。只有積極調動學生,能夠讓他們主動參與,思維得到開發,這就的教學才會讓學生感受到輕鬆的學習氛圍。

  1、自學是掌握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學好資訊科技課程的基礎。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特別是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代表的資訊科技更是日新月異,以至於一些以前已經學過計算機的人還要從頭學起。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教學生學一成不變的東西,那麼也許學生還沒有畢業,那些東西就早已過時了。因此,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學習方法,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獲取資訊,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逐步掌握千變萬化的資訊科技,才能適應資訊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

  2、幾年來,計算機組在資訊科技學科教學模式的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以“任務”為驅動,採用類似於科學研究的探究方法來進行知識、能力傳授的教學方式,它讓學生就某一“學習問題”自覺地、主動的進行探究學習。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於是教師從講授者逐步轉變為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究者和創造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是互動的。教師設計了合理的任務、環環相扣的教學過程,推動學生髮揮主體作用、主動地去完成各項任務;而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就會發現並解決更多的問題,當問題無法解決時,就會求助於他人、求助於教師,此時,教師為學生所推動,可以深入發揮其主導作用。主導推動主體,主體促進主導,直至完成整個教學。在這個過程中,任務作為重要的載體,被教師、學生運用,推動整個課堂教學的進行;因為學生、教師的推動,任務的本身也會發生一些事先不可預知的變化,可能發生更為深層次的拓展。

  3、“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與傳統的學科教學有一定的交叉性、繼承性、綜合性,是具有相對獨立特點的教學型別。從理想的狀態來講,整合型課程十分有利於學生在多方面的全面提高,是課程改革的趨勢。

  計算機組在資訊科技課教學中,根據實際需要,設計綜合化的教學內容,將其他學科的一些內容整合進來,在資訊科技課堂上不僅講資訊科技,而且涉及多學科知識,將各類學習看作資訊科技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組織教學時,把這些相關的知識聯絡起來進行教學,促進和實現多學科知識之間的真正聯合,從而形成了一種綜合化的教學模式,有助於促進學生多方面發展。例如在講解軟體時,讓學生利用數學知識來求Excel中的內容。

  這類課型其優勢在於:首先,知識之間的聯絡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所感興趣的問題,只有他看到某一要學習的知識與他所熟悉的或喜歡的知識有關聯時,那麼在他面前的知識就立即變得開闊起來,學習興趣就會提高,從而形成突破口,會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其次,整合課型促進了多方面教學目標的實現,有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學生的能力是在實踐過程中得到培養和提高的。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每實踐一步,都要經過自己大腦的思考和自己的親自操作,學生還要根據具體情況隨時修正和調整自己的計劃、行動和方法,學生能力的培養,也就落實在這些實踐過程之中。因此,教師要注重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和方法。在教學設計時,教師要設計學生進行研究的全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親自體驗獲取、傳輸、處理、釋出和應用資訊的全過程,同時體驗創新;在指導學生交流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交流作品,還要讓學生交流完成作品的過程和方法;在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評價時,不僅要看學生完成任務的結果,更要重視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和方法。總之教師要從多方入手,使學生在研究學習的過程中增長才幹,學會創新。

  1、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使學生具有創造的源泉

  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學生才具有創造的基礎,才有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聯想,從而發揮出學生的潛能。

  “創設情景”可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身臨其境”更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慾望。如,五一勞動節到了,讓學生設計慶祝自己父母節日的圖片;學校要召開運動會,讓學生設計本班啦啦隊的標語牌以及設計運動會成績統計表;學校要召開辯論會,讓學生製作自己的簡報配合演講等等。大量的實踐告訴我們,學生有創造的源泉,又有創造的激情可以充分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挖掘出他們的創作潛能。學生的能力也會在創作實踐中得到培養和提高。

  2、創設研究性、協作性、主動性學習方式的環境,讓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增長才幹,學會創新

  研究性學習、協作性學習、主動性學習是資訊科技課程的主要有效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資訊處理能力、創新精神以及協作精神的培養。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創設研究性、協作性、主動性學習方式的環境。

  開展基於主題研究式的資訊科技教學活動,是創設研究性、協作性、主動性學習方式環境的一個好方法。創設一個主題,讓學生圍繞這個主題進行研究,完成獲取資訊、傳輸資訊、處理資訊和應用資訊的全過程。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透過積極探索和交流,完成對某個主題的瞭解、認識,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研究、探索、找到方法、得出結論或規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資訊處理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而且可以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協作精神。

  教學中不僅要創設主題,還要設計符合學生情況和學習環境的任務。而且主題和任務要有實際意義,要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和學習生活。例如,“環境保護”

  是一個永恆的主題,也是全社會都關注的主題。針對這個主題,教師可設計以下不同的任務:製作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電子板報;製作“環保專刊”或有關環保的簡報,介紹和宣傳環保知識;透過實地考察和調查研究提出環保建議和解決環境汙染問題的方案;製作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網站等。

  四、多鼓勵學生,學會欣賞學生

  做為一個好老師,應該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尊重學生的人格,而且還要學會去讚賞學生。高二的學生雖然經過了一年的學習,但在上機操作過程中,難免還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這就要求教師耐心加以指導,如果總是大聲斥責學生,甚至羞辱嘲笑學生,學生往往產生恐懼心理,厭學心理。所以上資訊科技課時,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氣氛,對學生的進步要及時表揚和鼓勵,這樣不但真正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水平,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創設良好情景,注重情趣培養

  興趣是學生基於自己的學習需要而表現出來的一種認識傾向,它在學生的學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學習《Flash動作補間動畫》一課,大家都懷有一種畏懼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動畫是如何“動”起來的,更想切身體會一下操作計算機的樂趣。學習任何事情的最合適的動機是當興致高、心裡想做的時候。我抓住這一契機先提出這樣一些問題:“你知道動畫是如何製作的嗎?”、“用Flash這個軟體又如何製作動畫效果呢?”,接著我向學生展示了課外活動小組中學生做得一些Flash動畫,透過觀看,這時學生學習興趣倍增,教學氣氛活躍,從而順利進入了新課的學習。在現有的教學條件下,不斷進行教學研究,在教學理論指導下,採用多種有效教學方法,激發興趣,如果師生的教學雙邊活動是愉快的、積極的,學生獲取知識的時刻也是最佳的。

  六、精心處理教材,分層次教學

  首先要將教材研究透選徹,要將學生了解清楚。這樣就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教學了。要注意精講多練,精選內容,對容易的知識點的講解可粗略一些,讓學生探究學習;對難度較大的內容要想辦法化難為易,可利用多媒體教學軟體,教師邊講解邊演示;學生邊聽講邊操作,實行手把手教學。其次,要讓學生多動手,學生對動手操作非常感興趣,要給他們百分之七十的時間練習。再次,本學期主要講授了Flash動畫的使用,學生學習和掌握的程度不一樣,所以布臵操作任務時不要“一刀切”,對基礎好的學生,除完成基本操作任務外,可布臵較高層次的額外任務,讓他們去完成,這樣既節省老師的教學時間,也給學生更多的練習機會使他們獲得更多的知識技能。

  七、教學方法多樣化,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資訊科技課一般採用“任務驅動”模式教學,開始先由教師確定學習任務,然後教師講解、演示,同時可以採用網路教學,透過網路和自制的學習網站,引導學生透過網路手段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鼓勵學生之間相互幫助交流共同提高。在此基礎上,再由教師點撥關鍵點、演示重點內容。有時,讓學生上臺操作,邊操作邊做解釋,教師適當補充,這樣的效果也很好。

  八、與其他學科整合,提高學生利用計算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當今計算機網路的龐大資源庫和對資訊的基本操作是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讓學生認識計算機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培養學生學習和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培養學生用現代化的工具和方法去處理資訊的意識;各學科的考核越來越重視與社會實際問題的結合,讓學生初步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透過網際網路絡,加深學習效果,根據所學的知識在論壇中與網友討論各種問題,進行交流、討論、齊心協力一起解決問題,如各學科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為學生提供一些關於某知識點內容的參考網站,在資訊科技課上應注重引導學生透過瀏覽和學習這些網站內容,學生可以透過網路與其他學生、各種專家、教師等交流,擴大了課程資源範圍,拓展了學生自身獲得知識的渠道,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這一方面這學期我做的還很不夠,以後在這方面要多與其他教師多交流,加強資訊科技輔助教學這一功能。

  九、教學評價一般在教學過程中使用較多,特別是在學生自由創作過程中

  教師對於學生的活動給予恰當的評價,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意識,促進學生更主動地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掌握教學內容,達到良好教學效果。也使學生更客觀地評價別人的作品。讓不同水平的同學在活動中都能有所發揮和創新。本學期我在這方面做得也不足,往往是布臵完任務,就去指導學生操作,而沒能及時給完成任務的學生評價。

  資訊科技教學最根本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讓學生具備一定的資訊能力解決自身生存中所遇到資訊問題,適應社會的需求。在思想意識上明確了資訊科技教學目的是資訊科技教學成敗的關鍵,提高學習興趣是必要的手段,培養資訊科技素養是根本。我們教學的物件是學生,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非常重要,以這個目的指導我們備課、上課,指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就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和顯著的成績。

對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3

  本學期,資訊科技教學內容是基於VB語言的演算法與程式設計,透過BBS和其他渠道對學生的調查發現了以下問題:部分學生覺得課程較悶、內容不吸引人、教師講解不夠生動、內容太難聽不懂、講解較多,應多給一些練習時間等。

  以下是我的對以上問題的反思及措施:

  1、上課悶,內容不吸引人

  VB程式設計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對這門課程提不起興趣的主要原因。不論是大學還是中學,所有講程式的老師都要面對這個問題。學生對程式設計感興趣,才會對課堂感興趣,因為資訊科技並不參加高考會考,學生對這個學科的認識比較膚淺,因此有些同學也提出了這個問題:我為什麼要學習VB,對我到底有什麼作用?我能用VB做什麼?這些問題我還真不好回答他們。VB是一種程式語言,可以使用VB編制程式解決各類實際的問題;還可以透過VB體驗程式解決問題和人工解決問題的不同;VB就像是一把鑰匙,用它可以撬開同學們對軟體製作認識的大門,讓學生基本瞭解網路應用程式和資料庫系統的開發原理。資訊社會,資訊科技高速發展,將來還會更快,同學們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生活,最少要知道推動這個社會前進的東西——軟硬體是如何發展的?我國在軟硬體的製作方面的高階人才緊缺,或許將來你就會成為其中一員!

  以後我會在內容上加以改善,也作為一種德育滲透,融入一些國內外程式設計界的新聞,以及一些實用的、有意思的VB程式。

  2、教師講解不夠生動

  本身我就不是一個很生動的人,如果要我在上課的時候像個小孩子一樣開玩笑,可能我很難做到,課堂就是課堂,可以開放點,可以不用那麼拘謹,但是絕不能“放羊”一樣,講完了就讓學生玩、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以後我會微笑上課,多和學生交流,減少學生對老師的敬畏感,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只有這樣,學生才不會覺得這個老師太“嚴肅”,也方便上課時大家更好的溝通。

  3、講解太多,太難

  以前控制的上課時間大概是20-25分鐘,學生練習15-20分鐘,資訊科技課堂,更加註重學生的練,但是教材上的內容太難,也會導致教師多講,甚至多講也講不清楚。因為這個問題並不是在這短短的20分鐘就能解決的。

  以後我會,儘量精簡課本知識,挑一些簡單又容易理解的例子進行演示,少說廢話,直達主題。學生練習也要從簡單到複雜,逐層深入,分層練習。主要採取引導的形式,將知識貫徹到實際的操作中讓學生在練習中自我總結,理解。預計【引入+知識引導+學法指導】的時間和不超過15分鐘,將25分鐘以上的時間交給學生練習、協作、反饋、評價。

  多練,多實踐,是學習VB的唯一途徑。

對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4

  為了迎接中學生資訊科技考試,我所帶的班級即將進入複習階段,提到複習課怎麼上,大多數教師的反應是:把握考綱,加強訓練,熟能生巧。的確,這種方法是有一定效果的,而且很多老師也是這樣上的:課前闡述當堂課要複習的知識點→佈置課堂任務→學生完成課堂任務→教師講解。

  按這種模式上的複習課,從學生的課堂提問及學習態度來看,這種複習方式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方面,反覆使用這種模式進行復習,學生會感到厭煩,從而影響課堂學習的效果;另一方面,學生對問題的分析不夠透徹,這對於解決問題是相當不利的。

  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要想獲得好的複習效果,在複習課的設計中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興趣,帶動學生思維,從而提高複習課的實效。這就要求教師對複習的內容進行最佳化組合,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複習興趣,延續學習興奮點,透過有效的講練評調動學生加深知識的理解、提高綜合應用能力。

對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5

  本學期,我擔任了小學的資訊科技課教學。羅樂中學歷來對資訊科技課非常重視,注重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非常感謝校領導能給我這個機會,給我一個自由發揮的舞臺,尤其感謝黃校長,在教學上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您的一些創新的理念,令我受益匪淺。

  小學資訊科技課的教材,已經要求對網路的瞭解;對於一個剛踏上教師崗位的新教師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也是一個很好的機遇。我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在學生中開展了調查,對於時下他們最感興趣和了解的資訊科技內容進行了統計和歸納;其次,把學生知識點內容也結合進來;再次,教授了教材上將要學習的某些內容,但是程度對於農村的學生來說不是很簡單,但能為小學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最後,和其他學科的內容想結合,使學生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

  本學期,大致教授了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基礎操作篇

  ①開關機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項。

  ②資料夾的操作(要求每個同學建立一個以自己班級學號命名的資料夾,將今後每堂課的作業都儲存在自己的資料夾裡)。

  ③檔案和資料夾的搜尋。

  ④桌面的設定。

  (2)網路篇

  ①學會瀏覽網頁。

  ②申請免費電子郵箱,收發電子郵件。

  ③聊天軟體QQ的使用。

  ④申請北海網誌(學生Blog)的空間,學會修改模板、發表日誌。

  ⑤學會發送電子賀卡。

  (3)軟體篇

  ①“畫圖”軟體的使用。

  ②用“Word”軟體製作小報。

  ③用“Word”軟體製作表格。

  ④用“Powerpoint”軟體製作幻燈片。

  ⑤用“金山畫王”軟體製作圖片。

  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方法,每堂課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然後讓他們運用學過的知識完成任務。所設計的任務有:教師節賀卡,給老師的一封信,國慶節小報,製作一張課程表,奧運會幻燈片,製作一幅“秋遊”的圖畫,給自己安一個網上的家。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對完成任務還是比較有興趣,他們覺得如果能快速地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就能體現出自己的能力。我還發現,他們對於上網完成的任務,熱情特別高,可能是因為網際網路的普及,已經滲透到我們身邊的每個地方,網上豐富的資訊內容能夠使他們的視野更寬闊。對於依靠軟體完成的任務,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也做的非常好,比如小報、幻燈片和金山畫王的圖片,有些學生的作品體現了相當高的藝術水準。我在授課和指導學生的同時,注意了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及時瞭解他們的愛好,他們感興趣的技術,和他們想學的知識,並把這些貫穿到課堂教學中,力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他們引導到主動學習、自主創新的道路上來,也透過不斷的交流,增進了和學生之間的感情。

  當然,在本學期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學生掌握知識還不牢固,教過的內容,過了2、3個星期就忘記了;有些學生對於鞏固的、知識點重複的練習興趣不高;由於學生水平的差距,造成講課效果不一致,往往好的同學已經反覆操練了幾遍,而較差的同學還未能完成一遍,而我個別輔導的時間有限,因此某些同學一學期內完成的任務寥寥。這些問題在下一學期裡都需要改進。另外,資訊科技課基本都是上機操作課,課堂氣氛較活躍,學生也比較容易興奮,因此要保證課堂紀律,做到收放自如,還需要下一番功夫。

  以上是本學期資訊科技課教學中的一些得與失,在新的一學期中,我要更加努力,爭取出色地完成校本課程的編寫和課堂教學任務。

對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6

  資訊科技是一門新型的課程。發展速度快。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其實踐性強。存在這樣的情況:學生們很喜歡上計算機課,特別是上機的操作課,更是有一種讓我一次上個夠”感覺,但是一部分學生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以“玩”樂”為主要的情緒支配,對遊戲、上網聊天情有獨鍾,而對於教師所講授的教材上的內容卻覺得“不好玩”或者乾脆來個置之不理。上機操作的秩序也比較混亂,結果一節課下來,外表上課堂氣氛很輕鬆、活躍,其實效果很差,學生覺得自己一節課後好象什麼也沒學會。面對著這樣的學習現象,經常會產生幾許無奈,但更多的思索: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作為從事初中資訊科技教學的教師要改變這樣的現象又該做些什麼呢?

  首先。那麼就不能以原始的教學方式來教學

  。作為中學時期的教學,資訊科技屬於一門新型課程。屬於初級往中級過度階段,學生處於學習計算機知識的初步狀態,對於趣味性的知識較為敏感,所以根據這一階段的年齡心理特徵,教學時,以學生為主體,課本知識為主,益智遊戲為輔的教學模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這樣做,符合本階段的認知結構,便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更重要的使學生處於一種愉悅的學習狀態之中,便於接受老師教授的知識,且易於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發展自我能力。為此,把教材中最容易的內容提到最前面教授,新授之餘,也教學時玩玩“掃雷”紙牌”等益智教學遊戲,以激發和調動學生對計算機的興趣。

  其次。受此影響,資訊科技在學生們印象中屬於副科。

  學生們從思想上也未得到重視。為此,教學的過程中,透過列舉生活、工作中的例項,來闡述資訊科技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讓學生了解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從學生的思想上,來改變這樣傳統的副科無所謂”觀念。

對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7

  以前我總覺得資訊科技課就是教會學生如何操作,上課時,我演示一遍,學生再“照葫蘆畫瓢”。透過半年的實踐,我發現,這樣的效果很差,接受能力強的學生你還沒有講完,他就會操作了;接受能力比較慢的學生還沒有弄清楚是怎麼一回事,更有部分學生走神了,壓根沒有聽見你在說什麼。這種方法很不利於學生的學習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經過一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在資訊科技教學上有了一定的進步,以下是我的幾點反思;

  一、巧設課堂前奏。

  在計算機機房上課時,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要巧妙的設定課堂前奏。學生大多想自己操作,不想老師多講。可以告訴學生在課堂的時間安排上有以下三種方案:第一,講一節課,不操作;第二,講 30 分鐘,操作 15 分鐘;第三,講 15 分鐘,操作 30 分鐘。大家希望採取哪種方案啊?學生會說第三種方案。這時抓住機會巧妙安排:大家要想讓老師採取第三種方案,必須集中精力聽課,否則就採取第二種方案,甚至第三種方案。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會比較集中。

  二、直觀教學,加深記憶。

  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固有特徵,採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在資訊科技課的教學中應根據其特點,針對一些計算機術語、理論性概念作有針對性講解,做到突出重點、抓住關健而且形象具體,然後讓學生透過大量的操作來驗證所學的知識,熟練的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技能,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教師應加強輔導,在透過螢幕監視器或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如在一節上機課中,我發現有些同學不能夠區分“空格鍵、換檔鍵和Backspace鍵,於是我當時馬上提問“空格鍵、換檔鍵和Backspace鍵有什麼特徵?”讓學生討論。透過討論讓學生明白空格鍵上沒有任何一個字元,其主要作用是輸入空格。同樣抓住換檔鍵上有向上的箭頭,其主要作用是來輸入上檔字母。還抓住Backspace鍵有向左的箭頭,其作用是刪除游標前面的字母,相當於咱們平時用橡皮擦寫錯的字。用這樣的方法,變抽象為直觀,讓學

  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記憶。

  三、.精講多練。

  對於學生自己看得懂的、易理解的內容,教師少講,甚至不講,讓學生自學,這樣也可以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而對於一些較難的知識要有針對性地講解,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突破難點,讓學生掌握要領。此外,要讓學生儘可能多地參加實踐操作,從而掌握資訊科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學生實際操作時,教師加強巡迴輔導,及時解決學生髮現的問題。

  四、加強課堂教學的互動。

  師生互動,學生的互動在課堂上要得到體現。互動可以在小組合作中體現,小組合作實際上是一種優、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優生髮揮特長,施展才能,差生盡其所能,學有所得。這實現了學生資源的共享利用。這種互動能夠調動優、差生的積極性,將會明顯的改善課堂紀律。

  五、展示學習成果,共同評價作品,尊重學生的選擇和評價。 利用下課前五分鐘,透過電腦螢幕全班共同來欣賞完成的比較好的同學的作品,讓學生來評價作品的優點所在。孩子們發言積極,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審美能力提高,更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六、抓住學生的閃光之處,給他們創造進步的機會。

  不同的學生存在著個性的差異,我們不能用一個標準去對待所有的學生,更不能用同一個方法對待所有的學生,尊重他們的愛好,作好思想工作的同時,要相信他們的自主能力。如在教初二年級學生學習EXCEL時,有的同學以前沒接觸過此軟體,覺得學起來很好玩,很感興趣,情緒很高,而有的同學已經對EXCEL軟體掌握得較好了,我就教他們深一些的內容,例如利用EXCEL進行數字計算,這是他們新接觸的,比較感興趣。儘管他們做的事情不同,水平也不一樣,但最終都達到了學習的目的。

  總之,要上好資訊科技這門課程,只要我們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處處留心,時時注意,必須使用易於學生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使我們的學生能在輕鬆的氛初中八年級閱讀課課後反思初中八年級閱讀課課後反思

  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他們駕馭計算機的能力,為他們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對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8

  一、調整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資訊時代的到來使電腦進入了千家萬戶,隨著寬頻的普及上網也不再是一件難事,這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對網路熟悉、著迷。吸引他們的究竟是什麼?透過與學生的交流,我瞭解到原來是那些絢麗多姿、精彩紛呈的網頁、精美新穎的圖片和惟妙惟肖的動畫。知道這些後,我嘗試性的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將現教材中選修的Photoshop影象處理和安排在後面的網頁製作兩部分內容進行擴充、提前講解。我們還為學生開設了一個Flash動畫興趣製作小組,為學生講解動畫製作方面的知識和基本技巧。這樣同學們綜合運用課上課下所學知識,用Photoshop製作圖片、用Flash製作動畫,在將其用於自己的網頁中,做出的網頁作品十分精彩。學生在學習和製作的過程中興致濃厚都很積極認真。他們十分感慨沒想到做網頁也挺容易的。透過這次嘗試性的實踐,學生大大激發了學習興趣。

  二、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精神

  在現有教材中,程式設計內容被壓縮到了很小的一部分,這是因為許多人都認為現在讓學生學習程式設計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我覺得這種觀點很片面,因為無論哪種計算機語言都以其極其豐富的內涵給學生提供了廣博的思維空間。有時一個看似簡單的程式,做起來卻要費不少周折,包括分析、構思、畫框圖、寫程式、除錯、修整、最佳化、成功多個步驟。在整個過程中常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這會使學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他們的創造性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程式設計有的由個人獨立完成,有的則需幾人合作完成,不論哪種在完成的過程中都有助於培養學生沉著、冷靜面對困難的態度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後者還特別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及團隊精神,這種能力與精神是他們將來走上工作崗位融入社會必須具備的素質。另外,程式設計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而且在此過程中其思維能力往往會得到跳躍式的提高。思維是能力的核心,能力是思維的外化和延伸,二者相輔相成。能力有了提高,不正是我們素質教育所期望的嗎?

  三、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在練習中學會創新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是以人為本的體現,是教師的天職。在初中資訊科技課Word部分的教學中,學生在掌握了對藝術字、文字框和圖片的基本編輯方法後,要求能夠綜合運用這些方法制作出圖文並茂的文件。書中給出的例子是“笑話”這個文件,例項很簡單,也很呆板。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的話,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更不用說創造性了。但如果教師將這個例子變一變,在綜合運用繪圖工具將其改變形狀、背景顏色,就會讓學生眼前一亮。他們會想老師用的菱形,我可不可以用三角形、圓形,換一種顏色一定比老師做得好。此時,教師只要適當的予以引導與鼓勵,學生就會將自己的構思、創意表現出來。這樣完成的練習才真正達到了練習的目的,不但使學生掌握了綜合應用編輯方法的能力,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更重要的一點是在製作的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得到了發揮,看到自己作品後的成就感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體味到學習的快樂。

  四、改進教學方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資訊科技課的課時畢竟有限,這些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一些應用軟體的介紹不能過於細化,不能將某些專業人員深入運用這些軟體時才能碰到的問題作為教學內容去挖掘探討。但是,任何一個應用軟體的功能都是強大的,也總會有學生對其產生特別的興趣,希望得到老師的幫助進一步學習。此時教師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對學生的問題切忌直接給出答案,而是應引導學生自己對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對軟體進行自學從而解決問題。正所謂“授人以魚,未若授之以漁”嗎?教師不必擔心學生會中途放棄,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有興趣,就一定會主動研究學習的,所以教師只要適時的加以指導就足夠了。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掌握資訊科技課學習的真諦,才能使學生真正的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資訊科技是一門新興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缺少現成的教學經驗供我們借鑑;而且它又是一門快速發展的技術。這對於一名教苑新兵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我將不斷探索、刻苦實踐,在資訊科技課的平臺上做出新的貢獻。

對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9

  xxxx年5月18至xxxx年5月25日,我在浙江金華參加了區教體局組織的“校長資訊科技領導力提高培訓班”,聆聽了教授和校長的講座。19日上午,到金華環城小學參加了資訊科技課堂觀摩。三位資訊科技教師分別為我們呈現了三節不同形式的資訊科技課程。我認為在資訊科技的課堂教學改革中除了要運用基本的教學模式之外還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允許學生在犯錯誤中學習資訊科技課,啟發學生創造性的思維

  教材內容應從學生特點出發。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學生非常喜歡計算機課,特別是上機操作,因為上機操作為學生提供了實踐的機會、滿足了人本性所特有的表現欲、為其創造了展示自我的空間。另外,有時上機操作經常出現錯誤,這種操作中的錯誤帶給學生的是意想不到的結果(圖形、動畫、漂亮的介面等),而往往學生們就是想知道這意想不到的結果到底意味著什麼,使學生在不自覺中養成了良好的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正是資訊科技課的教學目的,也是教材中應增加的內容,即讓學生在不斷犯錯誤中學會如何正確操作計算機、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過程。

  在課堂上,周老師將學生錯誤操作展示給每一個學生看,讓學生們一起思考這樣操作為什麼小貓不動?應該怎麼操作?由學生自己總結出方法和規律。多次實驗證明,後者對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大有好處,後者注重的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這才是改革教材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根本。

  二、注意樹立學生自信心、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應儘量從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實際的簡單有趣的例項入手,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而後要注重學生興趣的保持,適當變換問題的角度,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最後要注意學生潛力的挖掘,激發他們開拓進取、不斷創新的精神。教學中還可適當安排學生間的競賽活動,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同時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上好操作課,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計算機是一門實踐性特別強的學科,不動手是學不會的。學生透過手、眼、心、腦並用的上機操作而形成強烈的專注,會使大腦皮層產生高度的興奮,並將知識高度化,同時,不斷的實踐成功,能刺激學生的成就感,在這樣激昂的情緒氛圍中,容易培養與塑造學生勇於進取的心理素質,增強自學能力,提高創新素質。所以在計算機資訊科技學科的教學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儘可能在讓學生自己的聯想、想象的思維,透過上機驗證得以不斷的修正和完善。這樣,學生就會越學越輕鬆、越學越有興趣,既動手又動腦,形成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

  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無數科學家的成功之路無不顯示出自學能力的重要性。學生是國家的主人,祖國的將來都寄託在他們的身上,他們的自學能力的強弱、素質高低直接關係到國家的未來。自學能力對於計算機學習尤為重要,原因就是計算機發展奇快,掌握了自學方法,具備了自學能力,才能應付計算機日新月異的發展形勢。

  五、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

  在課堂上,老師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方法後,佈置了一個課堂作業。讓學生盡情發揮你的想象力,用今天學過的方法讓小貓完成2個或2個以上的動作。這一要求既讓學生鞏固了學到的資訊科技操作方法,又充分地讓學生髮揮想象力、創造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鍊學生在操作中出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在完成任務後獲得成就感。

  總之,資訊科技任課教師應從提高自身素質、明確課程目的入手,處理好課堂中師生的關係,注意培養學生學習資訊科技的興趣,樹立學生自信心,嘗試使用行進的教學法等。

對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10

  摘要:初中資訊科技課越來越受到學生、家長及學校領導的重視,那麼如何才能上好這門課呢,透過我幾年的教學,來談一談我的感受。

  關鍵詞:資訊科技教學、演示教學、任務驅動、分層次教學

  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資訊科技課的教學還處於探索階段,還沒有既定的教學模式,由於廣泛存在著教師隊伍建設、教學組織、教材開發、教學資源等方面滯後的現象,許多資訊科技教師仍在教學中走老路,以應用軟體操作方法為教學的主要內容,採用在教師講授、示範操作下,受教育者記憶和模仿練習的方法學習。這種教學方法,以資訊科技的軟體使用方法為目標,忽視了受教育者資訊科技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長此下去,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受到壓抑,學習興趣在逐漸淡化,甚而消亡。故而為實現資訊科技教育在培養資訊人才,創造性人才方面能夠發揮其積極有效的作用,就必須積極探索先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在這一點上,作為資訊科技教師必須達成共識。我在幾年的教學中,不斷去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去嘗試用各種教學方法,下面把目前較常用的教學方法結合我個人的做法總結如下:

  一、演示操作,學生模仿

  這是一種在計算機課較為傳統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學生能按著老師的演示操作較好地完成練習,使學生能很快掌握。但這種教學方法也抹殺了學生的主動性,對學習的探究性,學生被動地學習,只要模仿老師就可以了,雖然學生掌握地快,但不能深刻領會。

  二、任務驅動,引導認知。

  當前,在資訊科技課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教學方法是任務驅動法。資訊科技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確立“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這個原則突出了在做中學的思想。"任務驅動法"使學習目標十分明確。在某個學習階段,緊緊圍繞這一既定的目標,瞭解相關的知識和操作方法,其他的可以一概先不涉及,這樣做可以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興趣。當然,一個"任務"完成了,一個目標達到了,會產生新的"任務",新的目標。例如,能在電腦上輸入漢字了,接著就要提出新的問題:怎樣改變字型、字號,怎樣把輸入的文章存檔,怎樣列印,怎樣在文字中插入表格或圖形等等。隨著一個個任務的完成,初學者將逐步消除對電腦的神秘感,而且會不斷地體會到使用電腦的樂趣。

  任務的設計要有一定的科學性,要充分體現技能技巧的訓練。同時,任務的設計要具有多樣性,讓學生根據興趣自主選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提出問題或活動專案,引導受教育者開展討論、研究、探索,並透過資訊科技的應用以解決問題,受教育者在自主設計探索、合作研究的過程中,即提高了學習興趣,又可以增強資訊科技的綜合應用能力,而製作電子作品的成就感又為其將資訊科技應用於實際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動力。任務的設定是該種教學方法的重中之重,如何把任務設定的學生樂於接受,樂於去做,這需要老師們精心的備課,要把每節課需要落實的知識點有機的融入任務中去,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去掌握知識點,才使他們記得更牢,不容易忘記。

  要求學生要敢於動手,勤於實踐。計算機是工具,使用工具是技能,技能的掌握與熟練只能靠實踐。應提倡探索式的學習,許多知識和經驗可以透過自己上機實踐獲取,這樣做不僅知識掌握得牢固,而且可以培養探索精神和自學能力。在學習使用電腦的過程中,讀書和上機實踐都重要,但比較而言,實踐更重要。很多知識和技能必須透過多次上機才能學會。"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增長知識和才幹。

  三、面對學生差異,分層次教學

  學生在學習中存在著差異,這些差異主要表現在知識基礎、學習態度、情感、智慧等方面,在資訊科技課的學習中,學生還存在一些區別於其他課程的特殊差異,主要表現在:

  (1)資訊科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異。由於家庭、社會背景不同,有的學生已是計算機領域中某一方面的“小專家”了,

  有的已掌握了一定的相關知識和技能,而有的學生從未接觸過計算機,一切要從零開始。

  (2)學生興趣方面的差異。有的學生是“電腦迷”,有的學生對電腦抱著無所謂的態度,有的學生由於各種原因討厭資訊科技課。

  (3)學習態度方面的差異。有的學生求知慾望強烈,樂於並且善於積極主動地學習,有的學生則是被動地等待教師演示操作,然後跟著做一遍完事,缺乏主動學習的慾望。

  根據學生的這些表現以及平時對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考查,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評價,以動態、發展的觀點客觀地認定每個學生的層次。學生層次確定後,要隨時根據學生的發展變化做出必要的調整,鼓勵學生由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的“遞進”,這也是鼓勵學生學習的手段。

  根據學生的不同差異選擇不同教學方法對於基礎差的學生應以模仿性學習為主,對他們採取第一種教學方法(演示操作)讓學生從模仿中慢慢找出規律。對於善於主動學習的學生,可以採用第二種教學方法(任務驅動)給其提出教學任務後,教師並不告訴學生完成任務的方法,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探索。

  在課堂練習上應精心備課,精心選擇練習內容一般情況下,課堂練習每節課都有,有師生共同完成的,有學生獨立完成的,在練習的設計上要儘量分出不同層次,從作業量上設計必做題、選做題,使學生練習具有彈性,讓各類學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飽”。透過練習讓各層次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在教學上還可以採用小組學習,共同提高的方法。在分層次教學中,我們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層次不同的小組,開展合作學習。由於每個學生有不同的知識經驗,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同學之間可以取長補短、互相學習,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能提高。

對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11

  努力地去學習。例如在五年級資訊科技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幻燈片的操作,在第一節課時,我就讓學生欣賞教師製作的課件,從單純的文字、單純的圖片到複雜的圖片與文字混合,從靜態的單張到動態的多張幻燈片展示。學生剛開始看到時都很吃驚,一個個都發出“啊!哇!”的驚訝聲。“我們也能做出這麼漂亮的幻燈片來嗎?”這樣激起學生心動,然後老師再開始講授。隨著一課課的深入,學生髮現這些技巧自己也是能掌握的,讓學生的心動趨向於行動,而教師只要再把這些目標分成一個個具體的環節。在我的課堂上,學生唱主角,我則“沉”入學生中間,互相討論,平等對話,一起探究。我一方面鼓勵學生面對失敗不氣餒,冷靜地理清思路後再嘗試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造力。另一方面瞭解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急時給予幫助,針對性地請“成功”的學生上來演示,鼓勵“能者為師”,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和不服輸的精神。學生學習興致盎然,湧現出不少很有創意的作品。

  一、趣味引導,激發學習興趣

  既然學生對計算機感興趣,那麼,在講授計算機基礎知識時,我利用多媒體教室的計算機、大螢幕、投影機,即可以進行重難點的講解又可以進行示範演示。課堂上演示是我在課前精心製做的PowerPoint幻燈片課件,配以優美的音響效果,學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學上來。我再也不用為維持課堂紀律而花費過多的時間,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在課堂教學的現場發揮之中,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多的技能。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電腦知識具有很大的開放性,學生們都非常喜歡上資訊科技之門課程。我們應該充分抓住學生的這一興趣,讓其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電腦知識。

對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12

  資訊科技是一門新課程,它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資訊社會的適應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資訊科技教學方面,談談幾點反思:

  一、運用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動機來自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和對所學內容的興趣。興趣越大,學習的動力越大,學習的狀態越好,學習效果就越明顯。在教學過程中,對於較容易掌握的內容,我們應該採用“先學後教”的教學方法。學生們邊學邊練,很快就學會了本節內容。使用這種教學方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創設和諧學習環境,保持良好學習情趣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讓我懂得,鼓勵和誘導相結合,排除學生學習中各種心理障礙,克服學生的牴觸情緒,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是保持學生學習情趣的最佳手段。

  現在每班學生都在七十人左右,教師要一個一個教根本忙不過來,因此在分組的基礎上,採用“生教生”的教學方法。我讓幾位先掌握的同學當“小老師”,把他們分到各組去輔導,這樣既可以減輕教師逐個輔導學生的負擔,也使“小老師”們得到鍛鍊,使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從而使所有學生不會的問題得到解決。在這種分組教學的情況下,教師的作用並沒有失去,我們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輔導個別“特困生”。使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操作水平。

  三、採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法

  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學生必須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不斷地挑戰和激勵學生前進。“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適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資訊科技這門學科是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創造性、操作性、具有明顯的時代發展特點的課程。“任務驅動”這一教學法既符合計算機系統的層次性和實用性,也便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資訊科技的知識和技能。

  總之,要教好資訊科技這門課程,要求我們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處處留心,時時注意,必須使用易於學生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使我們的學生能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他們駕馭計算機的能力,為他們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學期,我擔任了初二年級的資訊科技課教學。本人歷來對資訊科技課非常重視,注重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非常感謝校領導能給我這個機會,給我一個自由發揮的舞臺,尤其感謝盧主任,在教學上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我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在學生中開展了調查,對於時下他們最感興趣和了解的資訊科技內容進行了統計和歸納;其次,把學生知識點內容也結合進來;再次,教授了教材上將要學習的某些內容,但是程度對於農村的學生來說不是很簡單,但能為小學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最後,和其他學科的內容想結合,使學生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

  本學期,大致教授了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基礎操作篇

  ①資料夾的操作(要求每個同學建立一個以自己班級學號命名的資料夾,將今後每堂課的作業都

  儲存在自己的資料夾裡)

  ②檔案和資料夾的搜尋

  ③桌面的設定

  (2)網路篇

  ①學會瀏覽網頁

  ②申請免費電子郵箱,收發電子郵件

  ③聊天軟體QQ的使用

  ④申請網誌(學生Blog)的空間,學會修改模板、發表日誌

  ⑤學會發送電子賀卡

  (3)軟體篇

  ①“畫圖”軟體的使用

  ②用“Word”軟體製作小報

  ③用“Word”軟體製作表格

  ④用“Powerpoint”軟體製作幻燈片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對完成任務還是比較有興趣,他們覺得如果能快速地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就能體現出自己的能力。對於依靠軟體完成的任務,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也做的非常好,比如小報、幻燈片和金山畫王的圖片,有些學生的作品體現了相當高的藝術水準。我在授課和指導學生的同時,注意了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及時瞭解他們的愛好,他們感興趣的技術,和他們想學的知識,並把這些貫穿到課堂教學中,力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他們引導到主動學習、自主創新的道路上來,也透過不斷的交流,增進了和學生之間的感情。

  當然,在本學期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學生掌握知識還不牢固,教過的內容,過了2、3個星期就忘記了;有些學生對於鞏固的、知識點重複的練習興趣不高;由於學生水平的差距,造成講課效果不一致,往往好的同學已經反覆操練了幾遍,而較差的同學還未能完成一遍,而我個別輔導的時間有限,因此某些同學一學期內完成的任務寥寥。這些問題在以後都需要改進。

對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13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讓我們體會到:教師應在認識資訊科技基本特徵、把握資訊科技發展變化規律的基礎上,注重引導學生掌握具有廣泛遷移意義的知識和方法,使其在有效遷移發生的基礎上適應技術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總結和歸納不同工具平臺的使用方法、不同問題解決過程的共通之處,引導學生藉助已有經驗,透過合理的探索,發展完成對新工具和新任務的適應,從而達到利用有效遷移的發生促進學生髮展的目的。

  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在給出任務之後,透過組織學生共同研討、分析任務,儘可能讓學生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步驟、策略與方法;還要引導學生對結果進行評價,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增強對資訊科技發展變化的適應能力。

  從當前來看,資訊科技發展速度快、知識更新週期短,光靠學校的有限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從未來來看,資訊科技不僅是學習的物件,更是資訊時代公民進行終身學習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環境。因此,培養小學生對不斷髮展、變化的資訊科技的適應能力,既是當前教學的需要,也是培養資訊時代公民的需要。

  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5

  計算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有透過多次上機實踐,才能熟練掌握知識,更靈活地應用計算機,為以後的生活和學習服務。因此教師一定要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創新意識,讓學生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上善於動手實踐,在反覆實踐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形成技能。例如我在初二《圖片的插入和設定》這一堂課上採用了“互動教學法”、“任務驅動法”,課堂效果不錯。

  “興趣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開始幾分鐘,因此我首先採用精彩的匯入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開學生的心智,從而調動學生求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然後我採用“互動教學法”,先讓學生自主探究課本知識,然後教師在教師機上透過例項演示本章重點,繼而採用“任務驅動法”,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動手在學生機上實踐。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巡迴觀察各個層次學生的掌握情況,並對他們進行不同程度的輔導。然後小組展示自己的作品,並互相交流,評價改進。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使學生能夠積極發現問題、並自己解決問題;最後各組拿出最得意的作品在教師機上展示評比,互相評價、借鑑學習,以此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方面的知識,但“教必有法而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才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對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14

  今天20xx年9月4號,我第二次站在了七年級教室的講臺上。回想起兩年前剛剛大學畢業的自己第一次登臺講課時的情景,仍舊曆歷在目。兩年,說短不短,說長不長,但,足可以影響一個人,改變一個人。今天,當我再次翻開兩年前的教案,看到開篇的第一節反思日記時,心情有一種說不出的複雜。

  20xx年9月2號,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在這一天,我站在三尺講臺上,成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師。轉眼幾天過去了,才發現作為一名初中資訊科技教師,如何把課上得好一點,如何讓學生喜歡這門課,並且能在喜歡的情況下,學好這門課,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結合我的第一次課,談幾點體會。

  一、對待學生要寬嚴相濟,要把握好度。

  現在教學提倡以學生為本,重人文關懷,要求老師上課要帶上良好的情緒、真誠的微笑去面對每一個學生。但是有時候個人覺得還是要嚴肅一點。過於微笑對待學生會讓他覺得這個老師特別隨和特容易相處,那麼在你的課堂上他就會目無紀律非常隨便。週四的第一節資訊科技課,為了瞭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和學生更好相處,我提前了10分鐘面帶微笑走進教室,和學生們聊關於資訊科技、關於學習和生活,大家聊的都非常開心,然後伴著上課鈴聲開始上課。也許課前的聊天激起了學生講話的興趣,結果即使上課了他們還在下面一直說話。我面帶微笑一連說了幾次請大家安靜,但是根本止不住學生說話的聲音。看著他們那麼可愛,也不忍心板著臉。後來我停頓了一小會,然後說,既然大家有話說,那麼我請一位同學回答老師一個問題,教室這才安靜下來。正因為有了這次經驗和教訓,所以當我上第二節課的時候,雖然也提前走進教室和學生聊學習和生活,但是我不在隨意釋放自己的情感,我都會時刻保持老師的身份。課堂上當學生觸犯紀律的時候我會非常嚴厲,當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我也會微笑地表揚他。就這樣第二次課要比第一次好多了。總之,我覺得在老師的身上嚴父和慈母都要有所體現,無論是嚴還是寬關鍵要把握好度,儘量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環境,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

  二、充分了解學生,因材施教,設計個性化的教學方案。

  考慮到資訊科技課都是在下午,而午後學生可能多會犯困,為了幫助他們提起精神上課,我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為上課前設計了一個小的遊戲。可能遊戲過於簡單了,結果在實施的時候,我的學生竟然說“老師,你真幼稚”。呵呵,當時我覺得真是可笑,這個遊戲是以前在大學的時候老師教我們的,都覺得很好玩。可是沒想到把它用在我的學生身上,他們竟說我幼稚。看來真是有點低估我的學生了。今後在設計課前遊戲的時候一定要仔細分析遊戲的使用物件,尤其要考慮是否符合我的學生。不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不說,還會削減你在學生心中的魅力,威信掃地。

  三、靈活掌控課堂紀律的,能做到張弛有度。

  就我個人而言,還相差甚遠。連續上了幾次課,資訊科技課的課堂紀律大都不是很好。我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說。縱使你把嗓子喊啞,他們保持不到兩分鐘又回到原來的狀態。所以我想起以前王軍老師提到的那個暈倒在講臺上的老師了,不過還好至少我的意識還是清醒的。想想自己上了那麼多班,還是有一些班級的紀律非常好的。之所以紀律好,除了和班級本身建設有關還有其他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①第一節課教學重點之一是師生生生相互瞭解,如果讓學生一個一個都站起來介紹的話,一是時間不允許,二是學生在介紹自己之後,開始搞小動作導致課堂紀律不好。因此我在教學設計的時候首先要求學生在發言的時候要保證自己的聲音能夠讓最後一排的同學聽到,學生答完之後,我會不經意找另外一個同學重複;其次我事先準備了幾個能夠了解學生基本情況的問題,讓他們在介紹自己的時候說出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使他們能夠深入思考而不是流於表面化簡單說自己叫什麼,同時也便於老師收集學生的基本資訊;接著為了強化學生的團隊意識,不僅讓學生介紹自己還要介紹所在的小組;最後我讓學生介紹的時候沒有按照次序,而是任意抽幾個小組。②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準備了兩個小的影片。但是,在觀看影片之前我首先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影片,這樣學生在看影片的時候,注意力就會非常集中;③答的比較好的學生我會當即表揚,同時讓全班同學鼓掌表示鼓勵等等。而答的不是很正確的同學,我會適當引導和完善,會用眼神和微笑來鼓勵他們。透過採用這些方式,教學效果明顯要好一些。

  四、任務驅動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能力。

  新課標中明確提出要讓學生擁有真正的主動權,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的意識和能力。為此,在資訊科技課上,我把學生分成若干組,每個組的四個成員分別賦予了小組長、技術員、記錄員和彙報員的職責,並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一些活動。使得學生在完成相應的活動任務後,也能掌握需要接受的知識。我在讓小組展開討論的時候發現: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很強而且他們討論的結果非常好,有時候我讓彙報員彙報本組成果的時候,彙報員敏捷的思維,流利的表達都讓我望塵莫及,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開展小組討論的時候也會遇到一些問題:①學生討論的聲音非常大,他們都很活躍,都想說。這個時候課堂的紀律顯得有點亂。在這個時候如何維持課堂紀律值得學習和思考。②小組代表在彙報本組成果的時候,其他小組的同學只顧討論本小組的問題並沒有注意聽。如何讓學生都能夠注意聽呢?

  透過第一次課,師生、生生相互介紹,瞭解彼此,聯絡師生感情;學生們接受來自老師的課堂規則的有關資訊;透過小組討論的形式,收集了學生有關資訊科技基本情況的資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很濃厚,有學習好資訊科技的信心和決心。基本達到預期的目標。優點在於問題驅動式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多表揚和鼓勵,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小組討論學習方式,增強了團隊協作的意識和能力。存在的不足是對待學生寬嚴相濟,沒有把握好度;設計的教學遊戲過於簡單,低估了學生的基本情況;維持課堂紀律經驗不足,導致上課的時候紀律有點亂。基於此,尚需改進的策略:多思考,多總結經驗和教訓;向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學習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組織課堂以及如何建立和諧融洽的課堂環境;提高自身的素質,不斷用新的知識來武裝自己,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向學生介紹資訊科技發展的最新前沿,才能激發學生躍躍欲試的心理,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教師心服口服,從而輕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對資訊科技的學習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

對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15

  有時候和同行們一起,聊得最多的話題就是“現在的學生都蠻有性格,跟他們上課要‘鬥智鬥勇’,好累!”確實,現在的教學條件雖一年比一年好,但並不代表課堂教學就比以前輕鬆。還記得以前,剛走上講臺的那一刻,教學上風風火火,雷厲風行,遇到學生學習行為問題時總認為學生很不象話,連老師最基本的要求都達不到,總有”恨鐵不成鋼”的感覺。漸漸的我才明白學生原來是很不成熟的,他們中不乏優秀者,但也有讓家長或老師很頭疼的,我們的課堂教學要遵循他們的個性,統一的教育模式,苛刻的要求並不適合每一個學生。於是,我漸漸的學會了靜下心來處理學生帶給我的各種棘手問題,儘量的少一點火氣,多一點耐心。

  這個星期就發生了這樣的事,在週二的資訊公開課上,有兩個學生不認真聽講(或者根本沒有聽講),在有校外老師聽課的情況下,竟然自顧自地玩起了遊戲。我發現後很生氣,因為這兩個學生平時的各方面表現就不太好。課後我把他們留了下來,首先我提問了課堂上所學的內容,還算滿意的是他們回答的還可以,於是,我首先肯定了他們的學習潛力,隨後批評了他們課堂上的學習態度,經過一番耐心教育(原來我可沒有這樣的好脾氣),他倆聽後直點頭,中午主動跑到我辦公室把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講給我聽,值得高興的是他們說的很好,比較全面,看來是真正地接受了我的批評。

  高興之餘,我認真反思了一下,沒有大發脾氣也同樣達到了教育的目的,這和以前大發脾氣相比而言真是事半功倍啊。我深深地體會到:教育是心與心的交融,是情於情的共鳴,只有教育者真摯的情感,和藹可親的態度,才能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才能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才能給他們創造一切成功的機會,使他們品嚐到成功的喜悅。

【對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